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调研——以云南腾冲傈僳族为例

合集下载

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以丽江华坪县为例

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以丽江华坪县为例

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以丽江华坪县为例作者:陈彬杨云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34期陈彬杨云(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摘要】民族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民族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群体发展的问题。

民族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对民族群体进行科学技术知识传授,以民族群体更好地理解党的思想路线、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方针为目的,来传承和保护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的多民族文化,从而实现民族大团结。

本文主要从丽江华坪县入手,分析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来挖掘华坪县在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建议性对策。

抓好华坪县的民族文化教育对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存在问题;对策新中国成立以前,傈僳族群体的生产方式原始;民族思想落后,民族文化教育就更谈不上发展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开始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从财力和物力上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培养一批民族干部,大量引进教育人才,把教育事业发展列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通过党和国家的扶持和教育人才的不懈努力,傈僳族的教育事业进入了方兴未已时期。

1 华坪县傈僳族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华坪县建于1909年,通过行政区域合并后,全县辖8乡3镇,其中傈僳族乡就有6个,傈僳族人口占华坪县总人口比例的31%。

华坪县的教育事业起步非常迟,1937年创办了第一所初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坪县共有幼儿园、中小学一共才26所,教职工不到500人,不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都严重缺乏。

一个民族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文字。

新中国成立以后,傈僳族人民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傈僳文化不断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党中央先后派出由语言学家、科研人员等一系列学者组成的调查组,对傈僳语言文化作了深入的实地调查,制定了一套属于傈僳族自己的文字,1957年正式起用,从此傈僳族人民拥有了自己的新文字。

浅谈腾冲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腾冲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腾冲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作者:龙济存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2期摘要:抗战文化资源,既包括已保存下来的抗战遗址、文物、景观、图片、文字档案等,还包括无形的精神资源,如抗战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

关键词:抗战文化,文物,档案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2-02腾冲是一个集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边地文化及外来文化为特征的融合体,20世纪40年代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至次,抗战文化成为腾冲文化之一,70年来它与其它文化交相辉映,是打造腾冲文化品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目前抗战文化宣传较热的情况下审视和研究腾冲抗战文化,如何进一步保护开发抗战文化资源,提升腾冲文化的软实力,让抗战文化更好的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抗战文化资源现状保护研究开发一、充分认识腾冲抗战的特点及准确掌握腾冲抗战文化资源的现状腾冲抗战是滇西抗战及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最高海拔的战斗(高黎贡山海拔4000多米),被称为云天上的战争;腾冲抗战是在高山、峡谷、平坝中的立体战斗;腾冲抗战是军队与当地多种民族参加的战斗;腾冲是全国抗战中收复的第一座城市;腾冲抗战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抗战名人和可歌可泣的事迹;腾冲抗战是抗战战争中全歼日军的战斗。

可以说腾冲是记录战争、收藏战争的城市,这些诸多因素开成了独特的亮点和特点。

腾冲抗战涉及每一个角落、村塞、山头,抗战结束后,留下了来凤山、飞凤山和高黎贡山等无数抗战遗址,也有保留下来了腾冲文庙、英国领事馆、江苴古镇、界头预备二师驻地、抗日县政府旧址等数不胜数的抗战遗迹。

还有国殇墓园、198师纪念塔、黑泥塘墓、战士塚等抗战纪念建筑。

这些都是最富价值、最具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资源,它是抗战文化的主要载体,它们具保护、研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除国殇墓园、198师纪念塔、英国领事馆等得到相应保护修缮外,其它的都得不到好的修复和保护,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设立保护范围和保护标识,渐渐的消失。

傈僳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文

傈僳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文

傈僳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文在我国西南的大山深处,住着一个充满魅力的民族——傈僳族。

他们的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可这颗明珠啊,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下,需要我们好好地传承与保护呢。

傈僳族的服饰也特别精美。

那些衣服上的刺绣,一针一线都是傈僳族妇女的心血。

图案有花鸟鱼虫,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还有各种各样神秘的符号,那可是他们民族的密码呢。

我曾经见过一位傈僳族的老奶奶,她戴着老花镜,坐在门口绣衣服。

她的手虽然满是皱纹,但是那针在布上穿梭得可灵活了。

她告诉我,这些图案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每个图案都有故事。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喜欢穿那些时髦的现代衣服,传统服饰只有在特殊场合才穿。

这就好像我们把一件传家宝放进了柜子里,然后就忘记它了,慢慢地它就失去了原来的光彩。

再说说傈僳族的语言吧。

傈僳语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傈僳族文化的大门。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傈僳族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汉语,慢慢地,傈僳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得就少了。

我有个傈僳族的小伙伴,他跟我说,他现在和爷爷奶奶说话还会说傈僳语,但是和同龄人交流基本上都是汉语了。

这就好比我们把一门神奇的魔法语言给丢在一边了,那用这门语言讲述的那些古老传说、民间故事不就没人传承了吗?那我们该怎么传承和保护傈僳族文化呢?我觉得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关于傈僳族文化的课程。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傈僳族的歌曲、舞蹈、刺绣,了解自己民族的语言和历史。

就像把这些文化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让它们生根发芽。

而且,傈僳族的村子里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让那些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回来的时候,也能重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说不定他们就会重新爱上这些传统文化,然后把它带到外面的世界去。

我们还要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

比如说拍一些关于傈僳族文化的短视频,放到网上去。

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傈僳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样既能让傈僳族的文化传播出去,也能让傈僳族的人们更加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

就像给傈僳族文化穿上了一件现代的外衣,让它能够在这个信息时代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我美丽的家乡——腾冲

我美丽的家乡——腾冲
8月2日,60多架战机飞临腾冲城上空,轮番轰炸投弹,地面大炮齐发,腾 冲城顿时笼罩在滚滚硝烟烈火之中。按照常规,在如此强大火力打击之下,一 般的城墙早被炸塌,可令人大感意外的是,腾冲城墙依然纹丝不动。 原来,用火山岩石修筑的腾冲城墙十分坚固光滑,富有弹性,炸弹落到上 面被反弹到数十米开外才爆炸,完全对城墙失去了杀伤力。 原美军第14航空大队的飞行员福隆德说:“我们决心冒死一拼!”8月4日下 午,8架美军轰炸机冒着被日军防空武器击落的危险,低空俯冲投弹。炸弹稳 稳地扎在城墙上,但并没有马上爆炸。正当几个日本兵走出掩体好奇地上前查 看时,突然轰隆几声巨响,炸弹爆炸了,不但把这些日本兵送上了西天,也炸 开了城墙。随后美军飞机又投下了更多的这种怪异炸弹,扩大了战果。日本军 官吉野回忆道:“南侧城墙有好几处被炮火炸毁,敌人从缺口处冲了进来。” 不等飞机轰炸结束,中国远征军的一支敢死队已经冲进城里。
43
50
返回
烈是克为 年墓国征势 士全腾纪 园西军雄 陵国冲念 月。南的浑 在 园建阵中 ,腾“八的 云 。立亡国 占冲极千叠 南 地 腾 最将远 国边英水 冲 早士征 殇第灵河 的 、而军 余墓一。边 来 规建第 亩园城这, 凤 模立二 ,始”,长 山 宏的十 是建腾就眠 下 大陵集 腾于冲是着 , 的园团 冲 的建抗 在 抗,军 人 国于日 气 日也攻 民 殇祖远 1 80 1945
腾冲的魅力
1、腾冲人的风土人情 2、腾冲的风景民胜 3、腾冲城
返回首页
夜色下的腾冲城
下一页
腾冲城中的景致
城中瀑布-叠水 河
步 行 街 城门 返回 文笔塔
腾冲的风景
• 热海公园 • 国家火山公园 • 侨乡和顺 • 北海湿地 • 国殇墓园 • 云峰山 • 樱花谷
上一张

新农村建设下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前景分析———以腾冲市滇滩镇棋盘石村为例

新农村建设下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前景分析———以腾冲市滇滩镇棋盘石村为例

新农村建设下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前景分析———以腾冲市滇滩镇棋盘石村为例赵 珍,姜太芹(保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摘 要]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理念后,对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农村村落特别是少数民族村落给予了大力扶持,旨在帮助少数民族村落发展经济,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以实现全民小康。

文章以腾冲市滇滩镇的傈僳族寨子“棋盘石村”为例,对村子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从经济的角度对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腾冲[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7 18 0531 腾冲市少数民族村概况腾冲市隶属云南省,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保山市西部,2015年8月4日,撤销腾冲县,设立县级腾冲市,云南省直属,保山市代管。

腾冲市共有11个镇,7个乡。

分别是:腾越镇、界头镇、明光镇、曲石镇、固东镇、滇滩镇、和顺镇、中和镇、荷花镇、猴桥镇、芒棒镇、清水镇、五合乡、马站乡、北海乡、蒲川乡、新华乡、团田乡。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腾冲市已经有少数民族25个,特别是傣族、回族、傈僳族、佤族、白族、阿昌族为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

2013年,在国家民委下发的《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腾冲滇滩镇联族村委会水城村、芒棒镇蔓乃村委会马家寨2家被正式挂牌;2017年,国家民委发布的《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中,云南共有113个村寨被予以挂牌,腾冲新添4个(腾冲荷花镇民团村坝派、清水乡三家村中寨、猴桥镇黑泥塘以及芒棒镇大水塘)。

为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村寨,同时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国家也积极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2014年开始,腾冲市政府对每个特色村寨都给予不低于400万元补助,鼓励少数民族村民大胆走出去,与汉族村落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此举对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民族特色旅游、增加村民收入已颇见成效。

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楚雄师院物电系2010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值此假期,借社会实践调查机会,我回到家乡—腾冲对“傈僳族风俗习惯”进行调研。

腾冲位于滇西边陲,这里有许多少数名族,傈僳族是其中少数名族之一,以下便是我这个假期对“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以下便是我从各个方面调查“傈僳族风俗习惯”的具体报告:1、语言、文化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

《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对仗。

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可分为生产调、逃婚调、打猎调、盖房调、打官司调等10多种,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

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作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2、传统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6月)、收获节(10月)、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刀竿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地区。

傈僳族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婚礼风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意义。

本文将就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展开探讨。

一、傈僳族婚礼风俗的追溯傈僳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其中攀枝花市也有傈僳族的聚居地。

傈僳族的婚礼风俗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傈僳族的婚礼风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婚礼习俗。

傈僳族的婚礼通常分为聘礼、迎亲、结婚仪式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传统习俗。

聘礼时,男方需要赠送一定的礼品给女方家庭,表示诚意和尊重。

迎亲时,男方需要派出庄重的队伍前往女方家中接亲,同时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仪式。

结婚仪式则更加隆重,包括举办婚礼宴席、进行宗教祭祀等环节,整个过程充满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傈僳族的婚礼风俗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慢慢地淡化和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攀枝花市积极开展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工作。

攀枝花市加强了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通过深入走访傈僳族聚居地的村落和家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婚礼风俗资料,从而还原和梳理了傈僳族婚礼的传统习俗。

攀枝花市建立了相关的婚礼风俗保护和传承机构,组织了一系列的婚礼风俗节庆活动和展览,向公众普及和宣传傈僳族的婚礼文化,增强了人们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

攀枝花市积极引导和鼓励傈僳族的青年人参与到婚礼风俗的传承和弘扬中,组织了一些青年志愿者到傈僳族的村寨中学习传统技艺和礼仪,促进了婚礼风俗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傈僳族的婚礼风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尤为重要。

攀枝花市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云南腾冲大塘社区花傈僳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探素

云南腾冲大塘社区花傈僳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探素
◇ 科技论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科技 _向导
2 0 1 3 年3 5 期
云南腾冲大塘社区花傈僳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探索
尹正凤 何 茜 2 李 旭 ( 1 . 高黎贡 山国家级 自然保 护区保 山管理局腾冲分局 云南 腾冲 6 7 9 1 0 0 ; 2 .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 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云南 昆明 6 5 0 2 2 4 】
傈僳族是云南省特有少数 民族之一 。 拥有悠久 的历史 . 现约 6 2 万 边一起洗浴 . 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 . 男女之间彼此尊重 , 他们 人 口, 主要 居住在云南 省金沙江 、 澜 沧江和怒 江流域 的高 山峡谷 之 中 用圣 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 的污秽 , 迎来吉祥。 『 l 1 傈僳族先 民在公元 8 世纪 以前 的商 、 周 时期属青藏高原北部一带的 刀杆节在每年 的农历二月初八举办 . 已有数百年历史 刀杆节这 古氐羌部落族群中的一支 . 傈僳 族人民为 了生存从青藏 高原迁徙 到四 天 . 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 蹈火” 仪式。 他们赤裸双脚 , 跳 到烧红 的火炭 川 I 盆地 , 再 经云贵高原进入澜沧江 、 怒江峡谷地带生息繁衍 腾冲地 堆里蹦跳翻滚 。 表演各种绝技。 第二天 . 他们把磨快的 3 6 把 长刀, 刀刃 区的傈 僳族于清康熙 四年从怒江迁移至此 . 由于 民族人 口数 量的弱势 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 2 O多米 高的木杆上 . 组成一刀梯 。 表演 与迁 徙的客观因素 . 使得傈僳族 民族本源文化与地域 内的其 他民族文 者空手赤足 . 从快刀刃 口攀上顶端 , 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 。 刀杆 化交 融 , 形 成了族 源相 同而地域文化不同的黑傈僳 、 白傈僳 、 花傈僳 和 节是僳僳族人民 自然崇拜 的产物 . 更 是僳僳 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 和不 傈坡 等支系日 。由于傈僳族的生活习俗 . 一直选择 山高谷深 、 地势 险峻 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 如今 , 这项惊 险的传 统祭奠仪式 , 已演变 为 的地 区栖息 , 长 期处于 与世 隔绝的状态 . 因此一定程 度上极大 的保 留 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了傈僳 族独特的传统文化 新米节又叫收获节 , 是傈僳族的传统节 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 至十 云南省腾 冲县 界头乡大塘社 区 . 位 于高黎贡山 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 月 , 当稻谷 、 玉米成熟收获季节来 临 . 家家户户都要以举行收获节活动 西 坡( 2 5 。 3 8 ’ N, 9 8 o 4 0 ’ E ) , 地 处云南 省 西南部 , 北 与泸 水 、 西与缅 甸 交 方式 .品尝 刚收获 的粮食 并煮酒杀牲 聚众 活动来庆祝一 年辛劳 的收 寨 中无论男女老少 , 都要 自带酒 、 肉和米饭聚集在 界, 国土面积 1 3 3 . 6 4 k m 2 , 海拔约 1 8 5 0 m, 年平均 气温 1 3 . 8 ℃, 年降水 量 获 。在聚众活动中 , 1 8 0 0 m m [ S j 。 大塘社区大河边傈僳族 自然村是完全 由傈僳族村民组成的 村寨 中央的晒场 、 草坪或者附近的 田地中 , 人们燃起篝火 , 边聊天边饮 村 民小组 , 该地 的傈僳 族村 民是从 怒江洲泸水 、 碧江 、 兰坪 , 大理州 云 酒尝新。老人围着熊熊的火塘过讲 述远古 的祖 先历史故事 . 男女青年 龙 ,保 山市潞江坝及缅甸 岗房等 地迁徙至此 .现有农户 4 5户 . 人口 三五成群欢歌笑语 , 弹着琵 琶歌唱丰收 . 往往 通宵狂欢 . 尽 兴方散 . 这 2 8 5 人, 1 3 个姓 氏 , 1 6 个 家族 。 农 业生产以种植 业和养殖业为主 . 粮食 种活动往往延续十几天 . 因而 , 傈僳 族习惯 上称九至十月为“ 醉酒月 ” 。 作物为水稻 、 玉米 、 小麦 、 土豆等 , 经济收入 主要 以烤烟 、 林木产 品和畜 1 - 3 表 演文化 牧养殖为主 . 居 民人均年纯 收入约 2 5 0 0 元 村 民交流的语言有汉语 傈 僳族人 民的生活离不开 唱歌跳舞 . 每 当有 传统节 日时 , 能歌善 和傈僳语 2 种: 但是现今 已没有人会写傈僳族 文字。 由于大塘产业基 舞的傈僳族都要进行表演㈣。花傈 僳作为傈傈族重要分支 . 唱歌更是 础低 , 对 自然资源 的依赖性强 , 缺乏经济主导产业 和集 体经济来源㈣. 大塘社区居 民 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 当地舞蹈 大致有 三种类型 : 一是 与 曲石 乡的烟草 、 油菜 、 粮 食基地 相 比, 不具备 大面积 开发农业 的条 模仿动物行动 的舞 蹈 , 如鸟王舞 、 鸡吃食舞 、 猴 抓虱舞 , 反 映被人们所 件。本文重点探讨 了大塘社 区傈僳族经济社会 的发展 方式 . 以期从花 猎 取捕获 的鹿 、 熊、 猴、 兔, 到人 们所驯服 的猪 、 鸡、 羊、 马的沸腾 的王 傈僳族传统文化着手 . 寻求 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的切人点 国. 一个鸟飞鱼跃 、 鸡跳羊斗 , 充满生机 . 充满 生命 活力而异 常热闹的 天地 。鸟兽 舞大多是独舞形式 , 跳舞 的人怀抱 琵琶 , 自弹 自舞 . 舞蹈趣 1 . 传统 文化 1 . 1 服饰文化 味幽默诙谐 。 二是生产生活舞 , 当地居 民将生 活中的动作姿态 , 如收小 居住在 大塘社 区的傈 傈族 . 由于传统服饰 色彩艳丽 、 图案丰富多 米 、 开火 山、 狩猎 、 洗衣等赋予艺术 的韵味 , 表演起来活 泼多变 , 热情奔 三是表现战斗的舞 . 这种舞 蹈表现 勇猛无畏 的精神 . 体现 了男子的 彩, 自称为 “ X i a n g x i a n g P a ” . 当地 的其他族 同胞根 据他们美 丽 的服饰 放。 而称之 为花傈 僳。 当地傈 僳族妇女服 饰主要 由包头 、 银须项 圈 、 串珠 阳刚 之美。群众 自 娱性 的《 琵琶舞》 是年节 、 婚嫁 时人 们最 为喜爱 的舞 只要 弹拨乐器 “ 弦子” 一响, 从儿童到老人都会翩跹起舞 “ 跳戛” 是 珠、 披挂 、 大 裆裤 、 膝箍 、 吊筒 、 竹麻尼 等组成 , 同时佩戴傈僳族 民族服 蹈 , 饰 中最重要的装饰元素“ 贝饰” , 主要款式有拉本里底 、 海 贝集 、 俄勒帽 种集体歌舞 . 过去 只要一跳起来就要跳几天 . 短的也要跳一夜 。 常在 等。傈僳族男 子传 统服饰称为 “ 喜鹊衣 ” . 由傈僳语 叫“ wu ” 的青布 堂屋 和院坝转着火塘 、 烧着水酒 , 边 唱边跳 . 由长辈或有威 望的人及其 结尾时 , 由群舞者唱高八度 。 《 锅庄舞》 是彝族 、 傈僳族所喜 包 头头饰 、 项 圈、 白布长衫 、 大襟 衣 、 腰带 、 大裆裤 、 漆箍、 吊筒 、 竹麻 鞋 他人相和 。 锅庄 ” . 则因为最初围着火塘跳的舞 而得名。 组成 , 配以海贝带花包 、 胸花 、 辫 花缀 、 长刀 、 箭包 、 努子 、 弹笼 和火 枪等 爱的舞蹈 “ 装饰物 , 有些 富裕 的年纪 较大的长者 , 还爱挂 珊瑚 或玛瑙 耳坠 歌唱与 当地花傈僳生 活息息相关 、 密不可分 . 民间谚语说 : “ 盐 歌不唱不得” 。 花傈僳族人 民在探亲访友 、 打猎放牧 、 田问耕 与怒 江地 区傈僳族 相比 . 大塘社区花傈僳族服饰装饰更加 丰富多 不可不吃 , 样, 无论是 形态各 异的头饰 、 银光闪烁的耳饰 、 色彩艳丽 的颈饰 和层次 作 、 谈情说 爱 、 节日 聚会 、 婚丧嫁娶 时都要唱歌 。 更有 甚者就 民事 纠纷 多样 的胸腰饰 , 以及 流光溢彩 的佩饰 . 都显示 出 了当地 花傈僳族人 民 或打官 司时也用唱歌来表达 、 调解 , 堪称世界歌唱一绝 。 花傈僳民歌按 歌 曲功能和歌 唱内容可分 为两类 . 其 中歌 曲功能类可分 为九种 . 分别 的爱美情节 和绚 丽多姿 的民族 文化 1 . 2传 统 节 日 是: ( 1 ) 木刮亦称木刮哺 即叙事 古歌 ; ( 2 ) 摆 时即山歌 ; ( 3 ) 优 叶即情 歌 ; ( 4 ) 虽然 大塘社 区的傈 僳族 属花傈僳 支系 . 但也同样保 留有傈僳族 传 喂然 哦即结婚调 ; ( 5 ) 尸 乌刮 即丧 葬调 ; ( 6 ) 密达 即劳动歌 ; ( 7 ) 赤罗 嘎即 f 8 ) 萨讷其哦 即儿歌 ( 摇儿歌 、 摇篮曲) ; ( 9 ) 然哈枯 即祭祀歌 。歌唱 统 的节 日, 规模较大 的有 阔时节 、 澡塘会 、 刀杆 节、 新米节 等。 “ 阔时” 是 牧歌 ; 傈僳语 音译 , 为“ 岁首 ” 、 “ 新年 ” 之意, 傈僳族 最隆重 的传统节 日 [ 1 l 】 I 每 内容类可分为十部即“ 大调十部” 。 年 1 2 月2 0 至2 2日 举办 . 相 当于汉族 的新年 。 过年期 间每人都 穿上最 2 . 传统文化保护�

傈僳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

傈僳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

傈僳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傈僳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

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习俗传承。

本文将从傈僳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以及习俗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深入了解傈僳族的独特魅力。

傈僳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根据考古学研究,傈僳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至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史书记载,傈僳族是古代滇池地区的原住民,与古代南诏、大理等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

傈僳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过多次迁徙和政权更迭,但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

傈僳族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傈僳族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

此外,傈僳族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制作工艺而闻名。

传统民居建筑以竹木结构为主,灵活而坚固。

傈僳族的服饰以绣花、编织等手工艺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此外,民歌、舞蹈和戏剧等表演艺术形式也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传承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傈僳族的习俗传承是他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在山区的傈僳族人民依托着当地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

例如,傈僳族人民信奉自然万物有灵,崇尚“自然即神”的产生关系,以天地万物为自己的生命之本。

傈僳族人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传统的重要场合,常常有热闹的舞蹈和酒宴。

宗教也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傈僳族信仰包括自然灵魂崇拜和土地神崇拜等,傈僳族人民通过祭祀、祈福等形式与神灵沟通,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仰之情。

习俗的传承对傈僳族文化的保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习俗和传统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然而,在当地政府和学者的努力下,傈僳族的习俗传承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发扬。

各种传统节日如泼水节、萨嘎祭等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和庆祝,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品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习俗传承不仅有助于增进族人对傈僳族文化的认同,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傈僳族文化的窗口。

浅析九保阿昌族乡阿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浅析九保阿昌族乡阿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浅析九保阿昌族乡阿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九保阿昌族乡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个乡,居住着以阿昌族为主的民族群体。

阿昌族是一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藏缅语系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都彰显着浓郁的民族色彩。

阿昌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九保阿昌族乡积极开展阿昌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力图将阿昌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实现对其传承与保护的目标。

一,阿昌民族文化的特征阿昌族在历史上曾是一个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这也为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阿昌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文化融合。

阿昌族居住地处云南省边疆地区,接近西藏和缅甸,其文化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多元文化。

阿昌族的语言就是由汉、藏、缅、傣等多种语言融合而成。

2. 集体意识强。

阿昌族在历史上因为生存等问题,不断地结成部落或群体,形成了共同繁衍生息、共同劳动、共同抵御外来侵袭的生存共同体。

这种生存方式,让阿昌族的集体意识和家庭观念非常强。

3. 物质文化表现突出。

阿昌族的传统物质文化表现在房屋建筑、服饰、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

阿昌式木楼、阿昌式织锦、阿昌式剪纸、阿昌式歌舞等都是阿昌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到近些年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阿昌族人民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阿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阿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 不足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阿昌族人民对传统文化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自信和重视,阿昌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缺乏必要的社会气氛和传承意识,也让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

2. 文化资源匮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阿昌族的文化资源,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日渐匮乏。

3. 文化传承师资短缺阿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依赖文化传承师,由于近些年的生活变迁和教育资源不足,阿昌族传承师资短缺。

傈僳族文化

傈僳族文化

别具一格的手工艺曾经金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傈僳族在生产、生活中积累、流传下来许多手工艺,有纺织、编制、刺绣、挑花、木刻、铸造等。

傈僳族的手工艺有其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蕴含了傈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文化素质。

纺织是花傈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将火麻加工成麻布。

这其中有种、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 20 多道加工环节。

纺织是花傈僳服饰的第一道工艺,也是服装的底料。

傈僳族的编织有麻编、草编和竹编,用麻线编织挪扒是傈僳妇女普遍爱好的一种手工艺。

挪扒为呈猪腰子形挎包,傈僳汉子和妇女随身之物,编织有固定的款式,大小不一,精美之处在于挪扒不同的织纹和刺绣,挪扒经久耐用,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是傈僳姑娘订情之物。

傈僳族的麻鞋柔软耐磨,编法和形状与汉族的草鞋区别不大。

傈僳族爱慕用竹子编织生活用具箩、筐、筛、竹席和篱笆等,形状与汉族的竹具基本相似。

草编主要是编织草帽,草鞋等。

傈僳族还实用棕树叶编织蓑衣的工艺,其形态古朴、耐用,与汉族蓑衣大不相同。

花傈僳的刺绣、挑花集中反映在服饰、挪扒上。

刺绣手法与汉族相同,图案以花草为多,形态多种。

挑花是以数沙的方式在麻布上挑出各种几何图形。

花傈僳妇女服饰以挑花为多,领边、袖口、腰带、飘带上随处可见其五彩缤纷图案。

花傈僳妇女的服饰因挑花而显得十分漂亮。

银铸饰品是花傈僳远古就有的工艺。

花傈僳妇女佩戴的耳环、项链、领泡、手镯等,造形各异,精致美观。

此外,用银或者铜铸成几何图形花纹的烟斗也是傈家汉子的心爱之物。

傈僳族的木刻主要是餐具,以木碗、木杯最多见。

尔萨臣民的家园甘娣春尔萨是傈僳史诗中创造乾坤的天神,是花傈僳人非常崇拜的神明,在他们的眼里,尔萨神不仅创造了乾坤而且创造了整个傈僳族群。

当大山的风又一度灿烂了栅栏两边的苦荞花,喜欢养蜂的花傈僳人又迎来一个甜蜜蜜的季节。

老阿爸握了一辈子火铳的手赶起了羊群,老辣的兰花烟卷起所有的往事,从遥远的青海湖迁徙到奔腾的金沙江,他们祖祖辈辈与木楞房结下了不解之缘。

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研究 ——以傈僳族刀杆节为例

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研究 ——以傈僳族刀杆节为例

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研究——以傈僳族刀杆节为例作者:何马玉涓来源:《学术探索》 2014年第8期何马玉涓(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以傈僳族刀杆节仪式及其解释系统为研究个案,对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进行阐释。

传说圈、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传说对节日仪式的构建都依附于历史与文化的变迁,民间文学在为节日仪式寻求“合理性”的过程中,曲折地反映出传说圈内部各种关系的互动。

关键词:仪式;传说;互文性中图分类号:I1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8-0099-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MZ036)作者简介:何马玉涓,女,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构建出一种“参互成文”的关系,两者彼此渗透,相互补充,成为本土民众信仰传承的基石。

正是因为有了民间文学的解释,节日仪式才具有了“真实可靠”的缘由,才获取了仪式进行并代系相传的“合法性”;节日仪式对民间文学的演绎化,使民间文学更加具有生命力。

鉴于此,生活于这种文化圈的民众增强了对节日的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

历史上,“仪式神话-仪典学派”(MythandRitualSchool)对文本(神话)与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对后世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过分静止地看待两者关系难以与历史变迁带来的影响匹配,因此,关注解释体系与仪式本身发生错位的问题,解释体系被后世意识取代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以傈僳族刀杆节仪式与对应的传说作为研究个案,来探讨在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区域,民众如何将最初的仪式源起忘却,而按照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附会上“虚拟而真实”的传说,为仪式的完成做出强有力的说明,以满足民众最根本的心理诉求。

一、刀杆节的传说圈傈僳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乌蛮集团,在其先民从甘青高原经藏彝走廊南下、西迁、再西迁与南下的漫长迁徙历史中,不断与同源族群发生分化与交融,最终形成广泛分布于以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带为核心,东及川西,西达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广阔范围内的独立民族共同体。

傈僳族文化

傈僳族文化

曾金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傈僳族在生产、生活中积累、流传下来许多手工艺,有纺织、编制、刺绣、挑花、木刻、铸造等。

傈僳族的手工艺有其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蕴含了傈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文化素养。

纺织是花傈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将火麻加工成麻布。

这其中有种、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20多道加工环节。

纺织是花傈僳服饰的第一道工艺,也是服装的底料。

傈僳族的编织有麻编、草编和竹编,用麻线编织挪扒是傈僳妇女普遍爱好的一种手工艺。

挪扒为呈猪腰子形挎包,傈僳汉子和妇女随身之物,编织有固定的款式,大小不一,精美之处在于挪扒不同的织纹和刺绣,挪扒经久耐用,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是傈僳姑娘订情之物。

傈僳族的麻鞋柔软耐磨,编法和形状与汉族的草鞋区别不大。

傈僳族喜爱用竹子编织生活用具箩、筐、筛、竹席和篱笆等,形状与汉族的竹具基本相似。

草编主要是编织草帽,草鞋等。

傈僳族还有用棕树叶编织蓑衣的工艺,其形态古朴、耐用,与汉族蓑衣大不相同。

花傈僳的刺绣、挑花集中反映在服饰、挪扒上。

刺绣手法与汉族相同,图案以花草为多,形态多种。

挑花是以数沙的方式在麻布上挑出各种几何图形。

花傈僳妇女服饰以挑花为多,领边、袖口、腰带、飘带上随处可见其五彩缤纷图案。

花傈僳妇女的服饰因挑花而显得十分美丽。

银铸饰品是花傈僳远古就有的工艺。

花傈僳妇女佩戴的耳环、项链、领泡、手镯等,造形各异,精巧美观。

此外,用银或铜铸成几何图形花纹的烟斗也是傈家汉子的心爱之物。

傈僳族的木刻主要是餐具,以木碗、木杯最多见。

甘娣春尔萨是傈僳史诗中创造天地的天神,是花傈僳人非常崇拜的神明,在他们的眼里,尔萨神不仅创造了天地而且创造了整个傈僳族群。

当大山的风又一度灿烂了栅栏两边的苦荞花,喜欢养蜂的花傈僳人又迎来一个甜蜜蜜的季节。

老阿爸握了一生火铳的手赶起了羊群,老辣的兰花烟卷起所有的往事,从遥远的青海湖迁徙到奔腾的金沙江,他们祖祖辈辈与木楞房结下了不解之缘。

少数民族傈僳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傈僳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传承人才匮乏
由于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傈僳族民俗文化传承人才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 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减弱。
政府及社会力量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政府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傈僳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 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傈僳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 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迁徙历史
傈僳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 ,逐渐从青藏高原向云南地区迁 徙,形成了现今的分布格局。
傈僳族的地理分布
主要聚居地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省怒江 地区,这里也是傈僳族自治州的所在 地。
扩散分布
除了主要聚居地外,傈僳族还扩散居 住在云南省的其他地区,以及四川、 贵州等省份。
傈僳族的人口数量
01
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傈僳族的 人口数量约为XX万人,是中国少 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02
由于傈僳族多数聚居在偏远山区 ,人口统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因 此具体数字可能会有一定波动。
02
傈僳族的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的特点
色彩鲜艳
傈僳族传统服饰以红、黑、白、黄、蓝五种 颜色为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富有视觉 冲击力。
饮食禁忌
傈僳族有一些饮食禁忌,如禁食狗肉、鹤肉等。同时,他们 也不喜欢浪费食物,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自然和祖先的行为 。
待客之道
傈僳族非常热情好客,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拿出最好的 食品和酒水招待客人,尽显其淳朴、诚实的民族性格。在餐 桌上,主人会让客人坐在火塘旁的上座,这是傈僳族尊重客 人的表现。
05
多样化装饰
服饰上常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和饰品 ,如银饰、珠子、羽毛等,既富有民族特色 ,又展现出丰富的装饰艺术。

云南边疆跨境民族文化安全及其对策研究——以西双版纳曼掌傣族村为例

云南边疆跨境民族文化安全及其对策研究——以西双版纳曼掌傣族村为例

有 关 文 化 安 全 的 概 念 界 定 ,学 术 界 看 法 不

主要有 以下几种 :李金齐 2 0 0 7年在 ( 仗 化 安全释义》里认为文化安全是指对文化主体生存

化认 同” 。综合 以上学术界对文化安全 的界定 , 笔者 认为 ,文 化安 全 并不 单纯 的属于 历史 性 的范
数老人都会受戒修行 ,一心向善 ,本 民族最重要
的宗 教节 日就是他 们 每 年三 月 的关 门节 。曼 掌村 的繁 荣 主要是 因为得 到 了西 双版 纳人 民政府 的大 力 支 持 ,然 而 也 少 不 了本 民族 对 传 统 文 化 的重
视。
展 ,曼 掌村 的跨 境 民族 也越 来越 多 ,这必 然会 引 起跨 境 民族 的宗 教信 仰 与 当地 民族 的宗教 信仰 之 间 的 冲突 ,从 而引发 威 胁文 化安 全 的 因素 ,给曼
【 关键词】跨境民族;文化安全对策 ;曼掌村
中图分类 号 :C 9 5 7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 2 0 1 7 )0 2 — 0 1 4 — 0 5


文化安全概念界定
家 享 有 充 分 完 整 的文 化 主 权 , 同 时 与 国家 的政 治 、经济 发展 协 调一 致 ,从 而维 护 民族 的 自尊心 和凝 聚力 ,在 国内 民众 中保 持 一种 高 度 的 民族 文
2 0 1 7年 第 2期 第 2 6 卷
No 2 . 2 01 7 v o 1 . 2 6
云南边疆跨境民族文化安全及其对策研究
— —
以西双 版 纳曼 掌 傣族 村 为例
杨 方 杨正会 李健祥 。 ( 1 . 2 . 3 . 云 南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云南 昆明,6 5 0 0 0 0 )

基于民族旅游视野下的腾冲傈僳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探析

基于民族旅游视野下的腾冲傈僳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探析



民族 旅 游 与 民族 服饰 文化 资 源
关于民族旅游的内涵,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 美国著名的旅游人类学家柯 恩( r oe )他在论述东南亚少数 民族群体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与当地民族人群之间互动关系 E eChn , i 的文章 中首 次 明确地 将 “ 民族旅 游 ” 义为 :针 对政 治 上 、 会 上不 完全 属 于该 国 主体 民族 的人 定 “ 社 群, 由于他们的生态环境或文化特征的旅游价值 , 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 另一位美 国旅游人 。 类学家布鲁诺也认为 , 民族旅游是“ 国外或 国内的旅游者通过旅游可 以观察其他群体 , 而这些群 体不仅认为有明显 的自我认同、 文化和生活方式 , 而且他们通常被贴上诸如种族 、 国家 、 少数 民 族、 原始 、 部落 、 民俗或农民的标签”l 【 删 P 。以上两位作者都提到了民族旅游 中观察对象的非主体 、
Hale Waihona Puke 二 、 腾 冲傈 僳 族 服 饰
傈僳 族是我 国西南 边疆 一个古 老 的 民族 , 历史悠 久 , 源远 流长 。傈僳 族历 史 上没 有 自己 的文 字 , 民族 文化 的传 承除 了 口传心 授 的世 代 民间故事 传说 外 , 多样 的 民族 服饰 成为记 录该 民族 其 其 传 统文化 的“ 字典 ”通过该 民族 独特 的 民族 服饰特 征 和装饰 语言 , 活 , 我们 依稀 能 够找 寻到傈 僳族 最古 老和原 始 的文化源 头 。民族旅 游 的本 质在 于一 种文化 体验 , 一种 “ ” 异 文化 的体 验 , 而傈 僳族 独特 的 民族 服饰无 疑成 为 民族 旅游 中文化 体验 最核 心 的内容之 一 。
[ 关键词】民族旅游 ; 傈僳族服饰; 文化资源 ; 开发策略 【 中图分类号】F 9 . 5 74 【 文献标识码】A d i O3 6 / i n 1 7 — 3 0 2 1 .40 6 o: .9 9 . s . 6 4 9 4 . 0 1 .1 l js 0 【 文章编号】1 7 — 3 0 2 1 ) — 8 — 7 6 4 9 (0 0 0 2 0 4 14

文化景观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研究——以景迈山翁基古寨为例

文化景观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研究——以景迈山翁基古寨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098-07 收稿日期 2023-02-04摘 要 多样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族构成使得云南至今保留着众多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村寨。

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村寨不仅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外化表征,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与景观载体。

鉴于此,该文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切入,以景迈山翁基布朗族古寨为例,识别其文化景观的构成,进而从“格局景观、地标景观、环境景观、活态景观”四个层级,梳理作为动因的“茶文化”对翁基古寨聚落的影响及其空间特征,以期拓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具有明确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文化景观 云南 少数民族传统村寨 翁基 茶文化 空间特征Abstract The divers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ich ethnic composition make Yunnan retain many distinctive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These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are not only the externalized representation of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background, but also a living culture and landscape carrier. In view of thi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taking the Wengji Bulang ancient village in Jingmai mountain as an example, we identify the composition of its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n comb the impac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 culture" on the settlement space of Wengji ancient village from four levels of "pattern landscape, landmark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and activity landscape", in order to expand the research vis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so it has clear academic value.Keywords Cultural landscape, Yunna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ethnic minorities, Wengji ancient village, Tea cultur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文化景观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研究——以景迈山翁基古寨为例Traditional Villag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Taking Wengji Ancient Village in Jingmai Mountain as an Example姚青石 | Yao Qingshi 韦 钰 | Wei Yu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然环境多样,民族构成丰富,拥有布朗、纳西、藏、白、彝、回、傣等25个少数民族。

傈僳族风俗习惯

傈僳族风俗习惯

傈僳族风俗习惯(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傈僳族风俗习惯傈僳族风俗习惯傈僳族,人口有574856人,云南北部努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区。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边疆少数民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探讨——以云南省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傈僳族村民乌龙茶技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边疆少数民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探讨——以云南省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傈僳族村民乌龙茶技

能的培训 作为整个产业发展 的重中之重的 工 作 来抓 。 当地政府把鸟龙 茶种植 技能培训 蚋 入边 疆“ 解五难” 工程的 范畴。把提升僳僳族 村 民的劳动者科技 素质 为抓 手 ;以破 解边疆 群众 学科技 、 用科技难 的难题 为突破 口; 实 以 现“ 每村 培养 1 名科技辅导 员, 名成年农 民 每 每年接受 1 次以上科技培训 , 每名成年农民至 少掌握 1门实用技 术” 三个一 ” 目标 。 的“ 为 确 实抓好 自治村僳 僳族鸟龙茶种植技 能培训工
从事生产, 导致种地只能粗放 经营不能集约经 营, 打工则只能 卖苦 力, 严重地制约 了农 民的 增收。第三 。 想观念 陈旧 , 思 缺乏 市场意识 和 科 学的理财意识 , 原始的平均主 义、 德本财末, 及 时行 乐, 轻视储备的思想习俗普遍存在。实 现边疆 少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 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 的实施 。 培育特色产 业是 基础 , 高劳动者 素质是 关键 。 因此 , 提 积 极探 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职 业技 能培训的模 式 显得 尤为重要。本课题组就腾 冲县明光 乡 自 治村在 发展 鸟龙茶产业 中对僳僳 族村 民进行 的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进行 总结 。 以期探 索出 全 面少数民族劳动力素质提 高的培训模式。 二、 腾冲县明光乡自治村傈僳族村 民乌龙 茶栽培技术培训模式与启示 20 0 5年腾 冲县 明光 乡自治村政府与 台商 合作成 立 了云南 台茶茶业有 限公 司 。并从我 国台湾引进 软枝鸟龙( 青心鸟龙 ) 品种在僳僳 族聚居 区试 种并且获得很 大成功 。并在短短 的 5 内全村 有 6 5户僳 僳族村 民种 植 了鸟 年 5 龙茶 。 种植 面积达 5 7 . 8 33亩。同时腾 冲县政府
作 。 其 主要 经验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云南民俗调研报告

云南民俗调研报告

云南民俗调研报告云南民俗调研报告云南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省份,不同的民族在这里拥有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到了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

我们发现,云南的民俗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

例如,在泸水的傈僳族聚居区,我们观察到了他们独特的传统舞蹈和歌曲。

傈僳族的歌舞形式独具特色,用手风琴、芦笙、铜锣等乐器伴奏,舞者们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在舞姿中展现出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这样的歌舞表演不仅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传承和表达文化的重要方式。

除了傈僳族的歌舞,云南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大理的白族聚居区,我们参加了一场盛大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白族人民热爱的传统节日,节日晚上,人们手持火把、竹筒等燃烧物,摇曳起舞,火光中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期望。

整个节日的氛围非常热烈欢快,让人流连忘返。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云南的一些山区,部分少数民族保留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这也体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

我们在一家彝族村庄见到了一种传统的农耕祭祀仪式。

村民们穿着彩色的服装,手持水果、谷物等食物向神龛奉献,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样的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和文化的体现,更是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云南的民俗风情,也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歌舞、节庆等民俗活动,传承和展示着自己的文化,使得云南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宝库。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挑战和消失的风险。

在加强对云南民俗保护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创新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

总而言之,云南的民俗丰富多彩,多样性是云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云南的民俗风情,也认识到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些民俗文化,努力将其传承下去,同时也要努力挖掘和发展更多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民俗文化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园地I©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调研----以云南腾冲傑像族为例◎郭垠宏董航一、调研背景腾冲位于云南省西部,北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接壤。

地处东经98。

05'-98°45\北纬24。

3&〜25。

52之间,幅员面积5845平方公里。

市区距省会昆明606公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国境线长达148.075千米,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也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一个终点。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傑傑族共702839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527%,其中腾冲傑傑族共有12792人,比1990年普查增加2995人。

据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陶云逵先生于1935年对云南澜沧江及怒江上游傑傑族村寨的实地调研,将傑傑族分为白栗粟(Leengoup'a)、黑栗粟(Leshuoup'a)、花栗粟(dzop'a)三个支系,而腾冲傑傑族主要以花傑傑为主。

腾冲傑傑族分为三大部分一一猴桥、滇滩、明光三个乡镇为一个部分,另外还有界头部分和五合部分。

但是在利用Arcgis软件对腾冲市做出人口密度分布图可以看出:傑傑族聚居的猴桥、明光、滇滩、界头这几个乡镇为全市人口密度最小的乡镇。

二、调研发现1.整体保护情况良好,但细节仍需完善。

云南腾冲当地的傑傑族文化整体保护情况远比我们设想的更完整。

云南早自1998年就启动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并在2005年,做了全面的文化普查,公布了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人,现已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

政府重视并给予国家一省一市一县每年两万、五千、一千八百、六百的四级资金支持,传习补助费的存在激励了民族民间对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据调査,腾冲市共有148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239项保护项目,而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也会相继进行统计以及对传承人的名单公开公布,以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在促进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不强制收徒,组织学习,仅仅以激励的方式合理促进传承。

除这种可见的资金投入外,腾冲每年会举办民族歌舞比赛、民族运动会等少数民族活动,以保证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美中不足的是,活动缺乏完整的记录,欠缺互联网资料库形式的影视留存。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今天,完整影视资料的留存有利于其他民族与后人对现今民间民族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傑傑族的舞蹈(跳喝)、三弦琴弹奏、傑傑族歌曲曲调、民俗民居方面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傑傑族内的传统歌舞大多是师徒传授,且缺少纸质的系统的记载c民居方面,虽有相关的保护与重建,但缺少建筑图纸、专业研究、影视资料。

不过,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正在逐渐成型的存档的文化保护,在中缅边界的国民新村,初步建设了一间“傑傑文化展览馆”,展览馆规模不大,但每一件展品都历史悠久,是来自傑傑族族人生活的宝贵藏品,但是,展览馆中的展品没有规范、专业的统一养护,存在展品仍然暴露在空气中、允许参观者用手触碰、展品年代交代不清等等问题,仍需我们关注与解决。

2.文化内生力强,发展有潜力。

腾冲市很好地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融入民族的教育与生活。

在猴桥村、明光村等傑傑族聚居地的学校,专门设有民族舞蹈“跳嚼”的学习,此民族特色舞蹈在校园内的开展,使傑傑族的自身文化融入教育,融入傑傑族青年学子的血液,有利于傑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针对傑傑族自小以傑傑族语为常用语的自身特色,傑傑族聚居地的小学一入学仍以慄傑族教学为主,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接触之后才逐渐掌握。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几十年前的汉族老师加傑傑学子的模式也开始转变,傑傑族本族的老师一点点培养起来,这样的转变也得益于傑傑族的学子成长起来后愿意回乡建设家乡的感恩之心。

傑傑族学子的用语习惯与傑傑族聚居地学校的教师构成,促进了傑傑族聚居地特殊的“低年级学生由傑傑族老师教导,在学生掌握汉语后开始接触汉族教师”的双语教学模式出现,其实从傑傑族的双语教学模式,傑傑族文字的传承略微让人担忧了。

傑傑族人中看得懂并会写傑傑族文字的人屈指可数,学校里也没有专门开设傑傑族文字教学的课程,无论是生活还是学校,由于傑傑族文字并非主流文字,在文件与记录中使用都无法得到认可,在调研采访中,我们采访到的唯一会傑傑族文字的轮马村嶋头就表示不会教授自家孩子傑傑族文字,因为没有实用价值以及双语会造成额外的学习压力。

3.现代新媒体的冲击。

现代新媒体的发展在给傑傑族人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文化传承造成了较大冲击。

傑傑族著名的弹三弦和跳嘎都是代代相传的习俗,每个三弦手艺人和嘎头都会将弹三弦和跳嘎的技巧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加之这些技巧有一定难度,往往学会的人并不多。

而现代新媒体的发展,给予了年轻人生活上更多的选择,多样化的信息也对他们的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像父辈那样辛苦学习传统的艺技,从而使三弦和跳嘎的传承难度加大。

三、发展建议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猴桥镇的傑傑族文化保护得较好,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当地注重傑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2019年第03期椒召扣打®©I科研园地护,傑傑族村民本身对于保护自己文化传承的觉悟较高,自觉寻找接班人。

同时,政府采取的一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也很适合傑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如小学课间操跳本民族舞蹈等。

虽然其文化保护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文化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部分文化流失。

对此,我们对傑傑族文化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

广大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忙于耕种等以及受到多样化文化的影响,开始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卑情绪,甚至质疑,对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民族节日逐渐冷漠,传统民族节庆活动也逐渐变得冷清。

有一部分民族文化因为传承人的去世而将成为绝唱,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言传身教,并且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学者去心领神会。

然而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忙着打工挣钱,赶时髦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导致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人越来越少。

傑傑族生活在我国滇缅交界,其文化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我们应该通过对傑傑族的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加强对自治区主体民族文化的系统性研究,特别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人的培养方面,以民族使命感去看待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收集数据,引导民族文化全面发展。

以“典籍模式”探索傑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可能性。

当地政府应该搜集相关傑傑族历史、杰出人物等,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要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建立健全详细目录及资料档案。

进一步完善傑谏族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和展示网站,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加强交流互动。

通过打造特色傑傑族文化博物馆宣传傑傑族文化。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内容丰富,要拓宽研究方向,深入研究,积累成果,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形成支撑作用。

傑傑族人日常生活中使用傑傑语交流,但会书写傑傑文字、认识傑傑文字的人却很少,当地学校并未开设教授傑像文字的课程,也没有开设系统教授傑傑族传统技艺的课程。

当地小学都为双语(傑傑语和汉语)教学,对老师要求较高,师资力量不足。

具体建议如下:政府引导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教授傑傑文字、传统技艺等,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

同时,政府应鼓励当地傑傑族青年投身教育事业,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学校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如傑傑族能歌善舞,可开展民(上接41页)上,坚持三不放过:发生问题,没找到原因不放过;没找到责任人不放过;没有整改措施不放过。

校长领导力的获得与提升,不是靠灌输靠培训,而是需族舞蹈大赛、歌唱比赛等,或可开展慄傑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青年一代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自觉传承本民族文化,培养保护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政府应为民族文化类教学书籍的编写提供财力、物力的支持。

目前,傑傑族民族文化类教学书籍较少,傑傑族传统的“三弦”传承多为口述,“三弦”乐曲很少有写成谱的,容易在时间的更迭中流失。

政府应投入人力、物力帮助傑傑族人民将傑傑族传统文化、舞蹈、乐曲等以文字资料、影视资料等方式记录下来,整理成教材,便于后人学习。

3.挖掘价值,以商业模式带动文化传播。

探索“商业化模式”对傑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

傑傑族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草果,以农作物为经济来源,渠道单一且面临的风险大,因此当地应该将经济发展朝着民族文化产品的方向倾斜。

提升和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精品,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在不远处的怒江傑傑族自治州,随着旅游的发展,傑傑族手工制品有很好的市场。

目前,猴桥镇傑傑族手工制品没有旅游业的带动,缺乏市场动力。

猴桥镇地理位置特殊,同样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以黑泥塘国门新村为例,国门新村的建设充满民族特色,一进入村里,随处可见模仿傑傑族“上刀山”的路灯,趣味十足。

国民新村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傑傑族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兼具,极具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各个地方突出民族特色,借鉴桂林“刘三姐”的民族品牌模式,深入挖掘一族一舞、一族一歌、一族一技等,对云南特有的文化符号,进行提炼、转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联动发展,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傑傑族的服装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但由于地理原因,交通不便,交易渠道较少,主要是民族内部交易和与缅甸进行边境贸易。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平台向国内外客户介绍傑傑族文创产品,打造傑傑品牌。

现在,傑慄文化保护基本已成体系.整体情况良好,但在细节上仍需完善,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腾冲傑傑族应从旅游、教育、文化宣传三方面完善文化保护及传承。

腾冲傑傑族的调研已结束,但民族文化保护永远不会结束,家国情怀的传承也永远不会停止。

我们会把调研学习到的内容带给更多的人,也会继续关注腾冲傑傑族的发展情况,为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郭垠宏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董航)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用心体验和感悟、反思和历练,校长的领导力才能真正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丰乐镇白庙中心小学)椒帝春为2019年第0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