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黄土高原

合集下载

描写黄土高原的句子

描写黄土高原的句子

描写黄土高原的句子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它以其独特的地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对黄土高原的描写:1. 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黄土地带,其土壤呈现出浅黄色或红黄色,因此得名。

这片土地上的黄土层厚度可达几十米,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2. 黄土高原地势较为平坦,起伏不大,但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貌特征。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土丘陵,这些丘陵起伏有致,宛如波浪般连绵不绝。

3. 黄土高原的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黄土高原独特的植被景观,主要以草原和灌木丛为主。

4.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但却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

这里生长着许多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如黄芪、沙棘等,它们对于保持土壤的稳定和防止水土流失起着重要的作用。

5. 黄土高原还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山西的悬空寺、甘肃的莫高窟等,都是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6. 黄土高原的居民主要以农民为主,他们依靠农业为生。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这里的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畜牧业。

7. 黄土高原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相对匮乏,地下水位较低。

因此,当地居民需要采取节约用水的措施,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9.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土地,当地政府和居民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0. 黄土高原的风景独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他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黄土丘陵、古老的文化遗迹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

黄土高原以其独特的地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的一张名片,也是人们探索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重要地区之一。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自然环境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自然环境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是陕西师范大学的重点专业学院,是一所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简介: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重点专业学院,是一所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前身是起源于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历经西大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历史变迁,于2017年6月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教授、聂树人教授、刘胤汉教授等曾先后在本院任教。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31人,专任教师博士率达到91.9%,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为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风沙物理学专家董治宝研究员受聘为我校首位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水资源专家冯起研究员,交通地理专家曹小曙教授,大气环境研究专家段克勤教授,风沙地貌研究专家吕萍教授,全球变化研究专家刘晓宏教授受聘为我校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旅游经济学专家张辉教授受聘为我校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现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区域环境学、自然灾害学和国土资源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旅游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专业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环境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西部资源环境研究所、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污染暴露与生态环境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城市规划与研究中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黄土高原环境动力学实验室等平台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形容黄土高原的句子

形容黄土高原的句子

形容黄土高原的句子
首先,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令人难忘。

这片土地上起伏的黄土丘陵,丰富的黄土地貌,给人一种朴素、粗犷的美感。

站在高原上眺望远方,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黄的光芒,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黄土高原的地貌虽然不如高山大川那样雄奇壮丽,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其次,黄土高原的气候环境也是其独特之处。

这里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日照充足,雨水稀少。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土地干裂,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

然而正是这种苦寒的气候环境,造就了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培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

最后,黄土高原的人文历史更是令人动容。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土高原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老的黄土长城、壮丽的黄河、悠久的黄土文化,都是这片土地上的瑰宝。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无数英雄豪杰的英勇事迹,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这一切都构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

总的来说,形容黄土高原的句子,可以从地貌特征、气候环境、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展开,每一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正是因为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丰富多样,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黄土高原,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了解这片土地的丰富历史,感受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

黄土高原的景色描写

黄土高原的景色描写

黄土高原的景色描写
黄土高原即黄土大峡谷位于中国中部,是峡谷、山地和石林构成的,其景观美丽而独特,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黄土高原的山峰往往高高耸立着,峭壁如削,峰峦起伏。

这些山
峰的形状惟妙惟肖,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象它们是巨兽,或者是古老的
神灵。

山顶上的云雾盘绕,让人不禁心想,这里就是天堂吧。

黄土高原的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许多古老而神秘的峡谷。

这些
峡谷深不见底,又极为陡峭,有的峡谷甚至狭窄到只能容纳一人通过。

这些峡谷中的河水清冽而澄澈,似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河底的鹅卵石。

除了峡谷和山峰,黄土高原还有许多奇妙的地质地貌,其中最为
著名的便是石林。

石林由于长期的风蚀和水侵蚀,形成了许多奇妙的
石柱和岩石。

这些石柱有的像人的身体,有的像根巨大的树木,有的
则像是锥形或者簇状的蘑菇。

每一个石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丽,让
人充满了好奇和惊叹。

黄土高原经常会有沙暴和风暴,这也是给这里增添了神秘和冒险
的魅力。

当风暴来袭时,山峰和石柱会在风力的作用下摇晃不定,让
游客有一种置身于天地末日般的感觉。

但是,当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整个黄土高原都会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的来说,黄土高原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魅力的地方,它的美丽和独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到清新的空气,亲近大自然,领略到不同于城市的宁静与神秘。

多彩的黄土高原人文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人文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人文论文
黄土高原的洞穴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和娱乐,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洞穴住宅的建造和使用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使人们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们也通过自然的方式获取食物和资源,如种植庄稼、养殖家禽等。

这种生态观念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黄土高原的洞穴文化是一个简单而朴实的地方文化,它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独特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同时,它也具有延安特色的政治观和特殊的政治思想,是中国革命艰苦奋斗的缩影。

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形容黄土高原的优美句子

形容黄土高原的优美句子

形容黄土高原的优美句子
1. 那黄土高原啊,就像一片被时间遗忘的古老画卷,难道不是吗?你看那千沟万壑,像不像岁月雕刻的痕迹!比如站在高处眺望,那一道道沟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2. 黄土高原,简直是大地的杰作,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那连绵起伏的山丘,不就如同波澜壮阔的海洋吗?就像人们在其间穿梭,犹如在海浪中起伏。

3. 嘿,黄土高原的天空那叫一个湛蓝啊,这是多么令人陶醉啊!那澄澈的蓝和黄土的质朴相互映衬,不正像质朴的农民与广阔的天地吗?仿佛在告诉你生活的纯粹。

4. 你瞧那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多有特色呀,难道不是吗?就像一个个温暖的小窝,给人们带来家的感觉,就如同小时候在奶奶家一样亲切。

5. 黄土高原的夜晚啊,宁静而神秘,可不是嘛!那点点繁星好似镶嵌在天幕上的宝石,这不就像我们心中那些珍贵的梦想吗?仿佛能让人沉醉其中。

6. 哇塞,黄土高原的风啊,带着一种别样的气息,真的呢!它吹过脸庞,就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好比小时候在田野里奔跑时的感觉。

7. 黄土高原的景色,那是独一无二的呀,这还用说吗?那雄浑壮阔的气势,不正像英勇的战士吗?仿佛在展示着它的坚韧与力量。

8. 嘿呀,黄土高原的四季变换,那可真是精彩极了,可不是嘛!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烈、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静谧,这不就像人生的不同阶段吗?仿佛每一季都有独特的故事。

9. 黄土高原的人们啊,是那么的热情好客,真的呀!他们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就如同在寒冷的冬天遇到了一团火。

10. 看看那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是多么震撼人心啊,难道不是吗?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好比一场惊心动魄的视觉盛宴。

描写黄土高原的短句子唯美(精选2篇)

描写黄土高原的短句子唯美(精选2篇)

描写黄土高原的短句子唯美(篇一)黄土高原,素有“黄河母亲河上的大厨房”之称,其山川壮美、风光旖旎。

下面是对黄土高原的描写,唯美而又富有诗意的50句短句子:1. 我踏上黄土高原,感受大地如诗如画的气息。

2. 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土高原是生命的诗篇。

3. 雁过黄河时,带走了万年的古老和苍凉。

4. 山如黛色,水如琉璃,黄土高原一片神奇的色彩。

5. 纵观黄土高原,低矮的山脉在阳光下犹如金字塔。

6. 黄土高原的田野,宛如一幅大地的彩绘。

7. 晨曦洒满黄土高原,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朝气。

8. 泥土的芬芳,如诗如画地弥漫在黄土高原。

9. 夏日的阳光洒满了黄土高原,大地散发出欣欣向荣的气息。

10. 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我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11. 万紫千红的花海中,黄土高原是一片撩人心弦的诗意。

12. 走进黄土高原,仿佛置身于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之中。

13. 黄河奔流不息,傍晚的阳光将黄土高原染成了一片金色。

14. 龙门石窟中的佛陀,见证了黄土高原的厚重历史。

15. 黄土高原的风,吹拂着每一个生命,传递着生命的力量。

16. 黄土高原的夜,星光璀璨,宛如一幅宇宙的画卷。

17. 黄土高原的雨,轻柔而洁净,滋润着这片土地的心灵。

18. 山水交错,黄土高原是大自然写就的最美乐章。

19. 黄土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让人痴迷于它的纯净美。

20. 黄土高原的风景,像细腻的水墨画,让人沉浸其中。

21. 黄土高原的秋天,红叶飘落,如烈火燃烧一般美丽。

22. 黄土高原的冬天,雪花纷飞,白茫茫一片宛如童话世界。

23. 黄土高原的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画卷展开。

24. 层峦叠嶂的黄土高原,是神奇自然创造的杰作。

25. 漫步黄土高原,感受大自然无尽的艳丽与魅力。

26. 黄土高原的日出,霞光万道,犹如仙境般美丽。

27. 宁静的夜晚,月光洒满黄土高原,静谧而祥和。

28. 黄土高原的人们,勤劳而朴实,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29. 我站在黄土高原的边缘,俯瞰着这片奇幻的大地。

《多彩的黄土高原》课程论文报告(4000字)精选全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课程论文报告(4000字)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多彩的黄土高原》课程论文报告目录多彩的黄土高原以水土流失为例 (1)关键词: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水土流失 (1)1.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及水土流失概况 (1)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2.1自然因素 (2)2.2人为因素 (2)3.水土保持的对策建议 (2)3.1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3)3.2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 (3)3.3退耕还林(草) (3)3.4以水资源为核心, 发展“混林农业” (4)4.结语 (5)摘要: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发祥地, 很多朝代在此处建设都城, 直径位置有很多文物古迹, 但同样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且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 这样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同时也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为此本文以水土流失这一自然环境情况为例, 让黄土高原更为美丽。

关键词: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及水土流失概况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 其范围东起太行山, 西到日月山, 北起长城沿线, 南抵秦岭, 总面积为 6.15×105km2, 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4.54×105km2, 平均海拔800—1800m, 地貌类型为山地, 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年降水量200—600mm, 主要集中在6月,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强度大, 日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 年辐射总量为4.60—6.30×109J/m2。

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模数为0.5—2.6×104 t/km2·a, 地面分割强烈, 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

2006年黄土高原五省区因水蚀、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高达1.2×105 km2。

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6×109t, 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106t, 其中甘、陕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量的80%左右。

《多彩的黄土高原》

《多彩的黄土高原》

《多彩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风土民情作者:XXX 学号:XXXXXXXXX摘要: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发祥地,很多朝代在此处建设都城,直径位置有很多文物古迹,在众多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中,我独爱黄土高原的窑洞文化。

窑洞,这种与天地和谐共存的生态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阐述了窑洞文化的含义、它的出现以及对窑洞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旨在通过展现其美,来展示黄土高原的灿烂窑洞文化,让世界更加关注和保护这种灿烂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保护一、引言窑洞是独特的生态建筑风格,体现了天地人的和谐建筑理念,是黄土高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它催生了黄土高原地区强大的乡土风情。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是人们主要居住方式的一种延续—穴居。

这反映了黄土高原上世世代代的农耕文明,也承载着人们对黄土高原的热爱。

窑洞文化除了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外,还有机地融入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环境,最终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窑洞文化。

二、黄土高原窑洞的分类(一)按照窑洞的结构形式按照窑洞的结构形式看,窑洞主要分为靠崖式、独立式和下沉式三种。

(1)靠崖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是岀现最早的一种窑洞形式,其最能体现出因地就宜的窑洞特色,靠崖窑主要是依山而建或者依沟而建(图3-1),因此在其建筑曲线上具有一定的天然美,能够与所处的生态环境协调一致,浑然一体,使建筑外观体现岀和谐的艺术效果。

此外靠崖式窑洞在空间组合方面可因地制宜,在黄土层较为深厚的壁崖上,可以挖出上下多层窑洞。

图3-1靠崖式窑洞(2)下沉式窑洞。

与靠崖式窑洞裸露在外的形式不同,下沉式窑洞建设在地下,是在符合下挖条件的黄土坡上,向下挖掘窑洞形成院落,又称其为“地坑窑”。

图3-2 下沉式窑洞(3)独立式窑洞。

与下沉式窑洞相似,是无需靠山靠崖,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其四面临空又称为“四明头窑”(图3-9),用石头或者砖修葺而成。

在独立式窑洞中,即可见单层房,也可见多层房。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自然环境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自然环境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自然环境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正如这首歌唱到,我从小生长在黄土高原上,大山赐予了我们食物与生活,给我们栖息的地方。

黄土高原上,没有桂林的绿水,也没有秦岭的青山,只是一座座黄土累积成的山,层层叠叠,一望无际。

登高而望之,山环山,山抱山,将我们笼罩在山的世界中。

小时候眼中的故乡——土的世界
从我记事起,首先看到的便是土。

清风带着尘土吹过,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土地的气息,小时候,我眼中的故乡,是土,是土地的憨厚,无私。

成长中的故乡——山的世界
慢慢的,我长大了,走出这个全是山的地方,看到一些地区满山遍野的水,不由感叹,为什么我的.故乡不能有锦绣的山,清澈的水呢?秋天回答了我,故乡的山,不是为了人们观瞻,而是养育我们,为人们奉献。

在成长中,我看到的故乡,是山,是山的奉献,雄伟。

现在的故乡——树的世界
近年来,人们退耕还林,山上的树越来越茂盛,一眼望去,一片翠绿,比起秦岭又有丝毫逊色?一层微风拂过,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响彻心扉,清除心头的烦恼。

现在的故乡,是树,是树的挺拔,翠绿。

农民心中的故乡——苹果的世界
田野的气息临近,树上的苹果咧开了笑脸,对着夕阳,绽放出最美丽的笑脸。

红而大的苹果被运送出黄土高原,送给全国人民品尝,
人们赞美着苹果的香甜可口中,不正是赞美着高原吗?试问,除了黄土高原,又有多少地方能种植出如此香甜可口的苹果呢?我明白了,故乡—是苹果,我们的骄傲。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黄土高原基岩构造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西域陆块,东部属华北陆块。

六盘山以西黄土高原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构造特征,陇中盆地黄土下伏基岩为直接堆积在古老岩层之上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的甘肃群。

甘肃群堆积后,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挑河、祖历河、葫芦河随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

甘肃群为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

其成岩性差,抗蚀力较弱,在地下水浸泡和润滑作用下极易发生重力侵蚀,常形成大型滑坡。

六盘山以东的华北陆台由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构成,中间夹以黄河凹陷。

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是未经褶皱变动的前震旦纪陆台。

陕北、陇东和晋西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在中生代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当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与今况刚好相反。

西北部堆积了厚达1500米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序列。

其中神木,准格尔旗一带广泛出露的中生代灰绿色、黄绿色长石砂岩,当地叫砒砂岩,极易风化侵蚀,是当地及黄河中粗砂的主要来源。

燕山运动使鄂尔多斯台向斜抬升,边缘发生断陷,形成汾渭谷地等一系列地堑谷地,到第三纪的中新世末鄂尔多斯台向斜成为准平原。

上新世鄂尔多斯高原长城以南的准平原面上广泛堆积了三趾马红土,从三趾马红土的分布和厚度看,上新世时长城以南,渭北北山以北,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是一个浅凹形的巨大盆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己与今相同。

三趾马红土透水性极差,是黄土下覆的主要不透水层,而且三趾马红土容易吸水膨胀,是黄土高原大型滑坡的主要滑移层。

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鄂尔多斯高原边缘如汾渭地堑谷地进一步发展,同时高原整体发生掀斜运动,使地面形成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斜面,控制着河流的流向。

在地貌演变过程中沟谷的发展,谷间地有些形成面积不大的平台,有些成为长条状或椭圆状丘陵,它们是鄂尔多斯高原塬、梁、峁地形的基础。

陕北黄土高原景色描写

陕北黄土高原景色描写

陕北黄土高原景色描写有:
1.陕北黄土高原,一片广袤而壮观的景象。

远处的山峦起伏,黄
土覆盖着大地,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

2.站在高处俯瞰,黄土高原的景色尽收眼底。

一片片黄色的土地,
如同金色的海洋,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3.这里的天空湛蓝如洗,云朵洁白如棉。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
上,给这片黄土高原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

4.风吹过黄土高原,卷起一片片黄色的尘土。

这些尘土在空中飘
舞,仿佛是这片土地的灵魂在舞蹈。

5.在黄土高原上漫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这里没
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只有大自然的声音和节奏。

6.黄土高原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

树木发芽,花朵绽放,给
这片黄色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7.夏天是黄土高原最美丽的季节。

阳光明媚,气温适宜,人们可
以在这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8.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摇曳生姿,农民们忙
碌着收割庄稼,一片丰收的景象。

9.冬天是黄土高原最宁静的季节。

大雪覆盖着大地,一片银白的
世界展现在眼前。

10.陕北黄土高原是一块充满生命力的土地。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文化底蕴,是一块值得人们珍惜和保护的土地。

多彩的黄土高原历史人文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历史人文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直以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苍凉、是贫瘠,厚厚的黄土之上了无生机。

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在他们心里却有别样的感觉,在他们的眼里,黄土高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特殊的地理地貌赋予黄土高原那独有的颜色,正是由于那单调的黄色,才使那里的人们对其他的色彩有着独特的感知能力。

在他们心里,色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色彩,而是人与自然交织,主观与客观的融合,生命与情感的缠绕所共同创建的、带有浓厚地方意味和人文色彩。

春天,希望与期盼充满黄土高原的角角落落。

春天是人们心境最好的时候,自然也是黄土高原色彩最为丰富的时候。

初春的土崖上一丛丛怒发的小草报告着春的信息,尽管是一点点,但对这里的人而言,这信息却是无限的,新的生命因此而涌动,热血因此而沸腾,希望与期盼因此而充满土塬的角角落落。

接着,万花盛开,杏花开了,桃花开了。

仿佛一夜之间,沟沟畔畔,川川岔岔,黄土高原上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到处泛出一片胭脂红,展露出春天的热烈和灿烂。

那人家密集、村庄相连的地方,杏花开得有了规模,把村庄和农舍淹没在一片绯红之中,真可谓“红杏枝头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

杏花开的时候,是黄土高原上的村落最迷人的季节。

这时候,麦已种完,豆已点好,正是锄草前的一段小闲。

男人们进城打工去了,日头好时,大姑娘小媳妇便端出针线篮子,坐在满身著花的杏树底下做针线。

树上的蜜蜂哼着小曲,树下姑娘笑声阵阵。

那被风吹落的一两片花瓣,独自打着旋儿悄无声息地徐徐飘落。

夏天,黄土高原绿得令人沉醉。

这是黄土高原一年里再好不过的日子了。

远远近近的山峦,纵横交错的沟壑和川道,绿色已经开始渐渐浓重起来。

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大部分的高杆作物都已经长了大半截。

豆类作物在纷纷开花:雪白的黄豆花,金黄的蔓豆花,粉红的菜豆花……在绿叶丛中开得耀眼夺目。

往日荒凉的集市场上,也已经出现了一些瓜果菜蔬,给尘土飞扬的小城镇里添了许多斑斓的颜色。

秋天,黄土高原的色彩是灿烂的。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9 4 2 5 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摘要: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坚持是该地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根底,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开展的必然请求。

文章剖析了黄土高原地域水土流失的根本现状,讨论了水土流失的影响要素,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域水土坚持的倡议。

本文倡导采用节水型水土坚持形式,增强淤地坝工程建立,防备根底设备建立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进步生态植被建立质量和效率,推进退耕还林、退人还植工程建立。

只要以水资源维护为中心,开展“混林农业” ,加快山区的梯田建立步伐, 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减轻或铲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才干完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 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梯田建设;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域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招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锋利的对立之中,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为集中的地域,严重限制当地社会经济开展。

近年来,一些地域在水土流失的管理中获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水土流失,依然是黄土高原上很严峻的一个环境问题,需求我们的进一步努力。

搞好水土坚持是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和社会经济建立的根底,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建立的成败,关系到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展能否顺利停止。

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 其范围东起太行山, 西到日月山, 北起长城沿线,5 2 5 2南抵秦岭,总面积为 6.15 ×10 km ,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54 × 10 km ,平均海拔 800—1800m ,地貌类型为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200— 600mm ,主要集中在 6 月,降水时空 分布不均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4.60 — 6.30 × 10 J/m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2[1]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模数为 0.5 —2.6 ×10 t/km ·a ,地面分割强烈,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

多彩的黄土高原人文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人文论文

1,黄土高原洞穴文化的基本内涵(1)粗simple朴实的地方文化黄土高原的洞穴文化具有陕北独特的特色。

洞穴住宅和黄土的完美融合为人们带来了一个简单,简单而和平的生活场景。

其中,悬崖窑炉群沿山和沟而立,远处的景色更为重叠。

当您俯视庭院窑炉群时,它上面布满星星,这给人以崎beauty与大胆的视觉美感,以及当地人的独特感。

黄土高原的洞穴住宅位于被薄雾覆盖的山谷中。

庭院宽敞,交通便利。

窑前通常有红色和黄色的胡椒和玉米,它们给人以收获的喜悦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同时,红色的剪纸和窗户装饰物被粘贴在洞穴住宅的窗户上,这反映了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剪纸文化。

陕北腰鼓热情高涨,新天佑清澈见底,彰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黄土高原洞穴文化。

(2)具有延安特色的政治观黄土高原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祖先挖洞的生活习惯,包括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黄土高原洞穴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政治息息相关。

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年代,陕北的窑洞已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基地,这不仅代表了延安的精神,而且是中国革命的艰苦奋斗的缩影。

洞穴文化还具有特殊的政治思想。

同时,黄土高原的窑洞也显示了人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为生存而奋斗和奋斗的勇气和信念,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具有深远的历史和人文意义。

它是陕北世代相传的人文习俗的传承和继承,并凝结为独特的洞穴文化。

(3)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观最早的洞穴住宅是人类建造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并达到生存的目的。

因此,在修建窑洞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并充分利用黄土高原连续沟壑,纵横谷,陡坡和远光,不平坦地形的地理环境特征。

基于黄土高原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结合其丰富的黄土资源,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原始窑洞建筑,体现了环境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就其自身特征而言,穴居利用黄土层的储热和隔热特性,穴居有利于抵御黄河流域的严冬。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的地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育人为本”的知识观,而区域地理的核心思想是“因地制宜”,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本课程中围绕这个核心思想确定教学内容,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不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都是先“描述中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理解其基本特征”“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作为学习具体分区域地理内容的基础和背景知识,然后“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状况”“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落脚点是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某些区域的分析,了解那里的人们是如何处理人地关系的、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的、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我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课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内容,它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第一课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第五单元的基础上,以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了既能体现区域总体特征又能反映各自独特地理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来展现我国不同区域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一课选取了我国北方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展开,课文首先给出了“黄土高原的
位置图”,并安排活动使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其包括的省区,并且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表景观.由于黄土特殊的性质和黄土高原特定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再加上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所以黄土高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在展示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特征的基础上,把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结合起来,展示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民俗等内容.。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一、引言•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阐述黄土高原多彩性的体现,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社会现状。

•提出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即探讨黄土高原多彩性的形成机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二、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与多彩性•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等。

•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和水文特征,揭示其生态多样性。

•探讨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对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黄土高原的人文历史与多彩性•追溯黄土高原的历史沿革,包括古代文明、民族融合等。

•介绍黄土高原上的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如窑洞建筑、农耕文化、民间艺术等。

•分析黄土高原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黄土高原的社会现状与多彩性•描述黄土高原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

•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挑战,如水土流失、贫困问题等。

•探讨黄土高原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展其多彩性。

五、黄土高原多彩性的未来发展•提出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包括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等。

•展望黄土高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强调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六、结论•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强调黄土高原多彩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对黄土高原的未来发展表达信心和期望,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黄土高原的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列出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包括书籍、论文、报告等。

一、引言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横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著称,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彩的人文景观而备受瞩目。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黄土高原的多彩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自然环境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自然环境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自然环境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

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

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扩展资料:黄土高原黄土地层的分布厚度在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一般为150-250米,六盘山以西一般在100米以内。

不同地层黄土厚度也不相同:午城黄土厚度不大,洛川黑木沟为58米,山西午城为17.5米。

离石黄土是黄土高原黄土地层的主体,一般厚度100-150米,最大厚度分布在径河与洛河的中游地区。

马兰黄土分布极为广泛,一般厚度10-30米,天水附近小于10米,董志源9.6米,洛川源10米左右。

全新世黄土厚度-般为2-3米,其中的黑沪土层厚度1-2米。

陕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并非传统意义的文明中心,从来就不是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的一块飞地,但是与中原核心地区文化保持着紧密联系。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发现了山晚期到夏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公元前2300年前-公元前1800年前后)。

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公元前2300年中国北方区域政体的中心”,因为石峁遗址具备了集约人口、集约经济、聚敛高等级物质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是4300年前大河套地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统治权力中心,是不同于仰韶时代的维护社会新秩序的礼制与宗教中心1[1]。

甚至有学者概括石峁文化为早期中国龙山时期西部文化的“中流砥柱”,它是与大汶口——龙山文化相对立、相比邻的另外一种文化体系2[2]。

有的学者将石峁古城考证成为“周人祖先黄帝族的居邑”和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3[3]。

石峁遗址对于搞清楚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筑城“土筑传统”与“石筑传统”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意义4[4]。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多彩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中国独特的地貌景观,以其丰富多样的色彩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拥有多种颜色的黄土,还融合了山川河流和人文历史的独特魅力。

本论文将探讨黄土高原的多彩之处,从地貌、植被、民俗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与描述。

地貌之彩黄土高原的地貌多样,给人以色彩斑斓的视觉享受。

首先是黄土的主要颜色,从浅黄到深黄,色调丰富而温暖。

这些黄土在阳光下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此外,黄土高原还有奇特的砂岩地貌,如大峡谷、悬崖峭壁等,岩石的灰色和棕色相互交错,形成了一幅壮丽的风景图。

植被之彩黄土高原的植被也是多彩的。

尽管这里的土壤贫瘠,但依然有许多珍稀植物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春天,山谷中嫩绿的小草探出地面,给大地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色;夏天,各种野花绽放,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秋天,枫叶染上了鲜艳的红色,与黄土高原的黄色交相辉映;冬天,枯草和积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淡雅而又安静的画面。

这些多彩的植被给黄土高原平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

民俗之彩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同样多姿多彩。

这里的人们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如刺绣、剪纸等。

色彩鲜艳的刺绣作品,以黄土高原特有的动植物为图案,以鲜明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把黄土高原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黄土高原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节日和表演艺术,如舞狮、舞龙等。

这些有着鲜明色彩的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当地人的热情和喜庆,也成为了黄土高原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结语多彩的黄土高原以其丰富多样的地貌、植被和民俗,呈现出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宝藏,值得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

通过本文的描述,希望读者们对黄土高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能够对其美丽之处有更多的赞叹和感悟。

(字数:5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建议。

本文提倡采用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推进退耕还林、退人还植工程建设。

只有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发展“混林农业”,加快山区的梯田建设步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减轻或根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梯田建设;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为集中的地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水土流失仍然是黄土高原上很严峻的一个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

搞好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进行。

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其范围东起太行山,西到日月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总面积为 6.15×105km2,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4.54×105km2,平均海拔800—1800m,地貌类型为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200—600mm,主要集中在6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4.60—6.30×109J/m2[1] 。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模数为0.5—2.6×104t/km2·a,地面分割强烈,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

2006年黄土高原五省区因水蚀、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高达1.2×105 km2。

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6×109t,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106t,其中甘、陕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量的80%左右[1]。

据统计,黄河每年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约有4×108t,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每年抬高10cm,给下游防洪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农业发展滞后,尤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造成土壤瘠薄,制约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1]。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从成因分析看,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所致。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内在条件,人为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3.1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地貌、土壤、植被、降雨等。

3.1.1 地貌地貌制约着土地利用并影响着水土流失程度。

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地貌的突出特点。

黄土高原地貌主要由塬、梁、峁、沟、谷组成。

沟壑纵横、坡陡沟深,沟壑密度为3—6km/km2,其中大于0.5km的沟壑区达27万条,缓平地只占土地面积的1/5,丘陵地区坡度在15°以上土地占50%—70%[2]。

长期的流水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

在地貌因素中,坡长坡度对水土流失有很大的影响,而坡长坡度又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坡度愈大,径流速度愈大,由此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3.1.2 土壤土壤是侵蚀的对象,又是影响径流的因素,因此,土壤的各种性质都会对侵蚀产生影响。

土壤容易遭受侵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土壤分散,二是土壤的透水性不良,雨水的入渗速度慢,使地面极易形成径流。

黄土高原大部地区为黄土所覆盖,厚度一般为100—200m,土壤中砂粒及粉砂粒含量多、粘粒少、颗粒间粘结力弱、稳定性差,易遭水蚀和风蚀。

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弱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通常人们利用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作为衡量土壤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

土壤愈粘重,胶结物愈多,其抗蚀性愈强。

腐殖质能把土粒胶结成稳定团聚体,因而腐殖质多的土壤抗蚀性强。

凡植被较好和树林茂密的地方,枯枝落叶层厚,其土壤抗冲刷能力极强。

而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土壤质地松散,土壤抗冲性较差,小于0.01mm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仅为5%—10%,土壤沙化严重,土壤抗冲刷系数仅为0.010L·s/g—0.047L·s/g[3]。

3.1.3 植被植被对地面起着保护伞作用,与土壤类型与质地相比,植被覆盖程度对土壤入渗速率有更为重要的影响,植被覆盖的多少决定着土壤水土流失的程度。

高大茂密的树木及草地可以截留大部分雨水,同时还可以削弱雨滴对地面的击溅侵蚀能力。

随着植物郁闭度的增加,使地面出现径流的时间推迟,并使入渗水量增多。

土壤的入渗速率高,水就会迅速渗过土壤表面蓄纳入土体,从而不产生径流和泥沙,减轻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由于人为的收集薪柴,严重的破坏了地面植被,光山裸岩随处可见,由于燃料极缺,新遣林地的枯枝落叶也被拾捡干净,地面覆盖度极低,田间作物枝叶比较繁茂的时间也较短,土壤结构难以改良,不利于雨水入渗,因此,水土流失在该地区日愈严重。

3.1.4 降雨降雨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动力,包括了直接击打土壤,形成击溅侵蚀,还可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体,以一种综合效应来影响侵蚀。

暴雨在黄土高原的发生频率极高,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降水形式。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使得黄土高原的暴雨具有历时短、强度高的特点,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75%,如陕西周至县的黑峪口和山西省太原市梅洞淘的历时5min的降雨量均超过50mm为国内极值[4] 。

严重的土壤侵蚀往往只发生在几场暴雨中,一次大的降雨有时可占全年侵蚀量的80%—90%左右,输沙量占全年的63.4%—94.9%[5]。

而且大的降雨还极易产生地面径流,径流极强的冲刷和搬运能力,使土壤遭受强烈侵蚀,每次大的降雨过程,都加剧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

3.2 影响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破坏植被、超载过牧、陡坡开荒及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3.2.1 破坏植被随着人口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为加速侵蚀现象日益严重,人口的增长总是伴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和土地使用面积的增大。

急于开荒造田,使黄土高原成片的森林被砍伐,据统计,每隔10年,森林资源就受到一次严重破坏[6],其结果是诱发严重的水土流失。

3.2.2 超载过牧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放牧失控,以及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程度,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

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km2,但是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仅占黄土高原草场总面积的8.8%[7],加上人为的超载过牧严重制约着黄土高原畜牧业发展,使草地利用严重失衡,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3.2.3 陡坡开荒随着人口的膨胀,对耕地的需求增大,陡坡开荒愈演愈烈,坡耕地越开越多,越开越陡。

据统计,地面坡度为5°的耕地,年水土流失量为714t/km2,15°为9260t/km2,20°为15137t/km2,25°为21334t/km2,黄土高原上近年来由于陡坡开荒新增的坡耕地,坡度在25°以上的就达到了70%—90%[8]。

新增的大量坡耕地必然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

3.2.4 工程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采石及其它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由此而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0×104km2[9]。

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乱采、滥挖以及随意滥倒、弃渣现象严重。

特别是近几年来煤炭开发中剧烈的人为作用,诱发和加剧了环境灾害的发生,严重的干扰了一些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神府—东胜煤矿为晋陕蒙能源基地核心区,该区地处水蚀交错地带,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侵蚀强烈,干旱、沙暴、暴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不合理的对煤矿进行开采,导致该区近5年的年均沙化灾害率达到了0.6%—0.7%,年均输沙总量3.144×107t,输沙模数为10394t/km2·a[10]。

3.2.5 城市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逐步推进,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城市水土流失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城市水土流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大规模土地开发或基于建设发生负效应所致,这是一个新的地貌灾害问题。

包括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活动如开发、采石、修路和架桥中因不注意水土保持而引发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灾害等。

由此可见城市水土流失已不完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是以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主,具有发生原因复杂、隐蔽的特点。

4 水土保持的对策建议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等三大措施。

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4.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淤地坝工程建设和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等,由于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多样,水土保持的作用重大,应因地制宜进行安排布设。

4.1.1 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节水型水土保持对于减少土壤水分的亏缺值,增加土壤的持水度,缓解干旱区缺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可以减少土地的跑土、跑水、跑肥,在水肥条件适宜,日照充足的地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过去单一粮食生产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活跃了农村经济。

甘肃定西道回沟流域利用节水工程,发展灌溉田33hm2,建成温室10座,蔬菜大棚4座,2001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500元[11]。

实施节水型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使1hm2水肥条件较好的淤地产出值相当于6—10hm2坡耕地的产出值,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草),解决了农林(牧)矛盾。

陕西省清涧老舍古流域实施节水型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后,现有农田耕作0.18hm2/人,产粮415kg/人·a,退耕2000hm2,增加了土壤水分,在黄土高原地区经常见到的“小老头树”在该流域已经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农、林、草相结合的植被生态体系[11]。

4.1.2 淤地坝工程建设淤地坝建设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采用工程措施的成功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