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进展*

蒋志刚 李春旺 曾 岩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080)

摘要 野生动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兽类约500余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以往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野生动植物既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组分,及其在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许多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下降,栖息地破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物种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目前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已占野生动物种数的12.2%。野生动物保护科学及研究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还是一门管理科学。

本文就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础科学研究、栖息地研究与保护、种群恢复和野生动物的国际贸易等方面,回顾中国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在新世纪中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动物学 生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 野生动物国际贸易

1 野生动物基础科学研究

中国的野生动物基础科学研究集中于动物系统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行为学、动物生态学、 动物地理学以及野生动物物种濒危机制研究。王祖望和张知彬(2001)回顾了我国动物学研究 的历史,从生态学、形态分类、动物地理和古兽类学,阐述了近20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据此,他们认为兽类学研究的前景广阔:第一,兽类系统学与生物多样性依然是兽类学的重要 研究内容;第二,兽类生态学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三,行为学及行为生态学将从起步阶段迈 进稳步发展阶段;第四,应时代之需,兽类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研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王应祥等(1999)研究了中国叶猴类的分类、现状与保护。Huang等(2002)报道了中国白 头叶猴的现状与保护。据记载中国叶猴可能有5种: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 entellus)(含2 亚种)、戴帽叶猴(Trachypithecus pileatus)、灰叶猴(T. phayrei)(含2亚种)、黑叶猴(T. francoisi)(含2亚种)和金叶猴(T. geei)。5种叶猴在我国均系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 保护野生动物。据近期调查,我国有约1000只长尾叶猴、500~600只戴帽叶猴、5000~6000只 灰叶猴、3200~3500只黑叶猴 (其中1200~1400只白头亚种),我国是否确有金叶猴分布尚待 核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建立32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叶猴的栖息地,叶猴的栖息环境 有所改善,人为捕杀已被禁止,叶猴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朴仁珠等(1999)研究了西藏高原的野牦牛(Bos mutus)。他们报道西藏野牦牛平均分布密度为0.079头/km2,每群平均头数为12.71头,种群数量达7959±802头,分布面积为1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4680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2-1-03,KSCX2-SW- 118,KSCX3-IOZ-02)资助

km2。新疆有3031头野牦牛,甘肃有103头野牦牛,青海有4092头野牦牛,中国野牦牛总数为15000~20000头,分布总面积为466000km2以上。但是,目前野牦牛分布区已被分割为5个孤立区域,整个种群呈急剧下降趋势。

蒋志刚(2000)提出了动物行为的层次结构概念与PAE编码分类系统,统一了行为的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他还提出了行为的表现空间和行为的刚性与弹性等新概念(蒋志刚等,2001)。他们发现野放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在小圈圈养时被压抑的弹性行为,野放后会充分表现出来。他们在北京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中心研究了空间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行为的影响。他们发现空间对大熊猫发情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这些都证实了动物行为弹性与刚性的理论。他们还发现圈养大熊猫雌雄个体配对时存在性选择现象,雌雄大熊猫均选择交配对象是影响大熊猫交配成功的因素。Carin Harrison研究了东北虎与孟加拉虎的呆板行为(Stereotype behavior)与圈养空间之间的关系。她发现增加运动空间将减少虎的呆板行为。这些研究对于人工繁殖濒危物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对于群体生活的灵长类来说,个体的顺位是影响该个体其它行为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李进华(2000)研究了短尾猴对顺位关系的认知,他通过对安徽黄山风景区鱼鳞坑群短尾猴的野外观察和有关行为分析发现,短尾猴可以认知:(1)自己顺位的变化,(2)自己与其它个体顺位的高低,(3)其它个体之间顺位的高低。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了解动物认知能力的进化。

任宝平等(2002)观察了上海野生动物园一群半散放的川金丝猴的交配活动,定义了川金丝猴的交配模式。阎彩娥等(2003a;2003b)和Zhang等(2000)报道了笼养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交配行为和产仔行为的季节模式。Liang等(2001)和梁冰等(2001)对圈养川金丝猴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他们还探讨了川金丝猴形态、生理和行为发育的一般模式。Li 等( 2001,2002a; b)相继报道了神农架金丝猴(Pygathrix roxellana)的季节性食物偏好、冬季栖息树选择以及季节性日活动的规律。这些研究为金丝猴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阎彩娥等(2003a;2003b)以川金丝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放射免疫法监测尿液中的性 激素水平,推测月经周期和妊娠期长度,利用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行了早期妊娠诊断。发现川 金丝猴的性行为受性激素调控,探讨了雌性川金丝猴妊娠期邀配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是中国特有物种。关于其繁殖习性和社会行为等的研究不多。He 等(2001)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s)研究了滇金丝猴的发情周期里繁殖激素分泌的情况。他们的结果表明滇金丝猴许多繁殖激素的分泌模式与其它旧大陆猴种类的相似。滇金丝猴有一个较长的孕期,这可能与它的分类地位有关。Y ang和Zhao(2001)报道了丽江滇金丝猴偏好采食竹叶。Cui(2003)报道了滇金丝猴与秃鹫类猛禽之间的捕食与反捕食的相互作用,首次揭示了金丝猴对其捕食者天敌的行为适应策略。

戴强等(2001)用BBSS方法(Batchelder Bershad Simpson Scaling Method)对笼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的社群等级进行了排序,发现其等级制度为近单线式。成鸟的等级明显高于亚成体,成年雄鸟的等级明显高于成年雌鸟。成年个体的等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与面部红斑大小及耳簇羽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体重相近的雌性个体中,面部红斑和耳簇羽对社群等级有很大的影响。

蒋志刚小组开展了关于动物聚群行为、同性聚群行为及其功能的研究。他们进行了有关麋鹿与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的同性聚群行为研究,提出了测度动物聚群强度和同性聚群强度的方法,检验了有关动物同性聚群的假说(蒋志刚等,2000;Jiang 等,2000)。李春旺

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