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野生动物结核病感染的研究进展

野生动物结核病感染的研究进展
pn ie 柚、 in d 山羊 分枝 杆 菌 epa)l p are 田鼠分 枝 杆 菌 m i o , 类 的野 生 动物 也 有 可 能 是 b r 的 宿 主 , 染 b v 的 野 生  ̄ m e t r0 oi s 感 oi s
其 中 t ecls 和 M oi致病性最强 ,是绝大多数人 和动 偶蹄兽包括花鹿 、 u ru i b os bv s 条纹羚 、 骆驼 、 欧洲小鹿 、 、 、 狍 麇 长颈鹿 、 雪貂 、 物结核病的病原体。 水牛 、 阿拉伯羚羊 、 、 貘 非洲羚羊 、 香猫 、 转角牛羚 、 牦牛 、 大羚羊。 野外 和圈养野生动物的结核病疫情 呈现增高的趋势 ,不但 食 肉动 物和食 腐 肉动物 通 过吞食 染 疫动物 的尸 体 而发生 M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 而且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在美 国和其它一 b v 感 染 , 类 动 物 包 括 狐 狸 、 虎 、 、 子 、 度 豹 、 豹 、 oi s 这 老 狼 狮 印 雪 黄
结核病(uec l i,B是世界范围内人和动物 的一种重要 度和收入减少 的缘故 ,也不愿意将疫情公 开 。牛分枝 杆菌 T bruo sT ) s 疫病 , 全球超过 2 亿 人被结核杆菌感染 , O 每年大约有 10 0 b v) 5 ~2 0 oi是牛结核病的病原 , 主谱广 , s 宿 感染 M oi的牛群被认 为 bv s
@ 国 考 学 枯 外 技一 禽
野 生动 物 结核 病 感染 昀 砷 究进 展
孙泉云 ’ , 成建 忠 陈琦 ,
8— 7 —
(上 海市动物疫病 预防控制 中心 , 上海 2 1(; 海市崇明县动 物疫病预 防控制 中心 , 海 2 10) ( 13 ) ) 上 上 03 0 摘 要 : 外和 圈养 野 生动物 的结 核病 疫情 呈现 增 高的趋 势 , 野 不但 造成 重大 经济损 失, 而且 影响 到公 共卫 生安 全 。 生动 物的 野 结核 病 的 病原 是 结核 分枝 杆 菌复合 茵 群 , 主要是 由结 核 分枝 杆 菌( .br l i和 牛 分枝 杆 菌 ( b v) 引发 , 感染 但 M t e uo s u c s) M.o i所 s 其 宿 主谱很 广 , 已知 可感 染灵 长类 、 牛 、 野 野猪 、 、 鹿 大象 、 鹉 、 鹦 负鼠 、 、 、 羊等 动物 。 獾 貘 羚 本文从 野 生 动物结 核病 的流行 病 学 、 症状 和病 变、 断 方 法、 治措施 等 方面进 行 了综述 , 明许 多野 生动物 具 有 易感性 并表 现不 同的 结核 病 临床 病 症 。 诊 防 表 由于野

野生反刍动物心水病研究进展

野生反刍动物心水病研究进展

野生反刍动物心水病研究进展王彩霞;冯春燕;刘丹丹;张永宁;杜方原;刘晓飞;林祥梅;吴绍强【摘要】Heartwater is an acute,fatal,infectious,tick-borne rickettsial disease of ruminants caused by Ehr-lichia ruminantium and transmitted by Amblyomma ticks.The pathogen could not only cause the disease of domestic ruminants,but also could cause the disease of wild ruminants,resulting in great harm and pol-lution to environment.The obj ective of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e epidemiology,the clinical symptoms, the detection methods,the pathogenesis,the vaccination,risk analysis of transmission of heartwater by im-porting the wild animals from aboard,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by ports. Through the review of mentioned aspects above,th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tec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ild ruminant heartwater disease were offered.%心水病是由反刍动物埃立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的蜱传反刍动物传染病.该病不但可以使家养反刍动物发病,还可以使野生反刍动物发病,对野生动物及野生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污染.论文从心水病的历史及地理分布、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测方法、发病机制、疫苗,进口野生动物传入心水病的风险分析及口岸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野生反刍动物心水病的检测与防控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心水病;野生动物;蜱;反刍动物埃立克体【作者】王彩霞;冯春燕;刘丹丹;张永宁;杜方原;刘晓飞;林祥梅;吴绍强【作者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物检疫研究所,北京100176;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物检疫研究所,北京100176;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物检疫研究所,北京100176;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物检疫研究所,北京100176;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物检疫研究所,北京100176;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物检疫研究所,北京100176;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物检疫研究所,北京100176;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物检疫研究所,北京1001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746心水病(Heartwater)是由反刍动物埃立克体(Ehrlichia ruminantium)引起的一种以蜱为媒介反刍动物传染病。

蓝马鸡栖息地类型及选择研究进展

蓝马鸡栖息地类型及选择研究进展

蓝马鸡栖息地类型及选择研究进展蓝马鸡(Blue Peafowl)是一种珍稀的鸟类,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蓝马鸡的栖息地选择研究对于保护和恢复野生蓝马鸡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蓝马鸡栖息地类型及选择的研究进展。

蓝马鸡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省份。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栖息地的破坏,蓝马鸡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了解蓝马鸡的栖息地偏好是保护该物种的基础。

栖息地选择对于蓝马鸡的生活史策略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以前的研究表明,蓝马鸡更喜欢栖息在较为开阔的乡村地区,例如稻田、农田和灌丛地带。

这些地区为蓝马鸡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资源和隐蔽的栖息地。

最近的研究表明,蓝马鸡的栖息地选择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等。

一项研究发现,在重庆市江津区,蓝马鸡更偏好栖息在离村庄较远的山地,且对于植被覆盖较高的地区更为偏好。

另一项研究在广东发现,蓝马鸡更喜欢栖息在农田和灌丛之间的过渡地带。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了在不同地区蓝马鸡栖息地类型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地理环境来进行保护。

一些研究还发现了栖息地选择与蓝马鸡的行为特征之间的关联。

有研究发现,蓝马鸡的栖息地选择与其繁殖行为有关。

雄性蓝马鸡会选择在拥有足够开阔空地的地方筑巢,以吸引雌性的注意。

这些研究为了解蓝马鸡的种群分布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

蓝马鸡栖息地选择的研究进展为保护和恢复蓝马鸡种群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保护措施可以包括恢复和保护蓝马鸡偏好的栖息地类型,限制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破坏,以及加强监测和管理工作,确保蓝马鸡种群的健康增长。

蓝马鸡栖息地类型及选择的研究进展为我们了解蓝马鸡的生态特征和种群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科学保护和管理措施,我们可以保护和恢复蓝马鸡的种群,确保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繁衍。

中国羚牛习性研究进展分析

中国羚牛习性研究进展分析
农 林 技 术
2 0 1 7 N O . 0 3 ( 上)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中国羚 牛 习性 研究进 展分析
丰 志全
( 高黎 贡山国 家级 自然保护 区贡 山管理局 ,云 南 怒 江 6 7 3 1 0 0 ) 摘 要:中国羚牛是 当前数 量较 大的羚牛 亚种 ,被 世界 自然保护联 盟组 织列为重点保护野 生动 物。本文就 中国羚牛 习 性研 究 的相 关 问题进行 简要分析 ,以便准确把 握 中国羚 牛的种群特 点以及行 为节律 等 ,基 于羚 牛的生 态习性提 出进
中国羚牛属于野生动物 中比较典型的高寒种类 ,大多栖息 于2 5 0 0 m以上 的高 山森林 和草甸 地带 中,而随着冬季气候环境 的变化 ,羚牛 又迁 移至2 5 0 0 m以下的针叶林多岩 区内,以更好 地适应生存环境。羚牛体型雄健 , 性 情较 为凶悍 , 数量稀少 , 大多生活在一定海拔的竹林 中,与熊猫相 似 ,被看作是 国宝 。 羚牛 大多栖 息于高 海拔 的高 山悬 崖地带 ,身上 有一层 厚密 的 被 毛 ,具有抵御严寒 的作用 ,能够适应高海拔 和严酷 的气候条 件 ,但羚 牛比较怕 热 ,尤其是在夏季气温接近3 o o c 时 ,羚牛 的 喘息明显加快 ,严重时可能达 到每分钟 1 0 0 次 以上 。在 冬天会 自发组成小规模 的种群 ,随着 时间的推移 ,到夏季时羚牛种群 已经 得到 明显 壮大 ,部分情况 下羚牛种群数量 可达到 1 0 0 头以
2 . 中国羚牛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年来 ,众 多科研人士在羚牛研究 领域对羚牛各亚种相继 开展 了许多研究 ,尤其是在对秦岭、四川两个亚种的研究工作 中得 到了长足进步 ,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及宝贵经验 。但是不 同地域对羚牛各亚种保护事业发展 不均衡 ,对指名亚种和不丹 亚种研究少 ,研究工作差距很 大 ,特别是高黎贡 山中北段羚牛 指名亚种 的研究非常滞后 ,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空 白。为了对我 国羚牛进行科学保护 ,应当充分做好栖息地保护工作 ,结合羚

中国雪豹保护与研究现状和问题

中国雪豹保护与研究现状和问题

中国雪豹保护与研究现状和问题雪豹是一种生活在高寒山区的珍稀野生动物,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区的山区,数量稀少且分布范围较广,是极具价值的珍稀动物。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雪豹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其数量不断减少。

为了保护中国雪豹,我们需要了解其现状和问题,加强相关研究,为其保护作出更有力的努力。

一、现状1.数量减少目前,中国雪豹的数量大约在2100只左右,其主要分布于青海、四川、甘肃、新疆等地的高山地区。

雪豹在那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气候寒冷、食物稀缺,保护难度和工作量极大。

由于野外监测难度极大,雪豹的实际数量可能远远少于2100只。

2.生存环境严重破坏虽然雪豹是生活在高山地带的猫科动物,但它们的生存环境却面临着极高的威胁。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雪豹原有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森林砍伐、草原放牧和开发建设等活动都导致了雪豹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

3.栖息地丧失雪豹需要广大的栖息地才能生存,并具有相当大的活动范围。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雪豹在很多地方面临栖息地丧失的问题。

栖息地的丧失不仅导致雪豹数量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其基因多样性的下降,威胁其长期生存能力。

二、问题1.野外调查和保护缺乏系统性由于雪豹数量分布广、生存环境恶劣,加之生活习性隐秘,野外调查和保护一直是困扰雪豹保护工作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调查工作主要依靠视觉和猎犬,不仅准确度不高,而且难以满足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2.缺少科学研究雪豹保护不仅需要大规模的野外监测和保护行动,还需要建立相关的保护法规和政策。

因此,构建雪豹保护的科学研究体系是关键。

然而,目前雪豹保护及其研究还面临着缺乏资金、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导致保护和研究进度缓慢。

3.人类活动对雪豹的威胁人类活动是导致雪豹数量减少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包括猎杀,失地和水资源争夺,以及旅游开发等。

同时,缺乏对地球生态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也是导致雪豹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近几年的进展和成效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近几年的进展和成效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近几年的进展和成效引言部分的内容:1.1 概述近几年,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不断增加,野生动物保护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野生动物面临着栖息地破坏、盗猎和非法贸易、气候变化等多种挑战,亟需全球共同努力来实施相关保护措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近几年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首先,我们将阐述野生动物保护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栖息地破坏、盗猎和非法贸易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

接着,我们将介绍近几年出台的重要保护措施与政策,包括国际合作与协议签署、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以及知识普及与教育宣传等方面。

然后,我们会深入分析这些保护努力所带来的成效和进展,包括物种保护成功案例分析、正在恢复的生态系统描述以及全球意识提升和社会行动影响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并提出持续改进的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策略建议、新兴技术应用前景分析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总结近几年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详细讨论各种保护措施与政策以及其带来的成效,我们将提供给读者一个全面了解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视角,并引发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这项重要工作中来。

同时,本文也将为相关决策者和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目标。

2. 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挑战2.1 栖息地破坏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野生动物所居住的栖息地面临不断的破坏和削减。

大量森林被清除用于农业、城市化和工业化,湿地遭到填埋和污染。

这导致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它们原本的栖息地,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2.2 盗猎和非法贸易盗猎和非法贸易是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一些珍稀物种,如大象、犀牛、老虎等,因其象牙、角及皮毛等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而成为非法猎杀和走私的目标。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日益严重。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阐述生物多样性调查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近年来在调查范围和精度上的提升。

接着,文章将重点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以及保护区建设、物种恢复等保护措施的成效。

本文还将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划定、濒危物种保护遗传学研究等。

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研究进展,本文旨在揭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进展近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国家层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调查范围方面,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已经覆盖了从森林、草原、湿地到海洋等各类生态系统。

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科研人员不仅记录了大量的物种信息,还深入了解了这些物种的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物种发现方面,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不断刷新记录。

近年来,随着调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调查区域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新物种被发现并得到了科学描述。

这些新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宝库,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研究素材和思路。

动物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动物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动物生态学研究新进展动物是生命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学家们一直在进行动物生态学研究。

最近的一些新进展在保护生态系统和动物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工具。

一、DNA分析技术DNA分析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动物及其种群。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的遗传结构,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动物的亲缘关系和物种分化的时间。

在动物保护方面,DNA分析技术可以用来建立一个个体识别系统,以便更好地追踪动物的移动和行踪。

DNA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非法狩猎和非法采集动物产品等违法行为,从而保护濒危动物。

二、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它可以被用来研究动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动物栖息地的变化,比如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活动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这项技术还可以用来跟踪动物的迁徙路线和栖息地的变化。

在兽类保护方面,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帮助保护人员更好地追踪动物的行踪和栖息地的变化。

同时,卫星遥感技术也可以用来监测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以便采取更好的保护措施。

三、宏基因组学技术宏基因组学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技术。

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分析数百万个微生物基因,从而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和动物的影响。

这项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动物的肠道微生物,从而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和营养需求。

在动物保护方面,宏基因组学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动物天然生境中的微生物群落,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对动物的生存和健康的影响。

四、生态位模型技术生态位模型技术是一种用于预测动物分布和栖息地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基于动物的生态位分析和环境变量模拟,预测动物在不同地域区域的分布和栖息地偏好。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动物,特别是那些生存环境较为特殊的濒危动物。

在动物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生态位模型技术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保护人员更好地保护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年度动物总结报告(3篇)

年度动物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动物研究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报告旨在对过去一年内的动物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我国在动物领域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动物保护、动物研究进展、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未来展望。

二、动物保护1. 野生动物保护过去一年,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加大了对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运输、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提高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2. 濒危物种保护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大对大熊猫、金丝猴等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合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贡献。

3. 城市动物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动物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动物保护工作,加强了对流浪动物的管理,推行了“以领养代替购买”的理念,鼓励市民领养流浪动物。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如加强对城市公园、绿化带等区域的生态修复,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三、动物研究进展1. 动物行为研究过去一年,我国在动物行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动物的社会行为、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研究发现,某些动物具有类似人类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识别和区分善恶。

2. 动物进化研究在动物进化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化石挖掘等方法,揭示了动物进化的奥秘。

例如,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鸟类化石,为鸟类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3. 动物疾病研究动物疾病研究一直是我国动物科学研究的热点。

过去一年,我国在动物疾病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成功研发了多种动物疫苗,有效控制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圈养大熊猫应激的研究进展

圈养大熊猫应激的研究进展

圈养大熊猫应激的研究进展大熊猫是全球濒危物种之一,经过多年的保护努力,目前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逐渐增长。

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大熊猫的繁育成功率和野外生存能力,许多大熊猫被圈养在动物园和保护中心中。

然而,圈养环境对大熊猫产生了一定的应激,影响了它们的行为和生理状态。

近年来,圈养大熊猫应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圈养环境与野外生态环境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圈养大熊猫容易受到人为干扰、空间限制、缺乏探索和寻求食物的机会以及社交互动的限制等问题的困扰,从而导致应激反应的产生。

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可能表现出行为异常、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等应激相关的行为。

在行为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可能表现出自伤行为,如撞击、啃咬围栏等,尤其在环境刺激增加的时候。

此外,圈养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也比野外大熊猫要小,缺乏探索和自由活动的机会会导致它们出现压力反应和行为上的退化。

研究发现,圈养大熊猫在缺乏足够刺激的环境中,容易表现出抑郁、无聊和自虐行为等不良行为。

在生理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表明,圈养环境对大熊猫的生理状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圈养大熊猫在应激状态下,可导致激素水平的变化,如皮质醇和睾酮水平的升高。

同时,圈养环境对大熊猫的免疫力也存在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圈养大熊猫的免疫力显著低于野外大熊猫。

此外,虽然圈养大熊猫得到了充足的食物供应,但其消化功能和体重控制方面也存在问题。

为了减轻圈养大熊猫的应激,许多保护机构和动物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提供丰富多样的环境刺激,增加运动和探索机会,提供与其他大熊猫的社交互动等。

研究表明,这些措施可以减轻圈养大熊猫的应激反应,改善它们的行为和生理状态。

总之,圈养大熊猫应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圈养环境对大熊猫行为和生理状态的影响机制,明确圈养大熊猫面临的应激源和导致应激反应的具体原因。

同时,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性的干预措施,以减轻圈养大熊猫的应激反应,提高其适应圈养环境的能力,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繁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对策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对策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对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由此也导致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出现。

而在这些问题当中,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也尤为突出。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样,但近年来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其保护现状非常严峻。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以及针对其保护所制订的对策,以及每项对策背后所回应的资源属性、技术属性以及制度属性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1、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虽然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

特别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其数量更是不容乐观。

例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极危物种、濒危物种和易危物种分别占据了其总数的49.8%、37.8%和12.4%。

其中,中国外来物种造成的伤害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们在中国本土物种面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加剧了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的问题。

2、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野生动物生存的栖息地和食物等自然资源持续被破坏,甚至面临着被大面积毁灭的危险。

一些野生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也被不断地改变和破坏,如森林、湿地、草原等等,这些环境破坏使得或许相当一部分的野生动物不能维持他们原有的生存环境,甚至是导致它们的死亡。

3、非法捕杀活动严重影响野生动物数量除了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外,非法捕杀活动也是造成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些人以非法捕杀或交易野生动物来谋取暴利,使得一部分野生动物面临着极大的威胁,甚至是面临着走向灭绝的危险。

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1、加强法律保护由于野生动物数量锐减是由于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非法捕杀活动所造成的,要保护野生动物必须立政府地制定法律,并加强其实施。

这些法律规定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准则,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规范捕杀和销售野生动物行为,落实对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的惩罚措施等等,从而保障其生存机会。

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前景展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展望。

我们将概述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基本状况,包括濒危物种的数量、分布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

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现有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如法律法规、保护区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等,以及它们对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展望未来的保护前景,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我国的濒危野生动物种群。

本文期望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实践的进步,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我们也将关注国际社会的相关动态和经验,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珍稀野生动物资源。

二、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现状近年来,我国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这些濒危物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立法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法》等,为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我国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公约和协议,积极参与全球野生动物保护事务。

在保护管理方面,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系,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机构。

这些机构在野生动物保护、救护、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还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在资金和技术支持方面,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投入力度,提供了专项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然而,尽管我国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林蛙生态学研究进展

中国林蛙生态学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6-04-20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H16);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王立志(1979~),专业方向:动物生态,E 2mail :rj_wl@stu 1snnu 1edu 1cn 3通讯作者Corres ponding author,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研究。

中国林蛙生态学研究进展王立志,冯金梅,李晓晨3(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中国林蛙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不同发育阶段中国林蛙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提供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林蛙;生态学;生长发育中图分类号:Q95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083(2007)02-0468-03Advances i n Ecology Research of Ch i n ese Brown FrogWANG L i 2zhi,FENG J in 2mei,L I Xiao 2chen3(College of L ife Sciences,Shaanxi Nor 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Abstract:Great attenti ons have been paid t o the Chinese br own fr og f or its i m portant medicinal and econom ic value .This paper su mmarizes the ecol ogy research at different devel opment phases,and p r ovides the theoratical basis of ecol ogy for de 2vel opment of artificial breeding of the Chinese br own fr og . Key words:Chinese br own fr og;ecol ogy;devel opment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体系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应尽的责任,也是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进展。

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而设立的区域,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重要手段。

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上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我国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都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开展物种保护物种保护主要针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研究和生态修复。

国家对于一些濒危物种的保护管理越来越重视,例如大熊猫、藏羚羊等。

特别是大熊猫的保护已成为我国保护物种的代表,针对大熊猫的研究进展及生态保护成果也牢牢抓住了人们的目光。

(三)开展生物连通生物连通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它通过踏勘、建设生态走廊、生物过街天桥等方式,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

对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二、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一)开展资源评估与合理利用资源评估是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资源评估,可以了解其生长、生态、种群数量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经济。

例如动植物的中药材、畜牧业以及旅游业等领域都可以进行合理利用。

(二)推广各种生态农业和种植业生态农业和种植业是涉及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领域。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种植业,可以依靠生物多样性提供的资源,培育出各种绿色、环保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进行了良好的保护。

(三)推进生物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多年以来,人们对中药、食品、化妆品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一直都是大力发展的方向。

探讨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问题的研究

探讨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问题的研究

探讨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问题的研究摘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设美丽的生态家园已是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深入研究野生动物与栖息地的保护问题,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生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国是全球野生动物资源大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视的。

目前,虽然我国已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但由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坏严重,保护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人口数量庞大,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围湖造地、沼泽开发、土地、水资源的滥用,都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对物种的正常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第二,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了很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农业废水以及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导致了酸雨、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问题,使得很多水陆生物和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第三,滥砍滥伐以及大量盗猎等现象日趋严重。

自从50年代起,由于栖息地日益萎缩,中国猕猴的数量一直在下降,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另外,羚羊、野生鹿以及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由于过度的狩猎和捕捞,导致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

第四,栖息地的破坏是造成物种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因素[1]。

生境破碎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大片、连续的天然栖息地,被分割为若干小的栖息地,生境破碎化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其中65%的天然栖息地已灭绝,而在温带区域,原有的栖息地已不复存在,大片的水域也被分割开来,栖息地的碎裂化是导致很多物种濒临绝种的主要原因。

2、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生境破碎化不但造成了生物适应生境的丧失,也使适应生境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因此,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对物种的扩散、迁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进程的完整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前瞻_魏辅文

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前瞻_魏辅文

兽类学报,2011,31(4):412-421Acta Theriologica Sinic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30020)作者简介:魏辅文(1964-),研究员,主要从事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收稿日期:2011-02-21;修回日期:2011-08-24*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 -mail :weifw@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前瞻魏辅文1*张泽钧2胡锦矗2(1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101)(2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南充637000)摘要:在现代食肉目动物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既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亦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以来,迄今已积累了大量有关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知识,近年来3S 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栖息地生态学、觅食生态学、繁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不同方面就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力图归纳已有研究发现,阐明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及在保护生物学上的意义。

同时,结合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大熊猫;生态学;研究;保护中图分类号:Q9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050(2011)04-0412-10Research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ecology of wild giant pandasWEI Fuwen 1*,ZHANG Zejun 2,HU Jinchu 2(1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2Institute of Rare Animals and Plant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 :Among the order Carnivora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is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animals ,possessing high valu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being a symbol of worldwide nature conservation.In early 198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operating with the WWF in initiated a research project on wild giant pandas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Since then ,extensive research activit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different mountain ranges inhabited by the animal.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such as 3S (GIS ,RS ,GPS )and molecular markers in the ecological study of the giant panda has greatly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ecology.To date ,a huge body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has been accumulated ,potentially helpful for developing adap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research findings and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ecology of wild giant pandas during the past 30years on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habitat ecology ,feeding ecology ,reproductive ecology ,behavioral ecology ,molecular ecology ,population ecology and community ecology.Meanwhile ,given the demands of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Key words :Conservation ;Ecology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Research1869年,法国神甫戴维(Pére Armand David )在四川穆坪(今宝兴县境内)发现了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由此掀起了世界性的“大熊猫热”。

野生动物弓形虫病研究进展

野生动物弓形虫病研究进展

该 病 的传 播过 程 中发 挥 着 重要 的作 用 , 其 是 野 生 尤 动 物 中的猫 科动 物 。猫科 动 物是 弓形 虫 病 传播 过 程
中惟 一 的终末 宿 主 , 弓形 虫 在 其 肠 道 内通 过 有 性 生 殖 产 生大 量 的卵 囊 , 卵囊 随着 粪 便 而 散 播 非 常 普 遍 的 , 弓 形 虫 对 很 易感 , 有较 高 的感染 率 , 弓形虫 病 的传 播 过 程 具 在
呈 隐性 , 明显 的临 床 症 状口 。动 物 或 人 类 一 旦 在 无 ] 怀 孕期 感染 弓形 虫 , 将会 导致 流 产 、 胎儿 畸 形甚 至 死 胎 ; 疫 缺陷 患者 以及艾 滋 病 患者 感 染 弓形 虫 , 免 则
会 产生 严 重 的并 发 症_ 。 5 ] 近些 年来 , 野生 动 物逐 步成 为人 类 的 “ 中餐 ” 盘 。 野 生动 物作 为 弓形 虫 病 的最 终 宿 主 或 中 间 宿 主 , 在
中扮演 重要 的 角色 。Du e b yJP等 对 波 多 黎 各 的 ] 莫娜 岛上 的野 猫 进 行 弓形 虫病 血 清 学 检测 , 现 感 发 染率 高达 8 . % , 且 从无 临床 症 状 的野 猫 体 内成 42 并
工 作 。Z a gz— u fj h n i n1 对某 动 物 园进 境 的狮 子 弓形 q _ 1 虫感 染情 况做 了一 些 研 究 , 现 该 批 狮 子 弓形 虫 感 发 染 率较严 重 , 阳性 检 出率 高达 3 。 弓形 虫病 临床 3 症 状一般 表 现 为高 热 、 神 状 态差 、 欲 不 振 , 重 精 食 严
中 图 分 类 号 : 82 7 1 ¥ 5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75 3 ( 0 2 0 —0 3 0 10 —0 8 2 1 )20 8—4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界定中,刘志鑫研究员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原则重塑》一文中指出现行法律保护范围的有限性;于文轩教授在《公共卫生视角下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之完善》一文中提出,目前法律对“野生动物”的界定过窄,要确立全面保护的原则;周珂教授在《野生动物利用法律制度的嬗变与破局》一文中,结合野生动物利用的时代趋势,提出了野生动物概念法律语境扩大的要求。

在野生动物保护的执法过程中,吕忠梅和陈真亮在《<野生动物保护法>再修订:背景,争点与建议》中提出监管方式的缺失和不足,提出优化野生动物执法及多元治理体系,加强公众参与,建立激励措施等;陈真亮和沈秋豪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变迁与反思》中要求建构纵向和横向的多部门联合执法联动机制,发挥公益诉讼的司法兜底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全面禁食决定》,《从地方法治经验论<野生动物保护法>禁食野生动物条款的完善》,《禁食野生动物制度的革新——从野生动物三重概念的剖析入手》等文章,详细阐述了野生动物疫病与人类身体健康的联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2.国外研究现状日本的《鸟兽法》合理界定野生动物的范围,涵盖所有鸟类和哺乳类野生动物,分类详细,实行差别化管理。

日本也针对外来野生动物在内的外来物种入侵制定了单行法规,进行专门立法,便于国家管理和具体操作;日本野生动物的保护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特点在于“保护”和“管理”齐头并进,既紧抓保护普通的野生动物,又保护濒危的野生动物。

随着日本林业毁坏越来越严重,日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方针也在不断的完善。

1999年修订了《鸟兽保护和狩猎合理化相关法》,对所有的鸟类创设了专门的管理办法。

日本社会从注重对法律的健全到对野生动物管理专家的培养,因为日本全体人民已经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属于大自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研究进展

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研究进展

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研究进展马奔;雷硕【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4(44)3【摘要】人类和野生动物生存空间高度重叠,冲突不可避免,如何从冲突走向共存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研究评述了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概念解析、量化评估、影响因素以及实现机制四方面的进展,发现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概念定义和量化评估还存在争议。

大多研究认为共存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而是不可避免的冲突被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

研究多采用容忍度、接受度、保护态度和行为等变量对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状态进行量化。

野生动物相关的成本效益是影响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关键因素。

经济和教育手段是实现共存的重要路径。

经济手段包括补偿、保险、生态旅游、保护投资等措施,通过增加野生动物保护效益、减少保护成本可以实现共存。

教育手段通过提升社区保护意识和野生动物保护效益感知、增强冲突应对能力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共存。

未来研究可以从生态和生计视角构建主客观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对人与野生动物共存进行量化;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识别影响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关键因素,总结实现共存的成功经验;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探索适用于本土的多样化共存干预措施组合。

【总页数】8页(P885-892)【作者】马奔;雷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6【相关文献】1.从冲突到共存: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文化分析2.城市生物多样性:与野生动物共存的喜忧和挑战3.社区居家多病共存老年人的非正式照料研究进展4.城市新生态: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5.人畜共存视阈下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进展*蒋志刚 李春旺 曾 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080)摘要 野生动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兽类约500余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

以往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野生动植物既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组分,及其在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许多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下降,栖息地破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物种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目前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已占野生动物种数的12.2%。

野生动物保护科学及研究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还是一门管理科学。

本文就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础科学研究、栖息地研究与保护、种群恢复和野生动物的国际贸易等方面,回顾中国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在新世纪中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动物学 生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 野生动物国际贸易1 野生动物基础科学研究中国的野生动物基础科学研究集中于动物系统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行为学、动物生态学、 动物地理学以及野生动物物种濒危机制研究。

王祖望和张知彬(2001)回顾了我国动物学研究 的历史,从生态学、形态分类、动物地理和古兽类学,阐述了近20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

据此,他们认为兽类学研究的前景广阔:第一,兽类系统学与生物多样性依然是兽类学的重要 研究内容;第二,兽类生态学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三,行为学及行为生态学将从起步阶段迈 进稳步发展阶段;第四,应时代之需,兽类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研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王应祥等(1999)研究了中国叶猴类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Huang等(2002)报道了中国白 头叶猴的现状与保护。

据记载中国叶猴可能有5种: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 entellus)(含2 亚种)、戴帽叶猴(Trachypithecus pileatus)、灰叶猴(T. phayrei)(含2亚种)、黑叶猴(T. francoisi)(含2亚种)和金叶猴(T. geei)。

5种叶猴在我国均系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 保护野生动物。

据近期调查,我国有约1000只长尾叶猴、500~600只戴帽叶猴、5000~6000只 灰叶猴、3200~3500只黑叶猴 (其中1200~1400只白头亚种),我国是否确有金叶猴分布尚待 核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建立32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叶猴的栖息地,叶猴的栖息环境 有所改善,人为捕杀已被禁止,叶猴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朴仁珠等(1999)研究了西藏高原的野牦牛(Bos mutus)。

他们报道西藏野牦牛平均分布密度为0.079头/km2,每群平均头数为12.71头,种群数量达7959±802头,分布面积为1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4680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2-1-03,KSCX2-SW- 118,KSCX3-IOZ-02)资助km2。

新疆有3031头野牦牛,甘肃有103头野牦牛,青海有4092头野牦牛,中国野牦牛总数为15000~20000头,分布总面积为466000km2以上。

但是,目前野牦牛分布区已被分割为5个孤立区域,整个种群呈急剧下降趋势。

蒋志刚(2000)提出了动物行为的层次结构概念与PAE编码分类系统,统一了行为的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他还提出了行为的表现空间和行为的刚性与弹性等新概念(蒋志刚等,2001)。

他们发现野放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在小圈圈养时被压抑的弹性行为,野放后会充分表现出来。

他们在北京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中心研究了空间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行为的影响。

他们发现空间对大熊猫发情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这些都证实了动物行为弹性与刚性的理论。

他们还发现圈养大熊猫雌雄个体配对时存在性选择现象,雌雄大熊猫均选择交配对象是影响大熊猫交配成功的因素。

Carin Harrison研究了东北虎与孟加拉虎的呆板行为(Stereotype behavior)与圈养空间之间的关系。

她发现增加运动空间将减少虎的呆板行为。

这些研究对于人工繁殖濒危物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对于群体生活的灵长类来说,个体的顺位是影响该个体其它行为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进华(2000)研究了短尾猴对顺位关系的认知,他通过对安徽黄山风景区鱼鳞坑群短尾猴的野外观察和有关行为分析发现,短尾猴可以认知:(1)自己顺位的变化,(2)自己与其它个体顺位的高低,(3)其它个体之间顺位的高低。

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了解动物认知能力的进化。

任宝平等(2002)观察了上海野生动物园一群半散放的川金丝猴的交配活动,定义了川金丝猴的交配模式。

阎彩娥等(2003a;2003b)和Zhang等(2000)报道了笼养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交配行为和产仔行为的季节模式。

Liang等(2001)和梁冰等(2001)对圈养川金丝猴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他们还探讨了川金丝猴形态、生理和行为发育的一般模式。

Li 等( 2001,2002a; b)相继报道了神农架金丝猴(Pygathrix roxellana)的季节性食物偏好、冬季栖息树选择以及季节性日活动的规律。

这些研究为金丝猴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阎彩娥等(2003a;2003b)以川金丝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放射免疫法监测尿液中的性 激素水平,推测月经周期和妊娠期长度,利用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行了早期妊娠诊断。

发现川 金丝猴的性行为受性激素调控,探讨了雌性川金丝猴妊娠期邀配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是中国特有物种。

关于其繁殖习性和社会行为等的研究不多。

He 等(2001)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s)研究了滇金丝猴的发情周期里繁殖激素分泌的情况。

他们的结果表明滇金丝猴许多繁殖激素的分泌模式与其它旧大陆猴种类的相似。

滇金丝猴有一个较长的孕期,这可能与它的分类地位有关。

Y ang和Zhao(2001)报道了丽江滇金丝猴偏好采食竹叶。

Cui(2003)报道了滇金丝猴与秃鹫类猛禽之间的捕食与反捕食的相互作用,首次揭示了金丝猴对其捕食者天敌的行为适应策略。

戴强等(2001)用BBSS方法(Batchelder Bershad Simpson Scaling Method)对笼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的社群等级进行了排序,发现其等级制度为近单线式。

成鸟的等级明显高于亚成体,成年雄鸟的等级明显高于成年雌鸟。

成年个体的等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与面部红斑大小及耳簇羽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体重相近的雌性个体中,面部红斑和耳簇羽对社群等级有很大的影响。

蒋志刚小组开展了关于动物聚群行为、同性聚群行为及其功能的研究。

他们进行了有关麋鹿与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的同性聚群行为研究,提出了测度动物聚群强度和同性聚群强度的方法,检验了有关动物同性聚群的假说(蒋志刚等,2000;Jiang 等,2000)。

李春旺126等(2000)研究了麋鹿繁殖行为和内分泌激素的季节性变化,揭示了内分泌激素与麋鹿繁殖启动的关系;通过对麋鹿的发情及社会行为进行的系统观察,进一步阐明了繁殖期雄鹿的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交配的关系;还测定了不同繁殖状态雄鹿血液睾酮和皮质醇的含量,同时还分 析比较了麋鹿茸、梅花鹿(Cervus nippon)茸和黇鹿(Dama dama)茸类固醇激素的含量(Li 等,2001;李春旺等,2000;2001;2003a;b)。

他们还研究了麋鹿幼仔的行为发育,发现在断奶前的麋鹿幼仔不表达同性聚群行为,但是幼子在行为模式,如玩耍行为上存在性二型。

同时,他们 还发现麋鹿的同性聚群现象与不同性别个体的活动不同步性有关。

郭松涛等(2003)对天山盘 羊(Ovis ammon)的集群习性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Liu 等人(2003)发现雌性和雄性圈养大熊猫花同样的时间取食和运动。

与雌雄相比,雄性表 现出更多的蹭阴标记行为。

生活在半自然环境里的雌性大熊猫花费在刻板行为上的时间显著 少于传统笼养的雌性大熊猫。

刘定震等(2002)发现圈养大熊猫雄性活动、蹭阴标记和探究行为 频次显著高于雌性。

随年龄的增长,个体探究和游戏行为频次显著减少;雄性个体用于蹭阴标 记和嗅闻的时间显著多于雌性。

Yang等(2001)发现圈养白暨豚18:00~6:00间的休息行为在采食后显著增加,而在6:00~18:00间的休息与游泳交替间隔会随采食活动而有所拖延。

陈道权等(2001;2002)描述了白暨豚性自慰模式,白暨豚性自慰行为的发生频率和血清睾酮激素水平都有周期性变化, 春季为高峰期,秋季有1个小峰。

他们从性自慰行为和血清睾酮激素水平季节变化,推测了白 暨豚性腺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宋延龄研究组对秦岭羚牛的食性、家域、采食行为、活动节律和集群组成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宋延龄等,2000;曾志高等,2001a,;b; c; d;Zeng 等, 2002)。

李长生等(2002)对野生狍(Capreolus capreolus)进行了研究和观察,同时查阅国内外有关狍的技术资料,分析了狍的分 类地位和亚种特征、被毛的变化、狍角的生长规律,野生狍的栖息环境和食性、野生狍的群体结 构、繁殖生理特点和繁殖周期等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开展狍的科学驯化奠定了基础。

吴建平 等(2001)研究了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期的个体行为。

Zhang(2000)在英国Whipsnade 野生动物园研究了獐的日活动节律。

他的结果验证了“不同性别个体的时间预算的差异与性二 型程度有关”的假说,獐的性二型不明显,因此不同性别间时间预算差异不大。

鸟类的产卵时间和产卵间隔因种而异,并会影响其繁殖成功。

贾陈喜等(2002)采用在巢内 放置含有温度数据自动记录装置的假卵,通过记录其温度的变化来监测雌鸟产卵行为的方法, 研究血雉的产卵时间和产卵间隔。

雌鸟每次入巢产卵的时间是在15:16±22 min,产卵高峰 集中在14:00~16:00,每次在巢中停留2.2±0.26 h。

产卵间隔为46.4±3.08 h。

血雉产卵 时间很可能与避开夜行性捕食者的活动高峰有关,隔天产卵则是对高原恶劣环境条件的适应。

Liu(2000)报道了甘肃北部血雉主要在2250~3100m的云杉林和3100~3300m的高山灌丛 活动,筑巢地的高度在2560~2900 m间。

繁殖季节从4月份持续到7月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