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岩石圈板块构造理论分解

合集下载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胡经国二、岩石圈、软流圈与板块边界㈠、岩石圈与软流圈1、岩石圈与软流圈概述1926年,地质学家古登堡提出,在地下100千米、200千米深处存在较软低速层。

20世纪50、60年代,证实地幔低速层的存在。

在地幔低速层,高频横波强烈衰减,表明这里物质较热、较轻、较软,具有一定的塑性,这就是所谓的软流圈或软流圈的上部。

软流圈以上的地球表层,称为岩石圈。

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大而增高。

在地球上层温度增高快,在一个合适的深度,形成了塑性的软流圈。

再往下,压力的增高效应超过了温度的增高效应,以下的地幔重新变得十分刚硬。

地震横波能通过地幔。

软流圈也是固体。

在长时间(数万年、数十万年或更长)压力作用下,软流圈物质可以发生缓慢蠕动,表现出某种流体状态。

2、岩石圈⑴、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包括刚性地壳和由橄榄岩组成的部分上地幔。

莫霍面仅仅是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成分的界面,它位于岩石圈内。

⑵、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差异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物理性质和厚度存在差异。

①、厚度差异及其原因大陆岩石圈厚度大,约为150~180公里左右,在古老地盾之下可厚达200公里。

大洋岩石圈厚度一般为60~80公里。

在大洋中脊下面,由于软流圈物质上升,因而其洋底岩石圈厚度不过数公里。

大洋岩石圈的厚度通常随地壳年龄增大而增大。

岩石圈厚度与地温梯度有关。

高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小;低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大。

在高热流的洋中脊轴部,热的软流圈物质向上涌升,形成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灸热的局部熔融的异常地幔一直上升到地壳底部。

洋中脊轴部岩石圈厚度不到10公里。

自洋中脊向两侧,热流值逐渐降低,岩石圈厚度随之增大。

大洋岩石圈平均厚度为50~60公里。

最老洋底的岩石圈厚度接近100公里。

②、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地幔对流发生在软流圈中。

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而不是地壳底部。

3、软流圈⑴、软流圈及其特性地球内部存在着一个可塑的、缓慢流动的软流圈。

岩石圈板块

岩石圈板块

运动方式
抽拉构造是一种新的关于大陆造山带运动、发展、演化的新观点,它是继板块构造之后,大陆岩石圈新的运 动方式。当代地学的核心是研究地球内部各层圈包括气圈、水圈在内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板块构造在某种意 义上就是研究岩石圈与地幔软流圈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的过程。抽拉构造在重视研究岩石圈与上地幔相互关系的 同时,更强调岩石圈内部各层圈-岩片系统相互关系及发展演化过程的研究。它的基本点是大陆岩石圈内部或地球 各层圈内部被巨大的构造界面划分为不同的岩片或层圈系统,就象垛置在一起的扑克牌一样。当岩石圈板块在上 地幔侧向运动的同时,岩石圈内部的一个或数个岩片,由于涡旋-热核反应-甩出作用,把地球深部岩片向地壳的 表层、自由空间抽拉-逆冲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地质构造作用。如沉积作用和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发展;构造运动和构 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变质变形;岩浆岩的喷发和侵入;成矿作用的发生和就位;海平面升降;灾害环境以及岩片 的伸展扩张、收缩挤压、转换平移等均与它密切有关。
板块边界有4种类型:海岭洋脊板块发散带、岛孤海沟板块消减带、转换断层带和大陆碰撞带。地表形态的塑 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 化。
主要特征
岩石圈板块简称 “板块”。地球表部岩石圈被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所分割,而形成之若干个大小 不一的不连续的板状块体。1965年加拿大学者J.T.威尔逊在论述转换断层时首先提出。1967至1968年间,美国 W.J.摩根、D.P.麦肯齐、R.L.帕克和法国X.勒皮雄又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至球面,定量地论述板块运动,确立起 板块构造说之基本原理。此“板块构造”术语,亦由麦肯齐和摩根于1969年提出,并被地球科学各领域所接受。 每个板块的厚度由50-60千米到160千米不等,其范围大小也各不相同,根据其规模可分为大、中、小板块。1968 年,Le Pichon将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 板块。后来许多学者又划出20多个板块。岩石圈板块是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其下部是由上地幔上部组成,成分比 较稳定,相当于橄榄岩成分。而板块向上部,即莫霍洛维奇面以上的地壳,成分、厚度的变化都很大,因为其中 的陆壳部分与洋壳部分的成分是不相同的。从全球范围来说,有3种不同地壳构成的板块:纯大洋岩石圈板块,如 太平洋板块;洋壳与陆壳岩石圈板块和陆壳岩石圈板块。板块间的边界有3种形式,即离散边界、会聚边界和转换 边界。

岩石圈运动与板块构造

岩石圈运动与板块构造

岩石圈运动与板块构造岩石圈运动是地球表面巨大岩石板块的相对运动,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同时也是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的根本原因。

在地球历史长河中,岩石圈运动对地壳构造和地理现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探讨岩石圈运动的机制以及其在地球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关地球地壳的构造和演化的学说。

它根据地球表面的地震、地热、地形和地磁等资料,将地球表面划分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并通过这些板块的相对运动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为理解和解释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框架。

二、岩石圈运动的机制岩石圈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来源于地球形成时的内部熔融过程以及地球核心的高温。

当地球内部的热能不断积累时,岩石圈就会发生运动,主要表现为板块构造的活跃变化。

岩石圈的运动主要是由地震和地壳运动引起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的地下岩石断裂和滑动。

地壳运动是地震和地震以外的地质变动的总称,它包括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火山喷发、地表隆起和沉降等。

三、岩石圈运动对地球演化的影响岩石圈运动是地球演化的基本驱动力之一,它通过地震、地壳运动和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对地球构造、地质现象和地表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岩石圈运动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根本原因。

当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板块之间的断裂和滑动将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频繁活动不仅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为地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研究对象。

此外,板块之间的俯冲和拆分还会导致岩浆上涌,引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山脉和火山岛。

其次,岩石圈运动对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表的隆起和沉降,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和海沟等地质构造。

同时,板块边界的摩擦和碰撞还会引发地壳的弯曲和挤压,形成褶皱山脉和断层。

第15章 岩石圈板块构造理论

第15章 岩石圈板块构造理论
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的证据 2、古地磁和海底扩张的理论 3、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的边界类型 4、板块运动及其驱动力 5、板块构造与内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第一节
大陆漂移学说
• 1569年,荷兰人墨卡托以“墨卡托投影 法”为基础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 绘制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 原图为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所绘
全球的主要板块
• •
1欧亚2非洲3印澳4太平洋5南极6北美7南美 其它小板块:纳兹卡、寇克斯、加勒比海、安纳托利亚、阿拉伯、土耳其、菲律宾等板块。
三、板块运动
1、板块在球面上的相对运动 • 刚性板块在地球表面的滑动是一种绕轴的 旋转运动。板块绕旋转轴运动并向两侧扩 张。 • 旋转轴与地球自转轴并不重合,而是斜交 一定角度。
舌羊齿
水龙兽
动植物化石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Antarctica
3、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许多地质构造 在非洲大陆的海岸上突然中断,而在美 洲大陆上又重新出现。 4、冰川证据——晚古生代时期,在南半球 各大陆上普遍发生过冰川作用。根据冰 川的方向判断,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 的冰川中心均位于南非。 5、古气候证据——南极洲有大量的煤炭沉 积,说明南极洲不可能一直是今天的冰 川气候,相反,南极洲曾一度位于植物 繁茂的热带或温带地区。
康熙皇帝用日晷 验证西洋钟表
红 线 为 日 影 子 午 线
黄 线 为 磁 子 午 线



康熙热衷于西洋科学并努力钻研学 习,喜爱集多种科技于一身的钟表, 1692年初,康熙在乾清门把大学 士、王公九卿招至御前,欲以中国 的日晷来校验西洋的钟表。康熙派 人取来日晷,用笔画出正午时光影 应该在的位置,并与一行人一直在 日头下等到了正午。正午时分,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时辰钟, 与日晷所显示的时间完全吻合。这 一实验令在场的王公大臣们对西方 科技十分信服。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学说内容
1
地表构造
2
板块划分
3
边界及类型
4
转换断层
5
运动与演化
地表构造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 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 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换言之,整 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 面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 利的成矿地带。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 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这些 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总之,板块构造说是 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称大陆漂移、海底 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根据实地勘测,发现洋脊具有如下地球物理方面的特点:第一,洋脊为高地热流异常区。中央裂谷附近的热 流值常是深海盆正常值的2—3倍。第二,重力测量结果,中央裂谷一带常表现为重力负异常区。第三,地震波的 研究表明,在洋脊下方的地幔中,波速小于正常值,同时莫霍面不清,地壳有明显变薄的趋势。
学说复活
从60年代起,由于海洋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等迅速发展,获得大量的有利于大陆漂移的论据,使大陆漂移的学 说得到复活。例如,当初魏格纳从地图上论证了大陆边界的拼合现象,1965年E.C.布拉德重新研究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大陆的边界不应当以海岸线为准,而应当以大陆壳的边界即大陆坡的坡脚为准,并应考虑消除在大陆分裂 后陆壳的增建(例如非洲尼日尔三角洲沉积增建数百千米,第三纪和近代火山喷发熔岩形成冰岛及其它火山岛等) 和改造(如外力侵蚀海岸后退等)部分,然后利用电子计算机以数学方法进行拼接,终于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同 时,大陆拼接以后,在岩石、构造、地层、古生物等方面也应该对应连接在一起,这如同把一张报纸撕成碎片, 不仅可以按碎片形状拼合复原,而且复原后其上面的文字也应该是连贯的,在这方面也取得令人信服的结果。

板块构造理论课件

板块构造理论课件
板块构造理论课件
目录
板块构造理论简介板块的划分与运动板块边界与地震板块内部的构造与演变板块构造理论与地球科学研究
01
CHA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R
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很久以前都是一个统一的大陆,由于地壳运动,大陆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底扩张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海底扩张中心的新地壳不断形成并向两侧推移。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对板块运动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重力
地球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对板块运动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03
02
01
05
CHAPTER
板块构造理论与地球科学研究
03
气候变化研究
板块构造理论对研究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变。
01
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地震预测、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勘查等领域的应用。
02
CHAPTER
板块的划分与运动
洋中脊是新的地壳形成的地方,板块边界沿着洋中脊向两侧扩张。
洋中脊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板块边界
俯冲带板块边界
两个板块在相对方向上平移,形成转换断层。
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和岛弧。
地球岩石圈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每个板块都由地壳、地幔和部分地核组成。
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包括板块俯冲、板块碰撞、板块开裂等。
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包括汇聚、离散和共轭三种类型。
解释了地球上地壳的运动规律和地貌的形成机制,如山脉、海沟、火山、地震等。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2)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2)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2)胡经国第二节地质构造一、地质构造概述岩层产状是指岩层产出的空间状态或空间方位。

岩层的三种基本产状是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

表征岩层产状的三要素——岩层的产状要素是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地壳表层的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变形。

其中一部分变形以永久变形的形式保存下来。

其中,成层岩石(岩层)遭受挤压力作用而形成的连续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或褶皱构造,褶皱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岩层(体)因受力其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发生断裂,并且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相对位移而形成的构造形态称为断层或断裂构造;断裂岩层(体)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节理(裂隙)。

二、褶皱构造1、褶皱构造的概念褶皱构造,简称褶皱,是指成层岩石(岩层)遭受挤压力作用而形成的连续的波状弯曲。

褶皱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褶皱构造是地壳-岩石圈构造运动的产物。

通过对褶皱构造的变形程度、伴生断裂及空间分布等的研究,可以计算模拟褶皱构造形成时的地壳-岩石圈运动形式和构造应力场。

2、褶曲基本类型:背斜和向斜当确定背斜和向斜时,并不取决于地形形态是向上还是向下弯曲,而主要决定于地层的产状和岩层的新老关系。

岩层向上拱起,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这种褶曲称为背斜。

岩层向下挠曲,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这种褶曲称为向斜。

3、褶曲要素褶曲要素是指表征褶曲的组成结构以及空间形态和方位等的要素。

褶曲要素包括:核(部)、翼(部)、顶角、翼(间)角、转折端、枢纽、轴面、轴(线)、轴迹、脊(线)、槽(线)。

(插图来源:网络)⑴、核(部)核(部)是指褶曲中心部位的岩层。

背斜的核是最老的岩层,向斜的核是最新的岩层。

⑵、翼(部)翼(部)是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

相邻的背斜和向斜共用一个翼。

⑶、顶角顶角是指褶曲两翼的交角。

⑷、翼间角翼间角是指褶曲横剖面上两翼同一层面拐点的切线之夹角。

⑸、转折端转折端是指从褶曲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的弯曲部分,即褶曲两翼岩层互相过渡的中间弯曲部分或两翼的汇合部分。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内容: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地壳运动:内力:火山、地震、褶皱、断层外力:侵蚀、风化、风力(1)地震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80%)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15%)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板块俯冲带:环太平洋火山带、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大西洋底火山带。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层理构造、动植物化石)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高温高压形成新的化石、矿物颗粒定向排列,具有片理构造(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结合三、地貌1.流水地貌(1)作用力:侵蚀上游:V形谷。

中游:河谷展宽。

下游:U形谷。

(2)作用力:堆积上游:洪积——冲积平原。

中游:河漫滩平原。

下游:冲积平原、三角洲。

2. 风成地貌: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

《岩石圈板块运动》PPT课件

《岩石圈板块运动》PPT课件

当时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移在硅镁质的
洋壳之上”,这一大陆漂移机制因为与地
球物理资料不符,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与抨
击,在被嘲笑为魏格纳的“狂想曲”后,
至20世纪30年代后几乎消声匿迹。
ppt课件
17
第二节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是在古地磁研究及海底磁力测 量、海底地形与地质调查等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一、古地磁及磁极性反转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据及机制
ppt课件
19
(2)视极移曲线
由岩石中剩磁的偏角、倾角计算出来的磁极称之为虚磁极(或视 磁极),将同一个块体不同时期的虚磁极按照年代顺序连接起 来的曲线即视极移曲线。如果两个块体没有明显的相对移动, 那么它们的视极移曲线应该是重合的。
古地磁研究资料再次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大陆漂移 学说,使该学说在20世纪50-60年代再度兴 起。
ppt课件
35
第三节 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二、板块边界类型 三、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四、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班室内实习安排
时间:
1、 11月7日(第10周周六)3、4节(010091班) 5、6节(011091班) 7、8节(011092班)
2、11月14日(第11周周六) 3、4节(010091班) 5、6节(011091班) 7、8节(011092班)
3、11月21日(第12周周六) 3、4节(010091班) 5、6节(011091班) 7、8节(011092班)
ppt课件
28
海底扩张
大西洋
ppt课件
29
证据1:海底磁异常条带
ppt课件
30
证 据
2 洋 年中 龄脊 两 侧 岩 石 的

高考一轮复习板块构造理论(湘教版必修一)

高考一轮复习板块构造理论(湘教版必修一)
构造带(海岭、海沟等) 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板块。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界 则是岩石圈活动频繁地带;
②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
③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作水平运动。
注意:对照板块分布图
板块与地壳
板块是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 成的地理单元。 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2020·1 月浙江地理)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据 图完成(1) ~ (2)题。 (1)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主要内、外力 作用是 (D) ①板块张裂 ②板块挤压 ③风力侵蚀 ④流水侵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甲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南坡 1 100 米以下分布着 热带季雨林,原因是 (C) A. 夏季受印度低压控制 B. 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C.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 D.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海沟与裂谷
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因密 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 板块底部形成的。裂谷则是 陆地板块张裂形成的。
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板块张裂[陆]――裂谷、海洋
海岭、即大洋中脊[洋]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 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2020·成都模拟)冰岛被称为“冰与火之国”,该国有一座宽 1 米、长约 20 多米、可自由伸缩的钢结构小桥(如下图所示), 是一个著名地质界标。 小桥下面分布着黑色的石头,小桥两 岸距离以每年约 2 厘米的速度在增加。 据此完成(1) ~(3)题。 (1)该钢结构小桥跨越 ( C ) A. 国际日界线 B. 寒带和温带 C. 板块边界 D. 东西半球 (2)该钢结构小桥桥下黑色的石头最可能是 (A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沉积物 (3)该钢结构小桥可自由伸缩是 为了适应 (D) A. 气温变化 B. 降水变化 C. 冰川运动 D. 地壳运动

岩石圈的结构和演化

岩石圈的结构和演化

岩石圈的结构和演化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

它们形成了地球的外壳,并且扮演着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岩石圈的结构和演化。

1. 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地壳和上部地幔。

地壳分为两种类型: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的厚度通常为20-70公里,而海洋地壳只有5-10公里的厚度。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岩石层,位于地壳下方。

它的厚度大约为2,900公里,占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三。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边界称为"莫霍面"。

从地球表面到莫霍面的深度约为35公里,位于大陆地壳下方的深度更深一些。

2. 岩石圈的演化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而熔岩则是由熔融的岩石组成。

地球的内部是很热的,地幔温度约为1,000℃,因此地幔中的岩石可以部分熔化。

如果这些熔岩开始上升到地表,它们会冷却并凝固成新的岩石,例如玄武岩和花岗岩。

这个过程称为火山活动。

岩石圈还经历了许多其他的演化过程,例如地壳和地幔的重熔和再结晶,地壳的碎裂和运动,以及地壳和海洋地壳之间的互换。

这些过程对地球的表面特征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岩石圈的演化产生了大陆漂移。

科学家认为,大陆漂移开始于20亿年前左右,又称古生代大陆漂移。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上的大陆陆地不断被分裂和重新组合。

这导致了新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地球上的板块运动也是岩石圈演化的重要部分。

地球的外壳可以分成多个大小不同、运动速度不同的板块。

板块运动可以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等现象。

科学家认为,板块运动始于4亿年前左右,并且它们的移动速度非常缓慢,通常是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每年。

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对岩石圈的了解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科学家使用地震波监测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使用岩石样本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我们的星球。

3. 总结岩石圈是一组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层,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5)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5)

地球岩⽯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5)地球岩⽯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5)胡经国第三节构造物理⼀、地球物质组成的分层性与流变学分带㈠、分层与分带依据地球内部基本上是由⼀些同⼼圈层组成的。

其划分依据是:1、物质组成的变化(地壳、地幔、地核)尽管在⼤陆地壳内也存在着明显的物质组成的变化,但是最重要的物质组成分界存在于地壳、地幔与地核之间,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以下图⽚来源:⽹络)。

2、⼒学性质或流变学性质的变化(岩⽯圈、软流圈)流变学性质的主要分界在岩⽯圈与软流圈之间。

基于地震波速的经典岩⽯圈定义,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圈之上。

岩⽯圈具有⾜够强的刚性,能够形成粘合板块。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圈之下。

㈡、地球物质组成的分层性1、地壳⑴、⼤洋地壳地震波速度显⽰,⼤洋地壳(洋壳)为层状构造;洋壳厚度较⼩;洋壳寿命极短,现今最⽼洋壳的地质年代是侏罗纪,绝对年龄不超过200Ma。

⑵、⼤陆地壳⼤陆地壳(陆壳)厚度较⼤;陆壳上层物性类似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闪长岩,其上覆盖有较薄的沉积岩盖层;陆壳下层物性主要为⽞武岩质。

⑶、过渡型地壳在⼤陆边缘,地壳的物质组成特点和厚度界于典型洋壳与陆壳之间,为过渡型地壳。

2、地幔地幔分为两层,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幔的密度随深度增加⽽增⼤。

㈢、地球的热变学分带按⼒学和热变学性质划分的地球分带,不⼀定与按物质组成划分的地球分带相符合。

由于垂直运动(沉降、隆起)是地球最上层对于流变带形变的响应,因⽽流变学分带的兴趣在于岩⽯圈和软流圈之间的分异作⽤。

岩⽯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

它由地壳和地幔顶部组成。

它的热学厚度和弹性厚度之间的差别是需要着重注意的地⽅。

1、热学岩⽯圈⼀般认为,岩⽯圈底部的标志是⼀个1100℃~1300℃的等温⾯,这个温度为地幔岩⽯的凝固温度,这⼀概念定义为“热学岩⽯圈”。

这就是说,热学岩⽯圈是指地球表⾯⾄1100℃~1300℃的等温⾯的圈层。

地球的岩石圈演化与板块构造

地球的岩石圈演化与板块构造

地球的岩石圈演化与板块构造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它由多个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其中岩石圈和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地球岩石圈的形成、板块的运动以及岩石圈演化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球岩石圈的形成地球岩石圈是地壳和上部部分上部上部部部分上上部分上壳的结合,它被分为陆地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两大部分。

陆地岩石圈主要由花岗岩等硬质岩石构成,而海洋岩石圈主要由较软的玄武岩构成。

地球岩石圈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演化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由固态的地核、外核、上地幔和下地幔构成。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较厚,密度相对较低,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而海洋地壳相对较薄,密度相对较高,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二、板块的运动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几块不同的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着。

这种板块运动的推动机制是构造力和地球内部的热对流。

板块运动导致了许多地球上的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山脉的形成等。

当板块之间产生摩擦和碰撞时,就会引起强烈的地震;而当岩石圈板块下沉到地幔中时,会产生大量的熔岩,从而形成火山。

三、岩石圈的演化过程岩石圈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地壳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而板块构造的出现则是在较晚的地壳演化阶段。

在岩石圈演化的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一个板块会被挤压到另一个板块下面,形成山脉。

相反,当两个板块相互分离时,地幔中的岩浆就会涌出并形成新的岩石。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岩石圈的不断演化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变化。

例如,一些古老的板块已经消失在地幔中,而新的板块则不断形成。

结论地球的岩石圈演化与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岩石圈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演化密切相关,而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岩石圈演化的推动力。

岩石圈的演化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胡经国一、基本概念㈠、板块构造说1、概念板块构造学说(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又叫做板块构造理论,简称板块构造说,是指从全球角度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形成、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等的一种新兴而重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它是现代地球科学重要理论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在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

它源于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J.T. Wilson,1908-)提出的“板块”(Plate)概念。

1965年,他指出,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和岛弧-海沟系是三种类型的构造活动带;它们首尾相接、连绵不辍,从一种活动带转换成另一种活动带,形成地壳运动;地壳被这些活动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板块”。

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地球科学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2、发展简史1912年,德国A.L.魏格纳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60至1962年期间,美国H.H.赫斯、R.S.迪茨,在大陆漂移和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海底扩张说。

随后 F.J.瓦因和英国 D.H.马修斯等,通过海底磁异常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

1965年,加拿大J.T.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并且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

1967至1968年期间,美国W.J.摩根、D.P.麦肯齐、R.L.帕克与法国X.勒皮雄,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

1968年,美国B.L.艾萨克斯、J.奥利弗和L.R.赛克斯,进一步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

现今常用的术语“板块构造”术语,是麦肯齐和摩根在1969年提出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逐步渗透到地球科学的许多领域。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3)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3)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3)胡经国三、断裂构造㈠、断裂构造的概念当地壳-岩石圈中的岩层受力时,除了发生连续变形形成褶皱以外,还会产生破裂面或破裂带,并且沿破裂面发生位移;凡是这种切断地质体(包括岩层、岩体、岩脉、褶皱轴和早期形成的断层等)连续性的破裂面及其两侧岩层统称为断裂构造,简称断裂。

它是由于岩层、岩体等地质体在地壳-岩石圈内的动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因而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地质构造现象。

断裂构造是地质体破裂的总称,它包括劈理、节理、断层、大断裂和深断裂等。

例如,中国福建福州地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东南缘,在大地构造上属于闽东火山断坳带,断裂构造发育极为普遍。

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北东东向断裂为区内主干地质构造。

研究断裂构造对找矿勘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以及了解区域构造特点均有实际意义。

断裂可以作为石油、天然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沿断裂通道运移比在岩石孔隙中运移更加容易。

㈡、断裂构造基本类型:节理和断层按破裂面两侧岩层相对位移的程度,断裂构造可分为节理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

1、节理破裂面两侧岩层沿破裂面没有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节理,又叫做裂隙。

按力学性质,节理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⑴、张节理张节理是指由于张应力作用而产生的节理。

⑵、剪节理剪节理是指由于剪应力作用而产生的节理。

2、断层断层是指破裂面两侧岩层沿着破裂面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在地壳-岩石圈中广泛发育和分布,是地壳-岩石圈的最重要地质构造之一。

在地貌上,大型断层常常形成大规模的裂谷和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中国华山北坡大断崖等。

断层大小不一、规模不等。

大型断层沿走向可延伸数百甚至上千千米。

小型断层可见于岩石手标本中。

断层无论大小,它们都破坏了岩层和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岩层断裂错位是由于在地壳运动中产生的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层本身的强度因而导致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

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

《板块构造理论》PPT课件

《板块构造理论》PPT课件
CCC(日本中部的日本海沟、西南日 本海沟和小笠源海沟的交汇处)
CCT(秘鲁-智利海沟和西智利洋隆)
TTA(可能在Owen(欧文)破碎带 以及Carlsberg洋中脊)
TTC(圣•安德列斯断层和门多西诺 破碎带)
ACT(加利福尼亚湾德出口处)
AAC(亚速尔群岛)。
AAA型三联点
The junction of the Red Sea, the Gulf of Aden and the Great Rift Valley of East Africa centered in the Afar Triangle is often given as an example of a triple junction.
《板块构造理论》PPT课 件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板块构造说本身则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 张说的引伸和发展,涉及全球(不分大 陆和海洋)的构造活动与演化,所以它 又被称为新全球构造学说或全球构造学 说。
一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的内容:
1. 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 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岩石圈 和下垫的软流圈
Juan de Fuca 板块由大 洋岩石圈组成,其边界 包括:与北美洲板块相 连的汇聚边界,与大西 洋板块相连的离散边界, 转换断层则成为两板块 边界。
San Andrea Fault是一 个转换边界,容纳了太 平洋板块和大西洋板块 直接的相对运动。
转换型(剪切型)板块边界特征:
剪切型板块边界与转换断层相当。在转换断层上确定的震源 机制属“剪切”型,表明这里的 ①应力场以剪切作用为主, ②剪切方向与借助磁异常确定的板块相对运动方向一致。即 相邻两板块沿边界彼此向相反方向滑动。在这样的边界, ③既没有板块增生,也没有板块消亡,仅只是一些滑移迹线, 有人称其为守恒板块边界。这类板块边界上所发生的地震以 走向滑动类型为主,地震活动大都为 ④浅源地震,地震带较窄,地震频度和震级明显比洋中脊为 代表的拉张型边界大,最大地震可达8.4级这可能是由于岩石 圈厚度随着离开中脊轴部逐渐增大之故。这里 ⑤在地貌上表现为“地堑型”谷地,它不是一条断层,而是 长而平直的破碎带,宽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岩石圈与板块构造学说汇总

岩石圈与板块构造学说汇总

地核:總質量的百分之
六十八。 越接近地心,溫度越高 地心點的溫度約為 攝氏6000度。
岩石圈與軟流層
岩石圈包含地殼以及地函的最上 部,自地表至深約一百公里,全 由岩石組成 軟流層在岩石圈以下,此區域的 組成物質較軟、可塑性較大
大陸漂移說
德國的韋格納提出:二億年前,地 球上的陸地原是一巨大的陸塊,名 為盤古大陸;後來陸塊分離,並向 四周分離,遂造成現在所見的歐亞 大陸、非洲、南北美洲、南極、澳 洲等各大洲的陸塊。
板塊與各種地質構造的關係
火山及地震分布圖
張裂性板塊
受張力作用而互相遠離所 形成的地形有海洋上的 大西洋中洋脊。 多火山地震,產生的裂谷 越遠則越老。 舉例:冰島 (課本P.109 4-35)
聚合性板塊
聚合性板塊擠壓的過程中 ,會使地殼抬升, 就是所謂的造山運動 舉例:台灣
岩石圈與板塊構造學說
第3組
1.認識地球內部結構
地球由地表至地心分為地殼 地函以及地核
地殼:地球構造的最外一層,
大部分由堅硬的岩石構成。 大陸地殼:由二十至六十公里 以上不等, 厚度為三十五公里, 由花岡岩組質成 海洋地殼:厚僅五到七公里, 由玄武岩質組成
地函:位於地殼和地核中間。
地函占有地球總洋脊
為海底的巨大山脈,最早發現在
大西洋。各大洋的海底都有綿延 極長的中洋脊,有的地方伸出海 面形成島嶼。 中洋脊兩側的地 殼,因地函對流作用的影響,不 斷往外擴張移動。
板塊構造學說
所有板塊均浮於軟流圈之上,軟流 圈的熱對流成為岩石圈移動的動力 來源 。在板塊交界之處,則是地殼 運動活躍地帶。圓滿解釋了大陸飄 移和海底擴張,更說明火山、地震、 造山運動等的成因。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岩石圈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学说课件湘教版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岩石圈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学说课件湘教版
提示
增素能 精准突破
考点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知能体系
新高考
板块构造学说考查频率不高,在近几年 高考中常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考 查板块的运动与宏观地貌的形成
归纳提升 1.六大板块分布及边界类型 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成六大板块。 (1)六大板块的分布 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板块张裂地带。 消亡边界:一般位于板块碰撞地带。
2.板块的运动与宏观地形 类型 示意图
生长 板块 边界 张裂
陆陆 消亡 相撞 边界 陆洋
相撞
地形 裂谷、断层 海岭、海洋
山脉、高原
实例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大洋中 脊
阿尔卑斯山脉、 青藏高原
海岸山脉、岛 日本群岛、马里
弧、海沟
亚纳海沟
考题示例 (2020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 云南段。
3.图中甲最可能是( ) A.国界线 B.断层线 C.火山通道 D.褶皱山脉 4.地质学家认定图中乙处裂缝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分裂加剧的直接依据可 能是( ) A.裂缝附近是岩浆活动区 B.裂缝的形成具有突然性 C.该裂缝距离板块边界较近 D.裂缝与裂谷走向大体一致 答案 3.B 4.D
课时1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学说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地理
内容索引
强基础 增分策略 增素能 精准突破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 关系
强基础 增分策略
一、岩石圈物质组成与循环 1.岩石圈物质组成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ppt课件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ppt课件

34
A式俯冲
B式俯冲
完整版PPT课件
35
七、板块的运动
• 板块沿球面的旋转运动:
• 欧拉定律(E.Euler ,1776)
一个刚体沿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定是环 绕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运动。在球体表面,任 何一点的移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弧线;如 果这种移动表现为复杂的曲线形式,那么它的 移动轨迹将有许多圆弧小段组成。
• 板块旋转运动的确定:主要用板块的旋转轴 或旋转极的位置和旋转角速度来确定
• 板块的相对运动观点认为,不仅板块本身可 移动,板块的各类边界及旋转极也可移动— —相对移动。
完整版PPT课件
38
• 板块边界的迁移: 渐变式和突变式两种。
• 最常见渐变式。渐变式板块边界的迁移不存在 汇聚型板块边界,仅是某一边界在缓慢移动。
52演化阶主导运动特征形态典型火山岩典型沉积变质作实例胚胎期抬升裂谷拉斑玄武岩溢流碱性玄武岩少量沉积作用可忽略东非裂谷幼年期扩张拉斑玄武岩溢流碱性玄武岩陆架不海盆沉积可能有蒸収岩可忽略红海成年期扩张拉斑玄武岩溢流碱性玄武岩活动集中于大洋丰富的陆架沉积冒地槽少量大西洋衰退期收缩环绕边缘的岛弧及毗邻海沟边缘的安山岩及大量源于岛弧的沉积物优地槽太平洋终了期收缩年轻山系边缘的火山岩及大量源于岛弧的沉积物优地槽可能有蒸収年轻山系少量广泛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一线53九热点地幔柱假说1无震海岭和热点说无震海岭的特点
• 平错型(剪切型)板块边界:相当于转换
断层,两侧板块相互滑过,既没有板块的
生长,也没有板块的破坏。
完整版PPT课件
9

类 两侧板块的 力 地震活动 岩石圈演 两侧板块地壳
型 运动方向 状 特征 化特点
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tion)——磁子 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
• 磁倾角(magnetic inclination or dip)—— 总磁场强度方向与水平面的交角。
2021/2/6
17
明史·天文志记录磁偏角
• 指南针,术人用以定南北,辨方正位咸取则焉。 然针非指正子午,曩云多偏丙午之间。以法考之,
2021/2/6
2
坤舆万国全图 绘制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 原图为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所绘
2021/2/6
3
• 全球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制出来以后,人们开始 对地球表面各大陆的运动情况产生兴趣。
•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Wegener)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 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大陆漂移思想。
第十五章 岩石圈板块 构造理论
本章内容: 1、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的证据 2、古地磁和海底扩张的理论 3、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的边界类型 4、板块运动及其驱动力 5、板块构造与内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2021/2/6
1
第一节 大陆漂移学说
• 1569年,荷兰人墨卡托以“墨卡托投影法” 为基础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
• 魏格纳认为北大西洋的张开是近几百万年 内完成的。
2021/2/6
8
2021/2/6
9
一、大陆漂移的证据
1、地理学证据——大陆的拼合 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轮廓具有惊人的嵌合性。
2021/2/6
10
2、古生物证据
——相同的生物种是不可能在相隔遥远的两个 地区分别独立地形成,它们必定起源于某一地 区,然后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第三地区传播到 另一个地区。
2021/2/6
4
2021/2/6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 (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年11月 1日生于柏林,1930年 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 时遭遇暴风雪而遇难, 享年50岁。
5
2021/2/6
他的事迹 被编为小 学四年级 语文课文。
6
2021/2/6
• 作者: 魏格纳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
4、冰川证据——晚古生代时期,在南半球 各大陆上普遍发生过冰川作用。根据冰 川的方向判断,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 的冰川中心均位于南非。
5、古气候证据——南极洲有大量的煤炭沉 积,说明南极洲不可能一直是今天的冰 川气候,相反,南极洲曾一度位于植物 繁茂的热带或温带地区。
2021/2/6
15
第二节 古地磁和海底扩张
2021/2/6
20
二、地磁场的变化与地磁异常
1、地磁场的变化
地磁场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日变化、年 变化、长期性变化和突然性变化等情形, 不同的变化由不同的原因引起。
2 、地磁异常
地磁异常是地壳中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 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正常磁场上的表 现。
2021/2/6
21
三、古地磁
1、古地磁(paleomagnetism) • 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磁场。 • 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因受古地磁场的影响而获得的磁性。 • 古地磁数据主要是用来确定岩石所处位置的古磁纬度。 • 如何测定古磁场强度? (现代磁场消磁、构造复原) 2、极性反转 • 地磁场的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生着周期性的
各地不同。在京师则偏东五度四十分。若凭以造
晷,冬至午正先天一刻四十四分有奇,夏至午正 先天五十一分有奇。
• ( 先天:正午时,指南针指南而偏东。这里偏东的 数值不同,可能是冬至与夏至时,太阳距离地球
的远近不同而造成的地磁场随季节的变化,从而 指南针指向偏差。)
2021/2/6
18
红 线 为 日 影 子 午 线
一、地磁场的基本特 征
• 地磁场——近似于 磁偶极子的磁场。
• 磁北极为磁偶极子 的S极,磁南极为磁 偶极子的N极。磁 极与地理两极并不 重合。
2021/2/6
MN GN
S N
GS MS
16
地磁场的要素:
• 磁场强度(magnetic field intensity)——地 磁场中任何一点的磁力大小。
版社
• 译者: 李旭旦 • 出版日期:2006-
11-15
•课下作业:请借阅或下 载《海陆的起源》进行 阅读。
7
观点:
• 古生代石炭纪以前(约3亿年前)存在
一个超级大陆——联合古陆或泛大陆 ( pangaea,潘加亚,或译作盘古)。
• 从侏罗纪晚期开始,联合古陆分裂开来, 并开始各自漂移,现今的各大洋和大陆都 是经过大陆漂移后形成的。
• 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上有许多相同的生物化 石。
(1)舌羊齿植物化石
(2)爬行动物化石——水龙兽——分布在南 美洲、南极洲、非洲南部、亚洲等大陆上。
2021/2/6
11
舌羊齿
2021/2/6
12
水龙兽
2021/2/6
13
动植物化石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2021/2/6
Antarctica
14
3、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许多地质构造 在非洲大陆的海岸上突然中断,而在美洲 大陆上又重新出现。
(2)地幔的洋底物质,对流物质不断上 涌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形成新的洋底。
西方的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时辰钟,
与日晷所显示的时间完全吻合。这
一实验令在场的王公大臣们对西方
科技十分信服。
19
地磁场的产生原因
• 目前还不太清楚。 • 一种假说认为: • 外地核是一个导电的金属流体,它可能原来就
具有微弱的磁性,在持续的差异运动和对流 的同时,可产生一定的电流。这种电流与地 核原有的弱磁场的作用相结合,便产生了地 磁场。

线




线
2021/2/6

康熙皇帝用日晷 验证西洋钟表

• 康熙热衷于西洋科学并努力钻研学
习,喜爱集多种科技于一身的钟表,
1692年初,康熙在乾清门把大学
士、王公九卿招至御前,欲以中国
的日晷来校验西洋的钟表。康熙派
人取来日晷,用笔画出正午时光影
应该在的位置,并与一行人一直在
日头下等到了正午。正午时分,用
极性倒转。 如果古地磁极性与现代地磁场极性相同,且持续时间较长,
则叫做正向期。反之,则称为反向期。
2021/2/6
22
四、海底扩张理论
1、海底扩张理论的主要观点
• (sea floor spreading)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 H.H.Hess &R.S.Deits 提出。
• 该理论认为:
(1)洋底山脉标志着对流体的上升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