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多拉维拉遗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多拉维拉遗迹
作者:豆豆\译
来源:《奥秘》2019年第03期
与摩亨约·达罗遗迹、哈拉帕遗迹比肩的古代都市遗迹
印度古吉拉特邦,西边与巴基斯坦国境接壤、南边面朝阿拉伯海。该邦的西北部被广袤平坦的卡奇沼泽地所占据。这片沼泽地含盐量较高,每到8~9月的季风季节时就会因水涝使得沼泽地水量充沛,而到了旱季由于水分蒸发则会变成陆地,且陆地表面被盐的结晶所覆盖,看上去如同一片白茫茫的雪原,十分美丽。
这片沼泽地中有一座名为卡第路的小岛,岛上有着解开印度河流域文明之谜的关键钥匙——多拉维拉遗迹。
这座遗迹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世人关注的。遗迹的发现时间在1967年,直到1989年才开始正式的发掘调查工作。而早在上世纪20年代,在巴基斯坦地区的印度河流域被相继发现的摩亨约·达罗、哈拉帕等遗迹,充分证明了公元前2500~前2000年期间,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鼎盛时期是真实存在的。
多拉维拉遗迹的发掘工作由印度考古局负责,属于国家性质的工作,多年来一直禁止国外媒体进行采访报道,直到2000年才解禁。
被发现的多拉维拉城整体由外墙包围着,东西长781米、南北长630米。城市被划分为几个区域,南部区域的宏伟要塞可能是统治者的居住地。要塞东西走向达151米、南北走向118米,由厚度约10米的墙包围着。
遗迹所属时代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整个遗迹的规模堪比摩亨约·达罗遗迹和哈拉帕遗迹,基本可以断定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古代城市遗迹。
未知的印度河流域文字
从多拉维拉遗迹中发现的水渠、道路等结构遗迹说明,这座城市与印度河流域文明其他城市遗迹一样,都是规划性、计划性很强的城市,而且,这里还有一些独特之处。
与摩亨约·达罗遗迹不同,多拉维拉遗迹最主要的要塞部分并不是砖造的,而是用切成方形的石块堆积建造而成的。
要塞中还建有几座大门,北门面对着广场,可以眺望城市大半部分,据推测可能是城市的正门。从北门内侧的石阶一下来就能发现“印度河流域文字”,似乎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点。
这些文字不是雕刻在石头或者木材之上,而是用类似石膏的物质做成的。地面还残留着木板的痕迹,或许这些文字曾经镶嵌在匾额之上吧!
发现的文字共计9到10个,每一个字都高30厘米,宽27厘米,尺寸都很大。遗憾的是,这些文字的意思还没有被解读出来。目前已发现的文字都是被刻在印章上的,从内容篇幅来说极其短小,也没有发现像埃及罗塞塔石碑那样的,用不同的古代语言分别记载的文物,可以用于解读文字意义的线索少之又少。不过有人猜测这些文字记载的可能是城市的名字、王室、崇拜之神的名字。
无论这些文字记载的是什么,往昔,沐浴在明亮阳光下的牌匾高高悬挂在城门之上,欢迎着到访城市的人们(为保存这些印度河流域文字,它们被埋回了原处)。
建造在要塞内外的蓄水槽和人造池
在要塞的南侧有着城市建筑,那就是直径4.1米的石造井,堪称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井。井的上方有绳索留下的痕迹,昭示着这里曾经是取水地。其实“多拉维拉”就有“白色水井”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水井的上端还设有孔洞,从井中打上来的水通过这些孔洞,流向下方建造的水道。
那么这些水道通往哪里呢?答案是要塞中的两个半地下式的蓄水槽。
流向这两个储水槽的水,并不单单作为生活用水在使用。据推测,蓄水槽主要是向沐浴场供水。这里说的沐浴并非出于卫生上的需要,而是用于洗去沾染在身心上的罪孽,是宗教形式上的沐浴。现代印度人也保留着这种习俗,类似于日本的一种神道仪式一一祓濯。这样看来,这座要塞很可能就是一座神圣场。
其实在要塞的外部也發现了蓄水槽。位于要塞东面的蓄水槽,南北长70米,东西长24米,深达7.5米,是基于巨大的岩石层建造的,从规模上来说,称之为蓄水池更为贴切。在要塞的南面也有大大小小数个泳池般的蓄水池呈东西方向排列着。据说在要塞的西面也有蓄水池。也就是说距今4500年前的多拉维拉城,仿佛是漂浮在满溢着水的人造池之中。
大量的水取自何处
那么,将多拉维拉包围在其中的大量的水究竟来自哪里呢?如果完全依靠水井,那必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量才行。
多拉维拉所在的卡奇沼泽地是半干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60毫米。如今虽然有河水流经遗迹的北面,平时却是干涸着的,每年只有雨季时,降水达到暴雨的程度,河水才会流上2~3天的时间。
即使是在公元前2500年的时期,多拉维拉的气候与今天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周围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河流,也几乎没有降雨,在这样干燥的土地上,该如何储存这么多的水呢?
有观点认为:当时人们将每年出现数日的河流的河水阻断,使其流向蓄水池;或者正是为了将雨季时降下的珍贵雨水储存起来,多拉维拉的人们才修建了蓄水池,并巧妙地围绕着水道,研究出了最大限度活用水的管理体系。
这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若是这样,接下来的问题则是,他们为什么偏偏要住在这片雨水稀少的干燥地带呢?为什么不迁往更容易得到水的土壤肥沃的地区呢?
流经沙漠的萨拉斯瓦蒂河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指在印度河流域发展的文明。像摩亨约·达罗和哈拉帕这样具有代表性的遗迹,的确都处在印度河沿岸。
多拉维拉遗迹则位于远离印度河的地方。在古吉拉特邦内,除了多拉维拉遗迹,还有一些可能属于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遗迹,也都位于远离印度河的地区。然而在这片地区并没有发现可能是印度河支流的河流。
在远离印度河的地区,有着许多印度河流域文明遗迹……
这说明了什么?
关于河流,在印度还有这样的传说。
“过去,在印度的西北部地区,有一条不为人知的滔滔大河与印度河并行……”
萨拉斯瓦蒂河,又被称作克格尔·哈克拉河,源头在喜马拉雅山脉西南部,流经如今已经变为沙漠的地带,最终注入阿拉伯海。今天,已经找寻不到这条河的踪迹了,不过据说如果仔细观察卫星照片,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已经干涸的河流的流迹。
如果真的存在这条大河,那么多拉维拉所在的卡奇沼泽地应该就位于这条河的河口附近。在萨拉斯瓦蒂河丰沛水源的灌溉下,昔日的多拉维拉才得以繁荣兴盛。
在印度史诗《梨俱吠陀》中也称萨拉斯瓦蒂河为从天而降的圣河。这条圣河原本是水与丰收女神萨拉斯瓦蒂神格化的结果(“萨拉斯瓦蒂”的原意是“装满水”),并且作为辩才天女也被引入到佛教教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