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 (1)
《政治经济学教案》
《政治经济学教案》word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定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3)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4)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教学内容1.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意义。
2.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等。
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
4. 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等。
5.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研究型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学生阅读《政治经济学》(第五版),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2. 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书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政治经济学资讯。
4. 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调研经济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战胜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正如列宁所说:“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这门课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学好这门课不仅能够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是分析社会经济变化的利器,而且可以为其他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各种社会制度的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将自己的命运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更加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微观经济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教学重点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基本原理,为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难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增强识别各种所谓的经济学理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研究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通过分析研究,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一)内容导论(2学时)1.教学内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
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52016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64学分:4适用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一、课程理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认识和分析政治经济现象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些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必备的条件,是符合社会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基础课程。
基于此,本课程紧紧围绕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教学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为目标,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教学内容方面,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课程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注重宏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教学,突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模式、概念的掌握和应用,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教改教研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土意识;四是注重实践性教学,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可感的现实存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下,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
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准备,同时也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既要注重讲授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充分掌握,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等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而且使学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结合本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政治经济现象,透过现象把握社会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和基本矛盾,懂得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新特点及其国际经济关系,以便为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课程重在彰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与经济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的看待丰富的社会经济现象。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冯玲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学院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1课程编号:201005英文名称:Political Economic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72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学分:4开设专业:贸易经济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经济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基础理论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体概念系统,使学生具有分析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描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2.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绪论第一节什么是政治经济学1.了解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三种解释;2.掌握在国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应,主要是指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3.理解经济学的历史起源。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了解生产关系概念;2.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3.理解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2.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处理经济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2.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3.理解“整体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导论(6学时)【考核要求及要点】一、识记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5、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6、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7、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客观的物质经济关系。
8、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9、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10、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有: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二、领会与应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在矛盾的运动中紧密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和类型。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精髓是科学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10学时)【考核要求及要点】一、识记1、商品是用来交换(或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的某种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是一个永恒范畴。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4、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上进行的劳动,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政治经济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大类基础课程,也是该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规范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整个理论架构,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分析和研究,从而为其理解、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二、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揭示经济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二、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抽象法三、政治经济学的其他方法思考题: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5、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第二章商品和货币(4学时)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商品的价值量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节货币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二、货币的职能三、货币流通规律第三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二、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三、价值规律的作用思考题:1、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2、如何理解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3、怎样理解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6学时)第一节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第三节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一、工资的实质二、工资的基本形式思考题: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形成的?2、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3、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4、资本的本质是什么?5、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6、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7、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第四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2学时)第一节社会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再生产的一般概念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三、资本积累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趋势二、相对人口过剩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思考题: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是什么?3、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是什么?第五章资本流通过程(6学时)第一节资本循环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第二节资本周转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三节社会资本再生产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社会总产品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思考题: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什么?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是什么?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是什么?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周期性爆发?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割(4学时)第一节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一、利润和平均利润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二、商业利润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二、利息和利息率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四、股份资本和股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一、级差地租二、绝对地租三、土地价格思考题: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为什么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为什么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3、商业利润的来源和产生的具体途径是什么?4、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什么?5、银行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什么?6、资本主义的土地价格是怎样决定的?第七章垄断资本主义(4学时)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基本特征一、垄断的形成及其实质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三、垄断和竞争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四、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手段第三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危机的加深二、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三、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思考题:1、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2、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是什么?3、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作用和局限性?4、怎样全面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5、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必然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第八章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4学时)第一节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一、生产的国际化二、资本的国际化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三、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四、经济全球化的作用第三节区域经济集团化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含义及组织形式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三、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作用第四节国际经济协调一、国际经济协调的原因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内容三、国际经济协调协调组织四、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思考题:1、资本国际化的程度是怎样提高的?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3、国际经济协调的原因、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第九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三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思考题: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2、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什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作用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三、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其他经济形式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成分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第三节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一、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二、私营经济三、外资经济四、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五、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题:1、为什么要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如何体现?3、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混合所有制经济?4、为什么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及特点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性二、现代市场体系的特征三、加快形成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市场法规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二、政府的经济职能三、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和目标四、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思考题:1、为什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什么特殊性?3、如何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是什么?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四、参考书目1、马克思:《资本论》(1-3卷,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大纲《政治经济学》大纲课
教学大纲《政治经济学》大纲课《政治经济学》大纲课程标准(样板)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学时安排:72学时学分: 4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发展演变的必然性,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并能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指导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其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客观规律四、经济规律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一、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及其基本规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认清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
把握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二、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三、商品的价值量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节货币一、货币的起源与本质二、货币的职能三、货币流通规律第三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三、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三章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的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理论,认清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掌握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一规律的作用决定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4. 认识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5. 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 教学目标1、2、3、4、5的达成度通过闭卷考试进行综合考评;2. 教学目标4、5的达成度通过书面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的情况进行考评。
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考勤、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平时考勤,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0%。
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考勤成绩,满勤100分。
无故旷课一次,扣除5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2分,事假一次扣1分。
2.平时考核包括书面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活动参与等,占总成绩的20%。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建议教材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主要参考书[1] 逄锦聚等.《政治经济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四版).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2014.[3]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十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制订人:6。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经济学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要求1.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
2. 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3. 熟悉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4. 提高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绪论(1)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1.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1.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2)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2.1 古典政治经济学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3 当代政治经济学(3)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发展3.2 政治经济学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劳动价值论1.1 劳动的二重性1.2 商品的价值1.3 价值规律(2)剩余价值论2.1 剩余价值的来源2.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3 剩余价值率(3)资本积累论3.1 资本积累的实质3.2 资本积累的过程3.3 资本积累的后果(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4.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4.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3. 资本主义经济(1)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1 资本原始积累1.2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段1.3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2.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2.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机制2.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和冲突(3)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3.1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的原因3.2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表现3.3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调控4. 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1.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1.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1.3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2)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2.1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必要性2.2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标和内容2.3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3)社会主义经济的国际比较3.1 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比较3.2 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3.3 社会主义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下为详细教案内容:一、绪论1. 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1)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68学时学分:4学分开设学期:第三学期开设单位:政法学院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2.课程说明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课程既是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针对本科层次特点,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教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一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二是要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三是争取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结合不断发展的经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提出较系统的看法或创见;四是为学习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管理工作和经济问题研究工作的需要。
三、学时分配表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践学时小计导论 4 41 商品 6 62 货币 6 6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6 2 84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4 45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 36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 38 市场经济体制 4 49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4 49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6 2 810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4 411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4 412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4 413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 6 合计64 4 68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课堂讲授主要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专题讨论,选择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专题组织学生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10)%+中期考核(20)%+期末考核(70)%本文导论教学目标:1.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3.明确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济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
古典政治经济学。
庸俗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
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方法和意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教法建议:讲授法考核要求:1.识记:物质资料生产;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2.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生产关系“四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规律的类型。
3.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参考书目:[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一章商品教学目标:1.了解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2.掌握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运动。
3.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的含义。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的含义。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的含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个别劳动时间的含义。
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含义。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交换比例。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
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四、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三、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教法建议: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1.识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2.领会: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3.应用: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参考书目:[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二章货币教学目标1.货币的本质、职能2.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各种内存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四、纸币流通规律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教法建议:讲授法。
考核要求:1.识记:货币的五种职能。
2.领会: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本质;纸币流通规律参考书目:[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4]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教学目标:1.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生。
2.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分配。
3.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六、成本价格和利润资本和产业资本。
成本价格。
利润和利润率。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七、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
平均利润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
生产价格的形成。
平均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
八、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的产生。
商业资本的运动。
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业利润大体相当于平均利润。
九、借贷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的产生。
借贷资本的特点。
利息及利息率。
现代借贷资本的运动是通过银行活动来实现的。
十、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地租的本质。
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土地价格。
十一、资本积累的源泉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
十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技术构成。
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教法建议:讲授法。
考核要求:1.识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利息;地租;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
2.领会: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借贷资本的特点;地租的两种形式。
3.应用:试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正确回答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参考书目:[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Ⅲ分册),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教学目标: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教学时数:4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