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以及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代谢、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药物的机理、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药效学和毒理学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包括药理作用、药效和作用机制等。
2.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主要包括吸收动力学、分布动力学、代谢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等。
3. 亲和力(Affinity):指药物与其靶点(如受体、酶)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越高,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越紧密,作用越强。
4. 选择性(Selectivity):指药物对作用靶点的选择性。
选择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减少对其他靶点的影响,从而降低副作用。
5. 效价(Potency):指药物对生理或病理变化产生效应的强度。
效价越高,所需的药物剂量越小。
6. 最大效应(Efficacy):指药物在最大剂量下能够产生的最大疗效。
最大效应与药物的剂量和受体数量相关。
7.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特定途径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的有效浓度越大,作用效果越好。
8. 安全性(Safety):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对患者的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9. 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半衰期越长,其作用时间越长。
10. 毒理学(Toxicology):主要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毒理学研究不仅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还包括药物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等。
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在药物的设计、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药理学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病的学物质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闻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4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50对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9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通常以毫克计)兴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的药物动药:既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12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13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14半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5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17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凰通常以毫克计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言1.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or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 发现新药根据实验药物的来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了解未知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特点。
6. 评价新药经过科学、严格的实验设计,并与已上市的公认的有效药物进行比较,客观评价有效化合物的优劣,从而决定取舍。
7. 一般药理学研究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进行研究。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物质对机体伤害作用的科学。
第二章药效学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2. 药物效应(drug effect)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5.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药物无需经过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6. 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吸收作用、系统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环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7.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8.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9.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0. 副作用(side effect)副反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1.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or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极其作用的规律,也就是药物是如何起效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主要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及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被称之为是药物古代药物(传统药物):是指以植物、动物或者是矿物质及其加工品入药。
现代药物:包括人工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生物制品以及基因工程药物。
药品:必须取得国家批准文号生产出来的合格的药物的成品才叫药品处方药:必须评职业医师的处方才可购买的药物。
包括强心苷类的药物、抗肿瘤的药物、刚上市的新药、所有的抗生素、注射剂等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处方即可购买的药物。
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的标识为红底白字,乙类为绿底白字,乙类的不良反应更小。
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经生产过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药物效应:是指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或者是形态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原有的功能提高或是增强抑制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原有的功能降低或是减弱直接作用: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作用间接作用:药物的直接作用进一步引起的作用药物选择性:是指在全身用药的情况下,药物对某些器官、组织有作用,而对另外一些器官或组织可能是没有用的药物的特异性:药物发挥作用需要和它的靶器官或者是靶部位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取决于药物和靶点的化学结构,特异性是药物对靶点的专一性。
局部作用:药物进入到血液循环之前,在给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到血液循环之后分布到机体各个器官而产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凡是符合用药目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改善基本症状的治疗替代疗法(补充疗法):临床使用药物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的缺乏,称为替代疗法。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受体、酶、细胞、组织和整个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药理学的常见名词解释:1. 药物(Drug):具有治疗、预防、诊断、改善或修饰疾病或症状的物质。
药物可以有化学合成、天然产生或通过基因工程等方式获得。
2. 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action):药物通过对生物体内部的受体、酶和离子通道等产生的影响来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方式。
3.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4.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和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药效学描述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对生物体的疗效和毒性。
5. 受体(Receptor):位于生物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蛋白质结构,与特定的药物结合以产生药理反应。
受体可以是离子通道、酶或内分泌受体等。
6. 激动剂(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引起药理反应的物质。
激动剂可以直接激活受体或增强受体与内源性激动剂的相互作用。
7.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药理反应,但能够阻断受体与激动剂或内源性激动剂的结合,从而抑制激动剂的药理作用。
8.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利用程度。
生物利用度受到吸收、代谢和消除等过程的影响。
9. 半衰期(Half-life):药物在生物体内从初始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用于估计药物停止治疗后的药物浓度的缩减速度。
10. 毒性(Toxicity):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药物的毒性可以表现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过量毒性等不同类型。
11.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当两种或更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一个药物会影响另一个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或毒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作用及其规律、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包括计划生育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除极少数诊断用药外,药物在较小量时即可影响机体组织细胞的某些过程(如生理、病理生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免疫等过程)。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何作用的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或影响。
5.效应与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常表现为机体功能和(或)组织形态的变化,作用和效应有时难以区分其界限,故二者常混用。
6.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值,此为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7.量效关系:是指药物剂量或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浓度-效应关系比剂量-效应关系的线性关系好,但是临床上更常使用剂量-效应关系。
8.受体: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可位于细胞膜,也可位于细胞浆。
大多数受体是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具有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其周围环境中特异分子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的受点。
有些受体还分亚型。
9.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10.完全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
11.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0<α<1)。
12.反向激动药:与激活态受体结合或可引起受体的构型向非激动状态方向转变,因而引起与原来的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13.拮抗药:(阻断药):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4.竞争性阻断药:可逆性与受体结合,与激动药相互竞争受体,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不抑制最大反应。
15.非竞争性阻断药:不可逆的与受体结合,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并抑制最大反应。
16.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剂量;质反应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有效(或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的学科。
从药物的化学结构到在生物体内的各种反应和效应,药理学着重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物质和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的毒理学作用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将解释一些药理学的关键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概念和原理。
1. 药物(Drug):药物是指具有治疗、预防、诊断疾病或改变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药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与特定的生物分子(如受体、酶)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其作用。
2. 靶点(Target):药物的作用主要通过与特定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实现。
这些生物分子称为药物的靶点,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等。
通过针对特定的靶点,药物可以调节相关生物过程。
3. 作用机理(Mechanism of Action):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指药物通过与特定的靶点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变化来实现其治疗效果。
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
4. 受体(Receptor):受体是一类蛋白质,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与药物结合后触发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调节细胞的功能。
不同的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与不同的受体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药效。
5. 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不活性代谢产物,从而影响药物的功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通常由细胞内特定的酶系统完成。
6.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药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行为规律,从而指导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
7.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学科。
药效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药物如何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探索药物如何调节生物体的功能及其所产生的效应。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它探索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治疗、预防或其他影响。
药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药物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制品等。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途径、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从体内排出的方式。
3. 药物的作用机制:探索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受体或分子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治疗效应或其他生物学效应。
4.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药物的治疗效果、毒性和副作用等。
5. 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剂量、途径、联合应用等,以优化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理学在医学、药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为新药开发、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1。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 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 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 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 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 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于生物体的过程和机制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及其解释:1. 药物作用: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3. 药物代谢:药物经过机体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代谢产物的过程。
4.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药理活性和毒性。
5. 药效学:研究药物如何对机体产生生理和病理效应。
6. 药物耐受性:机体对长期或重复使用药物时的生理适应或药物效果的降低。
7. 药物相互作用: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效果。
8. 剂量依赖性:药物效应的强度取决于药物的剂量。
9. 毒理学:研究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科学。
10. 药物选择性:药物对一种或多种特定受体或生理过程的选择性作用。
11. 药物拮抗: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其中一种药物可以减弱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效果。
12. 治疗指数:药物的治疗剂量与毒性剂量之间的比值,用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13. 药物副作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与药物治疗效果无关的不良反应。
14. 药物选择性:药物对特定受体或生理过程的选择性作用。
15. 药物效应增强:一种药物可以增强另一种药物的效果。
16. 药物过量:超过治疗剂量使用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毒性。
17. 药物滥用:非医学目的地长期使用或滥用药物,可能导致依赖和药物成瘾。
18. 药物成瘾机制: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对药物的心理和生理依赖,且戒断会引起痛苦和反常行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及其解释。
药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优化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性质、结构、分布、代谢、毒性和药物与生物体内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医学、药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的重要分支,也是药物研发、临床应用和药品质量控制的基础。
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如何在人体内发挥作用,以及药物对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
药物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药物直接作用于特定细胞或分子,而间接作用是指药物通过影响其他分子或细胞过程发挥作用。
药物性质包括化学结构、电荷、毒性、溶解度、代谢途径等。
药物结构直接影响其药效,因此研究药物结构对于确定其药效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学还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这些过程对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毒性产生影响。
药物与生物体内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分子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也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和排泄。
药理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中,药理学家根据已知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设计新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药理学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效和毒性,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药品质量控制中,药理学家对药品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估和监测。
除了研究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外,药理学还涉及许多其他领域,例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制剂等。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药物的制备、表征、毒性评估、药代动力学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作用的科学。
它包括理解药物如何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以及药物如何与生物体的分子相互作用来产生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的过程。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药物:药物是指通过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来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物可以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或化学合成的化合物。
2.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效果。
它包括药物的疗效、剂量效应关系、作用机制等。
3.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它可以用来说明如何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以实现期望的治疗效果。
4.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在体内可用形式的比例,即药物进入系统循环后能够发挥效应的程度。
它受到吸收、代谢和排泄的影响。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种或更多药物在同一时间内同时使用会产生的效应。
它可以是增效、拮抗或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6.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药物剂量效应关系描述了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或具有阈值效应。
7.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如何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科学。
它包括了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毒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8.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药物时出现的有害的或意外的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是生理上的(如恶心、呕吐),也可以是对特定器官或系统的损伤。
9. 药物耐药性:药物耐药性是指生物体对药物原有疗效的减弱或消失。
它可以是由基因突变、药物代谢改变或细胞对药物的适应性导致的。
10.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可以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主要发生在肝脏。
11.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并描述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动力学可以用来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12. 组织选择性:药物的组织选择性是指药物对特定组织或器官的选择性作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名词解释——选自白皮书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13.房室模型; 把机体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独立单元,可对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消除的特性作出模式图,以建立数学模型,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
14.一室模型:如果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即达到平衡,可看成一室模型。
15.二室模型:多数情况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可以喝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平衡,而在另一些部位中的转运有一延后的、但彼此近似的速率过程,迅速和血液浓度达到平衡的部位被归并为中央室,随后达到平衡的卑微则归并为周边室,称二室模型。
16.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17.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因在对半数坐标图上的药物—时曲线的下降部分呈曲线,故称非线性动力学。
18.稳态血药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对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19.半衰期:药物消除半衰期时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0.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因为它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故实际上是总体清除率,又因为是根据血浆药物浓度计算的,也称血浆清除率。
21.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22.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即生物利用度=A/D×100%(A为体内药物总量,D为用药剂量)23.生物等效应:如果药品含有同一有效成分,而且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相同,则它们在药学方面应该是同等的。
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24.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集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25.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映的表现。
26.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如用抗生素杀灭体内致病菌。
27.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不能根除病因,但对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
对某些危重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
心跳或呼吸暂停等,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28.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29.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30.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计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
31.后裔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阈浓度一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例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等现象。
32.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33.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成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成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34.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35.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能够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
36.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例如血压的升高,平滑肌的舒缩等,其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单位。
37.质反应: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
质反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其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
38.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39.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即效能。
40.效应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41.半数有效量: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42.半数致死量: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亡效应时的药物剂量。
43.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4.受体: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
45.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需要亲和力46.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47.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48.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49.部分激动药: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如他佐辛为部分激动药。
50.竞争性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其结合是可逆的。
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变。
51.非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可使亲和力与活性均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
52.拮抗参数:表示竞争性拮抗药的作用强度,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拮抗参数。
53.受体调节:受体虽是遗传获得的固有蛋白,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代谢转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数量、亲和力及效应力经常受到各种生理及药理因素的影响。
受体的调节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和曾敏两种。
54.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55.受体曾敏: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56.安慰剂: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括那些本省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和假手术等。
57.快速耐受性:有的药物仅在应用很少几个剂量后就可迅速产生耐受性,这种现象称为急性耐受性。
58.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
增加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耐受性可消失,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生。
59.交叉耐受性:对一种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在应用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会产生耐受性。
60.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61.习惯性:患者长期用药后对药物产生了精神上的依赖。
停药后患者主观感觉不舒服、不习惯,并不出现客观上的体征表现。
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都能产生习惯性。
62.成瘾性:成瘾性是指患者对药物产生了生理上依赖,与习惯性的根本区别在于停药后产生戒断症状。
63.依耐性: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为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
64.胞裂外排: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促进囊泡膜与突出前膜融合,随即囊泡相关膜蛋白和突触小体相关蛋白融合,形成裂孔,通过裂孔将囊泡内容物一并排出至突触间隙,其中递质NA和Ach可与其各自受体结合,产生效应,此即为胞裂外排。
65.量子化释放:囊泡为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的单元,静息时即有少数囊泡释放Ach(自发性释放),此时可见终板电位,但由于幅度较小,故不引起动作电位,而每个囊泡中释放的Ach量(5000个左右的ACh分子)即为一个“量子”。
当神经冲动达到末梢时,200~300个囊泡(即量子)可同时释放,由于释放Ach量子剧增,可引发动作电位产生效应。
66.乙酰胆碱受体:能与ACh结合的受体,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的胆碱受体为M胆碱受体,位于神经节和神经肌肉接头的胆碱受体为N胆碱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