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1.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合集下载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地形图的判读,让学生了解地形的种类、特点以及判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领域。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地形的特点,并学会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形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的特点和判读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图片或实物地形图。

2.准备相关的地形特点的资料。

3.准备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形的特点。

引发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形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的判读练习,教师给予指导。

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地形图,让学生进行判读,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通过这个环节,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媒体文件swf【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景创设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国庆节,小明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枣庄抱犊崮山区游玩。

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抱犊崮山区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听问题看图。

提出困惑。

引起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过渡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我们这节课分为以下五步来学习。

自主探究第一步:会读地图上的高度设疑:图中的1300米、1500米200米他们表示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闯关题(一):甲山的海拔为米,乙山的海拔为米,甲山相对乙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学生自学解决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

2、学生注意看——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

”3、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

归纳: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组织学生运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 1 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 500—500=1 000(米)。

教师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将承担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关社会责任。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概念。

教师引导:读图,说一说图中闭合线圈有何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进一步提出等高线概念: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我们就称之为等高线。

教师提出问题:等高线分布的稀疏、密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性质:密陡疏缓。

(2)认识不同山体部位教师:展示山峰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表示山峰的等高线数值,由中间向四周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中间高,四周低。

)教师:展示山脊和山谷景观图及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注意观察等高线弯曲部位数值的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以下能力:一是形成地理空间观念,通过地形图的判读,使学生能够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二是提升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分析和绘制地形图,增强学生对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能力;三是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是强化地理探究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这些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地形图的价值,并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与地形图判读相关的科普文章和地理杂志,让学生了解地形图在科学研究、探险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例如,《国家地理杂志》中关于地形图的文章,以及地形图在自然灾害预警和资源管理中的案例研究。
-视频资源:推荐一些关于地形图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更直观地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和应用场景。例如,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地图的秘密》以及地形图在军事和航空领域的应用。
-地形图判读相关书籍:推荐一些与地形图判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图的知识和应用。
-地理科普视频:推荐一些关于地图和地形图的科普视频,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2.拓展建议:
-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自然地形,尝试用所学地形图知识去解释和描述这些地形特征。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他们不仅掌握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地理问题。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上还存在一定困难,这说明我在讲解这方面的知识点时还需更加细致。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1.理解等高线和等深线等基本概念(重点)2.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谷、山脊、鞍部、山峰、陡崖等地形部位(重点)。

3.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分成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难点)4.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等方法。

【教具准备】山体模型(等高线判读)、自制教具、实物展台、INTER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述】我们认识的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地面是高低起伏,高高低低怎样来度量呢?先了解两个概念。

新旧知识的衔接。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海拔与相对高度【提问】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指导学生阅读P31的第一目“海拔与相对高度”后,作答。

【点拨】海拔与相对高度1、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生读文后,合作思考作答: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起算点在海平面;4000多米高是相对高度,起算面是在青藏高原面(青藏高原面高出海平面有4000多米呢)。

【练习】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

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媒体文件swf【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景创设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国庆节,小明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枣庄抱犊崮山区游玩。

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抱犊崮山区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听问题看图。

提出困惑。

引起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过渡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我们这节课分为以下五步来学习。

自主探究第一步:会读地图上的高度设疑:图中的1300米、1500米200米他们表示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闯关题(一):甲山的海拔为米,乙山的海拔为米,甲山相对乙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学生自学解决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

2、学生注意看——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

”3、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教学方法】校外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高线模型、制作模型的材料、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过程】教学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创设情境星期天,我们班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坛山开展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观察了坛山的外貌,并做了一些测量。

我们来看一下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坛山的外貌,激发学习的兴趣。

)怎样才能把坛山的地形在地图上表示出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从生活中的地理——校外实践活动开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目标首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和判断坡度的陡缓。

明确学习目标衔接过渡请各小组把制作的坛山模型拿出来,在模型上指一指我们观察坛山的地点的大致位置以及我们登山的路线,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坛山还测量了山脚和山顶的海拔,那什么是海拔?它有什么作用?下面请大家自主学习课本P31海拔和相对高度。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提纲,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播放动画。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 = 甲地的海拔-乙地的海拔。

3.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单位是________。

【过渡】那么,海拔是如何测量的呢?4.海拔的测量工具手持GPS、手表式海拔表、指针式海拔仪等。

对于此部分内容较为容易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

衔接过渡目前借助卫星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某个地方的海拔,下面用我们班地理兴趣小组测量坛山的数据练一练:练习巩固5.练一练(1)坛山的山顶海拔_____米,山脚海拔_____米,坛山山顶与山脚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米。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拓展阅读:郭守敬是第一个提出海拔高度概念的人(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小组合作1:给“土豆山”画等高线!步骤一:准备半个土豆,想象它是一座山;步骤二:量出土豆的高度,把这一高度平均分成三份,并在土豆表面画上线,再沿着这三圈线把土豆切成百度(高度)相同的三线;步骤三:将土豆摞起来,周一根废弃的筷子沾上墨水,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垂直向下插到底;步骤四:筷子穿过土豆会在纸上留下一个黑点,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开始,在土豆侧面画一条标记线,并在纸上也画上标记。

小组合作2:画出属于自己的等高线!(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特征:米,乙地海拔为 354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317 米。

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郭守敬的其他事迹。

读图析图:找出图中标有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观看视频,阅读思与学,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动手操作:感悟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脑洞大开:读图分析: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不相交、不重叠(四)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1)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2)识别地形部位小组合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并分析特征。

规律总结:高谷低脊、重叠为崖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1)识别图中① - 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学以致用:结合实例,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适合建水库和大坝的地方;选择丙丁两村修路和正确路线;从⑤、⑥线路中选择出向乙村引水的正确路线;还有攀岩、登山、漂流和宿营的最佳地点。

【地理】地形图的判读 第2课时 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人教版

【地理】地形图的判读 第2课时 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人教版

新知探究
小结
平原一般用 ___绿____ 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 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 __黄__褐___ 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海洋、湖泊一般用 ___蓝____ 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 积雪、冰川一般用 ___白____ 色表示。
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 GS 京(2024)0435 号
高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平原
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 GS 京(2024)0435 号
新知探究
2. 小组合作探究,观察每一种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地 形之间等高线分布特点的差异。
高原
山地
盆地Βιβλιοθήκη 丘陵平原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 GS 京(2024)0435 号
新知探究
活动
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青 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 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 脉等地形区。
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 GS 京(2024)0435 号
新知探究
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新知探究
巴西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新知探究
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新知探究
对比说明
1. 平原和高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
地形类型
相同
平原 高原
地面平坦 起伏较小
不同点 海拔较低 (200 米以下)
海拔较高 (500 米以上)
新知探究
2. 山地和丘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
地形类型
相同
不同点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要求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初步建立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对应关系的认知,形成空间概念,为学生后续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观察和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打下基础。

内容要点说明【等高线地形图】1.教材图2.9是教材图2.10中三维地形模型的一个剖面,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是海平面。

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

相对高度是某一个地点相对另一个地点的海拔差。

2.教材图2.10通过三维地形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帮助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起伏状况,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设置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的“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不同地形部位及坡度陡缓。

3.为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测绘过程,教材设置了“思与学”栏目。

在实际测量时,选择的测量点的海拔数值不可能正好是选用的等高线上的数值,甚至都不可能是整数。

为了让问题简单化,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图2.11中测量点的海拔数值采用了整数。

依据已测点的海拔估算其他未测点的海拔,是绘制等高线的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南京市遥感影像图。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观察南京市遥感影像图,了解南京市主要山地的名称及其空间分布,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及理由。

【过渡】南京北、东、南三面低山环绕,西面是长江天堑,山环水抱,龙盘虎踞,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在南京群山之中,紫金山为群山之首,它是南京海拔最高的山,历史悠久,风景名胜荟萃。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地形类型识别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课题】七上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从而区分两种高度的差异。

(重点)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的变化判断坡度的陡缓。

(重点)3.结合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案三环节”学模式【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课件、教学模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我的身高比珠穆朗玛峰高”视频。

(设问)同学们,视频汇总出现的问题是真的吗?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找出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带着问题观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置悬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板图)“海拔和相对高度”挂图:(讲解)我们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的状况。

(设置问题)1、什么叫做海拔和相对高度?2、查看(活动探究一):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同学积极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广泛使用在地图上)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高度)2、甲的海拔是1500米,在观察相关图片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采取“生教生”的进行新模式,并达到好的效果。

3、泰山海拔约为1524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约为﹣400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4、我们平时所说的身高是什么高度呢?500米,那么它们的相对高度为:1500﹣500﹦1000(米)3、泰山与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的相对高度为:1524﹣(﹣400)﹦1924(米)4、小组探究后进行拓展到其他有关的高度上,从而让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进行区分。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授课内容《地形图的判读》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授课内容新授课授课时间45分钟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

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课标解读行为条件为“运用地图”通过地理工具,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说出别”“识别”行为动词要求到达知识的了解程度。

内容拆分:一方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如何表示地形。

;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地形图识别基本地形。

教材分析教材体系本节内容位于初中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内容。

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是在第一节地图学习之后分支地形图的在内容上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

学情分析地理兴趣地形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地理表现形式,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色彩丰富、标注清晰的地图。

地理知识初一学生在学习地形图阅读之前,可能对地理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理空间的概念、地理要素的分布等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少。

地理能力初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细节。

但在观察地形图时,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有针对性的观察能力,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目标1.通过地理模型,认识理解海拔、等高线的概念2.通过分析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理解地形起伏与等高线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培养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了解等高线绘制过程,感悟地理工作人员的艰辛,培养对地理工作人员其崇敬之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地形图中判别基本地形。

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中判别基本地形。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地理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邢台郭守敬纪念馆内部照片提问为什么要郭守敬建纪念馆。

并且有一些小学还因此为命名。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对地形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地形区域的特征和分布,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等高线、等深线等知识,分析地形的起伏变化和地貌类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地形、保护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学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地形部位的识别。

难点理解等高线的原理和绘制方法。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坡度的陡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的山脉、峡谷等地形景观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的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海拔与相对高度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强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和联系。

等高线地形图介绍等高线的概念和绘制原理,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等高线的形成过程。

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的识别。

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部位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地形的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展示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形高度。

让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不同地形区域的分布和特征。

地形剖面图介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通过动画或实例演示地形剖面图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陡缓,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含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②理解等高线概念,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方法。

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地海拔,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②培养学生制作地形模型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等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模式】图案导学。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操作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山体模型、橡皮泥、小刀等。

【教学过程】(1)甲地的海拔,乙地的海拔(2)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图中的数字表示地形的部三、七嘴八舌谈收获B A综合题甲四个村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是:;余村地处;李村地处。

)大王山与丁山的相对高度是米。

五种基本【教学反思】《地形图的判读》是《地图》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既讲清概念,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形成一个结构完善的整体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flash动画、山体模型、动手制作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由平面图到立体模型转化,加深对基本地形等高线的学习,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流畅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流程。

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较差,学生读图能力较差;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媒体文件swf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景创设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国庆节,小明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枣庄抱犊崮山区游玩。

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抱犊崮山区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听问题看图。

提出困惑。

引起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过渡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我们这节课分为以下五步来学习。

自主探究第一步:会读地图上的高度设疑:图中的1300米、1500米200米他们表示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闯关题(一):甲山的海拔为米,乙山的海拔为米,甲山相对乙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学生自学解决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

2、学生注意看——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

”3、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

归纳: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归纳总结,认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指导学习,探究创新第二步:绘制等高线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制过程,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动画演示: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①、学生认真观察②、形象感知③、动手操作学生交流指导学习,探究创新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切土豆演示)总结:等高线—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成的线(板书)闯关题(二):(见下图)第三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坡度陡缓设疑:小明和班上的同学去爬山春游。

请你帮他们分析一下,应该从哪一条线路上山最好?为什么?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闯关题(三):(电脑出示)图中①、②、③、④哪条线路登山省力,你能用等高线原理解释一下吗?(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33“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感悟心得1、举例:请你选择路线2 、说明理由。

3、让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理解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之间的关系。

搞清下面的原理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去观察、分析,激发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观察五种不同山体部位的形状找出五种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的特点重点会区分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安排,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进一步指导学习共同感悟演示:用拳头演示闯关题(四):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A CD E 的特点搞清山谷、山脊的等高线的区别:山谷山脊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指导学习共同感悟第四步:分层设色地形图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35“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

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

(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第五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判读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

如果想要像这幅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读图观察:出示地形剖面图(电脑出示),让学生观察地形起伏状况。

设问: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一目了然,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电脑出示动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仔细观察,感悟画法)归纳总结(三步法)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学生明确以下两个问题: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作用: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

②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读图观察感悟画法3、总结画法的三个步骤。

明确地图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 611米,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海拔是-155米,那么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B )A.8 456米B.8 766米 C.8 611米D.-155米2.下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3、河流一般形成在()陡坡 B、山脊 C、缓坡 D 、山谷等高线地形图上,陡坡的地方()A、等高线重叠 B 、等高线稀疏 C 、等高线密集 D、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二、读图分析题5.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B )A.高原B.盆地 C.丘陵D.山地(2)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A )A.①B.② C.③D.④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C点的海拔为米,A点的海拔在米与米之间,C点与D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米。

图中所表示地区的地形是(选择填空)山地 B、高原 C、平原 D 、盆地若图中的粗实线为一条公路线,则该公路的延伸方向大致为。

图中E点所在地属于(选择填空)。

山谷 C 、山脊 C、鞍部 D、山顶(赠品不喜欢可以删除)期末学生评语选粹◆品学皆优◆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你文静温和,大家都愿意和你一起玩。

上课时你能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每次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令老师感到非常满意。

每次的值日工作你都能出色地完成。

如果你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将会是老师、家人、同学的骄傲!◆朴实无华◆你是一个朴实的孩子。

你脚踏实地、勤奋好学,但是你也要知道学习不靠死记硬背,而要讲究方法。

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不要羞于开口,要多问,多思考,多练习。

老师相信:只要你信心不倒,努力不懈,终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善良懂事◆善良的孩子最让人欣赏,恰好你就是;乐观的孩子最惹人喜爱,恰好你也是;懂事的孩子最值得称赞,恰好还是你。

课堂上,你总是专心致志,从你高举的手中,老师看到了你的自信。

翻开你的作业本,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望你再接再厉,创造一个更辉煌的明天!◆顽皮好动◆你是一个非常聪明、机灵还有点调皮的孩子。

这半个学期以来,你的作业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老师也为你感到高兴。

但你缺乏自制力,课堂上总是乱说乱动。

老师希望你快快成长起来,早日摆脱稚气,做一个自省自律的好学生。

◆优秀干部◆你是一个上进心强,聪明而且心地善良的孩子。

担任***后,你更是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同学们的榜样。

同学们对班委进行民主评议时,你受到的赞扬最多。

真棒!老师很欣赏你的工作能力,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你会发展得更好。

◆运动健将◆运动场上你矫健的身姿,拼搏的精神,夺冠的斗志,感染着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劳动时,重活、累活你总是抢着去干。

可真正的男子汉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还应该有丰富的知识。

相信你会把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调皮捣蛋◆你做事认真,字写得漂亮,班的宣传墙报每次都留下你秀丽的笔迹。

参加演讲比赛成绩喜人。

有时还调皮得可爱。

但是,你捉弄人的功夫让同学们个个害怕。

老师认为还是不让别人害怕为好。

请紧记: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

◆慢条斯理◆心情“晴朗”,你会侃侃而谈,课堂发言成了全班的亮点;学习“快乐”,你会兢兢业业,工整的作业让老师心旷神怡。

但这样的时候总嫌不够,甚至太少。

在你争吵的时候,在你慢条斯理的时候,时间像流逝的水,在你脚下匆匆而过。

亲爱的朋友,你不感到可惜吗?◆可爱小弟◆男孩***,可爱小弟弟。

对人很温和,有副好脾气。

关心组上事,热爱班集体。

喜欢动脑筋,爱钻偏难题。

数学比较好,科学还可以。

语文有点弱,作文羞于提。

文理不可偏,发展应整齐。

可怜瘦弱貌,不爱练身体。

愿你快成长,盼你有出息。

报国建勋日,都夸***!◆累累硕果◆是你,给我们带来了勤勉朴实的学风;是你,给我们带来了助人为乐的风尚。

当眼前闪烁着一行行娟秀的字迹时,当面前呈现出一页页工整的作业时,我们便知道是你在默默耕耘。

今天是收获的季节,当累累硕果捧在你眼前时,老师要对你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埋头苦干◆学习上认真与执著的你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劳动中不声不响、埋头苦干的你令老师很欣赏;工作中细心负责的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但是你应该活泼一些,十多岁的少年本应充满热情;你应该灵活一些,学习光有自觉性还不够。

继续努力吧,我深深地为你祝福!◆轻轻一笑◆你言语不多,待人谦和、善良。

学习和做人一样,默默用功。

真喜欢你笑的样子。

别人与你讲话时你总喜欢轻轻一笑。

若是在课堂上倒是很漂亮的一招“退敌”之术,可若在课下,就把想与你交谈的朋友都挡回去了。

真心希望能见到你与同学们快乐地交谈。

◆思维灵活◆你思维灵活,求知欲强,富于质疑精神,对事物常有不落俗套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