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合集下载

五代宋辽夏金的社会经济

五代宋辽夏金的社会经济
水利设施的建设
政府和民间积极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
农具的改进与创新
这一时期,农具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了耕作效率和农作物产 量。
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1 2
生产技术的进步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革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快速 发展。
行业分工的细化
手工业内部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不断 提高。
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对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影响
商业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和交流,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和进步。
04
城市和乡村经济
城市经济的崛起
商业贸易的繁荣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城市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市场繁荣,商品 种类丰富。
手工业的发展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手工业者,生产各种手工艺品、纺织品、金属 器皿等,推动了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如道路、桥 梁、供水、排水等设施的建设。
乡村经济的繁荣
农业生产的多样化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多样化,不仅种植粮食作物,还 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烟草等。
乡村对城市的支撑作用
乡村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原材料,满足了城市居民 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乡村也为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 劳动力资源。
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城乡经济逐渐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密切。
05
社会经济政策与制度
土地制度的变革
均田制度的推行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为了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政府推行均田制度,将无主荒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 (共59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 (共59张PPT)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1、城市市场
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
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捶丸 蹴 鞠
宋代勾栏
开封城出现许多娱乐兼商 业的场所叫瓦子(也叫瓦 肆或看棚),称为“勾 栏”,表演有说书、小 唱、杂剧、皮影、散乐、 舞蹈、角抵、杂技等;南 宋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 达。
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作物推广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 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边疆地区
边疆地区农业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 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促进了全国整体经济实力的 提升
土地制度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采取 订立契约的方式,
人口规模 北宋末年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亿
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 时代的标志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技术有重要改进 • 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风格各异,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 元朝:新型青花瓷和釉里红 •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青花瓷
釉里红
发展与交流:封建经济的新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2、矿冶业:使用煤作为燃料,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生活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庄绰《鸡肋篇》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新变化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新变化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手工业的发展
项目
成就
意义
纺织业 宋代棉纺织业兴起;
推动棉纺技术革新;棉布逐渐
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业 手 工 业 矿冶业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 元代彩瓷青花瓷和釉里红
北宋的居民用煤作燃料; 南宋开始用焦炭冶炼;
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 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原因:1.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2.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3.统治者支持、鼓励; 4.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5.造船业、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 6.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6、(2023·河北高考·4)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
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
【Ⅰ】26·宋代农作物的引 进与推广种植
海南·4·北宋商业的繁荣;江苏(7)·4·宋明理学,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 象;江苏(7)·5·宋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海南·24·宋朝的文学家;文学 (宋 词、元曲、话本)
【Ⅱ】26·程颢理学
海南·3·制瓷业;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江苏·4·宋代市镇经济的发展;北 京·14·宋代地方官员的“重农抑商”思想;
2.过程: (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 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 式;
(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 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原因: ①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严重(宋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②人多地少的矛盾。
宋代表现: “主户”(占有常产,承担赋税的人家, 分五等,约占20%)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因《经宋济史发》展载、:生“活天需圣求中,,各及在元接昊界反地,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课程教学大纲Chinese Financial History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其中:实践学时: 2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金融、投资理财修订者:梁悦编写日期 2013.4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金融史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从先秦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历史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为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当今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国金融史》从历史角度建立对金融的认识,为学习其他金融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中国金融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得失。

要求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当前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对实际金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部分绪论教学内容:中国金融史的任务和中国金融的悠久发展历程,金融制度的古今之别,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金融以及金融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的特点。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信用理论教学难点: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币制,王莽的货币改制,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教学难点:王莽的货币改制第四部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官府赈贷与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教学难点:质库,废钱用谷帛之争第五部分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唐代的飞钱、便换,官营汇兑理论教学难点:飞钱,官营汇兑理论第六部分两宋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两宋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宋代的纸币,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和商业信用,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纸币理论教学难点:宋代的纸币,铸币理论,纸币理论第七部分辽夏金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辽夏金时期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辽代的货币和信用,西夏的货币和信用,金代的货币和信用第八部分元代的金融教学内容:元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元代的纸币及其管理和通货膨胀,元代的信用机构,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和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教学难点:元代的通货膨胀,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第九部分明代的金融教学内容:明代的货币、信用、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明代的纸币、铜钱、白银,钱铺的兴起和汇兑的重现,货币流通思想教学难点:钱铺的兴起,货币流通思想第十部分清代前期的金融教学内容: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清代前期的信用和金融理论教学重点:清前期的银两制度,铜钱的流通和银钱比价,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教学难点:银荒以及纸币发行的争论第十一部分清代后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清代后期的货币、信用、金融思想以及清末金融风暴教学重点:两元并用,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教学难点: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思想、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的金融思想第十二部分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和金融思想,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拓展教学重点:滥铸铜元和繁杂的纸币,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我国的国家银行、民族资本银行、地方银行以及各种金融市场,各种金融思想教学难点:孙中山的金融思想,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三部分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教学重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法币政策的推行,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和货币教学难点:四行二局金融体系,法币政策的推行第十四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国统区的金融和法币的膨胀,沦陷区的金融,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教学重点: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整顿金融业,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教学难点:法币膨胀、物价上涨及其对策第十五部分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以及这一时期的金融思想教学重点:币制的最后崩溃,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新金融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第十六部分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新中国金融体系和人民币制度的建立,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教学重点: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教学难点: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第十七部分“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三大改造”,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建立教学重点:发行新人民币,健全币制,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第十八部分“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大跃进”时期的金融形势和对金融工作的调整教学重点:盲目发展的金融工作及其失误和造成的后果,金融领域的治理工作和调整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第十九部分“文革”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文革”时期的金融政策,“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教学重点:“文革”前、中、后期的金融政策,否定商品货币的作用、金融工作遭受严重破坏、国家经济生活受到摧残教学难点:“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第二十部分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教学内容:金融业的拨乱反正,整顿金融事业教学重点: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及其后果,指导思想的端正,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教学难点:整顿机构、制度,加强业务工作第二十一部分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金融市场的发育,改革发展信用业务,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教学重点: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构的确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拓展和改革支付结算制度,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发展与市场化改革教学难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第二十二部分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内容:建设新中国的金融政策思想,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的金融政策思想教学重点:“三平”思想,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思想,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教学难点:实施间接金融调控、突破金融禁区第二十三部分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教学内容:台湾的金融、香港的金融、澳门的金融教学重点:台湾各时期的金融及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稳定的货币政策和港式货币发行、自由经济政策与监督干预,澳门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的构造,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教学难点: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联系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1.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等,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方案,重点讲解学习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作业讲评。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经济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经济

与朝鲜的经济联 系,边境设置榷 场与日本、波斯、 大食贸易
重大变化:从西北的陆路 归纳: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 转向了东南的海路 原因:为主;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着力加强 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 友好往来;外贸伴随文化交流(东学西 鼓励 ;造船航海技术的 渐);外贸促进民族融合(回族) 提高 ;少数民族相继兴 起陆上联系受到阻碍而 中断 ;阿拉伯人不断向 东开辟商路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北宋
商业活动不 受时间与地 域的限制有 娱乐场所瓦 肆行会组织 进一步发展 农村集市成百万

繁荣的商 业城市南 京边境有 互市贸易
西夏
繁荣商 业城市 凉州边 境互市

商业中心中 都商税成为 金国家财政 的重要来源 银币成为流 通的货币 互市
南宋

西夏
冶铁采 用较为 先进的 竖式风 箱

矿冶业 具有一 定的规 模金代 耀州瓷 窑

黄道婆 传播技 术松江 成为棉 纺织业 中心景 德镇成 为全国 的制瓷 中心
南宋棉纺织 辽代的铁器 业的新成就 制作技术具 棉布开始取 有较高水平 代麻布成主 丝织业的空 要衣被原料 前发展辽代 明州、泉州、 具有民族特 广州为造船 色的瓷器 业中心

迁汉人到 东北地区 开垦荒地 对我国东 北地区的 开发

重农政策 设大司农 司和颁发 《农桑辑 要》农作 物品种增 多 植棉 业畜牧业 特点:经济重心南移 特点:边疆地区得到长足开发,北方经济恢 完成,农作物新品种 复 引进,经济作物种植 扩大
手工业的发展
北宋
矿冶业:煤大 量开采在生活 与冶炼中的重 要作用 丝织 业:两浙与四 川两大中心 制瓷业:五大 名窑造船业: 造船技术的进 步 有隔离仓

4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四部分 第六章 宋辽金元的经济思想

4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四部分  第六章 宋辽金元的经济思想

第六章宋辽金元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宋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

一、宋辽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唐代国势强盛而经济思想却比较沉寂的情况适成鲜明的对照,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经济思想却是颇为丰富多彩的。

宋初承五代分裂割据的残局,不得不首先致力于削平群雄,恢复统一的活动,接着又同契丹展开几次大战。

在这种局面下,宋王朝在经济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一时尚未能充分显露,因而也引不起人们的很大注意。

宋初几十年,经济思想仍是不够活跃的。

这种局面到北宋中叶仁宗时期开始改变,首先在经济思想领域激起波澜的就是李觏。

二、李觏的经济思想李觏,字泰伯,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建昌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

南城在盯江(即抚河)边,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盯江先生”。

李觏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一生困顿不得意,常自称“贱民”。

刚14岁,父亲就去世,“是时家破贫甚”,“勤苦竭尽,以免冻馁”。

直到32岁时,仍然是“乞钱为食,来往江湖,零丁孤苦”。

29岁和34岁时,两次应试不第,只好在家乡创办盯江书院,以教授为业,从学者常达数十百人。

在讲学的同时,潜心学习,埋头著述,声名日著,并渐渐受到一些有重要地位和声望的人物的器重。

北宋名臣范仲淹,就对他深为赏识;王安石在未掌权之前,也曾与他有交。

公元1050年,由于范仲淹的大力推荐,李觏被任命为太学助教。

但这只是个虚衔,并未真正做官。

他获得这一职后,仍然居家讲学著述,不到朝廷供职。

公元1057年,又被召为太学说书。

次年,被授为“海门县主簿”,领这个职务的棒禄,但仍在太学供职,这时,他已50岁了。

公元1059年,代理主管太学工作二同年六月请假返乡迁葬祖母,旅途过于劳累,到家一病不起,八月就离开人世。

主要经济思想:李觏的经济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

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

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辽金元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农业生产。

这是因为农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基础。

不同朝代之间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但农业发展始终是重中之重。

辽金时期,封建农业逐渐兴盛,农民也逐渐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朝廷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如加强农田水利,鼓励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土地制度等。

这些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

其次,在经济政策中出现的金融体系也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辽金元时期,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金融现象:但信用桎梏,其金融体系也逐渐兴盛。

这个金融体系的核心是钱庄。

钱庄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金融机构,它提供了货币存储、兑换、贷款和转账等服务。

它使商人和农民能够更方便地进行交易和贷款。

钱庄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贸易的繁荣,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然而,尽管钱庄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财富集中在少数金融家手中,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问题凸显。

此外,钱庄的运营和监管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钱庄不正当地利用自己的地位,进行高利贷、掠夺和其他不正当行为,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朝廷在当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限制和规范了钱庄的经营行为,以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

除了农业和金融体系外,辽金元时期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经济政策。

其中之一是海上贸易的发展。

辽金元时期,海上贸易逐渐兴盛起来。

朝廷鼓励海上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的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金融体系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兴起,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中国金融史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主讲:范晓婷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和信用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和信用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与信用
一、辽初经济落后且铜钱短缺,用布帛做货币 二、铸币分早期和中晚期
1.太祖天赞年间至辽景宗:早期萌芽和初步发展
发行数量较少
僧俗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力量, 占有大量土地并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
义州静安寺 今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静安寺 创建之初得到耶律昌允 与妻子施与的土地三千顷 懿德皇后给燕京大昊天寺 布施钱币达十三万缗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与信用
一、实物货币 二、金属货币
除仁孝天盛、乾佑年间外,其余各朝铸钱规模都 很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宋钱流入
金代第一钱:正隆元宝
泰和重宝和泰和通宝
金钱中最杰出的代表 是金章宗的“泰和重 宝”和“泰和通宝” 钱,因其铸造精美, 深受后世藏家的珍视 和喜爱,并将其与王 莽和宋徽宗三代所铸 之钱并称为“钱币三 绝”。
泰和重宝
《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四年(1204年)八 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 宝,与钞并行。铸行的泰和重宝当十钱,玉箸篆书, 顺读,素背。“宝”字为长冠书,有大样、小样之 别。泉家郑家相曾说过,“小样狭缘细字,流传甚 多。大样阔缘肥字,则不易得。”另有折三钱一种, 极珍罕。据传说泰和重宝四字钱文是当时的大书法 家党怀英书写。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后取消了交钞的 “以七年为一期,到期换新钞”的七年厘 革制度。从此交钞“收敛无术,出多入少, 民侵(渐)轻之”。走上了贬值之路。
到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金朝的物价 至少上涨了200亿倍以上。而且,主要发生 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金末的恶性通货膨 胀,对当时及后世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史教学大纲第一节绪论一、中国金融史的概念与任务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二、金融制度的古今差异货币制度、信用制度三、中国古代金融的特点货币、信用四、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1.官营的金融理论2.优秀的金融理论3.民族的金融理论五、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1.分期2.评介3.式微原因第二节先秦——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一、先秦货币:1.商、西周时期的货币2.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信用:1.种类和形式2.春秋战国时期高利贷的盛行金融理论:1.货币理论2.信用理论二、秦汉货币:1.秦始皇统一币制2.西汉的币制3.王莽的货币改制4.东汉的货币信用:秦代、西汉、东汉金融理论:1.西汉的货币信用理论2.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三、三国魏晋南北朝货币:1.金属铸币的流通2.实物货币的盛行3.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信用:1.官府赈贷与官负民债2.寺院经济与质库3.寺院外的高利贷金融理论:1.钱神论2.废钱用谷帛之争3.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第三节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金融一、隋唐五代货币:1.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2.唐代的货币3.五代十国的货币信用:1.隋朝的公廨钱2.唐代的信用3.唐代的飞钱、便换金融理论:1.禁贮钱理论2.官营汇兑理论3.其他金融理论二、两宋货币:1.宋代的金属货币流通2.宋代的纸币信用:1.高利贷资本的活跃及其作用2.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3.商业信用金融理论:1.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2.纸币理论3.围绕官营借贷的争论第四节辽夏金——元时期的金融一、辽代:货币与信用二、西夏:货币与信用三、金代:货币与信用四、元货币:1.元代的纸币2.元代纸币的管理3.元代的通货膨胀4.元代的金属货币及贝、盐币5.元代钞币的流出信用:1.元代的信用机构2.元代的高利贷金融思想:1.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2.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3.货币基本理论认识第五节明代——清代前期的金融一、明代货币:1.明代的纸币、铜钱和白银信用:1.明代信用的一般形式2.钱铺的兴起3.汇兑的重现金融思想:1.货币基础理论2.货币流通思想二、清代前期货币:1.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a、清前期的银两制度b、白银的供需2.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a、制钱的铸造b、清前期铜钱的流通c、清前期的银钱比价信用:1.信用一般之形式2.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理论:1.清前期关于银荒的争论2.对纸币发行的争论第六节清代后期——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一、清代后期货币:1.两元并用2.制钱铜元3.各种纸币信用:1.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2.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3.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清末的金融风潮:1.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2.贴票风潮3.橡皮股票风潮金融思想:1.洋务运动时期2.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二、北洋政府1、货币流通情况①持续的两元并用②滥铸铜元③繁杂的纸币2、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①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②中外合资银行③银行团的“善后大借款”3、我国金融业的发展①国家银行②民族资本银行③地方银行④传统的金融机构4、金融市场的拓展①拆借市场②证券市场③贴现市场④黄金、白银市场⑤保险市场5、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思想①孙中山的金融思想②朱执信的纸币兑换品论③廖仲恺的货物本位论④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七节南京政府时期的金融一、政府初期(1928-1937年)1、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①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②兼并与控制国内银行机构2、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①民族资本银行业继续发展②传统金融业的衰落③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3、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①废两改元的实现②法币政策的推行4、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①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②争夺中国货币支配权5、革命根据地的金融①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②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③革命根据地的货币二、抗战时期(1937-1945年)1、国统区的金融①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②“四联总处”的设置③整顿金融业④战时金融业的变化2、法币的膨胀①法币膨胀②物价上涨及其对策3、沦陷区的金融①伪满时期的东北殖民化金融②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4、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①根据地金融机构的建立②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三、终结时期(1945-1949年)1、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①接收敌伪金融资产②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2、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①管制法令的出台②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③金融投机猖獗、资本转移外逃3、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①外国在华银行的变化②外国银行和资本从中国大陆撤退4、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①金圆券取代法币②币制的最后崩溃5、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①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②货币斗争的胜利③城市金融管理的起步④新金融体系的建立6、金融思想①国民党政权经济官僚的金融主张②新民主主义革命金融理论第八节新中国建立——“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①独具特色的建设之路②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和发展③接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特权④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2、人民币制度的建立①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②肃清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货币③收回各解放区的货币④禁止金银、外币流通3、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①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②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信用与保险的支持③建立新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

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

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

"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

问题:每朋多少贝?一朋=10贝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

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

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第一种是布币(、、魏等国使用)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脉络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脉络

第三单元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1)宋朝①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③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辽夏金元: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可简化记忆为你(汝窑)哥(哥窑)定(定窑)军(钧窑)官(官窑)。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资器大量出口海外。

(2)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在世界史上,工业革命后,煤炭成为重要能源。

(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国内市场(l)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榷场: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

2.货币(1)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当时仅在四川地区使用。

(2)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三、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2003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

2003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

2003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经济学专家关于2003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的论文报告一、绪论二、经济制度比较三、宋辽西夏金元重要经济事件比较四、货币制度比较五、农业、手工业产业比较绪论2003年,辽宋西夏金元各朝经济史的研究涉及到许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如贸易、属地制、货币制度、宗法史、地方官制、农业生产等。

在实际应用中,各朝的经济首先影响了其政治和文化。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朝时期若干重大经济事件的比较,探究各朝经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异同,并探讨出了各朝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历史条件。

本文借鉴了较之前所写有所创刊,分析了2003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情况,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了强调各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本文从经济制度比较、宋辽西夏金元重要经济事件比较、货币制度比较、农业、手工业产业比较四个方面论述。

经济制度比较中国各朝经济制度有着显著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导致的。

宋朝的经济制度比较促进了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在该政权下扶持手工业和商业;辽朝的体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度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并举办各种明星运动,但相对于其他这些朝代,它的经济发展显得不够。

西夏朝代的伟大发展是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短暂繁荣。

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与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有关的一系列内在和外部条件之间的“互动”。

金朝的经济制度比较主要是由于金朝采用的制度是把商业和手工业放在首位,发达的市场经济让金朝称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商业和资本发展的顶峰。

元朝时期对中国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

由于强大的贸易传播和创新思维,元朝的经济在其时间内是先进的,但在其时间到达之时,它的影响力已经减弱。

宋辽西夏金元重要经济事件比较各朝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文化、历史地理环境和其它因素使得各朝具体经济事件具有不同的特点。

宋代的重要经济事件主要有:北宋的商业繁荣、南宋的发达商业和手工业、开封及其周边地区的出版业、新钞的发行等。

高三历史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的特点;两宋农业的发展;辽代、西夏、金代农业的发展;元代农业的发展;北宋的矿冶业;辽代的铁器制作;西夏的冶铁技术;金代的矿冶业;北宋丝织业的发展;辽代丝织业的发展;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和元朝棉织业的发展;两宋、辽、元的制瓷业;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两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辽、夏、金商业的发展;元代运河和都市;两宋的海外贸易;辽、金的对外贸易;元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辽、西夏、金、元时期各族在我国边疆地区开发中作用的认识,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新的繁荣,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一时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我国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宋、辽、西夏、金的贸易及宋、辽、金、元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辽、金人民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夏人民为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付出了艰苦劳动。

元朝时,蒙古族和其他各族对祖国边疆地区开发,都有重要贡献。

各族人民都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教学要点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特点二、农业生产的发展1.两宋农业的发展2.辽代的农业3.西夏的农业4.金代的农业5.元代的农业三、手工业的发展1.矿冶业2.纺织业(1)丝织业(2)棉织业3.制瓷业(1)两宋制瓷业的发展(2)辽金制瓷业(3)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4.造船业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2.南宋商业的进一步发展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4.元朝修治运河和都市发展五、对外经济交流1.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2.辽、金的对外贸易3.元朝对外贸易繁荣4.马可·波罗来华和列班·扫马访问欧洲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内容为两课时,属非考试内容。

第六章近代中国金融业的演变(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_龚关).

第六章近代中国金融业的演变(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_龚关).

制钱制度的危机和铜元、银角的滥铸 明清两朝,以本朝官铸铜钱为制钱。同治光绪年间,
由于铜产量下降,铜价上涨,导致钱贵银贱,铸钱成本过 高,铸钱数量减少。另有私销问题,制钱被偷运出洋,以 致形成了钱慌。于是,铜元代替之前而兴起。铜元铸造始 于1900年,最先在广东开始铸造,此后各省仿制,在利益 驱动下,很快形成滥铸之风。民国年间更甚。
1892年,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
1902年,花旗银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北洋政府时期 新设立有29家外商银行,其中以日、美资本居多,另 一特点是多中外合办银行,如中法实业银行、中华汇业银
行、中华懋业银行。这些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分布范围十
票号的衰落:票号在经营方针上带有较为浓厚的对封建政 府的依赖性和保守性,在经营业务上墨守成规。外国在华 银行势力和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兴起,也逐渐成为票号业的 有力竞争对手。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又推翻了作为票号业 最大靠山和最大客户的清政府。在随之而来的社会大动荡
当中,许多票号的银物被抢。辛亥革命前,票号总号有26
1860年,法兰西银行(Comprotoir d’Escomptede Paris) 1872年,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1890年,德华银行(Deutsche Asiatische Bank)
1893年,横滨正金银行 1895年,华俄道胜银行(Pyecko KNTauckNubaHK)
纸币的发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清代后期,既有 官钱铺、地方政府和官银钱局发行的纸币,民间的钱铺、 银号、银炉、票号、当铺、商会、金店、公司、商店也发 行纸币。外商银行也在中国发行纸币,本国银行中国通商 银行、户部银行(大清银行)成立后也发行纸币。北洋政 府时期,国家银行、省地方银行、私营银行和外国银行都 可以发行货币,纸币发行和流通也很混乱。国民政府时期, 纸币发行逐渐走向统一。

中国金融史

中国金融史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
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开始出现以一种货币统一的趋势,这 些为货币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的货币 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一)单旗的子母相权论 (二)墨家的刀籴相为价论 (三)商鞅的金生粟死论 (四)《管子》(战国部分)的货币理论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
三、王莽的货币改制
王莽以“宜少近古”为宗旨在八年间接连进行了4次币制 改革
四、东汉的货币
东汉始建于建武元年(25),流的货币主要是各种类型 的五铢钱,可分为早中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信用
一、西汉的信用
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 1.政府振(赈)贷 2.私人信用
二、东汉的信用
刘秀以“中兴”汉家相标榜,即位之初,面对 “百姓虚耗, 十有二存”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存在, 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两个让步:一是对劳动人民让步, 二是对大地主、大商人的让步,反映到信用上,表现为: 1.政府的赈贷。 2.官负民债。 3.高利贷。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


绪 论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金融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金融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第七章 元代的金融 第八章 明代的金融 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金融 第十章 清代后期的金融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第十二章 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第十四章 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 第十五章 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 第十六章 “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 第十七章 “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 第十八章 “文革”时期的金融工作 第十九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 第二十章 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 第廿二章 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 后 记

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 教案1

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 教案1

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教案1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教学设计1第十二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自五代起,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宋朝时,水稻和小麦的推广;棉花和茶树的种植情况;棉纺织业在南宋后期的兴起;制瓷业和采矿业的发展;造船技术的提高;两宋时期城镇的大量出现;东京和临安商业繁荣的景象;北宋前期,“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两宋时期,泉州、广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政府在外贸港口设立市舶司。

通过南方相对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史实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

通过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的学习教学,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中,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并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

通过《清明上河图》和“北宋纸币”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初步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通过北宋都城东京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将繁琐的内容不断加以梳理和概括,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知识网络结构。

指导学生对比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的不同特点,逐步得出结论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

通过分析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指导学生运用将学过的旧知识用横向联系的方法,与新知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通过宋朝时南北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通过与宋朝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人民同样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两宋商业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基础的理解。

通过宋朝时我国的制瓷业、采矿业、造船业等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认识两宋时期我国商业居于当时世界上最繁荣之列,东京城(现河南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北宋出现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以及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等史实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代承安宝锭”是据今815年 前金朝(女真族)所使用白银货 币,而“承安宝锭”之珍贵,在 于它是中国史上首先发行官方银 锭,也是中国史上首次为解决 “通货膨胀”问题所产生的法定 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相当 重要之地位,加上流通时间短, 铸量极为稀少,以致其于1985 在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首次 现世时,即引起了钱币界的轰动。
发行数量较少
天赞钱是最早的年号钱
南京最早使用铜钱,但多来自于宋 2.辽圣宗到天祚帝时期:中期以后货币制度确立
1089年,宋朝苏辙出使辽,辽国市场公私交易 使用送铜钱,是造成宋朝钱荒的原因之一。
三、白银 辽境内多产金银,且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白银 10万两,仁宗时增为20万两。
(三)私营高利贷和有关立法 金朝抵押放款盛行,土地、房屋、动 产直至人身都可以抵押。人身抵押使典质 者成为债务奴隶。太祖和太宗时曾为出卖 或典质自己的同姓人赎身。 高利贷的取息标准,金朝曾立法: “举财物者月利率不过三分,积久至倍则 止”。月利不超过3分。比南宋的规定降 低了1分。
除仁孝天盛、乾佑年间外,其余各朝铸钱规模都 很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宋钱流入
铜钱、铁钱、白银、交钞 三、高利贷活跃,基本形式有:
1.谷典:发生于商品货币经济薄弱的边远地区
2.钱贷:河西地区交通方便、商业繁荣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金朝历史简介 金朝的货币 金朝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金代第一钱:正隆元宝
泰和重宝和泰和通宝
金钱中最杰出的代表 是金章宗的“泰和重 宝”和“泰和通宝” 钱,因其铸造精美, 深受后世藏家的珍视 和喜爱,并将其与王 莽和宋徽宗三代所铸 之钱并称为“钱币三 绝”。
泰和重宝
《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四年(1204年)八 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 宝,与钞并行。铸行的泰和重宝当十钱,玉箸篆书, 顺读,素背。“宝”字为长冠书,有大样、小样之 别。泉家郑家相曾说过,“小样狭缘细字,极珍罕。据传说泰和重宝四字钱文是当时的大书法 家党怀英书写。
中 国 金 融 史
主讲:范晓婷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和信用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和信用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与信用
一、辽初经济落后且铜钱短缺,用布帛做货币 二、铸币分早期和中晚期
1.太祖天赞年间至辽景宗:早期萌芽和初步发展
一、金朝简介
金(1115年-1234 年),或称大金、金国、 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 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 的一个政权,全盛时: 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 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 地区;西边接壤西夏; 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 与南宋交界,1234年灭 于蒙宋联盟
金建国时,女真族还处于物物交换时期。受中原 地区的影响,迅速向货币经济转化。金朝的货币 主要由铜钱、白银和纸币组成。铜钱数量不足, 白银的流通扩大,而铜钱的不足是促进白银货币 化的一个因素。金朝有得自宋朝的大量白银,有 利于白银的货币化。纸币初期稳定,后来不断贬 值,造成了中国古代最严重的一次恶性通货膨胀。 在建国初是40余年间,金朝用辽、宋旧钱。其间 曾扶植刘豫建立齐伪政权,刘豫铸通钱和发行纸 币。铜钱为年号钱,小平为元宝,折二为通宝。 折三为重宝。纸币为交子,从一贯到一百贯,以 八年为界。
泰和通宝
泰和通宝则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仅能推 定铸于泰和年间。泰和通宝钱文为瘦金体,顺 读,素背。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四种。 形制和币值上整体效法宋徽宗大观通宝。同时 铸量稀少,均比泰和重宝珍贵,折十钱更是极 为罕见。据说民国时期,折十钱仅有陶心如和 一个赵姓泉家各藏一枚。
金代承安宝锭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海陵王完 颜亮正隆二年(1157)设监铸行正隆元宝钱, 是金朝的铸钱之始。其实早在贞元二年 (1154),就开始设置交钞库,以管理印制、 兑换交钞事务,交钞与铜钱并行。这种二元的 货币制度,贯穿了金政权的始终。金朝的铸币 钱文都用汉字,因为掠取了北宋遗留在陕西的 铸钱作坊和铸币工匠,所以铸钱的技术水平很 高,文字清晰俊美,范型规整,好郭深严,铜 质精良,整体风格与北宋一脉相承。
四、信用:寺院经济
僧俗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力量, 占有大量土地并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
义州静安寺 今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静安寺 创建之初得到耶律昌允 与妻子施与的土地三千顷 懿德皇后给燕京大昊天寺 布施钱币达十三万缗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与信用
一、实物货币 二、金属货币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后取消了交钞的 “以七年为一期,到期换新钞”的七年厘 革制度。从此交钞“收敛无术,出多入少, 民侵(渐)轻之”。走上了贬值之路。
到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金朝的物价 至少上涨了200亿倍以上。而且,主要发生 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金末的恶性通货膨 胀,对当时及后世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二)官营质库——流泉务 世宗大定十三年,因当时民间典质“利息重 者至五七分,或以利为本。小民苦之”,世宗决 定设立官营质库,“十中取一为息,以助官史癝 给之费”。既可以降低利息,又可以增加收入。 于是在中都、南京、东平、真定(今天河北正定) 等处设质典库,定名为“流泉务”。 流泉务放款的标准是相当于质物价格的七成。 月息一分,不到一月的按息算。抵押期为两年零 一个月为限,超过期限的下架出卖。典质时,要 在帖子(当票)上写明质物人的姓名,质物的名 色,金银的等级分两,以及典质日期,质钱数和 下架年月等。质物遗失,除由经办人赔偿原借官 本及利息入官外,还由库子按质物的上等价赔偿 给质物人,旧物亦按新物赔偿。
三、金朝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一)政府的赈贷 金朝随着国土的开拓,实行了移民政策。 天辅七年(1123年),太祖下诏所在有司 对前后起迁的民户深加存恤,“衣食不足 者,官赈贷之”。同年太宗即位,改元天 会。十二月,免除民间的贷息。熙宗皇统 四年(1144年),立借贷饥民酬赏格,对 赈贷饥民的富户实行奖励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