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儿童变应性鼻炎亦即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在我国的流行率为10%左右[1-2],且呈继续增加趋势。

由于儿童变应性鼻炎对下呼吸道炎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起重要影响,因此制定诊断和治疗指南,对规范临床诊疗及哮喘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适用于2~14岁的儿童患者。

【定义和分类】一、定义儿童变应性鼻炎是指易感患儿接触变应原后主要有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二、分类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两类:间歇性:症状表现<4天/周,或<连续4周;持续性:症状表现≥4天/周,且≥连续4周;三、病情分度依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为轻度变应性鼻炎和中-中毒变应性鼻炎轻度:症状较轻,对学习、文体活动和睡眠无明显影响;中-重度:症状明显,对学习、文体活动和睡眠造成影响。

【诊断】1.临床症状:清水样涕、鼻痒、鼻塞、喷嚏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约1小时以上。

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症状严重的患儿可经常有所谓的“过敏性敬礼”(allergic salute)动作,即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

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

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出现:①过敏性眼晕(allergic shiner):由于下眼睑肿胀而出现的下睑暗影;②过敏性皱褶(allergic crease):由于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鼻部皮肤表面出现横行皱纹。

3.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7天后进行。

使用标准化变应原试剂,在前臂掌侧皮肤点刺,20min后观察结果。

每次试验均应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采用组胺,阴性对照采用变应原溶媒。

按相应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说明书判定结果。

4.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适用于任何年龄,是诊断变应性鼻炎的重要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01 02
避免过敏原
建议患者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对 于无法避免的过敏原,可采取减少接触的措施,如佩戴口罩、使用空气 净化器等。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定期清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和窗帘等,以减少室内过敏原的积累。
03
增强免疫力
鼓励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鼻腔冲洗
使用特定溶液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过敏原和炎症介 质,缓解症状。
个体化治疗策略探索
精准医学
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阶梯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病程,制定逐步升 级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
综合治疗
结合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 手段,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多样性
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综合治疗手段 ,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 但具体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法存在 一定差异。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及分型
症状
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 等症状出现2个或以上,每天症状持 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可伴有眼痒 、流泪和眼红等眼部症状。
体征
分型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和持续 性变应性鼻炎,间歇性症状表现<4天 /周,或<连续4周;持续性症状表现 ≥4天/周,且≥连续4周。
指南的制定和解读有助于推动相 关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提升医生 的专业素养。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保障患 者的诊疗权益,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国内外相关指南比较
诊疗理念差异
国内外指南在诊疗理念上存在一 定差异,如国内指南更注重中医 药治疗的应用。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详细完整版)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详细完整版)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一、诊断:1.收集详细的病史信息,包括症状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季节性特点以及可能的过敏原接触史。

2.进行身体检查,包括鼻腔镜检查,观察鼻腔和鼻窦的炎症表现。

3.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进行皮肤或血清过敏原检测,以确定变应原。

4.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过敏原检测结果,结合鼻黏膜活检等辅助检查,做出确诊。

二、非药物治疗:1.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开窗通风等。

2.维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避免过度干燥或潮湿。

3.定期彻底清洁居住环境,减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

4.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或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三、药物治疗:1.抗组胺药物:常用的抗组胺药物包括口服和局部鼻腔喷雾剂,可缓解鼻痒、鼻塞和流涕等症状。

2.局部类固醇药物:适用于症状较重或长期患者,能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

3.扩血管药物:如吲哚美辛鼻喷雾剂,可缓解鼻黏膜充血和鼻塞。

4.免疫治疗:对于确诊的过敏原,可考虑进行免疫治疗,如皮下注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5.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认知和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症状的反应,减轻不适感。

四、外科治疗:1.对于严重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经过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2.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鼻腔黏膜切除术、鼻甲切除术和鼻窦引流术等,旨在改善鼻腔通畅和减轻炎症。

五、随访和预防:1.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建议定期随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调理,避免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充足的睡眠。

3.如有需要,可请教专业医生提供相关的疾病预防咨询和指导。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诊断和治疗。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按照医生的处方和说明进行使用,并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

同时,为了长期控制病情,建议患者积极配合非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以减少过敏原接触和诱发因素。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概要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概要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

我国针对中心城市人群的初步研究表明,平均自报患病率约为11.1%,不同地区间差异很大[1]。

为提高我国变应性鼻炎诊疗的总体水平,自1990年开始,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变应性鼻炎诊疗的相关标准,至2004年已经完成了3个版本。

2008年底启动了新版的修订工作,经过学科同道近1年的共同努力,重点参考国外现有指南的疾病分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经过专家起草、专题讨论、全国巡讲、修改完善和大会通过等五个阶段的工作,最终形成了2009年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

与国外同类文件相比,《指南》省略了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遵从“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的指导原则,主要目的是方便临床推广应用。

由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方兴未艾,《指南》制订中直接参考的国内文献不多。

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愈来愈多的符合国人疾病特征的科学数据。

临床定义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 ,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 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分类与分度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2]。

间歇性: 症状< 4 天/周,或<连续4 周;持续性: 症状≥4 天/周,且≥连续4周。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将变应性鼻炎分为轻度和中- 重度[2]。

轻度: 症状较轻,对生活质量尚未产生影响;中-重度:症状明显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诊断1.临床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 ,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

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43页】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43页】

儿童AR治疗
❖ 疗效
儿童AR治疗
❖ 疗效
儿童AR的管理
❖WAO 2013年白皮书指出:
▪ 有效的患者教育对所有变应性疾病的 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且能改善治疗效 果
“一时的治疗解你一时之忧,教育解你后顾之患”
WAO White Book on Allergy: Update 2013
儿童AR的管理
针对下鼻甲的射频手术。
电动切削器械辅助的下鼻甲成形术+外移术 。 6种激光系统可用于治疗下鼻甲肥大。
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鼻后神经切断术。
手术适应症第二条:
2.鼻腔有明显 的解剖学变异 (鼻中隔偏曲 ),伴有功能 障碍;
如没有功能障碍,不必做鼻中隔手术。 鼻中隔手术可以缓解AR的症状。 矫正鼻中隔偏曲后至少有利于局部用药。
手术适应症第三条:
3.合并慢性 鼻-鼻窦炎 、鼻息肉, 药物治疗效 果不佳。
手术干预有肯定的治疗效果。
通过鼻内镜手术,切除阻塞性息肉,解除 因下鼻甲肥大引起的鼻塞,开放有炎症的 鼻窦窦口。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并利于局部 用药。
疗效评定(2009)
❖ 可根据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中-重度:
症状明显或严重,对 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诊断(2009修订):
1. 临床症状:
喷嚏、清水样涕、鼻塞 、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 上(含2项),每天症状 持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 。可伴有眼痒、结膜充
血等眼部症状。
2. 体征:
常见鼻黏膜苍白、水 肿,清水样分泌物。 酌情行鼻内镜和鼻窦
CT等检查。
诊断(2009修订):
粉、猫狗毛屑与霉菌
儿童AR治疗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
一、儿童变应性鼻炎症状
二、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断
1、个人史:询问家长儿童的个人病史,是否有过敏性史,如皮肤病,过敏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史等。

2、家族史:询问家族成员的过敏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
疹等。

3、环境史:询问儿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出现的反应情况,如家中或
在户外的温度变化,湿度变化,过敏性气味的出现等,观察儿童变应性鼻
炎的发作情况。

4、检查:观察儿童鼻腔内的反应,如肥大的淋巴结,鼻腔混浊,黏
膜炎症,附件炎症,鼻腔出血等变化。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鼻腔分泌物的涂片和培养,血清IgE检测,粪便嗜碱性细菌检查等。

三、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1、药物治疗:通过使用抗生素、抗组胺药物、口服糖皮质激素、抗
过敏药物等来治疗。

2、营养改善:大量给予维生素对于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有重要作用。

中国应变性鼻炎指南2022最新

中国应变性鼻炎指南2022最新

中国应变性鼻炎指南2022最新成人版指南:流行病学: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成人自报患病率从 2005 年的 11.1% 上升到 2011 年的 17.6%。

不同地区过敏原存在差异,尘螨在南方致敏率最高,艾蒿、豚草和蒲公英是西北地区常见过敏原,宠物引起的变应性鼻炎比例逐年上升。

治疗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患者教育 4 个方面。

环境控制: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是防治的重要措施。

药物治疗: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鼻用激素、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鼻用抗组胺药等。

对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可选择鼻用激素联合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或鼻用抗组胺药;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建议联合使用鼻用激素和鼻用抗组胺药。

免疫治疗:是一线治疗方法,临床推荐使用。

强调健康教育:变应性鼻炎目前尚不能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化的综合防治,患者的症状可得到长期控制,生活质量可显著改善。

要对患者开展过敏知识普及、告知过敏原检查必要性和方法、指导环境控制及规范用药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儿童版指南:新增内容:在 2010 年版本基础上大幅修订,新增了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发病机制:儿童与成人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免疫病理学机制基本相同,但儿童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可能性更大,抗生素使用等原因可导致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与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相关。

诊断方面:强调了婴幼儿诊断的特殊性,丰富了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特有体征,如变应性皱褶、唇上摩擦痕等,并补充更新了各项变应原检测方法及适用范围。

治疗要点:强调规范化的综合防治和长期管理,注重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要注意各类药物在儿童中使用的年龄限制,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准确的剂量,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解读PPT课件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解读PPT课件
近年来,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儿童 的生活质量。
症状多样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喷嚏等,严重时可 能导致睡眠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
并发症风险
若不及时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可能引发鼻窦炎、中耳炎等 并发症,进一步危害儿童健康。
指南制定背景和意义
临床需求迫切
针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医生需要专业、实用的指南指导实践。
新药研发和治疗手段的创新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新药和治疗手段问世,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治 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持续改进方向探讨
提高医生和患者对指南的认知度
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指南的认知度和依从性,确保指南的实施效 果。
加强指南的实践应用
鼓励医生在实践中积极应用指南,将指南的推荐意见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操作,提高患者 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提高诊疗水平
通过指南的制定和推广,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
促进规范化治疗
指南的制定有助于规范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指南修订原因及更新内容
适应最新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变应 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理念不断更新, 指南需要与时俱进。
心理干预策略分享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 的错误认知,调整不良情 绪和行为反应,提高自我 管理能力。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 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 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 持,共同参与治疗过程, 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家庭环境优化建议
保持室内清洁
定期清扫房间,减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 生。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护理课件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护理课件
跨学科合作
加强耳鼻喉科、呼吸科、变态反应科等相关学科的合作,共同开展 临床研究和治疗工作。
患者教育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 进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症状缓解与生活质量改善
01
通过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关怀
抗组胺药主要用于缓解鼻痒、喷嚏等症状,但需注意副作用,如嗜睡、口干等。
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药物,可有效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但 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鼻黏膜干燥、出血等不良反应。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鼻 腔冲洗、激光治疗等。
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和炎 性分泌物,减轻鼻塞和流涕等症状。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 指南解读护理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诊断标准与分类 • 治疗原则与方法 • 护理干预与患者教育 • 指南解读与护理实践 •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解读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为护理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
背景
随着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为规范诊断和治疗,中国发布了相关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
诊断标准
01
02
03
主要症状
鼻塞、鼻痒、打喷嚏、流 清涕等。
辅助检查
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血清 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
排除其他疾病
排除感冒、鼻窦炎等疾病。
分类与分型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季节性和常年 性变应性鼻炎。
分型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可分为间歇性 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最优化的防治措施,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
步降低医疗成本。
5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2
流行病学
6
流行病学
单击此处编A辑R是母耳版鼻咽文喉本头样颈外式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保守估计全球的AR患者超过
第二级
5亿[6]。我国"十五"期间开展了成人AR流行状况的多中心研究[7,8],2004—200
11
发病机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尽管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是AR发病的核心机制,但非IgE
介导的炎性反应也参与了AR的发生发展。某些具有酶活性的
变应原可以诱导上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Th
2反应[21,22];或削弱上皮连接的紧密性,破坏上皮细胞屏障功
能,促进树突状细胞与变应原的接触[23]。组织重塑在AR发病
问卷调查中,AR自报患病率分别为14.46%、20.42%和7.83%[11]。
7
流行病学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环境因素、气候因素以及经济
水平等差距较大,可能导致AR患病状况出现差异。2008年
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农村的抽样对比研究显示,农村人群
AR自报患病率(19.1%)明显高于城市(13.5%),而经确诊的A
中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虽然AR和哮喘被认为是"同一
气道、同一疾病",鼻气管组织重塑相比,AR鼻腔组织的重塑
较轻微[24,25]。
12
发病机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新近有研究显示,某些非特异性体质患者(变应原SPT和血清

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

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

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诊断流程】图3-1 变异性鼻炎的诊疗流程【治疗】治疗原则是尽量避免变应原,正确使用抗组胺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有条件可行变应原减敏疗法以及患者教育。

1.避免接触变应原对已明确的变应原,应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2.药物治疗(1) 抗组胺药: 给药方式包括鼻腔局部应用和口服。

1)口服抗组胺药:常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以及依巴斯汀等。

2)鼻用抗组胺药 鼻用剂型将抗组胺药用于鼻腔可使高浓度的药物有效地到达靶组织,目前用于临床的鼻内抗组胺药主要有氮卓斯汀、左卡巴斯汀鼻喷剂。

(2)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

(3)肥大细胞稳定剂:常用药物有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主要其预防作用。

该类药物药效持续时间短且不如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

(4)减充血剂主要用于缓解鼻塞,给药方式主要为鼻内局部应用。

(5)抗白三烯药包括两类药物:1)白三烯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扎鲁斯特、普鲁斯特等。

2)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如齐留通。

白三烯抗体拮抗剂的疗效与口服抗组胺药相当,但疗效反应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临床上一般作为AR的二线药物。

3.手术治疗外科手术不能治疗变应性疾病本身,仅作为AR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是用于下列情况:(1)下鼻甲肥大引起鼻塞,药物治疗无效;(2)鼻中隔解剖异常,并有功能障碍;(3)伴有慢性鼻窦炎。

目的在于改变解剖学的异常,降低鼻黏膜的自主神经的反应性。

【预后】AR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但通过长期、正规的综合治疗,AR的症状可得到良好的控制,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人认为预防或早期治疗AR有助于防止哮喘的发生或减轻下呼吸道症状的严重程度。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临床表现及分类
01 主要症状
鼻塞、流涕、喷嚏、鼻痒等鼻 部症状,可伴有眼痒、流泪等 眼部症状。
03
02
严重程度分级
04
分类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 ,变应性鼻炎可分为持续性变 应性鼻炎(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PAR)和间歇性变应 性鼻炎(Intermittent Allergic Rhinitis,IAR)。PAR指症状 持续时间超过4周,每周发作天 数超过4天;IAR指症状持续时 间少于4周或每周发作天数少于
发病机制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神 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主要包括过 敏原暴露、免疫细胞活化、炎症介质 释放和神经调节等过程。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 是在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发病年龄
变应性鼻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儿童和青少年为 主。
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活习惯等因素均可影响变应 性鼻炎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 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3
目 录
• 变应性鼻炎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策略与原则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指南实施中挑战与问题 • 总结与展望
01
变应性鼻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 ),即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免疫球 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 性疾病。
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水平
了解变应性鼻炎基本概念
包括定义、发病机制、常见诱因等。
掌握症状识别与自我评估
学会识别典型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等, 并进行自我评估。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年,天津)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年,天津)

三、免疫治疗
1
适应症与禁忌症
3
舌下免疫治疗
2
皮下免疫治疗
4
不良反应分级与处理
1.1适应证
• 临床诊断明确的AR患者即可以采用变应原免疫治疗,而不需要以药物治疗无效为前提条件[97,98,99]。当 • 根据国内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标准化变应原疫苗的种类,变应原免疫治疗的适应证主要为尘螨过敏导致
1.1适应证
变态反应是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相关因素之一[44]。慢性鼻-鼻窦炎分为不伴鼻息肉和伴有鼻息肉两种临床
4、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鼻腔鼻窦炎性疾病引起鼻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可导致以咳嗽为
5、分泌性中耳炎
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AR可能是儿
• 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尤其适用变应原免疫治疗[95,96,97,98,99,100]:①常规药物治疗(抗组胺药、抗白三烯 •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变应原免疫治疗存在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且起效较慢(一般为3个月以上),
1.2禁忌证
变应原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发生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病例 ①伴有严重的或未控制的哮喘(FEV1<70%预计值)以及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此为变应原免疫治疗 ②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阻滞剂进行治疗。在免疫治疗的同时,使用β受体阻滞
4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1、支气管哮喘
AR是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0%的AR患者可合并哮喘[15]。上下气道炎性反应具有相似性并相互影响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抖州医母 20 1 2 年第 2 5 卷第 3 期 (总第 9 8 期)
l 治疗
儿 童 慢 性 咳 嗽 的处 理 原 则 是 明确 病 因 , 针 对病 因进 行
20 5 .
受体拮抗剂或 M 受体阻断剂 5. 消化 系统药物 : 主张使用 H : 受体 拮抗剂 如西咪替
治疗匡/A ] 阎 如病 因不明 , 可进行经验性对症治疗以期达 到
受体阻断剂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茶碱等药物 主要用于
CVA E B
过敏性鼻炎等的针对性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 白三烯
7. 及时接种疫苗 ,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略l (转 自 中华儿科杂志) 2 0 8 年第 2 期)
2 , 4 周后要再评估田尸 感染后咳嗽一般可 自行缓解 , 对症
状严重者可考虑短期使用吸人或口服糖皮质激素
采用 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短期治疗 不推荐鼻内 肌 肉及静
脉注射
酌情
抗白三烯药: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有效
色酮
. 2 体征 3
常见鼻勃膜苍 白 水肿 , 鼻腔水样分泌物
类药 :对缓解鼻部症状有一定效果 , 滴 眼液对缓解眼部症状
行鼻内镜和鼻窦 C T 等检查
3. 3 皮肤点刺试 验( sk i n pr c k t i s t, Sp T ) e 使用标 准化变应
率有关 , 美国儿科学会警示 , 可待因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 咳嗽l ] A 异丙嗦(非那 根)的镇静作用有可能误导家长 , 应用
咳嗽的诊治过程中 , 患儿父母的期望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
匡/B , 强调 治 疗 后 随访 和再 评估 的 重要 性 , 即 : 观察 ( w atch ) 等待 ( w幻 ) 和随访(revi t ew ) 一 药物治疗

最新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修订版

最新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修订版

最新: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修订版变应性鼻炎(AR)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过敏原(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

近年来儿童AR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疾病负担。

本刊于2011年发表了《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重庆)》,对提高儿童AR的认识、规范临床诊疗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儿童AR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为进一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本刊编委会组织专家对该指南进行了大幅度修订,新增了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内容,在治疗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促进儿童AR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2~18岁的AR患者。

01.流行病学儿童AR、变应性哮喘(本文简称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增加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研究显示:AR自报患病率在6~7岁儿童中平均为8.5%,在13~14岁儿童中平均为14.6%,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儿童AR自报患病率为18.10%~49.68%,确诊患病率为10.80%~21.09%,并呈增长趋势。

AR的发病与环境因素直接相关,不同地区的过敏原也有所不同。

我国各地区环境因素、气候因素及经济水平等差距较大,吸入过敏原的构成差异明显。

现有国内儿童AR过敏原谱的研究多为单中心报道,较为分散,缺少全国性数据。

新近的临床资料显示,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儿童过敏原阳性率存在差异。

北京地区儿童常见吸入过敏原为尘螭、真菌、杂草花粉和动物毛等;北方(西北和东北)地区主要过敏原为杂草花粉;南方(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过敏原以粉尘蜻和屋尘螭为主。

近年来,饲养宠物导致儿童对猫毛和狗毛过敏、以及某些食物过敏原与花粉过敏原之间存在交叉抗原性的问题也受到关注。

与生活在城市的儿童相比,生活在农村或农场的儿童AR发生率较低,这与过敏原的暴露及环境中的内毒素水平密切相关。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本文摘自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44卷12期977—978页 收稿日期:2010—01一10 guidelines[J].Allergy,2007,62:367-372. ARIA according graded rhimtis of severity a88∞s scales analog a1.Visual F,et c,Neukirch PJ,Combescure [4] 82):l一20. (Suppl immunotherapy[J】.Allergy,2006,61 allergen·specific practical for a1.Standards GW,et J,Canonica E,lkusquet Alvarez·Cuesta [3] 86):8—160. Allergy,2008,63(Suppl Gen)[J]. Aller Organization,GA2LEN Health World the with collaboration update(in Asthma(ARLA)2008 Impact its and Rhinifis a1.Allergic A,et N,Cruz J,Khaltaev Bousquet [2] 调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78—384. ·68· 韩德民,张罗,黄丹.我国11个城市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 [1] 参考文献: 在疗程结束2年后进行。 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免疫治疗的远期疗效评定应 VAS)C4]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分 scale, analogue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5疗效评定 鼻窦炎、鼻息肉,药物治疗无效。 明显的解剖学变异,伴有功能障碍;③合并慢性鼻一 症状无改善,有明显体征,影响生活质量;②鼻腔有 适应证:①经药物或免疫治疗鼻塞 外科治疗 4.4 表1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全身不良反应分级和处理 身反应症状程度分级及处理措施见表1"J。 4.3.3不良反应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全 和局限性。 儿童;⑤妊娠期妇女;⑥患者无法理解治疗的风险性 受体阻断剂;③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④5岁以下 4.3.2禁忌证①合并持续性哮喘;②患者正使用B 和儿童(5岁以上)、由尘螨导致的变应性鼻炎。 4.3.1适应证主要用于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成人 疫苗,由具备资质的人员进行操作。 持阶段,总疗程不少于2年。应采用标准化变应原 注射和舌下含服。疗程分为剂量累加阶段和剂量维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常用皮下 免疫治疗 4.3 妊娠期患者应慎用各种药物。 与成人相同,但应特别注意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药对缓解症状有效。儿童和老年人的治疗原则 内抗胆碱能药物:可有效抑制流涕。⑦中药:部分 症状有缓解作用,疗程应控制在7天以内。⑥鼻 状有效。⑤鼻内减充血剂:对鼻充血引起的鼻塞 缓解鼻部症状有一定效果,滴眼液对缓解眼部症 烯药: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有效。④色酮类药:对 治疗。不推荐鼻内、肌肉及静脉注射。③抗白三 药物的重症患者可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短期 (忌468)中国植床医生2010年弟38卷弟6期 ·指南与共识·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治疗
针对哮喘等合并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等)、 氧疗、呼吸锻炼和避免诱发因素等。同时,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减少其对哮喘等合并症的影响。
07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现状
01
诊断方法
目前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包括皮肤点
通过过敏原检测进行鉴别。
感染性鼻炎
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鼻炎, 症状与过敏性鼻炎相似,但病程 较短,且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体进
行鉴别。
激素性鼻炎
长期使用鼻用激素类药物引起的 鼻炎,症状与过敏性鼻炎相似, 但停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询问
用药史有助于鉴别。
04
治疗原则和方法
Chapter
进一步揭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 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01 02 03 04
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
研究新的治疗手段,如生物制剂 、细胞疗法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生活质量。
合并症的管理
加强对变应性鼻炎合并症的研究 和管理,降低合并症对患者生活 质量的影响。
鼻痒
患者常有鼻内发痒或蚁行感,有 时伴有眼部、咽部或上腭部痒感 。
清水样鼻涕
大量清水样鼻涕,是鼻分泌亢进 的特征性表现。
鼻塞
程度轻重不一,可表现为间歇性 或持续性,单侧、双侧或两侧交 替性鼻塞。
嗅觉障碍
由于鼻黏膜水肿明显,部分病人 尚有嗅觉减退,多为暂时性,但 也可为持续性。
诊断标准和流程
进行全面的鼻部检查,包括鼻黏 膜的颜色、形态、分泌物等。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高我国变应性 鼻炎诊 疗的总体水平 , 自 同制订了变应性鼻炎诊疗 的相关标准 , 至
了 个 版本 。 同道近
变应性鼻 炎帅 心
山洒
, 即过敏性鼻炎 , 是机
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共
年 底 启 动 了新 版 的 修 订 工 作 , 经 过 学 科
体接触 变应原后主要由 解 介 导的鼻勃膜 非感染性炎性疾
受体激 动剂 、
药物诱发性咳嗽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药
对 心 因性 咳嗽 则 可 给 予 心 理 疗法
受体阻断剂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 茶碱等药物 。 主要用于
、 过敏性鼻炎等的针对性治疗 。 糖皮质激素治疗
及时接种疫苗 ,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呼吸道感染 。 参考文献略 转 自 《中华儿科杂志 年第 期
避免接触变应原 。
岁以上 、由尘蜡导致的变应性鼻炎 。
药物治疗

程一般不少于
① 抗组胺药 推荐口服或鼻用第 代或新
周 。 适 用 于 轻 度 间歇 性 和轻 度 持续 性 变应
禁忌证
①合并持续性哮喘
②患者正使用
受体
。抗组胺药 , 可有效缓解鼻痒 、 喷嚏和流涕等症状 。疗
阻断剂 ③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 ④ 岁以下儿童 ⑤ 妊娠 期妇女 ⑥患者无法理解治疗的风险性和局限性 。
抖州医母
治疗 】
年第
卷第
期 总第

受体拮抗剂或 受体阻断剂 。
·
儿 童 慢 性 咳 嗽 的处 理 原 则 是 明确 病 因 , 针 对病 因进 行
消化 系统药物 主张使用
受体 拮抗剂 如西咪替
治疗匡
阎。 如病 因不明 , 可进行经验性对症治疗以期达 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临床医生 2010年 第 38卷 第 6期 (总 467) Chinese Jou rnal Fo r C linicians
指南与共识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中图分类号 : R765. 2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 1008 - 1089 (2010) 06 - 0067 - 0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8 - 1089. 2010. 06. 028
烯药 :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有效 。 ④色酮类药 : 对 疫苗 ,由具备资质的人员进行操作 。
缓解鼻部症状有一定效果 ,滴眼液对缓解眼部症 4. 3. 1 适应证 主要用于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成人
状有效 。 ⑤鼻内减充血剂 : 对鼻充血引起的鼻塞 和儿童 (5岁以上 ) 、由尘螨导致的变应性鼻炎 。
症状有缓解作用 ,疗程应控制在 7 天以内 。 ⑥鼻 4. 3. 2 禁忌证 ①合并持续性哮喘 ; ②患者正使用 β
Impact on A sthma (AR IA ) 2008 update ( in collaboration w ith the World Health O rganization, GA2LEN and A ller Gen ) [ J ]. A llergy, 2008, 63A lvarez2Cuesta E, Bousquet J, Canonica GW , et al. Standards for p ractical allergen2specific immunotherapy[ J ]. A llergy, 2006, 61 ( Supp l 82) ∶1 - 20. [ 4 ] Bousquet PJ, Combescure C, Neukirch F, et al. V isual analog scales can assess the severity of rhinitis graded according to AR IA guidelines[ J ]. A llergy, 2007, 62∶367 - 372.
参考文献 : [ 1 ] 韩德民 ,张罗 ,黄丹. 我国 11 个城市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
调查 [ J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07, 42∶378 - 384. [ 2 ] Bousquet J, Khaltaev N , Cruz A A , et al. A 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口服
H1
抗组胺药或吸入
β 2
受体激动剂
基线下降程度 < 20% )
中度全身反应
发生缓慢 ( > 15 分钟 ) ,出现全身荨麻疹和 (或 ) H1 抗组胺药 、激素和 (或 )雾化吸入 β2 受体激动
中度哮喘 (最大呼气流速较基线下降 < 40% )
剂 (不使用肾上腺素 )
严重 (非 致 命 ) 全身反应
4. 3. 3 不良反应 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全
4. 3 免疫治疗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常用皮下 身反应症状程度分级及处理措施见表 1[3 ] 。
级别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名称 轻度全身反应
表 1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全身不良反应分级和处理
症状
处理
无症状或症状与免疫治疗无关
局部荨麻疹 、鼻炎或轻度哮喘 (最大呼气流速较
过敏性休克
发生迅速 ( < 15分钟 ) ,出现全身荨麻疹 、血管性 水肿或严重哮喘 (最大呼气流速较基线下降程度 > 40% )
迅速出现瘙痒 、潮红 、红斑 、全身性荨麻疹 、喘鸣 (血管性水肿 ) 、哮喘发作 、低血压等
全身使用激素 、胃肠外给予 H1 抗组胺药及 β2 受 体激动剂 (可能要使用肾上腺素 )
内抗胆碱能药物 :可有效抑制流涕 。 ⑦中药 : 部分 受体阻断剂 ; ③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 ; ④ 5 岁以下
中药对缓解症状有效 。儿童和老年人的治疗原则 儿童 ; ⑤妊娠期妇女 ; ⑥患者无法理解治疗的风险性
与成人相同 ,但应特别注意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 和局限性 。
妊娠期患者应慎用各种药物 。
收稿日期 : 2010 - 01 - 10
本文摘自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年 44卷 12期 977 - 978页
·68·
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国 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 。我国针对中心城市人群的初 步研究表明 ,平均自报患病率约为 11. 1% ,不同地 区间差异很大 [ 1 ] 。为提高我国变应性鼻炎诊疗的 总体水平 ,自 1990年开始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 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变 应性鼻炎诊疗的相关标准 ,至 2004年已经完成了 3 个版本 。2008年底启动了新版的修订工作 ,经过学 科同道近 1年的共同努力 ,重点参考国外现有指南 的疾病分型 、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经过专家起草 、 专题讨论 、全国巡讲 、修改完善和大会通过等五个阶 段的工作 ,最终形成了 2009 年版《变应性鼻炎诊断 和治疗指南 》(简称《指南 》) 。与国外同类文件相 比 ,《指南 》省略了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 ,遵从“宜 粗不宜细 ,宜简不宜繁 ”的指导原则 ,主要目的是方 便临床推广应用 。由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方兴未 艾 ,《指南 》制订中直接参考的国内文献不多 。随着 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 ,必将产生愈来愈多的符合 国人疾病特征的科学数据 。 1 临床定义
量 (包括睡眠 、日常生活 、工作和学习 ) ,将变应性鼻 炎分为轻度和中 - 重度 [ 2 ] 。轻度 : 症状较轻 ,对生 活质量尚未产生影响 ;中 - 重度 :症状明显或严重 , 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 3 诊断 3. 1 临床症状 喷嚏 、清水样涕 、鼻塞 、鼻痒等症状 出现 2项以上 (含 2项 ) ,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 1 小时以上 。可伴有眼痒 、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 3. 2 体征 常见鼻黏膜苍白 、水肿 ,鼻腔水样分泌 物 。酌情行鼻内镜和鼻窦 CT等检查 。 3. 3 皮肤点刺试验 ( skin p rick test, SPT) 使用标 准化变应原试剂 ,在前臂掌侧皮肤点刺 , 20 分钟后 观察结果 。每次试验均应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 ,阳 性对照采用组胺 ,阴性对照采用变应原溶媒 。按相 应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说明书判定结果 。皮肤点刺 试验应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 7天后进行 。 3. 4 血清特异性 IgE检测 可作为变应性鼻炎诊 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确诊变应性鼻炎需临床表现 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 IgE检测结果相符 。 4 治疗 4. 1 避免接触变应原 4. 2 药物治疗 ①抗组胺药 : 推荐口服或鼻用第 2代或新型 H1 抗组胺药 ,可有效缓解鼻痒 、喷嚏和 流涕等症状 。疗程一般不少于 2 周 。适用于轻度 间歇性和轻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与鼻用糖皮质 激素联合治疗中 - 重度变应性鼻炎 。 ②糖皮质激 素 :推荐鼻用糖皮质激素 。可有效缓解鼻塞 、流涕 和喷嚏等症状 。对中 - 重度持续性患者疗程不少 于 4周 。对其他药物治疗无反应或不能耐受鼻用
·67·
·指南与共识 · (总 468) 中国临床医生 2010年 第 38卷 第 6期
药物的重症患者可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短期 注射和舌下含服 。疗程分为剂量累加阶段和剂量维
治疗 。不推荐鼻 内 、肌 肉及 静脉 注射 。 ③抗白 三 持阶段 ,总疗程不少于 2 年 。应采用标准化变应原
变应性鼻炎 ( allergic rhinitis, AR ) ,即过敏性鼻 炎 ,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 IgE介导的鼻黏膜 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 2 分类与分度 2. 1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 持续性 变 应 性 鼻 炎 [ 2 ] 。间 歇 性 : 症 状 < 4 天 /周 , 或 <连续 4 周 ; 持续性 : 症状 ≥4 天 /周 , 且 ≥连续 4周。 2. 2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 ,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
肾上腺素 、按重症抢救原则处理
4. 4 外科治疗 适应证 : ①经药物或免疫治疗鼻塞 症状无改善 ,有明显体征 ,影响生活质量 ; ②鼻腔有 明显的解剖学变异 ,伴有功能障碍 ; ③合并慢性鼻 鼻窦炎 、鼻息肉 ,药物治疗无效 。 5 疗效评定
采 用 视 觉 模 拟 量 表 (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4 ]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分 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免疫治疗的远期疗效评定应 在疗程结束 2年后进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