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整理总结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药方剂归纳总结

伤寒论中药方剂归纳总结

伤寒论中药方剂归纳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而成。

它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重要的内科专著,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中药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核心,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药方剂进行归纳总结。

伤寒病是一种由感受外邪引发的热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药方剂分为表里两类,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症状进行治疗。

表证是指外邪未入里,病位仍在表面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不恶寒等症状。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多种药方剂以治疗表证。

其中,桂枝汤是最常用的方剂之一。

它主要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组成,具有温阳发汗的作用,能够排除体内寒邪,恢复正常体温。

另外,麻黄汤也是治疗表证的常用方剂,它由麻黄、桂枝、甘草、生姜等组成,可发汗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寒等症状。

里证是指外邪入里,病位深入体内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汗出等症状。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多种药方剂以治疗里证。

其中,白虎汤是治疗里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它由知母、生石膏、甘草、芒硝等组成,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此外,黄连汤也是治疗里证的常用方剂,它由黄连、黄芩、黄柏、生姜等组成,能够清热燥湿,适用于高热、口渴、尿黄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此外,在伤寒论中,还有一些针对病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剂。

例如,初病发汗涌吐法,适用于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阳明病法,适用于病情进一步加重的患者;营卫病法,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这些方剂都有其独特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伤寒论中的药方剂是根据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考虑而设计的,能够有效地治疗伤寒病。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仍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调整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伤寒论中的药方剂包括了表证和里证的治疗方剂,以及针对不同病情阶段的特定方剂。

这些方剂在治疗伤寒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本文主要对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伤寒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一、伤寒病的概念伤寒病,是一种由外感邪气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高烧、寒战、恶寒、头痛、咽喉痛、肢体酸痛等。

这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病,传染性强,易在人群中流行。

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人对伤寒病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伤寒病的病因病机1. 伤寒病的病因: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侵袭。

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等不同属性,其中以风邪、寒邪侵袭最为常见。

在特定的季节和环境下,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引发伤寒病。

2. 伤寒病的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是邪热侵袭人体,引起气血郁滞,瘀阻经络。

在病理上形成了外邪束表,内邪束里,导致寒热错杂、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三、伤寒病的症状及辨证1. 伤寒病的一般症状:伤寒论对伤寒病的一般症状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高热、恶寒、寒战、头痛、咽喉肿痛、肢体酸痛等。

这些症状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也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伤寒论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辨别病邪属性、辩证施治等方面。

伤寒论提出了“阴阳离别”、“表里虚实”、“寒热错杂”等辨证要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治疗原则及方法1. 治疗原则: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里、辨证施治等。

其中,解表是伤寒病治疗的首要原则,意在解除外邪束表,恢复正常表里关系;清里是伤寒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意在清除邪热,调和气血。

2. 治疗方法:伤寒论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包括汤剂、吐下、泻下、发汗、温针等。

其中,汤剂是治疗伤寒病的主要方法,张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出了多种方剂,并阐述了相应的用药原则。

五、医案分析伤寒论中,张仲景还通过医案的形式,对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这些医案既是对理论的实践,也是对经验的总结。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 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五,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破八片):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五钱, 炙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 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五钱, 炙甘草二两, 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

8.白通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 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 葱白四茎, 人尿(即童便)五合, 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 炮干姜二两, 炙甘草四两。

(附子, 先煮二小时左右, 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 被麻醉不安者, 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 轻者立解, 重者渐愈, 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 附子二两, 西砂三钱, 龟板四钱, 黄柏二钱, 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 附片二两, 干姜一两, 肉桂四钱, 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半斤, 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五味半升, 半夏三两, 生姜二两, 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 细辛二两。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是中医学术著作之一,以下是对其中知识点的归纳:
-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外感风寒,感而继发的疾病。

- 六经概念: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 六经辨证是以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为基础,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以及立法、处方、用药等问题。

- 六经辨证首辨阴阳,以阴阳统摄表里、寒热、虚实,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伤寒论》的知识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猪苓汤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治则:通阳化气兼解。

五苓散证型:膀胱气化,表邪入腑,水发热、蓄下焦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治则:利水养阴清泽泻。

猪苓汤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的证型,而五苓散适用于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的证型。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烦渴、饮不解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成果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

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伤寒论》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知识点总结
水停不化 津不上潮
口渴
水气 不化
水湿内停 气化不行
表证 里证
邪迫大肠 热迫大肠 饮渍肠间 水饮下迫 热迫胃肠
热结旁流 热证
大肠湿热
实证 寒证 下利
邪结胃肠 气滞下焦 寒犯中焦 寒热错杂
阳虚阴盛
虚寒 阴盛阳越
阴盛阳衰 阳衰阴绝 阳衰津伤
虚寒滑脱
《伤寒论》知识点总结
心下有水气……或渴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 若脉浮,小便不利,热消渴者
疏利邪热
小柴胡汤
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
腹满身重
清热生津
白虎汤
腹微满,郁郁微烦 腹胀满者
行滞泻热 清下燥结
调胃承气汤
腹满痛者
腹满不减
攻下燥结
大承气汤
六七日腹胀不大便
发汗后,腹胀满者
补脾行滞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因尔腹满时痛者
温阳通脉
桂枝加芍药汤
下利腹胀满
温复脾阳
四逆汤
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温中通阳
寒热并调止利
温阳散寒止利
回阳救逆止利 通阳破阴 回阳通脉 回阳复阴 涩肠固脱
小青龙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苓散
葛根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小青龙汤 十枣汤 黄芩汤
大承气汤
白头翁汤 大柴胡汤
四逆汤 吴茱萸汤
乌梅丸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 桃花汤
阳虚水泛
胃虚水停
虚寒 中焦虚寒
寒盛于下
下利
上实下虚 阴虚内热
虚热 阴虚水热互 结
气滞于下 下重
热滞下焦
里热燥实
大便 实证 硬
虚证
胃热燥结 津伤热结 热结旁流 里热血瘀 湿邪困脾 热盛津伤

伤寒论的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伤寒论的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伤寒论的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典籍,其中包含了许多经方,这些经方是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药方。

以下是《伤寒论》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1. 辛散方: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2. 寒泻方:主要用于治疗热邪内盛,其代表方为白虎汤、承气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热性疾病,如高热不退、便秘等。

3. 温补方: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疾病,其代表方为人参汤、四逆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温中散寒、补益气血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虚寒性症状,如胃痛、腹泻、阳痿等。

4. 和解方:主要用于治疗半表半里的疾病,其代表方为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和解表里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缓解身体不适症状。

5. 调理方:主要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其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能够缓解慢性疾病的症状,如失眠、消化不良等。

以上是对《伤寒论》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这些经方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经方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伤寒论笔记总结

伤寒论笔记总结

伤寒论笔记总结
嘿,朋友们!今天我想来跟你们唠唠我对《伤寒论》的笔记总结。

《伤寒论》啊,那可真是中医经典中的瑰宝!就好比是一座蕴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宝库。

你想想看,里面的条文和方剂,不就像一个个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治病救人的大门嘛!比如说桂枝汤,那在调理风寒感冒方面真是一绝啊!有一次我自己不小心着凉了,头疼得厉害,浑身发冷,这不就像被病魔这个小怪兽给抓住了嘛!我赶紧就想到了桂枝汤,熬了喝下去,嘿,没多久就感觉好多了,小怪兽被赶跑啦!
还有麻黄汤,这可是发汗解表的利器呀!就像勇敢的战士,专门对付寒邪这个大坏蛋。

我记得有个朋友感冒后高烧不退,我就建议他试试麻黄汤,结果真的退烧啦!这效果,是不是很神奇呢!
《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那更是厉害得不要不要的!就像是给疾病画了一幅详细的地图,让我们能清楚地知道病邪在哪,该怎么去对付它。

比如说太阳病,那就是病邪刚刚来袭呀,我们得赶紧抵御。

阳明病呢,就好像敌人已经攻进来啦,我们得强力反击。

这多有意思,多形象啊!
少阴病呢,就像是身体的阳气比较虚弱,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

像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病人,精神萎靡,手脚发凉,这不就是典型的少阴病状态嘛!我根据《伤寒论》的指导,给他用了一些温阳的方法,慢慢地他就恢复了活力。

哎呀呀,《伤寒论》真的是太神奇啦!它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默默地指引着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前行。

我觉得每一个热爱中医的人,都应该好好去钻研它,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你们说是不是呀!反正我是真的被它深深折服了,它就是中医的一颗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转载)经方之一,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肢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记得有一位名医说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

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

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三、乌梅丸与厥症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

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

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

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

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

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

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故用之则显其效。

经方之二真武汤-----西医只有病名没有结果的扫尾方有真武汤,心衰,肾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古有四神,也叫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此乃是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的吉祥物。

真武汤以真武命名,可以想像其在经方中的应用地位。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伤寒学者,经方临床家冯世纶对其下以,“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用方指征即可大胆运用真武汤。

真武汤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

其病因病机是虚寒停饮,即可使用此方。

作为临床工作十年的我,慢性肺病,心脏病,肾病只有水液停留即考虑使用真武汤。

什么顽固性慢支,哮喘,顽固性心衰,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

作为大医院他们就没有把一个小小的真武汤放在眼中,可我不一样,我除了听筒和体温表后只剩下药了,我没有氧气没有心电设备,不能做肾透析,上面这此病你说怎么办。

我用真武汤加减治愈过一例心室肥大,严重水肿的心脏病患者后,我对真武汤可谓别眼相看。

想当时患者,曾到过三甲医院,名老中医,都末果,以回家准备棺材板了,小小一个真武汤可谓起死回生,功不可没。

此就是经方的力量。

对于上例诸病,网友如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搜一搜即可找到许多。

我就不例举了。

这里,我还多说几句,真武汤不但对心肺肾的病使用许多。

而还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

1.小儿腹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

”当今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亦认为:“脾虚寒泄较为多见。

尤其发病逾月者,每见阳虚寒泄,很少湿热为患。

推究病因,大抵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温暖,饮食营养唯恐不足,结果适得其反,患儿对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风寒暑湿之袭;内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受损,水湿不运,泄泻遂作。

更有一部分小儿,恣啖冰饮,一任满足,本来“稚阳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湿所伤,必然殃及脾阳,如此,腹泻尤易发生。

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进,或滥用西药,以至泄泻旬时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阳虚寒泄之证。

此时疏以真武汤,有立街秆见影之效。

金·成无己曰:“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治疗阳虚寒泄,确属最佳方剂,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剂即可见效。

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得干姜则守而不走,专事温中,且散寒力增强,原方中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术健脾燥湿,辅佐附子同除寒湿,茯苓渗利水湿,符合“治湿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敛阴和阳,不致附子、干姜温燥太过。

合方总使阳气振奋,阴寒消散,脾胃健运。

水湿得化,泄泻自愈。

总之,本方既可增强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肠道寒湿之邪,消补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2.老年性疾病。

人老则虚,首当其冲的当数肾阳虚,肾阳虚及脾。

脾阳虚则水湿内聚不去。

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是标,真武汤对老年病有着斧底抽薪之意。

温肾补虚,健脾蠲饮,此真武汤也。

人老之病有几个脱离到了头晕,心悸,下肢浮肿。

凡见此症组症中一症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汤,或加减用之。

3.肥胖。

肥者多湿,湿多脾困也,困久必虚。

脾虚及肾,肾为元阳,肾阳一出,湿及阳化。

此乃肥胖治本之法。

湿化脾健,脾健则湿无聚之理。

真武汤温肾健脾,直捣肥胖病根,那有无效之理。

经方之三----黄连阿胶汤一个阴虚内热主打方。

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以上二条《伤寒论》高度括出黄连阿胶汤的用药指征。

1.少阴阴虚,心火无制而上炎,导致心肾不交,水火失济的病理状态。

2.以心烦、不得卧寐为特征。

我在临床上凡见脉细,有阴虚内热之症,我必用黄连阿胶汤。

临床上可用于失眠,盗汗,衄血,复发性口疮,糖尿病阴虚热盛型,产后发热,怔忡,心律不齐,胃痛,崩漏,等内外妇科疾病。

(可参考医案)经方之四四逆散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方原意,是阳气郁厥,四肢厥逆为辨症要点。

是以少阴阴阳两虚为本,四肢厥逆为标。

来辨症论治临床上内科病。

或咳嗽,或心悸,或腹痛,或泄泻。

四逆散加干姜五味汤,四逆散加桂枝汤,四逆散加茯苓汤,四逆散加附子汤,四逆散加薤白汤。

我曾原方未加减的前题下,治愈过一例老年久咳嗽,痰白量不多,舌胖淡,脉沉细,恶寒怕冷。

和一例腹痛病人脉沉弦,腹痛,喜温喜按,四肢厥逆的人。

今人多用四逆散为肝脾不和的基本方,用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肝经病如颈淋巴结核,下阴疾患,男科妇科疾患,和肝主筋,软组织损伤之类疾病。

以上古今应用,也就是我对四逆散的总结。

但以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加四肢厥逆,或气机不顺(肝脾不和)为重点。

临床应用之,无有不应手取效的。

(本方证临床上很少见四逆了)经方之五-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

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

何谓气机不畅?答曰:肺气不宣则咳。

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

脾气滞则运化无力。

肝则主疏泄。

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

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

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

脏与腑为表里。

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

其方药有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

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

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元气行则万病终。

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又有口苦,目眩,咽干。

苔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补中益气汤治百病。

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