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境下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兼及建构新兴节庆活动的一点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总第18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87

当前语境下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

———兼及建构新兴节庆活动的一点思考①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节日通过其“非常性”与常日区别开来,并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节日的“非常性”主要体现在名称的特殊性、所在年度周期时间线上所处位置的特殊性、活动

的特殊性、活动空间的特殊性以及民俗主体节日体验、情感的特殊性等五个方面。“非常性”

缺失是传统节日当前普遍面临的困境,有必要从重建“非常性”的角度来思考复兴的路径。

当下语境中,重建“非常性”应该格外关注以下几点:(1)重建人们对于“节日”性质的正确认

识;(2)重建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节俗活动;(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历史上形成的习俗活动,作

为重建的重要资源;(4)在重建过程中,政府应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代替民众过节,而

是引导和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兴节庆活动基本上具备了节日性质,但与历史

悠久的传统节日相比又具有鲜明的特质,当前可以将复兴传统节日的工作与建构新兴节庆活

动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关键词]传统节日;非常性;困境;重建;新兴节庆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3-0049—05

近几年来,在政府、学者、媒体、商家、民众的普遍重视下(出于并不完全相同的动机),进入20世纪以后颇呈衰微之势的传统节日正迅速走向复兴,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有二:一是2006年5月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在内的传统节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2007年12月国务院第513号令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与春节一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然而,一部分传统节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获得法定假期,并不必然意味着它们的存在现状已经满足人们的期待,也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发挥了理应具有的功能。依笔者看来,时至今天,“非常性”的缺失,是传统节日仍然未能突破困境的重要原因。

一、节日的“非常性”

节日是一个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概念。时间就其物理性而言是一种绝对均匀、毫无差别、连续不断、永不息止的流,出于生存的需要,人类依靠长期的经验,形成历法,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了节日。长短不一的节日时间段落结构着时间:它们确定着年度周期的开端与终结,并在其中通过前后相邻的两个节日结构出若干长短不一的常日时间段落。节日与常日共同构成社会人文时间。节日通过其“非常性”与常日区别开来,并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节日的“非常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名称的特殊性。传统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称,如春节、元宵节、龙抬头节、上巳节、清明节等。有的还不止一个,如元宵节又称元夕、灯节等。这些专称不仅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含有该节日的性质、特点、意义和活动。比如“元宵节”就表明这个节日所在的时间是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它的另一个专称“灯节”则表明张灯、玩灯是这个节日的重要习俗活动。

①收稿日期:2011-02-15

作者简介:张勃(1972-),女,山东定陶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教授。

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