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刘海贵著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填空题(1*20)
1.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时任《大公报》主编的胡政之以
唯一的中国记者身份采访了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2.1920年10月外派俄采访的三人(瞿秋白、俞颂华、李崇武)是我国最早采访十
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的首批新闻记者。
3.瞿秋白的《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通讯如实的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初期状况,增进了国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
4.《大公报》精心营造获取独家新闻的三条途径:一是关系网,二是靠信誉,三是
靠记者的新闻敏感。
5.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第一次派人采访会审公廨的公开法庭,开了上海报
界派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其他各报纷纷效法,打破“老枪访员”垄断社会新闻采访活动的局面。
6.1937年4月9日,《申报》派出记者俞颂华、孙恩霖假报道西安抵延安采访,这
是继外国记者斯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之后,上海报纸首次派记者前往延安采访。
7.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萧乾接受胡政之的劝告,放弃攻读学位,在
伦敦舰队街设立《大公报》办事处,并领导盟军的随军记者证,成为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8.1936年12月12日凌晨,当天通过路透社,记者赵敏恒第一个将“西安事变”的
特大消息向全世界报道。
9.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是冯有真。
10.《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内首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的真相,《陕北之行》则打
破了国民党的长期新闻封锁,向读者热情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与中共领导人的一些情况,“中国新闻界之正是派遣记者俞中国共产党领袖在苏区公开会见者,尚以大公报为第一次”,范长江也成了当时自由进入延安采访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11.1950年3月29日之4月15日,国家新闻行政管理机构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
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成为本次会议的首要议题。
12.新华通讯社仍然担任了对开国大典的重要新闻采访任务,该社记者李普采写的消
息《开国大典》与《大公报》名记者杨刚采写的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等,成为报道开国盛典的一批优秀新闻作品。
13.《人民日报》记者李庄采写的通讯《复仇的火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
是报道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代表作。
14.1954年4月至七月,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印度支那会议,
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国际活动。
15.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此际的新闻事业既积极报道改革开放这一新生事物,为改革鼓与呼,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改革。
16.
二、名词解释(5*4)
1.新闻报道策划: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及最佳效益的谋划。即这是一
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与片段
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贯串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新闻策划报道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新闻报道题材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二是新闻报道题材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看,新闻报道策划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新闻资源具有可被认识,开发,配置,转换和利用的特性。
2.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
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3.新闻价值: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
度。
要素:①重要性(核心和基础):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
②显著性: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
③时新性: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时间、新鲜)
④接近性: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
⑤趣味性: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
4.新闻政策: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报
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5.报道思想:新闻报道的目的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编辑部
依据党和政府在某一时期相关的宣传报道方法、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①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②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6.新闻线索: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获取渠道:①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②各种会议、简报③记者的耳闻目睹④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⑤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7.新闻主题:指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中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
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通俗地讲,就是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一篇新闻一个主题,这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原则。
8.政治上重要:指具有方向性或对全局有影响的、有一定政治思想高度和政策思想
高度的主题。
9.涉及最迫切的问题:指人们议论纷纷,希望尽快有明确回答、有较强的时间性、
指导性的问题。
10.提炼主题:记者在占有了大量材料并初步选定了主题以后,开始了认识的第二阶
段,即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上升或飞跃,就叫提炼主题,或深化主题。
11.综合分析:指让事物反复的在头脑里经历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逻辑思维活
动,通过这种思考、联想、启发的逐渐积累、扩大和丰富,最后引起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12.新闻材料: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原始情况、资料的总称。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所获得的材料,无需任何中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