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以纪录片《台北故宫》为例
● 刘红平胡明华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从 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 5个阶段。上世纪 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 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下面笔者就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的解说词来分析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非独立性
纪录片的解说词不具有独立性, 它与画面、文字和其他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从上世纪 50年代末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1958年, 另有一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到 80年代的《话说长江》(1983年 ,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脱离具体的电视画面, 解说词可以独立成篇, 画面是根据事先已经写好的、自成一体的解说词硬套进去的, 成了解说词的附属品。而影视实际上是偏向视觉的, 以动态画面为最主要的表现元素。但是, 那时中国纪录片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 思想先行,忽视了纪实性和艺术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电视媒体的物理优势等。
到上世纪 80年代末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转型,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技术上, ENG 设备的采用使声画合一成了普遍的方式;观念上,纪录片的
纪实本质得到了回归,①对“真实”的理解不断深入。 ENG 设备是一种使拍摄的画面能拾取现场人物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技术,它改变了从前纪录片主要靠解说词、组织拍摄和补拍的局面,更突出了画面的主体性,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同时也有助
于摆正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在《台北故宫》的每一集里,都有现场采访的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 (如音响声 , 它们代替了解说词来诠释画面的意义, 或者接着解
说词来讲述讲述者经历过的故事, 从而使得电视叙事的手法不停地变换。
另外, 观念上的改变, 即纪录片纪实本质的回归, 使大家更注重画面对纪实的作用,能用画面表达清楚的,就尽量不用解说词。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画面的真实感更强,而解说词是很主观的,解说词越多,个人或者团体的思想介入就越深。从纪录片发展的这样一个趋势来看, 解说词只能是一个起补充作用的电视元素,是不独立的。
故事性叙述
在一部纪录片中,往往会在以人物或事件为主轴的基础上引出一个个的故事,以增加可看性。解说词既具有高度概括的功能,又能进行细腻的描述。如果我们以讲故事的思维来写解说词, 注入说故事的元素, 注意设置悬念, 将情节安排得详略得当, 并且跌宕起伏, 则可以紧紧吸引住观众“探知事实真相” 的欲望。以《台北故宫》的第十集《云山深处》为例,该集主要讲述的对象是一批运往台湾的古画精品。这集是怎么突出它的故事性的呢?首先, 解说词讲述了一个具有冲突的事件:1996年,台北故宫门前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台湾岛内的各大媒体也闻风而动。接着导入当时台湾民众在台北故宫前的影像资料, 并伴有同期声, “救国宝,为我们的文化尊严我们站起来”。随后是资料中这样一段记者的报道,“故宫把 30年不曾离开故宫的稀有珍贵国宝借展到美国,立刻
引起许多艺文人士的抗议”,然后,通过这样一句过渡性的解说词,“和 1996年中
华瑰宝展坎坷的开场相比, 1961年那次国宝赴美展的出行却显得十分平静”,然后很自然地讲到 1961年的赴美经历。通过这样一个倒叙的方式,将与古画有关的最近的冲突放在前面, 形成一个小高潮, 吸引住观众, 然后再回溯过去的事件,故事感明显增强。
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在电视纪录片中设置悬念, 就是为了激活观众“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纪录片的悬念可以由画面、文字、声音等元素共同构成, 其中,解说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台北故宫》的第一集《国宝迁台》是以追溯一个历史事件开始的, 它首先展现给观众一个风高浪涌的画面, 画面上还有一批贴着封条的神秘箱子, 那一刻, 一曲杀气很重的音乐也适时地响起。同时配有这样的解说词:“ 1948年 12月 21日,在南京下关码头上,静静地躺着七百多个神秘的箱子, 它们正在等着离开这个港口。” 就是故意不告诉我们这里面是些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久,国民党海军中鼎号运输舰悄然驶进码头, 它将执行一个极为秘密而特殊的任务。” 同样对此引而不发。这样的开头使该片充满了吸引力, 观众内心必然会产生看下去的冲动。如果没有这些解说词, 观众们将会因为不知道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陷入茫然, 而这几句充满悬念意味的解说,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我们的心理期待也应运而生。这里的悬念还有一个好处, 形成了一个时间上的错觉, 让我们感觉事件是即将在我们的注视下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从而给人一种“亲历”整个事件的错觉, 所以观众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渲染情感与意境
电视纪录片的一个本质是“纪实”,它和新闻一样,讲究事物的真实性。但是, 纪录片还有一个本质就是它的艺术性, 它可以调动一切电视元素来为片子服务,并且可以借用文学、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段。在电视纪录片中,往往是以讲故事的方法来结构整部片子。有故事情节, 有冲突, 有细节描绘, 有情感和意境等, 而这些效果都需要靠解说词与画面、背景音乐等的配合来实现。另外, 纪录片主题深刻,情感丰富,更关注人物本身,它往往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于细微处凸显它的人文关怀。这就需要解说词进行情感和意境的渲染, 以此达到表现主题、感染观众的目的。
在《国宝迁台》这一集的结尾,全景式地再次提到了一些重要的人物。解说者站在今天的时间轴上,对 60年前的他们做简短的一两句交代,将他们背井离乡几十年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辛苦有物质的, 更有心灵的。片子首先导入一个波涛汹涌、飘渺无际的大海,然后解说词响起:“ 60年过去了,曾经伴随着文物来到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