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汇总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323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7月下半月刊在近几年的电视屏幕上,诸多形式的电视节目百花争艳。
从《舌尖上中国》红遍中国后,电视纪录片渐渐成为大众街头小巷热议的话题。
电视纪录片也渐渐培养了一群忠实的受众。
与此同时,广大编创人员则以一种审美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不断推出具有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如纪录片《京剧》。
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表明,我国纪录片的水准已日趋成熟。
一、定义界定(一)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
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二)解说词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指口头上解释说明。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电视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
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创作,是节目创作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
解说词可直接影响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认知,与电视影像相结合,还可以烘托意境、渲染气氛,是电视声音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节目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写作中要根据电视节目类型来给解说词一个准确定位。
以下,我主要从电视纪录片特点,来详细说明电视解说词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京剧》在第一集《定军山溯源》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
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已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选择。
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摘要】:解说词在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中具有不用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原因在于它是以文字媒介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不同的配合画面,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恰到好处的展现不同纪录片的魅力。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作用;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
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
它是依靠文字来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描述的,是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还起到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地位与作用又是有些区别的,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政论、时事报道片、历史、传记、生活、人文地理片、舞台、专题系列等。
下面我们将从三种不同种类的纪录片探讨一下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
一、补充画面、扩大容量电视纪录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但要完整表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就必须涉及过去和未来,对此仅靠画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解说词承担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
解说词在电视记录片中和画面一起相互串联、铺垫,互相补充,从而构成完整又形象的专题信息。
例如:在传记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中,画面出现刘焕章在正在雕刻,仅从画面中我们仅能知道这个雕塑家正在雕刻,而这时解说词便告诉我们“他从少年时候就开始和石头、木头打交道了。
”等一系列关于刘焕章过去的发展历程。
这就扩充了整个画面的信息含量,使观众从中得到更多无法直接从画面得到的消息。
二、整合画面、衔接内容纪录片是叙事的艺术,但是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等等基本背景和事实有很多是难以用画面去进行的。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电视纪录片是在电视媒介上制作的一种以真实记录为素材的艺术品,其中解说词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解说词的实质是讲给听众听的故事,它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深入浅出地进行主题讲解,以达到纪录片传达内容的效果。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创作特点有三个方面:取材讲解、语调语气和声音形态。
一、取材讲解。
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不同,取材讲解也要相应调整。
在选取素材方面,要从视觉、音频和情感方面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比如,在拍摄“人与自然”类别的电视纪录片时,解说词会采用贴近自然、具有感性表现的方式。
比如,对于大自然如何运转的问题,解说词可能会引用科学知识,但是在讲解时不会冷冰冰地讲解,而是把自己置于自然世界的角度,生动地诠释自然中的奥妙之处。
二、语调语气。
语调语气是解说词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影响听众是否愿意听下去。
解说词的语调和语气应该与画面相符。
如果是拍摄讲述文化史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需要采用严肃、清晰的语气,强调历史感,并配合配图,突出主旨。
如果是拍摄讲述艺术设计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可以采用灵动自然的语调,把设计艺术的灵感和细节展示出来,让听众听到即可感受到设计之美。
三、声音形态。
声音形态是指解说词发音的音质。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声音形态至关重要。
解说词的发音必须把握好速度和语气,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如果解说词的音效不好,将会影响听众的听觉体验。
此外,在不同的情境下,解说词也需要一定的调整。
比如,在情感表现方面,语音的音质变化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信息,展现出电视纪录片中的人物关系、情感主题等。
总之,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需要在素材讲解、语调语气和声音形态上,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观众理解电视纪录片所呈现的世界,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电视解说词就是将电视画面的内容用文字加以诠释和阐释,它是电视屏幕上用有声语言并作用于受众听觉的重要语言形态。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对提升电视纪录片思想性与艺术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文章在界定的基础上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纵观近年来的电视屏幕,各种形态的电视节目百花竞放。
自从《舌尖上中国》在中国热播以来,电视纪录片逐渐成了大众街头小巷中讨论的热门话题。
电视纪录片还逐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忠实观众。
同时,大多数编创人员又用审美的眼光、理性的眼光来观照人生,源源不断地推出有思想品格、有审美价值、像纪录片《京剧》等。
这些精品在受到人们喜爱与赞誉的同时,也已走向世界、获得殊荣、产生重大反响。
说明我们纪录片的标准已经越来越成熟了。
一、定义(1)电视纪录片所谓电视纪录片,就是指纪录型电视专题报道节目,即利用电子采录设备与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新闻题材进行较为系统、完整纪实报道的节目。
它利用新闻镜头对社会生活进行客观真实地记录,对生活中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进行客观地回应,注重表现完整的生活原生形态,拒绝虚构与充当的新闻电视节目形态。
(二)解说词中解说词约定俗成地称呼电视节目的某些有声语言因素,指代口头的解释说明。
电视解说词作为电视语言最主要的组成要素,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起着创作手段与表现因素的作用。
电视解说词充分发挥了有声语言特有的优点。
与电视其它表现手段相搭配共同来完成电视节目的创作是节目创作者表达创作意图和帮助受众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一种主要手段。
解说词能够直接作用于人对于电视节目的感知,结合电视影像,又能烘托意境,渲染氛围,在电视声音当中占据着最为重要和有特色的地位。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之特色等解说词做为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在各种节目形式中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在创作时应该根据电视节目类型对解说词进行准确的定位。
下面,笔者主要就电视纪录片的特征,对电视解说词的特征进行具体的阐述。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语言特色
浅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一部有感染力的电视专题片,除了内容深刻,画面真实,音乐和谐之外,解说词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其实,每一个电视记者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的如雷电交加,气势磅礴;有的如行云流水,清高气爽;有的委婉缠绵,耐人寻味;有的节奏铿锵,粗犷豪放。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人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片子的质量。
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它与各种事实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要写好电视解说词,并使其有鲜明特色,就须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一、生动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主要的任务是服务于主题。
那么,怎样才能服务于主题呢?第一,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符合实际。
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引起观众的共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靠语言来实现。
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方式万万要不得,要写解说词时,作者要把自己摆在同观众同等的位置上,采取同自己的亲人、朋友拉家常、说心理话的方式,例如,1998年扎兰屯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专题片《亲人解放军昼夜奋战在雅鲁河大堤上》,作者是这样写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闻专题节目》,扎兰屯市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我们的亲人解放军为使每一位居民不受生命和家庭财产的损失,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昼夜奋战在雅鲁河的大堤上,截止记者发稿时,已经连续奋战十天了……这段话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涵。
听来使人感动,敬佩,心疼我们亲人解放军。
第二,解说词要写得口语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对于这一点,看上去似乎很容易,其实是很难的,这要作者锐意磨砺,多深入基层,学习群众的语言,因为口语化通俗易懂,亲切,能打动人,感染人,明了自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解说词里要有口语化,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使听众会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篇一: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地位和作用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摘要】:解说词在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中具有不用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原因在于它是以文字媒介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不同的配合画面,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恰到好处的展现不同纪录片的魅力。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作用;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
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
它是依靠文字来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描述的,是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还起到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地位与作用又是有些区别的,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政论、时事报道片、历史、传记、生活、人文地理片、舞台、专题系列等。
下面我们将从三种不同种类的纪录片探讨一下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
一、补充画面、扩大容量电视纪录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但要完整表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就必须涉及过去和未来,对此仅靠画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解说词承担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
纪录片解说词
纪录片解说词纪录片解说词在现在社会,我们需要用到解说词的情形越来越多,在写作上,解说词有一定的书写规范。
写起解说词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解说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纪录片解说词特点一、形象生动,画龙点睛形象生动的解说词简洁凝练、优美流畅,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
为了表现漓江水的宁静或欢快,创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作了形象性的解说:“有时她是这样的娴淑而宁静,用那委婉的柔波,梳理着碧绿的长发;有时她又是那样的活泼而开朗,有意在炫耀着那孔雀开屏似的衣裳。
”(纪录片《漓江水》)如此形象生动的语言引领人们陶醉于漓江水的柔美之中。
画面具有形象性,解说词也不例外,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解说词往往是对画面的补充、点染和深化。
好的纪录片解说词正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结合。
在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创作者刘郎对浙江海盐的南北湖产生一种与在名山胜水中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别处的山水更为不同的是,这里的湖,像盐一样地把乡村的质朴,溶化在水里;这里的山,又像臂膀一般,把淳厚的民风,揽在了自己的怀中。
”(纪录片《情醉湖山》)画面是实实在在的“南北湖”风光,而解说词则伸向了我们看不见的画外,用两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乡村的质朴”和“淳厚的民风”化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给观众留下思索和回味的自由天地,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和再创造。
二、幽默诙谐,情趣盎然富有幽默感的纪录片解说词不仅能表达创作者的情致和感悟,传递画面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信息与感情,还能让观众在另一种“审美空间”中获得“审美期待”的满足。
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的《森林之歌》一经播出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该片以生动、写实,又不失浪漫的拍摄风格,精彩、奇妙,又不失深度的内容,让人们了解到真实的自然生态文明。
尤其是那种中国式幽默,生动优美,深沉隽永,使看似平淡的自然场景变得颇富情趣和意蕴。
在《云横秦岭》一集中,为了争夺猴王宝座,正值壮年的流浪公猴“八字头”与老猴王“甲板”进行了一番较量:“这颗大树是历任猴群首领的宝座,现在它是属于‘甲板’的。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政论片;风情片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念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它以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景等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题的一种见解和情感。
它不同于广播专题片和电视新闻片,不仅有长篇幅的画面,还包括解说、音乐、音效、同期声和字幕六大创作要素。
画面图像,是一部片子的基础,有其自身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感。
解说一般对画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它对画面有高度的补充、丰富、点题、渲染等作用。
音乐是为配合图像与解说而存在的,它最具表情性。
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声响,它可以营造真实的环境,表现人的情绪,折射人的心理,具有象征性和自身价值。
同期声是拍摄现场的自然声响和人物语言。
字幕用来代替说明性解说,起提示、补充作用。
以上六大创作要素,分别隶属于视听两大语言,共同形成电视语言。
它们表面独立,却又相互依附。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诸元素中,解说只是创作一部片子的要素之一。
现仅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着重分析。
1 政论片解说词1.1政论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前从大量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的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
1.2解说词可以补充片子欠缺的信息《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
“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
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
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
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
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
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
纪录片解说词分析
纪录片解说词分析【篇一:浅析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以纪录片为例】浅析电视解说词的重要作用——以纪录片为例摘要: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区别于电视画面的另一种对纪录片信息表达的有声语言。
解说词可以弥补无法展现的内容,也可以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运用解说词创造无限的画外空间。
本文以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为主线,总结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电视节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统一体。
它由三种“语言”构成:画面、解说词、音乐音响,这三种“语言”汇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语言。
“以视为主,视听结合”是电视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意味着,画面虽是电视语言特色所在,但解说词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担负着弥补画面语言固有弱点的职责,其在信息传达上的作用绝非画面语言能够取代。
特别是在纪录片中,解说词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电视语言元素。
解说词是以文字媒体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配合画面,也就是为“看”而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完美地展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是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发展的。
当画面与自然语言组合在一起,实现视听结合时,在画面和解说之间表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
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是“声画语言结构."一、补充画面、扩大容量电视纪录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但要完整表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就必须涉及过去和未来,对此仅靠画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解说词承担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
解说词在电视记录片中和画面一起相互串联、铺垫,互相补充,从而构成完整又形象的专题信息。
例如:《雕塑家刘焕章》中,画面出现刘焕章在正在雕刻,仅从画面中我们仅能知道这个雕塑家正在雕刻,而这时解说词便告诉我们“他从少年时候就开始和石头、木头打交道了。
”等一系列关于刘焕章过去的发展历程。
这就扩充了整个画面的信息含量,使观众从中得到更多无法直接从画面得到的信息。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特点1、有画面感,语言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实实在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
解说词写作如果能既具体又形象,才能造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观众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
比如,‚无线电波传播速度非常快‛这个描述就比较一般。
说‚无线电波的速度每秒钟是30万公里‛就比较具体了。
而如果说‚无线电波的速度每秒钟可以绕地球‘七圈半’‛,这样的比喻就具体形象了。
2.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以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
要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和浅显的文字,要求字音响亮和谐,使之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
把书面语改成口头语,多用短句,才会显得干净利落,活泼有力。
言语的搭配要符合听觉习惯,尽量不用倒装句、祈使句等。
3、电视解说词并不单独承担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一起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叙事情、塑造形象,所以电视解说词不能独立成章。
电视解说词不是一种‚堆砌‛的艺术,而是‚镶嵌‛的艺术,因此,解说词是附着于电视画之上的,它不承担‚画龙‛的任务,只承担‚点睛‛。
《地方台30分钟》,曾经播出的刘郎的《天驹》的一段解说词,‚长风掠去云烟,西部星空,今夜又是这样浩瀚;月下立马高山,西部天海,此时又是这样湛蓝;面对星空,人的思绪,人的疑问,既深邃,又遥远;面对星空,人联想,人的诗情,既率直,又回环……‛《天驹》全篇基本上都是诸如上文的韵诗式的说词,尽管解说词写得很美非常具有意境,读起朗朗上口,但是解说词却始终处于一种与画面平的关系中。
而我们所说的解说词应该是与画面既平行更有交叉的关系。
因此如果单独抽取解说词看,它更像是一篇发表在杂志上的优秀诗歌文,而未能体现解说词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像《天驹》这样,解说词单独担全篇叙事抒情的任务的节目,在八十年代很常见。
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分析
第三节 开头、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三、结尾
几种结尾的方式:
第一PPT模板网,
(一)总结概括式
总结概括式结尾一般用来对全片内容进行总结,点明主题, 这种结尾的解说词要求自然简洁,水到渠成。
第三节 开头、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三、结尾
几种结尾的方式:
第一PPT模板网,
(三)抒情式开头
(啊!这就是美丽的大连!)
(四)议论式开头
(为什么说这里是大连呢?)
(五)寓意式开头
(这是个有海的故乡)
第三节 开头、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二、主体
解说词的主体部分 与纪录片的风格类型 与表现内容有关。
纪录片的三大类型:
(一)纪实类
第一PPT模板网,
1纪实类作品是纪录片的主流, 2在题材选择上,多以事件、人物为自己的表现重点, 3通过对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描绘 4对人物的经历、爱好、个性、气质的刻画,进行的真实写照。
总结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是:
• 准确。没有准确的语言,解说词就无法反 映客观事物。但准确不是重复图解画面, 而是画面的补充延伸和提高。准确既要内 容准确第,一P表PT模达板网意,w思ww准.1pp确,又要声画默契, 结合准确。
• 具体。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 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 的。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 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 人以明晰第一的PP印T模象板网,,w使ww之.1p便pt.c于om 理解和接受。另一方 面,电视传播稍纵即逝,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 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 就要具体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使声画 有机地融于一体,造成生活的立体感,从具体到 抽象。
电视纪录片解说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视纪录片解说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中。通过国际交 流,解说员可以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解说风格和特点,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可以为电视纪录片解说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媒体 机构合作,可以共同制作出更高质量的纪录片作品,同时也可以为解说员提供更多的工
通过语言传达出对纪录片的情感 态度,使观众产生共鸣。
情感控制
适度控制情感表达,避免过于激 动或平淡,保持解说词的情感平 衡。
节奏控制
节奏感强
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使解说更具 节奏感,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适应纪录片节奏
根据纪录片的节奏调整解说词的节奏 ,使解说与纪录片内容相得益彰。
细节呈现
细节描写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述,展现纪录片的细节,增强观众的感知体验。
细节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节进行描述,突出纪录片的主题和亮点。
03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题材与 内容
自然环境
总结词
描绘自然风貌,展现生态多样性,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
详细描述
解说自然环境题材的纪录片,通常以描绘地球上的壮丽风景、珍稀物种和生态系 统为主,展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通过解说词的讲述,引导观众深入了解自然 环境的生态平衡、物种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详细描述
解说社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主要关注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民生疾苦和社会变革。通过解说词的讲 述,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反映人民的心声和诉求,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推动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人文关怀
总结词
关注人性、情感与道德,探寻生命的意 义与价值。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研究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研究一、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特点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纪实性强:与电影或电视剧相比,电视纪录片强调对于真实事件的还原和呈现,叙事结构更加注重事实性和真实性,往往包含较多的真实素材和实地采访。
2. 新闻性突出:电视纪录片往往关注当下社会热点事件、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其叙事结构更强调新闻价值和信息传递,呈现形式常常较为紧凑和直白。
3. 可溯源性:由于其纪实性的特点,很多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时间线索清晰、逻辑性强的特点,观众能够依据叙事线索较为清晰地理解影片中所表达的信息。
根据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和叙事手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叙事结构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1. 单线叙事结构:即把整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领域限定为一个主题,紧扣主题的发展逻辑展开叙述。
这种叙事结构常见于对某一事件、人物的全面深入报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 多线叙事结构:即在一部电视纪录片中穿插多个主题或故事线索,通过交叉呈现的方式进行叙述。
这种叙事结构常见于对多个事件或人物进行对比或呼应的情况,使影片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层次和深度。
3. 反转叙事结构: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反转时间顺序或者情节安排,使得观众在不同时间点能够对影片中的事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叙事结构常见于悬疑类或者心理类的电视纪录片,能够使观众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4. 线性和非线性叙事结构:线性即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非线性即按照非时间顺序展开叙述。
这两种叙事结构常见于不同题材类型的电视纪录片,各有其适用的情况和表现形式。
电视纪录片的题材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题材类型往往对叙事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在不同的题材类型中,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常见的题材类型包括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等,下面将分别对其叙事结构进行探讨。
1. 自然类:自然类电视纪录片往往以自然景观、动植物生态为主要内容,其叙事结构常常以自然环境演变、生物生长繁衍等为主线索,展现出一种生态链条和自然规律。
解说词的特点
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文体,常见于电视节目、展览展示、旅游景点等场合,它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向观众或听众传递信息,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所介绍的对象。
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准确性解说词的首要特点是准确无误。
无论是对事实的陈述、数据的引用,还是对概念的解释,都必须基于确凿的资料和科学的依据。
因为解说词往往承担着向受众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任务,如果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误解甚至误导。
比如在介绍历史事件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要素都要准确清晰;在讲解科学知识时,原理、公式、实验结果等必须精确无误。
只有这样,观众才能获得可靠的信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同时,准确性还体现在语言表达上。
用词要恰当、贴切,避免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述。
语句要通顺、符合语法规范,避免出现语病和歧义。
二、简洁性解说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因此必须简洁明了。
它不能冗长啰嗦,让听众感到厌烦;也不能过于复杂,让听众难以理解。
简洁性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删减内容,而是要对信息进行精心筛选和提炼,抓住关键要点,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作者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比如在介绍一款产品时,不必面面俱到地描述其所有的功能和特点,而是突出其核心优势和独特之处;在讲解一个工艺流程时,重点阐述关键步骤和主要环节,省略一些次要的细节。
三、生动性尽管解说词强调准确和简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要枯燥乏味。
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解说词需要具备一定的生动性。
生动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首先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
比如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生动。
其次是讲述有趣的故事或案例。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观点或说明问题,往往比单纯的理论阐述更能吸引人。
此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情感色彩,让听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触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情感的表达要适度,不能过于夸张或做作。
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背后 的故事 以及 向大 家表达 纪念马克思同志 的心情。 2 . 放大镜的作用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以一种画面无法表 达的意境 去阐释 和 补充 内容 ,它能够 引导观众 去探究纪 录 片本身 的含义 , 能够 营造 画面给 不 了的意境 ,让 观众更 直观地 走入 进去 。 例如 《 俺 爹俺娘》 中出现 的深夜母亲 拿着 手 电筒站在床 边 为焦波照亮前 方的路 的镜 头 ,其 实这 组镜 头本身就 想传 达 浓 浓的母 爱 ,但是再加上 解说词的渲染之 后 ,不仅 反映 了 焦波 的人物内心也让爱意表达得更 浓厚 。 3 . 交代背 景 纪录片本身就是叙事 的一种表达 方式 ,但是很 多事情 发展 的前因后果 、来龙去脉 ,以及人物 、时间 、地 点等最 基 本的社会背景信 息都 是无法用 画面展 现出来 的 ,所以为
美的后期剪辑 来使枯燥 乏味难懂的文字 内容 或历史画面形 象化 。但一定 要 写明相 应 的字 幕 ,这是 一种 “ 模 拟 ”“ 情 景再现 ”或是 “ 资料” 。
2 . 广泛性 电视纪录 片所涉及的领域 非常广 ,按 不同的题材风格 可 以划 分出许 多种类 ,比如事 实报道 片、历史纪录片 ,传 记纪录 片,人文地 理 ,舞台纪录 片。按 照类型不同可 以分
力。 5 . 引 导 观 众
为 自然文化 型纪录 片例如 《 动 物世界 》 ,阐释型纪 录 片例 如 《 上帝之 声》 ,参与 型纪录 片有记者 出镜 ,例如 《 望长 城》 。
( 二 ) 电视纪录 片的创作要 素
1 . 画 面
画面是 电视纪 录片的基础 ,我们最 常说 的一句话 就是 “ 耳听 为虚 ,眼 见为实 ”所 以电视 纪录 片不能缺 少画面 的 叙述 。例如 拍摄历史文物纪录 片当中 ,很多古老文物只通 过解说词 的叙 述大家难以想象 出它们 的真 实容貌 ,这时只 有画面才 能让 大家看到庐山真面 目。 2 . 解 说 词 解说词是 电视 纪录片不可缺 少的重 要元素 ,它是对 电 视 纪 录 片 画面 语 言 的 一 种 延 续 。这 种 延 续 不 单 单 是 叙 述 画 面上 的内容 ,更有补充丰富画面 ,点题和 渲染气氛 的重要 作用 。例如镜 头画面 是太 阳升 起 ,解说 词是 :“ 一 日之计 在于展 ,一年 之计在于 春 ” ,这句 解说词 不仅仅描 述 了时 间、季节这 些基 本信息 ,其 中还告诉我们 春天是一切重新 开始 的象征 ,它代表着 生机 ,象征着未来的光芒。 3 . 音 乐 音 乐 是 为 配合 图 像 与 解 说 存 在 的 , 纪 录 片 中 加 上 音 乐 可以让大家 的情绪 千变万化 。 二、解说词的作用及 其语言特点 ( 一 )电视 纪录片解说词 的作用 1 . 听觉的作用 纪 录 片 解 说 词 的 目的 不 仅 仅 是 为 了 配 合 画 面 而 存 在 , 更重要的作用是 为了让 观众更深层次地 去理 解纪录片所表 达 的中心思想及 内涵。例如有这样一组镜头 显示 “ 大英博 物馆 的阅览席 座位 ”解说词 是 :“ 1 5 排1 7 号 这个座位是 马 克思 当年 写作 的地 方 。 ”这 个解说词 就确定 了这个镜 头 的
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分析
第三节 开头、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二、主体
解说词的主体部分与纪录片的风格类型与表现内容有关。
纪录片的三大类型:
(二)表现类 表现类纪录片 多以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为表现对象, 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 更多地融入创作者个人的主观意图和情感倾向, 从而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
第三节 开头、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这里就是大连.....) (这里是什么地方呢....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啊!这就是美丽的大连!) (为什么说这里是大连呢?) (这是个有海的故乡)
第三节 开头、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二、主体
解说词的主体部分 与纪录片的风格类型 与表现内容有关。
纪录片的三大类型:
(一)纪实类
1纪实类作品是纪录片的主流, 2在题材选择上,多以事件、人物为自己的表现重点, 3通过对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描绘 4对人物的经历、爱好、个性、气质的刻画,进行的真实写照。
二、主体
解说词的主体部分与纪录片的风格类型与表现内容有关。
纪录片的三大类型: (三)思辨类
这类作品主要以历史文献、社会事件、重要人物为题材, 是通过对于这些题材的描述,来阐发某种思想或哲理, 从思辨的高度来俯视生活,将具体的题材当作人类社会的某种本质来把握, 使作品并发出思想的光芒, 从而引起观众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追求和探索,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品思想的启迪和教益。
记录,也体现作者的
意识。
情感 (二)通过解说,作者的
可以融入到画面之中。
第一节 解说词的功能
三、结构功能
纪录片画面都没有连贯性,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 而解说词加以串联,就具备了结构的功能。
第二节 解说词的特征 一、配合性
这种配合即是画面要素的配合(声画匹配); 同时也包含与同期声、音乐、音响等要素的配合。
电视解说词的形式特点与艺术追求
电视解说词的形式特点与艺术追求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电视解说,让我们一起走进体育赛场,感受运动的魅力。
电视解说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追求。
首先,电视解说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解说员必须对所解说的运动项目有深入的了解,对规则、技能和战术有独到的把握,才能准确地向观众传达比赛的进程和要点。
其次,电视解说要求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说员需要能够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描述比赛的形势、动作和情节,让听众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比赛的紧张和激烈。
同时,解说员还要注意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使解说的节奏与比赛的节奏相协调,增强节目的可听性和观赏性。
此外,电视解说也注重其艺术追求。
解说员不仅要将比赛的技术细节准确传达给观众,还需要增加一些个人的艺术色彩,让解说更加生动有趣。
有时解说员会加入一些趣味的比喻、幽默的插科打诨,让观众面对紧张刺激的比赛也能放松心情,享受观赛的乐趣。
最后,电视解说还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即时反应的能力。
在比赛中,形势瞬息万变,解说员需要能迅速分析比赛的情况,判断运动员的策略和动作,并及时给出专业评价,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比赛。
总的来说,电视解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求解说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准确地描述比赛的形势和动作,同时还要注重语言的艺术表达,增加观赏性和趣味性。
希望我们的电视解说能够为观众朋友们带来更加精彩和享受,让大家在赛场上尽情沉浸,感受运动的激情与魅力。
谢谢大家!尊敬的观众朋友们,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介绍电视解说词的形式特点与艺术追求。
首先,电视解说词具有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特点。
解说员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比赛的关键信息,让观众能够迅速地了解比赛的进展和重要的技术动作。
比如,在足球赛场上,解说员会迅速介绍两支球队的历史和实力,然后重点描述进球的过程和精彩的扑救,以及关键时刻的战术变化等。
通过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表述,解说员能够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了解比赛的关键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以纪录片《台北故宫》为例
● 刘红平胡明华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
从 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 5个阶段。
上世纪 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 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下面笔者就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的解说词来分析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非独立性
纪录片的解说词不具有独立性, 它与画面、文字和其他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从上世纪 50年代末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1958年, 另有一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到 80年代的《话说长江》(1983年 ,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脱离具体的电视画面, 解说词可以独立成篇, 画面是根据事先已经写好的、自成一体的解说词硬套进去的, 成了解说词的附属品。
而影视实际上是偏向视觉的, 以动态画面为最主要的表现元素。
但是, 那时中国纪录片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 思想先行,忽视了纪实性和艺术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电视媒体的物理优势等。
到上世纪 80年代末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转型,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
技术上, ENG 设备的采用使声画合一成了普遍的方式;观念上,纪录片的
纪实本质得到了回归,①对“真实”的理解不断深入。
ENG 设备是一种使拍摄的画面能拾取现场人物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技术,它改变了从前纪录片主要靠解说词、组织拍摄和补拍的局面,更突出了画面的主体性,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同时也有助
于摆正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
在《台北故宫》的每一集里,都有现场采访的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 (如音响声 , 它们代替了解说词来诠释画面的意义, 或者接着解
说词来讲述讲述者经历过的故事, 从而使得电视叙事的手法不停地变换。
另外, 观念上的改变, 即纪录片纪实本质的回归, 使大家更注重画面对纪实的作用,能用画面表达清楚的,就尽量不用解说词。
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画面的真实感更强,而解说词是很主观的,解说词越多,个人或者团体的思想介入就越深。
从纪录片发展的这样一个趋势来看, 解说词只能是一个起补充作用的电视元素,是不独立的。
故事性叙述
在一部纪录片中,往往会在以人物或事件为主轴的基础上引出一个个的故事,以增加可看性。
解说词既具有高度概括的功能,又能进行细腻的描述。
如果我们以讲故事的思维来写解说词, 注入说故事的元素, 注意设置悬念, 将情节安排得详略得当, 并且跌宕起伏, 则可以紧紧吸引住观众“探知事实真相” 的欲望。
以《台北故宫》的第十集《云山深处》为例,该集主要讲述的对象是一批运往台湾的古画精品。
这集是怎么突出它的故事性的呢?首先, 解说词讲述了一个具有冲突的事件:1996年,台北故宫门前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台湾岛内的各大媒体也闻风而动。
接着导入当时台湾民众在台北故宫前的影像资料, 并伴有同期声, “救国宝,为我们的文化尊严我们站起来”。
随后是资料中这样一段记者的报道,“故宫把 30年不曾离开故宫的稀有珍贵国宝借展到美国,立刻
引起许多艺文人士的抗议”,然后,通过这样一句过渡性的解说词,“和 1996年中
华瑰宝展坎坷的开场相比, 1961年那次国宝赴美展的出行却显得十分平静”,然后很自然地讲到 1961年的赴美经历。
通过这样一个倒叙的方式,将与古画有关的最近的冲突放在前面, 形成一个小高潮, 吸引住观众, 然后再回溯过去的事件,故事感明显增强。
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在电视纪录片中设置悬念, 就是为了激活观众“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
纪录片的悬念可以由画面、文字、声音等元素共同构成, 其中,解说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台北故宫》的第一集《国宝迁台》是以追溯一个历史事件开始的, 它首先展现给观众一个风高浪涌的画面, 画面上还有一批贴着封条的神秘箱子, 那一刻, 一曲杀气很重的音乐也适时地响起。
同时配有这样的解说词:“ 1948年 12月 21日,在南京下关码头上,静静地躺着七百多个神秘的箱子, 它们正在等着离开这个港口。
” 就是故意不告诉我们这里面是些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不久,国民党海军中鼎号运输舰悄然驶进码头, 它将执行一个极为秘密而特殊的任务。
” 同样对此引而不发。
这样的开头使该片充满了吸引力, 观众内心必然会产生看下去的冲动。
如果没有这些解说词, 观众们将会因为不知道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陷入茫然, 而这几句充满悬念意味的解说,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我们的心理期待也应运而生。
这里的悬念还有一个好处, 形成了一个时间上的错觉, 让我们感觉事件是即将在我们的注视下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从而给人一种“亲历”整个事件的错觉, 所以观众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渲染情感与意境
电视纪录片的一个本质是“纪实”,它和新闻一样,讲究事物的真实性。
但是, 纪录片还有一个本质就是它的艺术性, 它可以调动一切电视元素来为片子服务,并且可以借用文学、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段。
在电视纪录片中,往往是以讲故事的方法来结构整部片子。
有故事情节, 有冲突, 有细节描绘, 有情感和意境等, 而这些效果都需要靠解说词与画面、背景音乐等的配合来实现。
另外, 纪录片主题深刻,情感丰富,更关注人物本身,它往往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于细微处凸显它的人文关怀。
这就需要解说词进行情感和意境的渲染, 以此达到表现主题、感染观众的目的。
在《国宝迁台》这一集的结尾,全景式地再次提到了一些重要的人物。
解说者站在今天的时间轴上,对 60年前的他们做简短的一两句交代,将他们背井离乡几十年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辛苦有物质的, 更有心灵的。
片子首先导入一个波涛汹涌、飘渺无际的大海,然后解说词响起:“ 60年过去了,曾经伴随着文物来到台湾
的人们,大多数都已离开人世。
60年前,几乎所有人,在踏上台湾土地的那一刻, 都以为这里只是他们短暂停留的一站。
杭立武后来一直生活在台湾……他再也没有踏上
过祖国大地的土地; 高仁俊到台湾的时候, 只带了一身衣服;那志良到台湾后,劝大家不要买木质家具,以免回北京时扔了可惜; 庄灵的父亲庄严去世前还在和小儿子念叨, 自己终生的遗憾是没能把这些宝贝再带回北京去……” 在每提到一个人物时, 会在飘
渺不定的大海这个背景上闪现出他的照片,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能听到浪花肆虐咆
哮的声音, 随后, 解说词完毕, 音乐起, 片子定格在这样一个画面中:落日余辉下, 一叶孤舟摇曳在浩瀚无际的海面上。
片子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解说词以排比的句式很抒情地呈现给我们, 将这些背井离乡之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表现得非常形象、感人, 这无疑会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感触。
以上四点基本上廓清了时下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与意义, 但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纪录片和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是这样,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显
现出不同的特征。
注释:
①吕萌左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参考文献:
①付娥:《电视解说词写作的艺术追求》 [J],《新闻爱好者》, 2008年 8月 (下
半月
②刘春学孙海生:《专题类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J],《新闻传播》, 2008年,第 9期
③马力唐弘:《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的故事性叙述》 [J], 《电视研究》, 2006年第 11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