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养殖环境

合集下载

海水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海水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海水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通过在海洋中养殖各类海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然而,海水养殖也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海水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所。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所是保护海洋环境的第一步。

养殖场所应远离珊瑚礁、海草床等生态脆弱区域,避免对这些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此外,养殖场所的水质应清澈、流动,有利于海产品的生长,减少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污染。

其次,海水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还包括科学施食。

合理施食可以减少养殖过程中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养殖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海产品的需求,科学搭配饲料,避免过度投喂,减少剩余饲料对水质的污染。

同时,应避免使用含有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的饲料,以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此外,海水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还包括定期清理养殖废弃物。

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如粪便、残饲料等,如果不及时清理,会导致水质污染,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因此,养殖户应定期清理养殖废弃物,减少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

另外,海水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还包括加强疾病防控。

疾病是影响海水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发生疾病暴发,不仅会对养殖产生巨大损失,还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养殖户应加强疾病防控,定期检查海产品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避免疾病传播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最后,海水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还包括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海水养殖中,可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利用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料,循环利用水资源等,减少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海水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所、科学施食、定期清理养殖废弃物、加强疾病防控以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

只有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才能确保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海洋养殖研究报告

海洋养殖研究报告

海洋养殖研究报告引言:海洋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养殖方式,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详细描述海洋养殖的研究现状、挑战和前景,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海洋养殖的背景和意义海洋养殖是指在海洋中培育和养殖各类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和海藻等。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对食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陆地养殖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海洋养殖具有资源丰富、环境适宜和规模潜力大的特点,被视为解决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海洋养殖的研究现状1. 养殖品种多样化:目前,海洋养殖主要以鱼类为主,如鲍鱼、鲈鱼等,同时也有贝类和海藻的养殖。

各类养殖品种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市场需求。

2. 环境适应性研究:海洋环境的复杂性给养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水质、温度、盐度等因素的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水质、优化养殖环境等方式,提高养殖品种的适应性和生存率。

3. 养殖技术的创新: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如循环水养殖、浮网养殖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养殖的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海洋养殖面临的挑战1. 环境保护问题:海洋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如底层沉积物的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改变等。

研究人员需要加强对养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 疾病防治难题:海洋养殖中疾病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鱼类和贝类等水生生物容易受到各类疾病的侵袭,研究人员需要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保证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养殖品质和食品安全:海洋养殖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研究人员需加强养殖品种的选择和培育,同时建立健全的养殖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海洋养殖的前景和发展方向1. 生态养殖的推广:生态养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通过模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提高养殖品种的生存率和质量。

未来,生态养殖将成为海洋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研究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研究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参的认识和需求的增加,海水养殖海参苗的养殖业务也迅速发展起来。

然而,这一行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海水养殖海参苗对环境的污染产生的原因。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废水、废料和废弃物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养殖过程中,海参的排泄物和残留饲料会大量进入海水中,导致水质污染。

此外,养殖池塘的底泥富集了大量的有机物,也成为了潜在的污染源。

其次,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不仅导致水质恶化,还可能引发藻类过度生长、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这些都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

此外,海水养殖海参苗的底泥具有高度的富营养化,会引发溶解氧过低和水体富氮的问题,影响海底生态系统的平衡。

针对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和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导致环境污染。

科学合理地选择养殖设施的布局以及水质净化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海水养殖海参苗的废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其次,建立和完善养殖废水、废料和废弃物处理机制。

通过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人工湿地过滤等,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进行处理和去除,减少对海水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此外,对于养殖产生的固体废料和废弃物,可以采用堆肥、发酵等方法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加强养殖行业的监管和管理,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相关部门应加强养殖企业的准入门槛,确保养殖企业拥有必要的水产养殖经验和技术,避免无序竞争和过度养殖。

同时,加强对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科研机构可以加强对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寻找更加环保的养殖技术和方法。

通过对饲料配方的优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创新等,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

海水养殖知识点总结

海水养殖知识点总结

海水养殖知识点总结海水养殖是一种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养殖方式,通过合理的养殖技术和管理,可以培育出各种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

本文将对海水养殖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海水养殖的概念、主要品种、养殖环境要求、养殖技术和市场前景等内容。

1. 海水养殖的概念海水养殖是指以海洋为介质,以养殖设施为基础,利用人工手段对海洋生物进行养殖和培育的一种养殖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淡水养殖方式,海水养殖更加适合某些特定的生物物种,如海藻、贝类、鱼类等。

2. 主要品种海水养殖主要包括海藻养殖、贝类养殖和鱼类养殖等。

海藻养殖以海带、紫菜、海葡萄等为主要品种;贝类养殖包括食用贝类如扇贝、牡蛎等,以及珍珠贝类;鱼类养殖以鲈鱼、海水鱼等为主要品种。

3. 养殖环境要求海水养殖对养殖环境要求较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要求:海水的咸度、温度、PH值等参数需要适宜,不同的养殖品种对水质要求有所差异。

(2)养殖场选址:选择适宜的海域作为养殖场,需要考虑水深、水流、水质稳定性等因素。

(3)养殖设施:养殖设施的选择和设计需要符合养殖品种的特点,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

4. 养殖技术(1)海水养殖前准备:包括设施建设、种苗选育、水质处理等。

(2)养殖管理:包括投喂管理、疾病防控、水质监测等。

(3)收获和处理: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合理的收获和处理方式十分重要,以保证产品质量。

5. 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海水养殖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水产品的供应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海水养殖可以有效地补充这一缺口。

同时,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也为海水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总结:海水养殖作为一种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养殖方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了解海水养殖的概念、主要品种、养殖环境要求、养殖技术和市场前景等知识点,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海水养殖的重要性,并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随着科技和经验的积累,相信海水养殖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

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

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海水养殖作为一种特殊的养殖方式,拥有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本文将分别探讨海水养殖的优势和挑战,并介绍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海水养殖的优势1. 生态资源丰富:海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通过海水养殖,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养殖,获取丰富的渔产品。

2. 地理位置灵活:相较于陆地养殖,海水养殖的地理位置更加灵活。

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海域进行养殖,使养殖区域更加合理和高效。

3. 水质稳定:相较于淡水环境,海水的盐度和温度更加稳定,有利于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

此外,海水中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有助于提高养殖品质。

4. 抗风浪能力强:海洋环境中的风浪较为常见,但养殖生物在长期的适应中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抗风浪能力。

相比之下,陆地养殖可能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干扰。

5. 养殖规模可大可小:海水养殖既适用于大规模养殖,也适用于小规模养殖。

无论是大型养殖企业还是个体农户,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养殖规模。

二、海水养殖的挑战1. 环境污染:海水养殖会产生一定的废物和污染物,例如养殖底泥、粪便和饲料残渣等,如果处理不当将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 病害防控:海洋环境中存在多种病原体,养殖生物容易受到感染。

对于病害的有效防控,是海水养殖面临的一大挑战。

3. 资金投入大:相较于传统的陆地养殖,海水养殖涉及到更多的设备建设以及管理费用,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4. 技术要求高:海水养殖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如水质调控、疾病防治、品种选育等。

对于养殖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也是一大挑战。

三、解决方案1. 环境管理:建立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废物处理和海洋环境监测,确保养殖废物不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 病害防控:加强养殖生物的疫苗研发和使用,建立完善的病害监测和防控体系,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及时采取措施。

3.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海水养殖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养殖成本,鼓励科技创新和示范项目的推广。

养殖过程中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

养殖过程中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

养殖过程中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的增加,海洋养殖业务快速发展。

然而,海洋养殖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保护和监测海洋环境的健康状况,并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成为了关键。

海洋环境监测是指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观测和分析,以了解海洋环境中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要素的变化。

而海洋环境评估则是根据监测数据,对养殖活动对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远程感应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监测海洋环境。

这种技术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可以对大范围的海洋区域进行监测,并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对养殖区域内的水质、温度、盐度等因素进行实时而准确的观测,从而评估养殖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其次,生物学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不同海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可以了解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这种监测通常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海洋植物等的调查和监测。

通过对这些生物群落的健康状态、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的观察,我们可以推断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另外,化学监测也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水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水质的变化和污染程度。

养殖活动中使用的饲料、药物和化学品都会通过养殖池或网箱的废水排放到海洋中,因此监测污染物的浓度和类型对评估养殖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化学监测还可以检测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对海洋生物的潜在危害,并为养殖活动的合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海洋环境评估方面,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评估养殖活动对海洋环境的长期影响。

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养殖活动对水质、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影响,从而帮助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养殖规划和管理政策。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首先,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污染:养殖废物、饲料残渣和养殖生物排泄物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大量浮游植物繁殖,形成浮游植物暴发和藻华,使水体变绿、混浊,影响水质。

2.生态破坏: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化学物质可能会污染水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引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3.底质污染:养殖底柱、排泄物等沉积物会对海底质量产生一定影响,造成水底环境的变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4.水面油膜: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和燃料等会导致水面油膜的产生,影响水质和光照传播。

为了减少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防治对策可以采取:1.加强养殖管理:对养殖场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选择合适的养殖物种和品种,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管理水平,确保养殖过程的符合环保要求。

2.推广清洁养殖技术:宣传和推广利用生态滤池、生态修复等清洁养殖技术,通过增加自然滤波器,减少废弃物的生成和排放,降低养殖废物对水域环境的污染。

3.科学饲养与用药:合理配制饲料,减少养殖废物和饲料残渣的排放,同时严格控制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避免对水生生物和水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开展水质监测和治理:建立全面的水质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如利用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等。

5.强化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养殖行业的监管,建立奖惩制度,鼓励和推广环保生产方式,引导养殖业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采取适当的防治对策可以减少这种影响。

加强养殖管理、推广清洁养殖技术、科学饲养与用药、开展水质监测和治理以及强化法规和政策支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保护水域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海鲜产品,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产养殖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中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可能会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

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氨氮等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 水土资源消耗: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水和土地资源,而且养殖过程中的残留物、排泄物和饲料残渣等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导致土地退化。

3. 生物多样性破坏:水产养殖中常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捕捞、放养和人工繁殖,这些活动会对水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造成影响,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为了减轻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 精准投喂和环保饲料:通过科学配制饲料、准确控制投喂量和频次,可以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

研发环保饲料,减少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也是降低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

2. 循环利用废弃物:将养殖废水和废弃物进行处理,提取其中的养分,用于农田灌溉、肥料生产等环节,可以降低水产养殖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

3. 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通过建立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可以减少对天然水域的捕捞和放养,同时为水域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4. 科学管理和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的科学管理和监管,规范养殖活动,强化环境监测,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可以有效预防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5. 发展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产养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上养殖方案

海上养殖方案

海上养殖方案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日益紧张的食品安全问题,海洋资源的利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海上养殖成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海上养殖的概述,并探讨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海上养殖的概述海上养殖是指在海洋中利用人工方式进行养殖的活动。

相比陆地养殖,海上养殖具有以下优势:(1)水质清洁:海水的大规模循环可以保持良好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积累。

(2)空间富余:海洋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满足养殖的需求。

(3)多样性:海洋资源丰富,可以养殖多种鱼类、贝类和海藻等。

二、环境影响与管理海上养殖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污染、生态破坏和物种迁移等。

为减少这些影响,需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如以下几点:(1)养殖区域规划: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养殖区域,减少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环境监测:建立监测体系,定期对水质、底质和生物群落等进行检测与评估。

(3)科学饲料管理:合理控制饲料投放量,避免过度饲养导致底质富营养化。

三、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海上养殖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海产品,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海上养殖还有助于改善就业状况,为沿海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以下方面:(1)科技创新:加强养殖设备和技术研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海上养殖企业发展,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文化教育:加强公众对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倡导环保消费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效益与挑战海上养殖对社会的带来的效益不仅仅是经济层面,还涉及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

养殖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转型升级,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用海冲突、风险管理和舆情引导等。

为平衡社会效益与挑战,应加强社会治理,提高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调能力,积极引导舆论,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五、海上养殖的前景与展望海上养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有着广阔的前景与展望。

海水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海水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海水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海水养殖是一种以海水中的生物资源为食料,经过人工饲养、管理和控制,使其生长繁殖并最终成为人类所需的水产品的一种方式。

这种养殖方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探讨海水养殖的影响。

一、海水养殖对水质的影响养殖过程中,动物的排泄物和饲料残渣都会直接或间接进入周围的海洋环境,导致水质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特别是氮和磷化合物含量的增加,会引起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形成藻华,导致水的透明度下降,光合作用减弱,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死亡和繁殖。

此外,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和化学品也可能进入周围的海洋环境,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

二、海水养殖对海底环境的影响海水养殖设施需要在海洋中建设,有些养殖区域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海底沉积物的破坏,干扰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海底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同时,养殖废料如泥沙、粪便等也会被直接排放到海底,会对海底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三、海水养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海水养殖对养殖物种和周边的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影响。

养殖环境为养殖物种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但是养殖密度、饲料种类等也都会对养殖物种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另外,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化学品也可能对养殖物种产生负面影响。

养殖物种的逃逸也会由于与当地野生物种的竞争而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四、减轻海水养殖的环境影响的方案为了减轻海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政府和养殖业者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建立监测体系,对养殖水域进行监测,督促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和监管。

此外,养殖业者可以改变养殖模式,采取更加环保的养殖方式,遵循“最佳管理规范”,减少养殖废料的排放,使用更绿色的饲料、抗生素和化学品等。

总之,海水养殖虽然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但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需要在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减轻海水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渔业养殖规定

海洋渔业养殖规定

海洋渔业养殖规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海洋渔业养殖逐渐成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保障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

本文将带您了解海洋渔业养殖的规范、规程和标准。

1. 养殖环境管理1.1 水质要求海洋渔业养殖需要依赖海洋水域进行养殖,因此对水质的要求至关重要。

合格的养殖水体应具备适宜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等特性,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养殖活动。

1.2 养殖区域划定为了减少污染和保护海洋生态,养殖区域应按照科学的评估和划定标准进行规划。

养殖区域应避开敏感生态系统、保护区、航道等。

同时,不同养殖品种应有相应的养殖区域要求。

2. 养殖设施管理2.1 养殖网箱针对水产养殖,养殖网箱作为常见设施,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养殖网箱的材质、尺寸和结构应满足相应的标准,以确保承载力、抗风浪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2 养殖网具除了养殖网箱,还需要使用养殖网具,如养殖笼、养殖圈等。

这些养殖网具应符合规范要求,具备良好的耐久性、防污能力和适宜的尺寸。

3. 养殖管理3.1 种苗选育海洋渔业养殖的种苗选育是养殖活动的基础,对其管理和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种苗的选育应坚持科学、规范和可持续的原则,选择适应当地养殖环境的优质品种。

3.2 养殖饲料管理养殖饲料对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直接影响。

养殖饲料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配方要求,并经过充分检测和认证。

3.3 养殖疾病防控海洋渔业养殖中常常面临疾病和病原体的威胁,因此疾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养殖场应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和疾病监测控制方案,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4. 养殖养护4.1 养殖周期管理不同的海洋生物具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因此养殖周期管理十分重要。

合理控制养殖时间、密度和投喂量等,确保养殖过程中的养殖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4.2 养殖监测与评估养殖活动需要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掌握养殖环境和生物的状况。

海水龙虾养殖中的养殖环境与海洋保护

海水龙虾养殖中的养殖环境与海洋保护

海水龙虾养殖中的养殖环境与海洋保护养殖环境是海水龙虾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确保龙虾群体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养殖环境与海洋保护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围绕海水龙虾养殖中的养殖环境和海洋保护展开探讨,以期增加人们对于这两方面的了解和重视。

首先,海水龙虾养殖中的养殖环境要求稳定的水质。

水质对于海水龙虾的生长和养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龙虾在适宜的水质下能够更好地生长和繁殖,而不良的水质则会导致龙虾群体出现疾病和死亡等问题。

因此,养殖者需要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体的PH值、盐度、氧气含量等指标在合理范围内,保持水体的清洁与透明度,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

其次,养殖环境中的底质管理也是海水龙虾养殖的重要方面。

底质作为养殖池中龙虾生活的基础,对于龙虾的生长发育、寻找食物和躲避捕食者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底质的选择和清洗也与海洋保护密切相关。

养殖者应选择适宜的底质,如沙子或者细石子,并定期更换底质,以确保水质的清洁和龙虾的健康生长。

此外,清洗过程中需要注意减少底质界面的杂质流入海洋,避免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第三,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也是海水龙虾养殖中重要的养殖环境因素。

龙虾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可以促进龙虾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加快其生长速度。

温度控制在15-20摄氏度之间,光照控制在12小时昼光和12小时黑暗的光照模式下,可以提高龙虾的养殖效果。

养殖者应定时测量水温并进行调整,同时提供适当的光照,以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

此外,海洋保护在海水龙虾养殖中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维护龙虾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海洋污染、河口水质恶化和过度捕捞等问题会对龙虾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影响养殖效果。

养殖者应当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行动,避免向海洋排放有害物质以及过度捕捞海洋资源。

同时,加强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养殖者的环保意识与能力,共同致力于建设可持续的龙虾养殖产业。

海上养殖知识点总结

海上养殖知识点总结

海上养殖知识点总结海上养殖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养殖各类水生生物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海上养殖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并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贡献巨大。

本文将从养殖环境、养殖种类、养殖管理等方面总结海上养殖的相关知识点。

一、养殖环境海上养殖的环境与陆地养殖存在较大的差异。

海洋环境对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海上养殖常见的环境要素:1. 水质:海洋水质的稳定与改善对于养殖生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关注海水的溶氧含量、盐度、水温以及有害物质的浓度等指标。

2. 海洋生物学特性:了解养殖区域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对养殖环境的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 海洋底质:底质的特性、质地和有机负荷对于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底层水质起到重要作用。

二、养殖种类海上养殖的种类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藻养殖:海藻是一类富含营养物质且生长速度较快的生物,适合在海上养殖。

常见的海藻有海带、裙带菜等。

2. 鱼类养殖:海上养殖的鱼类包括世界各地的常见鱼类,如鲈鱼、鲤鱼、鳕鱼等。

对于鱼类养殖,需要考虑到养殖环境、饲料供给、养殖密度等因素。

3. 贝类养殖:贝类养殖包括牡蛎、扇贝、蛤蜊等。

贝类养殖通常需要人工培养和管理,对于养殖环境的要求较高。

4. 海产养殖:海产养殖包括虾、蟹、海参等。

不同的海产品有不同的饲养和管理方法,需要根据其生长特性进行科学的养殖。

三、养殖管理科学的养殖管理对于海上养殖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养殖管理方案:1. 选址和规划:选择适合养殖的海域,考虑水质、底质以及周边环境的因素。

合理规划养殖的布局和密度,确保每个养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饲养管理:合理选择饲料种类、供给量和供应方式,确保养殖生物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注意饲料的质量和饲养的时间,避免对水质造成污染。

3. 病害防控: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常规巡查、疫病监测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助于减少疾病对养殖产业的影响。

建海洋牧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建海洋牧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建海洋牧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建立海洋牧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自然条件,以确保其可持续性和生产效率。

以下是一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1. 水质条件:清洁的海水是海洋牧场成功的关键。

良好的水质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 温度和盐度:适宜的水温对于养殖种类的生长至关重要。

此外,适当的盐度有助于维持水体中生物的健康。

3. 水流和潮汐:稳定的水流和适宜的潮汐运动有助于水体的自净作用,同时为养殖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4. 海底地形:平坦或缓坡的海底地形适合建设固定式或悬浮式的养殖设施,同时也便于管理和收获。

5. 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养殖物种提供自然的饵料资源,减少对人工饲料的依赖。

6. 避风条件:远离强风浪的海域可以减少养殖设施的损害,降低生产风险。

7. 远离污染源:避免位于工业排污口、城市污水排放区或其他潜在污染源附近,以减少污染物对海洋牧场的影响。

8. 法律法规支持:虽然不是自然条件,但当地法律法规的支持也是建设海洋牧场的重要前提,包括海域使用权、环境保护规定等。

综合这些有利自然条件,可以规划和建设高效、环保的海洋牧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养殖业。

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与环境保护

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与环境保护

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与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是指人工养殖和繁殖水生动植物的一种经济活动,它在满足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并介绍可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水产养殖带来的生态效益1. 生物多样性维护水产养殖过程中,种植的水生植物和养殖的水生动物可以提供新的生物栖息地,增加水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养殖区域中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多样,这对于保护和维护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2. 生态环境修复部分水产养殖过程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例如利用水生植物有效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部分养殖动物如贝类和虾类,可以将其底部的废物和沉积物吸收,减少富营养化现象,从而改善水体质量。

3. 经济效益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适当的水产养殖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水产养殖的环境保护措施1. 循环利用养殖废物在水产养殖中,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粪便和饲料残渣要得到有效处理。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合理的养殖池塘排水系统,将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水产养殖的密度,避免因养殖过度导致养殖区域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

通过科学的养殖规划,优化养殖密度,提高海水和淡水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3. 使用环保饲料和养殖方法选择环保饲料,减少饲料对水体的污染。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采取科学的养殖技术,如优化投饲方式、减少药物使用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引入生物监测和保护在水产养殖区域建立生物监测系统,通过定期监测水体质量、鱼虾种群数量和健康状况等指标,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环境问题。

保护和恢复养殖地周围的海洋和淡水湿地,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结论水产养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合理利用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是解决该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近海 养殖

近海 养殖

近海养殖简介近海养殖是指在离岸较近的海域中进行养殖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的陆地养殖相比,近海养殖在自然环境、水域质量和物理空间上都有独特的优势。

近海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高养殖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近海养殖的条件要求近海养殖需要考虑一些特定的条件和要求,以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和养殖品质的提高。

水质要求近海养殖的水质要求相对较高。

水质直接影响着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一般来说,近海养殖需要保证水域的溶氧量、温度、含盐量、PH值和悬浮物浓度等指标都处于适宜的范围内。

海域选择选择适宜的海域进行养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近海养殖需要选择水深适中、水流较强、有适宜的底质和养殖场地的开阔海域。

此外,需要对该海域的流向、潮汐和水流速度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养殖环境。

养殖品种选择近海养殖适宜的养殖品种较多,如海带、牡蛎、海参、虾蟹等。

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能够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并且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养殖品种。

近海养殖的优势养殖环境稳定相对于陆地养殖来说,近海养殖具有更加稳定的养殖环境。

海洋环境的稳定性可以减少外界因素对养殖过程的干扰,提高养殖动物的适应能力和生长速度。

资源丰富近海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

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这为养殖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有利于提高养殖的产量和养殖品质。

环境友好近海养殖相对于传统的陆地养殖来说,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水质的自然循环和流动可以减少因养殖活动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

同时,近海养殖还具有较好的生态恢复能力,能够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

近海养殖的挑战近海养殖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防风防浪近海养殖的养殖场地通常位于离岸较近的地方,容易受到海风海浪的影响。

这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建设防浪堤、使用护网等,以保护养殖设施的安全和养殖动物的生长。

防疫措施近海养殖由于接触海水,可能存在一些疾病的传播风险。

海洋养殖环境管理所需技术参数表演萨

海洋养殖环境管理所需技术参数表演萨

海洋养殖环境管理所需技术参数表演萨引言:海洋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它不仅提供了人们所需的海产品,还为人类创造了就业机会。

然而,海洋养殖所需技术参数的正确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海洋养殖环境管理所需技术参数的相关内容,包括水质参数、温度要求、光照条件、营养物质和溶解氧等。

一、水质参数水质是影响养殖水体内生物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洋养殖所需的水质参数主要包括PH值、溶氧量、盐度和悬浮物含量等。

PH值需要在特定范围内保持稳定,一般为6.5-9.0。

溶氧量是指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为了保证生物正常呼吸,溶氧量应维持在4-6mg/L左右。

盐度是指水中溶解的盐的含量,不同种类的养殖生物对盐度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物种设定适宜的盐度范围。

悬浮物含量是指水中的可悬浮颗粒物质,较高的悬浮物含量会影响水质,因此需要对悬浮物含量进行定期监测。

二、温度要求温度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的重要因素。

不同种类的养殖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温度应控制在15-30摄氏度之间。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异常,因此需要根据养殖生物的要求来调节水温,保持适宜的环境。

三、光照条件光照是养殖水体中主要的能量来源,也是海洋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养殖生物对光强和光周期有一定的要求。

光强过低会导致养殖生物生长缓慢,光照周期的改变会影响养殖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发育。

因此,要合理调节光照条件,提供适宜的光强和光照周期,以满足养殖生物的养分需求。

四、营养物质管理海洋养殖中,营养物质是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基础。

根据不同生物的需求,需要合理管理和调节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主要包括有机物质、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有机物质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碳源,无机盐主要包括氮、磷和硅等,是生物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所必需的元素。

微量元素是生物体内的重要成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合理管理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对于保持水体的稳定和提高养殖效果至关重要。

海水养殖中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

海水养殖中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

海水养殖中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在海水养殖中的重要性海洋环境扮演着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们亟需关注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

本文将讨论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保护措施。

1. 海水养殖与海洋环境海水养殖是一种利用海洋资源进行养殖的经济活动。

虽然海水养殖可以满足人类对海产品的需求,但也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养殖废水中的养殖废料和投放的饲料残渣会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污染物会消耗水中的氧气,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养殖排放的氨氮、硝氮等化学物质对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此外,过度捕捞野生鱼类作为养殖饲料也使得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

2. 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海洋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支持着众多的生态系统。

海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为我们提供了大约70%的氧气。

此外,海洋生态系统也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维持着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

更重要的是,海洋为渔业、旅游业等行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3. 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和管理海水养殖的规模和密度,确保其与海洋环境的相对平衡。

其次,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展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养殖技术。

例如,利用先进的滤水和循环系统,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提高养殖效率。

另外,发展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养殖物种和养殖方式也是必要的措施。

此外,加强对于海洋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和栖息地。

4. 全球合作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

国际组织和政府应加强合作,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监测和管理全球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促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共享养殖经验和技术,推动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管那—种贝类,均有一个最高、最低 和适温范围。超出最高、最低范围,贝 类正常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适温范围 内,贝类新陈代谢旺盛,对呼吸与排泄、 运动与摄食、消化与生长、性腺发育与 繁殖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养殖生产 上就要随时注意温度的变化,采取有力 措施,抓住适温季书,达到稳产高产目 的。
根据贝类对温度适应能力的不同,将它 们分成狭温性和广温性两类。一般生活 在潮间带和沿岸的贝类多系广温性,生 活在外海区和只分布于热带或寒带的种 类多系狭温性。例如生活在潮间带的泥 蚶、褶牡蛎、近江牡蛎、缢蛏、蛤仔以 及许多螺类,对温度适应能力较强,分 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属于广温性的种类。
正常影响海水酸碱性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大气 中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情况,天然水域中溶解
的碳酸盐类的状态,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
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等。海水中二氧化碳溶解 多,海水pH值下降。海藻类在进行光合作用时,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被大量消耗,海水pH值上升, 相反贝类以及海藻类的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二 氧化碳,使海水的碱性下降。
潮汐、波浪和海流是造就良好滩涂和海 区不可缺少的条件。然而事物总是一分 为二的,自然界又经常发生变化,影响 滩涂的性状,造成底质的变迁,也可能 成为某滩涂的破坏者,以至影响某些贝 类的生活和分布。
海流虽然可以将贝类幼虫带到适宜地方生长, 扩大其种族的分布,但是又能将幼虫带到不适 宜地方,使幼虫因找不到适宜附着基而夭折或 被敌害所吞食。由此可见,海水运动与贝类养 殖关系甚为密切,因此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必 须考虑海水运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已经进行 养殖的场地,为了防止海水运动可能造成的危 害,应该修筑防浪(或防潮、防流)堤坝,保护 滩涂的性状,维护贝类的生存环境。
五、水质
海水是贝类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境,海水 除了它的物理性质外,还有极其复杂的化学性 质。海水是一个复杂的溶液,其组成成分根据 含量多少和对生物影响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下 列几种:常量元素(如氯、钠、镁等)、营养 元素(氮、磷、硅以及铁、锰等)、微量元素 (镍、钒、碘、钼、钴等)、溶解气体(氧、 氮、二氧化碳等)、氢离子和有机物质(悬浮 性的有机物及水溶性的有机物等)。
在异常情况下,工业污染的海水,使海水酸碱 性失去常态,因而贝类的正常代谢受到破坏, 产生严重的影响。杂色蛤仔在pH值在4.0以下, 或者9.5以上的海水中,不到两周就全部死亡。 在很强酸性的海水中(pH=1.2)中,牡蛎血 液中的pH值可降到4.8,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 酸性环境,还影响贝类贝壳的分泌与形成。因
各种贝类对盐度的变化都有适应范围,超出其 适应范围,影响贝类的正常代谢。盐度的突变
对贝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盐度影响贝类的附
着力,影响鳃纤毛的运动以及心脏的跳动等。 例如,合浦珠母贝的幼贝在盐度降至17 ‰时, 其附着力开始急剧减退,14 ‰以下完全看不到 贝壳运动,经24 h没有一个附着,在盐度20 ‰ 以下开始影响它的鳃纤毛运动,盐度16 ‰时, 30%鳃纤毛运动减速,9.6 ‰时则完全停止运 动;当正常海水急剧稀释至50%时,合浦珠母 贝心脏停止跳动,慢慢稀释至30%心脏才停止 跳动。
潮汐还影响贝类幼虫的分布,影响采苗 的效果。在牡蛎的研究中,发现在低潮 期内幼虫的出现数量最多(图2),同时在 低潮期内幼苗附着量也最大。在退潮期 间扇贝的浮游幼虫在表层的密度,比其 它时间高出数倍。
海流可以把贝类幼虫带到适宜地方,安 家落户,扩大种族的分布。海水运动对 移动性不大的贝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水中溶氧量的消耗主要是有机物质的 腐败分解及水生动物呼吸,情况严重时 势必导致水中缺氧而使经济贝类及其它 生物死亡。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在水流 不畅而有机物质污染过多的内湾海区, 此外,养殖场的老化也会产生这种情况。 窒息死亡的现象对于活动性大较之活动 性小的贝类为严重。一般说贝类比鱼类 对缺氧的抵抗力大,特别是长牡蛎,在 无氧情况下还能生存二周。贝类的耗氧 量比广般游泳动物低得多,这就造成贝 类能高密度分布和养殖的有利条件。
生活在浅海区及寒带或热带的种类如栉 孔扇贝、皱纹盘鲍以及翡翠贻贝、珍珠 贝和杂色鲍等,均系狭温性种类对温度 变化适应能力较弱,前二种对高温适应 能力较差,所以分布于北方,后三种对 低温适应能力较狭,自然分布于南方。
温度条件的不同,还会引起贝类生物学 的变异。例如近江牡蛎分布在中潮区而 又经常受阳光照射,它的贝壳层一般都 比分布于低潮区以下的要厚。
二、浅海
从低潮区往下,在大潮低潮线向外海伸 展的海区,水深在200 m以内,终年为海 水淹没,称为浅海。在浅海中,目前人 工进行养殖的区域水深一般在30 m以内。 该区饵料丰富,有利于贝类生长和繁殖, 是某些贝类如鲍、紫石房蛤、珍珠贝、 扇贝、魁蚶等自然生活的海区,也是扇 贝飞贻贝、珍珠、牡蛎等的筏式养殖区。
第二节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 质
一、潮汐、波浪和海流
潮汐、波浪和海流都是海水运动的形式, 它对贝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我国沿 海滩涂辽阔,具有适合不同种贝类生活 所需的底质。潮汐、波浪和海流是良好 滩涂创造者。由于它们不停地运动,构 成了各种各样的滩涂底质,为贝类的生 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潮汐、波浪和海流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 物质、氧气和饵料,促使底层营养物质 上升,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和贝类的生 长。
温度的变化还影响着浮游生物的繁殖与 生长,有机物的分解,气体含量和甲碱 性的变化,间接影响贝类的生活与生长。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盐度值近似于每千克海水含有盐分的克数。外 海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近海海水的平均盐 度为3l‰;河口附近的海水盐度较低,一般为 10~25 ‰,在雨季甚至低达1‰左右。
贝类是变渗透压动物,因此在不同盐度条件下 生长的贝类;其渗透压是不同的。根据贝类适 应盐度范围的大小与强弱,可以将贝类分成狭 盐性种类与广盐性的种类。密鳞牡蛎、扇贝和 鲍等,仅分布手盐度较高的海区称之为狭盐牲 种类;蛤仔、褶牡蛎等,适应范围较广,称之 为广盐性种类。
各种贝类对海水运动的适应能力是不同 的,如鲍和扇贝等喜欢生活在开敞程度 较大、浪大、流急的海区,而泥蚶、缢 蛏、蛤仔等埋栖贝类,一般喜欢生活在 开敞程度不大浪小、流缓的海区。
特别是对埋栖贝类即将附着的幼虫来说 更是如此。若潮汐较大、浪大、流急, 不仅使底质发生变迁,而且由于稚贝 (刚附着时的小贝)足丝少而弱,附着 能力较差,就要影响稚贝的附着或被流 带走,因此,凡是有埋栖贝类苗种分布 的海区,开敞程度不大,浪较小,水流 较缓。
四、营养盐
营养盐是海水中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必 需物质。浮游植物又是多种贝类的饵料 基础。因此,海水中营养盐的多寡间接 地影响贝类的生长与繁殖。此外,贝类 也可以通过外套膜、鳃直接吸收和利用 盐类,如贝类需要多量的钙,光靠饵料 供应是不够的,它们便通过直接吸收途 径获得。
浮游植物生存除了需要二氧化碳和氧等 气体外,还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如氮、磷、 钾、硅、硫、钙、锰、铁等,以构成生 物体的蛋白质和细胞核。其中钾、硫、 钙等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较丰富,足够 生物生长之用;而另一些元素,如氮、 磷、硅、锰、铁等却含量较少。
氮、磷、硅、锰飞铁等营养元素中,植 物对氮的需要量又较其它数种营养元素 为大。因此,某一海区的肥瘦可以用氮 来衡量(氮主要以NO3-—N、NH4一N和 N02—一N形式存在)。肥区总氮含量大 于0.1 mg/L,若小于0.0l mg/L则为瘦区。
浅海滩涂养殖区营养盐的来源,主要是 生物尸体分解、河流、降雨及人工施肥。 海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 春季水温上升,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营 养盐被消耗,含量降低。冬季,由于浮 游植物生长缓慢和海水的运动,营养盐 含量达最高。
若生物摄取海水中的氮、磷少至一定程 度时,光合作用即无法进行,浮游植物 繁殖就要受到限制,贝类的生长也就受 到影响。因此氮、磷等元素成为制约植 物生长.的因子,它们的分布;明显地影 口向生物活动。而与盐度值的大小几乎 无关。为了区别于那些与盐度之间具有 不变比例关系的大量元素(保守元素), 营养盐又称为非保守元素。
3、低潮区 又称下区。其上界是小潮平 均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和高潮 区相反,它大部分时间浸在海水里,只 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这 一区也是多种贝类自然分布区,亦可作 为牡蛎、西施舌、文蛤、蛤仔等养殖区。
生活在潮间带的贝类,退潮时就暴露在 空气中,涨潮后重新被淹没,海区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性质都要受这种有节奏 变化的制约,并具有一定周期性。生活 在潮间带的贝类在不同程度上都适应于 这种多变的条件即高温和低温,干燥和 暴晒。耐干力最强的种类栖息在潮间带 的上部,相反的则栖息在潮间带的下部。 因此,在潮间带往往看到层次分明的种 群垂直分布层和水平分布区。
根据大小潮汐涨落的四条潮线,可把潮间带分 成三个区,即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l、高潮区 又称上区。位于潮间带最上部,这 一区的上界是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平均高 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短,只有在大潮时 才能被海水淹没。这一区可以进行蓄水养贝 (例如蚶塘养殖)和修建半人工育苗土池。
2、中潮区 又称中区。占潮间带大部分, 它的上界是小潮平均高潮线,下界是小 潮平均低潮线。这是非常典型的潮间带 地区。每天一度或二度干出和被海水淹 没,当该区露出后,贝类的摄食和水流 交换就被迫停止。这一区是滩涂贝类的 主要生活区域,也是泥蚶、蛤仔、缢蛏、 牡蛎、蛤蜊等贝类养殖重要基地。
二、温度
贝类是变温动物,新陈代谢的低水平和缺乏完 善的温度调节是它们体温不恒定的主要原因。
严寒的冬季,冰雪封冻的低温季节,能导致贝 类的血液及体液的冻结,引起死亡。野生的贝 苗、成贝,常因低,温造成死亡。为此,在贝 类人工苗种培育及养成管理中,要采取防冰初 防霜冻舶措施。
酷夏炎热,温度过高,能使贝类呼吸急速面不 规则,缺氧窒息,还可造成蛋白质凝固,以至 昏迷死亡或烫死。要采取“防暑”(严避暑” 或“过港”)的措施。
海珍品养殖技术
第一章 养殖的环境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