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集聚
知识溢出测度方法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知识溢出测度方法的文献回顾与评述叶翀;郭瑜婷【摘要】知识溢出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地区创新指数、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指标, 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区域科研成果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知识溢出作为企业创新的一种手段, 可以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活力与创造力, 帮助企业获得更长远的生命力.该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 对其进行分析与整理, 主要归纳目前比较常用的4种知识溢出测度方法, 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适用的研究环境.【期刊名称】《海峡科学》【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知识溢出;测度方法;研究述评【作者】叶翀;郭瑜婷【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按照Romer的定义,知识是制造业为了追求更高额的利润而进行一系列投资决策的产物,与普通商品相比,知识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溢出性。
知识溢出作为知识扩散的重要途径之一,与知识传播不同的是,知识溢出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创新、再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制。
知识溢出需要加入吸收者自己的想法,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创造性地提出新想法、新思路,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知识溢出在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和地方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最早关注“知识溢出”概念的Marshall认为,知识是“弥漫在空气中的公共产品”,将自己的创新思想与他人的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认知[1]。
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知识在“容器”无法承载的情况下外溢的一种情况。
但这与杯中水太多而外溢的物理现象又有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溢出可以有两种溢出形式,一种是常见的从知识储备量比较丰富的区域流向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的区域,而另一种是反其道行之,从知识储备较少的区域流向知识储备较高的区域[2]。
知识溢出最初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个体,然后逐步转化成行业群体,Romer首次将知识从微观角度延伸到了宏观层面。
国内研究方面,赵勇等人将知识溢出视为一个过程,即各类知识与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一个主体向另外一个主体转移的过程[4]。
知识溢出和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关系分析
知识溢出和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关系分析内容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存在空间集聚态势。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基础上,将知识溢出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计量模型中,利用中国地级以上286个城市进行检验,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特点,解释了空间计量结果。
在此基础上,纳入知识经济和创新因素,进一步就未来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溢出生产性服务业城市空间集聚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学者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下考虑了空间因素,创新解释了产业集聚理论。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逐渐从危机中回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专业化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态势日益明显。
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如胡霞(2008)、王朝阳(2008)、陈立泰(2009)等。
综合文献,学者们对服务业空间集聚现象、案例、实证进行了研究,但有关方面仍需继续深入,如文献忽视了知识存量和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大多文献的研究多以省级为研究对象,省级范围较大可能会掩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真正因素,以城市为视角可能更为合适。
因此,为进一步探究学者们研究的不足,本文从知识溢出角度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将知识能力等要素纳入分析框架中,利用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进行计量检验,以进一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异质性和依赖性等机理。
理论假设及模型设计(一)理论假设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结合本文研究需要,提出以下理论假设:假设1:区域的知识存量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假设2:地区之间存在知识溢出。
假设3:人力资本门槛假说成立。
假设4:交易费用降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假设5:规模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假设6: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
假设7:对外开放的提升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产业发展,知识,空间]空间知识溢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空间知识,产业发展,知识溢出,溢出作用
1引言
2空间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对于知识溢出效应一般是指由知识溢出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的提升,即溢出吸收者通过对溢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自身能力,并且因为这一效应而有效推进经济及其他领域发展而获得的效益。空间知识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集中的体现在经济发展规模方面,这种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从客观意义上更好地推进了类似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3]Stuart,E,andSorenson,O.Socialnetworksandentrepreneurship[A].inAlvarez,S,Agrawal,R,andSorenson,O(Eds.).Handbookofentrepreneur
shipresearch[C].Berlin:Springer Verlag,2005
[4]Cassar,A,andNicolini,R.Spilloversandgrowthinalocalinteractionmodel[J].AnnualofRegionalScience,2008,42(2):291-306
通过上述研究不难发现,规模经济的基础是产业之间的空间知识溢出,这种溢出加速了同类企业的知识创新,进一步促进产业成本的降低,通过规模的扩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因此空间知识的溢出效应加速了类似产业的发展。
3如何应对空间知识溢出效应
对于如何应对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必须要充分发挥空间和距离的作用,同时加速产业集群的构造。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一般情况下则会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而影响产业发展。对对于企业而言,空间知识的地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着企业的位置选择,并进一步决定着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由此可见,产业集群能够有效的发挥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并且能够有效的加速经济发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避免投资风险。另外,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在空间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下,产业集群会将不同的人才集聚在一起,并且为这些人才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遇。
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企业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杭州软件企业集群为例
2009年第9期科技管理研究Re s e a r c h S c i e n c e and T e chnol ogy M ana gem e n tR e se ar c h2009N o .9文章编号:1000一.7695(2009)09—0343—03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企业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杭州软件企业集群为例武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1804)摘要:创新是高技术企业的主要特征,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知识观角度看,知识溢出是高技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
分析了高技术企业集群内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认为知识溢出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变量;并以杭州软件企业集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从知识现视角提升高技术企业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溢出;高技术企业集群;企业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 302文献标识码:A随着企业竞争优势从静态价格优势转向动态综合优势,知识越来越成为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知识理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集群内知识溢出作为一个新课题更是得到了高度重视。
知识溢出的概念源于M ar s hal l (1964)¨J ,M ar shal l 用“溢出”描述产业区内企业更易于获得创新信息的外部性现象。
K r ugm an(1991)口1把知识溢出定义为马歇尔外部性的一个方面,认为产业区因此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高技术企业具有创新性、系统性与不确定性特征,其创新面临更多的风险,创新过程需要得到更多外部知识源的支持。
知识溢出使集群公共知识得到积累,智力资源得到提升。
集群内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获取所需知识。
使企业的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肩膀上”。
1知识溢出的内涵、特性及类型知识溢出概念提出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界定p 。
J ,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概括了知识溢出的本质:从个体层面看,溢出过程中知识创造者未能独占全部创新成果,知识接受者没有为获得的溢出承担全部成本,存在外部性;从群体层面看,知识溢出使集群企业更易获得所需知识,能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创新。
知识溢出研究综述
知识溢出研究综述作者:梁卉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是一种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本文以知识溢出为主题,按照现有研究的发展脉络,从企业微观层面、产业组织层面和宏观层面上研究知识溢出对创新决策、集聚创新、区域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知识溢出创新决策区域经济增长集群创新投资贸易一、知识溢出的定义Marshall(1890)认为知识溢出是知识在同一行业、地区的不同组织间扩散、传播、转移和获取。
Arrow(1962)认为知识是具有溢出效应的公共产品,企业在投资和生产过程中会逐步积累生产经验和知识,再被其他企业所利用,通过知识溢出提高其他企业的生产率;Romer (1986,1990)将知识分为专业化知识和一般知识,专业化知识给个别厂商带来垄断利润,一般知识使全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二、知识溢出的研究方向1.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研究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
Arrow(1962)认为企业研发活动对其他企业的生产存在正的外部性,即为知识溢出;Romer(1986)认为知识溢出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若政府不向生产知识的厂商提供补贴,或对其他厂商征收相应的税收,会导致知识创造厂商的后续创新不足;Romer(2001)认为知识如果完全溢出,企业将失去知识创造的动力而选择等待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溢出。
2.在产业组织层面上研究知识溢出与集群创新的互动关系。
首先,知识溢出与集聚呈现出内生互动关系。
Freeman(1991)认为集群内部存在的知识溢出效应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SAudretsch 和 Feldman(1996,1999)认为,知识溢出的存在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提高了经济主体交换思想以及意识到最初重要知识价值的可能性,降低了科学发现和商业化的成本,促进集群的发展和创新产出的增长。
其次,知识溢出与创新活动存在着互动关系。
2. 知识溢出_一个文献综述_赵勇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赵 勇 白永秀 内容提要: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溢出的研究单元从企业转向了空间,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知识溢出为主题,从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三个方面,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以及知识溢出对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基于空间层面,分析了目前知识溢出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的最新趋势。
关键词:知识溢出 创新 集聚 知识生产函数 区域经济增长一、导 论知识溢出是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经济学分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
①在经济学文献中,Arrow(1962)最早阐明了知识的累积过程及其经济涵义,Romer(1986,1990)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技术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特征是知识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将知识作为独立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知识溢出的内生增长模型。
在Arrow(1962)和Romer(1986)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知识溢出的研究最初主要局限于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文献当中,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使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分析知识生产与溢出。
在代表性的知识生产函数中,企业将新的经济知识作为创新活动的投入,创新产出作为创新投入的函数。
企业的新知识既能促进本企业生产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也能溢出到其他企业并促进这些企业的创新,这些创新的技术知识又会溢出,从而形成不间断的企业间相互知识溢出,使得创新收益递增。
但大量经验研究显示,在企业微观水平上,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关系,知识生产与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有关表明外部性的存在,这种关系在城市和区域等较广的范围内则比较显著,将企业作为知识溢出的观察对象并不合适(Audretsch and Feldman,1996,2004)。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转向空间研究知识的外部性,强调知识外部性的动态特征,特别是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探讨知识在空间溢出的机制,以及知识溢出促进集聚、创新和增长过程中的空间特征。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1、知识溢出的定义与重要性知识溢出,作为知识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知识在不同个体、组织或地域间非自愿、无意识的传播与应用。
这种溢出过程并非通过市场交易或产权交易实现,而是借助各种社会互动、网络关系或公共渠道,使得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
知识溢出的存在不仅加速了知识的扩散和积累,更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定义上来看,知识溢出具有三个关键特征:非自愿性、无意识性和非交易性。
非自愿性指的是知识溢出往往不是知识拥有者主动分享的结果,而是在社会互动中自然产生的;无意识性则表明知识溢出过程中,知识接收者往往并未明确意识到正在接收新知识;非交易性则强调了知识溢出与市场交易的区别,即它不需要通过明确的购买或销售行为来实现。
知识溢出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机制。
当新知识在不同主体间溢出时,它有可能激发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知识溢出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溢出,知识得以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知识溢出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知识溢出可以促进国内外企业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因此,对知识溢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传播和应用机制,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制定更加有效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政策。
2、研究背景与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溢出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机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知识溢出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然而,关于知识溢出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分析知识溢出的相关研究,以期深化对知识溢出的理解,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知识溢出视角下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研究
| ≥ j
19— 99 9 0 1 9 年的专利数据 , 用空间计 量 应 的方法研究了美国各城市的创新活动的空 间分 布。结果表 明美 国城市创 新产 出的基
知溢视下 识出角 区创活 的间聚 究 域新动 空集研
■ 郭嘉仪 ( 东商 学院 广 州 5 2 ) 广 13 0 0 ◆ 中图分 类号 :F)2 文献标识 码 :A ( 6
集 聚
发 、产学 合作 研发 以及人力资本对 区域创 新的作用和贡献 度。他的研究也证实 了我 国省域创 新活动在地理上具有高度集 中的 特征 ,大学研 发、产学合作研发对 区域创 新具 有重 要外部效 应 ,使得 区域创新活动 的空 间集聚度 不断增长 ,表现出一定程度
的 累积 因果 性 。
空 间上是否存在相视 角下 是否显著。
( ) 国创 新 活动 的 区域 分 布特 征 一 我
改革开放 3 多年 , 0 我国经济发展取 得 举世瞩 目的成就 ,但是 区域 间发展 不平 衡 依 然是一个长期存在 的现 象 ,尤其 是区域 创新活动在地理上 的空 间集聚 ,表 明区域 创新能力的差距 日渐扩大 ,东西部地 区协 调 发展 仍面临着矛盾和 问题。对历年专利
我 国省级行政 区的创新活动 呈现 明显
的 梯 次 递 减 现 象 ,东 部 沿 海 地 区与 中西 部
内陆地 区的创新能力差距 明显 , 而在安徽 、 江西 、湖北 出现与周边 区域 间的 “ 创新活
动 盆 地 ”现 象 。 1 9 9 5年 ,创 新 能 力较 强 的
数 据进 行观察发现 ,专利数排行前五 的地
区 占全国总数的 比重逐年上升 , 26 % 从4 .2
( 9 1 5年 ) 升 至 5 5 ( 0 年 ) 9 上 12 % 2 01 ;
地方化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Audretsch & Feldman (2004) 和 梁 琦 (2004) 系统回顾了有关知识和技术溢出方面的理论和实证 文献后发现,这些文献的一个共同结论是,知识和 技术的传播与溢出确实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知识 溢出对产业集聚的强化作用恰恰是表现在它的地方 性特征上。梁琦 (2004) 还认为,知识属于全人 类,但不排除知识溢出存在空间局限性,亦即知识 和技术的传播存在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构成空间集 聚的重要机制,并强化集聚效应。知识的地方性溢 出特征是区域增长和创新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溢 出的主要路径可以看出知识溢出具有的本地化特 性:一是可编码知识通过专利及其引用等活动的流 动。从专利及其引用活动、产业变化、劳动力流 动、大学R&D的水平和创新率等方面考察知识溢
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方向 虽然我们分析时区分了影响知识溢出的区域因 素和产业因素、时间因素,但它们是相关的,对知 识溢出的作用是交叉的,如产业的知识密集度就能 放大区域因素对地方化溢出的影响。既然地方化溢 出更可能在知识投入重要的行业居于主导地位,那 么产业的知识密集度便会影响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相 对重要性。因此,一个区域本身的产业种类基础是 讨论其经济发展政策的逻辑起点,不顾自身产业基 础盲目模仿一味追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 “一刀切” 做法并不能作为所有欠发达地区的竞争战略。其 实,各区域在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时, 应充分考虑 产业间技术关联效应,当具有较强技术关联度的产 业实现空间集聚后,政府可通过建立相关产业共性 技术开发基地强化共同技术池的知识累积溢出效 果,或集中力量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 用。
产业集聚与知识溢出的交互作用: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检验
产业集聚与知识溢出的交互作用: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检验陶爱萍;李青钊【摘要】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是经济生活中的两种重要现象,两者是否存在互动关系?纵观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单独研究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的文献较多,关注两者互动关系的文献却并不多见.文章基于产业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在深入剖析知识溢出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推进知识溢出以及两者互动机制的基础上,分别通过单方程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与知识溢出之间的单向关系和互动关系.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促进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以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6(030)003【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互动机制;联立方程【作者】陶爱萍;李青钊【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合肥工业大学工业信息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合肥工业大学工业信息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3[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3.012当今世界,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集聚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源泉,几乎所有富有活力的经济体都表现为产业集聚的较为发达的地区。
传统观点认为,产业集聚的形成源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然而Krugman(1991)认为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只能解释很少一部分的产业集聚现象,其余大部分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归结于外部经济[1]。
关于外部经济与集聚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Marshall的论述,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Marshall首次阐述了产业集聚现象,并总结了集聚形成的三个原因: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专业化的中间投入产品以及知识技术的外溢[2]。
知识溢出视角下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研究
知识溢出视角下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研究本文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首先,分析了我国创新活动的区域分布格局,计算其空间集聚度,并通过Moran`s I指数检验证实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确实具有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含知识溢出的创新知识生产函数,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相邻地区之间的知识溢出以及各省市的科技经费、人员投入的差异是引起创新活动集聚的重要原因;其中,知识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衰减,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关键词:知识溢出区域创新空间集聚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区域创新活动在地理上的空间集聚,表明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日渐扩大,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仍面临着矛盾和问题。
对历年专利数据进行观察发现,专利数排行前五的地区占全国总数的比重逐年上升,从42.62%(1995年)上升至51.25%(2001年);2006年后,该比例达到60.97%,即我国仅五个省市的专利数量就已经占据了全国专利总量的六成以上;至2009年,该比例更高达62.95%,预期未来还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尽管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客观存在,但这却与我们直观理解存在差异:从1995年至2009年这十五年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社会的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地理距离对人才流动、信息流动以及各种创新要素流动的阻碍已越趋微小,世界都已俨然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然而我国省际创新活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却越来越不均匀。
相关文献回顾近年来学者们对我国区域创新不平衡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符淼(2009)对比了我国技术和经济活动的分布,发现我国技术的集聚度高于经济活动的集聚度。
他的研究构造了含空间外部性的Romer研发模型,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方法,测量技术活动的空间相关系数随不同距离阈值的变化,其结果显示技术外溢超出800公里后快速递减,使技术活动局部集聚,进而导致了经济的局部集聚。
区域知识溢出的集群效应研究
维普资讯
财 贸研 究
2 0 . 06 2
区域 知 识 溢 出的 集 群 效 应 研 究
许 箫迪 王子龙 李晓 雯2
(. 1 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 区域经济研 究所 , 江苏 南京 20 1 ;. 10 62 南京xi技术学院, - 江苏 南京 20 1 ) 10 6
把空 间因素引入溢出效应 的研究 , 并以知识缺 口 定义溢出的强度 :
.
S: e一亩 ) ;= (G
r
i ≠i
式 中:. 区域产生并为 i S为j j 区域接受的知识溢出,{ i 8 为 区域的学习能力 , 为区域 i r 与区域j 之间 的距离。Gi 为知识缺 口, ; I , 中 K 为区域 i Gj n 其 = ; 的知识储存。
收 稿 日期 :0 5- 1 2 20 1 - 0
作者简介 : 许萧迪(98 )女 , 17 一 , 河南扶 沟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区域经 济研 究所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管理工程 、 区域 经济 。 王子龙(92 )男 , t7 一 , 河南永城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区域经济研 究所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系统工程 、 术经济 。 技 李晓雯(90 )女 , 17 一 , 山东威 海人 , 南京工业技术学 院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产业经济 、 行政管理 。 基金项 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4 Y 02 ; 0 E B3 )江苏省软 科学重点项 目( R 04 1) B 2004 。
我国工业集聚结构对知识溢出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
我国工业集聚结构对知识溢出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湖南大学吴宏丹、樊帆、金巧强摘要:知识溢出是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知识传播、扩散的一种经济集聚活动,知识溢出具有区域关联性。
本文以我国工业集聚的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度3个变量为核心变量,以对外开放度、人口规模等为控制变量,选取2003-2009年我国30个省(市)作为样本数据的空间单元,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工业集聚结构对工业知识溢出的影响。
研究发现,我国工业知识溢出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性,并且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工业集聚存在显著的MAR溢出,但Jacobs 溢出不显著;工业集聚的竞争度在时间维度上有利于知识溢出,但在空间、时空维度上不利于知识溢出。
关键词:工业集聚结构知识溢出空间面板模型产业集聚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分工水平逐步深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定位和布局,区域产业集聚现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速的扩张(Scott,1988[1];Porter,1998[2]; Fujita,2003[3]),例如美国硅谷、英国的剑桥、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台湾的新竹,这些产业集群都表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溢出能力,并成为本国本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
知识溢出现象表明,企业创新行为并不是独立的,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多样化、专业化以及竞争性的集聚结构必然会对知识溢出产生影响。
虽然产业集聚的多样化、专业化、竞争程度与知识溢出的研究倍受学者关注,但现有研究中往往忽视空间因素的作用。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知识溢出本身是产业集聚演化过程中的地理空间现象,这种忽视和脱离“地域特征”的研究导致了产业集聚的多样化、专业化、竞争程度对知识溢出影响的相关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偏差。
因此,本文在考虑空间因素影响条件下,从工业集聚结构的角度,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技术分析工业集聚结构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从而揭示知识溢出的空间规律,为提升我国工业集聚的创新产出能力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空间知识溢出研究述评
空 间约束 、 响 机制及 其 对地 方经 济 的影 响 。 目前 , 影
从 知 识 溢 出角 度 对 集 聚 的研 究 已经 成 为新 经 济地 理学 的前沿 。
出) 与一 种折 中的观点 ( 不完 全 溢 出) 。
知识 溢 出没有 影 响 , 识 溢 出可 以 即刻 发生 到整 个 知
由 于知 识 溢 出 的 空 间 特 征 及 其 对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重 要 作 用 , 必要 对 这 一 问题 进 行 总结 。本 文 有 主 要 围绕 以下几 个 逻 辑 相关 的 问题 : 知识 溢 出是 否
蚕匿翻
舶期
JaHie c学 oluUr经oi uobni 院s rfeit济o n 湖fn报 v北E m s 学c y o
空 间知识溢 出研 究述 评
苏红键
( 京 交 通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京 10 4 ) 北 北 0 0 4
摘 要 : 识 溢 出是 解释 集 聚 、 新 和 区域 增 长 的 重 要 概 念 之 一 , 2 知 创 自 0世 纪 6 0年 代 以 来 取 得 很 大进 展 , 从 并
收 稿 日期 : 0 0 0 - 7 2 1- 5 2
作 者 简 介 : 红键 (9 4 , , 南张 家界 人 , 京 交通 大 学 经 济 管理 学 院博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经 济 管 理 研 究 。 苏 1 8一) 男 湖 北 主
圄
21年7 01 月
湖 北 经济 学 院学 报
关 键 词 : 间知 识 溢 出 ; 间 范 围 ; 制 ; 方 经 济 增 长 空 空 机 地
知识的局限与扩展
知识的局限与扩展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中。
几乎每个人都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平台获取知识,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世界和拓宽我们的思维。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知识的局限性,并意识到知识的扩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知识很容易受到个人观点和偏见的影响。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偏向于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的接受会使我们的知识局限于自己的舒适圈,无法真正开阔视野。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尝试接触和理解不同的观点,才能真正拓展我们的知识边界。
其次,知识的发展和更新速度非常快。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使得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很可能很快就会过时。
过去的知识可能会为当前的问题提供一些启示,但并不能直接应用于现实中。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进展,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态度。
只有持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此外,我们还需要意识到知识的专业性和限制性。
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各个领域的知识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
一个人无法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只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上拥有深入的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要听取他们的观点,也要学习他们的方法和思考方式。
同时,我们也应当保持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以便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开拓新的思维路径。
最后,我们要意识到知识的局限性可能导致偏见和误解。
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只是一种视角,不能代表所有的事实和真相。
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会对知识进行不同的解读和理解,因此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为标准去评判他人。
在了解和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多元性,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观点。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意识到知识的局限性,并不断努力去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只有保持学习的状态,尊重不同的观点,跨领域交流,我们才能超越传统的思维框架,从更广阔的视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溢出基础上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
知识溢出基础上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在知识溢出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得出提升区域竞争力应建立优势产业集群,有效利用知识溢出,培养和提高知识创新能力,促进集群的升级,从而形成创新型区域。
[关键词]知识溢出;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1 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如今,产业集聚已成为区域的基本框架,根据现有文献,决定产业集聚的三个主要因素是自然优势,市场接近,生产的空间外部性。
随着知识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传播,自然优势和市场接近正日益下降,而空间外部性,尤其是知识溢出的地位不断上升。
由于知识溢出会产生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而知识溢出又具有空间局限性,对这种过度经济利益的追逐会导致相关或相同的企业集聚。
在产业集聚地,某一企业通过创新和开发所获得的知识,很大一部分会溢出,成为整个集群中的公共知识。
知识溢出的距离衰减性,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区域化,导致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2 产业集聚中学习与创新机制对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在地理上的接近,有利于当地企业面对面的交流,而这种方式对知识共享和创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地理上的接近,频繁的互动又增强了企业的信任,信任有助于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提高效率,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和成本效益。
由此,产业集聚不仅产生规模经济,而且企业间相互借鉴和学习,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
另外,产业集聚增强竞争和协作,竞争为创新提供压力和动力,协作为创新提供有效的实现形式,因而,产业集聚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激烈竞争,一是分工协作,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3 区域竞争力对产业集聚区域竞争力一旦形成,将反过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
区域竞争力形成后将具有巨大的“辐射—集聚”效应,这种效应能增强政府,外商的投资,加大集群内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先进的国外技术,促进新企业的进入,从而带动集群的升级。
区域竞争力的形成使产业集群得到优化。
高端知识服务业集聚大都市的成因分析
面从 外部 性 进 行 分 析 , 主要包括信息交流 、 范 围经 济 、 降低 人 力 资 源 搜 寻 成本 、 社会资本 、 依
托 大都 市 . 融 入 全球 化产 业链 体 系 。
关键词 : 高 端 知 识服 务 业 ; 集聚; 大 都 市
中 图分 类 号 : F 7 1 9 .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6 8 0 X ( 2 0 1 3 ) 0 3 — 0 0 7 7 — 0 8
一
、
引
言
服 务业 的发 展程 度 已逐渐 成 为衡量 一个 国家 或地 区的经济 发展 机会 及其
2 0 1 3年 第 3期 总第 1 1 7期
上 海 金 融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h a i F i n a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
No . 3 。 2 01 3
Ap r No . 1 1 7
心 产业 。
一
般来 说 , 传统 的生产要素主要 包括劳 动 、 资 本 和 土 地 三 大 要 素 。高
端 知 识 服 务 业 的一 个 核 心 资本 就 是 智 力 资 本 。智 力 资 本 这 一 概 念 是 由美 国经 济 学 家 加 尔 布 雷 斯 于 1 9 6 9年 首 次 提 出 的 。加 尔 布 雷 斯 认 为 资 本 中 的
高端 知 识 服 务 业 集聚 大 都 市 的 成 因分 析
从 而 引 发 了 关 于 智 力 资 本 研 究 的浪 潮 。斯 图 尔 特 将 长 期 以 来 被 大 家 忽 视 的智 力 资 本 及 其 重 要 性 揭 示 出来 , 他反 复强调智力资本不易被人发掘 , 经
知识溢出视角下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机制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9期7㊀作者简介:蓝梦芬(1992-),女,广西忻城人,经济学硕士,广西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知识溢出视角下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机制研究蓝梦芬(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摘㊀要:本文通过构建知识溢出在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中的传导路径,对可能通过知识溢出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如专利知识㊁知识人才流动等因素进行理论假设和实证检验,并根据假设检验的结果,针对东部高集聚水平地区和中西部低集聚水平地区提出了侧重点不同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知识溢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中图分类号:F 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20.29.0030㊀引言知识溢出是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传播的,但知识的传播受地理距离的限制往往是局域范围内的传播,体现出明显的地方性特色,而知识的传播扩散往往能够吸引企业向知识源集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外学者对于知识溢出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率先将知识溢出与产业空间集聚相结合,建立两者的动态模型,肯定了知识溢出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K r u gGm a n ,1991;A u d r e t s c h ㊁F e l d m a n ,1996);还考虑外部性㊁人力资本溢出等因素完善了知识溢出的实证模型,证明了知识溢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空间集聚(F u j i t a ,2002;A l o n s o ,2002;K e e l y,2003;B e r l i a n t e t a l ,2006;K o l k o 2007).国内学者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证实了知识溢出与产业空间集聚的双向关系(陈良文㊁杨开忠,2006;段会娟㊁梁琦,2009),认为知识溢出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非常明显(刘斯敖㊁柴春来,2011),这个影响有正面和负面的,正负效应同时存在(杨皎平等,2015),而知识溢出对产业空间集聚的驱动也分为专业化知识溢出和多样化知识溢出(王飞绒等,2015).综上所述,虽然已有学者构建了知识溢出与产业空间集聚的关联,但是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研究尚未多见,本文将在知识溢出的理论框架下,通过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探讨知识溢出如何通过传导机制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1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1㊀理论分析本文在局部知识溢出的理论下进行分析,将产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力归结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新的知识被创造出来后,显性知识(如新的生产技术)被直接用于生产,但还有一部分知识被无意识的扩散出去,被其他企业吸收,用于其他企业的生产制造,通过知识的传播,其他企业会逐渐向知识源集聚,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溢出,集聚形成后知识溢出的距离缩短,吸收新知识的成本变低,对于行业而言,即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集聚规模进一步增大,知识资本的积累不断增加.而知识资本积累越多,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创造,增强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进一步集聚.在这个循环累积的过程中,知识资本积累逐渐增多,集聚规模逐渐扩大,形成极具影响力的产业集聚中心.图1㊀知识溢出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传导路径如图1所示,结合文献综述,知识溢出并不是总能促进产业集聚的,它也有负面的影响 即造成产业分散.知识创造出来之后,显性知识直接用于企业生产,而隐性知识则无意识的在集群内部传播扩散,知识源之外的企业会吸收消化新知识,进行生产创造,并创造出新的知识,进一步增强集群内部的知识资本积累,知识资本积累越多,越能吸引集群外的企业向集聚区迁移,在循环累积中形成新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中心.但是在集群内,技术落后的企业与先进企业有着天然上的差距,当落后企业无法吸收外溢的知识时很可能会被集群淘汰,而知识溢出也容易导致 搭便车 山寨 等现象发生,迫使技术先进的核心企业搬离经济区,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当集聚规模过大时,会造成集聚的 拥挤效应 ,整个集聚区的正外部性变成负外部性,导致集聚的崩溃.1.2㊀研究假设结合上文,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在局域范围内产生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也就是知识溢出,根据知识溢出的传导途径,本文试图从专利知识㊁知识人才流动㊁研发投入㊁外商直接投资(F D I)产业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9期8㊀㊀和国际贸易五个方面探究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知识溢出路径,并提出以下理论假设.H 1:专利知识产生的知识溢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正面影响.H 2:知识人才的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正面影响.H 3:研发经费的投入产生的知识溢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正面影响H 4: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溢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正面影响.H 5:通过国际贸易获取的知识溢出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正面影响.2㊀实证分析2.1㊀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本文采用的是1995-2015年29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6»«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1996-2016»«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96-2016»及国泰安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产业集聚度指标y i ,t ,以区位商来测度;解释变量有五个,分别是专利知识p a t e n t i ,t ㊁知识人才h u m a n i ,t ㊁研发投入e x p e n d i ,t ㊁外商直接投资f d i i ,t 和国际贸易t r a d e i ,t ;加入三个控制变量,分别是企业规模s c a l e i ,t ㊁基础设施t r a n s i ,t 和政府干预g o v i ,t .2.2㊀实证结果分析本文利用S t a t a 13软件来拟合回归方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表1㊀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㊀㊀(1)代表专利知识的变量p a t e n t i ,t ㊁企业规模的控制变量s c a l e i ,t ,在全国和东㊁中㊁西部地区的实证结果都是显著的正系数,证实了理论假设H 1.这表明专利知识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是非常大的,一个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专利数量越多,集聚优势就越大;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研发能力最强,中部地区近年来专利数量逐渐增多,西部地区的研发能力亟待提升.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知识溢出对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具有极大的正向作用;东部地区企业规模的系数较小,表明知识溢出效应减弱,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出现了 拥挤效应 ,边际效益递减,而中部地区的规模效应比西部地区还低,说明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方面西部地区更有优势.(2)代表研发投入的e x p e n d i ,t ㊁外商直接投资的f d i i ,t ㊁国际贸易的t r a d e i ,t 系数也都为正,证实了H 3㊁H 4㊁H 5假设,由研发投入㊁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但是这个作用并不是很显著.这是因为新知识㊁新技术的研发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研发经费投入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是有限的,东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已经出现了排斥现象;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东部地区借乘改革开放的春风㊁西部地区凭借 西部大开发 等政策红利,吸引了外来资本到东部和西部地区投资生产;而对外贸易表明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收还浮于表面,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东部地区具有更靠近国际市场的优势,对外贸易的作用非常显著,中部地区的产品更多是在国内销售,对外贸易的作用不明显,西部地区产品出口带来的知识溢出则是发挥正向作用.(3)代表交通基础设施的控制变量r o a d i ,t 系数显著在全国范围的实证结果显著为正,但是在各地区由于地势等原因作用不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输成本,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为人员的空间流动提供便利,大大增强了知识溢出效应.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路网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聚具有很大的正面影响,中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不太明显的负面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基建完善后也加剧了它和其他的竞争,西部地区地势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9期9㊀险峻,山河纵横,交通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改善,知识的空间溢出遇阻.(4)代表知识人才存量的h u m a n i ,t 和政府干预的控制变量g o v i ,t 实证结果表明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是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拒绝H 2原假设.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出现了劳动力拥挤 现象,知识人才的效应虽然还是正向的,但是已经在逐年减弱;而中部地区可能是因为 孔雀东南飞 ,知识人才流向中部而破坏了知识资本的积累;西部地区的高校近年来为当地输送了大量电子信息人才,负面影响比中部地区小很多.政府的过多干预不利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东部地区的重复性建设和投资削弱了知识溢出效应;中部地区的政府干预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政府的正向扶持和引导是有利的;而西部地区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营商环境尚未改善,地方政府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财政支持非常少,对产业空间集聚产生的影响力不显著.3㊀优化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政策建议3.1㊀东部高集聚水平地区首先是加强知识交流,扩大规模经济.东部地区应结合地区经济社会现实情况,打造知识交流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缩短知识溢出的地理距离,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正外部性影响.同时适当松开 看不见的手 ,激发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增强知识溢出效应;利用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林立的优势,为当地输送更多电子信息专业人才,提供更专业的政策咨询服务,也提高产学研合作力度,以促进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引导产业转移,加快培育高端产业.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起步早㊁发展快,现已出现了集聚不经济现象,不利于产业的结构优化,同时生产材料㊁环境保护等问题也制约了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因此东部地区应尽快将已经不适合继续在当地发展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契机,发展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云计算等高端智能产业,引领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向 中国智造 时代迈进.最后是培养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我国的制造业正在朝着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转型,作为数字化㊁信息化㊁智能化发展的前沿地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亟须大量掌握新型智能技术的数字化人才.东部地区引进㊁培养了大量的知识人才,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过于饱和的人力资本也会产生负外部性影响,建立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现有知识人才向数字化新型人才转型;同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创新产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3.2㊀中西部低集聚水平地区首先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中西部地区受地形地貌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知识溢出的强度,不利于产业的集聚发展.尤其是预备承接东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的地区,要打通路网建设等 最后一公里,打破局域限制共谋发展.中西部地区还改善营商环境,在信息网络㊁制度体制㊁市政服务等方面做足功夫,吸引更多企业到当地落户投资,做大做强规模经济,使企业 进得来㊁留得住.其次是因地制宜,合理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出现集聚不经济现象,亟须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部分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承接适应当地发展的产业,形成门类齐全㊁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如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已经形成能够衔接转移产业的集聚优势,可以以优化特色产业为主;而西部地区的省份发展差距较大,除四川㊁重庆外,大部分省份尚未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应因地制宜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同时为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做好准备.最后是鼓励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命脉,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着缺钱少人没技术的窘境,但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后发知识积累优势非常强劲,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完开放水平,通过学习和交流增强当地的专业技术水平,扩大集聚效应,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参考文献[1]K r u g m a nP .I n c r e a s i n g r e t u r n s a n d e c o n o m i c g e o g r a p h y[J ].J o u r G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 ,1991,99(3):483G499.[2]A u d r e t s c hD ,F e l d m a n M.R&DS p i l l o v e r s a n d t h eG e o g r a p h y of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J ].A m e r i c a n 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 ,1996,(86):630G640.[3]F u j i t aM ,T h i s s e JF .E c o n o m i c so f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C i t i e s ,I n d u s Gt r i a l l o c a t i o n ,a n d R e g i o n a lG r o w t h [M ].C a m b r i d g e :C a m b r i d ge U 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 ,2002.[4]A l o n s o -V i l l a r ,O.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K n o w l e d g eS pi l l o v e r s a n dP r o d u c tD i v e r s i t y [J ].A n n a l so f R e g i o n a lS c i e n c e ,2002,36(4):551G573.[5]K e e l y ,C .E x c h a n g i n g G o o d I d e a s [J ].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 i cT h e o Gr y ,2003,111(2):192G213.[6]B e r l i a n tM.R e e dRR ,W a n g P .K n o w l e d g eE x c h a n g e ,M a t c h i n g ,a n d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J ].J o u r n a l o fU r b a nE c o n o m i c s ,2006,(60):69G95.[7]K o l k o J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a n dC o G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o f S e r v i c e s I n d u s Gt r i e s [J ].M P R AP a p e r ,2007:3362.[8]陈良文,杨开忠.集聚经济的六类模型:一个研究综述[J ].经济科学,2006,(6):107G117.[9]段会娟,梁琦.知识溢出关联与产业集聚[J ].软科学,2009,(11):9G12.[10]刘斯敖,柴春来.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基于制造业集聚与R&D 投入的视角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1,(07):32G37+57.[11]杨皎平,侯楠,徐雷,等.知识溢出与集群创新绩效:竞争程度调节效应[J ].科研管理,2015,(6):68G74.[12]王飞绒,丁仲芳,胡祝琳,等.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2015,(7):5G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2053(2004)01-0076-06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集聚梁 琦(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摘 要:知识属于全人类,但知识溢出存在空间局限性,亦即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存在地域性。
这种地域性构成空间集聚的重要机制,并强化集聚效应。
从世界经济来看,由知识和技术溢出的地域性而带来的技术差异影响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并改变一国的贸易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国际收入不均等、世界生产率差异的地域性相吻合。
关键词:知识溢出;技术传播;空间集聚;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生产率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06-24;修回日期:2003-10-08 作者简介:梁 琦(1957—),女,湖南涟源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集聚理论。
集聚使空间距离缩短,从而使由距离产生的成本降低。
马歇尔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指出了产业集聚的三个要素:劳动力共享、接近专业投入、公司和人员之间的信息流动。
这些要素的作用能产生正反馈的良性循环:集聚能带来更多的劳动和投入及更多的人可以分享新思想。
前面两个要素明显是地域性的:当公司集聚在某个城市或区域时,可以从共有劳动力和要素投入市场受益。
所以它们对集聚的作用是显然的。
但知识和技术的扩散是否也具有地域性,即受地理范围限制呢?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水平已与马歇尔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知识溢出对集聚的作用是强化还是减弱了呢?本文借助于国际经验讨论这些问题。
1 知识溢出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1.1 知识溢出是全球性的人们在称道科学家们为祖国贡献智慧的时候,常引用这样一句话: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的确,这一点是无需赘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是全人类的。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任何新知识、新技术,无论最初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发明,都会传播开来,并且最终会传遍全世界,尽管这个传播过程可能非常曲折,传播时间非常漫长。
任何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独占都不会是永远的,相反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
这是个历史观的问题。
第二,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可以低成本或无成本地在全球流动的话,那一定是知识和技术,这是由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决定的。
由于Internet 的迅猛发展,由于全球经济相互依赖性大大加强,这保证了所有国家的人们都能进入同样的知识技术全球化。
一般说来,商品的知识密集度越高,它的传送量与运输成本的相关性越小。
例如把一个软件程序从Los Angeles 通过E -mail 送到Dallas 或送到Syd 2ney ,成本几乎是一样的。
Irwin and K lenow [1]以半导体工业为例,表明在不同国家的公司之间的溢出和在给定一个国家的公司之间的溢出从量上来说是相似的。
1.2 知识溢出是地方域性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和技术不是全球性的,而是地域性的。
即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具有某种地理效果。
这里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尽管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最终任何新知识和新技术会让全人类共同享受,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并不是即时的、瞬间的,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也是有限的。
这里,时间性也包含空间性,即在有限的时间内新知识新技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传播。
第二,信息在传送过程中会有扭曲和失真现象,传送路径越长,扭曲和失真现象越多,因此信息也有信息源和辐射圈,就如电磁波,离发射源越远,半径第22卷 第1期2004年2月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22No.1Feb.2004越大,电磁场越弱。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像可编码信息那样传输的。
所以一些知识可通过与地理无关的机制传播,像Internet和期刊杂志,公司之间并不需要接近,只要在“交流距离”内即可;另外一些知识流动却是与地理密切相关的,特别当非正式交流是重要的传播机制的时候。
Jaffe等[2]、Jaffe and Trajtenberg[3]通过比较专利引用的区位来研究技术传播,他们发现美国专利更多地被美国本土引用而不是被外国引用。
Eaton and K ortum[4]利用专利的统计数据估计了国家水平上的技术扩散和生产率增长,他们的扩散系数表明一国内部的技术扩散多于国际间的扩散,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传播是地域化的。
Coe and Help2 man[5]视国际贸易为技术的输道管,估计了国内R&D溢出和外国R&D溢出对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前者的影响强于后者,这与技术传播的地域性观点是一致的。
2 O ECD的经验证据Keller[6]选取了14个OECD国家在1970-1995年期间的制造业为样本①,而其中G5国家(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R&D支出占全部OECD国家的93%,根据它们的绝对优势地位,可视它们其他九国的外国技术来源。
行业之间的R&D差异比G DP差异更大。
譬如87%的R&D都是集中在化学、机械、电子和运输行业。
所以行业可分为两类,一组是高R&D行业,一组是低R&D行业。
R&D支出可以永久的资产存货形式而转化为R&D储存,从1970-1995年,九国的R&D支出增长平均为7136%,最高为意大利(9175%),最低为芬兰(4184%)。
在G5国中,最高的是德国(919%),最低的是英国(310%)。
国家之间的空间距离以两国首都的地理距离来计算。
从G5国家到其他九个国家的之间的距离详见表2,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欧洲国家,相对接近于英国、法国与德国,大约是距英国6,000英里,距日本9,000英里;加拿大接近美国,大约与欧洲的G5成员国相距5,500英里,与日本相距10,000英里;澳大利亚与除日本以外的其他G5国相距16,500英里,而与日本相距8,000英里。
表1 R&D支出的平均年增长率(1970-1995) OECD九国G5国家产业澳大利亚 6.53法国 6.20食品7.38加拿大9.29德国9.90纺织 6.64丹麦7.06日本8.40木制品8.57芬兰 4.84英国 3.00纸 5.45意大利9.75美国 5.30化学8.03荷兰8.69橡胶7.09挪威7.29非金属矿物 5.10西班牙7.50碱性金属7.14瑞典 5.30金属制品7.95非电子机械9.40平均7.36电子机械7.89标准 1.68运输设备7.67数据来源:转引自文献[6],表2、表3同。
表2 从九个OECD国家到G5国的空间距离(英里)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平均澳大利亚15958170047966165571694314886加拿大734536710327585756525587丹麦6518957870066010583572芬兰693818247826153219124007意大利722214349867106611084139荷兰619835993002354283304挪威623811568414104813433640西班牙6096126510775142110554123瑞典664114338180118215443796平均694934229039328434465228 Keller根据以下的估计公式计算判别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是否存在地域性:ln F cit=αci+αi+βln[s cit+γ(∑g∈G5s git e-δD cg)]+εcit,Πc,i,t.(1)这里,F cit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其中c代表国家, i代表产业,t表示时间;s表示累积R&D支出,g・77・①14个OECD国家为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国和美国。
12个产业为2位数到3位数的分类,它们是:ISIC31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ISIC32纺织、衣服和皮革;ISIC33木制品和家具;ISIC34纸和印刷;ISIC351+352化学和药品;ISIC355+356橡胶和塑料制品;ISIC36非金属矿物;ISIC37碱性金属;ISIC381金属制品;ISIC382+385非电子机械和设备; ISIC383电子机械;ISIC384运输设备。
第1期梁 琦: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集聚表示G5国中的某国,D cg 表示某国c 与G5国中的某国g 的空间距离,αct 、αt 、β、γ和δ为所估计的参数,εcit 为误差项。
参数β反映与本国R &D 相关的生产率弹性,则表明从外国R &D 获益的生产率的大小。
δ是一个最有用的参数,不妨称它为距离参数,它表明R &D 地方化的程度,在距离不等的条件下,由外国D &D 对本国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变化来确定。
用s git e -δD cg 指代来自G5国中的某国g 的有效的外国R &D 。
如果δ的估计值为正,则意味着生产率水平的变化能更好地被这种假设所解释:来自距离更远的外国R &D 对本国生产率的影响的有效性小于距离较近的外国R &D 。
如果外国R &D 提升了国内生产率(γ为正),那么δ为正则表明:从外国技术创新中获益的程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如果δ=0,则意味着技术扩散与距离没什么关系;如果δ<0,则说明技术扩散与距离负相关。
估计结果表明:测度国内R &D 效果的β=01054,测度来自G5国R &D 的相对效果的γ=11219,系数δ=01495,这表明来自G5国R &D 的有效性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的。
这个结果与地域性假设是一致的:那些远离G5国的国家要比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的生产率低,因为技术传播以及它对生产率的影响是有空间局限性的。
这些效果的重要性见图1与图2。
图1 G 5国对OECD 其他九国的R &D溢出比例图2 OECD 其他九国R &D 溢出比例 从技术输出国角度来看:图1显示了G5国对OECD 其他九国的R &D 溢出。
美国的R &D 活动高出德国6倍多,但由于九国相对靠近德国,所以来自德国的R &D 储存反而略高于美国(分别为34%和33%);英国和法国分别为18%和15%,日本还不到1%;而从表2知,日本与九国的平均距离几乎是其他G5国的3倍。
从技术输入国角度来看:图2显示了R &D 溢出在九个接收国的比例。
荷兰的来自G5国的外国R &D 储存最高,为33%,接下来是加拿大(32%)和丹麦(12%)。
在欧洲国家之中,最低的是芬兰(2%)。
而在这个样本估计中,澳大利亚几乎是0%。
从中我们看到,尽管加拿大靠近世界最大的R &D 产出国(美国),但三个较小的G5国(英、法、德)联合向距离较近的荷兰输出,使得荷兰的外国R &D 储存略高于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