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A》课程教学大纲Title
《工程力学(A)Ⅰ》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A)Ⅰ》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蒋永莉编写日期:2012年11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30L656Q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主干课3.学时/学分:80学时/5学分4.先修课程:物理Ⅰ5.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工程力学(A)Ⅰ》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包括静力学及材料力学。
本课程揭示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合成,力系平衡规律,构件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为构件提供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是后续专业课及今后工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的分析、计算、思考、判断、自学及理论联系实际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初步具备综合应用所学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力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并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四、课程教学安排(一)课堂教学及要求课堂讲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因此要求主讲教师应认真备课,不断提高书写教案基本功,教案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教学步骤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求科学性、教育性和探索性。
讲授中应尽量做到:(1)脱稿讲授;(2)注重启发性,讲求逻辑性;(3) 教学用语清晰生动,有吸引力,教态自然、大方;(4)板书布局合理,能体现教学内容重点及逻辑联系,字体工整、美观。
要求:基本概念讲的透彻,内容前后融会贯通。
注意:结合典型工程实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可利用多媒体及训练型CAI课件、工程录相片(如构件承载能力,力学发展史)等辅助教学。
通过课堂讲授、作业、实验等教学环节,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工程力学A(上)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A(上)课程教学大纲(Engineering Mechanics A(I))一、课程概况课程代码:0107020学分:4.5学时:72(其中:讲授学时68,实验学时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议教材:工程力学I.王晓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9课程归口: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工程力学A(上)是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密切的技术基础学科。
工程力学A(上)在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基础。
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将工程实际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获取对静平衡问题分析求解的方法;掌握研究杆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内力、应力、变形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掌握研究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理解常见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具备一定实验分析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
二、课程目标目标 1.掌握将材料成型中的实际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对静平衡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的方法。
目标2.掌握杆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内力、应力、变形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识别、判断材料成型工艺、成型过程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能体现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目标 3.通过文献研究,理解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观测点1-2、2-1和4-1,对应关系见下表。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静力学1.1掌握工程对象中力、力矩、力偶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以及力偶矩及其投影。
掌握约束的概念和各种常见约束力的性质。
能熟练地画出单个刚体及刚体系的受力图。
思政元素:通过力学发展史的介绍,引导学生的用于探究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努力学习和用于创新的能动力;1.2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包括分布力系简化的概念及其位置计算的方法。
工程力学A(2)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 A(Ⅱ)Engineering mechanics A(Ⅱ)学分:4学时:60 (其中:讲课学时:6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图学,理论力学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教材:《材料力学》(I)(II),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5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工程力学A(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材料力学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为学习后继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教学内容(1)材料力学的任务;(2)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3)外力及其分类;(4)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5)变形和应变;(6)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2.基本要求(1)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及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和应变的概念;(2)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及组合变形的概念;3.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及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和应变的概念;(2)难点是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及组合变形的概念;(二)拉压与剪切1.教学内容(1)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和实例;(2)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内力与应力;(3)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4)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5)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6)失效、安全系数和强度计算;(7)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8)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9)拉伸、压缩静不定问题;(10)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11)应力集中的概念;(12)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2.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变形和应变的概念、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建立强度条件;(2)掌握材料的拉、压力学性能;(3)了解应力集中概念;(4)熟练掌握剪切、挤压的概念和实用计算;3.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拉、压、剪切、挤压强度计算,掌握拉、压的变形计算;(2)难点是简单拉、压超静定的解法;(三)扭转1.教学内容(1)扭转的概念和实例;(2)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3)纯剪切;(4)圆轴扭转时的应力;(5)圆轴扭转时的变形;(6)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念;2. 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轴扭转的内力、扭矩图,圆轴扭转的应力和变形,强度和刚度条件;(2)理解纯剪切概念;(3)掌握剪应力互等定理;(4)了解非圆截面杆扭转问题;3.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扭转的扭矩图,圆轴扭转的强度和刚度条件;(2)难点是了解纯剪切概念;(四)弯曲内力1.教学内容(1)平面弯曲的概念和实例;(2)受弯杆件的简化;(3)剪力和弯矩;(4)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5)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6)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2.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平面弯曲的内力、剪力图和弯矩图;3.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平面弯曲的内力、剪力图和弯矩图;(2)难点是刚架和平面曲杆的内力;(五)弯曲应力1.教学内容(1)纯弯曲;(2)纯弯曲时的正应力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3)弯曲剪应力;(4)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2. 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具有纵向对称截面梁的弯曲正应力及其强度条件;(2)理解弯曲剪应力;3. 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平面弯曲弯曲正应力及其强度条件;(2)难点是了解弯曲切应力的概念和常用截面弯曲切应力的计算;(六)弯曲变形1.教学内容(1)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2)挠曲线的微分方程;(3)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4)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5)简单静不定梁;(6)提高弯曲刚度的一些措施;2.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用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位移);(2)理解简单静不定梁的求解;3. 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用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2)难点是简单静不定梁的求解;(七)平面图形几何性质1.教学内容(1)静矩和形心;(2)惯性矩和惯性半径;(3)惯性积;(4)平行移轴公式;(5)转轴公式、主惯性轴;2.基本要求(1)掌握截面静矩、极惯性矩、轴惯性矩、轴惯性积的概念;(2)掌握平行移轴定理;(3)了解转轴公式;3. 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截面静矩、极惯性矩、轴惯性矩、轴惯性积的计算和平行移轴定理;(2)难点是了解转轴公式;(八)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1.教学内容(1)应力状态概念;(2)二向和三向应力状态的实例;(3)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4)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5)三向应力状态;(6)广义虎克定律;(7)复杂应力状态的变形比能;(8)强度理论概述;(9)四种常用强度理论;2.基本要求(1)掌握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2)理解应力状态分析概念;(3)熟练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和图解法(莫尔圆);(4)掌握三向应力状态下的主应力和最大切应力;(5)掌握广义胡克定律;(6)熟练掌握常用强度理论及其应用;3. 重难点(1)重点是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一种方法,最大切应力计算,广义胡克定律,强度理论及其应用;(2)难点是应力状态分析的概念和主平面位置的确定,三向应力状态下的广义胡克定律的应用;(九)组合变形1.教学内容(1)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2)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包括斜弯曲的概念);(3)偏心压缩;(4)扭转与弯曲的组合;2.基本要求(1)理解组合变形概念和叠加原理的应用;(2)掌握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3)熟练掌握拉(压)—弯和扭—弯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3. 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拉(压)—弯和扭—弯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2)难点是力学计算简图的分析和组合变形的判断;(十)能量方法1.教学内容(1)概述;(2)杆件变形能的计算;(3)变形能的普遍表达式;(4)互等定理;(5)卡氏定理或单位载荷法、莫尔积分;2.基本要求(1)理解外力功与弹性应变能概念;(2)熟练掌握一种能量方法计算位移(单位力法或卡氏定理);3. 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一种能量方法计算位移;(2)难点是理解外力功与弹性应变能概念;(十一)静不定结构(1)教学内容(1)静不定结构概述;(2)用力法或变形比较法解静不定结构;(3)对称及反对称性质的利用;2.基本要求(1)理解静不定概念;(2)熟练掌握一种求解简单一次静不定问题的方法,推荐使用力法解静不定结构;3. 重难点(1)重点是熟练掌握一种求解简单一次静不定问题的方法;(2)难点是理解静不定概念,对称及反对称性质的利用;(十二)动载荷1.教学内容(1)概述;动静法的应用;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2)交变力与疲劳失效;交变应力的循环特性、应力幅和平均应力;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注:(1)和(2)内容任选一2.基本要求(1)了解动载荷中惯性力问题和冲击应力的分析与计算;(2)了解交变应力与疲劳破坏的概念、持久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工程力学二、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工程系学生提供力学知识,包括基本的力学定律、掌握杆件受力分析方法、了解杆件中应力分布特点、掌握平衡分析的条件、解决受力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掌握力学基本定律,了解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2. 掌握矩形截面、圆形截面等常用截面中应力分布的特点;3. 掌握平衡分析的条件,能够分析平衡条件下结构体系内部力的分布;4. 能够绘制受力分析图,分析受力问题并求解;5. 熟悉一些常见的机械结构及其原理,了解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四、主要内容1. 基本力学概念(1)物理量及其单位(2)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3)立方体定律与平行四边形定律2. 杆件受力分析(1)支反力计算原理(2)平衡方程的推导(3)杆件内部力分布与应力分析3. 应变状态分析(1)应变分量的定义和计算(2)矩形截面和圆形截面等常见截面的应力分布和应变状态分析4. 平衡原理(1)平衡分析的条件(2)平衡方程的应用(3)刚架分析与力偶原理5. 受力分析方法(1)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2)计算机辅助受力分析(3)部分力叠加原理6. 典型机械结构(1)平面机构的构建和分析(2)各种机械连接件的原理与应用(3)弹性元件的原理与应用五、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讲解各个知识点,解析相关定理,并阐释其实际应用。
2. 课堂演示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和原理,加深师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和认识。
3. 实验操作使用压力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仪器,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
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并理解力学定律。
4. 讨论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提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材1. 《工程力学》,作者:紫鹏、黄大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工程力学习题解答与分析》,作者:张宇、冯德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评分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占总成绩的40%;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工程力学A》课程教学大纲Title
– Gross or net? – Include NPISH? – Change in net equity of households on pension funds – Adjusted 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
Proposed definition for use in OECD Statistical Databases (including Annex Table 24 of Economic Outlook)
Further adjustments to the household saving ratio
3
Statistical Annex Table 24, OECD Economic Outlook
Reproduced as Table 1 - shows household saving ratios for 21 member countries
Net is the preferred measure Only use gross if COFC estimates are deficient Data for 7 countries is currently shown gross
Recommendation 1: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even countries (Belgium, Denmark, Italy, Portugal, Spain,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nclude household saving ratios in their national accounts publications on a net basis instead of, or in addition to, the gross measures.
工程力学A课程教学大纲Title演示文档
Proposed definition for use in OECD Statistical Databases (including Annex Table 24 of Economic Outlook)
Net is the preferred measure Only use gross if COFC estimates are deficient Data for 7 countries is currently shown gross
Recommendation 1: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even countries (Belgium, Denmark, Italy, Portugal, Spain,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nclude household saving ratios in their national accounts publications on a net basis instead of, or in addition to, the gross measures.
Footnotes to this table indicate differences in the data currently being published for various countries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tends to use measures for the household saving ratio and other variables that will be readily recognised in the member countries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Engineermechanics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40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比30%,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比70%.中文简介:工程力学作为高等工科学校的一门课程,是其最基础的部分,它含盖了工程静力学和弹性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工程静力学是工程构件静力设计的基础。
弹性静力学主要涉及力和变形之间的物性关系,以及弹性体的失效、与失效有关的设计准则。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增加了新的内容。
工程力学不仅与力学密切相关,而且紧密联系广泛的工程实际,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也离不开工程力学的运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刚体静力学部分第一章工程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物体受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学会受力分析2 .了解力系的等效与简化3 .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应用第二章力系的等效与简化目的与要求1 .会求力系的主矢和主矩2 .学会力系的等效与简化3 .力偶的性质与应用第三章力系的平衡目的与要求1 .求力系一般情况下的平衡方程2 .力系的平衡方程用于各种特殊情形3 .平面的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刚体静力学专题目的与要求1 .学会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2 .会求有摩擦的问题,掌握库仑定律的应用弹性静力学部分第五章静力学基本原理方法应用于弹性体目的与要求1 .掌握弹性变形的内力变化2 .将刚体静力学的等效,简化以及平衡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与弹性体3 .掌握弹性体的应力分析第六章弹性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目的与要求1 .学习弹性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2 .了解弹性静力学对于工程设计的重要意义第七章简单的弹性静力学问题目的与要求1 .会求拉伸、压缩杆件的基本受力与变形情况2 .会求拉伸、压缩杆件的内力与应力3 .材料在拉伸、压缩时的强度设计第八章弹性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了解材料受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2 .得出横截面上的内力分布规律的特征3 .计算横截面上的内力分布第九章弹性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学习材料扭矩和剪力对应的切应力方法的不同点2 .得出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规律的特征3 .计算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第十章压杆的平衡稳定性与压杆设计目的与要求1 .学习弹性体平衡构件稳定性的基本概念2 .微弯的屈曲平衡构形下得出的平衡条件和小挠度微分方程3 .确定不同刚性支承条件下弹性压杆的临界力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门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是运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的方法,通过举例,讲解习题,检查作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答学生的难点和疑点。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编码:x4041351学时数:32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2.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简介工程力学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学科,而且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静力学和材料力学。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主要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替换(或简化)、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材料力学研究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主要包括应力、应变、变形等基本概念,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校核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等。
二、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工程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掌握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处理工程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四、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静力学部分:(一)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受力图了解力和刚体的概念,掌握静力学公理;熟练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难点:画受力图。
(二)平面汇交力系了解工程中的平面汇交力系,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平面汇交力系合成。
重点和难点:列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
(三)力矩平面力偶系理解力对点之矩、力偶对力偶矩,平面力偶的合成与平衡问题;掌握力偶的等效。
重点:平面力偶的合成与平衡问题;难点:列平衡方程。
(四)平面一般力系了解工程中的一般力系问题;理解力线平移定理,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和主矩,掌握利用平衡方程进行计算的方法。
重点:列平衡方程;难点:物体系平衡问题。
(五)空间力系了解工程中的空间力系问题;理解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力对轴之矩;掌握列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未知的约束反力方法。
力学专业教学大纲工程力学A(80学时)-2017
《工程力学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10031031课程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Mechanics(A)课程总学时:80 讲课:76 实验:4上机:0适用专业:交通运输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是许多后继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和简单的动力学分析,在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要求下,为设计既经济又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计算能力及实验能力,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工程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能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工程问题)抽象出工程力学模型,能正确地画出受力图。
2、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和力矩,对力和力偶的性质有透彻的理解,能运用力系简化的理论求出任意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能运用平衡条件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对平面问题要求熟练掌握。
3. 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弧坐标法。
4. 掌握刚体平行移动、定轴转动的特征。
并能熟练地求解转动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与刚体内各点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5. 掌握点的合成运动。
能在具体问题中恰当地选取动点和动参考系,并正确地运用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求解运动问题。
6. 掌握刚体平面运动,熟练地运用基点法和瞬心法求解平面运动刚体上任一点的速度,能运用基点法求解平面运动刚体上任一点的加速度。
7.动能定理可在物理课程的基础上作简单复习,重点放在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8.达朗贝尔原理着重讲述刚体三种运动形式(平动、定轴转动、平面运动)、惯性力系的简化和动静法的应用。
9. 能分析杆件在各种变形时的内力、应力,能正确熟练地绘制相应的内力图,横截面应力分布图,确定危险面和危险点的位置。
10. 掌握杆件在各种基本变形下和组合变形下的应力计算和强度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Euse measures for the household saving ratio and other variables that will be readily recognised in the member countries
Scope of this paper
– Household saving ratios – Profit ratios
2
Household saving ratios
Issues relating to the basic measure of the household saving ratio
Table 2 provides household saving ratios using this formula and data from the OECD annual SNA93 database
Recommendation 3: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ountries that have a non-nil value for the adjustment for the change in equity of households on pension funds (D8) should verify that their own saving ratios are consistent with this definition.
汽车防盗器
COMPARABILITY OF SAVING AND PROFIT RATIOS
OECD National Accounts Experts Meeting Chateau de la Muette, Paris 7-10 October 2003
1
Background
Discussion of alternative household saving measures at October 2002 NAEM
– Hence what is published by member countries in their own national accounts has an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comparability
4
Gross or net household saving
5
Include NPISH
Data for 5 countries currently exclude NPISH
Recommendation 2: In the interests of international comparabilit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five countries (Czech Republic, Finland, France, Japan and New Zealand) also include household saving ratios for households including NPISH in their national accounts publications.
Further adjustments to the household saving ratio
3
Statistical Annex Table 24, OECD Economic Outlook
Reproduced as Table 1 - shows household saving ratios for 21 member countries
Net is the preferred measure Only use gross if COFC estimates are deficient Data for 7 countries is currently shown gross
Recommendation 1: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even countries (Belgium, Denmark, Italy, Portugal, Spain,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nclude household saving ratios in their national accounts publications on a net basis instead of, or in addition to, the gross measures.
– Gross or net? – Include NPISH? – Change in net equity of households on pension funds – Adjusted 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
Proposed definition for use in OECD Statistical Databases (including Annex Table 24 of Economic Outlook)
6
Change in net equity of households on pension funds
Current definition: B8 / (B6 + D8) Where B8 = Net household saving B6 = Net 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 D8 = Change in net equity of households on pension funds
ECB/OECD project
–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sector accounts for the euro are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household saving ratios, profit ratios and investment rat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