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美国革命
![马克思与美国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ac21c76af1ffc4fff47ac12.png)
马克思与美国革命评论:美国社会形成的本质在于“走出去,团结起来走出去”(壶公评论语)。
最初离开欧洲前往北美的新教徒的命运完全相似于犹太教形成时期犹太人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背景实质上就是犹太文化,认为马克思漠视美国革命是不正确的,尽管在如何“走出去,团结起来走出去”在方式和方法上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显然只是一种参考与借鉴。
马克思所关注的是欧洲社会,是工人的命运及其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所以美国模式即不是他的主张,同样不是他的批判,但是为他的经济学理论所否定――事实我们今天可以清醒地注意到这一点。
不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关注,喻之漠视不恰当。
文章:马克思与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录自《读书》2008年第12期政治历史学者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在撰写《论革命》(On Revolution)一书时曾注意到一个现象:尽管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发生的时间与法国革命极为相近,两场革命之间又有着诸多的联系,但美国革命对欧洲革命者思想的影响却极为有限。
对此,她感慨地写道:“无论是(美国)这一革命的精神,还是美国革命的领袖们睿智闻达的政治理论,都没有对欧洲大陆产生太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美国革命者那些算得上是最伟大的新共和政府的创举,他们在政治体内对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应用和发挥,对各个时代欧洲革命者思想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一些欧洲人对十八世纪美国革命的历史性漠视,在卡尔?马克思(1818—1883)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十九世纪一位博学的学者,马克思对历史和社会变革有着不懈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
虽然,他对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革命有着特殊的兴趣,但他关于革命的论述大多是基于在欧洲所发生的革命,如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和十八世纪末的法国革命,甚至还包括一八四八年的德国革命,而美国革命则基本上没有进入马克思的视野。
这委实是一个值得学术界注意的现象。
虽然阿伦特曾有专著探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但她对马克思漠视美国革命这一现象并没有做出任何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632c29d58bd63186bcebbcfc.png)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
据1990年的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中,68%为私营企业所有,13%为居民个人所有,只有19%为政府所有。
在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控股权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如英国0.5%的富翁拥有全国股票的70%。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
因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更加明显、突出。
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 -20%,美国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0.2%。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
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
仅2000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各种竞选费用就高达30亿美元,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几乎都是“富豪内阁”。
从思想上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
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盛行于电视、电影和文学书籍,吸毒、凶杀、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新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新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0979c9b4daa58da1114a15.png)
新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曾跌入低谷,各种国际性的研讨会也处于休眠状态。
这种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如下:1 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悄然升温。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报刊杂志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大量出现,(2)有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著作逐年增多,(3)有关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整理出版、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读著作也稳步增加,(4)新一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纷纷出现。
这种情况与苏东剧变时期有了根本性改变。
苏东剧变初期,全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均处于低谷状态,社会主义运动也处于休眠状态。
但这种局面仅仅在苏东剧变大约五年后就发生变化,“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悄然升温,至今十几年,这种趋势一直未变,而且有接近苏东剧变前的态势,有的方面甚至超过苏东剧变前的态势。
2 新涌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派别十分活跃。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各个马克思主义派别继续活跃在理论界。
例如,英美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派别、“马克思学”的众多学者,上述的学派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的趋势。
近几年,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等均发表了大批质量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性著作。
当然这其中也有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总体上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十分活跃。
拿日本来说,有重视黑格尔的见田派、新古典马克思主义派、宇野派、市民社会派、制度学派、演化学派、讲座派、调节学派和民主革命派等等。
学派纷呈,这是苏东剧变前所没有的。
3 大型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研讨会频繁举行。
自1995年法国“国际马克思大会”首次召开以来,大型国际性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讨会频频举行。
现已成为例行会议的有: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主办的“国际马克思大会”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美国纽约的“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每年举办一次;其他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左派大会有:在南美巴西阿雷格里港发起的“世界社会论坛”,继之响应的有“欧洲社会论坛”、“非洲社会论坛”和“亚洲社会论坛”等(有的是“世界社会论坛”的分会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41ef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1.png)
道格拉斯·斯坦普 弗兰克的幕僚长和亲信, 曾经有酗酒问题。发现彼 得·罗素与瑞秋发生性关 系,道格将其牵扯进安德 伍德的政治行动中。
佐伊·巴恩斯 《华盛顿先驱报》记者,后 因与老板产生矛盾而转职到 "头条网"(Slugline)。在与安 德伍德初次见面后迅速与其 建立了互相利用的关系,二 人发生性关系,同时安德伍 德为她提供内幕新闻素材以 打击政治对手。
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 有代表资产阶级执政掌权、对政府施加政治影响,控制议会、指定方针政策、操纵选举、控制 群众和舆论宣传。
从政制度的类型上看,大致分为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7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与局限性
• 进步作用:
•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
• 局限性:
• (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的
民主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 (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 (四):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民主党 而民主党相对较温和,它更强调福利、环保等。
共和党
不过这都是相对的,两党都有强硬派、中间派、温和派。 两党虽然纲领不同,
但在保证美国的利益上态度却是一致的。民主党虽较温和,但有时比共和党更
厉害。比如,民主党常常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指手划脚。共和党虽崇尚武力,但
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得到很多好处,因此有时对中国还是比较温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90d608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a.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
其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实践。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与内涵、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与实践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与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制度。
它的核心思想是要解决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并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和宣传,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实践去改变社会的传统和落后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和保障。
2. 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彻底改变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关系的社会化。
3. 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消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4. 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劳动者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通过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斗争来维护和推进劳动者的权益。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科学社会主义注重培育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促进人们的共产主义精神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与实践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旨在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最终达到消灭剥削、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政权的工人、农民和人民联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工人、农民和人民的联盟,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用阶级的观点分析美国的国家制度
![用阶级的观点分析美国的国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0cca2727e21af45b307a8a3.png)
两党制的实质: ① 意识形态和阶级基础: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无本质区别。 ② 具体政策和主张:两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主张的明显差别, 不过充当着是两党制得以继续运行的基础。竞选需要—不同政见—结 果:相互牵制,避免任何一方背离基本价值观。 ③运行:金钱,美国的选举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实质上是美国利益集 团通过金钱来干预政治,影响国家政策 ④实质:两党制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 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两党制的评价: 积极:在选举中,两党为争夺选票,竞相提出符合选民利益的政策主 张。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民众参与国家 政治生活的渠道。 消极: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 障,,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 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1.决定和影响因素: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由其国家的阶级本质决 定;是其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2.地位与核心内容: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织和运行的基本原则, 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均衡 3.权力制衡的表现: 4.评价: 积极: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 本主义民主制度,有积极作用。 消极: ①它只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机制②三大权力机关互相扯皮, 效率低下③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5.本质: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利益 集团竞争和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从而左右国家政策,维护资产 阶级整体利益,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享 有真正的民主。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30320583c1ec5da50e27012.png)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
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
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
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
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
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种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及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及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62ef00feeff9aef8951e06d5.png)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及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时代特征】17—19世纪,欧美的一些国家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工业革命先后完成,国际工人运动兴起。
1.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欧美新兴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和“人权”等旗帜,掀起反对封建专制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7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后半期,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2.工业革命完成: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法国、美国、德国等国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3.工人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核心考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与王权矛盾尖锐;美国独立战争前,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矛盾尖锐;18世纪开始于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来克星顿的枪声;转折是:萨拉托加大捷。
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起推动作用的文件:《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英独立,标志着美国诞生,被称“第一个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4.起巩固作用的文件:《权利法案》在英国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把美国设计为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是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5.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法国反对的是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美国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它们分别阻碍了英、法和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84be64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e.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主义制度。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则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导致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实践,具有以下特征:公有制经济、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法治以及共同富裕等。
公有制经济体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通过国家的计划调控实现经济的公平和效益的最大化。
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决策权,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群众自治制度。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1. 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经济通过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经济的均衡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导了社会主义经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实现了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2. 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人民民主的最广泛表达。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这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政治体制和权力运行的规范。
3. 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挑战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如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公平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等。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21e0868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d.png)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摘要】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影响力逐渐扩大至今。
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接受。
在学术界,马克思主义虽然受到质疑,但仍有其地位。
在政治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也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趋势仍有待观察,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其前景或许更加广阔。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前景,制定发展策略,探讨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考虑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推动学术研究,积极参与政治运动,拓展文化领域合作,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西方, 发展前景, 传播历史, 影响, 社会接受程度, 学术地位, 政治运动, 文化领域, 发展趋势, 前景分析, 发展策略,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首次发表,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关注和讨论。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西方传播,并逐渐在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中产生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面临着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呼吁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一理论深受西方工人阶级的欢迎,成为他们反抗压迫的思想武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逐渐壮大,形成了各国的共产党组织和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在各国不断发展,形成了各种学派和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在西方各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中产生影响,并引发了不同的讨论和争议。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可以看作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它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但它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潜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b870f60716fc700abb68fc55.png)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看一国两制【内容摘要】:一国两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十年。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战略思想是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即国家本质、国家职能、国家主权、国体与政体的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一国两制,祖国的统一【小组成员】:“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提出最早是用于解决台湾问题,早在1955 年周恩来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
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表示愿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上世纪70 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把用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方法应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①。
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和尊重客观实际利益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997 年和1999年成功地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是和平统一祖国的最有效途径,在实际中不存在“谁吃掉谁”,而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这样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发展,同样有利于大陆的发展,是在相互交往中共同发展。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经典范例②。
1984 年2 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正式阐述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内涵。
他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综述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bbdfe3e453610661ed9f4b5.png)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综述作者:魏婷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0期摘要 20 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学说、流派不断涌现。
对此,本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概述,主要介绍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流派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元化倾向十分引人注目,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派别也不断出现。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市场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等等众多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立足于新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许多新的探索,也提出了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简要叙述之。
1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20 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
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
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 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2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
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
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1)
![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1)](https://img.taocdn.com/s3/m/a184b017844769eae009ed76.png)
B
12.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吸取了前人的 智慧结晶 B. 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具有重要指导作 用 C. 它是唯一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理论 D.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和 完善
C
13、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这是因为 A、巴黎公社没有统一的政党领导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1)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3)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 训。
6、经验教训
主要经验: (1)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 阶级自己的政权。 (2)掌握武装,坚持暴力革命 主要教训: (1)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具备成 熟的社会条件。 (2)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才 能保证革命的彻底胜利 (3)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4.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 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 发展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 统治的经济基础根本不具备)。 • 从客观原因看:反动势力强大,巴黎公社寡不 敌众。 • 从主观原因看(即巴黎公社的三大失误): 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②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 取得联系; ③未能发动广大农民与农民结成 工农联盟。
7.“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的夺 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 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的总量。”引自《共 产党宣言》的这段材料表明: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后的最终任务是
• A.彻底砸碎旧的国家机器
• B.建立和谐社会
D
• C.建立公有制经济
6.《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 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 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 D 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谈国家治理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谈国家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c34599cf84b9d529ea7aab.png)
如何以一个现代国家的要求把握国家职能的准确内涵,关系到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这就要求探索国家的本质,寻找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家的本质和要求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文明国家出现到现在已经5000多年了,作为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成就,国家从一出现就面临着暴力的使用,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纷争。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国家一章时,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扭转了过来,他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中无意识地偶然地产生出来的。
家庭和市民社会仿佛是黑暗的天然基础,从这一基础燃起国家的火炬”,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夏正的活动者。
黑格尔的思辩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了。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他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当马克思主义者找到了国家起源的根本之后,就转而从国家如何从社会产生这一问题来探究国家职能。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国家的科学定义:“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社会物质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国家的产生,这决定了国家职能的发挥必然是为了实现居于上层的统治阶级的社会物质关系需要。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职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统治职能。
政治统治职能体现为统治阶级利用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工具维持统治秩序,以及利用政治权力调节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缓解阶级斗争。
列宁所说的“暴力的方法”和“自由主义的方法”正是政治职能的两种表现形式。
二是社会管理职能。
马克思曾经指出,即使在“专制国家中”,政府的作用之一就是“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民主与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民主与制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5ae57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e.png)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民主与制度的研究社会主义民主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才能真正实现民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人民权益的保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并控制着政治权力,导致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
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目标之一。
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民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只是形式上的,实际上被资产阶级所操控和操纵。
资本家通过垄断经济资源和控制舆论等手段,使得普通民众难以参与决策和控制自己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揭示了其虚假性和局限性,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基础。
2. 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指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管理的民主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化,国家代表人民利益行使行政权力,人民通过普遍参与决策、普遍管理和普遍监督的方式,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直接控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劳动人民的利益至上和真正的民主权力。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1.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分配和享受社会财富,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制度使劳动人民从被剥削者转变为自主的社会主义公民。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
![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1611eb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f.png)
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包含了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分析和思考。
民主制度则是一种政治体制,通过选举和民众参与来实现政权的分配和决策制定。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相互影响和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民主制度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提出的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
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主义的眼中,民主制度是一种政治形式,它是为了实现阶级的平等和人民的自由而设立的。
马克思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制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之上。
只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主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利益。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主制度是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的民主,与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度有所不同。
二、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民主制度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提供了条件。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人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民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改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制度往往受到资产阶级的操控和扭曲,无法真正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让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三、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实践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通过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代表大会,实现了人民政权的建立和民主决策的进行。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尽管民主制度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经济基础的限制和资产阶级的控制,民主的实际效果可能受到一定的制约。
然而,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在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结合上有所创新和实践。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3f6929b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1.png)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近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哲学思想,对世界范围内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始于20世纪初之后的欧洲共产党诞生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演化成为了来自不同派系和流派的一系列思想和学说。
本文将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概念的探究开始,逐步深入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学派的理论差异,最后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基础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础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核心概念:剩余价值论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和剥削工人的基础上的,而剩余价值便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出工人自身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被资本家占有。
阶级斗争则是指工人阶级通过团结和斗争,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发展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若干次的领袖交替和意识形态的改变。
最早的欧洲共产党和政党世界内部,西方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延续,特别是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及其实践成果。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展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被大量学者和政治家所采纳,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同时也影响到了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二战前后的若干次重要转折,如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巴黎学生运动,这些事件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认可带来很大的冲击。
理论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派包括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系统和关注点。
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是反对权力和封闭主义,促进人类的进步和自由,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则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价值,实践人性和渴望自我实现的能力;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人类自由、个人权利和公正;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社会结构和框架决定个人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则关注权力和文化制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科学综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科学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feaa99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d.png)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科学综合简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方法、观点差异以及科学综合等方面,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强调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危机。
它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新制度经济学则是在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将经济行为者看作是受制度和契约约束的有限理性的个体。
它强调市场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完善制度来促进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问题,如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
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致力于揭示和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现象。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如契约理论、市场失灵、制度变迁等。
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建立模型和进行实证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旨在通过分析和改进制度,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
三、观点差异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差异之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在一些重要观点上也存在差异。
1.劳动价值论 vs 边际效用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所决定的,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更多地采用边际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对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其价值。
2.阶级斗争 vs 合作与博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和利益的冲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导致阶级对立和剥削,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更注重经济行为者之间的合作与博弈,认为通过完善制度可以促进合作和解决冲突。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的中国制度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的中国制度创新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75cc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e.png)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的中国制度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学视角对于中国制度创新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以及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探讨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进行的制度创新与发展。
一、经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中国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发展。
首先,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产权制度,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同时,中国还注重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既保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又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其次,中国通过创新金融体制,推动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并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理念。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资金的有效配置和企业的融资便利,还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政治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马克思主义学视角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坚持人民民主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实行依法治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等措施,中国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网络,实现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广泛参与。
此外,中国还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中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了一系列的法治制度体系,使法律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制度效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中国还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和力量源泉。
三、社会体制的创新与发展社会体制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中国制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制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摘要]长期以来,美国制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理论对话,这种对话主要集中在差异比较或综合尝试上,却未关注这种对话因何褥以持续的问题。
事实上,在社会价值、制度――技术二分法、权力――冲突等观点上,美国制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相同之处。
这些相似性构成了两者长期对话的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国制度主义;权力;二分法[中图分类号]F091.3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9-0022-05很少有两个学派能像美国制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样,在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保持着交流与对话。
尽管存在分歧,但无论是支持还是批评,也无论是讨论方法论还是具体观点,美国制度主义者似乎总离不开马克思。
凡勃伦的当代信徒依然对马克思保持着强烈的兴趣:究竟马克思是决定论者还是制度主义者们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杜威的工具主义与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否有共同的基础?在社会变迁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制度主义有多少相同之处?学者们常常纠缠于马克思主义与制度主义的差异,或者试图改造出一种双方可接受的综合思想,如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主义经济学(Marxist]nstitutionaHst Economics)之类。
但却往往疏忽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使美国制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保持如此持久不懈的对话?斯蒂文?苏克莱(Steve Shuldian)写道:“制度主义者一直都主张历史分析,因此作为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马克思一直都是制度主义者关注的主要领域。
”但这一解释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是马克思,而不是其他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至少有如下两个原因使美国制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能保持如此密切而长久的关系。
第一,美国制度主义在起源时期就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一学术痕迹一直得以保持;第二,在一些由社会价值命题作为支撑的观点上,马克思主义与制度主义尽管有一定差异,但也有强烈共鸣。
在技术与制度的冲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阶层与权力所造成的不公平现象上,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决定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始终是批判性的,正是这种在关乎终极价值判断问题上的相似性,才使马克思主义与制度主义者都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贴上了“激进”或者“偏左”的标签。
一、马克思主义与美国制度主义――长久的对话美国制度主义的始作俑者无疑是凡勃伦。
一般认为,凡勃伦的思想是“在本能的基础上对达尔文进化理念与贝拉米(Bellamy)关于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结合。
”但霍奇逊(G.Hodgson)在梳理凡勃伦思想时却只字未提贝拉米,相反,他认为,“与马克思的不断交流是凡勃伦思想的重要根源……狂热地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无疑对凡勃伦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怀特?米尔斯(C.Wright Mills,1963)甚至写道:“我们可以把凡勃伦的研究看作是他对当时美国学术所进行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改造。
”凡勃伦本人也毫不掩饰对马克思理论体系的赞誉:“没有那一种经济理论比马克思的理论更具有逻辑性。
”根据多夫曼的统计,在1'893年到1897年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编辑期间,凡勃伦一共发表了21篇文章,其中11篇都涉及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评论。
霍奇逊认为,凡勃伦思想中的若干关键之处,均得益于马克思的启发,正是马克思关于个体和结构的时间不对称观点,使凡勃伦才发展出了习俗先于个体的观念。
从而将习惯视为理论分析的重点,而凡勃伦关于制度的自然选择思想,也受到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启发。
作为凡勃伦―艾尔斯传统的另一极,艾尔斯的思想中也有明显的马克思痕迹。
霍奇逊评价道:“艾尔斯二分法的另一个可能的先行者是马克思…我们可以把艾尔斯的《经济进步理论》当作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的经过净化处理的美国版本来阅读……如果我们用‘技术’替代‘生产力’或‘物质生产力’,用‘制度’替代‘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我们就完全能把马克思的几段论述转到艾尔斯笔下。
这样,制度和技术的二分法就能在马克思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写照中找到最密切的前身。
”不仅在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上的认识与马克思相似,而且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内在根源上,艾尔斯也与马克思有相似之处。
尽管没有使用剥削与剩余价值的概念,但在《经济秩序问题》一书中,艾尔斯所表示出的危机理论却与马克思基本一致。
他认识到,美国经济衰退的根源就在于高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大大高于低收入群体,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所导致的需求衰退必然会导致萧条。
艾尔斯之后的福斯特、图尔和布什等美国制度主义者对凡勃伦一艾尔斯传统有所创新,虽然他们总体上沿袭了凡勃伦―艾尔斯所开创的二分法传统,但也在很多地方显示出马克思的痕迹:福斯特的功能范畴(技术)与结构范畴(制度)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更接近于马克思对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描述,而布什在区分“行为”概念时的方法也体现出辩证法的思路。
凡勃伦早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如目的预设论、技术决定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等,在制度主义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马克思与凡勃伦思想分歧的辩论也一直在进行之中。
2001年,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制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论会集中体现了两种思想的分歧所在。
在会上,霍奇逊(G Hodgson)与柯林尼克斯(AlexCalIinieos)分别作为制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者进行了辩论。
双方都承认,制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如下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它们都认识到能动性与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并都认为其中一方不能完全归约到另外一方;第二,它们都认识到历史特定性的重要性,均侧重于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混沌特性。
针对霍奇逊对马克思缺乏资本主义运行动力理论的批评,柯林尼科斯反驳指出,马克思并非没有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答案很明显,那就是逐利资本之间的竞争,资本主义是―个资本无限扩张的过程,这一逻辑的展开依赖于多样的制度背景。
制度主义者过分专注于资本主义的过程本身,尤其是该过程中的技术、权力、个体,但却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逻辑,其突出表现,就在于他们的研究中鲜少涉及资本主义如何产生以及资本积累的过程。
乔治?兰格罗伊斯(George Liagouras)在2008年欧洲演化经济学会议上的评点可谓一针见血:“制度主义强调哲学基础,却没有发展出一个资本主义本身的理论。
”如何综合两种思想也是制度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
长期以来,制度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最为抗拒的,就是马克思理论中有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无论是单一因素的决定(生产力),还是结构(制度)对个体能动性的制约;而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制度主义者能否保持一种批判色彩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调和是:保留批判和激进色彩的同时,淡化单向决定论思维。
这种综合集中体现在一些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其中,谢尔曼(Howard Sherman)的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和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尤具代表性。
谢尔曼对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层建筑划分法进行了概念替换,并提出了“联系-历史方法”,其中,“联系”强调了有机整体性及相互影响,“历史”强调了时间特定性。
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与制度主义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如反对技术的、心理的、经济的和任何其他形式的还原论等。
制度主义者威廉?杜格在评价谢尔曼的《重建马克思主义》时就写道:“该书对制度经济学家而言是令人激动,这是充分使用了用演化和整体方法的马克思主义。
”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因其多元决定论(overdetemlinafion,亦称超定论)与制度主义者十分推崇的涌现哲学(emer-geney philosophy)相一致也受到青睐,阿尔都塞的马克思整体观(Althussere Marxist totality)被认为是对决定论的超越。
库伦博格(Stephen Cullenberg)认为,结构主义马克思学派的超定论(overdeterminatlon)是一种制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方式,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主义经济学(Marxist Institutionalist Eco-nomics)。
在库伦博格看来,阿尔都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寻找到了一种非经济决定论或目的论的解释,这就令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把握现实社会的复杂变化。
二、社会价值――美国制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长久对话的基础之一梳理制度主义者的范畴。
我们很容易发现,凡勃伦以来的制度主义者在二分法导向下使用的所有范畴,从凡勃伦的制度一技术,艾尔斯的仪式一工具,到杜格的授权神话、既得利益等,都能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中找到相应的对应物。
格鲁奇在评论艾尔斯的仪式思想时就使用制度的上层建筑这一术语,因为艾尔斯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是相一致的。
在杜格和谢尔曼的《回到进化:马克思主义和制度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对话》一书中,这种范畴含义的趋同体现得尤其明显。
不仅在含义上,而且在这些范畴间内在的矛盾关系上,制度主义者也与马克思主义有着一致性。
和马克思一样,“制度主义者总体上都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就是内在冲突,”尽管与马克思使用的概念不同,但无论使用什么名称,制度主义者也是在试图表达社会生活中人-物关系(技术)和人-人关系(制度)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方面,马克思无疑是先驱之一,不过,与制度主义者不同的是,马克思将技术视为一种渗透性的要素,这就避免了制度主义者的二分法的分裂,而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样的处理,马克思又避免了概念的混乱。
制度主义者对社会生活中人-物关系(技术)和人-人关系(制度)间的相互作用所做出的好或坏、进步或退步这样的判断,根植于他们的社会价值理论。
虽然从凡勃伦到图尔,制度主义者一直在不断变换社会价值理论中的一些概念,但究其实质,制度主义者都力主摒绝或抑制对人类社会具有破坏性的、虚伪的礼仪价值,而将创造性能力和实用的工具价值置于首位,认为社会进步就是工具体系(技术体系)不断克服制度―仪式体系的阻碍,就是追求人类生命的延续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艾尔斯所区分的价格经济和工业经济中,价格经济所对应的社会价值就是仪式的、虚构的,无利益于社会福利的,而由工业经济所引发的工具价值则是一种由科学和技术决定的、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强化人类生命的连续性的价值。
审视凡勃伦-艾尔斯传统中的价格价值、工具、工业以及与之对应的工具价值、礼仪、商业等范畴,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种与马克思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逻辑一致的思想。
制度主义者所要揭示的,也就是真正对人产生有用性的活动与追逐利益、追逐权力的活动之间的对抗与矛盾。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支配“生产什么”的不是人类真正发展价值的需要,而是在金钱势力、仪式体系下支配的权力。
在仪式体系支配下的社会将有选择地、按照金钱势力的需要接受技术进步的成果,技术进步必须能增加利润,一旦不能满足这一点,它就会受到抑制,最终结果是有可能打断人类生命过程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