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执行中司法拘留的性质及适用条件
什么情况下才能构成行政拘留哪些情况可以行政拘留

什么情况下才能构成行政拘留哪些情况可以行政拘留什么情况下才能构成行政拘留?好多情况构成什么条件才可以拘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拘留分三类:一.行政拘留(治安拘留):是指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般违法行为,给予的一种最严厉制裁,属于行政处罚的一种。
治安拘留最高期限为15日,期满即释放,由公安机关决定,在行政拘留所执行,对拘留不服的,可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二.司法拘留(民事拘留):一种是指在民事、行政诉讼或法院执行过程中,对妨害诉讼活动(如:作伪证、冲击法庭、妨害证人作证、隐匿转移被查封、扣押的财产、阻碍法院工作人员执行公务、逃避执行)等,由人民法院直接作出的拘留决定,属于强制措施,依据的是《民事诉讼法》或《行政诉讼法》,最高期限为十五日,由法院将被拘留人交公安机关看管,不服的可向法院申请复议,拘留期内,由法院决定提前解释或期满释放。
司法拘留还有一种: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对严重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负民事责任的行为人,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由此可见,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拘留,是人民法院以国家的名义,对严重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人的人身自由加以短期限制的一种惩罚方法。
它是民事制裁中最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在刑事案件侦查中,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暂时采取的强制措施。
公安机稜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
若被拘留人被批准逮捕,则依据《刑事诉讼法》审理,刑事拘留不是处罚或者制裁。
若后被无罪释放,被拘留人可以申请国家赔偿。
什么情况下行政拘留可以超过20天?最长又是多少天?行政拘留不可能超过二十天,数个违法行为也只能治安拘留二十天。
可参阅治安管理处罚法。
哪些情况适用行政拘留,哪些情况适用刑事拘留答:公安机关采取的拘留措施包括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
诬告陷害罪的报案材料书写格式2018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诬告陷害罪的报案材料书写格式2018诬告陷害他人严重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在进行的上诉时所持有的证据应该有电话录音证人口供等等类型的,证据越多越好因为会有一部分的证据可能没有法律效力。
根据以上描述赢了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诬告陷害罪的报案材料怎么写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主观故意;在客观要件方面,必须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者采取其他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告发方式多种多样,如口头的、书面的、署名的、匿名的、直接的、间接的等等。
因此,涉嫌诬告陷害罪,应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获取有关证据,并依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一、《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五条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
对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
第一百八十七条公安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及时进行侦查,全面、客观地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
以上就是相关回答,诬告陷害只有到法院起诉报警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而且事情不是严重时建议还是私了了,要让对方赔偿自己的全部损失而且还有精神损失费用,诬告陷害行为是可以对被害人的精神造成重大影响的。
拘役和拘留的区别有哪些拘役和拘留的区别

拘役和拘留的区别有哪些拘役和拘留的区别一、拘役和拘留的具体区别是什么一、拘役和拘留的具体区别1、性质不同拘役是刑罚方法;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行政拘留属于治安行政处罚;民事拘留属于司法行政性质的处理,是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
2、适用的对象不同拘役适用于犯罪分子;刑事拘留适用于《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的七种情形之一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行政拘留适用于违反治安管理,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行为人;民事拘留适用于具有《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六种行为之一,但又不构成犯罪的民事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
3、适用的机关不同拘役和民事拘留均由法院适用,而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则由公安机关。
4、适用依据的法律不同拘役的适用以刑法为依据;刑事拘留的适用以刑事诉讼法和逮捕拘留条例为依据;行政拘留的适用以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依据;民事拘留的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为依据。
5、期限不同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刑事拘留的期限较多延长至30日;行政拘留的期限为1日以上15日以下;民事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
二、拘役相关知识1、拘役:拘役不属于行政处罚,而属于刑事处罚,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方式。
2、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的刑罚方法。
拘役由公安机关在就近的拘役所、看守所或者其他监管场所执行,在执行期间,受刑人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3、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1年。
三、拘留相关知识拘留包括行政居留和刑事拘留,这里主要讲刑事拘留;1、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2、刑事拘留期限的总长是公安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时间和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的总和。
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试论民事执行案件中的司法拘留

试论民事执行案件中的司法拘留试论民事执行案件中的司法拘留一、民事执行案件司法拘留概述(一)司法拘留司法拘留是人民法院对于妨害民事诉讼情节严重,但尚不构成犯罪的人依法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限制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措施,以防止其继续实施妨害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行为,是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
民事执行案件中的司法拘留是指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对妨碍执行程序的当事人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二)民事执行案件司法拘留的适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本文由收集整理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
第114条规定,对“有关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的”;“有关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扣留被执行人的收入、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转交有关票证、证照或者其他财产的”,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3条、第124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0条规定的情形是民事执行程序中司法拘留适用的依据。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三)民事执行案件司法拘留的适用及程序民事执行案件司法拘留针对的是妨碍民事执行情节严重的,一般情节的适用罚款。
拘留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下。
司法拘留经院长批准,拘留应当用决定书。
司法卷二: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题库版)

司法卷二: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题库版)1、单选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中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执行逮捕。
A、人民检察院批捕部门B、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部门C、人民法院D、公安机关正确答案:D2、多选某抢劫案(江南博哥)件中,目击者是一个年仅12岁的儿童,有关其能否作为证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作为证人B.可以作为证人,但其证言在法律上的证明力小于其他证据C.该儿童不具有证人资格,因为年幼D.如果该儿童具有感知、判断和表达的能力,该儿童具有证人资格正确答案:B, C3、判断题公安民警接受案件时,暂时无法确定为刑事案件或者行政案件的,可以先按照办理行政案件的程序办理。
办理过程中,认为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办理刑事案件的程序办理。
正确答案:对4、单选责令犯罪嫌疑人交纳较高数额保证金的,应当经()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A、县级B、地(市)级C、省级D、上述任何一个正确答案:B5、单选讯问笔录应当使用()记录,保持原意。
A、第一人称B、第二人称C、第三人称D、法律没有规定正确答案:A6、问答题论述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条件及其实践运用。
正确答案:概念: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为了附带解决由被告人犯罪行为对被害人或国家、集体造成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进行的诉讼。
条件:1、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须以刑事诉讼为前提。
2.被害人或国家、集体的损失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
3.被害人或国家、集体的损失必须是物质损失。
4.有赔偿请求权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了赔偿请求。
7、单选某公安局刑侦大队对蒋某家的入室盗窃案,经过审查认为不属于自己管辖,该如何处理()。
A、不应当受理;B、应当接受,然后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C、应当受理,并进行侦查;D、不应当受理,并告知其向主管机关报案。
正确答案:B8、判断题刑侦大队民警刘某被县公安局决定回避,那么,刘某在回避决定作出以前所进行的诉讼活动是否有效,由县公安局根据案件情况决定。
拘留、拘役、拘传

第二节 拘传
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强制措施。
拘传的特点是:(1)拘传的对象是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已经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直接进行讯问,不需要经过拘传程序;(2)拘传的目的是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而不是强制待侦、待诉、待审,因此拘传没有羁押的效力,在讯问后,应当将被拘传人立即放回。
拘传不同于传唤,传唤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使用传票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接受讯问。传唤不是强制措施,不具有强制性,不得使用戒具,而拘传可使用戒具。传唤除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外,还适用于其他当事人,而拘传只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通常情况下,拘传适用于经过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特殊情况下,公安司法机关也可以基于案件的具体情况,不经传唤而直接适用拘传。
根据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以及公安部《规定》的有关规定,拘传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案件的经办人填写呈请拘传报告书,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由公安机关负责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民法院院长批准,签发拘传证(法院称为拘传票)。
2.拘传应当在被拘传人所在的市、县内的地点进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工作单位、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市、县的,拘传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工作单位所在的市、县进行;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户籍地或者居住地所在的市、县内进行。
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认为拘留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要求解除拘留。经审查情况属实的,应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解除拘留。经审查未超过法定期限的,应当书面答复申请人。
公安侦查阶段取保候审了检察院还会抓人吗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公安侦查阶段取保候审了检察院还会抓人吗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一般适用犯罪较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公安机关是可以适用取保候审,那么,公安侦查阶段取保候审了检察院还会抓人吗?今天,赢了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般不会抓人,但是如果符合逮捕条件的,检察院是可以批准逮捕的。
逮捕需要什么条件逮捕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实施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逃避侦查、起诉、审判或者发生社会危险性,而依法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一)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事实。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三)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足以防止其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
逮捕由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由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要经过哪些程序(一)提请、批准逮捕1、公安机关提请逮捕。
《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必要的时候,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
可见,公安机关需要逮捕时,应当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报批逮捕,并移送提请批准逮捕书和案卷材料、证据。
提请批准逮捕书应当写明犯罪嫌疑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民族、住址、简历、所犯罪行和主要证据,认定的罪名、逮捕的法律依据。
人民检察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
这样可以提前了解案情,为审查批捕作一定准备。
2、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由审查批捕部门办理。
审查批捕部门应当指定办案人员审查。
办案人员审查后,提出审查意见,审查批捕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请检察长批准或决定。
重大案件应当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8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两种处理:对符合《刑事诉讼法》第60 条规定的逮捕条件的,依法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并制作批准逮捕决定书,连同案卷材料等送达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不符合逮捕条件的,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并制作不批准逮捕决定书,说明不批准逮捕的理由,连同案卷材料等送达公安机关。
司法惩罚的界定

司法惩罚的界定一、问题的提出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等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以及执行过程中,对违反法庭规则、严重扰乱诉讼秩序又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人,可以采取警告、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是由我国的三大诉讼法构建起来,虽然涉及实体权益,但与民事制裁、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相互独立。
这些措施或许尚不能称之为“体系”,因为至少现行法律规范中仅有的相关条文的表述尚未形成统一。
《民事诉讼法》第十章将这些措施界定为“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法庭规则》也将这些措施界定为强制措施。
而《行政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虽规定了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拘留等措施,但并未对之进行界定。
相反,《刑事诉讼法》虽专章规定了“强制措施”,但是其内容并未涉及前述措施;《行政处罚法》中,警告、罚款、拘留等措施属于法定行政处罚。
由此可见,我国法律规范中对于警告、罚款、拘留等措施的界定,存在模糊、混乱之处。
虽然,《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法院法庭规则》均明确将相关措施表述为“强制措施”,但是不能借此一律将前述措施简单地界定为“强制措施”。
这是因为,一方面,《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并未将之界定为“强制措施”,而将之界定为“强制措施”至少会在行政法领域造成一定的困扰。
在行政法领域,强制与惩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强制的目的主要在于保障其他行政行为的实施,而惩罚的目的在于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制裁和惩戒[1],但从内容上看,作为行政处罚措施的拘留与前述人民法院主动采取的拘留措施并无二致。
另一方面,对于立法,我们应适当地持批邱帅萍,刘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我国的法律规范中存在着不少关于司法惩罚的规定,但均未对司法惩罚进行界定,学界对此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这会影响司法惩罚权行使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司法惩罚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依法对违反诉讼秩序规范的行为人强制施加的制裁措施。
律师看守所会见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怎么办理会见手续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律师看守所会见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怎么办理会见手续我们都知道有时候被关进看守所只有律师才可以去会见,因此犯罪嫌疑人有权聘请律师为其辩护,犯罪嫌疑人在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律师可以依法行使其会见通信权,看守所会见需要哪些材料?接下来由赢了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律师看守所会见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怎么办理会见手续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看守所会见手续如何办理:1.授权委托书;2.律师事务所公函;3.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专用介绍信;4.委托人的身份证复印件;5.户口本或结婚证或亲属关系证明;6.律师执业证。
凭上述材料办理会见通知,将会见通知和介绍信交看守所即可会见看守所会见的法律依据:第六条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
不得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转递信件、钱物及其他违反羁押场所规定的物品。
不得将通讯工具交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
不得携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家属或其他人员参加会见。
律师可携带1名实习人员参与会见。
所携实习人员应提供本人《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实习证》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书面证明。
第七条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需要翻译人员的,应当事先得到办案机关的批准。
会见时应当向羁押场所提交办案机关准许翻译人员参与会见的批准文件和翻译人员身份证明。
第八条未经羁押场所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意,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得进行录音、录像、拍照。
第二节在侦查阶段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第九条犯罪嫌疑人被办案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律师凭律师执业证、律师事务所所函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
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办案机关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安排会见。
对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或者走私罪、毒品犯罪、贪污贿赂等重大复杂的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办案机关应当在五日内安排会见。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关于罚款金额的修法
注意:此次修法加大罚款金额 个人:10万元以下 (上次修法增加至1万元以下) 单位:5万元——100万元 (上次修法增加至1万元——30万元)
(五)拘留(司法拘留)
概念…… 程序:1.提出
2.制作《拘留决定书》 3.报院长批准 拘留期限:15日 适用: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与罚款并用。 救济: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行为:
(一)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 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交易财产、放弃 到期债权、无偿为他人提供担保等,致使人民法院无法执行 的; (二)隐藏、转移、毁损或者未经人民法院允许处分已向人民 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的; (三)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令进行消费的; (四)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按照人民法院执行通知履行生效法律 文书确定的义务的; (五)有义务协助执行的个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 ,拒不协助执行的。
六、追究刑事责任
七、可以罚款、拘留、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民诉新司解189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适用民事诉讼 法第110条的规定处理: (一)冒充他人提起诉讼或者参加诉讼的; (二)证人签署保证书后作虚假证言,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三)伪造、隐藏、毁灭或者拒绝交出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 ,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 (四)擅自解冻已被人民法院冻结的财产的; (五)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给当事人通风报信,协助其转移 、隐匿财产的。 民诉新司解190条: 第三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提起撤销之诉,经审查, 原案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进行虚假诉讼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 二条规定处理。(罚款、拘留、追究刑责)
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警察招考公安专业科目测试卷(含答案)

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警察招考公安专业科目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题)1.按照()的原则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选好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以一流的班子带出一流的队伍,一流的队伍于出一流的工作,一流的工作创造一流的业绩,确保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长治久安。
A.德才兼备、任人唯贤B.政治建警C.科技强警D.文化强警2.以下( )权力不属于行政监察机关在行政监察中具有的职权。
A.检查权B.调查权C.处分权D.处罚权3.取保候审中的保证方式是( )。
A.提出保证人B.交纳保证金C.提出保证人和交纳保证金D.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4.人民警察的业务素质包括岗位专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变决断能力、()和表达能力。
A.群众工作能力B.协调指挥能力C.管理沟通能力D.擒敌制胜能力5.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下列哪项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形应当从重处罚?()A.情节较为严重B.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C.一年内受过治安管理处罚两次D.对调查人打击报复6.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在党委领导下()。
A.坚持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B.坚持打击与防范相结合C.坚持严肃与谨慎相结合D.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7.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下列符合暂缓执行行政拘留担保人条件的是()。
A.王某,男,系被处罚人的舅舅,瘫痪在床,生活困难B.姚某,女,系被处罚人的女友,在本市无固定居所C.周某,男,系被处罚人的哥哥,正处于假释期间D.刘某,男,系被处罚人所在社区的主任,在当地有常住户口和固定居所,收入稳定8.第55 题命令。
是指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依法向()发出的作为、不作为和约束的命令。
A.违法人B.负有特定义务的人C.违规人D.义务人9.公安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建立的督察机构由()组成。
司法卷三: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三

司法卷三: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最新版)1、多选在以下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形中,你认为哪种情形符合《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A.对哄闹、冲击法庭,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人,由审理该民事案件的审判组织直接(江南博哥)予以判决B.情况紧急的,可以先采取拘留措施,在拘留后再报告院长补办审批手续C.被拘留人不在本辖区的,作出拘留决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派员到被拘留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请求该法院协助执行D.对同一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罚款,不得连续适用,但发生新的妨害民事诉讼行为除外正确答案:A, B, C, D参考解析:考查强制措施的法律规定。
2、多选下列情形中属于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有:()A.侵权纠纷案件的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B.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C.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D.以威胁的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正确答案:B, C, D参考解析:考查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A项错误,只有必须到庭的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才构成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必须到庭的被告包括:负有赡养、抚育、扶养义务的被告;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的规定,BCD正确,应入选。
3、单选李香诉张慧一案开庭审理后的第二天,李香到法院找到该案的书记员李猛吵闹,书记员对其进行了批评,李香仍不罢休,继续辱骂书记员。
书记员将此情况报告合议庭审判长,由审判长批准,以李香妨害民事诉讼为由,决定对其拘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李香的行为不构成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B.如果李香的上述行为发生在执行终结后,则李香的行为不构成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C.当事人对拘留不服的,可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D.合议庭审判长可以决定对李香实施拘留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考查妨碍民事诉讼行为的时间,妨碍民事诉讼行为的时间要件需要考生注意。
4、单选下列哪一项关于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说法是正确的?()A.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和驱逐出境B.特殊情况下,法院也可以将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委托给当地公安机关C.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只能对当事人适用D.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依职权采取的强制性手段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考查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分类和特征,A项错误,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只包括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和拘留,而不包括驱逐出境;采取强制性措施的权力只能专属于人民法院,并且是人民法院依据法律规定依职权作出,故B项错误,D项正确;C错误,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实际上是一种保障性的教育手段,而不是民事制裁,其不仅仅适用于审判阶段,还包括执行阶段。
司法拘留条件

司法拘留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司法拘留作为一种强制措施,是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它对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司法拘留作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如果不加以限制和规范,就有可能给人身自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对司法拘留的条件和限制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维护社会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司法拘留的概念和作用司法拘留是指司法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司法拘留是在犯罪嫌疑人尚未被判定有罪之前,对其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或者对证据进行破坏,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和公正。
司法拘留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在刑事诉讼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被拘留,就有可能会逃跑或者对证据进行破坏,从而影响刑事诉讼的结果。
其次,司法拘留可以保障社会的安全和公正。
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被拘留,就有可能再次犯罪,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而司法拘留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限制和监管,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全和公正。
二、司法拘留的条件和限制司法拘留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因此,对于司法拘留的条件和限制,必须严格遵守。
司法拘留的条件和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有法定的理由。
司法机关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情况下,才能依法对其采取司法拘留措施。
如果没有法定的理由,就不能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
2、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
司法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时,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不能违反法律规定。
3、必须符合法定的期限。
司法拘留的期限是有法定规定的,如果超过了法定期限,就必须立即释放犯罪嫌疑人。
4、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
司法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时,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不能随意侵犯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司法解释、量刑标准(2017年)

遇到刑法罪名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司法解释、量刑标准(2017年)非法拘禁罪(刑法第238条),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自由权,所谓身体自由权,是指以身体的动静举止不受非法干预为内容的人格权,亦即在法律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身体行动的自由权利,公民的身体自由,是公民正常工作、生产、生活和学习的保证,失去身体自由,就失去了从事一切正常活动的可能。
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因此,非法拘禁是一种严重剥夺公民身体自由的行为。
本罪侵害的对象,是依法享有人身权利的任何自然人。
身体自由权作为一种人格权,是组成民事权利体系之一的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权利的享有基于民事权利能力。
凡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之自然人均依法享受包括身体自由权在内的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因此本罪侵害的对象,包括一切自然人(即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的人)。
即包括无辜公民、犯错误的人、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和犯罪嫌疑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拘禁罪中的“他人”,只是指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活动能力的人,包括潜在的有意志活动能力的人在内,如幼儿、醉酒者和熟睡中的人。
但不应包括完全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活动能力的人,如婴儿、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二)客观要件本罪客观上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身体自由的行为。
这里的“他人”没有限制,既可以是守法公民,也可以是犯有错误或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还可以是犯罪嫌疑人。
行为的特征是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的身体自由。
公安机关五种刑事强制措施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公安机关五种刑事强制措施刑事强制措施是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或者实行采取的强制手段,目的是控制当事人的人身自由,以便对案件进行审理,而刑事强制措施有很多,那么公安机关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怎样的?下面由黄山律师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一、公安机关实施刑事强制措施的五种类型1、拘传拘传是指司法机关对未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强制措施。
拘传首先要经过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法院的院长批准,并填写拘传证后方可执行。
执行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要向被拘传人出示拘传证。
一次拘传的持续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2、取保候审刑事诉讼中的取保候审是指司法机关责令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不逃避或妨害侦查、起诉、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3、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是指司法机关责令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住处,依法对其行动加以监视和控制的一种强制措施。
监视居住的适用对象与取保候审相同。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找不到保证人也不能交纳保证金时,采用监视居住的方法。
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在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4、拘留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指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下,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采取暂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5、逮捕逮捕是指司法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逃避侦查、起诉、审判或发生社会危害性,而依法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刑事申诉的理由有哪些,受理刑事申诉的范围是什么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刑事申诉的理由有哪些,受理刑事申诉的范围是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都懂得了维权,在一些过程中也会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对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申诉,在司法过程中,也是可以的,在法院做出判决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服,那么就可以进行申诉,下面赢了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刑事申诉的理由有哪些,受理刑事申诉的范围是什么。
一、刑事申诉的理由有哪些刑事申诉的理由,是指刑事申诉的主体,申请对原判决案件进行再审的根据和原因。
申诉人只有在申诉理由的范畴内提出申诉要求,其申诉才能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引起审判机关对案件的再审。
对于不具备法律规定申请再审理由的,人民法院则不予受理。
这样,既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无理申诉,提高申诉案件的质量,又有利于减轻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
刑事申诉是指对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以及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含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不服的申诉。
具有刑事申诉主体资格的是原案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受委托的律师也可以代理申诉。
(一)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
认定事实上有错误,即原判认定的主要事实或者重大情节不清楚或者失实。
主要包括:(1)作为判决、裁定根据的主要事实不清楚,案件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不足以证明主要犯罪事实或者重大情节;(2)在证据不确实、不充分的情况下,据以认定的事实明显有错误;(3)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认定事实和客观情况不符;(4)发现了原判没有掌握的事实或证据,足以证明原判决或者裁定认定时的事实错误。
事实是案件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认定事实有错误,据此适用法律的整个案件必然错误。
案件事实是建立在证据事实基础上的,是在证据事实基础上构筑起来的。
因此,一旦发现有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应当对案件进行再审。
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错误,既可以表现为定性事实上的认定错误,也可以表现为量刑事实上的认定错误,还可以表现为两者兼有之。
拘留分哪几种,三种拘留的含义是什么

拘留分哪⼏种,三种拘留的含义是什么当你犯事之后会被进⾏拘留,我国法律也规定了拘留的⼏种形式,⼀般有⾏政拘留和刑事拘留,还有司法拘留。
对于这三种距离在法律上的含义是什么呢?这需要⼤家进⾏详细的了解。
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拘留分哪⼏种,三种拘留的含义是什么⼀、拘留分哪⼏种⾏政拘留、刑事拘留,还有司法拘留。
⼆、三种拘留的含义是什么1、⾏政拘留是指对违反《中华⼈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般违法⾏为,给予的⼀种最严厉制裁,属于⾏政处罚的⼀种。
治安拘留最⾼期限为15⽇,期满即释放,由公安机关决定,在⾏政拘留所执⾏,对拘留不服的,可提起⾏政复议、⾏政诉讼。
2、司法拘留⼈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政诉讼情节严重的⼈,在⼀定期间内限制其⼈⾝⾃由的⼀种强制措施。
3、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或⼈民检察院在刑事案件侦查中,对现⾏犯或重⼤嫌疑分⼦,暂时采取的强制措施。
三、相关知识:司法拘留、⾏政拘留、刑事拘留的区别1、法律性质不同:刑事拘留是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的强制措施,本⾝不具有惩罚性;司法拘留是对妨害民事诉讼⾏为的⼈采取的具有惩罚性质的措施;⾏政拘留 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采取的,具有处罚性质。
2、适⽤对象不同:刑事拘留现⾏犯或者重⼤嫌疑分⼦;司法拘留实施了妨害民事诉讼⾏为的⼈,既包括民事诉讼参与⼈,也包括案外⼈;⾏政拘留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尚不构成犯罪的⼈。
3、法律依据不同:刑事拘留《刑事诉讼法》;司法拘留《民事诉讼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政处罚法》等⾏政法规。
4、适⽤⽬的不同:刑事拘留防⽌犯罪嫌疑⼈逃跑、⾃杀或者继续危害社会,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司法拘留保障民事诉讼的顺利进⾏;⾏政拘留惩罚⼀般的⾏政违法者。
5、适⽤机关不同:刑事拘留公安机关、⼈民检察院决定,公安机关执⾏;司法拘留⼈民法院决定,司法警察执⾏,交公安机关有关场所看管;⾏政拘留公安机关。
6、羁押期间不同:刑事拘留⼀般为14⽇,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嫌疑分⼦的最长拘留期限为37⽇;司法拘留15⽇以下;⾏政拘留15⽇,并罚时不超过20⽇。
老赖执行拘留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执行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中,“老赖”现象尤为突出,即指那些有能力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却故意拖延、规避执行的行为。
为了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对“老赖”的执行拘留做出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对老赖执行拘留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读。
一、老赖执行拘留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拘留、罚款、司法拘留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该规定中,对拘留的具体适用条件、程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在执行过程中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二、老赖执行拘留的条件1.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一条,被执行人必须具有履行能力,即有财产可供执行,但故意不履行。
2. 被执行人故意拖延、规避执行被执行人明知自己有履行能力,却故意拖延、规避执行,包括但不限于转移、隐匿财产、伪造证据等。
3. 经法院多次催告无果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应当对被执行人进行多次催告,若被执行人仍然不履行,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拘留措施。
4. 拘留期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十二条规定,拘留期限为15天以内,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30天。
三、老赖执行拘留的程序1. 法院审查法院在决定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措施前,应当对案件进行审查,确保符合拘留条件。
2. 制作拘留决定书法院根据审查结果,制作拘留决定书,明确拘留期限、执行地点等。
3. 执行拘留拘留决定书送达被执行人后,执行人员应当立即将被执行人拘留至指定地点。
4. 解除拘留拘留期限届满或者被执行人履行了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执行人员应当立即解除拘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事执行中司法拘留的性质及适用条件论民事执行中司法拘留的性质及适用条件论民事执行中司法拘留的性质及适用条件[杨东]—— (2008-3-30)/ 已阅9838次论民事执行中司法拘留的性质及适用条件杨东论文提要:本文简单论述了司法拘留适用中司法拘留的法律条文规定及定性、司法拘留适用的两个条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比较浮浅的个人看法,不足之处望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全文共7452字。
司法拘留是民事执行中的强制措施之一,是对被执行人及其他相关责任人的人身强制措施。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执行难的关注,司法拘留也越来越受到执行员的青睐。
但适用过多的司法拘留措施也开始暴露出其负面影响,以拘代执、滥逮滥抓现象常常见于报端,由此造成了司法权威的损害,一方面影响了案件的正常执行,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法院的形象。
因而,我们不得不对司法拘留作充分的认识,从而才可以对其达到恰如其分的应用,使司法拘留起到其应有的司法威慑力。
一、司法拘留的性质司法拘留,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情节严重的行为人予以强行关押,在一定的期限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可以适用司法拘留的情形有多种,涉及民事执行的有两种,(1)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2)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本文仅论述与民事执行有关的司法拘留问题,如无特别说明,并不包括《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其它可以适用司法拘留的情形。
观察对司法拘留的规定章节,我们不难发现,立法者将其规定在“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一章,而并非“执行程序”一编的“执行措施”章节。
也就是说,立法的本意是将民事执行中的司法拘留定性为一种强制措施,一种对民事诉讼程序正常进行的保障措施,一种具有惩罚性的对人体的限制措施。
浏览一下“执行措施”一章,笔者找到的执行措施有很多,包括(1)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在金融系统的存款,(2)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在案外人处的收入,(3)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4)搜查被执行人的人身及其住所或者其财产隐匿地,(5)传唤被执行人交付财物或票证,或强制其交付财物或票证,(6)强制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7 )通知有关单位协助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8)对被执行人应当完成的行为强制执行或委托有关单位完成,并责令被执行人承担费用,(9)责令被执行人加倍承担延期履行金钱给付义务的债务利息或延期履行其它义务的迟延履行金。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得详细列举《民事诉讼法》在“执行措施”一章所规定的所有执行措施,无非是想在此说明,司法拘留并非一种执行措施,执行措施并不包括对“人身”的执行。
当然,司法搜查有对人身的搜查,但该搜查只是为了查明被执行人是否在身上藏匿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对人身的搜查只能是短暂的,并不可以借此限制人身自由。
关于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由被执行人必需完成的特定行为,法律只是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或委托有关单位或个人代为完成。
该规定的意图应当是指人民法院便于直接完成的行为则可以以法院的角色排除妨碍强制完成该行为,若行为性质不适宜由法院来强制完成的话,法院可以委托适宜完成该行为的单位或个人代为完成。
也就是说,法律并没有在此赋予法院一种强制被执行人完成特定行为的强制执行措施。
如果此时对被执行人拒不完成特定行为的妨碍民事执行行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的话,正说明司法拘留是对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行为的保障措施,一种为保障民事执行工作正常进行的强制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诉意见》)第283条的规定也正说明了此时的司法拘留措施是对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而妨碍执行正常进行的行为的一种具有惩罚性、强制性的保障措施。
论证司法拘留是一种对民事执行工作的强制保障措施,而不是一种民事执行工作的强制执行措施,对我们认清司法拘留的法律定位,对我们正确适用司法拘留有重要意义。
正因为司法拘留是保障措施,所以,我们只能在认为被执行人的行为已构成对民事执行工作正常进行的妨碍时才可以适用;又因为司法拘留并非一种民事强制执行措施,所以,我们在案件无法执结,在案件只能中止或终结等其它执行停止状态中告一段落时,我们的“穷尽一切执行措施”是不可以将是否已做到了几查几搜几拘来量化的,穷尽一切执行措施,也只能是穷尽《民事诉讼法》规定在“执行措施” 一章的各种执行措施,并不包括司法拘留在内。
穷尽执行措施,有可能执行人员对被执行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了,也可能是执行人员认为被执行人并没有妨碍民事执行工作的正常运行,被执行人未履行义务仅仅是其暂时确实无履行能力所致,此时案件的中止是民事执行工作中出现的正常形态。
的确,执结率可以尽量提高,但执行人员无论怎样努力,其首先必需认识到,一定比例的案件无法执结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一种客观现实,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状态及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这一事实,执行人员才可以更好的理解执行工作,才可以更好的从事执行工作。
二、司法拘留适用的条件上面已分析到司法拘留的保障性决定了其适用的条件是当事人已经妨害了民事执行工作。
如何认定当事人已经妨害民事执行工作呢?《民事诉讼法》在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规定了两种情形,(一)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圭寸、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已经被法院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或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被当事人或案外人擅自以各种方式、手段进行隐藏、转移、变卖、毁损的,当然可以对行为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或者并对其作出罚款决定。
这种情形比较好认定,关键是确定财产的损失是否为当事人或案外人故意造成,以及是何人造成。
如果法院虽然对财产进行了清点并指令某人保管,但并不清楚保管人的具体身份,或被责令保管的人提出异议,表示其并无保管义务,其并非案件当事人或其仅仅是当事人的一名雇员时,当保管人失踪或故意离开而不履行保管义务时,就很难对保管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
有保管人的情况下,要确定保管人的身份,还要指定适当的保管人,只有这样做了,当出现财产被以各种行使隐藏、转移或价值减少的其它情形时,法院才可以及时追究保管人的责任,并责令其交出财产或进行赔偿。
如查封时就没有查清保管人身份,如某案中,法院应原告申请, 对被告经营的商铺进行诉讼保全,在对商铺内的财产清点并制作查封裁定后,责令商铺内的店员保管法院已查封的财产。
但店员表示作为该商铺老板的被告尚在外地,他们不能擅自作主,不能在法院的查封笔录上签名。
法院工作人员仅仅在笔录中记载店员张生拒不签名。
当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时,执行人员发现商铺内的财产早已不见,保管人也已走掉,被执行人则表示其商铺内财产无故失踪,要求申请人赔偿。
申请人则表示其虽有保安看守整栋商铺的大门,但并无法对被执行人经营的那一间商铺进行随时看管,财产损失不应由其承担。
此种情况下,多半是商铺在法院查封后就很快停业,店员或被执行人私自将财产转移,但法院在无证据的情况下,很难对失踪的不明身份的店员采取司法拘留措施。
实践中较多类似情形值得我们去考虑财产保管人的正确指定。
在很多情况下,法院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时,被执行人在场,法院执行笔录上记载在场人有被执行人,但被执行人提出各种理由拒绝保管财产,许多执行人员未对被执行人的意见进行考虑,强制指定被执行人自行保管财产,当事后被执行人未予履行保管义务导致财产损失时,法院由此对被执行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
笔者认为此种执行方法有待商榷。
执行中更多的是无人对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进行保管,此时法院遇到的大多数不是对财产破坏行为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而是根本就无法查清财产是被谁隐藏、转移、变卖、毁损。
在无人看管情况下,被执行人为躲避法院执行,到外地隐藏躲债,张贴法院封条的保全财产在某些人眼中却如同无主物,大肆盗窃毁损。
由此导致的当时人投诉现象并不少见。
由于法院对查圭寸、扣押、冻结财产的处理程序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是诉讼保全就要求更常的时间,无人保管的财产极易被认为毁损或被隐藏、转移、变卖等。
此时法院欲采取司法拘留措施往往是无行为人去承受了。
一种较好的方法是法院委托专业的保安公司对所保全财产进行看管,签订保管合同。
如原告或申请人认为看管费用过高,则可以指定原告或申请人自行看管或由其委托他人看管。
有了明确的财产保管人,财产若仍出现人为的减损,则法院可对责任人适用司法拘留措施。
(二)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该规定包含几个意思,(1)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2)义务人没有在生效文书确定的期限内自觉履行义务(3)权利人依据上述生效文书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4)人民法院已立案执行(5)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义务(6)被执行人没有履行义务(如无特殊说明,本文仅指金钱给付义务的履行)(7)被执行人没有履行义务的原因不是其客观不能履行,而是其主观上不履行或拖延履行。
符合上述条件的执行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情节严重的还可以移送公安部门进行侦查并追究其刑事责任。
执行程序既然目前仍位于《民事诉讼法》的第三编,说明通说还是将执行作为审判的延续,把执行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一部分看待,尽管执行的依据现在已经扩大了很多,并不仅仅是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体现了其主观恶性,并以其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实际妨害了民事诉讼,对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对国家的司法权威造成了损害,国家有理由也完全有必要对这种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以公权力对此进行干涉,具体到法律条文规定,就是对被执行人采取罚款、拘留或追加刑事责任。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是一种客观事实,这是法院对被执行人适用司法拘留措施的前提。
但法院执行工作依据的是法律事实,不可能是完全的客观事实,当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有一定出入时,法院依据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法律事实就可以实施司法拘留。
问题是,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法律事实应当如何证实,是法院依职权调查,还是申请人提供证据证实,还是被执行人自己证明其未履行义务并非主管拒不履行。
此证明责任分配的不同,会带来执行工作量的不同,会深刻影响到双方当事人的权益。
如果被执行人有无拒不履行义务的情况应由法院依职权调查的话,则执行人员要核实被执行人是否符合上述七个条件,其工作量是巨大的。
合适的选择是确定一个法院依职权调查的范围,其余证明责任分配给当事人。
上述证明责任最关键的是在确认被执行人没有履行或未全部履行义务的情况下,其到底有无履行能力。
要证实被执行人有无履行能力,就要依次调查被执行人可能有履行能力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