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彩竹雀诗文茶壶教学内容

康熙五彩竹雀诗文茶壶教学内容

诗歌的几种分类

诗歌的几种分类: 1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2从体裁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注: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五言体:秦始皇时的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就是使用五言。汉代的乐府诗如《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也是五言。文人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咏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在句子的节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群。由于不同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就使句式更富于变化,更具有音乐感。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近体诗特点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3从题材上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战争诗、行旅或闺怨诗、送别诗等。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 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 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漫话明清外销瓷之康熙五彩

漫话明清外销瓷之康熙五彩 文/刘志兵 近来,外销瓷器市场火爆,价格连连攀升,其中涨势最猛的要属外销瓷中的康熙五彩瓷器,2010年至今,价格翻了几乎五倍。因为工作关系,常从国外大量回购外销瓷,以前康熙五彩瓷器和外销青花瓷在国外价格相当。现在国外回购康熙五彩瓷器几乎是康熙青花瓷器价格的五倍。五彩瓷难以保藏,易褪色脱釉,存世量远较少,奇货可居,尽管为外销瓷,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叫价都比青花瓷高三至五倍。 康熙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历经61年,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胎质、制作工艺、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清代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熙五彩瓷素以其胎、釉精细,色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丰富而负盛名,继明永、宣青花晚明五彩之后,我国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这里说的硬彩.即五彩。 康熙二十二年海禁开放后.大量瓷器出口换汇中,其中以青花和五彩尤为突出。五彩在装饰及陈设,深受欧洲人的喜爱。欧洲许多皇室贵族,富贾高官把五彩瓷当成一种烘托物主身份的高档艺术品,甚至在荷兰德国法国.瑞典还有仿制的康熙五彩瓷。 一、康熙五彩的釉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颜色除矾红以外,绿、黄、紫、蓝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宝石之感,色彩光艳夺目,烧成温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1)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在上彩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烧成后色彩鲜艳沉着,红得像宝石,而且有层次。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调油平填,红中泛橙而漂浮于釉面,手感粗糙,更无矾红的光泽和 润滑。 (2)蓝彩: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蓝彩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但由于蓝彩仍处于草创阶段,常有脱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现。以往的蓝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称。

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兼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兼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中学语 文论文 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兼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李新 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凝练的一种文学样式。正因为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表意的含蓄蕴藉,其词语组合的巨大弹性与张力,诗句间的极度跳跃与空间释放,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诸多可能。这就使诗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间离关系。我国历代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诗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窃以为抓住诗歌与读者的间离关系,使其效果可能化与最大化,或许是解决我们目前诗歌教学荒漠化现状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当前我们的诗歌教学处于荒漠化状态,这一说法一点也不言过其实。比起古典诗歌教学,现代诗歌的教学更为悲惨。因为现代诗歌至今也没有进入考试的“法眼”,所以最新修订的教材中那些经典现代诗歌,也只是编写者的一厢情愿,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将之打入冷宫的,即便教也只是停留在朗诵的阶段,或许当作班级或校园活动一个凑兴的节目;真正用心教的,是语文老师中的部分诗歌爱好者,他们学生时代曾经做过诗歌的梦想,内心还残留些情趣,可情景悲壮,基本上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旁观者,甚至把他当作一棵“疯狂的石榴树”(希腊诗人埃利蒂斯一首诗的题目),学生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古典诗歌,因为考试会涉及,所以命运比现代诗歌好些,但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最大的法宝是背诵、默写,若是教的话,也只是教一些意象、意境之类的让学生感到玄而又玄的东西,因为太“高大上”,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就对古代诗歌徒唤奈何;再加上无休止地检查背诵、默写,古典诗歌在学生心中成为食

之无味但又不得不食的鸡肋。 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有必要从诗歌与读者,尤其是与学生读者之间的间离状态出发,找出对策,缩短间距,使其与课堂教学效益正相关。 一、诗歌与学生之间的间离 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我校来试教,她第一眼选中的课文就是《再别康桥》,她说她非常喜欢这首诗。这位大学生教学的效果非常好,因为以一个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她功底扎实,表达流畅,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并能注意和学生互动,她的试教当然是成功的。但如果她不是大学生,是一个有着五年以上教龄的逐渐走向成熟期的语文老师,我就要问一问:你喜欢,能不能代表学生喜欢?以我的教学经验,尽管我喜欢诗,尤其是像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这样的名诗,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而且我也是一个诗歌创作者,但事实上我的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是不喜欢诗歌的,尤其是现代诗。如果你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你在班级有没有做过调查,到底有多少学生喜欢诗歌,有多少学生不喜欢诗歌?说喜欢的同学,其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说不喜欢的同学,其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形式还是内容?具体到《再别康桥》,有多少同学喜欢这首诗,有多少同学不喜欢这首诗?是喜欢整首诗呢,还是只喜欢诗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是喜欢形式还是喜欢内容?所有这些我们都要做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诗歌文本与学生读者之间的间离是最大的教学契机,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教学空间。李镇西老师教学《再别康桥》,那位叫何思静的同学本身就朗诵得很好了,对诗歌内容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她身上就几乎不存在什么间离,可以开掘的教学空间很小;恰恰是一些说不喜欢的同学,认为这首诗感情太细腻,不

清代五彩瓷器的演变

清代釉上五彩 顺治时釉上五彩瓷在明代基础上继续烧造,并且有所创新,除一部分仍保留明末的风格外,另一部分则呈现出清代釉上五彩的新面目。这一时期色彩多见红、绿、黄三色,红色为枣皮红,绿色为深绿,都非常浓重。也有一种相对清秀、较淡的色彩,釉面光亮匀净,呈色较淡,部分器物的颜色容易脱落,器物的绘画多以人物画为主。 清乾隆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彩瓷器发展到康熙时期有了重大突破,此时发明了釉上蓝彩,替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釉上蓝彩的创烧成功,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蓝彩色浓而且鲜艳,胜过青花。康熙时期的釉上五彩是在明代嘉靖、万历五彩瓷器和顺治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制作工艺高超,彩色鲜明透澈,彩饰华丽,绘画线条刚劲有力,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此时五彩用多种色料进行绘制,官窑以规矩的绘制和细腻笔法著称,而民窑则以釉彩浓重艳丽、画意清新活泼见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它的画面色彩显得沉稳、热烈而不浮躁,这是其鲜明特色。 康熙五彩仍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其中釉上五彩最能反映和代表康熙五彩的艺术成就和特色。康熙釉上五彩除了常用的红、绿、黄、褐、紫等彩外,釉上蓝彩和黑彩的烧制成功,使其画面更加华丽。此时所用的青料是云南的珠明料,色泽翠艳。黑彩特点是如黑漆一般,在白釉的衬托下更显得黑白分明,在康熙五彩中运用广泛,进一步增强了色彩的表现力。黑彩多用于画树木的枝干、花卉叶脉、山岭山峰、人物的眼睛、发髻、装饰的飘带、鞋子等,后又用于画图案的轮廓线、局部点染或片断画面,最后发展到大范围使用,并在黑彩上涂一层玻璃白,使黑彩显得更加漆黑明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终,促使了独立的墨彩瓷器品种于康熙中晚期出现。此时金彩已在五彩上广泛运用,常见有大面积描金图案,表现出康熙五彩的富丽堂皇。金彩多用于官窑器物。黑彩、蓝彩、金彩的出现使得画面更加写实、逼真。康熙釉上五彩的装饰手法多姿多彩,有白地五彩,蓝青地五彩、蓝地描金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哥釉五彩、锦地开光五彩等,充分显示了康熙釉上五彩卓越的彩绘艺术及制造工艺。 雍正年间釉上五彩的烧制,受到了粉彩发展的冲击而有些停滞。五彩大部分由粉彩取代。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说明,雍正时期的釉上五彩制作也非常精美,一改前朝浓艳的风格,而显得淡雅柔和,纹饰也由康熙的繁杂趋于疏朗,笔划也由刚劲变为细腻,疏密结合恰到好处。并留有较大的空白。雍正釉上五彩的总体特点是清雅俊秀。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教案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通过收集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诗歌等多种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诵、创作、收集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策略 1.联系以前学过的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2.迁移已习得的阅读策略:诵读、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 3.利用“小贴士”指导朗诵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收集诗歌 ?课时目标 1.了解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现代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和上网查找等方式,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明确主题 1.回顾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2)生齐读单元主题。 2.引导回顾本单元诗歌。 (1)生分小组有感情地诵读本单元4首诗。 (2)师引导:这几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3)示例: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3.探讨喜欢的诗歌。

(1)师引导:除了这几首诗,你还读过哪些现代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生各抒己见,尽情表达自己对不同诗歌的喜爱。 4.揭示主题。 (1)师导入:诵读着这些诗歌,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歌的世界。走进诗歌之中,我们的心也会沾染文学的气息;走进诗歌之中,我们的心也会如诗般纯净动人。这次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王国,轻叩诗歌大门。 (2)课件出示主题:轻叩诗歌大门。(生齐读) 【设计意图】紧扣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采用诵读策略,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实现“轻叩诗歌大门”这一主题活动的目标。 板块二确定任务 1.明确小组任务。 (1)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根据生的情况进行现场分组。师给出“喜爱的诗人”“中国现代诗”“外国诗”“叙事诗”“抒情诗”这五种选择。 (2)课件出示选组规则。 选组规则: ●每组限六人,超出的同学请自行换组。 ●自由推选组长,呼声最高的同学为所在组组长。 ●限时两分钟。 2.确定各小组成员和要收集的诗歌主题后,认真解读课本“活动提示”,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收集喜欢的现代诗。 3.课件出示《断章》《七律·长征》《云》。师引导生发现现代诗的特点。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现代诗”的简单分类。 (4)师根据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按韵律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 ●按长短分:长诗、短诗、小诗等。 ●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 ……

诗歌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 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设计 学目标: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 (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 (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诗歌分类表整理人: 类别诗歌的题目作者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 【评:组织学生在交流诗歌之后在补充搜集,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资料的相互补充,既扩大了搜集面,又能够体现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确定教学内容三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确定教学内容三原则 作者:侯喜君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7年第02期 摘要:课堂教学要省时高效,必须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却存在严重的偏离教材编写思想、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的情况,要改变这些状况,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严格遵循生本原则、纲本原则和文本原则。 关键词:教学内容;生本原则;纲本原则;文本原则 两年一度的市优质课大赛结束了,数十节课下来,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甚是不妥。或是偏离教材编写思想,如执教《小孤山大孤山》,只把它作为一般文言文去讲,根本不理会单元的教学目标“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或偏离文本核心内容,如执教《美的发现学会抒情》,不去引导学生掌握抒情手法,却由“美的发现”引申到写景手法,然后讲怎样写景;或偏离学生的学习需要,如《离骚》,用寥寥几分钟重点解释了几个词语,学生尚未真正在字词句上过关,教师就领着学生探究屈原的愛国精神……诸如此类现象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严格遵循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这些原则是—— 一、生本原则 当今的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如果不以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则它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时,须首先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看他们在学习本课文之前,知识到底达到什么水平,能力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然后据此确定一篇课文到底学习什么内容。 有老师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事前要求学生预习文本后提出无法理解的问题,之后,教师将学生提出的五十多个问题,筛选,合并,提炼出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曾皙的理想合乎“礼”吗?孔子为什么“哂”子路?这几个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把它们做为教学内容,就符合了学生的需要。 弄清学生懂什么,不懂什么,什么地方有欠缺,对症下药,这才是确定教学内容时最应考虑到的。 二、纲本原则 此处所谓纲,就是教材中的单元说明,它置于课文之前,对一个单元的设计意图、文本特点、教学方法等作了或多或少的提示,乃是确定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如第一册第一

教学内容的确定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依据(邓荣华整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上的两个关键问题。可是,长久以来,很多教师往往在“怎么教”上下很多功夫,而忽略了对“教什么”的课程内容研究。事实上,“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都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课程内容不确定,“怎么去教”的教学方法便不会有着落。于是关注并研究语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语文教学内容的僵化性和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并存,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高一语文和高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区别。虽然课程形态是多元的,但课程目标应该是规定性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相对确定。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鸡肉鸡毛一锅炒”的状况,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现在很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随意性很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一是由于语文教材本身的特点。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它选择各种各样的文章编辑而成。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法预知他们写的文章会被收入教材成为课文,因此,作者并不是专为教材来创作的。这些原本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即李海林先生提出的“原生价值”。它包含“知识传播、情意交流”等各种价值。同时,由于这些文章被选入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又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本来的“原生价值”,又增加了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就是“教学价值”。但是教材编写者也并没有明确地给教师“教什么”的具体规定,由于课文价值的多样性,又不可能在一两节课中完全实现,于是形成教师难以取舍的现象, 结果只能凭教师的经验选择了。教师之间的文学修养、教学能力、性格、爱好各有不同, 因此看似明确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取。因此会出现“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千姿百态”的现象。 二是由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各种语文教学资源纷繁多样且检索方便,教师备课时可参考材料很多。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好处是教师可以借此博采众长,充分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弊端是很多教师因此不再深入钻研文本,不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基本学情,而是将别人的教案全盘照抄,生搬硬套,以代替自己的思维劳动。“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这样随意套用只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确定。还有的教师,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学资源,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取舍,因此教学内容一味地求细求全,在教学过程中又过于求详。想要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却同样不胜了了。 那么确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呢?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不少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教学目标,只是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2)教学内容模糊。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说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而言,目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课表面上看似乎好一点,其实好不了多少,因为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并没有完成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任务。第三种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这才是比较完整地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不久前,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语文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当阅读教学跟“内容分析”分手后,我们该教什么?这就涉及到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效果标准。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质量标准”。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指导方案“轻叩诗歌大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感受诗歌的特点。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感受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不同文本体裁的诗歌。 学生准备:搜集和整理自己喜欢的诗歌,尝试创作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情,明确任务 1.(出示学生创作的诗歌),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说说自己的感受。 2.你知道它的作者吗?他就是你们当中的一员,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优秀的诗人或者优秀的编辑。让我们来试试。 设计意图:激情谈话,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诗歌的学习与创作中来。 二、合作编小诗集 1.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搜集或创作了哪些诗歌,小组交流。 2.我们搜集的诗歌或诗歌相关知识有很多,如何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小诗集

向大家展示呢?请大家讨论讨论。 3.学生交流归纳: (1)确定诗集的内容:可以是收集的诗,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是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2)确定编排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编排,把诗歌分类(按内容,诗人,形式或情感等),可以配上插图,还可以书法展示诗歌。 (3)确定诗集的形式:包括诗集的名字、封面、目录、装订成册。 4.学生开展活动。 (1)小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按时间分,按国家分,按内容分,按文章体裁分……) (2)将分类整理好的诗歌进行交流。 (3)小组编排诗集。 确定诗集选用的内容,安排可穿插的资料(小故事等),发挥各自的特长为诗歌配插图,或书法展示诗歌。设计诗集的名字、封面、目录等,制作成册。 5.将小组制作的诗集进行展示。 6.点评。评选优秀诗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探究,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三、诗歌朗诵会 1.把自己喜欢的诗歌与大家分享。 2.讨论:采用什么形式,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3.学生进行讨论。 4.汇报。 (1)推选主持人。 (2)安排节目顺序。 (3)准备串联词。 (4)各小组确定要分享的诗歌。 (5)各小组确定表现形式,进行排练。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新疆吐鲁番斯坦那出土连珠纹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2、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语文教学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金军华最近听了一堂初中语文课,课题是《生物入侵者》,其教学流程是这样的: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识;轻声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几句赏析性的文字;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这堂课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究竟应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可能对生态和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文章首先引出话题——生物入侵者,接着具体写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然后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最后指出世界各国已开始采取相应措施。这是文本作为科技类说明文的体裁特性的规定性,内蕴着科学思维的严谨性、严密性。文本多处使用打比方的手法,说明事理形象且富有趣味。其次是文章在说明事理时大量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对“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感受更为明确、更具说服力。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文本是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及文本特色,简单地把教学内容确定为读课文、赏句子、谈感受,丝毫未涉及到说明文的相关

知识,也就谈不上对学生阅读说明文能力的培养,浪费了文本教学资源。阅读能力是指某种具体文体的阅读能力,这样泛化的无文体特征的教学,不仅浪费了文本教学资源,而且违背阅读规律,误导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为文本的文体不同,其表达方式、语言运用、语体风格、语用特色等会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文体的课文,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各不相同,要求培养的能力点各不相同,其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各不相同。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文体教学,阅读能力更多的是指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要把小说当作小说来教,教小说应紧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小说的”知识来进行;把诗歌当作诗 歌来教,教诗歌应紧扣意象、意境等“诗歌的”知识来进行。 依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言语形式去理解课文的言语内容和意图,进而掌握课文的言语形式,逐渐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以获得运用语言的本领。依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并不是进行每一种文体的阅读,就要以教学这个文体的知识为主,而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同文体的阅读个性。小说阅读不是一味重复小说的要素,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突出情节艺术的欣赏,或者突出人物形象的把握,或者突出环境的分析,在这样的过程中解读作品,欣赏作品。散文教学,叙事散文就要关注文章是如何叙事的,写人散文就要关注是如何写人的,写景散文就

康熙五彩的基本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饮流斋说瓷》记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康熙五彩,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陶雅》中对康熙民窑五彩瓷器的评价是客观的。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束缚,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有戏曲人物等。在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练有力,在乎涂各种彩色后,给人一种明朗感。当后人以雍正粉彩与其比较时,雍正粉彩显得细腻而柔软,康熙五彩则显得劲利而结实,因此被称为“硬彩”,也被称为“古彩”。《陶雅》载:“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诸色中推为妙品。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画面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是其鲜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陶瓷艺术基本要素——造型与装饰方面分析,有几点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选择的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一丝不苟,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经过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康熙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造型都很规矩严谨、古朴端庄,这和原料制备、制坯成型等工艺技巧的纯熟密不可分。转载自:张雄艺术网

康熙五彩人物纹饰的特征(组图)

康熙五彩人物纹饰的特征 五彩描绘始于宣德,盛于成化,嘉靖、万历以“大明五彩”独树一帜,而到了清代康熙时期,则发展成更为完美的釉上五彩,是景德镇划时代的瓷艺奇葩。 康熙早期的人物形象,主体突出,顶天立地,笔法豪放,线条粗犷;中期以后以刀马人物为题材,绘画细腻,且人物也潇洒飘逸;到了晚期至雍正,人物缩居画面一角,形态弱小纤细,着色浓淡不一。 主要特征如下—— 1.康熙五彩用笔简练,但简练并非简单草率,如男的多为国字脸,大而方;女的为瓜子脸,而童脸扁圆苹果样。简而言之,康熙五彩的人物脸形多为走样,不端正,而正是如此,才显露了表情万千的精彩。 2.康熙五彩,特别注重“画眼点睛”, 即:用侧锋将笔端的长毫斜笔重按,使人物眼珠藏在眼帘内,成一条黑色短线,显得含蓄传神;至于武将,则用中锋点睛,使其鼓突,表情不怒而威,并非如长久以来古董界对康熙人物的眼睛所概括的“有眼无珠”。 3.男人的嘴巴大而方,女的则为樱桃小嘴,老者扁而瘪,小孩则为圆而突。 4.康熙五彩画人体,均用红笔画线,以此来表示手足、胳膊、肚皮的肌肉与肌肤。 5.康熙的彩绘,人体裸露部位——如面部或胸腹皆不上色,这种状况,还是到了乾隆以后才开始改变的。 6.衣纹上,康熙线描的功力更是凸显无遗,行笔挺拔而流畅自然,绝不拖泥带水,没有衣纹繁冗而纠葛的现象。 7.在康熙的彩绘里,男人往往腰裙宽大,裙头却短,显得腰肥体胖,这与现代人画的传统人物大相径庭,因为现代人的审美观是以男人修长为美,衣袍便贴身而紧窄。所以,我们常会看到,康熙五彩中的皇帝、官员或书生,都腆着肚子,展示其养尊处优的身份。这是一个鉴定原则。 8.女人衣袂飘逸而贴身,内外分明,绝不含糊,形象看起来更为窈窕,步履轻盈。这样的画风,深受明末画家陈老莲的影响。 9.在人体造型比例方面,借鉴了意象造型手法,人物站立时,头与身体的比例是一比七,挺坐时则头身应是一比五,而盘坐时则为一比三点五——这是画人体的黄金比例。 10.至于身段方面,武将都不露颈,因此胸腹坚挺,展示了头大硕大、威风凛凛的英姿。晚清及后期的武将一般就胸颈耷拉,身段臃肿,形象猥琐。

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

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中学语文论文 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 陈若祥 语文具有全息性,一篇课文几乎可以包含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教给学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确定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要思考的。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而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教学核心,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诗歌作品的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教学一样,旨在通过对作品的感知、理解、欣赏来认知作品中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的内省体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顺利达成这些目标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 一、学情调查,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要关注学情,以生为本,备足学生。学生的学情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的,对此,王荣生先生曾说:“所谓的‘学情’,就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什么地方能读懂,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什么地方读不懂,不能理解、感受、欣赏。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们由于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尚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切实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学情调查越细越好,要弄清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读教材可以懂的,什么是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什么是教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可的,什么是老师讲了也弄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够掌握的。

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整合出问题,即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聚焦到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例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前,我对即将受教的高一学生做了学情调查。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有些问题是我在备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如: 1.课后练习里说这首是抒情诗,为什么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呢? 2.文章大量的排比句,如果不分行是不是就成了散文? 3.同样是抒情诗,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有很大的不同,不押韵、形式也自由,究竟美在哪里? 这时必须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案,解答学生的疑惑才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对学生已知的不讲或只作复习回顾式略讲,对学生模糊的和未知的要精讲。只有充分考虑学情,才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发展。 二、文体特性,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一篇课文要能够体现一篇文章的文体特点,不能够把诗歌上成散文或其他,要在教学中体现和把握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教学重点在于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朗读背诵、鉴赏形象、品读语言、体会情感、分析技巧来实现。教师要教诵读的技巧,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写景,如何抒情,把握意境;要带领学生品鉴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炼和精妙;要帮助学生弄清景与情、事与情、情与理之间的关系,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 以“读”为例,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需要“读”,但诗歌教学的课堂对“读”的要求最高。一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与诗人的共鸣全在他诵读诗歌时的抑扬顿挫里,许多含蓄蕴藉、抽象朦胧的诗,其意文字难以“言传”,但“诵读”可以表达。

清康熙五彩竹林七贤图瓶赏析

清康熙五彩竹林七贤图瓶赏析 作者 陶斋 竹林七贤是中国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在政治黑暗,战乱不断的年代,他们隐而不仕,常在山阳县(今河南博爱一带)的竹 林下聚会赋诗,谈玄论道,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史称竹林七贤。他们远离官场,淡薄名利的行为被后人广为传颂,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竹林七贤的形象在他们去世不久就开始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出现,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宋后期大墓内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像画。五代时,长沙窑瓷器上就出现了竹林七贤的纹饰,竹林七贤也是明清瓷器的常见纹饰,陶斋收藏了一只清康熙五彩竹林七贤图瓶(图1-图4), 图1图2图3图4 该瓶高40.5公分,洗口,直颈,溜肩,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整瓶用五彩装饰,口沿外绘一圈绿地皮球花,颈部绘二童备食图,肩部绘锦地四开光,开光內绘花卉,近底部绘

变形莲瓣纹,瓶身绘竹林七贤图,底用青花书写“御赐纯一堂”双行六字楷款,圈足修成典型的泥鳅背。 这幅竹林七贤图,虽然出自昌江河畔民窑画师之手,完全具有大师风范,七位名士按3、2、2分为三组,沿瓶腹作横向布置,组内人物采用左右或上下结构。名士身后工整细致的画满了翠竹,万竿幽篁,挺秀可人,反而更突出了竹林中的七位主人公(图5-图7)。 图5图6图7 这种构图和布局,与二百多年以后傅抱石在重庆画的一幅竹林七贤图(图8)如出一辙。 图8故宫藏傅抱石1945年作 人物的画法受明中晚期版画的影响,多为国字脸,大方嘴,腰肥体胖,凸显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色。作者用笔简练,下笔准确。用红笔画线,来表示手足、胳膊、肚皮的肌肉与肌肤,不再上色。衣纹描绘流畅自然,填色有明暗,五色竟研。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点的选择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点的选择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点的选择》 高中语文诗歌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重视诵读方法,有效理解品味。语言独特是诗歌最显著的特点,诗歌以形象而精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诗歌语言的领悟上下功夫。学生诵读的方法应根据诗歌的不同而有多样性,有的诗歌要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有的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有的需要声情并茂的诵读,有的需要模糊的诵读。 2,体会文本内涵,深度挖掘思想。这一点是诗歌教学的主色调。 3,运用类比教学,提高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思考》王建华 1,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教好现代诗歌的前提)1),举行“课前送你一首诗”活动。要求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寻找一些短小精悍,蕴含深厚的新诗,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朗诵,并作简要讲解,如诗歌所讲的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创作的意图等。全班学生轮流参加,人人都要参与。

2)回想旧知,上好引导课。同时,教师本人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主要有:平时授课时注意多引用一些优美的诗句;平时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诗歌作品,甚至可以找一些诗歌方面的书刊与学生共赏;实施举行诗歌朗诵会;在指导写作时鼓励学生尝试写诗歌,并加以悉心指导,等等。 2,强化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由于我国诗歌和古典诗歌有着承袭的关系,有些新诗诗人本身对古典诗歌有较深的造诣,他们创作的诗歌往往具有古典美或带有古典诗歌的意蕴美。所以,学习现代诗歌应该具备一点鉴赏古诗词的能力。)1)要求学生复背初中学过的古诗词。背完后还要让学生讲一讲所背诗词的意思,以及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无形中也重温了旧知,也重新理解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2)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如将古诗词改写成新诗等等。改写时要求要体现出古诗词的意境,作者的情感,最好还能保持作者的创作风格。 3)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如:把握诗歌的意境,等。 3.加强朗诵训练。 1)能够把握诗句的节奏。现代诗歌由于形式比较自由,节奏不好把握,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一般以一个词或词组(短语)为一个节拍,如:“我的心是叶小小的船,在你的梦中划过,荡起了轻妙的涟漪”,其节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