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遥感概论 教案

遥感概论 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遥感概论这门课是土管14级本科班学生首次接触遥感知识的基础课程,之前对于遥感知识的理论内容从未涉及,只在大一时期学习过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中数据源遥感图像,如遥感的物理基础、遥感数据平台、光学电磁波的内容均尚未涉及。

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地理信息技能人才,本课程应按照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启发和调动本专业同学对遥感知识的兴趣,开拓地理知识,激发同学空间研究潜力,为遥感学科储备人才。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础知识,在内容上着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

《遥感概论》课程主要介绍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最新成果,系统、全面地介绍遥感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和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物理基础,传感器,航空遥感数据,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热红外遥感数据,高光谱遥感数据,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础,遥感数据预处理,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计算机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应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述主要内容:遥感概念、遥感的特性、遥感的分类、遥感技术系统、遥感的几个基本术语、遥感的发展历程、遥感的现状与趋势、遥感的应用。

本章重点:掌握遥感概念、遥感的特性,基本了解遥感的几个基本术语,以及遥感应用。

本章无难点。

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主要内容:对电磁波谱进行介绍,了解辐射的基本定律,以及太阳辐射过程,掌握太阳辐射与大气、地面的相互作用,同时介绍了三种遥感模式。

本章重点:掌握太阳辐射与大气、地面的相互作用。

本章难点: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辐射过程。

第三章传感器主要内容:了解传感器的组成、传感器的分类,掌握摄影型传感器以及扫描式传感器的知识,了解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摄影型传感器以及扫描式传感器,以及常见的扫描式传感器。

本章难点:传感器的构造及运行原理。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课程编号:102077总学时数:48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先修课程:遥感概论教材:《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

参考书目:1. 彭望琭,白振平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2.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2003年3. 日本遥感协会,《遥感精解》,测绘出版社, 1993年4. 孙家柄等《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测绘出版社, 1999年5. 吕国楷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6. 张永生等《遥感图像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 2000年7. 秦其明,《遥感概论网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述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有遥感物理基础、地物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和遥感成像机理;不同遥感器特性与遥感构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与技术;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方法和解译步骤;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根据未来遥感技术应用需求,课程最后简要介绍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遥感概论是地理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系统介绍了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中地理学类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之一。

通过该课程教学与实习,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机理和影像解译原理;(2)了解遥感技术系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3)了解并掌握航空照片、多光谱遥感图像、热红外遥感图像、雷达图像(SAR)和高光谱遥感图像等不同类型遥感图像解译方法,以及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学分析和综合研究方法与技能;(4)了解遥感技术进展和“3S”系统的综合应用。

课程要求:(1)基础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课程既介绍了航空照片、多光谱图像、热红外图像、雷达图像和高光谱图像成像方面的基本理论,也阐述了遥感图像解译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实践加深对遥感原理的理解。

遥感概论第一章教材课程

遥感概论第一章教材课程
数据处理涉及多种算法和技术,如图像增强、分类、变化检测等,以提取地物特征、识别地物类型、监测地物变化等。
遥感应用系统是将遥感技术与具体应用领域相结合的系统,旨在利用遥感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遥感应用系统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03
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搭载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
遥感数据获取方式
遥感数据类型
信息提取
遥感数据处理
将不同来源、不同分辨率、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多源数据融合
包括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等多种方法。
数据融合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数据融合应用
遥感数据融合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信息提取
04
遥感图像解译的定义
遥感技术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研发和应用,但目前全球范围内遥感人才短缺。
遥感技术面临的挑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遥感技术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将与其他技术如GIS、GPS、物联网等融合,形成更加智能化的技术体系。
遥感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卫星平台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获取周期短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全球监测和区域监测。
无人机平台具有灵活性强、实时性高等优点,在灾害应急响应、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航空平台高度较高,可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常用于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等领域。
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平台,负责从空中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遥感平台
特征选择和提取
特征选择和提取是信息提取的关键步骤,涉及对图像中感兴趣的目标或区域进行特征描述和提取,如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

《遥感导论》教学大纲

《遥感导论》教学大纲

《遥感导论》教学大纲《遥感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遥感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学分:3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类先修课程:相关基础课程执笔人:审定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遥感导论》是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及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注重反映现代遥感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应用内容,并结合经济建设实际,详细介绍了遥感的基本概念、电磁辐射与地物波谱、遥感成像原理、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图像信息的提取与分类处理、遥感的应用及实例,3S集成,以及新型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等。

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牢固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运用遥感技术原理、方法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遥感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1.本课程主讲授遥感基本理论。

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和形象化语言表述,着重讲清地物电磁波谱的基本遥感理论问题。

2.对于有关物理学公式,不须推导过程,重点理解其基本原理。

3.根据课程进程的需要,适当的布置课外阅读文献报告和体会,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态。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重点:遥感的定义(广义与狭义)、遥感技术过程、遥感技术的特点与分类。

二、难点: 遥感技术的基本过程三、教学要求:(一) 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掌握遥感的定义,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过程;(二) 掌握遥感的分类;(三) 与常规方法相比,掌握遥感的主要特点;(四)了解遥感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遥感与遥感技术过程1 遥感( Remote Sensing )概念遥感定义:遥感一词来源于英文“ remote sensing” , 从字面上可理解为“遥远的感知”。

大学_遥感概论_教案

大学_遥感概论_教案

授课对象:大学生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2. 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成像方法。

3. 了解遥感图像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4. 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遥感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二、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的定义:不接触目标物体,通过传感器获取目标物体信息的技术。

2. 遥感的特点:远距离、非接触、快速、大范围。

3. 遥感的类型:根据传感器平台、波段、成像原理等进行分类。

三、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介绍电磁波谱的分布和电磁辐射的基本特性。

2. 地物波谱:分析不同地物对电磁波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特性。

3. 遥感成像原理:介绍不同遥感平台的成像原理,如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微波成像等。

四、遥感图像的获取1. 遥感平台:介绍不同遥感平台的优缺点,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

2. 遥感传感器:介绍不同遥感传感器的类型和功能,如可见光、红外、微波等。

3. 遥感图像的获取过程:从传感器到地面处理,再到图像产品的生成。

第二课时一、遥感图像的处理1. 图像预处理:介绍图像增强、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预处理方法。

2. 图像分析:介绍图像分类、特征提取、变化检测等分析方法。

3. 遥感图像的应用:介绍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水资源、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实例1. 农业遥感:介绍遥感技术在农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防治、产量估算等方面的应用。

2. 林业遥感:介绍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火灾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 环境遥感:介绍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监测、土地覆盖变化、城市扩张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三、讨论与思考1. 遥感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2.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遥感概论教学设计

遥感概论教学设计

遥感概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遥感技术是现代地学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遥感课程的教学是地学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
1.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类;
2.掌握空间数据处理及空间信息提取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熟悉实践操作环境和工具,能够利用主流遥感处理软件进行空间数据
的处理和分析;
4.学会运用遥感技术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等实际问题的
解决。

三、教学内容
1.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的定义及历史发展;
•遥感技术的分类及其应用。

2. 遥感影像的获取与处理
•遥感影像的获取方法;
•遥感影像的处理方法;
•遥感影像的特征及其分析方法。

1。

遥感概论-试验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试验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33003课程名称:遥感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实验总学时:20学时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类别:专业课先修课程:无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1、对学生的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第一是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第二是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第三,掌握遥感信息提取的过程和方法。

本实验课是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和本课程数相关的课程知识。

《遥感概论》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能过实验验证理论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掌握课程知识。

要求掌握遥感数据获取的原理及遥感图像处理的原理和软件操作,增强学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对教师的要求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课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相结合。

3、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计算机每人一台、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遥感图像等。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实验名称:Google earth浏览与ENVI软件应用基础实验内容:1. Google Earth软件的安装;2.定位、测距、路标叠加等功能的使用;3.时间滑块查看北京、上海、广州和家乡的遥感影像动态变化;4.感兴趣区域的搜寻与不同类型影像效果的对比;5.遥感图像处理软件;6. ENVI软件的安装与处理基础;7.窗口显示功能的使用与灰度图像加载;8.不同光谱库的地物反射率浏览比较。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学时:4实验目的与要求:1. 了解Google Earth软件的基本应用概况;2.掌握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入门操作;3.掌握Google地球中的五项简单有趣操作;4.掌握定位感兴趣区域,并使用导航控件、倾斜和查看地形图;5. 了解不同遥感软件的发展和ENVI的基本应用概况;6.掌握.iso软件的安装方法和License的修改;7.掌握ENVI软件的菜单模式8.掌握灰度图像的加载方法,查看灰度图像,了解图像显示特征;9.查看光谱库中典型地物的反射率波谱,理解反射率波谱的意义;10.通过时间滑块功能查看和感受我国城市化建设与快速发展。

遥感概论教案

遥感概论教案

遥感概论教案一、学时与学分3学分。

54学时(学期课)。

二、授课对象地理系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的1 教学目的、任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遥感这一高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在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为进一步培养高级人才如报考硕士研究生奠定基础。

2 本课作用及地位:遥感技术是一门集物理学、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技术,是地学领域一个新的增长点。

同时其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又涉及到地学许多学科,因此,学好遥感对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也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1.课堂教学:50学时2.室内实习、作业:17学时3.金山野外实习:一周(占4学时)4.课外辅导:每周1次5.5.复习考试:4学时五、考核方式1、以作业、课堂讨论的准备情况等,为平时考核的主要内容。

2、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80%。

期末考试一般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

遥感概论教案第一章遥感概述1.1遥感概念广义而言,遥感(Remote Sensing)泛指各种非直接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目标的技术。

对目标进行采集主要根据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辐射特性,利用声波,引力波和地震波等,也都包含在广义的遥感之中。

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遥感的概念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Platform)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器(Remote Sensor),通过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综合技术。

远距离感测地物环境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仪器,叫做遥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即属于此类。

装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叫做遥感平台,如飞机、飞艇和人造卫星等。

遥感研究的内容,由于应用领域及其所研究的对象的千差万别而显得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通过接收电磁波,来识别和分析地表的目标及现象的。

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就是利用了物体的电磁波特征,即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及环境条件的不同,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

大学__遥感概论_教案

大学__遥感概论_教案

课程名称:遥感概论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领域。

2. 掌握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成像原理和图像处理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遥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和成像原理。

3.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1.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遥感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遥感?遥感有哪些应用?二、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利用电磁波探测地球表面物体性质和状态的技术。

2. 遥感的特点:远距离、非接触、多波段、多时相、多尺度。

3. 遥感的类型:根据探测波段、平台和探测目的分为多种类型。

三、遥感的发展历程1. 遥感技术的发展阶段:探测阶段、成像阶段、数据处理阶段、应用阶段。

2.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壮大。

四、遥感的应用领域1. 自然资源调查: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2. 环境监测: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

3. 军事应用:军事侦察、军事指挥等。

第二课时一、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1. 电磁波谱:介绍电磁波谱的基本知识,包括电磁波的性质、分类等。

2. 电磁辐射:介绍太阳辐射、地球辐射等。

3. 大气对辐射的影响:介绍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

二、遥感成像原理1. 大气窗口:介绍大气窗口的概念和作用。

2. 遥感平台:介绍遥感平台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 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

三、遥感图像处理方法1. 图像增强:介绍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图像分类:介绍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图像变化检测:介绍图像变化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遥感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应用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12课程名称:遥感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总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遥感概论》属于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遥感技术是利用搭载在平台上的传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的电磁辐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提取和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遥感为地理数据的获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加快了地理数据更新的速度,在测绘、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地质研究、农业和林业、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遥感的概念、遥感技术的组成、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发展趋势。

2.了解遥感的电磁辐射基础、光学基础及其在遥感中的作用。

3.了解各种传感器所获遥感影像的特征。

4.掌握遥感影像校正、增强处理的方法。

5.了解当前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

6.了解像片立体观察、目视判读。

7.知道常用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8.了解遥感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遥感概论》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教学采用以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实践环节无遥感技术是20世纪六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

它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如光学技术、红外技术、微波技术等﹚、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从《遥感概论》课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作用看,遥感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之一,丰厚的地学基础知识对遥感信息的处理、提取和使用有利,而遥感技术又为直接获取第一手地学资料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手段。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彭望琭主编.《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主要参考书:1.Thomas M.lillesand,Ralph W.Kiefer.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彭望渌,余先川,周涛,李小英等译.遥感图像与解疑(第四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主编.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张占睦,芮杰编著.遥感技术基础.科学出版社,20073.曾志远著.卫星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与地学应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4.胡著智,王慧麟,陈钦峦编著.遥感技术与地学应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八﹚说明本教学大纲在执行过程中,应根据遥感技术的发展、地学研究重点的变化以及教学手段的改变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另外,目前该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除去节假日和复课考试时间,实际可用课时只有50个,仅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故建议增加课时或开设“遥感图像解疑软件应用”选修课。

二、教学内容大纲第一章总论(4课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遥感的概念、分类。

2.了解遥感技术系统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了解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遥感概述要点:1.△遥感概念2.△○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3.△遥感分类4.△遥感的主要特征5.遥感卫星地面站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发展要点:1.遥感技术发展概述2.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第二章遥感的电磁辐射基础(6课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电磁波谱的概念,了解电磁波谱的划分。

2.掌握黑体概念,黑体辐射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及相关计算。

3.掌握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特点。

4.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及遥感的影响。

5.理解并掌握地物反射波谱概念、反射波谱曲线的意义及主要地物反射波谱曲线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电磁波谱和黑体辐射要点:1.电磁波2.△电磁波谱3.△○黑体辐射定律4.△○实际物体辐射第二节△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要点:1.△太阳辐射2.△地球辐射第三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要点:1.大气结构及组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3.△大气窗口第四节地物的反射波谱要点:1.地物与太阳辐射的相互作用2.△反射率与反射波谱3.△○几种常见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特征第三章遥感的光学基础(6课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光与色的关系。

2.了解表征颜色特性的三个物理量(明度、色调和饱和度)及描述三者之间关系的理想模型—颜色立体。

3.理解并掌握三原色、互补色与光谱色的概念。

4.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5.掌握色度图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6.掌握黑白摄影、彩色摄影、彩色合成像片的生成原理,并能分析几种常见地物在彩红外像片中的色调及原因。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光学基础知识概述要点:1.可见光与颜色2.颜色性质3.颜色立体第二节加色法与减色法要点:1.△○三原色与加色法2.△色度图3.△○减色法三原色与减色法第三节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要点:1.△黑白摄影像片的生成原理2.△○彩色摄影像片的生成原理3.遥感影像的光学增强处理第四章传感器(6课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传感器的组成、类型与主要特征。

2.了解摄影类、光电成像类传感器的传感器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感器概述要点:1.传感器组成及作用2.传感器分类3.传感器的性能第二节摄影类传感器要点:1.摄影类传感器概述2.单镜头分幅式摄影机3.缝隙式摄影机4.全景摄影机5.多光谱摄影机第三节光电成像类传感器要点:1.光电成像类传感器概述2.红外扫描仪3.多光谱扫描仪4.固体自扫描仪5.成像光谱仪第五章遥感平台(8课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遥感平台的种类。

2.了解航空遥感摄影方式、特点及图像特征3.了解遥感卫星轨道类型及其对地观察遥感卫星的轨道要求。

4.知道常用的遥感卫星及其上搭载的主要传感器及产品。

5.了解遥感卫星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遥感平台概述要点:1.遥感平台的种类2.地面平台3.航空平台4.航天平台第二节航空遥感要点:1. 航空遥感平台的种类2. 航空摄影方式3. 航空遥感特点4. 航空像片的特征第三节航天遥感要点:1.航天遥感平台概述2.△SPOT卫星系列3.△Landsat卫星系列4.IKONOS卫星系列5.QuickBird卫星系统6.中巴地球资源卫星7.加拿大雷达卫星8.地球观测卫星(EO)第六章微波遥感(6课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微波遥感及其特点。

2.了解真是孔径雷达与侧视雷达工作的基本原理。

3.了解侧视雷达图像的特征。

4.知道目前已发射的星载雷达。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微波遥感概述要点:1.微波波段的划分及其意义2.△○微波遥感的特点3.微波传感器第二节侧视雷达的工作原理要点:1.○真是孔径侧视雷达工作原理2.○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第三节侧视雷达图像的特征要点:1.△○几何特征2.△○物理特征第七章遥感影像的校正与增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数字图像、图像数字化的概念、图像数字化的主要内容。

2.掌握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的概念及目的。

3.知道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4.熟练掌握灰度直方图最小值法、回归分析法等大气辐射校正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5.了解遥感图像几何畸变的主要来源,几何校正的主要方法。

6.熟练掌握间接法几何校正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7.熟悉图像增强处理的目的和常用的图像增强处理方法。

8.了解常用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数字图像基础知识要点:1.△数字图像2.△图像数字化3.△直方图4.△图像处理系统与处理内容第二节遥感图像辐射校正要点:1.辐射校正的原因2.系统辐射校正3.大气辐射校正第三节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1.遥感图像几何畸变的来源2.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第四节遥感图像增强要点:1. ○对比度变换2. ○空间滤波3.彩色变换4. ○图像运算5. ○多光谱变换第五节多源信息的融合要点:1.遥感信息融合概念和意义2.不同传感器遥感数据的融合3.遥感信息和非遥感信息的融合第八章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道目视判读的原理、方法与步骤2.熟悉遥感图像的主要判读标志。

3.了解目视判读主要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目视判读概述要点:1.目视判读的概念、意义及研究内容2.影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目视判读原理要点:1.人眼视觉能力2.目视判读原理3.目视判读标志4.立体观察第三节目视判读的方法和步骤要点:1.目视判读方法2.目视判读的步骤第四节土地利用图的判读实例(阅读)要点:1.土地利用分类2.土地利用判读的特点3.土地利用判读实例第九章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原理和一般步骤。

2.了解遥感图像分类预处理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3.了解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

4.知道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基本原理要点:1.○计算机分类原理2.○计算机分类步骤第二节非监督分类要点:1.○聚类分析2.波谱图形识别分类第三节监督分类要点:1.○最小距离法2.○最大似然法3.线性判别法第十章遥感技术的应用(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遥感在资源清查、洪涝灾害防治与土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该章教学内容可根据遥感技术应用的前沿方向进行调整。

第一节森林资源清查要点:1.森林资源清查方法2.步骤3.结论与讨论第二节洪涝灾害防治要点:1.洪涝灾害预防的方法2.步骤大纲制定人:陈西蕊大纲审定人:宗静婷制定日期:2008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