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75659e51e79b896802260e.png)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发展学生的智力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D.教书育人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B.进行技术的发明C.进行科学的发现D.探索未知领域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引导性D.长期性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复杂性D.长期性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A.教师的专业理想B.教师的专业知识C.教师的专业能力D.教师的专业自我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A.“虚拟关注”阶段B.“生存关注”阶段C.“任务关注”阶段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B.是教育的客体C.是认识的主体D.是学习的主人15.195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6.198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B.入职教育C.自我教育D.包括以上三者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D.包括以上三者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A.心理关系B.教育关系C.伦理关系D.社会关系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B.了解和研究学生C.主动与学生沟通D.热爱尊重学生二、填空题1_____________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总复习《第六章:教师与学生》大纲及习题(有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总复习《第六章:教师与学生》大纲及习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56d34cbe1e650e52ea9964.png)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总复习《第六章:教师与学生》大纲及习题(有答案)基本概念: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基本问题:1.什么是学生,如何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是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简析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身份与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1)学生的身份与法律地位:身份:未成年的国家公民;国家宪法与民法、未成年保护法、教育法等。
(2)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受教育权。
;义务:受教育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完成规定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等。
3.什么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人,经师与人师)4.教师职业的特点(角色定位)有哪些?(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研究者(专家型、研究型教师)(6)父母与朋友(良师益友)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1)特殊的复杂性(2)独特的创造性(3)鲜明的示范性(4)显效的长期性。
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1)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3)人格特征(魅力);(4)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7.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哪些?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8.什么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一般包括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
9.简析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式与社会体系模式。
(1)相互作用模式(团体动力学;安德森的两类交互作用:控制型和综合型;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专制、放任、民主式)。
教育学第六章教育主体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教育主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f57b2df12d2af90242e62a.png)
教育主体性合理发挥的基础
1.认识误解的表现形式,引起思想上的警惕, 尽量避免误解。 教师对学生的误解的表现: 认知方面; 情感方面; 行为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误解的表现:误解教师的良苦 用心;误解教师的资源分配。
2.加强理解,不断提升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牢固树立理解观念,大力营造理解氛围; 不断完善理解机制,尝试构建理解模型 相互言说,初步理解; 实践解题,深入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等特点进行。 师生反思,多重理解; 彼此点拨,移情理解; “档案”跟踪,长期理解。 不断开发、利用理解策略
教育主体性的关系
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具有明显的不同。 教师主体性是以外化的实践目的与自身的发 展相统一,是实践主体性和发展主体性相统 一的以教育实践性为特征的个体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是认识主体性和发展主体性相统 一的、人类个体性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以认识 发展性为特征的个体主体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不 仅有个体主体性的特征,而且更多地体现出 一个教育活动联合体中的群体主体性和活动 主体性,而这种联合体中的群体主体性和活 动主体性则表现在两种主体性的协同、融合、 统一上,与人类历史上的集群主体性的协调 统一是不同的。
应如何理解主体与主导呢?
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 领导教育教学过程的作用 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教育主体观的评价
三种观点都注意了教育活动的认识特征,都 具有各自的价值; 教育主体的讨论不仅要关注认识的主体,也 要关注实践的主体; 教育主体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排除了不同条 件下教育主体不同的可能性;主体有赖与人 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把教育主体绝对化,不仅不能说明教育实际, 而且造成恶果。
教育原理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原理第六章教师与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6df689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f.png)
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
受教育者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 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学习者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 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参 与教学过程。
发展者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仅 接受知识,还得到全面发 展,包括身心、个性等方 面。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学生享有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 、身心健康权等基本权利。
义务
教育原理第六章 教师与 学生
• 教师角色与职责 • 学生地位与权利 • 师生关系构建 • 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 • 学生发展与教育评价
01
教师角色与职责
教师角色定位
01
02
03
引导者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促进者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 目标。
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师长 、完成学习任务的义务。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尊重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 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 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仅注 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能力培养和 人格塑造。
03
师生关系构建
师生关系的类型
家校合作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 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素质与能力
专业素养
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 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沟通能力
创新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
与学生、家长、同事等 多方进行有效沟通。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和挑 战,保持良好的心态和
情绪状态。
02
第六章学生与老师
![第六章学生与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4636802b43323968011c92df.png)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第二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第三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2.创造性: 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 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 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 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教育机智可概括为,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二)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三)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四)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考题直击】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因材施教,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_____ A: 长期性B: 示范性C: 主体性D: 创造性 2.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 动的哪一特点? ( )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知识拓展
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教 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它 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 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 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教师应该树立信服 威信,而不应该追求权力威信。信服威信是由教师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 教学态度与民主作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内心佩服而树立起来的威信。有威信的 教师在学生中常常表现为他的意见特别受学生重视;对他的劝告和教导,学生乐 意接受并执行;他的行为举止被学生当作学习的榜样;他的人格和学问对学生会 产生深远的影响。 【考题直击】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 )。 A. 情感支持B .民主平等C .尊师爱生D .严格要求E .教学相长
教育学原理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792efe7c9b6648d7c0c74612.png)
• •
4、 教师角色冲突及其解决 角色冲突是指人在同时进行相互矛盾的 角色扮演时所引起的角色之间的矛盾 。
• 38岁的卡特丽娜· 博齐是意 大利中部法努镇一家当地天 主教会属下的小学教师,不 久丢掉了工作。但就是这么 一件小事情,在意大利却引 起了轩然大波。几家主要大 报甚至专门辟出版面,介绍 卡特丽娜女士的故事。
•
•
•
• •
索里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层面对教师角色经 过梳理,按照从最消极的到最积极的感情因素, 排列为三类: ①消极的角色,包括“替罪羊”“侦探和纪律执 行者”; ②权威的角色,包括“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 传授者”“团体的领导”以及“模范公民”; ③支持的角色,包括“治疗学家”以及“朋友与 知己”。 [美]索里等著《教师心理学》高觉 敷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第三节
学生
师生关系
• 在文人眼中,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花匠。 • 在不知情的眼中,教师是一天到晚都在放假的闲 人。 • 在医生的眼中,教师是更容易患咽喉癌的活体。 • 在商家眼中,教师是一个吝啬鬼。 • 在妈妈的眼中,女儿当教师,容易找一个好老公。 • 在教师的眼里,女儿可以做任何事情,唯独不能 当教师。 • 在未婚男人眼中,娶回一个教师,相当于娶回一 个保姆、一个家教和一个文秘。
•
职业可以被划分为专门职业和普通职
业。
• • 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 接受专门的教育; • 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 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 三是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表现 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本专业的资格证书,专 业内部有不同的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的差异。
在旧社会,当老师被视为“文人末路”,素有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怨言。 元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 工、七猎、八农、九儒、十丐。” 郑板桥的《教馆诗》:“教馆本来是下流,傍 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身在囚。 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 步,遮却当年一半羞。”
中学教育学第六章教学理论
![中学教育学第六章教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4060f7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c.png)
重视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详细描述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应与实际情境相联系,学生应 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培养其实践能力 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应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实 践项目,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性和实用性。
03 教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 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常用的教学方法 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 。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
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 指导,帮助教师理解教学过程、 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质量。
促进教育改革
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紧密相 关,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
培养未来教师
通过学习教学理论,师范生和在职 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本质、掌 握教学技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 者。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学就是通过强化和 惩罚来塑造学生的行为。它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个被动 的过程。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总结词
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应该系统地提供刺激,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反应,并及时给予强 化或纠正。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格发展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 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的发展过程,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情感 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现代教育学第6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学第6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8edd054a8956bec0975e32e.png)
第一节 教师
• • • • •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1、教师劳动特点有那些? 2、教师地位内涵及内容是什么?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内涵是什么?各自包括那些内容? 4、教师专业特征 5、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内涵是什么?或说包括那 些内容? • 6、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是什么? • 7、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包括那些阶段? • 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那些?
第一节 教师
• • • • • 一、教师职业的历史沿革 (一)教师职业产生和发展历程 4、西方 ⑴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德国也在 1684年首办教师讲习所——师范教育的兴起标志着教师职业 专业化开始。 ⑵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便实行了教师资格制度,对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入职要求和进行选择、确认,标志 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是指加强教师 专业性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职业专业化 和教师专业发展。
• • • • • • • • • • • • • • • 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3、关注阶段理论 由美国学者富勒(Fuller,F)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 ⑴他和鲍恩共同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模式: 教学前关注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情境关注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⑵叶澜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价段: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 • • • • •
•
第一节 教师
• • • • • • • • 三、教师的地位、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教师的义务 概念 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 教师的义力包括: ⑴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⑵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 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⑶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 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 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 ⑸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 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育学原理》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原理》教师和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3da203acd15abe23482f4d92.png)
教师的职业形象 1、 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 2、 教师的文化形象——核心 教师要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 教师的人格形象 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
具体发展途径
师范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同伴互助;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自我教育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掌握)
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 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 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和结构 性特征,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 业道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 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 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 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 习的典范。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业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 教育专业化;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理解) (一)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 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第六章 师生关系
![第六章 师生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0e8ae97a21614791611285e.png)
2020/4/8
教育学 钱伟
7
古人对师生关系的形容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良师益友 尊师重教 师恩难忘 恩重如山 师恩难忘 师命难违
2020/4/8
教育学 钱伟
8
讨论:师生关系亲和派 pk 板脸派 话题缘起:师生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教育界
一直都有亲和派与板脸派之争,过于亲失之威,过于板失之信, 这就像跷跷板平衡木一样左右为难,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 是和谐的呢?
2020/4/8
教育学 钱伟
9
亦师亦友更和谐 在新时代的学生心里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呢?在记者 回收的问卷中,出现了近100个描述好教师的语句,其中出 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有:和蔼可亲、温柔、理解学生、尊重学 生、关心学生、经常表扬鼓励学生、公平、讲课清楚明白生 动、课下辅导学生、能力强、知识面广、经常和学生在一起、 幽默、不骂人等。
2020/4/8
教育学 钱伟
13
一、友好型学生特点:学业成就较高,对教师顺从、合 作,喜欢接近教师。教师行为:喜欢这类学生,但交往中大 多不公开表示喜欢和偏袒。
二、冷淡型学生特点:被动、退缩,不引人注目,对 教师无个别交往要求。教师行为:和这类学生活动频率较少, 较冷淡或不很关心。
三、关怀型学生特点:学业成就较低,但迎合教师要求, 期望教师的关心。教师行为:在合理范围内接纳这类 学生的要求,公开关心与互动较多。
2020/4/8
教育学 钱伟
2
2020/4/8
教育学 钱伟
3
2020/4/8
教育学 钱伟
4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和意义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1、教与学的关系 2、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3、师生间的一般人际关系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41d70579563c1ec4da710c.png)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1f4c5d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c.png)
第三节 师生关系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 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最早在《学记》 中提出。
第三节 师生关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第一节 教师
再次,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经常变化的,有不 同的个性特征,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 最后,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更需要 教师设计创造性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需要、 创造品格、创造思维能力,从而表现教师劳动的 创造性。
第一节 教师
3.示范性 首先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与教 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 其次,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再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由青少年心理特征决 定的。
巴特。 他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 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强调学生的服从和 对学生的严格监督。
第一节 学生
(二)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
育家杜威。 他认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 而且是目的”,教师在学校中只作为传统的一个成 员来选择对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协助儿童对这 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
第一节 教师
二、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包含双重意思,既指 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 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 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第一节 教师
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 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 专业地位的过程。 “专业”的构成有三个基本要素:专门知识、特 殊技能及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 师生相长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 师生相长](https://img.taocdn.com/s3/m/cc96e6f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e.png)
区别:(1)两种“相长”产生的方向存在差异。 (2)两种“相长”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存在差异。
联系:教学相长是师生相长的基本前提,即师生相长包含教学相长。
2.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1来自“师”与“生”本义教师曾被称为“教习”、“教 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学生称呼老师为“先生”。到了现代 社会,我们一提到“师”,首先反应 的词汇就是“教师”、“老师”。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师生相长概述
第二节
师生相长的实现策略
第一节 师生相长概述
一、师生相长内涵及意义 二、师生相长前提条件
(一)师生相长内涵及意义
1.概念辨析: 师生相长:教师与学生在学校任何场域下的交互活动中共同获得进步与 发展。
具体含义:
01 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获得发展,学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 点与源头。
02 学校和课堂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
03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案例6-1 教育故事一则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记叙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我曾经教过一个任性的、胡闹的、一点也管束不住自己的男孩子罗曼。他会无缘无故地一 会儿打了这个同学,一会儿又把另一个女孩子的连衫裙弄脏。 有一天早晨上课前,小女孩廖霞哭 着来找我,罗曼已经把她扎小辫的丝带扯去了。
小学教师要向小学生已有 经验学习,不可忽视小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构建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
01 02 03
开展了解学生需要的学情设计 进行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流程设计
三、 开展基于师生双向交流的课堂提问
01 02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2fe4b262376baf1ffc4fad86.png)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二)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2、开展科学研究。 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掌握科研规律和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训学生 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科研,将掌握 的更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播给学生。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二)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3、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已经掌握和创造的科研成
3、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
第一,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分化、矛盾和统一(理想 的我和现实的我);
第二,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提升(自我奋 斗、自我评价、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
第三,自我意识的社会化。对社会现实的满意或者不满意。
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4、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
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1、生长发育的一般特征: 个体的生长发育进入了生长的稳定期,达到成人 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2、内分泌系统的发育与性成熟 由于性激素和其他内分泌素的分泌比较旺盛,个 体受神经体液的调节,产生了强烈的性生理冲动,表 现出Βιβλιοθήκη 友求爱的心理,有强烈的异性交往的欲望。
第一,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 第二,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第三,关注毕业就业。
三、高校师生教育关系 (一)高校师生教育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意识增强; 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三、高校师生教育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加强理解与沟通;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38f27ebcd126fff6050b16.png)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教育学第六章第3节师生关系
![教育学第六章第3节师生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8c87a12a76e58fafab00339.png)
•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 民主平等: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权利, 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 • 教师善于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一视同仁与所 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 (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时,意味着你的教育成功 了。) • 学生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学会合作 学习和共同学习。
• 3、共享共创 教学相长 •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教学相长的含义: • ①教可以促进学。即“教然后知困”,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②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 过程中,从学生哪里得到启发。 • ③学生可以超过教师。在教与学之间,教师 是先知先觉者,但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听胡总书记的话,做一个好学生!” • 高高举起你的左手!——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包含
了老师对学生阳光雨露般的爱心和由爱生出的技巧。
•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 苏霍姆林斯基: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而告终 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矛盾,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 与学生交往。 • 教师要掌握与学生的交往策略和技巧 • a pet ; a house pet
• 师生关系的类型: • 1、教育关系: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授受关系。 • 2、道德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为调节 师生活动而形成的关系。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人 际关系。 • 3、心理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 师生心理关系的实质是师生之间情感是否融洽, 个性是否冲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5、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育学第6章 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教育学第6章 教师与学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252742ff00bed5b8f31d53.png)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加里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克鲁普斯卡娅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淅江宁波六年级小学生作文《园丁与导游》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从教学功能看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 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 训练。
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个 性的健康发展。
从教学过程看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 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肯定: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 律性。
不足: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师 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着眼 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鼓励 少。
第一节 教师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 表现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 模式的总和。
肯定: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 视学生的成长历程,强调教师作用 的发挥。
第一节 教师
六、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师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 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品德、 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 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的行为,批评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一节 教师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 表现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 模式的总和。
肯定: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 力的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087f2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8.png)
本章主要内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角色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三、教师职业素养构成 四、学生的特点与发展 五、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理想师生
关系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哈佛琐记》(作者:吴咏慧 中 国留美学生)
“罗尔斯讲到紧要处,适巧阳光从 窗外斜射进来,照在他身上,顿 时万丈光芒,衬射出一幅圣者形 象,十分炫眼。”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罗尔斯:当代社会学大师,以《正义论》一 书奠定了在学术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
• 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与现实保 持平衡
• 有自知之明,正确对待自己,善于 与人交往,理解、尊敬、信任别人
• 情绪乐观稳定,心胸开阔,能自尊 自制
• 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工作,有追求 成功的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俗话说:
!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
你对这个问题怎样看待?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
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 员”。
• 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
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 业技术人员”一类,被定义为“从事各级各类教 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并非随 着生理上的成熟就自然而然获得很好的发展,而 是依赖于社会生活条件和正确的教育。
• 在社会生活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对人的
潜能的开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
教师的社会作用
人类文化 的传承者
教师的 社会作用
教育教学 的实施者 人的潜能 的开发者
社会财富 的创造者
• • •
专业技能
• 教师的教学技巧:导入、变人刺激、发问、
强化、分组活动等技巧; •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育加工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 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专业情意
• 专业理想,指对成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追
求。 • 专业情操,指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 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 • 专业性向,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 具备的人格特征或个性倾向。 • 专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活动家中创造并 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风 格的总和。
三
教师的社会地位
• 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内涵:
就是优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就是尽可能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为教师 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就是创造一个人人向往的教师职业,人人崇 尚教育工作的大环境。
内容总结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教师职业 的产生 教师教育 的发展 人类文化 的传承者 专业教师 的出现 教师专业 化的发展 社会财富 的创造者 教育教学 的实施者
第六章
教师和学生
• 苏维埃杰出的教育家,无产阶级政
治活动家,革命导师列宁的夫人和 亲密战友:
• 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
“教师是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 职业。”
• 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卓
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 加里宁(1875-1946)
“教师是 人类灵魂的 工程师。”
教学目标结构
概括了解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教师
了解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深入理解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深入理解教师的职业形象
一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教师职业的产生
1、教师职业的产生
•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古老而永恒的职业之一。 • 在原始社会,为了部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部落头领和有经验的长者总是在生产劳动和 日常生活中,凭借其地位和权威,把生产知 识和技能、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 有意识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 这些部落首领和有经验的长者通常就成了年 轻一代的“教师”,充当着“教师”的角色。
性。
• 教师的劳动成果应该是人的成长或精神生命的
变化,而学生知识,能力,智力,品德的形成
也具有长期性 。
• 认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意味着教师必须力戒
短期行为或只从眼前出发,要着眼于未来,着 眼于学生长期的发展。
(五)教师劳动的合作性
• 教师劳动首先以个体形式进行,同时也是教师共
同影响的结果,具有个体性和合作性。
• 教师的劳动不仅通过培养人间接丰富社会文明的
宝库,教师、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教师,通过自身 的科学研究,也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二
人类文化 的传承者
教师的社会作用
教师的 社会作用
社会财富 的创造者
人பைடு நூலகம்潜能 的开发者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
• 教师对人的智力的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 现代脑科学和神经生理学表明,人的智力具有巨
4、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
•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处
于主导地位。
• 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
力;培养品德、塑造学生心灵;训练身体,发展 学生体质等等。
•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
替代的。
三
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 社会地位
政治地位
三
教师的社会地位
•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 • 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复杂的 • 教师的劳动过程是复杂的 • 教师劳动的手段是复杂的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学内容 • •
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 。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机智上。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要求教师具备教育智慧 。
七、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二)教师的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 (一)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 (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 • • • •
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 成绩; (四)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 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 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 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人格形象:
•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特征的整体
体现。 • 包括教师对学生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 兴趣等。 • 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 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 有幽默感等。
六、教师的专业素质
• 专业道德 • 专业知识 • 专业技能 • 专业情意
专业道德
• 忠于事业,甘于奉献; •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 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 严于律己,积极进取
黎师范学校,开创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 19世纪初,德国师范教育也发展起来。
3、师范教育的发展
• 我国师范教育兴起于19世纪20世纪初。
• 南洋公学师范院(1897)——开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先
河
•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标志着中国高等师范
教育的开始。
• 《奏定学堂章程》(1904)——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
专业知识
• 本体性知识: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包括学科
的基础知识;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该学 科发展历史和趋势;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 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 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的人物及其精神和人格力量。 条件性知识: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 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包括:一般 教育学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如学科教育学、教 材法等。 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 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经验的 积累和提炼。 一般文化知识:要求具有人文知识以及历史、社 会、文化的深刻洞察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制度的正式建立。
一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教师职业的产生 专职教师的出现 师范教育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4、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 随着教师职业的蓬勃发展,欧美发达国家
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 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入职要求,进
行选择和确认,标志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 平大大提高。
(二)教师的义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必须履行下列
• • •
•
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 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 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 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 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 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 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性,决定教师劳动具
有示范性。 •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 具有示范性。 • 教师的人格、学识、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等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学生,成为学生示范的榜样。
(四)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人才的成长具有长期
• 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它联系着人
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
教师的社会作用
人类文化 的传承者
教师的 社会作用
社会财富 的创造者
2、教师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素质
的高低,而人的素质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劳动。
• 教师的劳动是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
的前提和基础。
实发展了教师队伍。 • 使从事各种层次教学的教师形成了阶梯状的 配套结构,把教师职业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 教师的社会职能也逐渐明朗起来。
一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教师职业的产生 专职教师的出现 师范教育的发展
3、师范教育的发展
• 到了近代,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师范
学校开始建立。
• 1794年,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培养教师的巴
一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教师职业的产生 专职教师的出现
2、专职教师的出现
• 专职教师是在学校出现以后产生的。
• 奴隶社会时期:
• 我国就有了学校的雏形。 • 奴隶社会官学的教师都是由统治阶级的官
吏担任的,政教合一,官师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