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9:课堂提问的几个例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9:课堂提问的几个例子

案例1:一堂公开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了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掌握情况,提出两个问题: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有哪几种判定方法?

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教学。

请老师们对这个提问进行诊断和评价。

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将提问这样设计:

在△ABC和△A1B1C1中,

(1)已知∠A=∠A1,补充一个合适的

条件,使△ABC∽△A1B1C1;

(2)已知AB/A1B1=BC/B1C1,补充一个合适的

条件,使△ABC∽△A1B1C1。

A

A1

B1 C1

B C

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只有在真正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提高。

案例2:一堂讲菱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的课,教师画出图形后,有一段对话:

师: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互相垂直平分吗?

生:是。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已知条件。

师:那么四边形ABCD 是菱形吗?

生:是要证明的。

师:能通过证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结论吗?

生:能。

请老师们对这个提问进行诊断和评价。

实际上,老师已经指明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四边形的边相等,学生几乎不怎么思考就开始证明了,所谓的“导学”实质成了变相的“灌输”。虽从表面上看似热闹活跃,实则流于形式,无益于学生积极思维。可以这样修正一下提问的设计:

(1)菱形的判定已学过哪几种方法?(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证明边相等有什么方法?(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证明“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应当选用什么方法? A D

C B

案例3:“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解方程3x-3=-6(x-1)2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 =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老师们感觉怎样?

这位教师提问时,把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把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可惜,这种偶尔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没有被呵护,反而被教师“标准的格式”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其实,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与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有的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结果问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有的老师提问面过窄,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长期下去,被冷落的学生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上课也不再听老师的,对学习失去动力。

(1)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提问内容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富有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2)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是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3)提问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注意提问的角度转换,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快乐,使“冰冷的,无言的”数学知识通过“过程”变成“火热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