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幼儿园科学教育-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关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件PPT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件PPT
科学教育/遇见科学
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
----筑梦童心,科学同行--
-汇报人:xxx
日期:2024年
X月
目录
什么是科学呢? 思考科学小故事 身边的科学小知识 争做小小科学家
第一部分
什么是科 学呢?
----筑梦童心,科学同行---
什么是科学呢?
小朋友们,提到“科学”,你想到什么? 新闻报道里的火箭升空时刻? 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科技产品? 泡在实验室的科学家?
毛毛很喜欢跳高,可是不管怎么努力总是跳的不高,这次毛毛的 跳高测试又不及格,他沮丧的想,我为什么不能跳得再高一点呢?
爸爸说,你知道吗?世界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引力的控制,当 你跳起来的时候,引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把你牢牢地抓回地面。
毛毛想,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不受到引力的控制,让我随心所欲 的跳起来呢?
其实还是有的,比如别的星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思考科学小故事
在月球上跳高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和引力都最大,毛毛决定去太 阳上看看。 可是太阳不适合跳高诶,因为太阳的引力是地球的27.9 倍,站在太阳上会被牢牢地吸住,根本跳不起来。 毛毛决定换一个地方跳高,他飞呀飞,飞到了木星上。 毛毛用力一跳,只跳起了一个苹果那么高, 还能不能跳 得更高一点呢?
争做小小科学家
实验一(漂亮的彩虹雨)
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杯1个、小杯子4个、剃须泡沫、食用色素4瓶、滴管(勺子或注射器均可替代)、水 实验步骤:
1 稀释食用色素。小杯子中装少量清水,让孩子往杯里滴入食用色素,搅拌均匀。
2 在玻璃杯里倒入2/3的清水,在杯顶挤上大量剃须泡沫,做出云朵的形状。
3 用滴管依次吸取有色液体滴到云朵上,看它变成彩虹雨慢慢落在杯子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课件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课件

(二) 科学教育培养了儿童的求知欲和学 习的兴趣
(三) 科学教育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遵守上课的课堂纪律,
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学习过程的坚持性及主动 学习,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等。 此外,科学教育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儿童其他方 面的发展。
• 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 但每个普通人都能回想起童年的记忆 • 捉蚯蚓、养蚕、捉知了爬爬,或是拆电筒、玩镜 子… • 这些经历曾给我们带来多少发现的喜悦和满足! • 它让儿童感受到童年的乐趣甚至人生的乐趣 • 它让我们知道了世界的奇迹 • 学会了关爱生命 • 这正是早期的科学教育 • 给我们每个人留下的毕生的财富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一)科学探究的教育 1.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包括动植物的多样性、动植物 的生存和生长变化的基本条件、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与繁殖等。
2.感知常见的物体和材料的特性;包括认识物 体和材料的颜色、硬度、光滑度、纹理、质 地等特征:认识物体和材料溶解、传热等性 质及不同材料的用途;认识常见物体的结构 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等。
3.常见的物理现象,包括物体和材料的形态或 位置及其变化条件。
4.了解天气与季节的变化;感知、体验和发现 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周期性变化等。
5.了解科技产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6.了解人们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
和珍惜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等。
(二)数学认知的教育 2.数系列教育 包括认识和理解10以内 的数,学习10以内数的 加法、减法及其应用。
案例:形形色色的尺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设计:形形色色的尺 一、 设计意图
在现代社会中,尺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 作之中。幼儿时时处处接触到尺,但缺乏对尺的了解,此活动是 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比比、讲讲的过程中发现尺的异同之处, 了解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从而培养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 问题的兴趣。 二、 活动目标 (一) 让幼儿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现尺的异同之处。 (二) 使幼儿注意观察尺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三) 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的测量及观察尺度的方法。 (四) 培养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三、 活动准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件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件
0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案例
2
3
阐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实施等。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综述
介绍一个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等。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案例1
介绍另一个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同样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等。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案例2
发展趋势
未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在游戏中学习,注重孩子自主探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引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和手段,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效果。
历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0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03
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方法进行验证和探究,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方法
03
1
观察与探索
2
3
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观察植物、动物、天气等自然现象,培养孩子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观察自然现象
通过科学实验,让儿童观察和了解物质的属性、变化等,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观察实验现象
评价标准
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点,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反思内容
01
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反思,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方面。
教师教学过程的反思
反思方法
02
采用教学笔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研讨、观摩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反思,深入挖掘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章ppt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章ppt
人的交互作用: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
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 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
科学的本质:伴随着人的活动过滤事物的意义。
(三)积累性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
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的基础 之上的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
心理学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 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 的过程 一、建构主义基本思想 (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 程
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儿童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 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 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
他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 受的
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建构,人们在建构知 识的过程中要受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需 要与他人合作协商,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知识,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二)学习的情景对意义的建构作用重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提倡情境
性教学,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中发生, 已解决儿童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儿童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儿童自主探索、思考
二是儿童之间社会性交流互动
第二节 儿童生活教育理论
儿童生活教 育理论是由美国 哲学家、教育家 约翰·杜威提出的 出生于1859于 1952逝世,实用 主义哲学的创始 人之一,是当时 传统教育的改造 者,是新教育的 拓荒者,他提倡 从儿童的天性出 发,促进儿童的 个性发展。
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使课程游戏变 得更有魅力 三、儿童游戏现状 (一)现代化进程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二)幼儿园游戏现状 书P46页
四、面对儿童游戏现状应当采取的对策 (一)采取措施,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 (二)幼儿园要做好的工作 两个核心的问题: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ppt课件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ppt课件
3、科学是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4、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5、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
于需要的研究。
科学和技术是两种不同的知识或活动,同时科学和 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 关系。
在古代或近代,科学和技术还没有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他们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人们并不是有意识 的将科学发现应用于技术活动中,而是在实践经验 中总结出各种技术。技术发明常常走在科学的前面。
科学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技术、社会
经济和文化的巨大进步,大大改善了人 们的生活。
从嫦娥奔月到人类登月
科学提供农作物增产的全新技术
人们常常把科学和技术相联系,但他们是两个不同 的概念。
1、科学往往指的是广义的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关于手段、方法 的体系;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 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
1920—1930年:社会与常 识
1952 年:认识思考以下问题:
1.科学是什么?与技术有何不同? 2.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什么?与成人的科学有何不
同?儿童是怎样学习科学的? 3. 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何价值?
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 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
《辞海》:“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 展。”
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动态 的发展过程.科学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开放的知识 体系。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 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 规律和结论。
--达尔文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 (1831-1886)

幼儿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PPT课件

幼儿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PPT课件
幼儿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 幼儿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 幼儿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 幼儿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 • 幼儿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评价与反思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幼儿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 通过科学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其 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件以幼儿园学前儿童为对象,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动 画和实验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原理,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探究精神。
目的和意义
提高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孩子们可以了解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掌握基本的科学 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
良好的科学教育可以为孩子们未来的 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培养其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
进度安排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幼儿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 提高科学素养。
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教学
个体差异
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针对不同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 化的教学方案。
个性化教学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激发幼 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详细描述
观察学习是幼儿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另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引导学前儿童观察自然环境、生活现象和科学实验, 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观察学习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科学游戏
总结词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前儿童在玩乐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详细描述
科学游戏是幼儿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设计有趣的科学游戏,让学前儿童在玩乐 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游戏能够激发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 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第二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关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关理论

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皮亚杰认为,稳定 性客体及其位移的 体系又是同因果性 认识不能分离的。
本结构。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虽然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的智慧,但是这一阶段是智力的萌 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决定着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知识分类理论
知识分类理论的内容
人类知识的获得 是一个活跃的过程, 要理解事物,就必须 将实物纳入转化系统 中来考虑,同时要获 得知识,就涉及转换 实物以理解某一种状 态是如何产生的。
儿童在操作实物 时会产生两种经 验: 物理经验与 逻辑—数理经验,
除了遗传本能行 为外,知识来自 两类经验,即物 理经验和逻辑— 数理经验。
3
以前的概念就要改变。
幼儿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和客观世界直接接触,其心理才能得到发展,
4
学习科学也才能成为可能。
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应广泛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并且只有通过思考,进行思维加工,
5
而不是机械记忆,幼儿才有可能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为今后的文 化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6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尝试发现问题,并通过 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 认知结构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的内容
1
认知发展是一种个人在环境中为解决认知冲突,通过同化和顺
应两种机能,以达到平衡状态的内在自我调整的过程。
2
知识的产生是主体通过其内在活跃的心理活动所建构而来的,
它是自我发动、自我调整的过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PPT课件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PPT课件

儿童的科学是对 世界的独特理解
儿童怎样学习科 学
智力的本质
• 智力是有机体适应周围环境的基本生命机能
• 儿童的智力起源于他们的动作或行为。
• 智力的发展是认知失衡引起有机体主动建立新 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结果。
• 认知平衡即已有的认知模式与环境之间产生一 种平衡和谐的关系。
智力的本质
皮亚杰认为完成任何一次平衡包含着三个阶段
儿童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前运算阶段(2-7岁)的两个亚阶段
阶段
前概念阶段 直觉思维阶段
年龄
阶段主要特征
2~4岁
符号思维形式出现,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象征性游戏大 量涌现
4~7岁
对事物和事件的理解仍然以期最显著的直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逻辑或推理 的思维过程,儿童会进行分类、排序、确定数量等,但不知道这样做根据什
尊重事实
灵活性
好奇心
批判性思考
对变化世界的敏感
科学素质
在教育部颁发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 准中,对科学素质所作的定义是:
科学素质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 的理解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
公民的科学素质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掌握必要的 科学知识
习惯于对遇到的问题用 探究的方式来对待。
以及具有科学 精神指导下的 价值取向
科学素质
总之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 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 索真理。
儿童科学是什么
儿童科学是什么
一、儿童是否能学科学,能否理解真正 的科学?
二、儿童是否应该像成人一样理解科学, 应该获得和成人一样的科学?
儿童科学是什么
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 验层次的科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倡导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 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主动发现事物变 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寻规律,在这个过程 中体验发现知识的智慧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
10
2020/3/25
发现学习的优点: 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 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 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 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二、4-5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1.思维阶段: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2.学习科学的特点: 好奇好问 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 开始根据实物的表面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一、发展阶段论
布鲁纳将人类的概念理解与表征思考分为三种方式:
动作表征——指个体学习是涉及了操作活动与直 接经验,即通过直接的操作行动来理解事物,或表 达对事物的看法,基本不需要语言的帮助。(非常 适合幼儿)
图像表征——指个体是通过视觉媒体的运用,即 通过平面形象(图片、图表)等来理解事物,或表 达对事物的看法。
符号表征——指个体通过抽象符号系统的运用, 即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事物,或表达对事物的看 法。
9
2020/3/25
二、学习与教学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 转换和评价。
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 识,教师的角色在于创造可让学习者自己学习的情 境,而非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
5
2020/3/25
皮亚杰强调,在认知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物质活动 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通过活动,个体 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认知。也通过 个体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更精确的认 知结构,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从一个阶段转换到另一个 阶段。
“知识在本体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 发生的,而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
发现法的核心思想:让幼儿体验科学家从发现过 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动机, 而且幼儿可以通过“发现”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性质, 形成科学的知识。
11
2020/3/25
第三节 维果斯基关于概念形成的理论
一、概念形成的过程 幼儿概念的发展: 1.概念含混时期
这一时期儿童依据知觉的动作与表象相互联结成为 一个混合形象对一堆物体进行分类,结果是这一堆 物体的关系表现上有联系而实际上缺乏内在的基础。
7
2020/3/25
应当倡导幼儿的“主动学习”,对于科学教育 来说,就必须注意让幼儿多动手、多动脑,两 者缺一不可。幼儿是主动学习者,教师要爱护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应让幼儿动手 动脑积极参与,以身体和五官接触外界事物, 在操作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发展认知能力。
8
2020/3/25
第二节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幼儿只有动作的智慧 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形成空间“位移群”的基本结构 因果性认识开始萌芽
3
2020/3/25
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一种内化的,可逆的动作,是外部动作在头脑
中进行的一种具有可逆性的心理操作。 此阶段幼儿能运用语言并形成心理意向,能使用符号在头
15
2020/3/25
第四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一、3-4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1.思维阶段: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
过渡的阶段 2.学习科学的特点: 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 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16
2020/3/25
14
2020/3/25
“幼儿头脑里产生的高级类型的科学概念正是来自 以前存在的较初级的和基本的概括类型,绝不是由 外部植入幼儿意识的。”
➢ 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将科学家们 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 儿,并要求幼儿像成人那样去理解科学家发现的科 学道理。教师应顾及到幼儿的天真理论,不应简单 的要求幼儿放弃,不应忽视孩子的主观世界,即他 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4
2020/3/25
二、认知结构理论
皮亚杰指出,整个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儿童的自主调节, 它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与外部环境相平衡而达 到的。只有自我发现的东西,儿童才能积极地将其同 化,从而产生深刻印象。
同化:是指个体把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中,引起图 式量的变化。
顺应:是指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就会引起图 式的质的变化,促使主体调整原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 图式。
脑中再现外部世界。(但这一时期儿童所运用的语言和符 号,还不能离开所代表的东西) 此阶段儿童处于自我中心思维,且有“泛灵论”倾向。 通常能观察和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或一个现象的状态,对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个特征存在困难。
➢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不能超越儿童本身成 熟的条件,对儿童提出过高的、不符合实际的 要求。
第二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关理 论
1
2020/3/25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阶段论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不是阶梯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
序的交叉重叠。 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2
2020/3/25
12
2020/3/25
2.复合思维时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前儿童阶段)
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包括各种各样的类型,它们 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导致儿童全部经验的调整和 系统化。
3.概念思维时期
儿童冲破情境、特征的具体联系而将一些个别特 征抽象化,并在新的基础上,将这些特征重新联结 起来后,便形成了真正的概念。
13
2020/3/25
6
2020/3/25
皮亚杰认为,知识经常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动 作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在动作操作过程中, 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客体发生了一定 的改变,另一方面也使主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 得了一定的认知。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学习是由儿童主动 发起的,主动学习也是创造性地学习。
二、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是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出发,逐渐概括 起来的概念,也称自发概念。
科学概念:是指在概念体系的演绎中不断延伸的概 念,具有系统性。
“儿童的自发概念的发展是由下而上的,从较简单 的和低级的特性到高级的特性,而科学概念的发展 则是由上而下的,从较复杂和高级的特性到比较简 单的和低级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