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系统动力学-kejian
合集下载
汽车动力学ppt课件
算所得得半径。用作运动学分析。
rr
S
2nw
一般可不计差别: rs≈ rr ≈ r
4)汽车的驱动力图
发动机外特性确定的是发动机输出转矩和转速关系。 经传动系到达车轮后,可表示为驱动力与车速间的关系。
由式(1)得各档位的 Ft值。
发动机转速n与汽车行
驶速度ua间的关系
ua
0.377
rn ig io
单位 ua: km/h n: r/min r: m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试验曲线或拟合多项式表达。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发动机 节气门置于全开位置
▪发动机部分负荷特性曲线: 发动机节气门置于部分开启位 置
台架试验特性曲线:发动 机台架试验时所获得的曲线。
使用外特性曲线:带上全 部附件时的外特性。与台架试 验特性相差5~15%。
2)传动系机械效率
传动系各部件(变速器、万向节、主减速器)的摩擦导 致的功率损失。由试验测得。
Ft≤ FZ ·φ 对后轮驱动汽车:
FX2/ FZ2 = Cφ2 φ, 式中, Cφ2——后轮驱动汽车驱动轮的附着率
对前轮驱动汽车,前轮驱动的附着率也不能大于 地面附着系数。
将驱动条件和附着条件连起来,有:
Ff+Fw+Fi≤Ft≤FZ·φ
此即汽车行驶的必要与充分条件,称为汽车行驶 的驱动-附着条件。
一、驱动力
1.定义
发动机产生的转矩,经传动系至驱动轮,转矩Tt对地面 产生圆周力Fo,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t即为驱动力。
2.表达式
Ft =Tt /r r—车轮半径
驱动轮转矩Tt与发动机转矩 Ttq的关系为:
故:
Ft
Ttq ig iot
r
3.表达式涉及的几项具体内容
rr
S
2nw
一般可不计差别: rs≈ rr ≈ r
4)汽车的驱动力图
发动机外特性确定的是发动机输出转矩和转速关系。 经传动系到达车轮后,可表示为驱动力与车速间的关系。
由式(1)得各档位的 Ft值。
发动机转速n与汽车行
驶速度ua间的关系
ua
0.377
rn ig io
单位 ua: km/h n: r/min r: m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试验曲线或拟合多项式表达。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发动机 节气门置于全开位置
▪发动机部分负荷特性曲线: 发动机节气门置于部分开启位 置
台架试验特性曲线:发动 机台架试验时所获得的曲线。
使用外特性曲线:带上全 部附件时的外特性。与台架试 验特性相差5~15%。
2)传动系机械效率
传动系各部件(变速器、万向节、主减速器)的摩擦导 致的功率损失。由试验测得。
Ft≤ FZ ·φ 对后轮驱动汽车:
FX2/ FZ2 = Cφ2 φ, 式中, Cφ2——后轮驱动汽车驱动轮的附着率
对前轮驱动汽车,前轮驱动的附着率也不能大于 地面附着系数。
将驱动条件和附着条件连起来,有:
Ff+Fw+Fi≤Ft≤FZ·φ
此即汽车行驶的必要与充分条件,称为汽车行驶 的驱动-附着条件。
一、驱动力
1.定义
发动机产生的转矩,经传动系至驱动轮,转矩Tt对地面 产生圆周力Fo,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t即为驱动力。
2.表达式
Ft =Tt /r r—车轮半径
驱动轮转矩Tt与发动机转矩 Ttq的关系为:
故:
Ft
Ttq ig iot
r
3.表达式涉及的几项具体内容
汽车系统动力学-控制系统PPT
• 不同 情况下的控制周期 不同-a情况下的控制周期
• 为了防止在稳定区域内出现不必要的减压,- a必须比 为了防止在稳定区域内出现不必要的减压, 必须比 所对应的汽车减速度µ 稍大一点。如果一a比 所对应的汽车减速度 p稍大一点。如果一 比µp所对 应的汽车减速度小,车轮超过稳定界限之前, 应的汽车减速度小,车轮超过稳定界限之前,过早地 就要减压,则附着系数达不到µ 就要减压,则附着系数达不到 p,其结果会是制动距 离延长。 离延长。
& &s tp/ms ωp /g ts /ms ω
309.1 213.5 103.7 86.1 1.019 1.529 4.244 6.048 462.2 364.3 239.7 212.4
/g
23.16 22.64 21.75 21.68
• (1)滑移率达到λopt之前,能够通过制动器制动力 矩即通过制动压力来稳定地控制车轮的旋转。超 过λopt以后,车轮转速对制动器制动力矩很敏感, 不能通过制动压力控制车轮的旋转,车轮很容易 抱死。 • (2)如果把制动过程的滑移率人控制在λopt处,则µ 可以保持最大值,那么制动距离可以缩短。 • (3)滑移率始终保持在λopt处,侧向附着系数µs也 可保持较大的值,就能够确保汽车方向的稳定性 和操纵性。
3.ABS单轮模型
m
ua
F b = F ϕb X Z
ω
T µ
dω I = F br −T X µ dt
Fb X
FZ
• (1)当制动器制动力矩大于地面制动力矩时,车轮 速度下降,其减速度正比例于制动器制动力矩和 地面制动力矩的差值; • (2)当地面制动力矩大于制动器制动力矩时,车轮 速度上升,其加速度正比例于地面制动力矩和制 动器制动力矩的差值。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PPT课件
第5页/共44页
• 三、高速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中央悬挂均采用了结构简单可靠、性能优越的 空气弹簧装置;
在衰减振动方面,都是在轴箱位置设置垂向油 压减振器、二系采用可变节流阀进一步衰减传 向车体的垂向振动,二系横向均加装有横向减 振器和缓冲器以抑制车体横向振动,为抑制转 向架高速蛇行失稳,在车体和构架之间都设置 有抗蛇行减振器。
轴箱定位形式一般采用干摩擦导柱式定位,该型 定位形式在运行初期能够有较为良好的表现,但 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定位部分部件的磨耗和 松动,造成轴箱定位性能下降较为严重。
第3页/共44页
• 二、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 该类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主要有: ✓中央悬挂装置一般采用空气弹簧加摇动台形式; ✓减振形式上,垂向上设置有轴箱单向油压减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客车轴箱悬挂系统
第二节 客车中央悬挂系统
第三节 不同速度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第四节 轴箱定位参数对系统动力学性能 影响 第五节 中央悬挂参数与系统动力学性能 关系
第1页/共44页
第三节 不同速度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一、普通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中央悬挂装置为外侧圆弹簧悬挂,其缺点是在空
• 轮轨脱轨系数和减载率低是为了确保曲线通过 时的安全性,磨耗功率小是为了减轻轮轨间磨 耗,
• 轮对冲角小是为了使得轮对在曲线通过时能够 以径向位置顺利通过曲线。
第11页/共44页
• 1、轴箱定位刚度
• 轴箱纵向定位刚度和横向定位刚度对转向架蛇
行运动临界速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且影响
着车辆曲线通过性能。 a.临界速度 b.曲线通过
空气弹簧纵向和横向刚度又称水平刚度,一 般在0.2MN/m左右。
第28页/共44页
• 三、高速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中央悬挂均采用了结构简单可靠、性能优越的 空气弹簧装置;
在衰减振动方面,都是在轴箱位置设置垂向油 压减振器、二系采用可变节流阀进一步衰减传 向车体的垂向振动,二系横向均加装有横向减 振器和缓冲器以抑制车体横向振动,为抑制转 向架高速蛇行失稳,在车体和构架之间都设置 有抗蛇行减振器。
轴箱定位形式一般采用干摩擦导柱式定位,该型 定位形式在运行初期能够有较为良好的表现,但 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定位部分部件的磨耗和 松动,造成轴箱定位性能下降较为严重。
第3页/共44页
• 二、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 该类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主要有: ✓中央悬挂装置一般采用空气弹簧加摇动台形式; ✓减振形式上,垂向上设置有轴箱单向油压减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客车轴箱悬挂系统
第二节 客车中央悬挂系统
第三节 不同速度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第四节 轴箱定位参数对系统动力学性能 影响 第五节 中央悬挂参数与系统动力学性能 关系
第1页/共44页
第三节 不同速度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一、普通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中央悬挂装置为外侧圆弹簧悬挂,其缺点是在空
• 轮轨脱轨系数和减载率低是为了确保曲线通过 时的安全性,磨耗功率小是为了减轻轮轨间磨 耗,
• 轮对冲角小是为了使得轮对在曲线通过时能够 以径向位置顺利通过曲线。
第11页/共44页
• 1、轴箱定位刚度
• 轴箱纵向定位刚度和横向定位刚度对转向架蛇
行运动临界速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且影响
着车辆曲线通过性能。 a.临界速度 b.曲线通过
空气弹簧纵向和横向刚度又称水平刚度,一 般在0.2MN/m左右。
第28页/共44页
汽车系统动力学 (1)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不少于400字)
第一章车辆动力学概述(1学时)
第一节研究内容和范围
第二节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2学时)
第一节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
第二节多体系统运动学,动力学
第三章轮胎动力学(3学时)
第一节轮胎模型
第二节轮胎纵向力学特性
第三节轮胎垂向力学特性
第二节基于matlab的车辆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器设计实例
第三节应用adams软件的多体动力学实例分析(课外上机)
三、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喻凡,林逸编著,汽车系统动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
Rajesh Rajamani,Vehicle Dynamics And Control,Birkhäuser, 2006
作业安排:要求学生自学几个主流的汽车动力学软件,布置几个相关的大作业(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加深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
考核安排及成绩评定方法:以平时的上课出勤率,提交计算分析报告的情况,以及最后的考试为依据,进行本课程成绩的最终评定。
五、拟任课教师情况
申焱华(主讲),副教授,博士,近3年的任课情况:(本科)车辆人机工程,现代设计方法概论;(研究生)多体动力学;
参考书:
(1)Thomas D.Gillespie著,赵六奇,金达锋译,车辆动力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2)Manfred Mitschke, Henning Wallentowitz著,陈荫三,余强译汽车动力学(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
(3)Dave Crolla,喻凡著,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
第一节车辆扩展操纵模型的推导
第一章车辆动力学概述(1学时)
第一节研究内容和范围
第二节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2学时)
第一节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
第二节多体系统运动学,动力学
第三章轮胎动力学(3学时)
第一节轮胎模型
第二节轮胎纵向力学特性
第三节轮胎垂向力学特性
第二节基于matlab的车辆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器设计实例
第三节应用adams软件的多体动力学实例分析(课外上机)
三、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喻凡,林逸编著,汽车系统动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
Rajesh Rajamani,Vehicle Dynamics And Control,Birkhäuser, 2006
作业安排:要求学生自学几个主流的汽车动力学软件,布置几个相关的大作业(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加深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
考核安排及成绩评定方法:以平时的上课出勤率,提交计算分析报告的情况,以及最后的考试为依据,进行本课程成绩的最终评定。
五、拟任课教师情况
申焱华(主讲),副教授,博士,近3年的任课情况:(本科)车辆人机工程,现代设计方法概论;(研究生)多体动力学;
参考书:
(1)Thomas D.Gillespie著,赵六奇,金达锋译,车辆动力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2)Manfred Mitschke, Henning Wallentowitz著,陈荫三,余强译汽车动力学(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
(3)Dave Crolla,喻凡著,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
第一节车辆扩展操纵模型的推导
《汽车动力学》课件
风阻系数性 的重要参数
阻力面积:影响 汽车空气阻力的 重要参数
空气动力学中心: 影响汽车行驶稳 定性的重要参数
汽车空气动力学设计优化
空气动力学原 理:流体力学、 空气阻力、升
力等
汽车空气动力 学设计:车身 形状、轮胎设 计、发动机进
气口设计等
03 汽车动力学基本原理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物体在 没有外力作用的情 况下,保持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二定律:物体受 到外力作用时,其 加速度与外力成正 比,与物体的质量 成反比
第三定律: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总是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 上
应用:汽车动力学 中,牛顿运动定律 用于分析汽车的加 速、减速、转弯等 运动状态
刚体动力学
刚体动力学定义:研究刚体在力作 用下的运动规律
刚体动力学应用:汽车悬挂系统设 计、汽车转向系统设计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刚体动力学基本方程:牛顿第二定 律
刚体动力学与汽车动力学的关系: 刚体动力学是汽车动力学的基础
弹性力学基本原理
弹性力学的定 义:研究物体 在外力作用下 的变形和应力
侧向力:轮胎在转弯时产生的侧向力 纵向力:轮胎在加速或减速时产生的 纵向力
轮胎磨损: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情况
轮胎寿命:轮胎的使用寿命和更换周 期
轮胎噪音:轮胎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 噪音水平
轮胎动力学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轮胎在不同路面、速度、载荷下的动力学特性 实验方法:使用轮胎动力学测试设备,如轮胎测试台、道路模拟器等 实验内容:测量轮胎在不同条件下的滚动阻力、侧向力、纵向力等参数 实验结果:分析轮胎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学特性,为轮胎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汽车系统动力学第8章课件
S (n) G0n p (8 3)
式中,G0为路面谱密度不平度系数,其大小随路面的粗糙程度而递增;指数p 表示双对数坐标下谱密度曲线的斜率。有些情况下,路面谱密度公式包含的 斜率可能不连续,如图8-6所示的实测路面谱就有两段不同斜率的情况[5], 这时,式(8-3)则可写成如下形式:
S (n)
4.6×10-7
2.75
支路
5.6×10-7
3.15
MIRA石子路① 1.7×10-5
5.9
斜率 p2
— 1.16 2.42 1.55
下截止 空(间cyc频le率/mn)0/
0.01 0.01 0.01 0.04
断点处 空(间cyc频le率/mn)d/
— 0.30 0.20 0.16
如果仅以基本行驶模型分析为目的,通常式(8-3)表示的单斜率路面输入模 型基本上就可满足要求。假如不平度系数G0按表8-3取值,则斜率p值通常 取2~2.5为宜。
图8-5 由实测路面位移到频域表达的分析过程
显然,低频长波通常有较大的振幅,而高频短波具有较小的振幅。图8-6所示的 实际路面的频谱密度图就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图8-6 实测的典型主干道路面谱密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采用路面功率谱密度来描述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并制 定了《机械振动—地面车辆—测量数据报告方法》标准,为单道或多道路面不平度 测量数据提供了统一报告方法,适用于乡道、街道、公路以及非路面的不平度测量 的数据处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f)= G0n p = G0u p1 (8-5)
u
fp
式中,f为时间频率;u为恒定的车辆行驶速度。
对于线性车辆模型来说,式(8-5)表示的路面模型可直接用来作为频域分
式中,G0为路面谱密度不平度系数,其大小随路面的粗糙程度而递增;指数p 表示双对数坐标下谱密度曲线的斜率。有些情况下,路面谱密度公式包含的 斜率可能不连续,如图8-6所示的实测路面谱就有两段不同斜率的情况[5], 这时,式(8-3)则可写成如下形式:
S (n)
4.6×10-7
2.75
支路
5.6×10-7
3.15
MIRA石子路① 1.7×10-5
5.9
斜率 p2
— 1.16 2.42 1.55
下截止 空(间cyc频le率/mn)0/
0.01 0.01 0.01 0.04
断点处 空(间cyc频le率/mn)d/
— 0.30 0.20 0.16
如果仅以基本行驶模型分析为目的,通常式(8-3)表示的单斜率路面输入模 型基本上就可满足要求。假如不平度系数G0按表8-3取值,则斜率p值通常 取2~2.5为宜。
图8-5 由实测路面位移到频域表达的分析过程
显然,低频长波通常有较大的振幅,而高频短波具有较小的振幅。图8-6所示的 实际路面的频谱密度图就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图8-6 实测的典型主干道路面谱密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采用路面功率谱密度来描述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并制 定了《机械振动—地面车辆—测量数据报告方法》标准,为单道或多道路面不平度 测量数据提供了统一报告方法,适用于乡道、街道、公路以及非路面的不平度测量 的数据处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f)= G0n p = G0u p1 (8-5)
u
fp
式中,f为时间频率;u为恒定的车辆行驶速度。
对于线性车辆模型来说,式(8-5)表示的路面模型可直接用来作为频域分
车辆系统动力学一PPT课件
.
8
第一节 车辆系统运动认识
•车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自由度的动态系 统 •一般情况下,车辆系统考虑成多刚体系统, 如车体、构架等 •每一刚体可考虑成6个自由度,三个位移 和三个转动,沿x,y,z轴3个方向的直线运 动和绕三根轴的回转运动。
.
9
6个名称: 1、伸缩振动 2、横摆振动 3、浮沉振动 4、侧滚振动 5、点头振动 6、摇头振动
针对被动悬挂的局限性,20世纪50年代便有学者 提出了主动悬挂的概念。主动悬挂实际上是一个 闭环控制的动力驱动系统,通过合理调节输入到 减振系统的能量来抵消来自外界的激扰,从而达 到减振的目的。
.
34
半主动悬挂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半主 动悬挂采用阻尼特性可调的可控减振器和/或刚度特 性可调的可控弹簧作为作动器,通过实时调节可控减 振器的阻尼特性或可控弹簧的刚性特性,间接地获得 合理的悬挂力。实际应用中,可控弹簧实现起来比较 困难,目前的半主动悬挂一般采用可控减振器。
.
30
当列车与对面列车交汇行驶时会产生多大程度的振 动?同时会产生多大的横向压力?
在新建供各种不同速度车辆行驶用的线路时,如何 考虑复线间隔、舒适度和安全上的限制?
.
31
5、脱轨安全性
如何保证列车既能够高速行驶又不至于脱轨?
当外界因素如地震、泥石流等引发大面积轨 道转移时,车辆能否保证不脱轨? 对于目前脱轨安全评价标准体系中仍无法评估 的振动,将如指同一车辆两转向架中心之 间的纵向距离,车辆定距决定了车辆长度和载 客量。客车/动车组25m,轻轨车辆一般为13m, 货车一般9m。
.
11
4、轴箱悬挂。是将轴箱和构架在纵向、横向以 及垂向联接起来,并使两者在这三个方向的相 对运动受到相对约束的装置。 对于客车/动车组而言,主要包括轴箱弹簧、轴 箱定位装置以及轴箱减振器等。 5、中央悬挂。是将车体和构架/侧架联结在一起 的装置,一般具有衰减车辆系统振动、提高车 辆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的作用。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课件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课件
• 车辆系统动力学概述 • 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与仿真 •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分析与优化 •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策略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车辆系统动力学概述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车辆系统动力学开始得到关注和研究,主 要涉及车辆的稳定性、操纵性和乘坐舒适 性等方面。
车辆系统动力学优化实例
实例1
某型汽车的稳定性优化,通过优化悬挂系统和车身结构,显著提高 了车辆在高速行驶和弯道行驶时的稳定性。
实例2
某型卡车的平顺性优化,通过优化驾驶室和货箱的结构,有效降低 了驾驶员在长途运输中的疲劳程度和货物的破损率。
实例3
某型跑车的操控性优化,通过优化车身结构、悬挂系统和制动系统 ,提高了车辆在高速行驶和紧急制动情况下的操控性能。
03
研究成果与应用
研究人员已经将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 策略应用于实际车辆中,并取得了良 好的控制效果。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
控制算法设计
算法实现方法
算法实现方法包括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 实现、基于实际车辆的实验实现等。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算法的设计需要考虑多 种因素,如车辆动力学特性、道路条件、驾 驶员行为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车辆系统动力学 开始进入仿真模拟阶段,通过计算机模拟 来研究车辆的动力学行为。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至今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开 始涉及到安全、控制、智能驾驶等领域。
车辆系统动力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 汽车领域,还在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 得到应用。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车辆系统动力学概述 • 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与仿真 •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分析与优化 •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策略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车辆系统动力学概述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车辆系统动力学开始得到关注和研究,主 要涉及车辆的稳定性、操纵性和乘坐舒适 性等方面。
车辆系统动力学优化实例
实例1
某型汽车的稳定性优化,通过优化悬挂系统和车身结构,显著提高 了车辆在高速行驶和弯道行驶时的稳定性。
实例2
某型卡车的平顺性优化,通过优化驾驶室和货箱的结构,有效降低 了驾驶员在长途运输中的疲劳程度和货物的破损率。
实例3
某型跑车的操控性优化,通过优化车身结构、悬挂系统和制动系统 ,提高了车辆在高速行驶和紧急制动情况下的操控性能。
03
研究成果与应用
研究人员已经将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 策略应用于实际车辆中,并取得了良 好的控制效果。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
控制算法设计
算法实现方法
算法实现方法包括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 实现、基于实际车辆的实验实现等。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算法的设计需要考虑多 种因素,如车辆动力学特性、道路条件、驾 驶员行为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车辆系统动力学 开始进入仿真模拟阶段,通过计算机模拟 来研究车辆的动力学行为。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至今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开 始涉及到安全、控制、智能驾驶等领域。
车辆系统动力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 汽车领域,还在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 得到应用。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车辆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PPT课件
建立用于研究车辆或列车特性的数学模型时, 系统中除弹性元件外的各个部件如车体、构 架、轮对等都视为刚体,只有在分析其结构 弹性振动或弹性变性时才考虑其弹性。
严格上说,构成车辆的各个要素都是质量分 布系统,模型化时常常将其近似为一个质量 集中的集中系统。
但在评价由车体的弹性振动而引起的乘坐舒 适度问题时,则须将车体作为一个分布质量 系统,来考虑其弯曲弹性振动问题。
三自由度系统振动方程
(7.3)
M c zc cs (zs zb ) ks (zs zb ) 0 M b zb cs (zs zb ) k s (zs zb ) c p (zb zw ) k p (zb zw ) 0
M w zw c p (zb zw ) k p (zb zw ) 0
23
(1) 速度与动量
刚体速度: v v0 刚体加速度: a a0 ( )
刚 体 的 角 速 度: x i y j z k
刚 体 的 速 度 矢 量: v vx i vy j vz k
x3
x2
(1.5x2
x1)t
14.72
104
(1.5
9.78
9.81)
104
19.58104
x3 (mg cx3 kx3) / m
(10009.81104 19.58104 108 29.45108) /1000 9.76
三自由度系统
Mc zc
Ks
Cs
Mb
Kp
Cp
zb
Mw
zw
19
车辆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
1
模型化总体原则
总体原则: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实行最适当的近 似化。 动力学研究目的多种多样,但无论从整体的简要 研究到局部的详细研究,都随着各自要求的精度 不同,模型化程度各不相同; 对能够做到何种程度的近似化判断时,首先必须 从力的传递、能量的传递和预计可能发生的现象 开始是极其重要的;
严格上说,构成车辆的各个要素都是质量分 布系统,模型化时常常将其近似为一个质量 集中的集中系统。
但在评价由车体的弹性振动而引起的乘坐舒 适度问题时,则须将车体作为一个分布质量 系统,来考虑其弯曲弹性振动问题。
三自由度系统振动方程
(7.3)
M c zc cs (zs zb ) ks (zs zb ) 0 M b zb cs (zs zb ) k s (zs zb ) c p (zb zw ) k p (zb zw ) 0
M w zw c p (zb zw ) k p (zb zw ) 0
23
(1) 速度与动量
刚体速度: v v0 刚体加速度: a a0 ( )
刚 体 的 角 速 度: x i y j z k
刚 体 的 速 度 矢 量: v vx i vy j vz k
x3
x2
(1.5x2
x1)t
14.72
104
(1.5
9.78
9.81)
104
19.58104
x3 (mg cx3 kx3) / m
(10009.81104 19.58104 108 29.45108) /1000 9.76
三自由度系统
Mc zc
Ks
Cs
Mb
Kp
Cp
zb
Mw
zw
19
车辆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
1
模型化总体原则
总体原则: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实行最适当的近 似化。 动力学研究目的多种多样,但无论从整体的简要 研究到局部的详细研究,都随着各自要求的精度 不同,模型化程度各不相同; 对能够做到何种程度的近似化判断时,首先必须 从力的传递、能量的传递和预计可能发生的现象 开始是极其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学科发展卓越影响的人物是美国卡迪拉克公司的Olley, 1932年,他建立了“K2”实验台,研究悬架匹配及轴距对汽车 的影响,得到前悬要软于后悬的结论。
在50年代,人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汽车操纵和转向动力学 的基础理论体系,其中德国的Milliken出版《汽车动力学》标 志着汽车动力学的成熟。
第一章 概述
汽车系统动力学
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车辆工程系 武一民
第一章 概述
§1.1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概况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大约有
100多年的历史。汽车动力学最早是研究车辆行驶的振动分析,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美国的Olley、法国的 Broulhiet开始了有关汽车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研究。
4. 五自由度模型 70年代提出此模型,加了人椅系
统形成了5自由度模型,其中减振环 节有轮胎、悬架、座椅等部件。
对于人体模型,我们一般看成为 一质量块,但在人体模型的研究中, 可把人头、胸腔、腿部等看成质量块 ,而把脖颈、腹部等看成弹性,使人 体模型变成E型模型。如考虑多自由 度的人体模型,5自由度模型又可变 为7自由度模型。
二、多体系统动力学
MX=F 动力学分析软件 三、“人—车—路”闭环系统和主观与客观的评价
对操纵动力学进行璧还控制研究,研究驾驶员模型
§1.3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研究方法 把实际问题抽象并转化为简化的模型,即建模。
①物理模型:物理本质相同,形状尺寸有别 模型的分类: ②力学模型:经过简化后的物体实际受力模型
MZ2 Cs Z2 Z1 Ks Z2 Z1 0 mZ1 Cs Z1 Z2 Ks Z1 Z2 Kt Z1 0
3. 四自由度系统 如果考虑车桥对车身的影响,此
时将以上两个两自由度系统结合便成 为四自由度系统模型。
此模型为62年吉林工业大学建 立的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汽车前 后轮对车身振动的影响,描述系统运 动的最少独立坐标个数为4。
MZ Ks1Z L1 Ks2 Z L2 0 Ic Ks1Z L1 L1 Ks2 Z L2 L2 0
或写为 设:
MZ Ks1 Ks2 Z Ks1L1 Ks2L2 0
Ic
K
L2
s1 1
K
s2
L22
Ks1L1 Ks2L2
Z
0
(1)
Z t Z cost t cost
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20世纪30年代) 1.对车辆动态性能的经验性的观察 2.开始注意到车轮摆振的问题 3.认识到车辆舒适性是车辆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阶段二(30年代—50年代) 1.了解了简单的轮胎力学,给出了轮胎侧偏角的定义 2.定义不足转向和过度转向 3.建立了简单的两自由度操纵动力学方程 4.开展了行驶平顺性研究,建立了K2实验台, 5.引入前独立悬架
dynamics》,SAE,1992 [德] H-P威鲁麦特著, 《车辆动力学模拟及其方法》,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 喻凡、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 [中] 雷雨成 , 《车辆系统动力学及仿真》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章 建模方法及汽车模型
当汽车作为一个自然界的实体来观察时,它是一个连 续性的振动系统。这个系统有许多在三维空间无数自由度 的单个部件组成。所以在进行汽车动力学时,通常先将实 体模型简化成不可变形、有一定质量和惯性矩的刚体,其 间连着弹簧和减震器。通过转化使汽车实际系统被由多个 质量块、弹性体和阻尼组成的理想系统所代替,而保留了 系统的基本特征。这样就能够计算很复杂的系统。根据上 述的简化处理和分析作出研究系统相应的力学模型,由相 应的力学理论基础建立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的 数学模型,在获知系统参数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仿真、
5. 六自由度模型 通常在考虑发动机振动对整车的振动影响时,用此模
型。 此时,假设车架为刚体,发动机悬置于车架上,发动
机作为空间缸体,存在着X、Y、Z三个方向的平动和绕三 个坐标轴的转动,共计为六个自由度。
发动机的橡胶垫,被 看作为具有阻尼和刚度的结 合体。发动机整个刚体的固 有频率应避开发动机的怠速 激励频率,并与车架的固有 频率尽量不要重合。
8. 十三自由度模型 对一个非独立悬架的车辆,如果我们考虑发动机三个自
由度,车身三个自由度,座椅三个自由度,非簧载质量4 个自由度,此时可得到13个自由度模型。 §2.2 汽车系统建模应用实例 我们以考虑座椅垂直振动的 5自由度模型为例, 一:力学模型如图 二:数学模型
按照各部件的受力状况, 建立方程如下:
2a 例如图,若车身质量M=1500kg,回转半径c=1.1m,L1=1.5m, L2=1.6m,Ks1=36kN/m,Ks2=39kN/m,试确定车辆质心的 铅垂运动及绕质心的俯仰运动的主频率和主振型。
解:取质心相对于静平衡位置的坐标x及车体绕质心的转角 坐标系为两个广义坐标。由达朗伯原理建立如下方程:
频率方程为: 1500 2 7500
8400
8400
1815 2 180840 =0
(2)
即:
2.7225 4 407.385 2 13492.44 0
则求得固有频率为:
1 7.0344rad / s
2 10.0077rad / s
由方程(2)得: 则第一阶固有振型
r Z Ks1L1 Ks2 L2 M 2 Ks1 Ks2
c.计算机方法: 有限元法;多体动力学法 2.理论基础
①力学体系:牛顿定律,达朗贝尔原理,动量定理,动量矩 定理,拉格朗日方程,虚功原理
②线性系统理论和现代控制系统理论
汽车动力学参考书目
[苏] E. A.曲达可夫,《汽车理论》龙门联合书局,1954 [德] M.米奇克,《汽车动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中] 余志生,《汽车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中] 郭孔辉,《汽车操纵动力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加] 黄祖录,《地面车辆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5 [日] 小林明,《汽车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2 [美] Thomas D. Gillespie. ,《Fundamentals of vehicle
①纵向动力学 驱动力,行驶阻力,制动力,ABS,CTS
②行驶动力学 汽车舒适性内容,1/4车,整车建模分析
③操纵动力学 车辆转向特性,稳定裕度:bKr-aKf
5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控制论,系统论理论体系的建立, 人们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系统的观点引入汽车产生了汽 车系统动力学。此时把汽车看作为系统,系统中,汽车对 人产生影响,人对汽车产生作用。人-车-路作为一个系统 看待,汽车系统动力学产生分支,可分为:汽车地面力学、 汽车轮胎力学、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操纵动力学、人机 工程学。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80年代国际上成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学会( Vehicle System Dynamics,简称VSD),总部设在荷兰,定期出 版刊物《Vehicle System Dynamics》并举行学术年会,发 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汽车动力学的研究发展到一 个崭新的阶段。
③数学等效模型:动态行为的数学形式是相同的,可 用等效的常系数微分方程来描述 数学模型有理论建模和试验建模两类: a.理论建模是指从机械结构的设计图样出发,作出必要的假 定和简化,根据力学原理建模。
系统分析法 理论方法: 状态空间法
健合图法 b.试验建模包括系统识别和参数识别。
实验方模法态:分析法 参数识别法
弹性系数减振系数)
§时,把汽车分成三个部分考虑: 车身、车架、车桥。汽车的部件看成刚体,且质量集中于质 心位置。由于汽车沿纵向平面看横向布置几乎是对称的,因 此可以把汽车沿纵向平面分开成为1/2汽车模型。对车身质 量由悬挂质量分配系数ε进行分配,当ε接近于1时,汽车 前、后轴上方车身部分的集中质量的垂向运动是相互独立的, 这样汽车的1/2模型就可以分解成汽车的1/4模型。 1. 单自由度系统
代入方程(1)得
M 2 Ks1 Ks2 Z Ks1L1 Ks2 L2 0
K s1L1 K s2 L2 Z Ic 2 K s1L21 K s2 L22 0
带入数据得:(IC=M c )
1500 2 75000 Z 8400 0
8400Z 1815 2 180840 0
模拟计算分析。计算和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系统的固有动态特 性(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特性(频率响应特性)。 模拟计算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① 解析分析:利用工程数学方法并辅以相应的程序计算 ②仿真分析:利用CAD实体模型用动态仿真软件—虚拟仿 真技术 通常在计算分析中系统参数数据的获取方法:
实测法:利用相关仪器测量参数 传统计算法:根据几何尺寸确定参数(如质量、惯性矩、
假设汽车等速直线行驶, 只考虑车身垂直方向一个自由度Z 悬架可简化成图2-1模型 方程:
MZ CsZ KsZ F cost
2. 两自由度系统模型
a、考虑Z方向上的振动及绕Y轴的俯
仰运动,此为研究汽车点头时模型。
MZ K s1 Z L1 Ks2Z L2 0 Ic Ks1Z L1 L1 Ks2Z L2 L2 0
3.重要性:①阐述汽车运动规律的理论基础 ②汽车动态设计的必要手段 ③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四大主题都与汽车动 力学密切相关
安全、节能、降低污染、舒适
4.内容: 研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 学响应,还有车辆垂向和横向动力学内容。及行驶动力 学和操纵动力学。行驶动力学研究路面不平激励,悬架 和轮胎垂向力引起的车身跳动和俯仰运动;操纵动力学 研究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主要是轮胎侧向力有关,引起 的车辆侧滑、横摆、和侧倾运动。
TCS(驱动力控制),ASR,VDC(动力学控制),4WS,PPS(液压助 力),
在50年代,人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汽车操纵和转向动力学 的基础理论体系,其中德国的Milliken出版《汽车动力学》标 志着汽车动力学的成熟。
第一章 概述
汽车系统动力学
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车辆工程系 武一民
第一章 概述
§1.1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概况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大约有
100多年的历史。汽车动力学最早是研究车辆行驶的振动分析,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美国的Olley、法国的 Broulhiet开始了有关汽车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研究。
4. 五自由度模型 70年代提出此模型,加了人椅系
统形成了5自由度模型,其中减振环 节有轮胎、悬架、座椅等部件。
对于人体模型,我们一般看成为 一质量块,但在人体模型的研究中, 可把人头、胸腔、腿部等看成质量块 ,而把脖颈、腹部等看成弹性,使人 体模型变成E型模型。如考虑多自由 度的人体模型,5自由度模型又可变 为7自由度模型。
二、多体系统动力学
MX=F 动力学分析软件 三、“人—车—路”闭环系统和主观与客观的评价
对操纵动力学进行璧还控制研究,研究驾驶员模型
§1.3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研究方法 把实际问题抽象并转化为简化的模型,即建模。
①物理模型:物理本质相同,形状尺寸有别 模型的分类: ②力学模型:经过简化后的物体实际受力模型
MZ2 Cs Z2 Z1 Ks Z2 Z1 0 mZ1 Cs Z1 Z2 Ks Z1 Z2 Kt Z1 0
3. 四自由度系统 如果考虑车桥对车身的影响,此
时将以上两个两自由度系统结合便成 为四自由度系统模型。
此模型为62年吉林工业大学建 立的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汽车前 后轮对车身振动的影响,描述系统运 动的最少独立坐标个数为4。
MZ Ks1Z L1 Ks2 Z L2 0 Ic Ks1Z L1 L1 Ks2 Z L2 L2 0
或写为 设:
MZ Ks1 Ks2 Z Ks1L1 Ks2L2 0
Ic
K
L2
s1 1
K
s2
L22
Ks1L1 Ks2L2
Z
0
(1)
Z t Z cost t cost
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20世纪30年代) 1.对车辆动态性能的经验性的观察 2.开始注意到车轮摆振的问题 3.认识到车辆舒适性是车辆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阶段二(30年代—50年代) 1.了解了简单的轮胎力学,给出了轮胎侧偏角的定义 2.定义不足转向和过度转向 3.建立了简单的两自由度操纵动力学方程 4.开展了行驶平顺性研究,建立了K2实验台, 5.引入前独立悬架
dynamics》,SAE,1992 [德] H-P威鲁麦特著, 《车辆动力学模拟及其方法》,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 喻凡、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 [中] 雷雨成 , 《车辆系统动力学及仿真》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章 建模方法及汽车模型
当汽车作为一个自然界的实体来观察时,它是一个连 续性的振动系统。这个系统有许多在三维空间无数自由度 的单个部件组成。所以在进行汽车动力学时,通常先将实 体模型简化成不可变形、有一定质量和惯性矩的刚体,其 间连着弹簧和减震器。通过转化使汽车实际系统被由多个 质量块、弹性体和阻尼组成的理想系统所代替,而保留了 系统的基本特征。这样就能够计算很复杂的系统。根据上 述的简化处理和分析作出研究系统相应的力学模型,由相 应的力学理论基础建立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的 数学模型,在获知系统参数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仿真、
5. 六自由度模型 通常在考虑发动机振动对整车的振动影响时,用此模
型。 此时,假设车架为刚体,发动机悬置于车架上,发动
机作为空间缸体,存在着X、Y、Z三个方向的平动和绕三 个坐标轴的转动,共计为六个自由度。
发动机的橡胶垫,被 看作为具有阻尼和刚度的结 合体。发动机整个刚体的固 有频率应避开发动机的怠速 激励频率,并与车架的固有 频率尽量不要重合。
8. 十三自由度模型 对一个非独立悬架的车辆,如果我们考虑发动机三个自
由度,车身三个自由度,座椅三个自由度,非簧载质量4 个自由度,此时可得到13个自由度模型。 §2.2 汽车系统建模应用实例 我们以考虑座椅垂直振动的 5自由度模型为例, 一:力学模型如图 二:数学模型
按照各部件的受力状况, 建立方程如下:
2a 例如图,若车身质量M=1500kg,回转半径c=1.1m,L1=1.5m, L2=1.6m,Ks1=36kN/m,Ks2=39kN/m,试确定车辆质心的 铅垂运动及绕质心的俯仰运动的主频率和主振型。
解:取质心相对于静平衡位置的坐标x及车体绕质心的转角 坐标系为两个广义坐标。由达朗伯原理建立如下方程:
频率方程为: 1500 2 7500
8400
8400
1815 2 180840 =0
(2)
即:
2.7225 4 407.385 2 13492.44 0
则求得固有频率为:
1 7.0344rad / s
2 10.0077rad / s
由方程(2)得: 则第一阶固有振型
r Z Ks1L1 Ks2 L2 M 2 Ks1 Ks2
c.计算机方法: 有限元法;多体动力学法 2.理论基础
①力学体系:牛顿定律,达朗贝尔原理,动量定理,动量矩 定理,拉格朗日方程,虚功原理
②线性系统理论和现代控制系统理论
汽车动力学参考书目
[苏] E. A.曲达可夫,《汽车理论》龙门联合书局,1954 [德] M.米奇克,《汽车动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中] 余志生,《汽车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中] 郭孔辉,《汽车操纵动力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加] 黄祖录,《地面车辆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5 [日] 小林明,《汽车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2 [美] Thomas D. Gillespie. ,《Fundamentals of vehicle
①纵向动力学 驱动力,行驶阻力,制动力,ABS,CTS
②行驶动力学 汽车舒适性内容,1/4车,整车建模分析
③操纵动力学 车辆转向特性,稳定裕度:bKr-aKf
5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控制论,系统论理论体系的建立, 人们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系统的观点引入汽车产生了汽 车系统动力学。此时把汽车看作为系统,系统中,汽车对 人产生影响,人对汽车产生作用。人-车-路作为一个系统 看待,汽车系统动力学产生分支,可分为:汽车地面力学、 汽车轮胎力学、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操纵动力学、人机 工程学。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80年代国际上成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学会( Vehicle System Dynamics,简称VSD),总部设在荷兰,定期出 版刊物《Vehicle System Dynamics》并举行学术年会,发 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汽车动力学的研究发展到一 个崭新的阶段。
③数学等效模型:动态行为的数学形式是相同的,可 用等效的常系数微分方程来描述 数学模型有理论建模和试验建模两类: a.理论建模是指从机械结构的设计图样出发,作出必要的假 定和简化,根据力学原理建模。
系统分析法 理论方法: 状态空间法
健合图法 b.试验建模包括系统识别和参数识别。
实验方模法态:分析法 参数识别法
弹性系数减振系数)
§时,把汽车分成三个部分考虑: 车身、车架、车桥。汽车的部件看成刚体,且质量集中于质 心位置。由于汽车沿纵向平面看横向布置几乎是对称的,因 此可以把汽车沿纵向平面分开成为1/2汽车模型。对车身质 量由悬挂质量分配系数ε进行分配,当ε接近于1时,汽车 前、后轴上方车身部分的集中质量的垂向运动是相互独立的, 这样汽车的1/2模型就可以分解成汽车的1/4模型。 1. 单自由度系统
代入方程(1)得
M 2 Ks1 Ks2 Z Ks1L1 Ks2 L2 0
K s1L1 K s2 L2 Z Ic 2 K s1L21 K s2 L22 0
带入数据得:(IC=M c )
1500 2 75000 Z 8400 0
8400Z 1815 2 180840 0
模拟计算分析。计算和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系统的固有动态特 性(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特性(频率响应特性)。 模拟计算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① 解析分析:利用工程数学方法并辅以相应的程序计算 ②仿真分析:利用CAD实体模型用动态仿真软件—虚拟仿 真技术 通常在计算分析中系统参数数据的获取方法:
实测法:利用相关仪器测量参数 传统计算法:根据几何尺寸确定参数(如质量、惯性矩、
假设汽车等速直线行驶, 只考虑车身垂直方向一个自由度Z 悬架可简化成图2-1模型 方程:
MZ CsZ KsZ F cost
2. 两自由度系统模型
a、考虑Z方向上的振动及绕Y轴的俯
仰运动,此为研究汽车点头时模型。
MZ K s1 Z L1 Ks2Z L2 0 Ic Ks1Z L1 L1 Ks2Z L2 L2 0
3.重要性:①阐述汽车运动规律的理论基础 ②汽车动态设计的必要手段 ③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四大主题都与汽车动 力学密切相关
安全、节能、降低污染、舒适
4.内容: 研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 学响应,还有车辆垂向和横向动力学内容。及行驶动力 学和操纵动力学。行驶动力学研究路面不平激励,悬架 和轮胎垂向力引起的车身跳动和俯仰运动;操纵动力学 研究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主要是轮胎侧向力有关,引起 的车辆侧滑、横摆、和侧倾运动。
TCS(驱动力控制),ASR,VDC(动力学控制),4WS,PPS(液压助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