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1510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4.png)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1.普朗克辐射定律(p13)对于黑体辐射源,普朗克成功地给出了其辐射出射度(M)与温度(T)、波长(λ)的关系。
普朗克辐射定律是热辐射理论中最基本的定律,它表明黑体辐射只取决于温度与波长,而与发射角、内部特征无关。
2.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p14)任一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是物体表面温度的函数。
斯-玻定律表达了物体的这一性质。
此定律将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M(T)= σT4式中:M(T)为黑体表面发射的总能量,即总辐射出射度(W/m²);σ为斯-玻常数,取值5.6697ײ10×[W/(m²⋅K4)];T为发射体的热力学温度,即黑体温度(K)。
此式表明,物体发射的总能量与物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随着温度的增加,辐射能增加是很迅速的。
当黑体温度增高1倍时,其总辐射出射度将增为原来的 16 倍。
在这里我们仅强调黑体的发射能量是温度的函数。
3. 维恩位移定律(p15)维恩位移定律,描述了物体辐射最大能量的峰值波长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λₘₐₓ=A/T式中:λmax为辐射强度最大的波长(μm);A为常数,取值为2898μm·K;T 为热力学温度(K)。
此式表明,黑体最大辐射强度所对应的波长λmax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如当对一块铁加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铁块的逐渐变热铁块的颜色也从暗红→橙→黄→白色,向短波变化的现象。
随着黑体温度的升高(或降低),黑体最大辐射峰值波长λmax向短波(或长波)方向变化。
与热相关的这部分辐射称为热红外能。
人眼虽看不见热辐射能量,也无法对其摄影,但它能被特殊的热仪器如辐射计、扫描仪所感应。
太阳的表面温度近似6000K,其最大能量峰值波长约为0.48μm,这部分辐射是人眼和摄影胶片均敏感的部位,因而在日光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特征。
4. 基尔霍夫定律(p15)基尔霍夫定律可表述为,在任一给定温度下,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出射度M(λ,T)和吸收率α(λ,T)之比,对于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出射度Mb (λ,T),即M(λ,T)/ α(λ,T)= Mb(λ,T)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温度下,任何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其吸收率的比值是一个普适函数,即黑体的辐射出射度。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e4bd9d90029bd64793e2c11.png)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遥感?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
⑥分析应用系统。
☐ 遥感应用过程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遥感的发展趋势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
应用:雷达、InSAR衍射(diffraction )光的衍射(Diffraction )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其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cc6d1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8.png)
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1. 遥感原理
- 遥感概念:遥感是通过感知和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手段,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对地球进行观测和测量。
- 遥感数据:遥感数据是由传感器接收到的地球表面辐射能量
变换为数字信息后的结果,可以用来获取地表特征和变化信息。
2. 遥感应用
- 地表覆盖分类与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反射或辐
射能量的特征,对地表覆盖进行分类和监测,如农田、森林、湖泊等。
- 地表变化检测:遥感数据可以用来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如
城市扩张、冰川退缩等,这对环境监测和城市规划有重要意义。
- 灾害监测与评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和森林火灾等,提供及时的灾情信息和救援指导。
- 农业与粮食安全:遥感数据可以用来评估农田的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提供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参考依据。
- 环境监测与保护: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有助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的一些重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复习和理解。
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联系。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重点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edf3bb49649b6648d747d6.png)
《遥感》重点章节1.3.5.8绪论1.1遥感的概念狭义的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波、机械波(声波、地震波)、重力场、地磁场等的探测。
遥感探测的基本过程 辐射源:目标的电磁辐射能量(自身发射,散射、反射) 记录设备(传感器,或有效载荷):扫描仪(多光谱扫描仪),相机(CCD 相机、全景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等)、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
存储设备:胶片、磁带、磁盘传送系统:人造卫星的信号是地面发送到卫星的,在卫星中经过放大、变频转发到地面,由地面接收站接收。
分析解译(人工解译、计算机解译)1)国外航天遥感的发展 第一代1G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 1,为真正航天器对地球观测开始。
1960年Evelyn L. Pruitt 提出“遥感”一词。
196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召开的第一次环境遥感国际讨论会上,美国海军研究局的Eretyn Pruitt (伊·普鲁伊特)首次提出“Remote Sensing ”一词,会后被普遍采用至今 。
1972年7月23日第一颗陆地卫星ERTS-1(Earth Resources Technology Satellite 1 )发射(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 传感器,分辨率为79米。
1975年1月22日,Landsat-2发射,1978年3月5日,Landsat-3发射。
1978年6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载有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Seasat ,以后不同国家陆续发射载有SAR 的卫星。
1982年7月16日,Landsat-4反射,装载MSS ,TM 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dc3ec1251e79b8969022645.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一、解释下列术语邻域增强:根据像元与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改变各像元的数值,获得新图像,从而突出某些信息的方法。
像元的亮度值不再由它自己决定,而是由它和周围像元共同决定。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通常用像元或视场角来表示。
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波长范围越宽,波谱分辨率越低。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则为黑体。
其特点是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
黑体具有最大发射能力。
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的黑体,黑色烟煤被认为最相似。
二、填空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法。
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可见光,红外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198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SAR的中文名称是 __合成孔径雷达_____ ,它属于__主动(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我们使用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具体是: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温度分辨率。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垂直观测、倾斜观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空间分辨率、距离分辨率。
微波是指波长在 1mm、 -- 1m 之间的电磁波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和无选择性散。
三、问答题影响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因素有哪些?答:计算机分类的精度和可靠性与分类方法本身的优劣有关,一般说来,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要优于最小距离法、平等多面体法等,而神经网络法、分类树法、模糊分类法又能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170b53e2f60ddccda38a03a.png)
1.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按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遥感资料的记录方式分类: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2.遥感的特点(1)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具有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的特点。
3.遥感技术系统包括:被测目标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和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4.遥感传感器也叫遥感器,是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
组成: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和输出器。
5.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时,按波长递增或频率递减的顺序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微波和无线电波,称之为电磁波谱6.红外线中近红外和短波红外主要源于太阳辐射,中红外主要源于太阳辐射及地物热辐射,而远红外主要源于地物热辐射。
7.电磁辐射的度量(1)辐射能量Q(单位:J)电磁辐射的能量。
(2)辐射通量(单位:W)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3)辐射通量密度(单位:W /m2)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4)辐照度I(单位:W /m2):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5)辐射出射度M(单位:W /m2)辐射源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6)辐射亮度L(W/Sr/m2)辐射源在某一方向的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8.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出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M=σ·T49.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λmax·T=b黑体温度越高,其辐射曲线的峰值就越向左移,即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10.实际物体的比辐射率(发射率):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相同温度相同波长下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的比值ε11.由图可以看出: 1、太阳辐射相当于6000K的黑体辐射;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0.76μ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5%。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ae16aa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8.png)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一、遥感原理1. 遥感概述- 遥感定义:通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传感器和设备,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特征的科学和艺术。
- 遥感系统组成:传感器、平台和数据处理系统。
- 遥感数据类型: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热红外遥感数据。
2. 光学遥感原理- 光电转换原理:通过接收、记录和处理电磁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 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 遥感图像的解译:通过解译图像获得地表要素信息。
3. 微波遥感原理- 微波辐射和吸收特性:微波信号与地表特征的相互作用。
- 微波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气象、海洋和地球表面的微波辐射。
- 微波遥感应用:气象预测、海洋监测和土地覆盖分类等。
二、遥感实际应用1. 土地覆盖分类- 目的:识别和分类地表上的不同土地覆盖类型。
- 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土地分类。
- 应用:农业监测、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2. 环境监测- 目的:监测环境变化、污染和自然资源利用情况。
- 方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环境参数提取和监测。
- 应用:水质监测、森林资源管理和土地退化监测等领域。
3. 灾害监测与预警- 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 方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灾害前兆信息和灾害区域的变化。
- 应用:地震、火山喷发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4. 气象预测- 目的:获取大气和气象信息,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
- 方法: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模型进行气象预测。
- 应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以上是关于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04b93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8.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遥感技术是通过使用传感器从远距离获取信息的技术。
遥感的主要用途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以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造资源。
其中,遥感原理是遥感技术的基础,而应用则是遥感技术的具体实践。
本文将介绍遥感原理和应用的复习要点。
一、遥感原理1. 电磁波与遥感电磁波是遥感技术中最重要的物理概念之一。
电磁波是指在真空或物质中传播的物质波,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紫外线等。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与地物的反射或辐射有关,因此可以用来获取地物的信息。
遥感技术通常使用的是可见光和红外线。
2. 光谱与遥感光谱是指一个连续的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通常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
地物与光谱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其在遥感图像中的表现形式。
因此,光谱分析是遥感技术的核心。
3. 传感器与遥感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感器是指能够将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转换成数字数据的装置。
传感器的特性决定了遥感图像的质量和特点。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
4. 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是遥感技术中的关键步骤。
处理包括图像的增强、去噪、校正和地理空间校准等。
解译是指从图像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分类、目标检测和变化检测等。
二、遥感应用1. 地质勘查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有广泛应用。
遥感图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地貌、地形和地质构造等信息,有助于识别地质资源,确定潜在的矿产藏区和研究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
2. 大气与海洋遥感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大气和海洋的的动态变化。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观测气象、海洋温度、叶绿素含量和海洋流速等。
这些信息对于天气预报、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和资源开发有很大的帮助。
3.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获取城市地表的信息,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和绿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城市规划和管理,特别是在城市拓展、交通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
4. 农业生产管理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bbe4cd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0.png)
第一章绪论(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遥感:遥远感知,是指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形成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3.偏振:指电磁波传播的方向性(偏振在微波技术中称为“极化”,分为H,V自由组合的四种极化方式)。
4.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则称该物体为绝对黑体。
6.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通过率较高的波段。
7.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
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透过率很小,甚至无法透过电磁波,这称之为“大气屏障”。
(大气窗口和大气屏障是设计各种指数的基础)8.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简答论述1.散射的三种方式:米氏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均匀散射(不均匀颗粒直径a>>入射波长),瑞利散射(不均匀颗粒直径a<<入射波长)。
2.天空呈蓝色的原因:由于在晴朗的天空中,蓝光波长短,蓝色波段受散射影响较大(I反比于波长)。
3.传感器接收到的能量包括:大气经大气衰减后照射地面,经地物反射后,又经大气第二次衰减进入传感器的能量;大气散射和辐射的能量;地面物体本身辐射的能量经大气后进入传感器。
4.地物反射的三种方式: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5.基尔霍夫定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W 和吸收率之比,对于任何物体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
6.黑体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
7.遥感分类方式:一共五种,分别是按工作方式来分为主动遥感(雷达,微波遥感),被动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范围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按应用领域可以分为海洋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按遥感平台可以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按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8.黑体辐射的特性:三大特性,分别是9.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可以从传感器接收到的能量的来源分析)太阳位置,太阳位置主要指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改变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则地面物体入射照度也就发生变化。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导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导览](https://img.taocdn.com/s3/m/51712cdbb14e852458fb57b7.png)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引言 光的发展史 1、电磁波的概念 2、电磁波的产生 3、电磁波的基本性质 4、电磁波谱
电磁波、电磁波谱概念
电磁波:在真空或物质中通过传播电磁场的
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
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
率的大小依顺序划分成波段,排列成谱即称 为电磁波谱。
• 电磁波谱表 1-1
保护层 感蓝层(含黄色染料) 黄滤光片 感绿层(含品红染料) 感红层(含青色染料) 底层 片基 防光晕层
彩色胶片结构
彩红外摄影像片
近红外彩色航摄像片 0.4μm - 0.9μm
近红外感光层(青色成色层) 绿感光层(黄色成色层) 红感光层(品红色成色层) 片基
衬板
彩红外胶片的乳胶结构
四 遥感平台
(张立朔回顾并回答问题)
RS与GPS的结合
在遥感平台上安装GPS可以记录传感器在获取信息瞬间 的空间位置数据。在自动定时数据采集、环境监测、灾害预 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RS、GIS和GPS的结合
在由GPS+GIS组成自动导航系统中加入CCD摄像机组成移 动式测绘系统可用于高速公路、铁路和各种线路的自动监测 和管理,也可建立战时现场自动指挥系统。美国的巡航导弹 和爱国者导弹上安装了3S集成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导航、自 动跟踪、自动识别目标,以进行准确的拦截和打击。
遥感技术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框图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影像分辨率愈来愈高
可获取立体影像
高光谱、微波遥感发展迅速
遥感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商业遥感时代到来
RS、GPS、GIS的结合
RS与GIS的结合
RS是GIS重要的数据源和数据更新的手段,GIS是遥感中 数据处理的辅助信息。两者集成可用于全球变化监测、农业 收成面积监测和产量预估、空间数据自动更新等方面。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62058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5.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1.广义遥感是指所有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遥感是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在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波辐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3.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5.主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如雷达;被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
多波段遥感是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间,再细分成若干窄波段,以此来探测目标。
6.遥感可以按照工作平台分类,包括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包括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包括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分类,包括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如雷达辐射计等);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包括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7.遥感的特点包括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但也有局限性。
1.电磁波是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2.电磁辐射是指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
3.电磁波谱是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4.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包括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热辐射可忽略不计)、中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地球自身热辐射均为被动RS辐射源)、热红外波段(以地球自身热辐射为主,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可忽略不计)。
这些特性的意义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RS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性,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信息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信息,也有地球自身热辐射信息,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本身的辐射特性。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的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2910d87f78a6529647d53f3.png)
第一张绪论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2、遥感的概念: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其中信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d.按应用领域: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遥感的特点: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a.辐射能量Q/W: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b.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辐射能量c.辐射强度I: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微小辐射源向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d.辐射照度E: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e.辐射出射度Me: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f.辐射亮度Le: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从外表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4、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e46c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e.png)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一、遥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遥感的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遥远距离采集并记录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数据类型可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热红外遥感;按照数据获取平台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辐射传输原理:地球表面物体受到太阳辐射照射后,会发生反射、散射和吸收,这些辐射经过大气层的传输和变化后达到遥感仪器,形成遥感数据。
2.遥感数据的获取原理:通过遥感仪器记录地球表面物体的辐射或能量信息,如通过遥感卫星的光学传感器记录地球表面反射光谱。
3.遥感数据的处理原理:遥感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解译和分析等过程,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遥感的主要技术与方法1.遥感图像解译: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或计算机辅助解译,识别和判读地表物体。
2.遥感数字化:遥感图像通过扫描或数字相机获取,然后通过数字化处理,得到数字图像。
3.遥感分类:将遥感图像中的地表物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别或类型,如土地利用分类、植被类型分类等。
4.遥感定量分析: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分析,提取地表物体的数量信息,如土地覆盖变化分析、物质迁移分析等。
5.遥感辅助决策:通过利用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地表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等。
四、典型遥感应用领域1.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探测到地下的地质信息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监测,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情况。
3.植被监测与农业信息提取: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植被的生长状况、植被类型和叶面积指数等信息,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和评估。
4.城市规划与环境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城市的用地分布、建筑物高度和环境污染等信息,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进行监测和分析。
5.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信息,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应急救灾提供支持。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3ba8994a7302768f993965.png)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11、光谱反射率:ρ=Pρ/P0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 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ρ。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19页公式)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③)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ab29769580216fc700afd82.png)
1、给出遥感的概念,归纳遥感的特点。
1、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处理,揭示出目标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的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特点:1、范围广 2、时效性 3、周期性 4、综合性 5、约束少 6、手段多、信息量大7、经济型。
2、叙述电磁波遥感过程。
2、电磁波遥感的过程:1、物体辐射电磁波能量(发射辐射,反射辐射)2、信息获取(获取内容图像数据实况数据姿态数据)3、信息记录与传输(机载星载实时传输非实时传输)4、数据处理(预处理增强变换识别分类)5、判读和应用(判读分析制图评价应用)3、叙述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
遥感平台:航空-航天-多层面遥感传感器空间分辨率:单一(低)分辨率-多(高)分辨率-影像金字塔光谱分辨率:多光谱-高光谱(成像光谱仪)时相:单时相-多时相-任意时相(小卫星群)立体:邻轨立体-同轨立体-INSAR影像处理:光学处理-数字处理(数据压缩、影相融合)信息提取:目视判读-自动分类-专家系统影像分析:定性-定量软件:人机对话-视窗式-智能化、构件式、集成化总结:遥感的发展趋势是从一源到多源,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目视到自动,从单一到集成,从地球到星球。
4、测定地物波谱特性曲线的意义。
简述地物波谱特性测定的原理。
(提醒地物波谱包括发射波谱和反射波谱)意义:(1)根据黑体辐射波谱曲线第一特性,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地物的辐射能后,可概略算出物体的总辐射能量或绝对温度,这就是热红外遥感探测和识别目标物的机理。
(2)根据黑体辐射波谱曲线第二特性,可以推算出地物所辐射的波段,根据此原理选择遥感器和确定对目标物进行热红外遥感的最佳波段。
(3)根据黑体辐射波谱曲线第三特性,可以计算微波辐射亮度。
(4)正因为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才作为判读和分类的物理基础,广泛地应用于遥感影像的分析和评价中。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10c39f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c.png)
遥感原理与应⽤期末复习《遥感原理与应⽤》复习内容遥感原理课程⼤纲 (1)第1章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1)§1.1 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物体的发射辐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地物的反射辐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遥感平台及运⾏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遥感平台的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绪论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2、遥感的概念: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其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d.按应用领域: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遥感的特点: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3、电磁辐射量度:a.辐射能量Q/W: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b.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传送的辐射能量c.辐射强度I: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微小辐射源向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d.辐射照度E: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e.辐射出射度Me: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f.辐射亮度Le: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从外表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4、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5、黑体辐射的3个特性:a.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b.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
c.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6、地物的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影响地物发射率的因素: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温度(比热、热惯量)。
比热大、7、地物波谱曲线:即一地物对不同波长测出对应于该波长的光谱辐射出射度所绘制的曲线。
8、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垂直于太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9、太阳高度角α:太阳入射光线与地平面所形成的夹角。
α与成像时刻的时间、季节、地理位置、坡度坡向有关。
为了减小太阳高度角的影响,遥感卫星轨道大多设计成在每天的同一地方时间通过同一地方上空,但季节和地理维度的差异造成的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10、大气的传输特性:大气具有吸收、散射、(反射、折射、)透射的特性,这种特性与波长和大气成分有关。
11、太阳辐射的衰减过程:30%被云层反射回,17%被大气吸收,22%被大气散射,31%到达地面。
12、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13、大气散射:除了散射地面反射光导致辐射减弱外,还会因为反射光进入传感器而增加了信号中的噪音成分,造成遥感图像质量下降。
瑞利散射(蓝光容易被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4、环境对地物光谱特征的影响:a.地物的物理性状b.光源的辐射强度:纬度与海拔高度c.季节:太阳高度不同d.探测时间:时间不同,反射率不同e.气象条件15、地物反射波谱:指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以波长λ为横坐标,以反射率P为纵坐标,描述地物反射率对不同波长的波反射能力的曲线。
16、叶绿素对蓝光吸收,对绿光反射;水体反射蓝绿光,吸收其他波段,尤其是近红外波段,因此水体在近红外影像上成黑色。
17、地物光谱测试的作用:a.传感器波段选择、验证、评价的依据。
b.建立地面、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关系。
c.将地物光谱数据直接与第五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应用模型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3.1 遥感平台1、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2、卫星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可用6个参数表示:(轨道长半径a、卫星轨道偏心率e):确定轨道的形状和大小。
(椭圆面倾斜角i、升交点赤径Ω):确定轨道面的方向。
(近地点角距ω):确定轨道面中长轴的方向。
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和运行周期T:确定任意时刻卫星在轨道中的位置。
3.2 航天遥感平台1、根据其服务的对象,将遥感平台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间谍侦察卫星。
2、气象卫星特点:a.轨道:低轨:即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也称极地轨道,高度800—1600Km,视场宽为2800Km,就某点一日两次。
b.高轨:即地球同步卫星,高度为3600Km,覆盖1/4地球,由5颗星组成系统,就某固定地区,每隔20—30min。
c.时间分辨率高:极地卫星0.5—1天/每次,静止卫星0.5小时/每次。
d.成像面积大e.信息量大(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气象卫星获得的资料包括:可见光和红外云图等波段信息,还兼有通讯卫星的作用。
f.资料一致性优势。
3、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领域:a.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b.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c.资源环境其他领域d.海洋(鱼情,洋流等)4、陆地资源卫星:以探测陆地资源为目的的卫星。
陆地卫星Landsat,斯波特卫星SPOT,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其他陆地卫星。
5、陆地卫星Landsat:1972年发射第一颗,共发射7颗,产品主要有MSS、TM、ETM,属于中高度、长寿命卫星。
其运行特点:①轨道为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
即卫星通过每一点的地方时相同。
②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上午成像,太阳高度角为25—30度。
③轨道高度为700—900 km。
④运行周期为99—103 min/圈,每16天覆盖一次地球。
⑤旁白重叠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如纬度40度处重叠为34%,纬度80度处为80%。
传感器:多光谱扫描仪MSS,分辨率为80m;专题制图仪TM,7个波段7、SPOT卫星:轨道:太阳同步圆形近极地轨道,高度在830km左右,分辨率为10m,重复观察周期为1~5m。
应用围:共14个地面接收站,以陆地观察为主;用于地图制作,1:5万地形图;立体观测和高程测量。
8、中巴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太阳同步极轨道,轨道高度778km,重访周期26天,分辨率19.5m。
资源二号:主要用于地球资源和环境监测。
9、高空间分辨率陆地卫星IKONOS:参数:太阳同步轨道,高度681km,重复周期1~3天,携带一个全色1m分辨率传感器和一个四波段10、海洋遥感的特点:(除遥感的共性外)a.需要高空和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覆盖的观测。
b.以微波为主c.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d.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3.3 摄影成像1、传感器的组成: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2、摄影机的分类:分幅式摄影机、全景式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数码摄影机。
3、根据摄影机主光轴与地面的关系,可分为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
4、垂直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相片的投影,像片的比例尺,像点位移。
5、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a.投影距离的影响:(垂)比例尺与投影距离无关,(中)焦距固定,航高改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
b.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垂)总是水平的,不存在倾斜问题,(中)若投影面倾斜,航片各部分比例尺不同。
c.地形起伏的影响:(垂)无影响,(中)起伏越大,水平位置的位移量越大,正地形↑,负地形↓。
6、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a.地物是一个点,中心投影上仍是一个点。
b.与像面平行的直线的像仍是直线;如果直线垂直于地面,有两种情况:第一,当直线与像片垂直并通过投影中心时,该直线在像片上为一个点,第二,直线的延长线不通过投影中心,这时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但该垂直线状目标的长度与变形情况则取决于目标在像片中的位置。
c.平面上的曲线,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仍为曲线。
7、像片比例尺: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8、摄影比例尺:航片上某线段1与地面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L之比。
9、重叠和遗漏视像(P61)。
10、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的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11、像点位移的特性:a.位移量与地形高差h成正比。
当高差为正时,像点位移为正,是背离像主点方向移动,当高差为负时,像点位移为负,是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b.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
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像主点处r=0,无位移。
c.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
3.4 扫描成像1、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成像方式有三种: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2、光/机扫描成像:依靠机械转动装置使镜头摆动,形成对目标地物逐点、逐行扫描。
探测元件把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转化成电信号,再经电/光转换成为光能量,最后在胶片上形成影像。
3、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角度,这个角度即为瞬时视场角。
即为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4、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为总视场。
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即为总视场角。
固体自扫描成像: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5、高光谱遥感:即高光谱分辨率遥感。
是利用很窄的电磁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的探测技术。
其特点:a.多达几百个波段b.连续的光谱 c.光谱波段覆盖了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区域全部光谱带。
6、成像光谱仪: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
按照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就是成像光谱仪。
3.5 微波遥感与成像1、微波遥感: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2、微波遥感的特点:a.全天候、全天时成像b.对某些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例如微波波段中,水的比辐射率为0.4,而在冰中的比辐射率为0.99。
c.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所以对于探测隐藏在林下的地形、地质构造、军事目标,以及埋藏于地下的工程、矿藏、地下水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