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和以的用法.ppt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作连词 二、表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①敏而好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连词 三、表转折关系
(译为“但是”;表转折时,前后一般会出现否定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作连词 四、表承接关系
(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①扁鹊见蔡桓而旋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介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把”。

eg: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介词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e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④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译作“按照”或不译。
eg:以貌取人 余船以次俱进。
介词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译作“在”“从”。
eg: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词
“以”作为连词时,除“转折”外, 其他的作用与“而”作连词时相同。
回顾一下,“而”作连词时表示的逻辑关系
而作连词意思多, 五六七八真不少。 并列递进和转折, 承接因果和目的。 假设修饰别忘记, 偶尔通假译作你。
eg:险以远,则至者少。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木欣欣以向荣
“修饰”实则为状语, 与“承接”的区别:看两个动作是否先后发生。
记忆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和“从”。 用作连词如同“而”, 除了“转折”余照搬。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三)助词
•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以为,认为。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用,任用。
•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 桃李园序》)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六)通假
•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遂许先帝以驱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表示工具,译作
“用”“拿”“把”
受命以来。 助词,“以+来”表示时间。
以伤先帝之明
表示结果,译作“以致”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介词,表示工具,译作
“用”“拿”“把”
以告先帝之灵 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作“来”
•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 • 文言文中,虚词“以”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 作介词。如: • 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 表》) • ⑵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 ⑴句中“以”用在动词“告”前,连接前后分 句,表目的关系,是连词;⑵句中“以”用在 名词“刀”前,与“刀”一起组成介宾短语作 动词“劈”的状语,是介词。 • 那么,如何判别具体语境中“以”的词性呢?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蜀道难》)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任重而道远。(《论语》)
编辑ppt
5
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编辑ppt
6
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祭十二郎文)
②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编辑ppt
7
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编辑ppt
8
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记》)编辑ppt14编辑ppt15
“而”字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编辑ppt
1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 何3 乎4 乃5 其6 且 7 若 8 所 9 为 10 焉 11 也 12 以 13因 14 于 15 则 16 者 17 与 18 之
编辑ppt
2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表并列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游褒禅山记》)
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
②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编辑ppt
11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你的
③余知而无罪也。

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

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出师表》)
以:用作介词
以: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等 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可译为“凭”、”根据“、“按照”、“凭借(用)……身份” 等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作介词
④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⑤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⑥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指南录后序》) 学于余(《师说》)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代词
2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1
吾欲之南海《为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作助词
用于句末,表疑问。
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独五人之曒曒,何也?(《五人墓碑记》) 用在句中,表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
用作助词
连词 介词 动词 以 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
而:通假字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其、以、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其、以、之

1.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用 认为、以为
通已
3.复音虚词是以/已是 : 因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介词
以刀劈狼首
拿、用
何以战
凭、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和、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赵王岂以一璧之固欺秦也
由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表时间地点界限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 省去. 例:夫晋,何厌之有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例: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有 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 么办法用来…… 例: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劝学

中职语文《文言虚词:之、而、以》课件

中职语文《文言虚词:之、而、以》课件


词性
用法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 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 一个分句时,“之”用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可不译。
教材例句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 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②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蔺相如列传》)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 ①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 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凑成四个起调整音节的 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③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

词性
用法
教材例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结构助词、定 语后置的标志。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③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
动 词
相当于“到…… 去”“往”
词性
用法
表示目的关系。可译 为“来”或“用来”。
教材例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 房宫赋》)
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 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 织》)
复音 “而已",放在句末,表 虚词 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
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是而已。(师说》)
表示因果关系. 常用在表原因的 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以是"“是 以”“以此”, 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 推断的结果。
教材例句 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 颇蔺相如列传》
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 蔺相如列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 副词,表期望。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选择。
02.12.2020
13
• 吾其还也。
• 副词,表商量,“还是”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一富。
的”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
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
马生序》表假设。)
02.12.2020
12
“其”练习(名师第5点)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些”。
02.12.2020
5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 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音节助词,无义。 • 动词,译作“到达”。
02.12.2020
7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
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 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 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 书》)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意似良(《促织》) ②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PPT (共48张PPT)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PPT (共48张PPT)

十二 以 (一)译为“因为”时词性的辨析 1.臣是以无请也。 ①.介词,因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为,由于: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连词, 因为,由 于
• • • • • • • • • • •
1四体康且直。 2河水清且涟漪。3磐石方且厚。 并列 连 4且歌且舞。 5太尉笑且入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递进,并且 7且在邦域之中矣 递进,况且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让步,尚且 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那么 词 10且何谓阁子也 11不出,火且尽。 12彼且奚适也 将要 副 13若属皆且为所虏。 14旦暮且下。 暂且,姑且 15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词 •将近
• • • • • • • • • • •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就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才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甚至
5公乃反迎而贺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8家祭无忘告乃翁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无乃尔是过与
•竟然,却
• 十二 以 • (一)介词 1.率领 2.按照 3.凭,凭借 4.凭……身份 5.用 6.在 7.从 8.因为,由于 (二)连词,相当于“而” 1.表目的 来,用来 2.表结果 以致 3.表修饰 不译 4.表并列 并且 5.表顺接 6.表因果,因为 (三)动词,以为,认为。 (四) 通“已” (五)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代词,你,你的
•恐怕
• • • • • • • • •
五、其 (一)代词 1人,物 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 我(自己) 2那,那些 3其中 (二)副词 1祈使 2推测 3反问 4商量 5选择 (三)助词,不译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文言虚词含义及其用法课件20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文言虚词含义及其用法课件20张

在”“到”
——《五石之瓠》
为什么不把它系 在腰间作为腰舟 在江湖之上浮游 呢?
虚词:者
中 国 风
虚词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
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动宾词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 智慧的人不会困惑,仁
组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者不惧。”《论语》
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
“的人”“的事物”。
的人不会畏惧。
表因果,译为“因 ”知止而后有定“《大学之道》
为...所以...”,需推
理得出。
表目的,译为“为 ”故亏父而自利“《兼爱》
了”。
看见有德行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
没有德行的人更要反省自己啊。 靠近有道德的人,然后匡正自己。
有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人如果不仁德,他如何对待礼呢?
边敲着船边,打着节拍,边应声高 歌。
啊”
《论语》
更要反省自己啊。
虚词:而
中 国 风
虚词 义项
例句
表并列,译为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和”“还”“而且”, “任重而道远”《论语》
前后可互换位置。
例句翻译
做事勤勉还言谈谨慎。 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表递进,“不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而且”,强调更加。
助词,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表示疑问。
乎?“《论语》
去实践它呢?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想要治理国家,先要使

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大学之道》
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 有序。
用在结果分句后,表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
匣,以次进。
(《荆轲刺秦王》)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用法 同“于”,译为“于”、“在”、“从”。
如:
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
(姚鼐《登泰山记》)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 还,须发尽白。
(二)用作连词
翻译: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 游玩的快乐。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 二、通假字 • 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或“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法,译为 “拿”“用”等。
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请其矢,盛以锦囊。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 “凭”、“靠”或“凭……身份” 。
如: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表示动作、行为施行时所涉及的对象, 译为“把”。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 着”,或不译。 (“而”字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后一个 动作的开始)
•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前后意思发生了改变)
如: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
高考18个必考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文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而且”或不译。 (前后成分可以互换,意思不变)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 “由于”。
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依照”、“根据”等。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听从我来指
挥)就好了 。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人如果没有诚信,那我们就不知道他可以做什
么。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表示因果关系,连接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分句。 (1)先果后因句中,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 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结果,有“因而”“以致”的意思。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3.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 “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 《游褒禅山记》
地势平坦又离得近的地方,游玩的人就很多; 艰险而遥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稀少。
4.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 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来”、 “用来”等。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 宴》)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所以”。
•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