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中药研究进展小结
纳米中药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教学论文来自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纳米中药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纳米中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前沿科技领域,是中药走向国际化的方向,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纳米中药制备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对纳米中药今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中药制备技术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35-01纳米技术是指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或将大分子物质加工成粒径在1~100nm的物质的技术。纳米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已延伸到原子、分子水平,使得化学和物理学之间已无明确界限。中药有着悠久历史,其独特的药效在世界医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中药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完全归功于该药特有的化学组成,还与药物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当药物颗粒粒径小到一定程度时,药效可能会产生突发性的改变。纳米技术与中药学的结合,是提高中药有效利用率、药效快速释放等的关键所在。纳米中药的制备是研究纳米中药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将纳米技术引入中药的研究时,必须考虑中药组方的多样性、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所以,针对不同的药物,在进行纳米化时必须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此外还必须考虑中药的剂型。纳米中药与中药新制剂关系十分密切,如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纳米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将中药制成高效、速效、长效、剂量小、低毒、服用方便的现代制剂,也是进行中药纳米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纳米中药主要有一下制备方法: 1超微粉碎技术使用特制机械设备将原药材或提取物进行粉碎,使之达到纳米级。我国研制出了一种利用湍流原理进行粉碎的高湍流粉碎机,中药甘草的粉碎实验表明,产品粒径可达到1μm以下,对矿物质的粉碎则达到100nm以下,而且粒径分布窄。该技术可能将为物理方法制备纳米药物粒子提供高效方便的捷径。2固体分散技术这是将药物以微粉、微晶或分子态均匀分散在无生理活性的载体中,药物在载体中的粒径小于100nm。该技术是通过物理分散而获得纳米药物粒子,若将药物包埋于不同性质的高分子聚合物中,可形成速释型或缓释型固体分散物。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药物的固体分散体,常用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研磨法。不同药物采用何种固体分散技术,主要取决于药物性质和载体材料的结构性质、溶点和溶解性能等。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青蒿素固体分散物、复方丹参滴丸、香连滴丸、苏冰滴丸等中已得到了应用。3化学气象沉积法在气体状态下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所需要的化合物,并在保护气体环境下快速冷凝形成纳米粒子。4超临界流体技术利用超临界快速膨胀法和气体反溶剂法可制备纳米粒。用超临界流体技术设备已得到了粒径为130nm的灰黄霉素纳米粒和125nm的四环素纳米粒。5微乳化技术将油、水、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按一定比例在一定温度下通过适当的方法混合而得。药物以粒径在10-100nm内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统。6包合技术包合技术也是一种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它所采用的载体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纳米尺度的分子材料,主要采用β-环糊精作为载体材料,经包合后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特别是中药易挥发性成分经包合后,可明显提高保留率,增加贮存过程中药物的稳定性。7高压乳匀技术随着乳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压乳匀机应用于制药业获得成功后,人们进一步研制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粒径更小、毒性小、具有靶向缓释作用、适合于多途径给药的纳米新剂型。它是将药物溶解在高于5-10℃的内脂中,在搅拌下加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相中制成初乳,再将初乳通过高压乳匀机,制成纳米乳剂。8超音射流技术通过在高压条件下流体的超音速微射流瞬时对撞,产生粒子间强烈的撞击作用,高度湍流作用和超声波空化作用,从而使物质瞬间达到纳米分散状态,在撞击过程中可同时完成辅料对纳米粒子的包覆而达到稳定分散的目的。目前纳米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纳米技术将少数成分比较明确的单体有效成分制成纳米制剂,或将原料药直接粉碎至纳米级,对大部分中药的纳米制剂研究还很少,主要是因为中药真正起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且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将其制备成纳米制剂需要克服的困难较多,因此,中药纳米制剂及技术是医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生物化学、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尽管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它的新技术及新工艺,一旦用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不仅可为制药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造福于患者,而且更有利于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郝存江,赵晓峰.纳米中药研究进展.天津中医药.2006,23(6):515-517.徐辉碧,杨祥良,谢长生等.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3):161-165.阳秀萍,陈登志,胡凤国.浅谈中药纳米制剂的研究方向.中国现代中药,2006,8(2):29-30.邱洪,王宝佳,李悦.纳米中药简介.中国药业.2005,14(4):78-79.蔡大伟,张新春.纳米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中国药业,2006,15(14):64-65.王静,卢卫红,张庆华.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与应用.中医药信息, 2006, 23(3): 3-5.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首先是纳米药物运载系统。
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制成纳米颗粒,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许多研究表明,纳米药物载体可以促进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延长中药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复方黄连素纳米颗粒可以明显改善黄连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抗菌活性。
其次是口腔贴剂。
传统中药剂型中,口服剂型存在药物直接经过胃肠道而受到低酸度和酶的破坏,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开发口腔贴剂,将中药直接粘附在口腔黏膜上,通过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系统吸收,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例如,利用口腔黏膜贴剂制备的复方中药可以显著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是水溶性中药注射剂。
水溶性中药注射剂是中药注射剂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传统的乳剂注射剂相比,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具有溶解度高、药物迅速释放、药效强等优势。
例如,利用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当归注射剂,在治疗贫血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最后是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非侵入性给药方式,可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输入到循环系统中。
传统中药制剂由于药物成分复杂、黏稠度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微孔技术等方法,开发了一系列透皮给药系统。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当归透皮贴剂可以提高药物透皮吸收速度,增加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正在为中药的疗效和药物吸收速度提供了新的机会。
从纳米药物运载系统到口腔贴剂、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和透皮给药系统,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将为中药研究和应用带来新的突破。
论纳米技术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
论纳米技术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中药已经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式。
中药制剂通过植物萃取物和天然物质成份组成的复杂单元,对疾病有非常有益的治疗效果。
不过,传统的中药制剂有一定的不足,比如,口服吸收率很低、剂量难控、不同药材质量的差异等等。
为克服这些难题,纳米技术开始在中药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中药产品的质量和效果都有很大的提高。
本文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论纳米技术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
一、纳米技术的基本原理纳米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纳米技术手段制备新型材料和器件的技术。
在不到100纳米尺度范围内,物质的晶体结构、物种形态和物理性质都会发生改变,而这些新的特性可以用来制造新型材料和器件。
纳米技术的好处包括材料可以制造成任意形状和功能,具有很强的物理、化学、光学和生物特性,能够解决传统材料所存在的问题。
因此,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中药研究中。
二、纳米技术在中药粉剂中的应用1. 纳米结构的中药粉剂传统的中药粉剂通常存在部分药材微粉中的不挥发性成分造成的挥发率低、不易吸收的问题。
纳米技术可以将传统中药较粗糙的粉剂处理为纳米级的粒子,增强中药成分的停留时间和渗透性。
经处理后的中药粉剂中有更多的物质量和比表面积,这些因素提高了中药成分与人体细胞互相作用的概率。
纳米粉剂由于粒径小、多孔且分散性好,使得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大有提升,能够显著提高中药治疗效果。
2. 纳米空腔的中药粉剂在制备中药粉剂时,传统的药材分子会损失掉一部分药效,而且零散的成分难以被精确的控制。
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纳米空腔结构的中药粉剂,这种结构可以帮助减少成分的消耗和损失,有助于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
此外,纳米空腔结构还具有良好的药物穿透性和稳定性,是制备纳米粉剂的另一种重要的手段。
3. 纳米团束的中药粉剂同时,纳米技术还可以制备纳米团束的中药粉剂,这种粉剂结构可以帮助中药成分更加精确的控制,提高药效。
纳米团束粉剂可以有效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使药效更持久,有效。
纳米医学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纳米医学作为纳米技术与医学交叉的新兴领域,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纳米医学利用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独特性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报告将对纳米医学的研究进展、应用领域、挑战与展望进行总结。
二、纳米医学的研究进展1. 纳米药物载体纳米药物载体是将药物分子装载到纳米尺度的载体中,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近年来,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1)肿瘤治疗:纳米药物载体可以通过被动靶向或主动靶向将药物精准递送至肿瘤组织,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脂质体、聚合物和碳纳米管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2)心血管疾病:纳米药物载体可以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抗血栓形成等。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用于药物递送,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肌供血。
(3)神经系统疾病:纳米药物载体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用于神经递质递送,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神经功能。
2. 纳米成像技术纳米成像技术利用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特殊性能,实现对生物组织和细胞的高分辨率成像。
纳米成像技术包括荧光成像、磁共振成像、CT成像等。
(1)荧光成像:荧光成像利用纳米材料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下发出荧光,实现对生物组织和细胞的高分辨率成像。
例如,量子点、荧光纳米颗粒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成像。
(2)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利用纳米材料在磁场中的响应,实现对生物组织和细胞的高分辨率成像。
例如,铁磁性纳米颗粒被广泛应用于磁共振成像。
(3)CT成像:CT成像利用纳米材料在X射线照射下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实现对生物组织和细胞的高分辨率成像。
例如,金纳米粒子被广泛应用于CT成像。
3. 纳米诊断技术纳米诊断技术利用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特殊性能,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快速检测。
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具有精细化、高效化、可控性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纳米技术的基本原理、中药研究的现状以及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纳米技术的基本原理纳米技术是指对物质进行精细化加工,使其在纳米尺度下呈现出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技术。
纳米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和调节材料的粒径、形态、表面性质等因素,从而改变其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性质。
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化学反应活性高、电子结构变化明显等特点,因此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中药研究的现状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优点。
但是,中药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药效不稳定、药物代谢不清等。
因此,如何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是中药研究的重要问题。
目前,中药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传统制剂、现代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等。
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传统制剂的药效不稳定,现代化学分析只能分析单一化合物,分子生物学无法直接研究中药复杂体系的作用机制等。
三、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具有精细化、高效化、可控性等特点,因此在中药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将从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纳米载体技术纳米载体技术是指将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成纳米粒子,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纳米载体技术可用于制备纳米乳剂、纳米微粒、纳米胶束等,这些纳米粒子具有较小的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纳米载体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如采用纳米载体技术制备的黄芪多糖纳米粒子可以提高黄芪多糖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2、纳米控释技术纳米控释技术是指将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成纳米粒子,并将其包裹在控释载体中,从而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制释放。
中药纳米的研究概况.doc
中药纳米的研究进展摘要: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的研发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笔者简要综述了目前国内中药领域的纳米化研究现状,从单味药和中药复方两个方面阐述中药纳米化研究发展的方向、用途,为中药纳米研究提供平台。
关键词:纳米;中药中药纳米制剂进行一定的表面修饰后以其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较的靶向性,较少用药量,较低毒副作用和缓释功能,呈现新的药效,拓宽原药适应症,丰富中药的剂型选择,提升传统给药途径[1]。
但中药纳米研究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对于化学合成药研究较少,并且研究内容较分散,不便于纳米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查阅参考,故笔者将中药纳米归类整理,为中药发展奠定基础。
1 中药单味药或单一有效成分的纳米制剂1.1抗肝癌或肝炎药物: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是中国特有的植物喜树提取出来的生物碱,这类生物碱细胞毒性强,在治疗骨癌、肝癌、膀胱癌和白血病等肿瘤疾病卓有成效,但由于羟基喜树碱疏水性强,半衰期短,稳定性差,而制成水溶性钠盐的抗癌活性降低90%,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2-3]。
施斌等[4]选用司盘60和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EG-PHDCA)纳米囊泡为载体材料,制备羟基喜树碱(HCPT)的PEG-PHDCA隐形纳米囊泡,进行药代动力学实验和小鼠S180肉瘤的抑瘤实验。
证实聚乙二醇(PEG)修饰纳米囊泡明显优于原药及未经PEG修饰的纳米囊泡,PEG 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及粒径为80nm左右时,载HCPT的隐形纳米囊泡具有最佳肿瘤靶向作用。
阎昭等[5]观察了纳米HCPT静脉推注后小鼠体内组织分布情况,并与HCPT比较组织分布特征。
证实纳米HCPT与HCPT相比,能够更多地进入组织器官并具有明显的肝组织靶向性,在肝组织中可较长时间保持较高药物浓度。
采用超声乳化法和去溶剂固化法,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辅料,制备去甲斑蝥素纳米控释制剂[6],粒径均值为126.4nm,载药率为36.3%,对癌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得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
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
提取物固体纳米脂质粒
[12]有良好的缓、控释功能。
1.4丰富剂型的选择
将中药制成纳米微囊,或进一步制成纳米级粉
针剂,或将水溶性小及难溶的药物加工成纳米颗粒,
可提高肌体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增强疗效,减少
毒副作用,采用纳米技术,还可将中药制成高效透皮
释放制剂、口服控释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下
WANGWei2,LUOWen-jie3,ZHANGYang-de1
(1.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Nanobiological
Technology,
the
Ministry
ofHealth,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速溶片及植入制剂和脂质体等多种剂型。目前,我
们已经看到纳米技术在中药剂型方面的一些有益的
探索,如靶向性制剂人参皂甙脂质体、丹参多相脂质
体、黄芩前体脂质体等的研究
[13];莪术油明胶微球肝
动脉栓塞治疗荷瘤大鼠的研究
[14];去甲斑蟊素具有
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抑瘤谱广,但因其不溶于水,
3.Guangdong
Hospital
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Guangdong510120P.R.China)
Abstract:
Itis
an
advanced
scientific
andfastdeveloping
方制剂
[2]。纳米中药的提出为研究中药制剂和中药方制成纳米三鹿方,观察了纳米三鹿方及普通粉三
中药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60.中药与临床Pharmacy and Clinics o 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Q2Q;\ 1(4)•综連逄展•中药纳米制剂研究进展郑晓婷,王宏军*[摘要]中药作为中华民族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成分多、见效慢、疗程长、利用率低、作用机制不明等缺点阻碍了它的应用和发展,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开发中药的新剂型进而充分发挥中药防控疾病的优势。
本文就纳米技术的发展历史、近年来应用于中药的纳米剂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纳米发展史;纳米剂特点;纳米技术;中药制剂[中图分类号]G 41,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l674-926X(2〇2〇)〇4-014-〇3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m eter prepa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 Xiao-ting,WANG Hong-jun// (School o f J 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1, Liaoning)[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medicine industry,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been hindered due to the complex ingredients, slow effect, long treatment course, low utilization rate, unknown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other shortcomings. Nano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develop new formul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full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diseas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anotechnology and related research on nanometer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History of nanometer; characteristics of nanometer preparation; nano technology;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i前言中药历史悠久,据记载最早应用中药约在夏商时 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医疗事业的优势所 在。
纳米中药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马应龙,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藏药的提取分离及药理研究。
收稿日期:2007-04-16纳米中药研究进展马应龙 李淑红(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摘 要: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的研发可能是中药朝着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纳米中药的特点、研究现状、制备、应用及国外药物的纳米化方法中药上应用的可能性,并对中药纳米化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纳米技术;中药现代化;纳米中药;生物利用度;缓释功能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07)08-192-03Advance on Appli ca ti on of Nano Techn i que to Trad iti ona 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Author:M aY i n glong L i Shuhong (school of L ife Science,Q inghai nor mal university,Xining,810008)Abstract:Nano Technique are often app lied t o research and devel opment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s ome advance a 2bout it were revie 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Nano technol ogy;modernizati on of T C M;Nano T C M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药物学领域,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控制释放系统、提高药物作用的靶向性、建立新的给药途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相关研究给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药纳米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中药纳米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中药纳米制剂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其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并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
中药纳米制剂作为传统药物制剂的一种新型形式,具有药效强、副作用小等优点,在治疗脑卒中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一、中药纳米制剂的特点及制备方法中药纳米制剂可以通过纳米技术将中药有效成分纳米化,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纳米制剂具有很小的粒径、大比表面积和高比表面积反应活性,能够增加药物与靶细胞的接触面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
目前中药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1.中药纳米制剂的药效增强纳米制剂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增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例如,研究发现,孙藤亚酸纳米乳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中药制剂,可通过抗氧化、抗炎、调节血液黏稠度等途径改善脑组织缺氧缺血状况。
2.中药纳米制剂的靶向传递纳米制剂具有较小的粒径和大的比表面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血瘤屏障等通道进入脑组织,实现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的靶向传递。
例如,黄藤四醇纳米粒子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和减轻脑损伤炎症反应,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脑组织损伤。
3.中药纳米制剂的多效合一4.中药纳米制剂的生物安全性三、中药纳米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挑战和展望中药纳米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其次,中药纳米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分布等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中药纳米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市场推广也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和经济问题。
总之,中药纳米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剂形式,具有很大的潜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虽然目前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中药纳米制剂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表明,中药纳米制剂在提高药效、靶向传递、多效合一和生物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纳米中药研究进展
药 的 细胞 壁 是 完 整 的 , 有 效 成 分 只 有 很 小 的 一 部 分 其 穿 透 细胞 壁 被 人 体 吸 收 利 用 。采 用 纳 米 技 术 将 传 统 中 药 制 剂 中 如丸 剂 、 剂 的 中药 成 份 加 工 至 纳米 尺 寸 时 , 散 细 胞 全部 破 壁 , 壁 细 胞 中 的 内容 物 可 直 接 接 触 人 体 破 的 胃肠道 黏 膜 表 面 及 体 液 , 部 被 人 体 吸 收 。 同 时 其 全 比表 面 积 大大 增 加 , 给 药 部 位 接 触 面 积增 大 , 进 了 与 促
Auh r Ma n ln i h h n (col f i c ne Qnhi om l nvrt, ii ,10 8 to : Yig gL u o g sho o Lf Si c , i a nr a u i s y Xnn 800 ) o S e e g ei g
Ab ta t Na o T c n q e a e otn a p id t e e c n e eo me to a i o a hn s d cn ,s me a v n e a s r c : n e h i u r f p l o r s a h a d d v lp n ft d t n lC i e e Me ii e o d a c - e e r r i
上, 充分利 用现代 科学 技 术手 段 , 鉴 国际 医药 标 准和 规 借
范, 研究 开发能够 进入 国际 医药 市 场 的 中药产 品 , 改造 和
药 物 的 溶 解 , 粘 附 性 能 使 药 物 在 吸 收 部 位 时 间 延 其 长 J 。因此 大 大 提 高 了有 效 成 分 吸 收 速 度 和 吸 收 程
发 。结 果发 现 , 中药 牛 黄加 工 到 纳米 级 的水 平 , 把 甚至 可
中药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纳米粒 ; 载体材料 ; 表面修饰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Na n o — p a r t i c l e s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Z h a n g J i n g ,L u o Y u n ,L i a n g Xi n l i ,L i u Ho n g n i n g ,Z h a o Gu o we i ,L i a o Z h e n g g e n
t wo a s p e c t s o f c a r r i e r ma t e r i a l s a n d mo d i i f c a t i o n ma t e ia r l s w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Re s u l t s: T h e r e h a s b e e n a s i g n i i f c a n t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n a n o — p a r t i c l e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t h o u g h s o me o b s t a c l e a r e y e t t o b e o v e r c o me .Co n c l u s i o n:Na n o ・ p a r t i c l e s o f T r a —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 a s i mp o r t a n t s i g n i i f c a n t f o r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C M p 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
纳米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贾云 鹏
( 葵花药业集 团( 佳木斯 ) 有 限司, 黑龙江 佳木斯 1 5 4 0 0 0 ) 摘 要: 纳米 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 的、 粒径 小于 l O O n m 的中药有效成 分、 有效部位 、 原药及其复方制剂 , 具有增加 药物对血脑 屏 障或 生 物 膜 的 穿透 性 等特 点 。 本 文详 细介 绍 了纳 米 中 药的 定 义 、 特 点, 同时介 绍 了纳 米 中 药制 剂 技 术 方 面 的 进展 。 指 出了 纳 米 中 药制 剂 存在 的问题 , 并作 了展望。 关键词 : 纳米技术 ; 中药制 剂; 中药现代化 能球磨机 的转速( 2 0 0 ~ 4 0 0 r / m i n ) 和 时间( 2 — 6 0 h ) , 获得了平均粒度不 纳米 即十亿分之一米, 相 当于 1 0个氢原子排成直线 的长度 。纳 大于 1 0 0 n m的石决 明粉末 。 米技术 ( n a n o t e c h n o l o g y ) 是指在纳 米尺度下 对物质进行 制备 、 研究 和 气 流粉碎法 是 以压缩 空气或过热 蒸汽通过 喷嘴产 生 的超 音速 工业化 , 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 质进行交叉研究 和工业化 的一 门综 合 高湍 流气流作用为颗粒 的载体。 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 与固定板之 性 的技术体 系。纳米技术作 为高新技术, 可广 泛应用 于材料学 、 电子 间发生 冲击性挤压 、 摩擦 和剪切等作用, 从而达到粉碎的 目的。与普 学、 生物 学 、 医药学 、 显微学等 多个领域 , 并起 着重要 的作用 。1 9 9 8 通机械 冲击式超微粉碎机相 比, 气 流粉碎产 品粉 碎更 细, 粒度分布范 年, 徐辉碧教授 等率先提 出了“ 纳米 中药 ” 的概念, 进行 了卓有 成效 的 围更 窄。同时气体在喷嘴处膨胀 降温, 粉碎过程 中不会 产生很大 的 探索 。纳米 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 的、 粒径小于 1 0 0 n m的中药 热量 。所以粉碎温升很低 。这一特性对于低融点和热敏性物料 的超 有效成分 、 有效部位 、 原药及其复方制剂 。 因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 微粉碎特别重要 。 世界上首项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加工领域 的纳 是通过对植 物生理活性成分 和有效部位 性质上 的奇特性和优越性, 将增加 药物吸收度, 建立新 的药物控释系 米级中药微胶囊生产技术, 统, 改善药 物 的输 送, 替代病毒 载体, 催 化药 物化学反应 和辅助设 计 进行提取 。并用超音速干燥技术制成纳米级包囊 。利用这项技术生 药物等研究 引入 了微型 、 微观领域, 为 寻找和开发 医药材料 、 合成 理 产出的甘草粉体和绞股蓝粉体。 经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 院 想药物提供 了强有力 的技术保证 。 运用纳米技术的药物克服 了传统 金属材料强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和第 四军医大学基 础部药物 化学研 药物许多缺 陷以及无法解决 的问题 。 将纳米技术应用于 中药领域是 究室鉴定,均达 到了纳米级 。其 中甘 草微胶囊微粒 平均粒径 为 1 9 中药现代化发展 的重要方 向之一 。 n m。这样 的纳米粒可跨越血脑障碍, 实现脑位靶向。 2 纳米 中药的特点 3 . 2药物纳米载体 的制备 2 . 1原药纳米化后呈现新的药效或增强原 有疗效 药 物纳米载体 的制备主要是选择特殊 的材料,它们应具备 以下 中药被制成 粒径 0 . 1 1 0 0 n m大小, 其物理 、 化学 、 生 物学特 性 特征 : 性质稳定 , 不与药物产 生化 学反 应, 无毒, 无刺激, 生物相容性好, 可能发生深刻 的变化, 使 活性增强或产生新 的药效 。 不影响人 的正常生理 活动, 有适宜 的药 物释放 速率, 能与药物 配伍 , 不影 响药物 的物理作用和含量测定; 有一定 的力 学强度 和可塑性( e p 2 . 2改善难溶性药物的 口服吸收 在 表面活性剂 、 水等存 在下, 直 接将药物粉碎 成纳米 混悬剂, 增 易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 的纳米粒, 并 能够完全包封药 物或使药物较 加 了药物溶解度, 适 于 口服 、 注射等途径给药, 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完全 的进 入到微 球的 骨架 内) ; 具 有符合要 求 的黏度 、 亲水 性 、 渗透 2 . 3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 性、 溶解性等性质 。 这与所用药物 的性质 、 给药方式有关。 近年来, 可 纳米粒 能够穿透大粒子难 以进 入的器官组织 、 血脑 屏障及生物 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载体材料被认为是很有 潜力 的药物传递体 系, 因 膜 。如 阿霉 素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N A D M) 可 以改变阿霉 为它们性 能多样, 适应性 广, 且 具有 良好 的药物控制性 质, 达 到靶 向 素 的体 内分 布特征, 对肝 、 脾表现 出明显 的靶 向性 , 而血 、 心、 肺、 肾 中 部位 的能力及 经 口服给药方式 能够传递蛋 白质 、 肽链 、 基 因等药物 的药物分布则减少 。 的性 能。常见 的高分子材料有淀粉及其衍生物 、 明胶 、 海 藻酸盐 、 蛋 白类 、 聚酯类等 。 2 . 4靶 向作用 徐碧辉教授等在研究 中发 现, 一味普通 的中药牛黄, 加工到纳米 对于纳米中药载体, 目前 常用 的是纳米包复技术。 纳米包 复化学 级水平后, 其理化性 质和疗效 会发生惊人 的变化, 甚 至可以治疗某些 药品和生物制 品的技术在世 界药学领域是最受 关注 的前 沿技术之 根据 待包 复的中药 的性质不 同, 可选取不同的纳米包复技术, 得 疑难杂症, 并具 有极 强的靶向作用 。 2 . 5使药物达到缓释 、 控 释 到纳米中药。 毛声俊 等采用琥珀酸和硬脂醇甘草次酸酯作为导向分 采用 乙醇注入法制备 了甘草酸表面修饰脂质体, 作为肝细胞 主动 借 助高分子纳米粒作载体 等技 术手段,可实 现药 物的缓释 、 控 子, 释 。如 雷公 藤乙酸乙酯提 取物固体纳米脂质粒有 良好 的缓 释 、 控释 靶 向给药 的载体 。杨时成 等采用热分 散技术将喜 树碱制成 p o l o x — a m e r 1 8 8 包 衣的固体脂质 纳米 粒混悬液 。陈大兵等用 “ 乳化蒸发 一 功 能。 3 纳米 中药的制备技术及其进展 低温 固化 ” 法制备紫 杉醇长循环 固体脂质 纳米粒, 延长 了药 物在体 内的 滞 留 时 间 。 3 . 1药物纳米粒子 的制备 药 物纳米粒 子的制备是针对 组成 中药 方剂 的单 味药 的有效部 此外, 还有乳化聚合法 、 高压乳匀法 、 聚合物分散法等。 制备成 纳 位 或有 效成 分进 行纳米技 术加 工处理 。 在进行 纳米 中药粒子 的加工 米微粒载体系统的中药 多为单一有效成分 , 如抗肝癌或肝炎药物: 蓖 时, 必须考虑 中药处方的多样性 、 中药成份 的复杂性 。 麻毒蛋 白、 猪苓多糖 、 斑蝥素 、 羟喜树碱 、 黄 芪多糖等 ; 抗感染药- / J 、 檗 纳米超微化技术, 是 改进某些药物 的难 溶性或保护某些 药物 的 碱等; 消化道疾病药: 硫酸氢黄连素等; 抗肿瘤药: 秋水 仙碱 、 高 三尖 杉 特 殊活性, 适用 于不宜工业化提取 的某些 中药。如矿物药 、 贵重药 、 酯碱 、 泰素等; 心血 管疾病药 : 银杏 叶有效成分 等; 其它 还有鹤草 酚 、 有 毒中药 、 有效成分易受湿热破坏的药物 、 有效成分不 明的药物 。目 苦杏仁苷等 。总之, 不同的制备技术和工艺适合不 同种类纳米 中药 前 比较常用的是超微粉碎技术 。 所谓超微 粉碎 是指利用机械或流体 的制备 。
【推荐下载】关于纳米中药制剂研究进展
关于纳米中药制剂研究进展2012-12-07【编者按】:护理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护理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护理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关于纳米中药制剂研究进展【摘要】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 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等特点。
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中药的定义、特点,同时介绍了纳米中药制剂技术方面的进展。
指出了纳米中药制剂存在的问题,并作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技术; 中药制剂; 中药现代化【Abstract】To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nanometer Chinese drugs,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nometer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nanometer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nanotechnology;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Modernization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10 个氢原子排成直线的长度。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体系[1]。
纳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学、医药学、显微学等多个领域,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1998 年,徐辉碧教授等[2]率先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 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
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我国当前纳米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应用到中药制剂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纳米技术为中药应用形式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纳米中药的研究体现了其高效性、靶向性、稳定性等优点,成为中药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国内中药领域的纳米化研究现状,并对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与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字:纳米技术;中药制剂;研究进展引言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快速发展,我国药物学术领域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所研发的中药制剂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以往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制剂质量、生物利用度低、剂型单一等问题进行了解决。
要想真正达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中药制剂研发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中药制剂的先进性。
1纳米中药的作用原理1.1促进有效成分的分散和渗透在传统中医药技术中,中药的主要处理方法有打碎、熬煮、粉碎等,这些方法可理解为药物粗加工。
因此,传统中药的溶出度小,生物利用率低,严重影响药效的发挥。
中药经纳米化处理后,可从两方面实现药效的增强。
一方面药物颗粒的粒度更加细微均匀,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率增加,药物的溶出率提高;另一方面药物经纳米化后细胞破壁率达95%以上,有效成分更易渗透、进入体液,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
因此,纳米中药能有效改善药效。
1.2便于对有效成分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研发的抗肿瘤中药成分已具有一定的药性。
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如制剂工艺落后、中成药质量不稳定、难溶性成分不易被人体吸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无序分布,药物有效成分无法聚集于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某靶点。
在中药纳米化后,通过对载药的纳米微粒进行适当的化学结构修饰,可使药物-纳米粒子复合物直达靶器官甚至靶细胞;或者利用磁性纳米载体负载药物,进行体外磁体导航,使药物在目标部位聚集,使药物靶向性提高。
1.3实现药物有效成分定向输送,减轻毒副作用目前中药在临床上的运用剂型主要还停留在膏、汤、丸、散等传统剂型,且大部分为口服给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无效甚至有毒成分也一并进入到体内。
中药有效成分纳米制剂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图1文献中发现的用于癌症的中药纳米制剂摘要:随着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探索中药有效成分作为传统肿瘤治疗化放疗药物的替代品,但中药有效成分大多水溶性差,从而导致了口服吸收率低、代谢快,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纳米给药系统可以改善药物的水溶性,此外还具有靶向细胞和促进细胞摄取的优势。
文章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纳米制剂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归纳总结。
关键词:纳米技术;肿瘤;中药中图分类号:R28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43(2020)04-0374-07中药有效成分纳米制剂抗肿瘤的研究进展*周世月1,邵莹莹1,李媛2,杜博3,张湘兰4,于海洋1(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301617;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市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2;4.西北核技术研究院,西安7106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3089)。
作者简介:周世月(1994-),女,硕士,主要从事中药制剂抗肿瘤研究。
通讯作者:于海洋,E-mail :*****************************。
DOI :10.11656/j.issn.1673-9043.2020.04.03·述评·据2019年发布肿瘤统计数据,全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加了3.9%、病死率增加了2.5%,成为了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号杀手[1-2]。
癌症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等[3],并且常伴有严重的毒副作用[4],这促使科学家们寻找更新的替代疗法[5],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的抗癌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6-11]。
中药有效成分毒性小、抗肿瘤效果明显,但具有靶向性差[12]、水溶性低[13-14]、分布广[15]、消除速度快等[16]缺点,因此将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剂型的改造。
纳米中药研究进展 (1)
20 年 1月第2 卷第6 06 2 3 期 D c 0 6V l 3 o e. 0 ,o. N . 2 2 6
将其用于中药研究与开发, 将会从根本上改变目 前中药沿用 几千年的 方式, 使中药生产、 储存、 服用可能达到西药的标准。 刘明星等[ 1 9 1 探索雷公藤甲 素可生物降解聚乳酸纳米粒口 服给 药后降低毒性的可能性, 发现纳米粒非常显著降低肝毒性 (<. ) P0 1, 0 显著降低肾 毒性(<. ) 李裙蝉等[ 究9硝基 P0 5。 0 u 1 研 一 喜树碱纳米脂质体, 发现具有缓释特性, 且有良 好的长循环性 及肝、 肺靶向性。 何军等[ l u 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口 ' ( 5 服吸 收进行比 较研究, 发现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 其他2 种非纳米级制剂, 服吸收有着显著影响。 对口 陈颖等网 应用大鼠在体肠回流法研究环抱素纳米脂质体的吸收行为, 发现对淋巴组织有靶向作用。刘建平等M f 5丹参酮n A固体 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药和大鼠 肠吸收特性的研究表明具有缓 释性和结肠靶向性。张典瑞等[ 4 2 1 发现冬凌草甲素固态脂质纳 米粒能够增强药物的肝脾靶向性。元海龙1 钟 制备了肝靶向纳 米粒冻干粉针剂, 抗肝炎效果良 何军等1 备了口 好。 1 4 制 服水飞 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肝靶向性药剂, 动物实验效果满意。 目 前, 纳米中药复方专利申 请也有一部分, 但它们的药
雾剂等多种剂型。 地质大学的“ 中国 纳米蒙脱石( 俗称膨润土) 的制备与应用” 研究成果, 在武汉通过专家鉴定。用微波法制
备的纳米蒙脱石材料, 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药物控释载体, 如果
56 1
天 津 药 中 医
T nn r l Tai nl ns i j J n o r t a Ci e a i o a f di u o he
纳米技术在中药剂型改造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纳米技术在中药剂型改造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目的阐述纳米技术在中药剂型改造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叙述目前在一些合成药制剂领域已逐渐使用的与纳米概念有关的制剂技术,如:纳米中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乳化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聚合物纳米制备技术等。
结论纳米技术在中药剂型改造中的应用,将极大丰富中药的剂型,将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研究和治疗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中药现代化。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中药;剂型改造;研究进展纳米科学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物质[1]。
药剂学领域中纳米粒子的研究早于“纳米技术”概念的出现,70年代就已经对纳米脂质体、聚合物纳米囊和纳米球等多种纳米载体进行了研究。
目前,我国中药剂型的老化、单一,是中药制剂难以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我国中药提取工艺及设备落后,限制了中药临床疗效的提高。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中药具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现代剂型可能是现代中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纳米中药徐辉碧等[2]认为“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100 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3]。
纳米中药一般不是简单地将中药材进行粉碎至纳米数量级,而是针对组成中药方剂的某味药的有效部位甚至是有效成分进行纳米技术加工处理,赋予传统中药以新的功能,这些功能有下面几方面: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呈现新的药效,拓宽原药的适应症;丰富中药的剂型选择;减少用药量,节省中药资源。
如灵芝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其具有抗肿瘤作用较强的活性成分及功能因子被包裹在极其微小的、直径只有6 μm,且具有坚韧双层包壁的灵芝孢子中。
一般制剂及粉碎技术不能将其孢子破壁,也不能提取到其中的脂质活性物质,因此,灵芝功效大打折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中药研究进展小结
周建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纳米中药是指将纳米技术应用与中药生产的制剂,不仅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还具备生物利用度高、改善传统给药途径等优点。
本文就纳米中药优缺点做了初步总结,并对纳米中药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纳米中药;制备;问题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7.135.02
纳米中药是指应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直径小于100 nm 的中药有效成分、原药及其复方制剂等[1];有学者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领域,使中药获得了新的性质。
徐碧辉教授等提出了“纳米中药”概念,并申请了纳米中药技术的第一个专利将中药牛黄加工到纳米水平,理化性质发生巨大改变,具有极强靶向性[2]。
本文就纳米中药优缺点做了初步总结,并讨论了纳米中药研究应用前景。
1 纳米中药制备方法
制备纳米中药主要包括药物粒子纳米化和载药系统纳米化两方面[3]。
1.1 药物粒子纳米化
1.1.1 物理机械法
超细粉碎技术,喷雾干燥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等
1.1.2 物理化学法
高压均质法,溶剂蒸发法,薄膜超声法,包含技术等。
1.1.3 化学制备法
界面聚合法,乳化聚合法,化学沉淀法等
1.2 载药系统纳米化
1.2.1 聚合物纳米粒
溶剂挥发法,乳化溶剂扩散法,超临界流体法等。
1.2.2 脂质粒类
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脂质体,药质体等[4]。
1.2.3 中药纳米载药系统类型
SD,CC,纳米脂质体,纳米乳(NE),囊泡等。
2 纳米中药优势
2.1 提高生物利用度
纳米化后中药有效成分比表面积增加,从而增大了与介质的接触,更容易被溶解;除此之外,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和延长疗效[5]。
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平均为9 um,纳米级级药物颗粒,可以在血管中自由运输。
万坤等[6]实验表明姜黄素纳米脂体在大鼠消化道可在较短时间内直接被吸收,消除率降低,相对与游离药物,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姜黄素纳米脂体生物利用度提高了近8倍[7]。
2.2 靶向性
纳米载药微粒进入机体后,大部分聚集在肝脏等单核吞噬系统(MPS)丰富的组织,可以作为肝被动靶向给药系统的载体。
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Res-SLN)与白藜芦醇相比,增强了其对H22瘤体模型小鼠的抑瘤作用。
其通过提高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减少对荷瘤小鼠的免疫系统影响,明显延长生命。
2.3 缓释
将中药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 可使其具有缓释作用。
纳米药物颗粒表面电荷对其缓释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纳米粒径小而易于被包裹,从而可以进行表面修饰,也可控制其表面电荷,以达到缓释的目的。
2.4 提升传统给药途径
如何增加敷贴疗法时药物的皮肤通过率是一大难点,纳米技术有可能在促进药物透过皮肤屏障方面起到作用。
其粒径较小和选择吸附、透过能力强,可增加药物皮肤透过率,提高血药浓度。
将纳米药物制成膏药贴,可通过皮肤直接吸收而免注射,有利于透皮技术发展。
3 纳米中药问题
3.1 局限性
3.1.1 成本问题
对生产设备有较高要求,制备成本偏高,不利于市场推广。
3.1.2 保存问题
纳米中药较小的颗粒直径,改变了其表面效应与原子效应等物理性质,增加了药物氧化、还原性,从而影响稳定性,不利于保存。
3.1.3 生产标准及相关理论问题
缺乏生产标准,不利于产品质量控制。
相关理论及研究不完善,药材选取及载体选取存在局限性。
药效学,药理学,适应症等方面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3.2 安全性
缺乏系统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如载体纳米化后是否产生毒性等;纳米技术生产的产品尺寸太小,可能直接对人体造成影响等。
4 讨 论
自纳米中药概念提出,经过数十年发展,相关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
由于纳米微粒特有的属性,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必将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纳米中药。
相比于传统中药,纳米中药具有生物利用度高,靶向性,缓释等优点;提升了传统给药途径,避免了传统中药蒸煮的繁琐;同时有助于化解中药注射液的尴尬局面。
但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制备层面,纳米中药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下转137页)
DOI:10.16269/11-9337/r.2019.07.093
其临床疗效。
本研究对接受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胆结石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表明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不仅可以保护患者胆囊,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龚文.分析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胆结石的手术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8):44-45.
本文编辑:李 豆
气管淋巴结核、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
此项试验中,治疗后,应用布地奈德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治疗的观察组在效果和用药不良现象发生率方面,均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统计软件检验展示出P<0.05的结局,两组存在分析意义。
根据上述材料,表明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意志力小儿喘息性疾病,布地奈德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治疗的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布地奈德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的效果显著高于布地奈德单一治疗的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蒋德林,周巧芳.布地奈德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
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0):77-78.
[2] 羊礼荣,顾倩,杨晓光,等.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
吸入治疗小儿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2016,27(23):3252-3254.
本文编辑:李 豆
(上接131页)
应用在脑出血疾病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梅晋,余露.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
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6):52-53.
[2] 强巴欧珠,央金,小次仁罗布,扎西顿珠.小骨窗微创手
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8例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4):82.
[3] 姚略,朱元快.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
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9):92-93.
本文编辑:李 豆
(上接132页)
参考文献
[1] 徐辉碧,等,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
学学报.2001,32(3)3:161-165.
[2] 杨祥良,徐辉碧,等.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问题研究[J].华
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28(12):104-105.
[3] SH J TCM Dec.2009,V ol.43 No.12
[4] 王勇,胡坪,等纳米技术在载药系统及中药研究中
的应用,中成药.1001-1528(2007):01-0112-05.
[5] 邱洪,王宝佳,等.纳米中药简介[J].中国药
业,2005,14(4):78.
[6] 万坤,孙立力,等,姜黄素纳米脂体的药动力学[J].中成
药,2014,36(12):2503-2507.
[7] J Med Poslgra V ol.29,No.6,June,2016.
本文编辑:李 豆
(上接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