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

一、孔子对创新思维的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

众所周知,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其内涵把故与新辩证地联系起来,不仅强调了新的意义,而且客观地、历史地处理故与新的关系,明确了温故的目的在于求新。《老子》也指出,洼则盈、敝(陈旧)则新(第二十二章)。可见,传统文化对创新的这种哲理认识是很深刻的,是创新思维的基本问题。

同时,孔学把学习与思维内在地结合起来,指出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危怠)(《论语·为政》)。只学而离开创新思维,必是教条主义,学思结合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孔子抓住这个根本,在《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是对创新思维的描述,也指出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与要求。博学之要求广泛地学习,知识面广了创新思维的空间才能扩展;审问之,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正如爱因斯坦讲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慎思之、明辨之,是创新思维过程的要求;笃行之,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知,使创新思维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可见,认为儒学(孔学)忽视创新性是不对的。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实践与成就就是传道解惑。因此,孔子对教育的看法必然也更具深刻性、权威性。他指出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不仅是他的切身体会,而且为教师定下了最基本的要求与标准,即当教师必须是一个温故知新者,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的人,才符合当教师的条件,才是个合格的教师。孔子作出这样的判断、要求、表述,说明了孔学对创新思维意义高度的肯定与推崇。

二、老子对创新思维的开展作了精彩的论述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学,对创新思维也作了深刻详尽的论述。这主要表现在《老子》(《道德经》)有关悟道的章节中。下面试作分析。

《老子》指出古之善为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认识把握道(规律)的过程又可称为悟道过程,与儒学讲的格物致知(研究事物达到认知),意思相近。就是说,领悟与探求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是优秀的士者、道者(学者)的本能,其难度是很大的,处境是玄妙的,成果是深奥的。因而需要艰苦的思考,高级的思维。《老子》还进一步论述了为什么会这样的。老子认为,道(规律)有夷(看不见)、希(听不到)、微(摸不着)三者合一的特点,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的模糊状态。因此,要认识它就要执古之有,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运用已有知识,信息去把握当前的现实,要能从历史上,因果关系上去思考,才能认识客观规律)。(《老子》第十四章),这与儒学的温故知新意思是一致的。正如当代学者王蒙说的,要悟道,就必须细心体察、深入感悟,活跃你的想象力,思辩力、感受能力,调动精神的敏锐&&这实质指出了,悟道、格物必须具有创新思维。

《老子》描述了创新思维的心理素质要求。指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第十三章)。就是说,人要悟道,展开创新思维,要有豫(从容)、犹(斟酌)、俨(庄重)、涣(舒展)、敦(朴实)、旷(开朗)、混(兼容)这七种心理气质。《老子》还运用充满想象力的形象思维,对这些心理要求作出描述:像冬天跋涉江川,像对四邻的尊重,像接待贵客,像冰雪消融势态,像原木那样朴厚,像谷地那样低而开阔,像江河那样清浊兼容(如楚辞的水清可濯缨,水浊可濯足)。从而把创新思维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讲得更形象更深入,更能让人触类旁通。使人明确了,在这样条件下去开展思维,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有创新成果。

《老子》接着提出静之徐清,动之徐生,夫惟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有版本为蔽不新成,任继愈先生认为,古代篆文不与而字形很相近,故可能弄错)(第十三章),这是对创新思维过程的一种描述。静之徐清,思考时要有耐性,切勿急躁,促使潜思维发挥,求灵感涌现;动之徐生和风细雨地反复思考,焕发生机,进入佳境。由于不求满盈(夫惟不盈),所以有无

限的思维空间,从而在困惑中徐徐产生新的认知(蔽而新成)。

三、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在《周易》中已有体现

《周易》被誉为传统经典之首,国外学者荣格称之为智慧宝典,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它是二进制数学之始。当代学人鲁洪生(首都师大教授)是研究《周易》的专家,他认为,类比联想思维与整体思维的互补,建构了《周易》的思维框架而这正与创新思维有着内在的联系。

《周易》的类比联想思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推天道明人事,即以天事喻人事的思维特点。类比思维虽然逻辑性较弱,但思维空间广阔,给思维飞翔以无限性,这正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条件。举例来说,以松树为思维认识对象,植物学家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去认知,会得出,是一种常绿乔木、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球果的认知。而我国传统以天喻人的类比思想,则能看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以从松树中感悟到伟人的品格。类比联想思维具有模糊性(朦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这正是创新思维所需要的。模糊性给想象力以广大的回旋余地;灵活性让思维的变通度大大增强;开放性突破禁锢与束缚,使思维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与诠释。这些传统类比思维的优点,也是开展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

从《周易》的整体思维特点去看,就是从整体出发,最后回归整体上来的思维方式。鲁洪生教授分析《周易》的整体性思维时,叙说了其时空的整体性,包括整体历时性与整体共时性,这都与创新思维相一致的。比如,整体历时性,可举出在《周易》卦辞中以龙为喻体的,有潜龙(静待时机)、见龙(开始活动)、龙飞跃在渊(活动增强)、飞龙在天(辉煌时期)、亢龙(飞得太高,过了头)、群龙无首(多元相对均衡时期)。这些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就有相应情景可能性和吉凶。而整体共时性,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时段,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各种力量在同一时间形成合力。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把时间与空间关系辩证地结合与表达出来。《周易》的这种思维方式,鲁洪生教授认为是生生同日新,与时变通的时中精神,是最高的生存智慧(《周易的智慧》第12页)。就是一种创新变通,时中智慧。这亦是与创新思维的要求相一致的。

对传统文化,一是要取其精去其糟;二是研究它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现代与未来,这些已是共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印证了创新思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那种把传统文化整体地误认为保守的,认为是妨碍人们创新思维的,笔者不敢苟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