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汽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合集下载

汽化教学设计

汽化教学设计

“汽化”教学设计大连格致中学王洋教案背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完熔化和凝固后的一节探究课,所以在设计上以探究为主体,继续强化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后,学生要继续深入了解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掌握沸腾与蒸发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题人教版初中物理8年级第四章第三节《汽化》教材分析本节课应让学生认清汽化的本质是物体由固态变成气态,在此基础上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

然后对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进行实验探究,得出汽化的特点,及加快蒸发的方法。

本节课的大部分课堂应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在得出结论后,教师引领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进行解释,真正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沸腾现象特点及影响蒸发因素。

器材准备:烧杯、温度计、火柴、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热水、手表、硬纸板、保鲜袋、酒精、玻璃板、酒精棉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汽化的物理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认识蒸发现象,理解加快蒸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学习精神。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实验1:在保鲜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保鲜袋的变化(酒精不见了,保鲜袋涨起来)。

师:酒精到哪里去了?生:液态酒精变成气态酒精。

实验2:将保鲜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保鲜袋的变化(保鲜袋变瘪了)。

师:保鲜袋为什么变瘪了?生:保鲜袋中的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教师总结: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这节课我们首先研究汽化现象。

二、新课教学师:生活中有哪些汽化现象?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5.生活应用,学以致用: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6.课后反思,持续改进:教师课后进行反思,了解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7.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强调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讲解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说明。
3.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温度、湿度、表面积等,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讲解沸腾的条件和沸腾过程中的现象,如气泡产生、温度变化等。
5.介绍液化的概念、方法及液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实验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3.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表达和沟通能力。
4.归纳总结,巩固知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2)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沸腾的条件和沸腾过程中的现象,以及液化的概念和能量变化。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汽化的概念,掌握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温度、湿度、表面积等,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三章第 3 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汽化与液化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标要求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已经学习过了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一些蒸发和沸腾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生活中见过烧开水,知道一般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但并不知道水烧开时的温度特点以及出现“白气”的原因。

很多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实例见过,但并没有与物理中的“汽化和液化”建立起联系,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通过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声音、温度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主要介绍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包括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等。

初中汽化现象教案人教版

初中汽化现象教案人教版

初中汽化现象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的概念,知道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 让学生了解汽化过程中吸热的特点。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汽化的概念及两种方式。

2. 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特点。

教学难点:1. 汽化过程中吸热的特点。

2. 实际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热水、冰块、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汽化现象,如蒸发和沸腾,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汽化吗?汽化有哪些方式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汽化的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 讲解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a. 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b. 沸腾: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 讲解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特点:汽化过程中,物质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蒸发实验:将热水倒入烧杯,用温度计监测水温,观察蒸发过程中水温的变化。

2. 演示沸腾实验:将冰块放入烧杯,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沸腾过程中水温的变化。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巩固对汽化概念和吸热特点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

2. 根据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特点,分析为什么夏天出汗后会感觉凉爽。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汽化的概念、两种方式和吸热特点。

2. 拓展思考:如何利用汽化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如散热、降温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汽化的概念、两种方式和吸热特点。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今后可以增加实验操作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汽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了解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汽化要吸热,分为沸腾和蒸发。

(2)通过活动过程,体验蒸发过程要吸热及其情境。

(3)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过程,能描述其前后情景并找出其温度变化的特点。

理解沸腾的条件。

(4)会画水的沸腾图像。

(5)会用物质的沸点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6)知道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7)知道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要放热和使物质液化的两种方式。

2、重点与难点(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相同点。

(2)观察水的沸腾。

(3)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并会应用相关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板书:二汽化和液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活动1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目的:1、探究水沸腾的过程和特点。

2、述其前后情景并找出其温度变化的特点。

3、画出水的沸腾图像实验器材:温度计酒精灯烧瓶(杯)铁架台石棉网直尺秒表实验步骤:数据记录:时间/分1 2 3 4 5 6 7 8 ...... 温度℃看一看:水沸腾后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水,说明水沸腾时要热。

实验时水到达℃,才开始沸腾所以水必须满足:1、,2、才会沸腾。

查一查:1、沸腾是在液体的和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板书: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师:蒸发时对热量有什么要求呢?手感到凉,是什么原因?生:感觉凉凉的板书:①、蒸发会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板书: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联系2、联想蒸发说说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活动2:板书:二、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是汽化的逆过程。

师:液化除了降低温度外还有没有方法实现呢?板书: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和压缩气体两种。

师:联系生活说说那些气体被液化了呢?(教师补充)板书板书设计:壱、汽化: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以及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现象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沸腾、蒸发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并及时总结,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以采用讨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难点:利用蒸发、沸腾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情景,根据蒸发、沸腾的特点进行解释,明确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猜想和假设]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

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初中汽化现象教案设计

初中汽化现象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初中物理——汽化现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汽化,理解汽化过程以及汽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汽化的概念及其过程2. 汽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 影响汽化速度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汽化现象,如热水蒸气、冰棍融化等,引导学生关注汽化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汽化?汽化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汽化的概念,解释汽化过程及汽化现象。

2. 举例说明汽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蒸馒头、煮饭等。

3. 讲解影响汽化速度的因素,如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准备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铁片等。

2. 演示液体的汽化实验,如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蒸气的产生。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影响汽化速度的因素。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汽化现象,如沐浴时的热水蒸气、冬天呼出的白气等。

2. 每组选出一个典型的汽化现象,分析其影响因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汽化的概念、过程及影响汽化速度的因素。

2. 强调汽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实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汽化现象,探究汽化过程及影响汽化速度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汽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在作业布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汽化现象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软件资源:
-教学PPT:包含课程主要内容、重要概念和实例图片。
-教学视频和动画:演示汽化和液化过程,热量变化等。
3.课程平台:
-课堂管理系统:发布课程通知、作业和教学资源。
-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课后复习资料和扩展学习资源。
4.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版。
-教学APP:支持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和即时反馈。
3.设立生活实例分析环节,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和区分蒸发和沸腾,提高应用能力。
4.设计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5.课后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实物模型或实验器材:蒸发和沸腾实验装置、液体加热器、温度计等。
-投影仪或智能黑板:展示教学PPT、视频和动画等。
例题4:沸腾条件与气压的关系
题目: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气压较低,水的沸点会降低。假设某地区海拔为2000m,求该地区水的沸点相对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降低多少度。
解答:
每上升1000m,气压下降大约10kPa。因此,2000m的海拔高度导致气压下降大约20kPa。
水的沸点与气压成反比,气压下降,沸点降低。根据比例关系,沸点降低的温度约为:ΔT = (20kPa / 10kPa) * 1℃ = 2℃
①汽化吸热:在汽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
②液化放热:在液化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使周围温度上升。
4.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实例
①蒸发制冷:如冰箱、空调中的制冷剂蒸发吸收热量,实现制冷效果。
②沸腾烹饪:如煮水时,水加热至沸腾,热量使食物熟透。
③蒸汽机:利用水蒸气的热量推动活塞,转化为机械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汽化和液化》教案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汽化和液化》教案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汽化和液化》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而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物质状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重要过程。

2.让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原理。

2.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条件。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和规律。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酒精灯、玻璃片等。

3.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状态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条件。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会用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液化的方法。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2.教学难点对沸腾现象及特点的理解,尤其是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的原因。

利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生活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在黑板上用湿布写一个字,让学生观察湿布上的水在常温下逐渐消失的现象。

然后,向一个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学生可以看到塑料袋迅速鼓起来,同时酒精的气味变得更浓烈,提问学生:这些现象中涉及到物质的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汽化和液化。

(二)讲授新课1.汽化汽化的概念:讲解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通过更多实例加深理解,如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洒在地上的水慢慢消失等。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蒸发的概念:介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举例说明,如洗过的头发在常温下会慢慢变干,即使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湿衣服干得快?引导学生提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可能因素,如温度、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等。

实验探究:准备三个相同的培养皿,分别倒入等量的酒精。

《第三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液化的观点,掌握蒸发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沸腾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学习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汽化、液化和蒸发的影响因素,掌握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知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酒精灯、酒精、小烧杯、滴管、量筒、温度计、铁架台等。

2. 视频和图片素材:有关汽化、液化现象的生活实例和实验录像。

3. 课件和板书设计:展示汽化、液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初中物理课程《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环节:通过平时生活实例引入汽化和液化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例如,展示一瓶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镇饮料,引导学生观察饮料瓶外壁是否有水珠产生,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观点。

2. 实验环节:通过实验演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观点。

可以选择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或者用喷雾器将酒精喷洒在空中,观察酒精的蒸发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适时进行讲解。

3. 讲解环节:结合实验现象,对汽化和液化的观点、特点、影响因素等进行详细讲解。

可以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 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认识。

可以设置一些与平时生活相关的题目,如“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觉得凉爽”、“为什么冬天呼出的气体会有白雾”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适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6. 作业环节:安置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撰写小论文等,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什么是汽化现象,汽化现象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什么是蒸发现象;(3)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难点: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理解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并能用蒸发吸热知识解释一些现象三、教学分析本节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这门课程之后,经历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此之前有晶体熔化的实验作为基础,学习本节时应该不是特别困难,在数据处理方面,也与前面所学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图象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本节设计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设计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

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把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塑料袋膨胀,老师提问学生塑料袋膨胀的原因?二、进行新课经过把塑料袋里的酒精倒掉后再密封放入热水中比较,使学生明白塑料袋的膨胀不是由于热胀冷缩,而是由液态酒精变成气态后引起的,由此告诉学生第一个概念,什么叫汽化并板书。

板书后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汽化现象,请学生说说看。

学生举例,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的汽化现象,但这些汽化现象的特点不太一样,大体可以分成两类,由此引出蒸发的概念,板书汽化的分类和蒸发的概念。

人教版][][教学教案]汽化和液化

人教版][][教学教案]汽化和液化

人教版][教学教案]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方式。

2. 让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条件。

2. 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2. 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温度计、蒸发皿等。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烧水时水蒸气的产生,让学生思考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出汽化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汽化的定义、条件及汽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如蒸发、沸腾等,让学生理解汽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汽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 液化讲解:讲解液化的定义、条件及液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液化的现象。

6.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如雾的形成、冷饮中的冰雾等,让学生理解液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7.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液化的問題,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条件及应用。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汽化和液化的异同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科普文章、实验案例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究汽化和液化的其他应用领域,如制冷技术、气象预报等。

《汽化》精品教案

《汽化》精品教案

《汽化》精品教案课题汽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2.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知道物质的沸点,了解沸腾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3.能区分沸腾和蒸发.4.能运用汽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重点蒸发、沸腾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具准备杯、水、温度计、酒精灯.教学难点蒸发、沸腾的区别.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2.沸腾的规律:(1)液体沸腾时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开来.(3)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且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增大.3.蒸发的规律:(1)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2)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且缓慢(填“剧烈”或“缓慢”)进行.进行新课汽化现象教师演示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开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塑料袋鼓了起来,酒精消失了).教师将鼓起来的塑料袋拿出来凉一会儿,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塑料袋变瘪了,有小液滴产生).通过这个实验活动,学生感到很神奇,体会到物理探究活动的快乐.教师鼓励学生说出对这个实验的猜想和分析.生1:滴进的酒精是液体,放入热水中变成了气体,所以看不见了.生2:擦在皮肤上或放在盘子里的酒精,慢慢变干了,我们也没看见气态的酒精,所以气态酒精无色、透明的,是看不见的.生3:最后塑料袋里出现的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和分析,引入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板书: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作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作液化.沸腾1.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指沸腾后的水.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2)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3)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4)水沸腾后会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5)最后水烧干了,水去哪里了?上面的思考题,同学们先不着急回答,大家先制定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2.沸点教师提问:为什么水沸腾前内部形成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小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表示疑惑.(估计学生暂时无法给出答案,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沸腾前后气泡变化情况的印象)教师总结: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后,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后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涉及压强和浮力的知识,我们以后将会学到.备课笔记知识拓展:1.缩短实验(或加热)时间的方法:(1)尽量提高水的初温;(2)适当减少水的质量;(3)在烧杯上加盖;(4)加大酒精灯火焰.2.水沸腾前升温特点是先升温快后升温慢,原因是(1)水温越高,蒸发吸热越快,导致后来升温变慢;(2)水温越高,与外界的温差越大、散热越快,也导致后来升温变慢.进行新课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实验规律.生1: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生2: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生3: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生4: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同时引出沸点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作沸点.3.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一定的温度;(2)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数据记录在教材P71的表格中,并根据实验数据在图3.3-3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图像,然后阅读教材P72“小资料——一些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小资料”中的液体沸点为什么要标注“标准大气压”.生:难道大气压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不同?教师总结: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要记住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板书:同一种物质的沸点是可以变化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教师引导学生做教材P73“想想做做——纸锅烧水”的实验.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在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注意观察纸锅是否燃烧.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生:真神奇!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了,而纸锅居然不会燃烧.请同学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呢?生:水的沸点是100℃(标准大气压下),纸的着火点是183℃,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在100℃不变,只要水不烧干,与水接触的纸的温度也将保持在100℃,从而达不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锅不会燃烧.【例1】(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是水的沸腾图像,下列对此图像的理解正确的是()A.水在AB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升高B.水在AB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不变C.水在BC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升高D.水在BC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解析:水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根据记录的温度数据所作的图像可知,对应的沸腾图线是一段水平线.就本题而言,对应的是BC段.水在这一段的温度保持100℃不变,但会继续吸热以维持沸腾.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答案:D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各种液体都有沸点,与熔化、凝固不同,只有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进行新课蒸发1.蒸发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秋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晾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通风处?生1:这是由于水汽化,变成了气体.生2:这种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汽化现象很缓慢.生3:这种汽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且与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快慢有关.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这种汽化现象越快.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同时引入蒸发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致冷教师引导学生做教材P73“想想做做”的“实验1”,体验蒸发致冷的作用.请同学们将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生1: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清凉的感觉,用手扇时会感到更凉.生2: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生3: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的酒精蒸发得慢.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生4: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影响蒸发快慢的有三个因素,并且蒸发有致冷作用.板书: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2)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请同学做教材P73“想想做做”的“实验2”: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有变化吗?生1: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不变.生2: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生3: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使周围和它接触的物体温度降低,所以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4第一、二自然段,解释这些现象.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生1: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身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生2: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来散热.3.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的比较”,并讲解.知识拓展: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下列因素有关.(1)液体的种类,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例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2)周围空气的湿度,周围空气的湿度越大,液体蒸发得越慢.如夏天下雨前,人往往感到特别闷热,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人身上的汗液难以蒸发所致.进行新课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的比较(多媒体课件)【例2】(多媒体展示)关于蒸发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0℃时,水不会蒸发B.液体内部的汽化现象叫蒸发C.没有表面的液体不会蒸发D.晶体也能发生蒸发现象解析: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在0℃时,液体也会发生蒸发现象,故A选项是错误的;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表面,因此没有表面的液体就不可能发生蒸发现象,故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晶体是固体,不可能发生蒸发现象,故D选项是错误的.答案:C教学板书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汽化的相关知识,知道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这节课就学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70“问题”】解:放入开水中后,会看到塑料袋马上鼓起来;从开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又瘪了.因为将塑料袋放入开水中后,液态酒精吸热,迅速蒸发为气态,体积增大,使塑料袋膨胀;把塑料袋从开水中拿出后,气态酒精遇冷又变为液态,体积减小,塑料袋又变瘪了.【教材P73“想想做做”】能用纸做的锅在火上把水烧开.水的沸点是100℃(在标准大气压下),而纸的着火点为183℃.当水沸腾时,需要从外界不断吸收热量,使与水接触的纸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00℃,从而达不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锅不会燃烧.【教材P76“练习与应用”】2.解:改用文火使药液保持沸腾时,药液的温度不会降低,因为液体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3.解:此方法是利用蒸发吸热原理保存食物.通风的地方空气流动速度较快,能够促进薄毛巾或纱布袋中的水分蒸发,水蒸发时从饭菜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饭菜保持较低的温度,不容易因气温过高而很快变质.5.解:坎儿井是通过降低水的温度和减慢水面空气流速来减少水的蒸发的.难题解答【例3】(四川内江中考)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解析:夏天,开空调的室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时放热而液化,即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而冬天,开空调的室内温度高于外部温度,车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时放热而液化,即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答案:B备课笔记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先以学生熟悉的事例“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来让学生感知汽化现象,然后通过“想想做做”的实验来引入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突出“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虽然沸腾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其发生的全过程学生未必很清楚,沸腾时有什么特点学生不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呈现探究活动较为详细的探究过程和要求,如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画出图线,分析数据,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可提出“怎样使水尽快沸腾”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突出实验的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3.由于学生温度计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的影响,会使测量出的沸点值误差较大,这时可结合教材P72“小资料”中“标准大气压”作简单说明.4.教学中,在得出沸腾的特征和温度变化规律后,将沸腾和蒸发现象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对蒸发和沸腾的理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课后·知能演练一、基础巩固1.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刘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了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

汽化和液化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认识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5.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6.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物理现象的物理道理。

教学准备一、电教器材: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二、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火柴、自制三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棉线、热水、手表、小塑料、酒精、纸盒、玻璃板、酒精棉球。

教学过程实验引入课题实验:在黑板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教师:“液体”到哪里去了?学生:液体变成气体到空气中去了。

实验:在白色透明塑料袋,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教师:酒精到哪里去了?学生:液态酒精变成气态酒精。

实验: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学生:塑料袋瘪了,酒精又回来了,袋中气态的酒精又变成液态的酒精。

教师总结: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这节课我们首先研究汽化现象。

新课教学首先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汽化现象的实例。

如湿衣服晾干、水壶里水烧开、打火机打火、使用液化石油气、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干等等,再通过讨论对汽化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蒸发和沸腾。

一、探究水的沸腾1.提出问题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问题引入,使学生对沸腾现象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迫切希望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一现象。

教师:水沸腾的现象也许大家都见过,但是否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的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学生甲:水沸腾有什么特征?学生乙: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学生丙: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学生分组讨论。

2.猜想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八上物理汽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上物理汽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汽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三、板书设计: 汽化和液化一、液态气态沸腾汽化液化二、汽化蒸发四、教学反思1.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汽化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

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

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2.本节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由实验或者是现象引出。

学生通过实验或者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评价,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力。

3.本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只起到引导与点拨的作用,每个知识点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或者进行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去探究,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地进行点拨,辅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初二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1.如图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重物A、B,密度分别为ρA和ρB,底面积分别为S A 和S B,且S A>S B,将它们放在水平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现水平割去各自高度的1/2 (如图中虚线所示),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 A和p B,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F A和F B,下列物理量大小比较的关系正确的是A.p A< p B B.ρA< ρBC.F A>F B D.切割前后A、B对地面的压强均不变【答案】C【解析】【详解】AD.由压强公式p=FS可知,受力面积不变,压力减半,故压强减半且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仍然相等,即:p A=p B,故AD均错误;B.由图可知h A<h B, A、B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由压强公式p=FS=GS=gVSρ=ghSSρ=ρgh可知,ρA>ρB,故B错误;C.由题意可知,重物A、B对地面的压强相等,且S A>S B,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G=F=pS,故F A0>F B0,若水平切去上半部分,则重力减半,压力减半,故F A>F B,故C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汽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平塘县油岜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评稿件
单位:平塘县油岜中学
学科:物理
课题:汽化
年级:八年级
作者:周祥国
2012年 11 月 7 日
汽化
平塘县油岜中学周祥国
[教学内容]
《汽化》(人教版)2012年6月第1版·物理·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3节第1课时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且“生活处处皆物理”,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本节课通过“探究水的沸腾”和“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质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使学生获得才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最好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兴趣,进而发展到具有研究物理的志趣。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身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背景、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1、《汽化和液化》属于教材第三章第三节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温度的
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中的两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

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准备。

本节计划为2个课时完成,即汽化1课时,液化1课时。

汽化现象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之一。

本节主要通过观察沸腾现象实验总结出沸腾特点,知道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通过实验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特点,并列举大量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洗衣服为什么要撑开凉干?为什么要拿到通风的地方凉干?为什么要放到温度高的室外去凉干?)来强化这一部分知识记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得到“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的训练。

另一方面,通过介绍大量的自然现象及产原因,可以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通过比较在地球上人类能使用的水与不能使用的水,培养他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通过讲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2、由于我校地处边远山区,学生获取信息只能靠到图书室看书获取和通过教师获取,接触
新的事物机会较少,知识面狭窄,能获取的信息不多;加上很多农村孩子放学回家还要做家务,读书机会少,表达能力差,处理信息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大量的自然现象,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最佳阵地,同时,通过学生利用本节课内容讲述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最佳场所。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通过实验,探究沸腾和蒸发的规律;
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5.通过蒸发实验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6.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物理现象的物理道理。

二、教学方法:
引导法、启发式、实验法、对比法、例举法、设问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3、通过列举并分析大量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利用比较淡水资源的多少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液体沸腾规律
2、蒸发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1、学会用实验探究液体沸腾规律
2、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
温度在80℃以上的水(提前准备)、坐标纸、酒精、棉花、温度计、烧杯、酒精灯、打火机、带铁夹的铁架台、玻璃片、扇子、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留意学生对酒精灯的使用,学生是第二次使用酒精灯,还不是很熟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