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作用;理解形态决定社会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自主式研究性学习,通过素描画展示、辩论、分组讨论、舞蹈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导入: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看看鲁迅先生演绎了怎样的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活动(一)展示几位同学画得祥林嫂的素描画,并谈谈他们心中的祥林嫂形象。
屈美含:初到鲁镇的祥林嫂,模样周正健壮耐劳,她年龄二十六七,脸色青黄,手脚壮大,顺着眼,是一个安分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
王婧宇:祥林嫂经历一系列的不幸,原以为捐了门槛就能够赎罪,没想到人们依旧不让她碰祝福的东西,课件祥林嫂生意一个非常善良、可怜、受人冷落和鄙视的人。
马宝芹:祥林嫂是一个旧社会被人践踏、被人愚弄、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她由最初的两颊青黄到现在的头发花白瘦弱不堪。
现在的她就像一个乞丐一样,一手拿着竹篮,一手拄着竹竿,疲惫地走在街上。
教师小结: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朴实、坚强、命运多舛、拼命想通过劳动、努力摆脱悲惨命运却不得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讨论(一):谁夺走了祥林嫂的春天?谁害死了祥林嫂?分组讨论,限时3分钟
活动(二)辩论:正方:周围的人们害死了祥林嫂
反方:周围的人们没有害死祥林嫂
正方一辩宋晶晶: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
你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说了一句“可恶!然而……”他无非对祥林嫂偷跑出来的行径表示厌倦,对她不守妇道,不安心在家侍奉婆婆感到气愤.这还算勉强能接受祥林嫂, 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表面给人一种施舍者、拯救者的形象.祥林嫂再次到鲁镇,他的表现就没有那么好了,他骂祥林嫂“败坏风俗”、“不干不净”;最后祥林嫂死了,对死人他都不放过,还骂她是个“谬种”。
鲁四老爷在骨子里还渗透着对祥林嫂经济上的剥削。
我们可以给祥林嫂算一笔经济帐,按照作品中所提供的有关线索,我们得知祥林嫂捐给土地庙的门槛值十二千。
而鲁四老爷付给她的工钱是每月五百文。
按当时的货币换算可知,祥林嫂要用自己两年的工钱才够买一个门槛。
如果我们按这个思路进一步探讨会发现,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时得了八十千,而七个门槛的价钱和一个活人的等价。
这就是那个不把人当人的年代。
最后当她的全部能量被榨取干净后,像狗一样被主
子赶出家门。
综上所述,我认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在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剥削.祥林嫂,把她逼上了死路。
如果说鲁四老爷在地位上的蔑视、物质上的盘剥导致了祥林嫂悲苦命运的话,那么,精神上的毒害更是令人发指. 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祝福的时候,他们所谓的"祭礼"是那么的神圣、庄重,以至于不能容忍一个"不贞洁"的女人。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 "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 四婶这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反方一辩匡美玥:我认为鲁四老爷不是凶手。
虽然对祥林嫂没什么好感,但也仅是“皱了皱眉”而已,还不是当着祥林嫂的面。
是出言不逊了,骂祥林嫂是“谬种”,但这已经发生在祥林嫂死后。
更何况,祥林嫂干活,鲁四老爷付工钱,你情我愿,也谈不上迫害。
即使开除祥林嫂,也完全合理。
总不能白养一个丢三落四,近乎失去劳动力的佣人。
正方二辩刘佳乐:祥林嫂婆家人也是杀人犯。
在祥林嫂婆婆的眼中,她就像家里的猫、狗一样,随时可以被宰杀、变卖。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他将地嫁到里山去不仅帮第二个儿子娶了媳妇,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
"当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和孩子相继离她而去之后,"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
大伯来收屋,又赶她。
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
"可怜的祥林嫂最后竟然落的没有了立锥之地。
她真是走投无路了。
反方二辩张雅雯:婆婆不是杀死祥林嫂的人。
象征族权的婆婆确实是压迫了祥林嫂。
说她压榨、欺凌、摧残,不把祥林嫂当人看,一点都不为过。
不过,她没有将祥林嫂压迫致死,反而意外地让祥林嫂活得更滋润了——与贺老六生了儿子,自己胖了,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用卫老婆子的话说是“交了好运了”。
正方三辩李佳凝:柳妈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不同的是她未再嫁。
但是她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柳妈对祥林嫂再嫁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虽然出于善意给祥林嫂出主意捐门槛却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柳妈一个吃斋念佛的大"善人",对祥林嫂的命运不但没有给予同情,反而冷嘲热讽,"柳妈一个和祥林嫂同样受鲁四老爷欺压的下层人民,不但没有觉悟、没有反抗,反而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吓她,让她害怕,还让她去捐门槛。
不但没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毁灭了她。
柳妈不杀生,但是杀了一个不幸的人。
反方三辩李广: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
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讲死了之后被两个死鬼分的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捐门槛”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正方四辩王德男:还有“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作品中"我"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知识青年,他本应伸出自己有力援助之手,拯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当祥林嫂把“我”当作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向我询问的“世上到底有无灵魂”,“我”的回答,"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一个说不清楚,更加坚定了祥林嫂所信奉的人死之后有魂灵的信念。
一方面,她死之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另一方面,她死之后,又可以和自己想念的阿毛相聚了。
所以“我”对祥林嫂的死也有责任。
反方四辩张鑫:“我”不是有意害死祥林嫂。
“我”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
课文说“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期间,不如说有罢”。
说完逃回四叔家后,“我”“心里觉得很不安逸”怕伤害到祥林嫂。
可见“我”很无奈,因为不管怎么说都救不了祥林嫂。
教师小结:这里不得不插入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
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社会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害死祥林嫂的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深植于人们内心的封建思想。
讨论(二)祥林嫂的死和她自身有关吗?祥林嫂有没有抗争过?
活动(三)舞蹈表演:洪嘉悦思考:祥林嫂的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
贾含琳:抗争过。
祥林嫂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又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这些都说明她抗争过。
她,年轻的祥林嫂,甚至曾经用生命抗争过,可以用四个字总结逃、撞、捐、问。
这四次反抗性的活动反映了祥林嫂人生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这一切就足够证明了她是具有反抗性的。
明确:祥林嫂抗争过。
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讨论(三)祥林嫂的抗争有没有改变她悲惨的命运?为什么?
(分组讨论,限时3分钟)
刘欣羽:她从山里逃出来做工,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礼教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其行为是为了逃避被卖再嫁的命运,无疑也是在维护“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
王维彤: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所安排的命运的一种反抗,但祥林嫂反抗的本意仍然旨在保全封建礼教观念中的“名节”,反抗性越强,越能够证明她所受到的毒害越深。
李佳繁:倾尽辛苦劳动所挣来的十二鹰洋到土地庙去捐门槛,洗刷污秽,好让自己享有做人的权利,这既是在争取做一个普通人的权利,又是完完全全的被动的受到封建夫权威力的驱使,或者说是封建礼教的观念逼她去捐的门槛。
刘朔:临死之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魂灵的有无,也体现了她信鬼神。
教师明确:曾经用生命抗争过的祥林嫂,到死的时候依然处于那种由封建社会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那个毒茧束缚着她,侵蚀着她,使她本已很微弱的力量磨损殆尽。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小结:祥林嫂的抗争完全是自发性的,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她的“抗争”从本质上正是对封建思想的“顺从”,不可能改变她悲惨的命运。
结论: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原因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
只有彻底废除封建思想,才能使下层劳动妇女摆脱悲惨命运。
拓展延伸(一)
在旧中国,千千万万个像祥林嫂一样的妇女都备受折磨,是什么在束缚他们?
明确:“三权”——神权、族权、夫权。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容貌、言语,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治家之道)
知识拓展(二) “看”与“被看”
鲁迅在不同创作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永恒的话题,体现了旧中国人民集体无意识的国民劣根性。
如《阿Q正传》中阿Q欺负小尼姑时众人的反应。
无论“看”还是“被看”都体现了国民的麻木愚昧。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拓展延伸(三)
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
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明确:小农经济的根本思想没有转变,农民阶级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改变封建社会形态。
(指导革命的理论是拜上帝教)
作业:比较祥林嫂与孔乙己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板书设计:祝福
鲁迅
凶手?社会环境社会意识
周围人(看客)
封建社会封建思想
祥林嫂(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