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模型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模型思想的应用教案
![初中模型思想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75c7a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9.png)
初中模型思想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模型思想的含义,掌握模型思想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模型思想的定义及其基本方法。
2. 模型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2. 讲解模型思想的定义:模型思想是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3. 讲解模型思想的基本方法:假设、简化、建立、求解、验证。
4. 案例分析: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6.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总结模型思想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模型思想的定义、基本方法和案例分析。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模型思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
2. 实际问题案例。
3. 数学软件或工具(如几何画板、Excel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模型思想。
4. 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5. 适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解答。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和模型思想的典型课例分析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和模型思想的典型课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e3966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2.png)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和模型思想的典型课例分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形结合和模型思想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要点。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形象化的图形相结合,并运用模型思想进行解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典型的课例,来说明数形结合和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个课例是关于面积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计算各种形状的面积。
常见的形状包括矩形、三角形和圆形等。
在这个课例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
比如:某个农场的一块土地是长方形,长为10米,宽为5米,学生需要计算这块土地的面积。
在引入问题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思考和解答。
首先,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这块土地的形状,即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
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个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小的单位面积,比如1平方厘米。
接着,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计算出整个长方形的面积,即10厘米乘以5厘米,得到50平方厘米。
通过这个课例,学生可以通过画图和分割图形的方法,把抽象的面积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可视化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计算面积。
第二个课例是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问题解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通过模型思想,学生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在这个课例中,老师可以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去买了一些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不同,他想知道总共买了多少斤苹果。
学生可以通过模型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学生可以将每个苹果的重量用数进行表示,比如3斤、4斤、5斤。
然后,学生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些苹果的总重量,比如用n来表示总重量。
接着,学生可以列出一个数学方程,即3+4+5=n。
最后,学生可以通过解方程的方法,得到n的值,即总共买了多少斤苹果。
通过这个课例,学生可以通过模型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解方程的方法进行求解。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浅析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643f21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7.png)
浅析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分析了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具体探讨了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利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进一步探讨了模型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最后总结了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数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模型思想、数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思维、理解与运用、实际问题、案例分析、学生发展、未来发展、教育价值。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数、格式要求等。
研究背景内容如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模型思想逐渐被引入到数学教学中。
模型思想强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数学知识更加具体、生动、有趣,并且更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本文将探讨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深入分析模型思想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探讨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具体应用,进而为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将在下一部分中详细展开。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具体应用以及案例分析的详细讨论,以及对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与运用的作用进行分析。
通过对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旨在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深入挖掘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潜力,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建模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对《归一问题》的教学思考
![建模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对《归一问题》的教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2ecb31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62.png)
建模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对《归一问题》的教学思考【摘要】:模型思想是数学基本思想中之一,模型的产生、应用过程,是数学知识建立和应用的过程。
本文结合三年级《归一问题》的教学,尝试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案例,谈谈建模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尝试交流中,初建模型;反复对比中,清晰模型;最后在练习应用中,深化模型。
【关键词】:初建模型,清晰模型,深化模型一、尝试交流中,初建模型。
要想学生有效构建《归一问题》这一数学模型,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原型中提炼出数学模型,并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逐步向构建模型过渡。
(一)、个性画图,尝试解答,感悟模型。
课开始出示文字:妈妈,买三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要多少钱?师:读题后,出示要求:划出这道题的信息问题,再画画图,把信息问题清楚地表示出来,最后列出算式。
学生画图,解答。
教师找寻典型例子。
首先反馈画图:(逐一出示)第一层:反馈圆圈图,信息问题表示清楚了吗?第二层:反馈画碗图老师:信息问题表示清楚了吗?画圆圈与画三角哪种更快更省时?第三层: 反馈画线段老师,这是用线段表示谁能看懂?学生落介绍,一段表示一个碗三个18元,8个多少钱?线段图与圆圈图对比,课件演示。
小结:画图方式不同,表示的信息问题是一样的师:现在说说怎样列式吧?生:汇报算式18÷3=6(元)6×8=48(元)综合式子:18÷3×8=48(元)师:每步的意思你都明白吗?生1:第一步先求一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碗,多少钱?综合式也是先求一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同样的碗,多少钱?生2:综合算式,分步算式的想法是一样的。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问题,这是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
在这个环节中,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学生跳过审题,直接进入问题解决。
这样做,缺少了数学化的过程。
教师在课上要求学生读题,说信息,再到用图的形式整理信息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2a7203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3.png)
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思想是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数学模型,以期获得问题的最
佳解决方案。
它结合了计算机分析技术、物理规律和现实情况,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和资源,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合理的解决方案。
数学建模的最终目的是求解实际问题,即在建模的过程中,对对象状态、活动、信息
进行识别,并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新的知识,为进行实际的推演和处理提供依据。
通过数学
建模,可以不受主观环境影响,准确地进行数据处理,在技术和实用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数学建模把主观管理和客观分析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有效的对现实环境
问题的解决与分析。
从其产生的作用可以看出,使用数学建模可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转换为形式化的模型,
让我们能够从数学角度上来思考实际问题,使模型的求解变得容易。
此外,数学建模可以
用来大规模进行系统性的、精确的分析、比较和优化复杂的变量,而且可以考虑到许多实
际应用中难以参见的因素,使模型的求解可达到最优,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总而言之,数学建模思想是一种能够将复杂实际问题转换为形式化模型,并进行有效
分析和优化的有效工具,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十分实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63d798e83d049649b665832.png)
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中心校所谓“模型思想”,即“建模”。
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对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
以下是两位老师利用同一素材教学“减法”的片段:【教学片段1】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剩下3个。
师:你真棒!谁再来说一说。
生: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还剩下3个小朋友。
师:很好!你知道怎样列式吗?生:5-2=3。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5-2=3。
接着教学减号及其读法。
【教学片段2】出示情境图。
(同上)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
师:第二幅图呢?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
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
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生(齐):3个。
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教师在行间指导学生摆圆片,并请一生将圆片摆在情境图的下面。
)师:(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从5个圆片中拿走2个,还剩3个,都可以用同一个算式(学生齐接话:5-2=3)来表示。
(在圆片下板书:5-2=3)生齐读:5减2等于3。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2、3又表示什么呢?……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
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
……上述两段教学,所体现出来的教学着力点是不一样的。
构建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 人教版
![构建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8f48d2214791711cd79171f.png)
构建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2006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数学应用题评析《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书中按照徐利治先生在《数学方法论选讲》给出的数学模型下的定义:所谓的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数学结构。
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大致可用如下框图来说明: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从而体会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是现实世界的模型,初步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通过系统的学习达到会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⑴利用数与式的计算和大小比较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
⑵根据问题实际建立方程和不等式模型,利用方程或不等式解的情况对问题作出最佳决策。
⑶结合图形及问题背景进行分析,联想,抽象,概括,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数量间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近几年,一类以现实社会中的生产、生活问题为背景的数学应用问题,愈来愈受到中考得关注。
下面我就对2006年的典型题为例,先给出它们的解,而后加以评析,以供大家参考。
1、(2006年长沙市) 我市某乡A B ,两村盛产柑桔,A 村有柑桔200吨,B 村有柑桔300吨.现将这些柑桔运到C D ,两个冷藏仓库,已知C 仓库可储存240吨,D 仓库可储存260吨;从A 村运往C D ,两处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 村运往C D ,两处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18元.设从A 村运往C 仓库的柑桔重量为x 吨,A B ,两村运往两仓库的柑桔运输费用分别为y A 元和y B 元.(1)请填写下表,并求出y A 、y B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考虑到B 村的经济承受能力,B 村的柑桔运费不得超过4830元.在这种情况下,请问怎样调运,才能使两村运费之和最小?求出这个最小值.解:y A =-5x +5000(0≤x ≤200),y B =3x +4680(0≤x ≤200).(2)当y A =y B 时,550003468040x x x -+=+=,;当y A >y B 时,550003468040x x x -+>+<,;当y A <y B 时,550003468040x x x -+<+>,.∴当40x =时,y A =y B 即两村运费相等;当040x <≤时,y A >y B 即B 村运费较少;当40200x <≤时,y A <y B 即A 村费用较少.(3)由y B ≤4830得346804830x +≤50x ∴≤设两村运费之和为y ,∴y =y A +y B即:y =-2x +9680又∵0≤x ≤50时,y 随x 增大而减小,∴当x =50时,y 有最小值, y min =9580 (元).答:当A 村调往C 仓库的柑桔重量为50吨,调往D 仓库为150吨,B 村调往C 仓库为190吨,调往D 仓库110吨的时候,两村的运费之和最小,最小费用为9580元.评析:这是一个与运货量、价格、总费用有关的实际问题。
浅析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88a535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3.png)
浅析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学科之一。
通过数学学习,人们可以获得对世界的深入洞察和理解。
数学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教育中,模型思想可以被很好地应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模型思想利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它是数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模型的构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假设的提出和验证、以及模型的修正和改进。
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研究,收集和处理数据,选择和验证假设,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模型,以及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解释。
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建模锻炼自己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实践水平。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建模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是模型思想在数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编写程序来模拟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
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试和改进模型,对模型进行各种测试和验证,并最终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精神。
3. 矩阵分析矩阵分析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可用于描述和解决很多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矩阵分析不仅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还可以解决一些最优解问题,例如用矩阵方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等。
在数学教育中,应用矩阵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数学实践中很重要的一环。
通过收集和处理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在数据分析中,需要运用多种数学工具和方法,如概率统计、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数据,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并最终得出可靠的结论。
综上所述,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aa41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d.png)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二、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数学模型思想是指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抽象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通过数学的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1.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1)设置合适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方式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数学运算、图形变换等,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3)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分享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讨论式教学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启发。
(3)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 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1)实地调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内外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来发现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数学模型思想。
(2)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来培养数学模型思想。
4. 注重数学模型思想的跨学科融合(1)与自然科学融合:数学模型思想是一种将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学模型思想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科学学习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与信息技术融合: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学模型思想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来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和求解。
谈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谈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f89c01510a6f524ccbf8574.png)
用 字母 表示为 : ( 口+6 )× c = 口× c +b ×c . 2 . 2 分析 模 型 , 构 建关 系
的特殊 的心理 准 备状 态 或 活 动 的倾 向性. 在 环 境 和 先前 一 致 的情 境下 , 定 势 能 够 使人 应 用 已掌 握 的 方
‘ } 口
当口 ≤0时 , 如 图4, y 与Y 2的图象在 > 0时 均
在 直线 ) , , = 的上 方 , 即a x  ̄1且 似 ≤ < 1+ 1
,
当 >0时 , 两 图 象 均在 轴 的 下 方 , 即Y <0 且Y 2 < 0 , 满足 Y ・ Y 2 > 0, 符合题 意.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实际, 这就要求我们在 教学中创设 问题 隋境 , 调动学生 积极思考 问题 情境可 以从数学内部提出, 也可以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创 设, 以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 ,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如: 运算律的学习 , “ 运 算律” 是一种高度抽象
的数学 模型 , 源于运算 , 又 与 现 实 生 活 有 着 密 切 关 系. 因此在 教学 中 , 可以突出“ 运算律” 产 生 的现 实 背景 , 为学 生建 构 “ 运算律” 提供经验支撑 , 从 而 很 好 地进 行数学 模 型建立 的过程 , 为学 生深 刻理解 、 掌 握“ 运算 律 ” 创 造 条 件. 例如, 裤子的单价是 4 5元 ,
分析 : 这道问题看似简单 , 但是分析起来还是有 点难度的, 解这道题 的关键就是找出它们 的数量关 系模 型. .
一
浅析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99cab5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2.png)
浅析模型思想在“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实践”教学中,模型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模型思想是指通过
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它将抽象概念和实际应用
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数学知识更具体、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
力。
模型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
数学教学往往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公式之中,学生难以理解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而通过模型思想,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建立起虚拟的数学模型,将问题形象化、具象化,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模型思想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需要运
用数学知识和技巧,分析问题的实质和本质,提取关键信息,确定问题的可行解,给出具
体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还
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模型思想还有助于学生培养数学建模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种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
问题,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的过程。
通过模型思想,学生可以学习到建立数学模型的
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数学建模的思维方式。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应用能力
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数学建模的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绝对值三角不等式解题探究
![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绝对值三角不等式解题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4259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f.png)
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绝对值三角不等式解题探究绝对值三角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不等式之一,其形式为|a + b| ≤ |a| + |b|,其中a和b是任意实数。
这个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解决物理问题、优化问题和几何问题中都可以看到其身影。
本文将通过一个例子来探究如何基于数学模型的思想来解决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问题。
假设我们要解决以下问题:已知函数 f(x) = |x - 3| + |x - 5|,求函数 f(x) 的最小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并利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来进行求解。
我们首先将函数 f(x) 拆分为两个部分,并利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得到以下不等式:f(x) = |x - 3| + |x - 5| ≤ |x - 3| + |5 - x|我们可以发现,|x - 3| 和 |5 - x| 的形式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变量的位置不同。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设为 m,即:在对这个整体进行求解时,我们需要考虑两种情况:1. 当x ≥ 5 时,m 可以写成m = (x - 3) + (5 - x) = 22. 当 x < 5 时,m 可以写成结合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到最小值为 -2。
通过数学模型的转化和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运算,我们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例子展示了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解题思路,通过转化原始问题为一个数学模型,并运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进行具体计算,我们可以在严谨的数学推导下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考方式不仅适用于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问题,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形式的不等式问题中。
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解题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 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为一个数学模型,提取出关键要素和关系;2. 利用数学工具和定理,如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求解;3. 运用严密的数学推导和演算,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将数学模型思想应用于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并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f34d6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9.png)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摘要】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系统分析了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引言部分介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模型思想在教学中的作用。
正文部分从模型思想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兴趣、具体案例和实际应用方式等方面展开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模型思想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并探讨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启发作用。
通过深入探讨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教学,学习,思维能力,实践,兴趣激发,案例,应用方式,重要性,有效性,启发1. 引言1.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模型思维来解决问题。
通过模型思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模型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2 模型思想在教学中的作用模型思想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引入模型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型思想不仅可以使数学更加有趣和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模型思想,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 正文2.1 模型思想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思想去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要求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fc100c66bec0975f465e2d2.png)
构建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例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摘要: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模型思想,让学生通过对初中常见数学模型:方程(组)模型、不等式(组)模型、函数模型、统计、概率模型等的学习,领会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方法。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
使学生明白:数学建模过程就是通过运用观察、类比、归纳、分析等数学思想,构造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问题解决一、 问题提出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素养他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和信息交流四个方面。
数学建模既有“数学意识”的因素,又有“问题解决”的因素。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在新课标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中,又着重强调“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模型思想,“模型”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
代数是表示交流与解决问题的工具;代数内容的学习应当从单纯关注计算转向关注模型表示与计算,因而在初中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这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
二、初中数学建模的过程与类型 (一)、 初中数学建模的过程解释与应用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出数学模型的结果(二)、初中数学常见数学模型及教学2.1、方程(组)模型方程(组)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因此,在方程(组)的教学中,应关注数学建模应用的过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方程观念,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用数学思想构造模型,解方程(组)则是另一个方面。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02668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4.png)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数学建模思想是指运用数学方法和技巧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决策和优化等。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是一些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1. 引入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交通流量问题等,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培养问题意识: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设计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解决,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3. 学习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组成小组共同合作,通过交流和合作,互相补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讨论、合作、分工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4. 引导模型建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问题背后的数学模型,并教授他们建立和应用这些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教授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进行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和实验,以验证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效果,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6. 进行跨学科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解决跨学科问题。
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7e5737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e.png)
-056-2023年第29期(总第369期)课堂教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模型思想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提高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型思想应用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对模型思想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模型思想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对模型思想的理解仅停留在形式上,仅仅将其看作一种解题方法,而忽略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应用。
模型思想的应用局限于传统的代数模型,几何模型、图表模型等其他形式的模型思想被忽视。
这种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充分理解和运用模型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造力的发展[1]。
(二)教师教学目标模糊,模型思想难以体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对新课标的深入理解,不能结合新课标要求,导致教学目标模糊,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缺乏对模型思想的渗透。
因此,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运用模型思想,从而限制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
(三)教师教材挖掘不深,模型内容难以呈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材挖掘方面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导致模型内容难以得到充分的呈现和应用。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对模型思想的介绍和应用往往相对简单和有限。
教师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缺乏对模型思想的深入挖掘和扩展,就会导致学生接触到的模型案例较少,难以提升模型应用能力。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模型思想,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四)教师教学模式固定,模型建立避重就轻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重复演示解题步骤和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对模型的建立和运用的过程。
数学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569305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6.png)
解:过点 C 作 CD AB 于 D
设 CD 为 x米,则 BD 为 x 米, AD 为( 50 - x )米 在 Rt ACD 中
.C
tan 60 0 50 x 3 x
3 x 50 x ( 3 1) x 50
. . 600 300
.450
x 450
x 25 ( 3 1) 河宽是 25( 3 - 1)米。
身高为1.5m,那么该塔有多高 精确到0.1m
.B
在 Rt BCD 中
tan 60 0 BD
300
50
BD 50 3
BE 50 3 1 .5 88 .1
该塔高约为 88 .1米。
A
1.5m
300
50m
50m
C 600
..DE
拓展1
如果把条件中的仰角600改为仰角450,应该怎样思考
2. 简化
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 行必要简化,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根据 数量关系,联系数学知识和方法,用精确的语言作 出假设,
3. 抽象
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恰当引入 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语言翻译成数学语 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 达出来,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按上述方法建立起来 的数学模型,是不是符合实际,理论上、方法上是 否达到了优化,在对模型求解、分析以后,通常还 要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2,D是BC的中点,在AC上有一 动点P使PB+PD最小,求这个最小值,
法1:作出点D关于AC的对称点D1,连接AD、AD1 A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知,AD
BC,且∠1=∠2=∠3=300,
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案例研究
![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06d9c2f111f18582d05ab0.png)
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案例研究作者:李小星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5年第19期李小星(江苏省泰州市扬桥中心小学)摘要:数学模型犹如一把钥匙,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突破口”,并快速地打开,同时,学生在解题之后,能举一反三,运用这把钥匙打开更多的知识大门。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确了题意,理清了数量关系,并学会对各数量进行合理分析,从而解决了问题。
同时,学生还收获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使数学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为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解决问题;思想方法;明确题意;拓展知识小学数学模型,主要是确定性数学模型。
从广义角度讲,数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式、图表、程序等都是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具有一般化、典型化和精确化的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渗透模型思想,帮助小学生建立并把握有关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把握住数学的本质。
模型思想就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明确题意学会审题、明确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只有深入了解题意,合理运用数学模型,才是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堆木头堆成梯形,最下方有20根,每往上堆一层就减少一根,一共堆了12层,这堆木头共有多少根?很多学生不会解决此题,原因在哪?经过询问,原来是对问题意思理解不深,对整个题的理解也不深,不知道该与什么知识联系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学生干脆采用连加的方法依次进行计算。
然而,我们初次建立模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对此题我们建立的模型如下:最下方的木头根数=下底,最上方的木头根数=上底,堆放层数=高,那么木头的根数=(上底+下底)×高÷2,经过练习学生初步建立此模型后,对此题的理解就非常容易了,自然就知道原来堆放的木头根数实际就是解决梯形的面积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数学模型思想方法解决初中数学实际应用问题关键词: 数学模型难点策略随着新课改的进步落实,素质教育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质、数学意识和较强的数学应用能力。
而数学实际应用问题具有这种考查功能。
它不仅具有题材贴近生活,题型功能丰富,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而且其应用性、创造性及开放性的特征明显。
新课标把探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落实到各种版本的数学实验教材中去了。
今天社会对数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培养出一批数学家,更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善于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类人才。
初中阶段是探索和培养各类数学人才的黄金时段,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是绝大多数初中学生的难题,如果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模型思想帮助学生克服和解决这一难题,那么学生就会摆脱实际应用问题的思想束缚,释放出学习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强大动力,激活创造新思维的火花。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通常称为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不同于一般的模型,它是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一种模型,也就是把一个实际问题中某些事物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抽象成数学语言,近似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过程。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①实际问题→数学模型;②数学模型→数学的解;③数学的解→实际问题的解。
对初中学生来说,最关键最困惑的是第一步。
一、初中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难点1.1、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与纯数学问题相比,数学实际问题的文字叙述更加语言化,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题目也比较长,数量也比较多,数量关系显得分散隐蔽。
因此,面对一大堆非形式化的材料,许多学生常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产生惧怕数学应用题的心理。
具体表现在:在信息的吸收过程中,受应用题中提供信息的次序,过多的干扰语句的影响,许多学生读不懂题意只好放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受学生自身阅读分析能力以及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许多学生缺乏把握应用题的整体数学结构,并对全立体结构的信息作分层面的线性剖析的能力。
即使能读懂题意,也无法解题;在信息提炼过程中,受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影响,许多学生无法把实际问题与对应的数学模型联系起来,缺乏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的转译能力。
数学建模问题是用数学知识和数学分法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涉及到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创造性劳动的动力因素和基本条件,它主要包括以下要素:自觉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稳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和独立的个性;强烈而明确的价值观;有效的组织知识。
许多学生由于不具备以上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对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信心。
1.2、对实际问题中一些名词术语感到生疏由于数学应用题中往往有许多其他知识领域的名词术语,而学生从小到大一直生长在学校,与外界接触较少,对这些名词术语感到很陌生,不知其意,从而就无法读懂题,更无法正确理解题意,比如实际生活中的利率、利润、打折、保险金、保险费、纳税率、折旧率、移动电话的收费标准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基本意思都没搞懂。
如果涉及到这些概念的实际问题就谈不上如何去理解了,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例如:从2001年2月21日起,中国电信执行新的电话收费标准,其中本地网营业区内通话费是:前3分钟为0.2元(不足3分钟按3分钟计算),以后每分钟加收0.1元(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算)。
上星期天,一位同学调查了A、B、C、D、E五位同学某天打本地网营业区内电话的电话时间情况,原始数据如表一:A B C D E第一次通话时间3分3分45秒3分55秒3分20秒6分第二次通话时间0分4分3分40秒4分50秒0分第三次通话时间0分0分5分2分0分表二:时间段频数累计频数0≤t≤33≤t≤44<t≤55<t≤6⑴D同学这天的通话费是什么?⑵设通话时间为T(分),试根据表一填写频数(落在某一时间段上的通话次数)分布表(表二)⑶调整前执行的原电话收费标准是:每3分钟为0.2元(不足3分钟的按3分钟计算)。
问:这五位同学这天的实际平均通话费与用原电话收费标准算出的平均通话费相比,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若增多,多多少?若减少,少多少?本问题就涉及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名词术语:本地网,通话费、收费标准、通话时间、时间段等,若让学生自己到电信局进行调查将这些名词的意思完全弄明白后,教师再分析讲解,学生就易搞懂了。
1.3对数据处理缺乏适当的方法许多实际问题中涉及到的数据多且杂乱,学生面对如此多而杂乱的数据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应把哪个数据作为思维起点,从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某食品厂定期购买面粉,已知该厂每天需用面粉6吨,每吨面粉的价格为1800元,面粉的保管等其他费用为平均每吨每天3元,购买面粉每次需支付运费900元。
⑴求该厂多少天购买一次面粉,才能使平均每天支付的总费用最少?⑵若提供面粉的公司规定:当一次购买面粉不少于210吨时,其价格可享受9折优惠(即原价的90%),问该厂是否考虑利用此优惠条件?请说明理由。
本问题涉及到的量有:每天需用面粉6吨,每吨面粉价格1800,购买面粉运费每次900元,保管每吨面粉每天3元,所求的问题⑴多少天购买一次面粉,才能使平均每天所支付的总费用最少?⑵是否考虑9折优惠,条件是每次购进面粉不少于210吨?在这诸多量中,到底从哪个量入手建立怎样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许多学生是一片茫然。
1.4缺乏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数学模式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函数显示,有的以方程显示有的以图形显示,有的以不等式显示,有的以概率显示,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模型,具体到一个实际问题来讲,判断这个实际问题与哪类数学知识相关,用什么样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是学生深感困难的一个环节。
例如:某乡为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由政府投资兴建了甲、乙两个企业,1997年该乡从甲企业获得利润320万元,从乙企业获得利润720万元,以后每年上交的利润是:甲企业以1.5倍的速度递增,而乙企业则为上一年利润的2/3,根据测算,该乡从两个企业获得的利润达到2000万元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达到8000万元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⑴若以1997年为第一年,则该乡从上述两个企业获得利润最少的一年是哪一年,该年还需要筹集多少万元才能解决温饱问题?⑵试估算2005年底该乡能否达到小康水平?为什么?根据调查结果,学生阅读了以上题目,问其想到了什么数学知识,许多学生答不出来。
我认为答不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存在把主要语言换成数学语言的转换障碍。
数学语言主要指数学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是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数学语言简练、抽象、严谨。
甚至有些晦涩。
如“函数,形式简练但十分抽象,许多学生由于过不了数学语言关,符号化意识弱,无法把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从而无法将实际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
二、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要点及方法2.1根据经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重点要过好三关:事理关,读懂题意,知道讲的是什么问题;文理关:需要将“问题情景“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用数学式子表达关系;数理关: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检索能力,认定或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完成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
总之,实际应用问题的难点是:“问题情景的数学化”。
因此必须强化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抽象化能力”这样才能剥去“实际应用问题”的神秘面纱,还学生数学之真面目。
2.2数学建模遵循如下程式(或流程)①审题:审题是建模的起步,审题分为读懂和加深理解两个层次,把“问题情景译为数学语言,找出问题的主要关系。
②建模:把实际问题主要关系近似化,形式化,抽象成数学问题;③解模:把数学问题化为常规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求解。
④检验:对求解的结果进行验证或评估,对错误加以调节,或将结果应用于现实,作出解释或预测。
其程式如下:三、克服数学建模困难的对策针对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困难以及解实际应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如数学语言,数学阅读理解等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具体地讲,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3.1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是他能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基础,更是他将来能适应经济时代必备的心理素质。
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国家都把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实际问题的教学,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自信。
例如:我曾经安排学生个人或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储蓄存款利息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储蓄存款的最佳期限:假设向银行存款1000元,试计算5年后可得的利息金额,存款方式为⑴5年定期,整存整取;⑵1年定期,每年到期后本息转存;⑶先存2年定期,到期后本息转存3年定期;⑷半年定期,每次到期后本息转存,以上存款方式哪种所得利息最多?试用数学原理说明所得结论,这次活动学生兴趣很高,在没有任何强制要求下,学生们个个都去银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出了存款得息最多的方案。
用数学原理解释说明也十分中肯。
从这个例子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联系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验数学,并尝到成功的乐趣,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3.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通过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数学教学也必须重视数学阅读,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阅读的乐趣及对学习的益处。
从而在兴趣和利益的驱动下自觉主动地进行数学阅读。
具体地讲,强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学会说题。
所谓说题,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题目后,进行分析思考,说出题目提供的信息条件,现象过程,解题思路及应采用的规律方法等等。
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览全题说题目的要素,也可让学生剖析字句,说题目的条件;还可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后说解题步骤;(2)组织适当的课堂探究交流,课堂探究交流常常需要教师给出一个中心议题或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围绕议题发表见解、互相讨论;实践证明,课堂探究交流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探究交流对学生独立活动的自由度增大,可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提问、反驳、论证、收集材料,统计数据等多种活动并与别人的思想进行比较,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