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哲學選修課論文

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

課程名字:中國哲學概論-老子哲學

學院:電腦學院

專業班級電腦科學與技術2班

姓名:孫琪

學號: 20075333

指導老師:周開明

【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

老子,中國道教的創始人。他創立的道教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道教講究“無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說的是,道可以派生出萬事萬物,一切皆來源於“道”。人們通過修煉,修心養性,就可以達到一種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人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世,處理事情,一種方法不行,就可以換一種方法,要懂得“變通”。改變自已的思維,或許就是成功的開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偉大的事業要從小事做起,小事不願做,大事豈不成為空想之事。從小事做起,還可以培養我們的堅強意志,

成功的自信心。因此,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踏踏實實地從小事做起。老子的哲學思想還強調“無為”。“無為”是指“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大作為,大智慧的表現。正所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在世界舞臺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以“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式處理國際事務,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學的影響. 老子的人生哲學,對我們的為人處世不也是一種啟迪嗎?

老子認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則也應是人的行為規範,應把對自然法則的認識上升到了人類行為價值的高度。人類應“放德而行,循道而趨”,“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聖人最顯著的品格,就是對自然萬物與人類社會基本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將自己的行為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融為一體。把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這一總法則,用於修身處事,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老子認為"抱一而為天下式"有三個要點:"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認為,天慈萬物,道是"善利萬物而不爭",人也應該效法天道"執左卷而不責於人"。範應元說:"吾之心慈愛素具,由愛親愛君推而愛人愛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愛故能勇於行道,使親安君尊,而天下無棄人,物無棄物也"。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在說應該做到以寬厚仁慈的心態待人接物,成人之美,與人為善。老子說;"聖人

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將救之,以慈衛之"。韓非子注曰:"慈於子者,不敢絕衣食;慈於身者,不敢離法度;慈於方圓者,不敢舍規矩。"

寬厚仁慈,既是愛人,又是愛己,這可謂是安心立命之本。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養性之要

老子說:"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於貪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不貪欲,則甘於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貪欲充塞其中以欲亂情,故而內心清靜,以至能順應本性以行天道,則能盡自然之理,以應萬變而依然能平安如故。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範應元解釋說:"躁極則寒,寒則萬物凋零;靜極則熱,熱則萬物生長。是知躁動者,死之根;清靜者,生之根。故知清靜者,為天下之正也。體道者,成而若缺,滿而若沖,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辯而若訥,亦無不出於清靜矣。雖然,人豈有靜而不動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靜為正爾。"

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毀系於心,榮辱勞其神,從而達到哀樂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遙境界。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黃帝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經常保持澹泊清靜的心態,致使神安體健,這是老子告誡我們的修身養性之要。

(三).謙虛柔和是立身處事之則。

滿招損,謙受益。老子說:"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錯誤,讓謙虛為妄知和改正錯誤在心中預留天地。故而,只有謙虛方能明道,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所以,善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

我能虛靜謙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萬殊:"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違自然之理,順則吉,逆則凶;去其主觀任意,因物之性,隨易應物;"為無為,事無事","不敢為天下先"。順應客觀規律,不與事物的自然之道相爭,則將無所不通。"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夫唯不爭,故無尤"。物極則反,過盛必衰,盈滿則覆。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這也即是孔子所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過猶不及",孟子所謂'仲尼不為已甚'之意。列寧也說:"真理走過一步,即是謬誤。"

為人處事一定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柔順自然,持中和之道,無過無不及。虛則明道,柔能克剛,不盈則弊不新成。謙虛柔和可謂是老子教導我們的立身處事之則。

老子的人生哲學和他的政治哲學相同,也只是要人無知無欲。詳細的節目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他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四).“道生萬物”——老子人生哲學的本體論、生成論根基“道”範疇是老子哲學中最高的範疇,當然也是老子人生哲學的建構基礎. “道”範疇在這裏兼有本體論和生成論的意味. 張岱年先生指出“在中國哲學中,宇宙生成論說和宇宙本體論說,往往是相互統一,相互結合的……老子的道既是‘萬物之母’又是‘萬物之宗’;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有天地萬物的存在依據. ”

老子哲學中,宇宙生存論和宇宙本體論是混而不分的.如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曰之為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顯然是從宇宙生成論的角度對道做的解說.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產生了天地萬物.

但是老子的道還具有本體論的意思.如他所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宗”在這裏是根據的意思.老子還說“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作為萬物之母,產生了萬物之後,並沒有消失,而是存在於萬物之中,成為其成長發展的內在根據.這是典型的本體論說法.

老子認為認為,人和宇宙都是由作為本體的道派生的.道和宇宙萬物是

“一”與“多”的關係. “一”產生“多”.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多”回歸於一. “多”中之一的人道是天道中重要的一環.老子進而從道的複歸想到人性的複歸.在他看來,人的自然淳樸本性作為人之所以為人,作為作為至善至美的人生價值觀的內在依據,自身正是本體的道、宇宙發展的普遍法則的延伸.天道和人道本來就是內在的統一的——天道內在的要求人道與之相符合,人道複歸於原初的道又是人道運動的必然趨勢.只有實現了人性的複歸,達到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生的合一,才能進入至善至美的境界.老子的開創性就在於力排人道天道的外在性,開始將其作為世界對立而又關聯的兩端來考察,在中國歷史上首創性的從邏輯思維的角度來論證二者的統一性,開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之濫觴.

(五).“域中四大,人居其一”——人的覺醒與個體價值的高揚

老子的時代是人類主體復興的時代,人在與天自然的鬥爭中自我意識一步一步的走向覺醒.基於對天道與人道的內在統一性的覺解,老子提出了重視和肯定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特殊方式.

首先,人在自然界究竟佔有什麼地位?老子明確的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人居其一”宇宙雖大,人在宇宙中並不渺小,並非無足輕重.人應該自珍自貴,自愛自重.將天地與人相提並論,表明老子對人內在價值的肯定,基於對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關注,老子猛烈的抨擊了當時的統治者不把人當人看的非道德的行為,並警告統治者對人民要“無押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老子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理性意識、人的意識的覺醒,反映了古代先哲對原始的生命一體原則

的突破和超越.

其次,對人的覺醒意味著對鬼神支配人的思想的懷疑和拋棄.老子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就是說,只要人們依循著道,鬼神就不會對人起作用.老子的態度非常的明朗: “牛鬼蛇神”在道的面前沒有任何的意義,道及其派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老子就是這樣通過對天命及鬼神的否定和揚棄來推崇道,進而推崇人,因而人的價值不過是道的價值在人身上的彰顯而已.

最後,老子思想最珍貴的部分在於其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和個體主體地位的張揚.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人的地位和價值最終都要落實在人的個體層面上.“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眾人皆有餘,而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在這裏刻畫了一個得道的聖人獨特的個性和心理意識.而這種獨特的個性和心理意識集中的體現在“獨”“異“二字.老子在個性扭曲,大德喪失的時代高歌自我,宣揚自珍自貴,自愛自重,自存自保的重要性無疑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1.不爭善下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以水喻人生,認為最高的善人士人應該象水一樣,具備水的所有善性,與而不取。有容納百川的度量,善利萬物的品格。隱隱不爭,虛懷若谷。對於“上善若水”老子提出了水的七種德行。這是老子人生哲學的內在要求:“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水性和人性在這裏達到了最和諧的統一。

⒉柔弱勝剛強之志

所謂“天下至柔馳至堅,江流浩蕩萬山穿”世間水是至柔的東西,遇圓則圓,遇方則方。而水滴石穿,懷山襄棱。柔是老子人生哲學的重要特徵。“人之生至柔,其死也堅強。”柔之勝強,柔之勝剛。體現在人生上則是一種執著堅韌之志。在老子看來,柔弱不是懦弱,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大。“弱者道之用”。弱是對道的踐行和應用,是人意志力的一種體現。

⒊虛靜博大之氣

老子虛靜的虛靜不是癡呆愚笨,而是去欲玄覽,是對自己心靈的觀照。“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老子呼籲人們重視自己內心生命的培養,多傾聽來自心靈的呼喚。只有虛靜恬淡才能清明的境界。才能達到“天人合一”與道齊一的清明的境界,而這種境界就是博大。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不僅能擁有質樸,清新,快樂的生活,而且還能不斷突破自我的藩籬,才能淨化自己的心靈,開拓日新。

別人都想要昭昭察察的知識,他卻要那昏昏悶悶的愚人之心。此段所說的“貴食母”,即是前所引的“虛其心,實其腹”。老子別處又說:“聖人為腹不為目”,也是此意。老子只要人肚子吃得飽飽的,做一個無思無慮的愚人,不願人做有學問知識的文明人。這種觀念,也是時勢的反動。隰有萇楚的詩人說:”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老子的意思,正與此相同.知識愈高,欲望愈難滿足,又眼見許多不合意

的事,心生無限煩惱,倒不如無知的草木,無思慮的初民,反可以混混沌沌,自尋樂趣.老子常勸人知足.他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慘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但是知足不是容易做到的。知識越開,越不能知足。故若要知足,除非毀除一切知識。

老子的人生哲學,還有一個重要觀念,叫做“不爭主義“。他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知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這種學說,也是時勢的反動。。那個時代是一個兵禍連年的時代。小國不能自保,大國又爭霸權不肯相下。老子生於這個時代,深知武力的競爭,以暴禦暴,只有更烈,決沒有止境。只有消極的軟工夫,可以抵抗強暴。狂風吹不斷柳絲,齒落而舌長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衝開山石,鑿成江河。人類交際也是如此。湯之於葛,太王之於狄人,都是用柔道取勝。楚莊王不能奈何那肉袒出迎的鄭伯,也是這個道理。老子時的小國,如宋,如鄭,處列強之間,全靠柔道取勝。故老子提出這個不爭主義,要人知道柔弱能勝剛強;要人知道“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他教人莫要“為天下先”,又教人“抱怨以德”。他要小國下大國,大國下小國。他說暫時吃虧忍辱,並不害事。要知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話含有他的天道觀念。他深信“自然法”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故一切德其自然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都是天道之自然宇宙之間,自有“司殺者殺”,故強梁的總不得好死。我們盡可逆來順受,且看天道的自然因果罷

電腦科學技術2班

孫琪20075333

哲学与人生前言

《哲学与人生》前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难点】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5.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这学期开始,我们要来学习一门新课——哲学与人生。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究竟要

教会我们什么呢?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一个有头脑、勤思考的人。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板书) (一)哲学是什么?(板书) 教师活动: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想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大家。①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同学们举出了许多人与动物区别的例子。但是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思想,能够思考。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②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你可以举一下你现在所想的问题作为例子。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不管同学刚才说的思考中午吃什么穿什么怎么赚钱的问题,或者是等下会不会下雨,天气会不会降温,地震会不会到来,实际上归结起来都是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更加有意义。为了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我们不仅要思考我们自身,同时也要思考我们身边的世界。而思考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懂得具体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一些哲学知识。 事实上,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学问。它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哲学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意思是爱智慧;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疑人偷斧) 举例:疑邻偷斧 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

人生哲理文章_人生感悟

人生哲理文章 同一件事要说多少遍才算多?同一个错误要犯多少次才算蠢?无法记取教训,是为了不服输,还是为了真理?未知生死,谈生死有何意义?如果每个人都活在X光的照射下,每个人见到的都是全身的骷颅头,没有皮肤,没有肉,不知,这样还会不会有“谁爱谁”的问题? 阳光,总是滋养大地,却有人因为太热而中暑。月光。总是指引晚归的人回家,但月光本身却不发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古不变的定律,却要人们付出一次次的代价,究竟,为的是什么? 我努力赚钱,功成名就后,为的是什么?我考第一名,得到众人的肯定后,然后呢?放弃光环,等于放弃生活的目标?我究竟为什么要得到大家的赞美与认同?如果有一天,赞美你的人消失了呢?世间的无常,是大家避谈的。活的快乐就好,想这些做什么? 生活在阳光下的人,真的无法体会黑暗的思想吗?生活在黑暗思想的人,真的无法到达阳光的国度吗?当我看到一些年老者退休后,不管之前多丰功伟业,归隐后,天天电视不断,吃饭睡觉看电视,然后因为身体的老迈而什么事也不能做。我在想,他们在等死。不能死,却等死,能不能不要这样过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为自己做了什么?我常这样问自己,我为自己做了什么?日后,我还想要做什么? 人人心中有把尺,拿来丈量别人时,总是量的很仔细。丈量

自己时,总是马马虎虎。同样的一把尺,却量出不同的结果。这把尺,同时也量出了拿尺人的心胸与气度。 以上的思绪,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谁对谁错,或许也没定论,就是观感的不同罢了。在此,我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果可以接受,就拿去用,如果不可就笑笑的当作看了一部电影吧。 一.同一件事要说多少遍才算多? 只要对方不记得,说多少遍都不算多。只要对方记得,说两次都嫌多。 二.同一个错误要犯多少次才算蠢? 两次,两次就算蠢了。如果真能记取教训,怎会让自己不断重复自己的过错呢?但是,人啊,却不是常常会记取教训的。说铁齿也行,总是希望找到解决之道,但是,在找到方法之前,我们会不断的尝试,或许会一直在同一点失败。若日后成功了,会让人说:“您真是锲而不舍,有毅力,难怪会成功。”但是,如若失败了,别人会说:“真是傻瓜啊,怎么学不乖呢?”这真是应了那一句话:“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啊! 三.未知生死,谈生死有何意义? 连自己活着要做什么都搞不定了,谈什么死呢?没有死过的人,如何描述那滋味?没有去到阴间再回魂阳间者,如何懂得了死后的世界?有时,活着的世界都还摸不透,走不完,甚至有些事终其一生都无法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谈死呢? 或许谈死无意义。但是,亲人朋友往生后的悲痛,就与死相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老子的思想哲学法则:“自然”

老子的思想哲学法则:“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 都要法“道”,但道并不是毫无规则的,为所欲为的,她还必须以自然为法则。这并不是说“道”的上面还有一个自然的东西,要道去遵循。“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就如此的意义,应理解为道的精神所在。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导性的部分。是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道和德之所以得到万物的仰尊,就在于 她们常法自然,道和德的价值就在于自然,若不以自然为法就会失去其价值。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却在“自然”两个字上。他的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哲学故都是 以自然为宗,他的宇宙论观念也以自然为法。因此我们若把老子的哲学,说成是“自然哲学”,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的哲学观念是“自然”,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也是“自然”。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 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无私——无欲、无为——无争,还表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的无常心,就是无私心。若是作为管理者或 统治者,既然是无私心当然也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了。若用现在的理念来说的话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难怪有人在评点道德经时说,这是民主国家运用思想和法则。但在老子来说,只是顺其“自然”,只是顺应自然而已。“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管理 者的目标就是要“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自身又怎么能有为呢?“我无为而民自化”管理者又何必要有为呢?自然无为的结果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论是 面对自然界,还是面对人生或治政以及修身,老子的思想无不是以自然为本。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老子的思想的哲学观念是“自然”,老子的思想的哲学法则是“自然”,无不都 是以“自然”为本。“自然”是老子思想学说的精神之所在。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最新人生哲理感悟句子

最新人生哲理感悟句子 1)舍得小,就有可能得大;舍得近,就有可能得到远。人生若只 如初见,我们就体会不到成败和悲欢。因为没有,从不担心失去;因 为想要,才会患得患失。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真正属于你,我们 也不过是个匆匆的过客,赤条条的来,一无所有的离开。 2)给自己一双慧眼,去观察,去体验,去欢喜,不管生活给你布置了多么曲折的过程,相信生活,对生活的最大尊重,就是快乐的 运用生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生命需要双脚去丈量,所有 的善良需要去结缘。 4)要修炼平淡的心境,拿得起,又放得下,时不我待,我们有过泪雨,我们固执得不肯回头,我们可以漫不经心的不在乎自己为了 他人,我们也可以爱自己多一点无关风雨,我们也可以爱自己胜过爱,爱情只为人生短短几度春秋。 5)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凡此 种种,每一个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所以,每一次烦恼的出现,都是一个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 6)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 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7)我不喜欢一切等。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好坏未卜之事,不好不坏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等的时候,一颗心悬着,这滋 味不好受。 8)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缅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是悲剧。如果你只是等待,发 生的事情只会是你变老了。

9)独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人如若畏惧独处讨厌寂寞稍稍闲下来就有呼朋引伴的冲动,那至少能证明其精神力量还很薄弱。 10)做人须简单,不慕繁华,不必雕琢。不贪功急进,不张扬自我,不负重心灵,不伪装精神,不沉迷幻想,不茫然未来。走今天 的路,过当下的生活。 11)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变模糊的全过程,心会在泪水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 澈明晰。 12)默契是什么?始初,默契是一场交谈,说了就懂了。后来,默契是一个眼神,看到就明了。再后来,默契是一种信念,想到就心安。默契,成就了世上最有温度的距离。 13)生活就是这样,在这里失去了,往往会在那里得到回报,就 好比爱情,你在这里得到了伤害,却在那个人那里得到了宠爱。 14)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夺取胜利;比别人多 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15)要学会在轻淡无形,不给别人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去爱一个人。很好的爱一个人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办到——保持足够距离,拥有适宜的谦卑。 16)我们似乎总会在某一年,爆发性地长大,爆发性地觉悟,爆 发性地知道某个真相,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的时间的刻度,成了一 道分界线。 17)守护一个人需要太大的勇气,也许没有山盟海誓,但只要诚 心正意,也可以生死相依。两人走到最后,往往就是一个靠,你依 靠我,我依靠你,走过生命的晴天和雨季。

哲学与人生试题(标准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卷(练习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 C ) A 唯心主义哲学 B 普遍联系的哲学 C 一切从实际出发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一叶知秋”是运用( C )的结果。 A、发散思维 B、原点思维 C、联动思维 D、逆向思维 3、“窥一斑而知全豹是( B )的例子。 A、发散思维 B、联动思维 C、原点思维 D、逆向思维 4、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D )。 A、历史事件有重复性 B、历史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C、历史现象是独一无二的 D、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 ( C )所在。 A、国家利益 B、集体利益 C、自己的利益 D、他人的利益 6、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 A )。 A、有主观性 B、有个体差异性 C、有实现可能性 D、有超越性 7、人的本质是( D ) A、人的自然属性即食欲、情欲、求生欲 B、自私就是人的本质 C、追求自由 D、社会关系的总和

8、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 )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9、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B )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10、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9月16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嫦娥一号”已经进入到西昌卫星发射场,预计于10月中下旬发射升空。人类能够发射探月卫星,说明了:( B ) ①规律是客观的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人们可以摆脱规律的束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2007年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揭牌仪式在监察部举行。事实证明,加大预防,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败措施。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就是有效开展预防腐败工作的需要。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 )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要推出新举措,就能彻底解决腐败问题 C.要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国家相关部门认真行使国家职能有利于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 12、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构想,是幻想人民永远定居在一个闭塞的小天地里,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这一构想与陶园明的“世外桃园”都不可能实现,是因为:( B ) 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 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 《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 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 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 的动摇相关的。《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易传》共有十篇,又称十翼。它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广大的哲 学思想体系,企图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进行理论概括,但是这样一个抽象思辨的内容是 利用了《易经》原有的卜筮框架来建构的。易传非常注意对立面的平衡和稳定,重视对立 面的相互转化,强调发展变化。《易传》的作者用阴阳范畴全面解释了这一对基本符号,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原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易传》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现象都具有阴阳的性质,不仅自然现象的气上有阴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有 阴阳,社会现象上的君臣、父子、夫妇有阴阳,而且数学上的奇偶,品性上的刚柔,道德上的 仁义,以及行为上的屈伸进退等也都有阴阳,天地万物的变化运动都可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 的对立运动。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 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 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 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 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周易》认为”

人生感悟短语 经典人生哲理句子精选

人生感悟短语经典人生哲理句子精选 分类:默认分类发表于:2009-12-11 09:38:39喜欢(10)评论(21)阅读(875) 男人,你长的可以不帅,但你这个人可以帅,而且,那才是真正得帅。(当然,女人也是同样得道理)所以,不必在穿着打扮上花太多心思。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 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达到成功的,成功的背后

一定有许多人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帮助你,你要永远感激他们。 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完成两大积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资本与信誉的积累。当你自认已完成这两大积累时,那你想要做什么都会成功。 进入社会,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可以,但是不要为爱受伤。 或文或武,我是说你要有一样能行得地方,样样通样样松是为人之禁忌。样样通几样更通方是境界。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但要记得反省。 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

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天地没有意志,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_哲理故事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 以柔克刚 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又说:“守柔曰强。”这些教诲也是老子让人们成功的法宝。 今天,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怎么样给女儿、儿子教诲呢?我们常对子女说:“儿子女儿,你们要勇敢地前进!”对不对呀?对呀。老子一看就笑了:“你这个爸爸妈妈还不到位,就知道前进,如果碰到了南墙还前进?那只会头破血流。”如果我们对子女说:能够前进就前进,但也要学会后退再后退,如果向前走不通的话,就应该及时后退啊,就智慧得多。 我们现在的爹妈还这样教育孩子:“要刚强、要坚强。”如果老子来了会说:“孩子是要刚强、坚强,但是还必须学会柔弱再柔弱。”为什么大学生、中学生会有很多的人跳楼、出走啊?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受不了挫折。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弱胜刚强,以坚韧面对人生的困惑。 我们还这样教育子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有问题,你往高处走,走走走,走到高处不胜寒啊!聪明的父母应该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人是要往高处走,但还必须学会往低处行。”那么你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前进就前进,能后退就后退,能刚强就刚强,能柔弱就柔弱,能往低处走就往低处走,能往高处行就往高处行。 控制欲望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要找到成功的道,想要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还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 比如,人人都想富,那么怎么算富有呢?老子讲财富不是用数字来衡量的,他说:“知足者富。” 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华丽的别墅、高档的小车,这真的很富有吗?相反,有些下岗的家庭,一个月就只有几百块钱,还要供孩子读书,就真的不富有吗? 不一定!因为富有是不能一律用金钱来计算的,健康能用金钱计算吗?爱情能用金钱计算吗?儿女之间的感情能用金钱计算吗?而且就算有很多的钱财,若是不知足的人,永远觉得自己比不上更富有的人,老是觉得还不够富。当然“知足者富”,也并不是说越穷越好,而是你有多大本领致富就到什么档次,能在这一点上知足也就是富。 老子还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多藏必厚亡(藏得多,丢失得也多)”。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物特别多,但正是她“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马上盯住不放过,就盗挖,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啊!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 无为而无不为 这就又应和了老子说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国和煎一条小鱼是一样的,不能胡乱折腾。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里根总统看到这句话被感动了,把这句话写进了他的国情咨文中。老子的智慧,没有国界,没有时限,只要能正确地理解与运用它,就会产生效益。

老子哲学与人生境界

老子哲学与人生境界 老子有关真、善、美、艺术和人生理想境界的观念,由于始终贯穿着“无为而无不为”的哲理精神、通体充满了原始历史的深厚底蕴,就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构成了后世中国哲学相应观念的原初起点,并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之“无为”与“真”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从“道”的本体论和“人”的存在论角度,全面深入地阐发了“无为”观念。一方面明确肯定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本质特征(《老子》三 十七章;本文下引《老子》,只注章数),另一方面又从这一点出发,为“人”确立了一种旨在效法“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 从思想实质看,老子确立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不仅浸润着深厚的原始历史底蕴,精辟地揭示出原始人绵延几百万年之久的时代精神,而且还为中国主流哲学特有的“人为情理”精神奠定了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起点,使其明显不同于西方主流哲学的“认知理性”精神。本文对老子人生境界观的分析,将立足于对其哲学精 神的这种理解之上。 从比较的视角看,在西方主流哲学中,由于认知理性精神的主导效应,所谓的“真”(aletheia,truth)总是具有 鲜明的“主客二分”意蕴,一方面是指外界事物自身的本质规律亦即“真实”,另一方面又可以指主体的人在认知活动中形成的对于外界事物的正确知识亦即“真理”,从而在自身中兼

有了“客观真实”与“主观真知”两重性的内涵。相比之下,老子哲学则从一个全新的维度阐发了“真”的哲理意蕴,并对后世中国哲学的“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老子在“道”的本体论层面上运用“真”字。他提出的“道之为物……其精甚真”(二十一章)的命题,显然是把“真”理解为“道”自身的真实本性。表面上看,这里说的“真”与西方主流哲学的“真实”概念意指客观事物自身本质的内涵是十分接近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二者间存在着 某些深度的差异。 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子强调的“道”之“真”,首先是指“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纯真本性;因此,它不是在“主客二分”中与人的主观认知亦即“真理”相对而言,而主要是在“天人合一”中与人的存在样态内在相关。换句话说,老子之所以强调“道”之“真”,并不是要求人们通过理性思维(“智慧”)去认识和把握外界事物(包括“道”)的“真理”,而首先是要求人们效法“道”的纯真本性,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范式实现自己的存在。 果然,老子也在“人”的存在论层面上运用“真”字。例如,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的命题中,“真”字就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用来描述人在“知”中的存在状况,而是用来描述人在“德”中的存在样态。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老子之所以强调“道”之“真”,并不是要求人们获得有关“道”的真理知识,而是要求人们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中做到“修身德真”,亦即去除“有为”文明的扭曲异化、回归原始纯朴的“天真”本性。 所以,毫不奇怪,在《老子》文本中,所谓“伪”无一例外地都是与“人为”或“智慧”直接相关,诸如“为者败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哲学赋予我们人生的智慧 在论述哲学和人生的关系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人生。在辨明其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两者内在的联系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架构。 1.哲学和人生 那么,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简单的说,哲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同时也是人们面对问题时所选择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但这种眼光和方法不是单一的、个性化的,不是你、我、他任何一人随随便便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许许多多哲学理论家分析、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系统理论,一种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那么人生呢?英汉词典中给出了我们这样的解释:“[human life;life] [activity of a life]人生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一生中所有的活动。”这是一个基于物质第一性的客观描述,但根据马克思哲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不能忽略在所有过程中和活动背后的那些思想、知识、情感和认识。所以总的说来,人生包括物质条件约束下的客观人生和意识无限延伸的主观人生。 从这两个定义出发,我们或许能摸索到一些哲学和人生关系的简单脉络:哲学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态度指引着人们的主观人生,丰富我们的思想,强化我们的知识,分析我们的情感,深化我们的认识,并且在这些意识层面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反作用于我们的客观人生,使我们的行为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哲学来源于人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生这个大的课堂,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屡次地证明着哲学的智慧。 2.智慧的哲学健康的人生 从对哲学和人生概念和关系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智慧。近代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有这样的论述:“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在我们的政治书中,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就是说,哲学不能具体能告诉我们1+1是否等于2,纳放入水中是不是能燃烧,恐龙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哲学可以教会我们用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研究1+1是不是只能等于二,去试一试纳在水里究竟会怎样,去收集有关恐龙存在的种种证据,这就是哲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我们都是幸运的现代人,因为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对这个世界的。不仅有前人留下的丰富物质遗产,同时还有系统科学,趋于完善的哲学思想来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迷茫。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在学习中,我们面对事物,学会了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了那些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幼稚错误;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顺应规律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明白量变质变的原理,懂得如果不防微杜渐,一点点小错误的积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明白矛盾的重点论,知道了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时候,抓住其主要方面,其他都能迎刃而解;我们明白…… 哲学以它巨大的智慧力量丰富着我们的内心,壮大着我们的力量。在哲学的引领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目的,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学会智慧的面对这个世界,以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奉献给我们的家人、朋友、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因为马克思哲学同时告诉我们,人具有社会性,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因此奉献社会,其实就是贡献我们自身。这才是人们一生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

关于人生哲理感悟的句子

关于人生哲理感悟的句子 人生要经过一些事,才能看清一些人;看清一些人,才能读懂一些情。天会下雨人会变,世事难判断;人字好写心难懂,人心不简单。 关于人生哲理感悟的句子 1.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2. 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 3. 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4.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达到成功的,成功的背后一定有许多人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帮助你,你要永远感激他们。 5. 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完成两大积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资本与信誉的积累。当你自认已完成这两大积累时,那你想要做什么都会成功。 6. 进入社会,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7. 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可以,但是不要为爱受伤。 8. 或文或武,我是说你要有一样能行得地方,样样通样样松是为人之禁忌。样样通几样更通方是境界。 9.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10. 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11.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12.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

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通晓天文星象历史文化知识,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知道岁星约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能准确推算朔日认为天道并非高远莫测,在其著作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和辩证法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老子还吸收了很多农业医学方面的经验如“治人事莫若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专气致柔”等。 史官出身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制的腐朽和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他反对奴隶制的典章制度、礼乐文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 《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⑩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为,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朴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