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下的廉政文化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本思想下的廉政文化论文

一、《淮南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民者,国之本也”———以民为本“民者,国之本也”是《淮

南子》民本论的基础,这是把民看作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充分肯定了

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书中还用城墙和基础、树木和根

的关系来比喻君王和他统治的人民的关系“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根深树木就牢固,基础

打得好城墙就坚实,人民安定君王就能安稳。统治者得到了民众的力量、民心,才能拥有了天下,才能强大“所谓有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了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能成霸

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

能用人力者,得人心者也”。书中还指出了在战争中人民也起着关键

性的作用“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

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弱小

的也能变强大;反之,强大的也会被灭亡。可见,“民心向背,决定着

国家的治乱和安危”。所以它说“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

均也。”“楚国山川不变,土地不易,民性不殊。昭王则相率而殉之,灵王则倍畔而去之。得民之与失民也”。民心的向背对于政权的巩固

非常重要,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保证,更是治国成败的关键。

(二)“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国家要发展必须有安定团

结的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环境是不能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更谈不上理想的最终实现。《淮南子》以“民者,国之本也”为基础,并将其加以具体化,提出了“安民”的思想“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为治之本,务在宁民。”所谓“安民”就是安定民心,使民

众感觉到安定、安乐。人民安宁了,天下就太平了。由书中的“食者,民之本”,可知刘安认为治国安民要首先考虑民食问题,要使百姓食

用丰足,满足生活的需求“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自古民以食为天,安民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百姓的食用问题,这也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首

要问题。书中还详细地论述了使百姓食用丰足,解决人民粮食问题的

方法“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来积极发展生产,以使“群

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

桑麻,肥境高下,各因其宜,邱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

人民就会“衣食饶溢”,“生无乏用,死无转尸。”书中还进一步指

出“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

节欲。”统治者不但要“勿夺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还要“省事”、“节欲”来减轻百姓的负担、苛政、徭役,“仁君明主其取下有节,

自养有度”。书中也称赞古代的明君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古之君

人者,其惨怛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而冬不被裘。岁登民丰,乃始县钟鼓,陈列干戚,君臣上下,同心而乐之,国无哀人。”并斥责暴君乱主只顾自己的享乐,一味的横征暴敛“取民则不

裁其力,求于下则不量其积。”所以君主理应考虑到百姓生活,根据

人民的财力适当地征收赋税,人民不遭受“饥寒之患”,安于生产,

食用丰足,才能“奸邪不生,安乐无事”。所以说君主理应考虑到百

姓的利益,使人民安于生产,食用丰足,才能获得安定的统治环境,

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利民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利民”思想早在儒家著作中就有记录,比如《论语》中的“因民之所利

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淮南子》继承了儒家这个思想,并

根据西汉前期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认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明确提出了“利民”是治国的“常道”,也充分体现出《淮

南子》对“利民”的重视水准。书中还把“利民”作为国君治理国家

的一个重要原则,用“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

其职,而处士修其道。……何则?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

乐其间。”说明正是因为古代人主有利民之心才有这种“至德之世”。《淮南子》认为,利民是指“万人之利”,而不是一己之私利。“是

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万人之利。”“尧之有天下也,非

贪万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征,强凌弱,众暴寡。”

君主不能仅仅为了贪图得利,享受安乐,而是一切行为都要从“利民”的角度出发,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故美国

学者安乐哲认为“在《淮南子》中,作者首要关心的已不是君主的利益,而是百姓之大利,”书中还认为,统治者要利民,就要“防民之

所害,开民之所利”,也就是大力去发展对于人民有利的事情,并要

为民众去除灾害、改革弊端,才能把“利民”这个政策贯彻到底。

“夫防民之所害,开民之所利,威行也”,这就体现了《淮南子》把“利民”和“防害”作为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政教有经,而

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学习“圣人

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的做法,认为统治者的一切所为,都应以

“利于民”、“周于事”为指导,只要对民有利的变革就理应实行,

而不必效法古代,遵循旧例,更不必制于礼乐。这样,社会就会长治

久安,实现治理的目的。

(四)“安民之本,在于足用”———富民统治者想把国家治理好,让

百姓人心稳定,就要让百姓富足,也就是使“民富”。《淮南子》中

通过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提出使民富的主张“西门豹说:‘臣闻王主

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今王欲为霸王者也,臣故蓄积于民。君(魏文侯)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甲兵粟米可立具也。’”藏富于民,富民才能富国,方能成就霸王之业,并且反对“亡国”的“富库”做法。书中还把把“富民”观点与道德连在一起,“秦王之时,或人

菹子,利不足也;刘氏持政,独夫收孤,财有余也。”秦始皇时,民众“利不足”,竟有人宰食自己的儿子,汉初民众“财有余”,连独身

男子也收养孤儿。并且“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

则暴乱起。”民众的安定、安乐及民心的归顺都取决于“富民”,民

富则道德观点也会随之增强。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阐明了富民的政策“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为了让百姓“衣食饶溢”,统治者不但要“因天时”,“尽地财”、“用人力”去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并且还要合理地保护和利用

山林中的树木、动物资源,不能做竭泽而渔的傻事。这样,不但能为

百姓提供更多种的可用资源,还保护了生态资源和它的多样性,使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如“草木未落,刀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

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殷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氦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