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_王汉澜主编《教育学》第十章德育第三节德育过程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德 育
第三节 德 育 过 程
主讲人:张璐
什么是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 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 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 过程。
合理的德育过程,引导、培养和促进着学生的品德的发展。 合理的德育过程,引导、培养和促进着学生的品德的发展。 他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过, 他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过,两者之间是有区 别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 别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 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本身。按照教育学规律, 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本身。按照教育学规律,开展教育工作 应该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规律为前提。下面, 应该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规律为前提。下面,我们就根 据哲学、心理学对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成果, 据哲学、心理学对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成果,概述德育过程的 基本规律。
第二,德育具有多开端性, 第二,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不等于说任何一次德育活动, 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不等于说任何一次德育活动, 或是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道德教育,都必须严格按照知、 或是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道德教育,都必须严格按照知、情、 行的机械程序来进行。恰恰相反,开展德育, 意、行的机械程序来进行。恰恰相反,开展德育,既可以从 知或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或行的锻炼开始, 知或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或行的锻炼开始,具有多端 学生在四因素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不平衡的,而且, 性。学生在四因素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不平衡的,而且,学 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也存在个别差异, 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也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出来的品德面 貌或品德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 貌或品德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 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品德包含了知、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 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 行的过程。 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第一,德育要有全面性, 第一,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再次,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 再次,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这些活动应到包括两方面: 这些活动应到包括两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 一是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实际的活 动; 二是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 二是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 由于人的心里活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一般来说, 由于人的心里活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一般来说,在德育过程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委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 中,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委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 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 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以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 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 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 可见,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 可见,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 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休养活动,是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休养活动,是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的品德能动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不赞同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 相反,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不赞成紧紧抓住青少 年的手不放,一直到17岁还把他们只当作消极的 受教育者的做法。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 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 他还指出,“一个青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的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 仔细 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 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 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说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 养与提高,在学生成长中具有重大意义。
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应该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 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应该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不能厚此 薄彼,有所偏废。学校德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薄彼,有所偏废。学校德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 性和道德行动力量,在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忽略这三个基本的方面。 性和道德行动力量,在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忽略这三个基本的方面。 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异之以行、持之以恒, 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异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儿 童品德中的智、 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 童品德中的智、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不可把 四者割裂,以致对某些因素有所偏废,损害了其整体的功能。 四者割裂,以致对某些因素有所偏废,损害了其整体的功能。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培养他们知 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的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提高 和发展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一)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学生学生年龄和才智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 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 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 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 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 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 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是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 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逐渐培养成为具 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道德主体。
怎么才能做到针对学生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怎么才能做到针对学生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呢? 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呢?
我们就拿中小学生常见的品德问题“言行不一”来说, 我们就拿中小学生常见的品德问题“言行不一”来说,究竟从哪方面 抓起呢?这就的看具体情况来分析了,有的学生可能是对行为规范不理解, 抓起呢?这就的看具体情况来分析了,有的学生可能是对行为规范不理解, 认识不到位,这就要从“ 开始,提高其道德认识,增强自觉性; 认识不到位,这就要从“知”开始,提高其道德认识,增强自觉性;有的 学生可能能说会到,但不力行,这就说明我们要从“ 下手, 学生可能能说会到,但不力行,这就说明我们要从“行”下手,加强其行 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有的学生可能缺乏情感体验, 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有的学生可能缺乏情感体验,没有强有力的行为动 这就要从“ 的培养开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机,这就要从“情”的培养开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各 种措施激发其道德情感,当然,也有的学生可能既懂道理,也能行动, 种措施激发其道德情感,当然,也有的学生可能既懂道理,也能行动,但 意志薄弱,没有控制能力,这就要从“ 开始, 是,意志薄弱,没有控制能力,这就要从“意”开始,通过完成一定的道 德活动来磨练其意志,提高自控能力。 德活动来磨练其意志,提高自控能力。 可见,德育具有多开端性,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研究应从哪里开始, 可见,德育具有多开端性,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研究应从哪里开始,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的两个方面哪 个方面占主导地位呢? 个方面占主导地位呢? 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自觉能动的力量, 尽管学校教育不能控制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但他可以适当引导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品 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应该强调的是,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 活动中,不完全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是能动地吸收与 选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 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收,成为他们自 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
第三,德育要有针对性, 第三,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 方法
道德的知、 道德的知、情、意、行各有不同的特点,对它们的培养还 行各有不同的特点, 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方法来对待, 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方法来对待,应该采取不 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为了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应该针对知、 为了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应该针对知、情、意、行 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而采取不同的德育手段与方法。 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而采取不同的德育手段与方法。
其次, 其次,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 基础
怎样才能使外部的教育影响比较顺利的转化为学生的 内在品德呢? 从根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 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而道德 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学校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的学习、劳动、工 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这些活动都可能具有德育 价值,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意义。但要是这些活动有意义, 则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和思想实际。
二,自我教育的构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教育联系紧密。自我教育能力产生 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他又是进行自我教育活 动的条件。两者互相依赖、彼此促进,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在教师的教育下进行 的。但自我教育与教育不同,是学生个人自己教育自己的活 动。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 我调控能力所构成的。 儿童自幼就有做“好孩子”、“好学生”的热情期望,这 是学生自我期望能力发展的心里学基础。自我教育期望能力是 自我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内在动力。学校应当悉心地呵护这种期 望,热情地激励这这种期望,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期望变得更具 体,
中小学的各类德育活动
志愿者
讲故来自百度文库比赛
法在我心中
种一棵小树、 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
我们想一下,如果德育过程处于静止状态,会得到什么样的 效果呢?
如果德育过程处于静止状态,只让学生端坐静听教师的说教,不仅 缺乏使学生深感兴趣的外部教育活动,而且必将窒息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 活动。学生对教师的说教不但毫无积极性,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在这 种情况下,学生及时被迫顺从教师的要求,其行为也不可能持久,更不可 能把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相反,若把德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进 行的活动过程,那么情况则大不一样,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各种 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因为学生在完成一定的学习、工 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互动中,一方面必须遵循社会、集 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与要求,从而推动他们去开展道德互动,经受道 德锻炼;另一方面自身也会“自然地”产生遵循道德规范、评价和调节人 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 将德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进行的活动过程,学生在这种活 动过程中,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 动过程
首先, 首先,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 地实现的
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 个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 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 恶、爱曾等情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他们上学后,在学校教育引导下,依据一定的 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学习、交往和生活,日益自觉地发现自己的 品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更具自主性、更显个性特点,启发学生构思近期期望,与长远 理想,并把二者联系起来。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 识基础。没有自我评价能力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能 力是在自我贫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 行为能力。他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学校要教育学生善 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如 果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能力,他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和坚持自我教 育即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但他们很难把对自己自 我正确认识付出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德 育
第三节 德 育 过 程
主讲人:张璐
什么是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 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 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 过程。
合理的德育过程,引导、培养和促进着学生的品德的发展。 合理的德育过程,引导、培养和促进着学生的品德的发展。 他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过, 他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过,两者之间是有区 别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 别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 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本身。按照教育学规律, 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本身。按照教育学规律,开展教育工作 应该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规律为前提。下面, 应该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规律为前提。下面,我们就根 据哲学、心理学对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成果, 据哲学、心理学对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成果,概述德育过程的 基本规律。
第二,德育具有多开端性, 第二,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不等于说任何一次德育活动, 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不等于说任何一次德育活动, 或是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道德教育,都必须严格按照知、 或是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道德教育,都必须严格按照知、情、 行的机械程序来进行。恰恰相反,开展德育, 意、行的机械程序来进行。恰恰相反,开展德育,既可以从 知或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或行的锻炼开始, 知或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或行的锻炼开始,具有多端 学生在四因素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不平衡的,而且, 性。学生在四因素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不平衡的,而且,学 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也存在个别差异, 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也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出来的品德面 貌或品德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 貌或品德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 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品德包含了知、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 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 行的过程。 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第一,德育要有全面性, 第一,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再次,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 再次,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这些活动应到包括两方面: 这些活动应到包括两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 一是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实际的活 动; 二是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 二是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 由于人的心里活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一般来说, 由于人的心里活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一般来说,在德育过程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委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 中,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委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 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 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以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 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 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 可见,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 可见,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 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休养活动,是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休养活动,是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的品德能动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不赞同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 相反,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不赞成紧紧抓住青少 年的手不放,一直到17岁还把他们只当作消极的 受教育者的做法。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 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 他还指出,“一个青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的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 仔细 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 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 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说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 养与提高,在学生成长中具有重大意义。
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应该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 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应该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不能厚此 薄彼,有所偏废。学校德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薄彼,有所偏废。学校德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 性和道德行动力量,在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忽略这三个基本的方面。 性和道德行动力量,在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忽略这三个基本的方面。 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异之以行、持之以恒, 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异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儿 童品德中的智、 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 童品德中的智、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不可把 四者割裂,以致对某些因素有所偏废,损害了其整体的功能。 四者割裂,以致对某些因素有所偏废,损害了其整体的功能。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培养他们知 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的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提高 和发展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一)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学生学生年龄和才智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 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 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 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 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 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 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是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 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逐渐培养成为具 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道德主体。
怎么才能做到针对学生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怎么才能做到针对学生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呢? 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呢?
我们就拿中小学生常见的品德问题“言行不一”来说, 我们就拿中小学生常见的品德问题“言行不一”来说,究竟从哪方面 抓起呢?这就的看具体情况来分析了,有的学生可能是对行为规范不理解, 抓起呢?这就的看具体情况来分析了,有的学生可能是对行为规范不理解, 认识不到位,这就要从“ 开始,提高其道德认识,增强自觉性; 认识不到位,这就要从“知”开始,提高其道德认识,增强自觉性;有的 学生可能能说会到,但不力行,这就说明我们要从“ 下手, 学生可能能说会到,但不力行,这就说明我们要从“行”下手,加强其行 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有的学生可能缺乏情感体验, 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有的学生可能缺乏情感体验,没有强有力的行为动 这就要从“ 的培养开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机,这就要从“情”的培养开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各 种措施激发其道德情感,当然,也有的学生可能既懂道理,也能行动, 种措施激发其道德情感,当然,也有的学生可能既懂道理,也能行动,但 意志薄弱,没有控制能力,这就要从“ 开始, 是,意志薄弱,没有控制能力,这就要从“意”开始,通过完成一定的道 德活动来磨练其意志,提高自控能力。 德活动来磨练其意志,提高自控能力。 可见,德育具有多开端性,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研究应从哪里开始, 可见,德育具有多开端性,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研究应从哪里开始,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的两个方面哪 个方面占主导地位呢? 个方面占主导地位呢? 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自觉能动的力量, 尽管学校教育不能控制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但他可以适当引导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品 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应该强调的是,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 活动中,不完全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是能动地吸收与 选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 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收,成为他们自 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
第三,德育要有针对性, 第三,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 方法
道德的知、 道德的知、情、意、行各有不同的特点,对它们的培养还 行各有不同的特点, 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方法来对待, 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方法来对待,应该采取不 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为了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应该针对知、 为了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应该针对知、情、意、行 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而采取不同的德育手段与方法。 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而采取不同的德育手段与方法。
其次, 其次,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 基础
怎样才能使外部的教育影响比较顺利的转化为学生的 内在品德呢? 从根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 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而道德 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学校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的学习、劳动、工 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这些活动都可能具有德育 价值,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意义。但要是这些活动有意义, 则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和思想实际。
二,自我教育的构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教育联系紧密。自我教育能力产生 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他又是进行自我教育活 动的条件。两者互相依赖、彼此促进,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在教师的教育下进行 的。但自我教育与教育不同,是学生个人自己教育自己的活 动。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 我调控能力所构成的。 儿童自幼就有做“好孩子”、“好学生”的热情期望,这 是学生自我期望能力发展的心里学基础。自我教育期望能力是 自我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内在动力。学校应当悉心地呵护这种期 望,热情地激励这这种期望,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期望变得更具 体,
中小学的各类德育活动
志愿者
讲故来自百度文库比赛
法在我心中
种一棵小树、 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
我们想一下,如果德育过程处于静止状态,会得到什么样的 效果呢?
如果德育过程处于静止状态,只让学生端坐静听教师的说教,不仅 缺乏使学生深感兴趣的外部教育活动,而且必将窒息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 活动。学生对教师的说教不但毫无积极性,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在这 种情况下,学生及时被迫顺从教师的要求,其行为也不可能持久,更不可 能把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相反,若把德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进 行的活动过程,那么情况则大不一样,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各种 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因为学生在完成一定的学习、工 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互动中,一方面必须遵循社会、集 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与要求,从而推动他们去开展道德互动,经受道 德锻炼;另一方面自身也会“自然地”产生遵循道德规范、评价和调节人 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 将德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进行的活动过程,学生在这种活 动过程中,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 动过程
首先, 首先,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 地实现的
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 个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 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 恶、爱曾等情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他们上学后,在学校教育引导下,依据一定的 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学习、交往和生活,日益自觉地发现自己的 品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更具自主性、更显个性特点,启发学生构思近期期望,与长远 理想,并把二者联系起来。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 识基础。没有自我评价能力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能 力是在自我贫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 行为能力。他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学校要教育学生善 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如 果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能力,他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和坚持自我教 育即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但他们很难把对自己自 我正确认识付出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