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简析

合集下载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分析——以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李堂乡传统民居为例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分析——以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李堂乡传统民居为例
据 自家 的 经 济 能 力 而 定 。夯 土 墙 表 面 粗 糙 且 使 用 寿 命 短 ,但 在 它是家长制的符号 。 最典型的是堂屋 , 堂 屋是 “ 藏、 修、 息、 游”
2 0 世纪 ,砖的价格较贵 , 受经济 条件所 限一般人家盖房墙 体不 ( 《 礼记》 )之 地 ,婚 丧 之 礼 、家 长 寿 诞 皆在 堂 屋 举 行 。
。 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思想和主要 内容是等级的 民居显示 出高度程式 化的木构架体系建筑特 色 , 传统 民居具有 会 化了的空间…
典 型的北方 民居基本 内部 木制构造特点 , 并 已形成一整套严密 思 想和等级的制度 ,这一思想 也影 响了居住秩序。居室分配体 的定型程式 ,构筑体 系、用材做工都走 的是 一条严密的构造路 现 了居 民成 员之 间的尊卑长 幼关 系及相 应观 念。受阴阳观念的
“ 回”字形线条所构成 ,以 “ 重 复”的手法创造 出显而 易见的秩 和瓦垄 ,就我国传统建筑而言也是 我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一
序, 以黑色作 为背景 以白色线条勾画雷纹作为整个 屋檐 装饰的 部分;三是小兽数 目与种类有着严格 的等级 区别 , 小兽越 多 , 建 底纹 , 可以理解为是对 屋檐整体装饰的烘托之用 。 其三 , “ 如意” 筑级别越高 , 是房屋主人地位 与身份的象征 。 李堂 乡李姓最 多 ,
关键 词 :豫东 民居 ;装饰 图案 ;装饰构件
筑 的细部 ,精心 设计 ,匠心独 运 ,形成粗犷 地民居风格 的社会 文化因素
特 审美 。
( 三 )传统儒 家思想 地域上的靠近 可以说是血 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 区位 是社
( 一 )北 方 传 统 建 筑 思 想 受 传 统 北 方 建筑 思 想 的 影 响 , 河 南 省 商丘 市 民 权 县 李 堂 乡

河南民居

河南民居

的大木小式做法。开封刘家宅院建于清末,这一时期民间建筑也大量用砖,正处于房
屋结构由“墙倒屋不塌”到墙体承重的转化时期。河南民居中这一时期的转化迹象非 常明显,先省去山面梁架及其下的木柱,使山墙变为承重墙;而后减去明、次间木柱, 使前后檐墙变为承重墙。而刘家宅院的房屋结构好像没有受到这一结构技术变化的影 响,就连厢房也没有减少梁、柱。还有,官式建筑中被墙体包裹的承重柱,为使柱体 通风良好,墙体通常设八字口以露出部分柱面,这无疑是科学的构造方法。刘家宅院 房屋的墙体内皮压承重柱轴线,使柱面露出二分之一,虽与官式构造方法略有不同, 也同样保证了木柱的自由呼吸。开封的另一处居民,田家大院里幸存的房屋也与此相 同,这是开封民居建筑受官式建筑影响的具体表现,有规范性较强的特点。 4.建筑的“师古性”强。之所以师古性,亦即对古代建筑形制的保留与延续,甚 至延续的时间较长。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建筑沿木构架体系这条主线发展至今,其中
豫北地区传统民居典型代表
通过对豫北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以焦作博爱为中心的砖石包土墙+硬山陡坡瓦屋顶,窄院落民居。 2 安阳地区类北方砖墙+硬山稍缓坡瓦屋顶,稍宽院落民居,还有 少量悬山、卷棚及平屋顶形式。 3 以太行山脉林州石板岩镇民居为代表的石墙+石板屋顶的石头房, 还有其他山地地区石墙+瓦屋面民居典例。
通过对豫西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靠崖式窑洞:巩义市南河渡靠崖窑实例。 2 靠崖窑院:巩义是康百万庄园窑院、新安石井乡刘宅。 3 下沉式窑洞:三门峡南塬庙上村一号院(十孔地坑院)、巩义 黑石关杨宅(三面八孔天井院)。 4 砌筑式窑洞:洛阳新安张伯英府第“千唐志斋”(砖券明锢窑 群)、陕县段岩村传统民居(石券窑为房基,其上建房)。 5 康百万地上类晋民居合院组合。

具有地域环境特征的河南民居文化

具有地域环境特征的河南民居文化

具有地域环境特征的河南民居文化作者:段晨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3期段晨(伟信〈天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天津 300381)【摘要】从地域环境视角的角度探讨河南民居的建筑特征。

河南传统民居建筑作为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载体,体现着这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社会历史文化,地域性特征对建筑产生着深刻影响。

【关键词】地域;环境;文化河南自古则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

建筑中河南民居的发展同其他类型建筑的发展一样,会受到诸如,人文、自然、技术等条件的影响。

从地域环境视角探讨河南民居的建筑特征,河南传统民居建筑作为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载体,体现着这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社会历史文化,地域性特征对建筑产生着深刻影响。

1 河南民居文化背景分析河南省位于中原文化区域,华夏文明的核心。

因历代所辖区域大部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之广大地区,故称之为“河南”。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秦时属豫州。

《周礼·职方》和《尔雅·释地》中云:“河南日豫州”。

它居“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

“中原”一词是一个地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淮河上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大约的范围是今天河南省行政区域范围。

从文化学的角度讲,“中原”是指汉族及其前身——古汉族、华夏族的实际分布地区。

中原文化使之指中原地区的人们在中原地域环境背景下,随之次范围内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产生相互关系而形成可特定的文化、礼制及生活方式的总称。

在上下数千年间,河南长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其一直奉行的就是传统的汉民族文化。

始于秦朝受中原文化中的法家思想的影响,国家大一统形成,促进了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的发展。

经历了夏、商、周时期,逐渐兴盛和繁荣的时期则是秦汉经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这期间河南不仅是全国封建政治统治的中心地区,而且经济文化也占主导地位。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节能技术初探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节能技术初探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的建造通常都是就地取材,因材施,1:,反映了生态意识。民居取材主
要是当地的“乡土材料”,即当地的天然材料,如土木砂石、草竹等因地而异。 例如开封市刘青霞故居的建造及装饰装修,均反映了民居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因物施
巧的独特匠意。刘家宅院单体建筑屋面是按檩、椽作为承重层,上加保温、防水等构造层次 建造而成,所有房屋均是采用当地生产的青板瓦作为屋面防水处理。其基本做法是将板瓦凹 面向上,顺屋顶坡度向上放,上一块压住下一块的十分之七,形成一道道沟,勾头滴水用微
微卷起的花边瓦。两山缝处用筒瓦砌出垂脊,两坡面相交缝处砌出正脊。经过历史证明,这
样的构造技术其防水效果相当不错,宅院墙体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青砖垒砌,用砖规格A多 为28厘米X14厘米X6 5厘米,培体最厚返56厘米,利r房阐帕保温隔热。宅院的地面除 第三进院正房的室内地面为术地板外,其余房屋的室内地面均用方砖铺墁.搪麻内地面及庭
化、泥土等,消耗极少的能源,改善建筑的湿
热微气候,创造出宜居舒适的空问环境。传统民居对于当代建筑的美展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
参考平兀借鉴作用,现在对传统民居节能理念、建造技术等方面的探索是必要而有益的。我们 可以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空同层次、建造技术等吾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得到一些适 丁r现在社会的设训理念和建造方法.比如庭院的运用、建筑空间层次的设置以厦当地建筑
院地面均用条砖铺墁.既经薪宴用,叉能满足冬季防雨雪,夏季降温的实用要求。
豫东地F传统民居中的装饰装修也是利用砖,石,水等当地材料、]‘艺和技术的特长, 闲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砖雕,石雕.木雕,灰雕,橡饰等传统]_艺手法体现装饰艺术美, 例如周口市叶氏门楣砖雕效果如图4所示,叶氏民居中院大门木雕效果如图5所示,开封市 刘青髓故居门檐木雕如图6所示,传统匠师们使用这些当地材料,经过加工,创造出精美的 装饰图案,美化了建筑立面。传统民居通过其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区别.形成了质感、纹理、 韵味、风格等各种效粜的艺术表现力南_感染力。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造和装饰装修技术和 手法都值得我们今天在进彳亍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学习,有助于我们创造出经济宴用,又具有 地域特色的现代居住建筑。

豫东商丘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术初探

豫东商丘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术初探
传 统 民居 木作 、砖 瓦作 的 营造技 术 特点 ,分析 传统 民居 营造 过程 中利 用 自然 、适 应 自然 的朴 素技 术和 经验 。
在 保 护传 统 民居 文化 的 同 时 ,一方 面 ,去粗 取 精 ,将技 术 和 经验 用 于探 索现 代居 住 建 筑的 可持 续 发展 ;另一
h o w t o bu i l d a m oder n s u s t ai n abl e r es i den t i al bu i l di n g has be com e t he f o cus o f at t ent i on. At t he s am e t i me ,m or e and m or e s chol ar s be gan t o s t u dy e col o gi cal ar chi t ec t ur al i dea an d e x per i en ce
刘玉洁
唐 丽
L i u
பைடு நூலகம்
Y u j i e
T a n g L i
中图分类号
T U2 4 1 . 5
文献标 识码

文章 编号 1 0 0 3 — 7 3 9 X( 2 0 1 4 ) 0 8 — 0 0 6 7 — 0 4 [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建造现代可持续的居住建筑成为人们关注
“ 十 二五”农村领域 国家科技计 划课题 资助项 目 ( 编号 :2 0 1 1 B A J O 8 B 0 1 )
豫 东商丘 地 区传 统 民居 营造 技术初探
Di S C US S i 0n on C0ns t r U c t i 0n Tec hnol ogy of Tr adi t i onal Dw e l l i ng s i n Sh a ng qi u Re gi on of Eas t er n Henan

商丘地区传统民居考察分析

商丘地区传统民居考察分析

商丘地区传统民居考察分析
黄盼盼;吕红医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商丘地区位于河南省东部,处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在交通上被称为“四省通衢”之地,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较为繁荣,其传统民居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商丘地区地处豫东平原地区,临近明清黄河故道,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历史上受黄河泛滥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传统民居本身的耐久性以及城市发展等原因,传统民居保留较少,现存传统民居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所建.该文通过对该地区现存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从传统民居平面布局、民居形制、结构形式以及装饰等角度对豫东平原地区传统民居进行考察分析.
【总页数】4页(P188-191)
【作者】黄盼盼;吕红医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浙江金华地区传统民居考察分析 [J], 仇安
2.江西地区传统民居特点的考察与分析 [J], 刘乐乐
3.豫东商丘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术初探 [J], 刘玉洁;唐丽
4.资源气候导向下传统民居建筑类型考察与分析* [J], 崔文河;王军;于杨
5.文化原乡与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基于福建蔡氏传统民居的考察 [J], 丁智才;陈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豫东民居

豫东民居

深8.7米,通面阔11.1米。开间尺寸之大,民居建筑
中少见。厢房与客厅形成三面檐廊,以避雨雪,开封 俗曰“出厦风雨廊”。客厅西侧加盖耳房一间,增加 了前院的建筑密度。 一进院的平面布局引起了我们的特别注意,倒座 的前檐墙坐于厢房南山墙以内,这实际是倒座向院内 后退的结果。倒座后退,却引起了一系列麻烦,也导 致了庭院空间性质发生变化。
的东厢房。此院由门楼、东西厢房和正房围合而成,
全部建筑均为二层,平面五间。正房通面阔17.4米, 通进深5.95米。厢房通面阔16.4米,通进深5.8米。 抬梁式屋架,墙体承重。硬山屋顶,前后封檐。底层 柱廊环绕四周,形成下层风雨廊,上层走廊。廊柱间 下施坐凳,上施雀替。
尉氏师古堂现状平面及剖面图
添足”的寓言故事,在今人面前成为现实。
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
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目前河南 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2006年5 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几年,开封刘家大院以“刘青霞故居”之名申报 国家级文物单位,获得成功。
尉氏刘家宅院近况
豫东地区民居实例
尉氏刘家宅院建筑形制
西院建筑共12座88间。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房 屋已塌陷。从现存房屋还可以看出其整体空间布局状 况。
豫东地区民居实例
尉氏刘家宅院建筑形制
尉氏县城内的刘家宅院,原基址接近正方形,面 积12700平方米,是一处豪华、雄伟的大型合院式建 筑群,全盛时有房约300多间。随斗转星移,岁月流 逝,这座大型古庄园的2/3已经消失。现存仅有西大 街至后新街之间的少部分,即“师古堂”和西院。 师古堂是刘青霞女士于晚清时期所建,初定名为 “四知堂”。四知堂源于一段佳话,相传尉氏县曾有 一任县令,因廉洁清正,一贫如洗。一日有人贿银给 他,他拒而不收。那人曰:“此事无人知晓,受之无 妨。”县令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也!” 刘青霞将其住宅定名四知堂,自然含有崇尚古人之意。 后来她自觉刘氏族人素养远不能与这位古人相提并论, 便将“四知堂”易名为“师古堂”,有提示家人效法 古人洁身自好,勤奋进取之意。 现存仅有师古堂内的一处深宅内院,院内经房屋 前檐设披檐,相当于抄手游廊环院一周。今有好事者 不知出于何目的,建了黄色琉璃瓦亭子。昔日“画蛇 尉氏县城的刘家宅院,以刘青霞所建的师古堂为 最。左为祠堂垸,右为库房院,三进宅院,大门面南, 门楼飞椽画栋,下设五级台阶,两尊石雕坐狮分置左 右。进大门有一座“方三丈”大厅,前有廊,后有厦, 隔屏全为木雕。过大厅有二天井院相连,沿走廊可任 意到每个院内的每间房中。 现存师古堂的这一部分应为原来的第三进院和二进院

豫东地区传统乡土建筑的生态特征解析——以河南刘青霞故居为例

豫东地区传统乡土建筑的生态特征解析——以河南刘青霞故居为例

摘要:乡土建筑中蕴藏了大量符合生态的技术和理念,文章通过对豫东刘青霞故居乡土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材料与结构、节能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其符合生态节能特征的因素主要有:故居檐廊和开敞的庭院创造了内外渗透、自然通风的生态环境;故居采用地方材料,具有造价低、污染小的生态节能性;故居的三段式立面,保证了结构受力的合理;故居厅堂和正房的屋面多做顶棚,墙体厚实,减少了热损耗,节能效果好.最后探讨了其对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关键词:刘青霞故居;乡土建筑;生态观;可持续性0引言乡土建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国度,结合本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的一种建筑风格,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不断积累建筑结构上的技巧和技术,创造出来的符合地方条件,与自然协调的建筑形式⋯,蕴藏了许多合理的生态学理念.在现代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到传统乡土建筑中,研究其中蕴藏的生态建筑理念,有助于使我们重新认识技术、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豫东地区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包括开封、周口、商丘地区,属于豫东平原,由黄河、淮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春季多风沙、降雨少;夏季降雨量较大、气温高;秋季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少雨,晴朗天气较多.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生气候,乡土建筑的建筑形制及空间构成与此独特的气候条件相适应.本文以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刘青霞故居为例,从其平面布局、建造技术及空间结构等几方面探索其在建造过程中的生态节能特征,并探讨其对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刘青霞故居在开封有两处:一处位于开封市刘家胡同的刘家宅院;另一处位于尉氏县城中心的师古堂,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青霞故居的生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故居空间布局的生态性体现古人营造环境向来注重尊重自然,把室内环境看作人化的自然,将室外环境看作自然的人化,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的尊敬和让步,与自对话,融自然于生活之中.刘青霞故居在空间布局上蕴藏着许多生态环境观念,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1.1檐廊空间开封刘家宅院位于刘家胡同,坐北向南,并排两座三进四合院,两院左右对称,共6个小院构成的一个整体,共有房70余问,建筑布局严谨,构思独特,平面总体布局是以上房为中心,布局严谨、中轴对称的檐廊围绕的封闭式四合院建筑(如图1所示).在整个宅院的每一进院落中都有檐廊,檐廊空间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接近10%.檐廊作为整个宅院的附属空间,打破了整个建筑群固定而硬性的边缘交接面,增加了室内空间的层次,形成了刘家宅院内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整体环境.这种过渡性空间不仅可以丰富空间立面形象,同时可以遮风避雨,适应开封多雨气候,还可以利用前檐较长的出檐,使门窗相互对应,组织通风,调节室温,也是刘家宅院适应自然环境的体现.1.2天井尺度刘致平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论述“天井与房屋的面积比例,就普通四合房来说(乡间同此)约略1:3,对于通风采光勉强适用,但是云南一颗印天井与屋面积比例是l:5.5,北京约为1:2,辽宁约为1:1.5,天井愈北愈大的现象,也许和冬天纳阳有关系”.而开封刘家宅院的天井与屋面积比为1:1.5.原因是豫东地区地势平坦,土地使用比较富裕,院子就较为宽敞些,同时这种开敞的庭院不仅保证了院内夏季通风流畅、疏热纳凉,而且满足了院内冬季各房间能获得充足的光线和充分的日照.是建筑生态节能设计与地形、气候紧密结合的具体体现.2故居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生态性体现师古堂原为三进院,是刘青霞生前居住的地方,现存仅一进全用水磨砖砌且带有廊厦的天井主院,三面围合共有房36间.师古堂是清末时期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建筑与衙署建筑结合的典型范本,也是尉氏县刘青霞故居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小建筑群.檐下采用透雕,采用花砖装饰,下层木柱出檐一圈,安装有大亮窗,室内采用雕花木隔扇,十分别致.开封刘家大院采用木制的门窗、柱、隔扇、屋檐,上多饰木雕、砖雕等饰件.门楣花牙坚固结实、门窗明亮,加上建筑采用清一色青瓦,木构架,这些传统乡土材料构筑的房屋蕴含着节能、低碳的建筑理念.一是采用地方材料,因地制宜,降低造价且节约能源.二是土、木等天然材料可以做到零污染回归大自然,避免污染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开封刘家大院建于清代末期,这个时期正是抬梁式、穿斗式传统结构体系向墙体承重体系转化过程,但是刘家大院没有受到当时结构技术变化的影响,全部房屋依然采用了抬梁式木构架,并且都是标准的大木小式做法,甚至厢房也没有减少梁柱.刘家大院建筑群墙体内皮压住承重柱轴线,使柱面露出1/2,保证了木柱的自由呼吸,防止木材受潮腐烂,有利于木柱的延年益寿,体现了生态性的一面.3故居“三段式”立面的建筑构造生态体现刘青霞故居立面自上而下划分为水平三段式,结构受力合理:第一段为台基,台基露明部分用砖砌台明,用砖平垫下部土衬,台基转角处设角柱石,台基砌筑较高,起到很好的承重作用和较好的防水防潮保护墙体的作用,为防止木柱下端受潮腐坏,影响房屋寿命,在其下端均置鼓形石柱础;第二段墙体是立面的主要部分,此处门窗洞口开窗面积较小,适应了豫东地区冬季气候偏冷的特点;第三段为双坡瓦屋面,刘家宅院单体建筑屋面是按檩、椽作为承重层,上加保温、防水等构造层.所有房屋均是青板瓦屋面防水处理,减轻了自重并节省了材料.4故居建筑的节能技术体现开封刘家大院是传统封闭型四合院,四周分别是各座房屋的后墙及围墙,皆为硬山封护山墙,对外开较少的小窗,形成开放的室外空间与封闭的室内空间的对比.刘家大院建筑形制均采用了采光面积较大的门窗,且门窗多朝向内院,加上两侧厢房向正房各内收半间,正房露两间,故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矩形室内4庭院.南北细长型四合院在夏季可以迎接凉爽的自然风,冬季也能更好获得充足的日照,避免西北寒风袭击,形成冬暖夏凉的庭院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具体节能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梁架:开封在气候分区上属于北方寒冷地区,因此对房屋冬季保温要求高,刘家大院做法是增大梁柱,屋面多采用厚重苫背,故荷载较大要求较大的梁柱断面来承受.刘家大院厢房柱径约24 em,而厅堂和正房的柱径则为30 em,五梁架构造的高宽断面约为40 cm×30 cm,用来承受较重的屋面荷载.由于厅堂和正房的屋面多做顶棚加以保暖,这样势必减少屋面的热损耗,对于寒冷地区来说节能效果良好.墙体:刘青霞故居墙体均用青砖垒砌.每幢房屋的前檐为木装修,文星期刊论文发表密下做槛墙.墙体最厚达56 cm,利于房间的保温隔热.尉氏师古堂采用青砖墙作为主要围护结构,前后檐部采用七层青砖封护檐,上有花砖、椽头飞子及假连檐,用砖尺寸多为32 cm x 6 cm×7.5 cm,墙体厚实,冬季减少热量损失,夏季减少热量渗入,冬暖夏凉,取得非常好的房屋保温隔热效果。

豫东农宅建筑屋顶形态特征研究

豫东农宅建筑屋顶形态特征研究

1对象与方法豫东地区地处黄淮平原,位于河南省东部,包含开封、商丘和东南部周口3个市辖区域。

豫东地区为黄河冲击平缓平原区,海拔相对高度差异不大;海拔多在50 m 以下,局部有小岭岗。

周口市境内,淮阳是其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豫东乡村民风淳朴,百姓勤劳耕作。

豫东周口市总面积约11 600 km 2,耕地约116.6 hm 2,人口约1 163万人。

文章以豫东农宅建筑屋顶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屋顶形态特征,包含屋顶平、立、剖面表达,以及屋顶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等方面内容。

研究方法借鉴类型学分析和统计分析展开。

2调研与分析本次调研位置:以豫东周口市西华县西何庄为重点,周边村落作为补充。

选取建筑的年代为20世纪70年代至今,调研涉及不同情况家庭的屋顶。

调研时间段为2021年6月—2022年1月。

调研的主要内容涉及农宅建筑基本信息、屋顶基本类型、功能及布局等情况。

本次农宅屋顶形态调研累积走访310户,其中详细调研260户,删除无效数据,有效调研248份,占比95.38%。

研究借鉴类型学研究方法,应用SPSS 等软件分析,寻找农宅建筑屋顶形态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内涵。

3豫东农宅建筑屋顶现状3.1农宅建筑特征农宅建筑堂屋一般坐北朝南、居中居正位,居宅基地偏北一侧。

建筑的平均开间14.39 m,平均进深6.84 m,平均层高3.06 m,檐口均高4.44 m,屋脊均高6.50 m,总建筑面积均值179.15 m 2。

受时代发展、材料和技艺等影响,屋顶形态表现出一定差异。

20世纪70年代,屋顶形态呈现出传统民居的特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屋顶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开始简化和变异,该时期有部分延续传统民居造型的屋顶,同时也有部分农宅建筑屋顶细部构造、摘要 文章以豫东农宅建筑屋顶为研究对象,借鉴类型学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分析法,找出屋顶形态特征的基本规律和深层内涵。

结果显示:豫东农宅建筑屋顶普遍注重功能布局,讲究构图比例,适应建造技艺环境。

家乡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家乡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家乡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家乡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丰富多样,体现出了历史沿革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家乡传统建筑的几个典型风格特点,包括村落建筑、民居建筑和庙宇建筑。

一、村落建筑在我家乡,村落建筑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落建筑通常呈现出浓厚的民俗风情,充满了地方特色。

其风格特点主要包括:1. 布局合理:村落建筑均匀分布在整个村庄,形成一种规矩有序的空间结构。

2. 建筑形制: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黄土覆盖,形成独特的感觉。

建筑外墙常常刷以玉米渣泥,增强了建筑的耐久性。

3. 建筑装饰:村落建筑装饰简约而精美,多采用木雕、砖雕等技艺。

这些装饰体现出了对自然的崇拜和艺术追求。

二、民居建筑家乡的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了建筑史的瑰宝。

其风格特点主要包括:1. 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风格有所区别,体现出各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

如南方的民居多为青砖瓦石,而北方的则多以土坯墙为主。

2. 建筑结构:民居建筑注重均衡和对称,承重结构一般采用木构架,墙体使用原生材料。

3. 室内布局:民居建筑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房间布局合理,通风明亮,多设有天井和院落,使得整个建筑空间布局合理。

三、庙宇建筑庙宇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家乡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

庙宇建筑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形制:庙宇建筑多为进深式的殿堂建筑,分为前殿、中堂、后殿,体现了古代建筑的重层次特点。

2. 结构工艺:庙宇建筑注重装饰,常常使用琉璃瓦、斗拱、彩画等,增添了庙宇建筑的庄重和华丽。

3. 寓意象征:庙宇建筑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含义,通常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相关。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家乡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独具一格,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地域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观赏和游览的景点,更是我家乡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这些宝贵的建筑,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河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探析

河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探析

河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探析曹琦【摘要】河南传统民居资源丰富、风格多样,按地理位置可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部分。

河南传统民居在布局上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宗族传统及安全防御意识;单体建筑以土木为主且体量不大;院落空间的基本形式根据四周建筑物的围合情况而有所不同,组合方式一般分为纵向组合和横向组合两大类。

其典型代表康百万庄园造型优美、空间丰富,在庄园选址、院落特点等方面都堪称体现天人合一精神的典范。

河南传统民居以物质表达内涵、以技术阐明历史,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6【总页数】6页(P48-52,71)【关键词】河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康百万庄园【作者】曹琦【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9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因其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区,故传统民居建筑集我国南北方民居特征于一身,民居资源丰富、风格多样,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

在现存传统民居实体中,豫东和豫北地区的四合院、豫西地区的靠崖窑洞与地坑院建筑以及豫南地区的抬梁式与穿斗式建筑构架的巧妙结合型民居,代表了河南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建筑类型,其实例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偏僻山区或丘陵地带均有遗存。

例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郏县临沣寨,太行山下怀川平原上的寨卜昌村,连寨墙都基本保留完整;又如大别山的毛铺村、灵宝市境内黄土丘陵上的杨公寨,都还基本保持着山村民居的原有风貌;再如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保存的完整程度而在全国同类建筑中占居极为重要的地位。

[1]这些现存民居为中国民居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在建筑中,空间形态是指民居建筑的三维空间构图,它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河南传统民居中,以木构架结构为例,其空间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群组”的空间布局方式。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批准2014年河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决定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批准2014年河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决定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批准2014年河南省优秀博士、硕士
学位论文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5.05.04
•【字号】教研〔2015〕302号
•【施行日期】2015.05.0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批准2014年河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
文的决定
教研〔2015〕302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2014年河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经公示,现批准《金属有机配合物用作后合成修饰与晶态分子容器的研究》等15篇博士学位论文为2014年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反应堆类四边形子通道内超临界水流动传热特性研究》等149篇硕士学位论文为2014年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评选全省优秀学位论文是综合反映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追求质量、内涵发展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

各学位授予单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附件:
1.2014年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以学位授予单位代码排列)
2.2014年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以学位授予单位代码排列)
河南省教育厅
2015年5月4日附件1
2014年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以学位授予单位代码排列)
附件2
2014年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中国传统民居详细分析含详细平面

中国传统民居详细分析含详细平面

中国传统民居详细分析含详细平面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既是生活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民居的设计和布局都非常考究,注重风水和居住者的舒适感。

下面将对中国传统民居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建筑特点、平面布局和功能区划等。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传统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抗震性能。

其次,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如四合院、土楼等,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

再次,传统民居注重空间布局和建筑的适应性。

传统民居通常以院落为中心,形成多个与院落相连接的建筑群,通过小巷和门洞的设置形成完整的空间系统。

最后,传统民居通常采用传统的装饰手法,如木雕、砖雕、瓷砖等,以彰显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层次感。

传统民居通常以院落为核心,院落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并由几栋房屋围合而成。

前院通常是门厅和前堂,用于接待客人和办公。

中院是主要的生活区域,包括卧室、起居室等,中央设有一个庭院,用于通风和采光。

后院通常是厨房和仓库等功能区域,用于存放粮食和杂物。

在院落的四周,还会有围墙和门洞的设置,以形成封闭的空间和保护隐私。

传统民居的功能区划也非常考究。

不同功能的房屋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并通过廊道和门洞相连。

首先,正房通常是主人的起居区域,包括卧室、客厅等,通常是建筑群的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侧房通常是用于厨房和仆人居住的区域,采用分散分布的方式,以保障厨房的安全和防火性能。

再次,花厅和走廊作为连接正房和侧房的通道,既起到了连接作用,又为主人提供了活动空间。

最后,庭院和花园通常是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种植花草植物,增加居住环境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平面布局。

通过木结构、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装饰手法,传统民居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又彰显了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河南豫东的地方特色总结

河南豫东的地方特色总结

河南豫东的地方特色总结豫东地区主要是指黄淮之间的大平原,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中,能够被称为“地区”的实属不易。

但因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上与豫西、皖北有些差异,所以通常把河南省称作豫东或者说“华东”而较少使用“华东”这个词汇。

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长江流域是并列三个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也可谓之中华民族文明发源最早、传承历史最久远的地区,历朝历代都比其他地方更加繁荣昌盛,且人才辈出,故此称呼更贴切。

豫东地区主要是指黄淮之间的大平原,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中,能够被称为“地区”的实属不易。

但因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上与豫西、皖北有些差异,所以通常把河南省称作豫东或者说“华东”而较少使用“华东”这个词汇。

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长江流域是并列三个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也可谓之中华民族文明发源最早、传承历史最久远的地区,历朝历代都比其他地方更加繁荣昌盛,且人才辈出,故此称呼更贴切。

豫东是农业大省,境内各类粮食产量均居全省前列,素有“中原粮仓”美誉。

然后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使得豫东缺乏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那样的活力,无论交通运输还是商贸物流领域均落后许多,处于半封闭状态,几乎没有一条高速公路贯穿,甚至没有铁路到达,交通十分不便利。

如今已经到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了,整体情况依旧没有太大改变,但毕竟过去的辉煌是需要记忆的,如果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地区”仍任重道远。

豫东最有特色的景观就是曹州牡丹,拥有“洛阳牡丹甲天下,曹州牡丹甲洛阳”的美誉,但曹州花卉苗木大世界规模却很小,名气不大。

豫东建筑群众多,大部分集中在鲁西北平原,虽然建筑数量庞大,但造型雷同单调,充满着中原的韵味;旅游资源匮乏,近几年才逐渐开始兴起,现阶段开发程度较低,知名度尚未提升,周边县市相互协作配合紧密,缺少联动性,更谈不上统筹安排;另外房价偏低,即便最好的楼盘也只在6000元/㎡左右,房价普遍比其他地区低1000-2000元/㎡左右,再加上消费环境的改善,购买力明显增强。

庭院设计之豫东人的庭院需求特点

庭院设计之豫东人的庭院需求特点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就豫东地区来说,关于其人文环境的研究可以从人们的信仰和性格两个方面来说。

豫东人的信仰豫东地区是中原文化发源地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源。

豫东农民的信仰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佛教信仰,一种是基督教信仰。

就人数比例来说,以信仰佛教的人居多。

信仰佛教的农村人相信生死轮回、相信因果报应,当然,更相信命运与风水。

在他们的眼中命运是上天注定的,无法更改,但是,好的风水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就是这种风水观,使得信仰也与乡村庭院环境挂上了钩。

豫东农民的佛教信仰可分为祖先崇拜与神灵崇拜两大类。

在这两类崇拜中,虽然人们常常祈求祖先灵魂的保佑,但更多时候的祭拜还是神灵崇拜。

豫东人信奉佛教的原因来至于人们对福、禄、寿、财、土、灶的崇拜。

农民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的向往、追求与尺度。

这六种崇拜对象是农民价值取向的六种表征。

豫东人六种崇拜的表征为:希望自己及子孙后代,能够多子多福,所以福是他们的首要追求;其次,他们很崇尚科举,如果家里能出做官的人,是很光宗耀祖的事,会被认为是祖上积了德;他们更崇拜长寿,短命的人一般会被认为是上辈子或这辈子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才会被老天爷惩罚而减寿命的对财富的追求自不必说,但豫东人常常安于现状,能够丰衣足食即可,很少有人去祈求真正的大富大贵;作为农民衣食父母义上说,敬重、珍惜和崇拜土地是他们的天性;至于对灶神的信仰土地是其从某种意也是农民对食物崇拜的一种,豫东人认为,敬重灶神,能得到灶神的保佑,使庄稼得到大丰收。

总之,他们信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

豫东农民的风水观,对庭院环境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树木种植上面。

风水之所以与树木有关,主要是因为,人们给树木赋予了一种情感,认为它们是活的、有生命的,能够通晓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具有通灵性。

种选择关于树木的种类,豫东人一般把树木分为凶植物与吉植物两类。

吉利的植物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吉利的名字,另外有着很好看的外形,如竹、椿、槐树、桂花、灵芝、榕、枣、石榴、葡萄等树木被认为是能给庭院的主人带来吉祥的植物,桃、艾、葫芦等植物具有化煞驱邪的作用。

豫东南圩子民居的资源特性与旅游开发

豫东南圩子民居的资源特性与旅游开发

Th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of Weizi Folk Houses an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east
Henan
作者: 程炎焱[1];王玎[1];逯兵[2]
作者机构: [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450011;[2]郑州燃气股份有限公司,郑州450006
出版物刊名: 地域研究与开发
页码: 85-88页
主题词: 圩子民居;旅游业;地域特征;豫东南地区
摘要:豫东南山水画般古朴的圩子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它与当地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构成该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区域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在人们对区域资源的背景与特色认识不足、旅游产业规划细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圩子民居的资源特性未被发掘和利用。

通过归纳总结圩子民居的资源特性与现存问题,提出了对圩子民居旅游开发的设想,探讨了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态文化及区域旅游产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豫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豫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豫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封特色民居方案设计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文化底蕴十分厚重。

中原传统民居建筑以朴素、自然、宜居、简便的特点,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体现了中原传统建筑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加快的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人民生活习惯也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建筑文化在较短的时间被现代城市文化所取代,原有传统民居所积淀的地域性文化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被遗忘。

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做好具有传统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我们每一位建筑设计人员都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开封传统民居特点1.围合式院落,私密性较强。

院落一般较大,及生活服务双重功能,或分前后两院,将生活和服务功能分开设置。

2.单体建筑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屋顶多为硬山双坡,前后拔砖封檐,或前出檐,后封檐。

房屋多为正脊、垂脊,但脊兽较少,屋顶为灰色小青瓦。

屋身多为青砖墙体承重,亦有暗柱承重,墙体围护做法。

台基因防潮防水需要,高度均高出地面150mm 至300mm,多为砖或石结构,较为简单,少有艺术处理。

开封特色民居方案一、方案创意根据传统开封民居特色及乡村居住生活习俗对建筑的要求。

为改善现今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及环境问题,以人为本,力求做到经济、实用、美观、节地、节能、节水的设计理念。

二、院落布局本方案为并联式乡村民居,四户为一组也可以随意组合,每户占地面积197.19平方米。

设南北院落,南院为休闲生活院,设主入口,布置有停车位,方便住户出行。

院内设中心花坛、条式花池及花间小道,环境优美,供住户观赏、休闲、娱乐。

北院为服务院,设置生产出入口、条形花池、化粪池、沼气池、牲畜圈、鸡舍等。

南北两院分区明确、功能齐全、净污分离、布局紧凑合理。

三、内部功能分区本方案采用大进深小开间,功能简洁、明快,为上下两层。

楼下,南向设会客厅、老人卧室。

北向设楼梯、厨房卫生间、餐厅(储藏室)。

会客厅位于建筑入口,交通方便,宽敞明亮。

老人卧室光照充足,出行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 总平面布局
豫东地区现存的传统民居均为“合院式民居”,
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院落形制。 根据合院的形态
特征与院落的数量,主要有一合院、三合院、四合
院、多进合院、多路合院形式。
在城镇中,官商大宅为一座或两座宅院并列的
多进组合院落,均呈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
依次布置大门(或倒座)、正房、主楼,形成“前厅堂后
1 豫东地区自然及人文背景
1.1 自然背景 豫东地区位于黄淮平原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
低,高度在海拔 30~78 m 之间,平均海拔不足 50 m, 整体地形地势平坦。 地貌主要为黄淮冲积平原区, 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北临明清黄 河故道,历史上受黄河影响较大。 尤其是明清时期, 黄河泛滥较为频繁,传统民居无论是聚落布局还是 单体营造均会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1.2 人文背景
豫东地区属于中原官话区,与整个河南地区有 着相似的语言文化背景。 明清时期,河南经济的繁 荣主要得益于其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 交通便 利,水陆兼备。 其中尤以开封为中心的四大官道之 一开封至归德府的官道最为繁忙。 商贸交通的发展
定渣浆泵规格。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搜集、整理 数据,需要按浆体实际情况合理选取公式坯砖)、瓦、木为主要
材料,永城北部等地也有少量使用石材的。 由于该
述 地域在明清时期森林较少, 根据经济条件的不同,
建筑材料使用的情况有所不同,较突出的表现在墙
体材料差异上,主要有青砖墙体、土坯墙体、青砖与
土坯墙体、青砖与石材墙体。 墙体厚度大多在 400~
600 mm,保温隔热效果较好。从材料的使用部位看,
2017 年第 3 期 河南建材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简析
刘坦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0)
摘 要:豫东地区传统民居是整个中原地区传统民居营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了解各地区地域文化的特色 及形态表征、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豫东地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历史上受黄河泛滥影 响较大,同时由于传统民居本身的耐久性以及城市发展等原因,传统民居保留较少,现存传统民居大多为清末 至民国时期所建。 文章通过对该地区现存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从传统民居平面布局、民居形制、结构形式以 及装饰等角度对其传统民居进行简要分析。 关 键 词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类型;特征
重体系或木架与墙体结合承重体系为主,均为抬梁
式五架梁。 乡村中民居多为砖木混合承重体系,一
250
般为五架抬梁式屋架结构, 但在民国以后的民居 中,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梁架进一步简化为人字 形梁架,称“插手梁架”。 2.2.5 传统民居装饰
建筑装饰是传统民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 建筑材料、结构构件以及艺术特征高度统一。 豫东 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大多是从实用功能出发, 装饰构件同时是结构构件,体现了传统建筑装饰艺 术特有的实用理性特征。
多根据家庭的财力与实际需要建造。 大门并非均位
于中轴线上,有些则与厢房结合从侧边进入。
2.2.2 传统民居形制及特征
在建筑单体形制方面,按平面形式分主要有以
下几种基本形制:“一明两暗”基本形式;“一明两暗”
出前檐廊;“一明两暗”出前后廊;“明三暗五”基本
形式;“明三暗五”出前檐廊;“明三暗五”出前后廊。
城镇中民居青砖主要用在台基、墙体处,瓦用在屋
面及屋脊处,木材主要用在柱子、梁架、椽枋、雀替、
门窗等处。 而在乡村民居中青砖仅用在外墙表皮、
防潮层以下或者门窗洞口等结构薄弱的重点部位,
其余墙体部位施以土坯。瓦主要用在屋面及屋脊处,
而木材主要用在梁架、椽枋处。
2.2.4 传统民居结构形式
按承重结构的不同,民居结构形式有:梁柱承重
析。

2.1 聚落
城镇聚落虽然在规模或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其 述
形成与演进模式相似,均有城墙、护城河或寨墙、寨
河,用以防止水患和匪患。
而大部分的乡村聚落都是自然蔓延型,并无寨
墙、寨沟等明确边界。 只有当村落中具有一定经济
实力、有社会地位的大家族居住时,才能动员大家
共筑村寨,开挖寨沟,以防匪患和水害。
2.2 传统民居
豫东地区位于河南东部的黄淮平原地区,包括 开封、商丘和周口等地市及其所辖区域,历史上经 济文化较为繁荣,地势平坦,人口众多。 由于历史上 多次受到黄河泛滥和战乱影响、传统民居本身的耐 久性限制以及近年来城市更新发展等原因,豫东地 区现存传统民居较少且分布十分散落,其中大多为 清末至民国时期所建。 传统民居作为当地风俗、文 化载体之一,反映了该地区人们的生活、生产、民俗 风貌等特点,体现了豫东平原地区人们在特殊的地 理条件下不追求建筑恒久性的营造理念以及安土 重迁的定居文化, 对于了解其地域文化的地方性、 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楼院”形制;普通民宅为单进或多进四合院,规模相
料[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78.
参考文献: [1]《尾矿设施设计参考资料》编写组.尾矿设施设计参考资
249
河南建材 2017 年第 3 期
对较小,呈中轴对称布局,并非严整的“前厅堂后楼
院”形制。
而乡村中,民居规模较小,多为一个单体的一
合院,也有三合院到多进四合院,布局较为灵活,大
和来往商人的增多,不仅带动了本土的经济发展,也
带动了文化的交融,因而,其民居形式往往反映多
种文化形态与营造技术的相互融合。
2 豫东地区乡土聚落及民居考察分析
按传统聚落所处区位及规模划分,可以分为城
镇、乡村两个层级。 城镇大多是以地缘关系为主的
聚居形式,乡村大多是以血缘为主的农耕聚落。 这 综
里主要从聚落模式和传统民居形式两方面进行分 合
城镇中民居正房以“一明两暗”出前廊或出前
后廊者居多;厢房以“一明两暗”基本形式或出前廊
居多;堂楼多为“明三暗五”出前廊形式。 而乡村中,
以单层“一明两暗”和“明三暗五”基本形式为主,偶
尔有少数富裕人家才会在正房采用 “一明两暗”出
前廊的形式。
综 2.2.3 传统民居材料

在建筑材料方面,豫东地区传统民居多遵循就
的抬梁式木构架体系;砖木混合承重的抬梁式木构
架体系;砖墙承重的的抬梁式木构架体系。
由于传统民居对木材短缺的反映十分敏感,在
清代人口急剧增加,房屋需求量增大,但木材相对
贫乏的时期, 大部分的普通民居木材使用量有限,
只在一些富家宅院才保持着需要木材较多的梁柱
承重的木构架体系。 城镇中的官商大宅以木构架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