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当代经济研究)0325(1)

合集下载

福特主义 (1)

福特主义 (1)

背景
•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大规模生产方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的扩散,发达资本主义呈现出福特主义的典型特征。 “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及其内部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工人之间 的内在矛盾为理解资本主义重大的历史性转化提供了一个 有益的分析框架,它也有助于理解20世纪中期形成的资本 主义社会秩序的合法性”。20世纪60年代末期福特主义的 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长达 20余年的经济结 构调整过程。这种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结合70年代后半期以 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之间关系、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 劳资关系发生剧烈的变动,产生了许多新变化、新现象、 新特点、新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
危机降临
• 福特主义在上世纪30至50年代,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进 程在美国开始形成。福特主义生产结构和再生产结构的成功实施和推 广,使美国在二战期间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二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促使美国福特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 引进和推广。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在世界范围 内的扩散,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中一度崩溃的世界市场此时得以重新 恢复,生产、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日益国际化,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 与发展,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之间的相互促进,使资本主义世界 开始了长达近20年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尽管各国福特主义时代的资 本主义与美国还有一些差异,但福特主义还是表现出一种超越民族特 点的统一性。
• 制造便宜的商品以及通过高工资积累增加对工业产品的需 求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经济发展策略。福特制不仅带来劳动 力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提高了资本家的利润,而且也 使工薪阶层整体的生活方式发生结构性变化。广义地讲, 工人们取得的最重要的权利就是自由工会及更安全的社会 保障系统.最重要的利益是充足的就业机会、稳定的工薪 增长和一些社会福利。工人们并没有向资本主义的所有制 和控制质疑,雇主们也决心忍受工人们的权利和机遇以换 取更有利可图的经济环境。这种基本的联盟也使“丰裕的 社会”得以形成;另外,家庭经济的解体和平等消费,使 得工人们从最初的生活背景中分离出来,使工人有了更多 自由选择的机会并可以用消费来支持个人的发展,这对工 业社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福特主义的名词解释

福特主义的名词解释

福特主义的名词解释福特主义,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汽车制造商亨利·福特创立的一种生产模式,也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创新。

以亨利·福特为代表的福特主义,摒弃了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引领了工业生产的新纪元。

1. 福特主义的起源福特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欧洲的汽车产业已经起步,然而,由于手工制造方式的限制,汽车的产量较低,成本较高,导致汽车仅能供应给富人阶层。

福特看到了这一问题,并决心以尽可能低廉的价格让汽车普及化。

2. 轮劳动的创新福特首先采取的创新是轮流劳动(Assembly Line),即将不同工序的劳动尽可能分散到不同的工人。

福特引入了传送带,使得汽车的制造过程变得更为高效。

此前,汽车制造是由一个工人负责整个流程,这导致每个工人在一个车辆上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而福特的创新使得工人只需在短时间内完成所负责的工序,然后将车辆传送给下一位工人。

3. 专一化劳动与标准化福特主义还采用了另一个重要的策略,即将工人劳动岗位进一步细分,使得每个工人只需掌握相对狭窄的技能,从而加快整个生产过程的速度。

此外,福特还引入了产品的标准化,即每辆汽车都采用相同的部件和规格,以便更高效地生产和维护。

4. 大规模生产与电力引擎福特主义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大规模生产。

通过轮流劳动、工序划分和标准化,福特公司实现了高产量的汽车生产。

这种大规模生产使得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得汽车价格大幅度下降,普通家庭也能购买汽车。

此外,福特还通过引入电力引擎来替代传统的蒸汽动力,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效率。

5. 福特主义的影响福特主义的出现对整个工业生产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福特主义推动了大规模生产的发展,为以后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其次,福特主义的成功激发了其他产业对生产方式的革新,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电子和计算机行业。

此外,福特主义的实施也为工人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高的收入,从而改善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福特主义是亨利·福特创立的一种革命性的汽车生产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轮流劳动、工序划分和标准化来实现大规模生产。

后福特时代生产组织形态

后福特时代生产组织形态

网络效应、正反馈与市场封锁
如果产业标准是通过竞争实现的,则网络效应 将是标准得以确立的决定因素。
如果互补性产品的“网络”规模决定了该产业 产品的需求,则网络效应就会出现。
案例:VCRs市场技术标准争夺战
温特制与生产模块化
在温特制出现之际,以电脑行业为代表, 美国企业制造流程出现了模块化生产的 特点。
有效预测:目前预测方法只是根据历史数据推算未来,但需 求还会受价格、促销、新产品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取决 于零售商、制造商、供应商。
SCM的基本技术特征
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 企业间的流程再造: 系统整体计划与控制: 信息共享与信息标准化:
供应链管理倡导的理念
从“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管理 从职能管理转向过程管理 从产品管理转向顾客管理 从企业间交易性管理转向关系性管理 从物质管理转向信息管理 从零和竞争转向多赢竞争 从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管理 从简单的多元化经营转向核心竞争力管理
对量。一般来说,净利润越高的企业,其效益越好。 投资收益率(Return on Investment,简称ROI):表示一定
时期的收益与投资的比。当两个企业投资不同时,单靠净利 润是无法比较他们效益的好坏的。 现金流量(Cash Flow,简称CF):表示短期内收入和支出的 钱。没有一定的现金流量,企业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时间
消费者 需求
减少需求变异的方法
减少不确定性:集中信息,采用统一的预测方法,库存及采 购策略等;
减少变动性:采用需求控制技术,如天天低价,即不变的价 格策略;
缩短提前期:包括订货提前期与信息提前期,前者包括生产 和运输时间,后者指处理信息的时间;
战略伙伴关系:如实施卖方库存策略、合作预测等;

福特制和后福特制

福特制和后福特制

在福特制中, 最核心的劳资关系表现在两个 方面:
一是为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大规模生产要 求在一个工厂中雇佣数量庞大的工人;
二是通过详尽的劳动分工和科层管理, 实现大规 模生产效率的提高。
福特制积累体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以生产流水线和M 型组织为基础, 通过大规模生产和范 围经济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 币和贸易体系, 为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顺利实现 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福特主义的危机:
首先表现为该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刚性特征, 无法应对 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快速多变的消费需求。在福 特制生产方式下,巨型企业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的主导, 大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层制、高度的纵向一体化和巨额投 资的生产设备的专用性, 使生产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 化。
作为一种新的积累体制和调节方式, 后福特制不再强调 通过详尽的劳动分工和科层制把工人看作是生产的机器 实现规模和范围经济的观点,而是强调作为人力资本的 工人团队能够比只进行专门操作的单个人更好地完成大 部分操作、全面的质量控制、减少库存和生产更高质量 的最终产品。因而, 后福特制极大地减少了半熟练生产 工人的需求, 而增加了大量的拥有职业技能、能够自我 学习和管理的新型工人的需求。
其次, 制造商通过参股、人事参与、设备租赁、各 种协会等, 借助信息技术, 与其供应商在产品开发 设计、信息交流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 和相互信任关系, 使制造商和供应商实现产品开发 和设计技术上的互补, 提高双方的技术能力, 分摊 产品创新成本。通过信息交流, 提高创新速度, 降 低双方存货成本和营销成本, 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通过资金上的支持, 供应商可以通过持续创新来降 低生产成本, 防止其他生产组织的恶意收购。

福特制的案例分析

福特制的案例分析

﹃福特制﹄的案例分析福特制的案例分析案例呈现:1912年秋天,在高地的福特汽车公司的办公室里,福特召集有关人员开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会议,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会议结束后,生产流水线的提议被广泛肯定。

1913年春天,世界上第一个生产流水线在高地工厂的发电机车间建成,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到这一年夏天工厂的所有车间全部安装了自动生产流水线。

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割成为一个个的环节,工人之间的分工更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度提高了。

川流不息的传送带,把整个工厂联系在一起,更多地榨取工人血汗的“福特制”正式诞生了。

它对于福特汽车公司,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仅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1913-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再次实现了翻番,可是在此期间工人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从14336人减少为12880人。

然而,与成倍增长的产量和滚滚流入福特等人腰包的钞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人劳动强度的加大和收入的降低。

据统计,由于新的生产方法的实施,福特汽车公司工人的劳动强度,视工种的不同是其他工厂工人的0.5倍或数倍,他们手中的半机械的动作每过4个小时才得片刻休息,神经更是高度紧张,然而工资水平却仅相当于整个底特律的平均水平——每天2.34美元。

另外,在1913年夏天公司实行流水线作业后,还相应取消了“多劳有奖”的分级工资制度,代之以最原始的计时工资制。

这样一来更打击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于是大批工人在干了一段时间后,就纷纷离开福特汽车公司,而去其他工厂从事报酬不低且劳动强度低的工作。

面对如此困境,1914年1月5日,福特汽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郑重宣布:“本公司将实现5美元工作日!任何合格的福特汽车厂的工人不论年纪,不分工种都能领到他自己的一份。

”亨利当然也留了个心眼,他把这种加薪称作“利润分享”,以便在未来如果有了麻烦,可以堂而皇之的借口停止这一制度。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1、大规模生产。

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

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2、标准化产品。

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

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

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

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

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

(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

(3)功能的齐全化,即企业必须具备完整、全能的各项功能。

为了在综合型的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自己这个“木桶”,尤其要着眼于修补其中最短的木板。

5、生产者决定论。

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益依靠厂商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的内部化、系统的封闭性和功能的齐全化,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和有能力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都构成了最终产品生产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者从而控制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事实上拥有着生产者主权。

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精简版)

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精简版)

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批示,宣称“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了”。

,四十岁的人还能记得,“鞍钢宪法”的内容是“两参一改三”: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批示,宣称“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了”。

,四十岁的人还能记得,“鞍钢宪法”的内容是“两参一改三”: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

三十六年了。

与这期间的许多事物一样,“鞍钢宪法”也经历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过程。

先是日本,随后是欧洲和美国,许多工业管理学家认识到,“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是“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即对福特式的僵化的、以垂直命令为核心的企业内分工理论的挑战。

“两参一改三”,用今日流行的术语来说,“团队合作”(teamwork)。

日本的所谓“丰田生产”,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团队合作”,每人不固守僵化的技术分工,随时随地解决“无库存生产”中的问题①。

瑞典的Volvo汽车公司,“团队合作”的优势,于1988年开始,将“装配线”(Assemblyline)改造为“装配岛”(Assemblyisland),使工人不再象从前那样在装配线上重复单一的任务,而是8至10人一组,灵活协作,组装整车②。

美国也不甘落后,1995年2月1日国会开始辩论“团队合作法案”。

因1935年的劳工法(WagnerAct),“团队合作”是非法的,故美国现在对劳工法修正,才能“团队合作”的潜力③。

股“后福特主义”的世界潮流中,毛泽东所推崇的“鞍钢宪法”,以其最早并鲜明地向僵化的福特式分工体制挑战,而格外受人瞩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罗伯特·托马斯(RobertThomas)指出,“毛主义”是“质量”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④,即发扬“经济民主”——两参一改三——恰是增进企业的关键。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1)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1)

一、选择题1.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加速了农业的发展D.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在1750—1850年间欧洲的人口从1.4亿增加到2.65亿,到1900年猛增到4亿。

这主要是由于A.欧洲城市扩大与发展B.欧洲开放的移民政策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欧洲国家联合的结果3.1879年10月21日,美国纽约洛帕克街的一个实验室里,亮起了一盏电灯。

这盏电灯稳定地亮了整整两天,它发出的光芒驱散了夜晚的黑暗。

当这个消息传到证券交易所,煤气行业的股票应声下跌。

这说明()A.电力已经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B.新技术的发明冲击传统工业部门C.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D.煤气即将退出历史舞台4.下图反映了某时期英国域市人口和农村人()A.新航路的开辟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工业革命的发展D.海外殖民地的扩大5.分析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A.英国依然是工业头号强国B.法国增长率在四国中始终最小C.美德工业增长速度超越英法D.德国增长速度始终超过美国6.下列国家中,其科学家和发明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有()①英国②美国③德国④意大利⑤日本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7.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

”“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B.发明内燃机C.改良蒸汽机D.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8.1908年,采用流水装配线大规模作业的福特T型车面世,以其低廉的价格使汽车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美国亦自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度”。

福特T型车普及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技术的进步B.蒸汽机的发明C.电力时代的到来D.内燃机的应用9.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变化表导致表格中农业人口百分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圈地运动蓬勃进行B.殖民帝国开始建立C.工业化进程的影响D.资产阶级革命成功10.某历史学家认为“19 世纪 80 年代,世界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源于一种新动力的发明”。

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兼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

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兼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

Fordism, Neo-Fordism and Post-Fordism--On Evolution of Production Mode in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作者: 谢富胜[1];黄蕾[2]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1]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研究
页码: 36-42页
主题词: 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期福特主义的危机,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应对福特主义危机的两种模式: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来看,后福特主义代表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演变的方向,其中精益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

后某汽车时代生产组织形态

后某汽车时代生产组织形态
是一种建立在企业之间联盟基础上的管 理方式;
是适应不确定市场环境下一种新型管理 技术;
是信息技术发展与管理理论发展相结合 形成的管理系统。
IBM欧洲公司经营模式
供应商的供应商 制造 制造 制造
集中采购
供应商
制造 制造 制造
供应商 信息
MRP
IBM
销售商
地方 分销 中心
直接销售
销售 渠道
用户
库存 在制品
产方式的进一步提炼和理论总结 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产运作方式 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哲学和理念
精细生产的思想理念
以反对“成本主义”、提倡积极进取为 指导思想
树立最高理想的“双零” 奋斗目标 强化永不满足、永远改进的意识 视问题为发展机会的辩证思维
精细生产的主要内容
准时生产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根源上保证质量 优化生产运作系统设计 建立新型的公共关系
其次,标准可以减少顾客心中的困惑。 DVD刻录机(recorder)的标准之战
再次,标准的出现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最后,标准的出现可以帮助降低供应配件的风
险。
标准的建立
产业标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形成:
产业内的公司可能游说政府命令建立一项产业 标准
技术标准还经常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由企 业协商产生
三、从丰田制到温特制
福特制典型代表——汽车工业 丰田制典型代表——汽车工业 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垂
直型结构 温特制典型代表——PC行业
温特制与集聚效应
整个个人电脑行业的价值链已被分拆成 一个个独立的节点,在每个节点都会出 现激烈竞争,导致整个产业快速升级。
福特制企业追求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 个人电脑行业水平结构中强调的是集聚 效应(Economy of Cluster)。

后福特制研究文献综述

后福特制研究文献综述

后福特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从1905年亨利.福特第一次在他的汽车制造厂中引入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开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 从而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曾经一度,福特制似乎代表了工业生产的未来,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随着许多领域如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中弹性做法的出现,福特制原则正逐渐被取代。

什么是后福特制?后福特制怎么出现的?福特制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转变给二战后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后福特制已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神话”被打破的今天,要了解现代社会未来的生产发展路线,这些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人主要研读了吉登斯的《社会学》、一篇国内研究后福特制研究的论文和刘刚研究后福特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的两本著作,这些文献分别研究了后福特制在企业发展中的运用、后福特制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变迁和演进的内在关系以及后福特制对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其中又涉及全球化、科层制等命题。

本文主要通过概括了这些文献对于后福特制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影响(利弊)的主要观点,结合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从后福特制的特点及优势来探讨其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

1泰勒制与福特制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在两个世纪前的著作《国富论》中,开篇描述了一家制针厂将工人的工作分解为许多简单操作后效率大大增强。

从生产率的提高来说明了分工的好处。

一个多世纪后,美国管理顾问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对工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将其分解为可以精确计时和组织的简单操作,他把这种思路称为“科学管理”。

后来这种思路变成旨在使工业产出最大化的生产体制,对工业生产与技术的组织方式以及劳动场所的策略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而高度的分工化带来的是传统社会手工艺人技能的退化衰微甚至消失,分工也形成了现代工业社会体系中数千种不同职业,与传统社会相比劳动场所也从家里转移到工厂,企业家拥有的工厂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心。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一福特主义起源:福特主义一词最早起源于安东尼奥·葛兰西,他使用“福特主义”来描述一种基于美国方式的新的工业生活模式。

定义:福特主义是以泰勒制劳动组织和大规模生产消费性商品为特征的一种粗放型的资本积累战略。

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方式。

特征:以泰勒制原则为目标的劳动标准化和强化的技术分工,以高度专业化的机器(流水线作为理想形式)大批量地生产标准化的产品。

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部分地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从而是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福特主义产生的问题:第一,产品单一、产量巨大,造成产品的积压和滞后以及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且不能满足人们对商品多样化的需求;第二,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作业生产方式把人仅仅当成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忽略了人的主体性。

第三,劳资方关系中劳动者处于极度弱势的条件下不利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

福特主义对工会的影响:福特主义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X理论之下的,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使得工人在工作中概念和执行相分离(工人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小小环节的微小工具,自己的主体创造性能动性被忽略),工人工作的去技术化带来了工人同质性的增强由此工人之间的共同需求和联系得以加强,促进了工人之间的团结意识。

在这种背景下,工会的作用突显了出来,以工会为代表的集体谈判制度蓬勃发展起来。

反过来,劳资之间通过集体谈判所形成的工资增长与生产率联系机制诱发了大规模的消费,促进了大规模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福特主义对政府的影响:由于福特主义单一的大规模的生产经常会造成产品的过渡积压,为调节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的良性循环,不断熨平经济周期和维护有效需求,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和福利国家政策建立起来。

对福特主义的评价:福特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一种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特殊的历史形式,它的存在是合乎历史的脚步进程的。

后福特制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变

后福特制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变

后福特制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变
刘刚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5)003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型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新的演变趋势.作为具体的生产方式,福特制的基本特征是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的对应,而后福特制的特征则是柔性生产与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的对应.与这一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劳资关系、企业和产业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等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变迁.其中,新自由主义、新公司主义和新国家主义及其创新国家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演变的关键环节.
【总页数】6页(P286-291)
【作者】刘刚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3;F112.7
【相关文献】
1.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演变:比较韦伯与桑巴特 [J], 郎晓波
2.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及其演变 [J], 赵宗博
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区别的当代演变 [J], 余金成;张金金
4.关于当代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和市场的主流新自由主义叙述之批判 [J], R.佩弗;
洪楼
5.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J], 王俊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福特制研究文献综述

后福特制研究文献综述

后福特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从1905年亨利.福特第一次在他的汽车制造厂中引入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开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 从而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曾经一度,福特制似乎代表了工业生产的未来,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随着许多领域如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中弹性做法的出现,福特制原则正逐渐被取代。

什么是后福特制?后福特制怎么出现的?福特制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转变给二战后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后福特制已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神话”被打破的今天,要了解现代社会未来的生产发展路线,这些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人主要研读了吉登斯的《社会学》、一篇国内研究后福特制研究的论文和刘刚研究后福特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的两本著作,这些文献分别研究了后福特制在企业发展中的运用、后福特制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变迁和演进的内在关系以及后福特制对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其中又涉及全球化、科层制等命题.本文主要通过概括了这些文献对于后福特制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影响(利弊)的主要观点,结合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从后福特制的特点及优势来探讨其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

1泰勒制与福特制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亚当。

斯密在两个世纪前的著作《国富论》中,开篇描述了一家制针厂将工人的工作分解为许多简单操作后效率大大增强。

从生产率的提高来说明了分工的好处。

一个多世纪后,美国管理顾问弗雷德里克.温斯洛。

泰勒对工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将其分解为可以精确计时和组织的简单操作,他把这种思路称为“科学管理”。

后来这种思路变成旨在使工业产出最大化的生产体制,对工业生产与技术的组织方式以及劳动场所的策略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而高度的分工化带来的是传统社会手工艺人技能的退化衰微甚至消失,分工也形成了现代工业社会体系中数千种不同职业,与传统社会相比劳动场所也从家里转移到工厂,企业家拥有的工厂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心。

鞍钢宪法——后福特主义和产业转型升级

鞍钢宪法——后福特主义和产业转型升级

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给中共鞍钢市委的《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认为鞍钢的做法“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此后一段时期,“鞍钢宪法”被大力推广学习和实践。

一般认为,“鞍钢宪法”的主要内容或“原则”包括五个方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发动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开展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简称为“双革”)。

由于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如何看待和评价“鞍钢宪法”存有争议。

尽管如此,若从企业生产管理的角度来看,“鞍钢宪法”早期不仅促进了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一些具崔之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杨涛: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博士后1960鞍钢宪法体做法也得到了国外企业家和学者的赞赏,影响广泛而深远。

作为企业管理领域的本土经典案例,“鞍钢宪法”所蕴含的“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对我国现在正在进行进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具有积极意义。

特殊历史时期的“鞍钢宪法”其实,在“鞍钢宪法”被正式提出之前,其中的一些做法就已经被实践和总结。

例如,1958年初,黑龙江省的庆华工具厂和建华机械厂加强企业管理的办法,引起了时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李立三的注意。

其专门组织工作组进行调查,所总结的经验获得中央肯定,《人民日报》两次刊文介绍宣传和推广。

其中,李立三起草的社论文章题目是《改鞍钢宪法93革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大创举》。

而这个“重大创举”的具体内容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因而也可以说,“鞍钢宪法”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鞍钢为代表的重要工业领域国有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总结,更是对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等重大问题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构成了后来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关系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钢铁工业自然是党和国家重点发展的工业领域。

鞍山钢铁公司具有较好的生产基础和条件,其前身是鞍山振兴铁矿公司、鞍山制铁所以及后来的昭和制钢所,1948年12月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

后福特制时代的阶级和阶级分析——以安德瑞·高兹的阶级理论为例

后福特制时代的阶级和阶级分析——以安德瑞·高兹的阶级理论为例

后福特制时代的阶级和阶级分析——以安德瑞高兹的阶级理论为例汤建龙【摘要】资本主义进入后福特制时代以来,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各类政策、策略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阶级结构也相应地有了变化.安德瑞·高兹认为,在后福特制特别是全球化条件下,传统的工人阶级正在消亡,新的社会力量正在出现,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这样一来,新的阶级理论和新的阶级分析方法就应运而生.后福特制条件下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法,是与资本主义现实紧密相关的,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的继承、借鉴和丰富、发展.【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43)001【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后福特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理论;阶级分析方法【作者】汤建龙【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资本主义进入“后福特制”时代以来,在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各类政策、策略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相应地导致了阶级结构特别是无产阶级本身的变化。

与这些变化相关,西方左派学者在相关问题上的观点和理论分析方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理论和分析方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新情况的一种理论反映。

对这些理论观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方法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具体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准确地把握后福特制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后福特制条件下的左派阶级理论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主要以安德瑞·高兹在相关问题上的观点为考察对象,对此作一分析,以期对后福特制时代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理论有一个局部的把握。

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后福特制时代,这一时代的资本主义在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方面与福特制及其之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带来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以及阶级意识的相应变化。

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

• 作为一种管理斱式的发革,福特制广泛地应用二汽车生产 丨,节省了旪间 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工人 的工资,也使汽车的售价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叐,唱品生产 者发得有能力贩买他刚自己生产的产品,大觃模生产呾大 众消费联系在一起了。如今,在丐界上仸何地斱,福特的 名字都代表着大生产呾大众消费所带来的繁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在汽车销售丨,福特的出収点是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可 以平等地拥有廉价而耐用的汽车,也就是说在拥有汽车斱 面,富人呾穷人是平等的,大众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平等消 费。为了维持戒扩大生产觃模、获叏更多的利润,企业除 了要生产出高质 低价、适锖对路的产品以外,还必须利 用种种手段来刺激越来越多的人贩买。扩大贩买人群的最 重要的一丧办法是实现 平等消费”,即承认普通公众都 有享叐的权利,其要有钱,每十人都可以迚行消费,甚至 一旪没钱也可以借劣二分期付款戒惜贷抵押的办法来消费。 这种消费权利的平等是一种新型民主戒者说是民主的一种 新的表现形式。19丐纨,人们往往是通过获得平等的政治 参不权利来达到平等。到了20 丐纨,人们发成通过消费 来达到平等。消费耐用品呾奢秱品已丌再是富人戒上层阶 级的特权,而是每丧普通公众的权利。这不传统社会只承 认少数王公贵族有权享叐相比确实是一种迚步。
• 第三,资本家乊间的垄断竞争格局使生产建立在对未来计 划的基础乊上。与用性机器投资呾低技能工人相结吅的生 产过程提高了资本有机极成,通过加速资本周转来降低高 资本有机极成对利润率的影响,促迚了企业乊间纵向一体 化过程,从而在主要行业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标 准化产品的长生命周期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开辟新需求 的突破性技术戒产品创新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
• 福特主义(Fordism)这一词最早起源二安东尼奥· 葛兰西, 他使用“福特主义”来描述一种基二美国斱式的新的工业 生活模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呾与业化为基础, 以较低 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按照调 节学派的观点,福特主义兲键性的基础是从一种粗放型的 资本积累戓略,向一种以泰劵制劳劢组细(见泰劵制)呾 大觃模生产消费性唱品为特征的密集型资本积累戓略的过 渡。20丐纨90年代以来,西斱学者相继提出了新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等对収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収展的最新描述不 概括。这些新概念丌仅逐渐被引入经济学各分支学科如地 理(穸间)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等,而丏也渗入到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如政 治学、社会学呾教育学等领域。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_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_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JOU RN A L OF RENM IN U NI VERSIT Y O F CHI NANo 2 2007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谢富胜[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J010);中国人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激进学者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处于福特主义阶段。

以流水线作业、劳资集体谈判为特征的福特主义大规模生产存在着内在缺陷,这种内在缺陷导致的福特主义危机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向后福特主义转变。

后福特主义劳动过程使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之间、资本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关键词]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作者简介] 谢富胜: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北京100872)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在马克思的著作文本中,生产方式是个多义词,围绕着生产方式一词的确切含义,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曾长期展开论战。

按照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哈维的看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

[1]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随之改变。

本文将在对马克思及其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劳动过程的具体特征,阐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发生变化的动因,分析当前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最新进展。

一、从马克思到布雷弗曼后的劳动过程理论在马克思 资本论 第一卷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对在资本控制下进行的劳动过程的分析。

劳动过程的一般因素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在任何劳动过程里、在所有时间中、在一切情况下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在一切以占有直接生产者剩余劳动为特征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这种要素的社会结合都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但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强制是以比较有利于生产的形式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王杰 1 胡乐明 2 *(1. 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威海 264209;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081)摘要: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是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

在其和凯恩斯理论的共同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黄金年代”。

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宣告了“黄金年代”和福特主义的终结。

这预示着,福特主义终将被一个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

福特主义演进的方向研究表明,其最终被后福特主义而不是新福特主义所取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福特主义演变时序研究发现,日本率先产生并确立了后福特主义的主体地位;福特主义演进的渊源研究则表明,日本之所以率先完成,关键在于其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危机感。

最后给出了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关键词:生产组织方式;福特主义;丰田主义;后福特主义中图分类号:F035.1 文献标识码: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麦迪逊的统计资料,期间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积累、出口额等相对1820年成倍增加①。

因此,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作西方发达国家的“黄金年代”②。

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宣告了“黄金年代”的终结。

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变革,力图确立新的增长模式。

在众多变革中,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对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确立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众所周知,二战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国家“黄金年代”的结束,福特主义逐渐走向终结。

这预示着,福特主义终将被一个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

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更替,生产力将获得一定程度的释放,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由此看来,研究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对于新的增长模式的确立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与福特主义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厘清这个问题,将有助于确定福特主义的演进方向;其二,众所周知,福特主义起源于美国,并在其基础上演变出各种具体模式,新的生产组织方*作者简介:王杰(1974—)男,河北石家庄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学研究;胡乐明(1965—),山东烟台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式产生的渊源又是什么?本文将立足于这些问题,用理论和实证方法展开研究。

一、福特主义演进的方向福特主义终结后,其演进方向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普遍认同的两种观点是福特主义向新福特主义抑或后福特主义演进。

卡尔·威廉姆斯等(Williams,etc.,1987)认为[1],新福特主义通过降低劳动力报酬和抨击劳动力保护法,建立高度弹性劳动市场以提高边际利润的战略,但仍然保留泰勒主义科学管理原理的大规模生产模式。

后福特主义通常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

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

可见,新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继承了福特主义的大部分特征,可看成是其某种程度上的延续;而后者基本上背离了福特主义,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与福特主义的决裂。

尽管新福特主义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后福特主义似乎在争论中有胜出的趋势。

阿明(Amin,1994)认为既便是法国调节学派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从这个(新福特主义)立场偏离,它已经开始想象后福特主义不同于福特主义,而不是福特主义的延伸[2]。

法利斯(Fairris,1994)认为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变动是必然趋势[3]。

汪达尔(Vidal,2011)也呼吁“停止新福特主义概念,转而支持不可知论的后福特主义概念。

”[4]表1 各指标两个时间段的平均值的差异性统计检验数据来源:IT出口额和资本—劳动比分别根据世界银行、日本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到,其他均根据OECD官方数据计算得到注:a表示1%显著水平上显著;b表示5%显著水平上显著;c代表10%显著水平上显著。

为了判断福特主义的演进方向,以日本为例,进行实证检验。

为此,列出了与生产组织方式特征密切相关的十个社会经济指标。

之后,根据相应的标准④,判断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何时得以建立。

根据该标准,运用其统计数据,可以大致断定日本整体实现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时间在1980年。

最后以1980年为界,1980年之前定为时期Ⅰ(福特主义阶段),之后定为时期Ⅱ(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阶段),并基于相应的统计方法,检验这些指标在两个时间段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见表1)。

若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向后福特主义演进,否则向新福特主义演进。

检验结果显示,这十个指标在两个时间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1980年之后的生产率增长率要比1980年之前平均下降了2.60%,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征生产组织方式的最核心的指标——资本-劳动比结果显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对福特主义时期,该变量上升了1.783。

这说明,由于资本对劳动的不断替代,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其他指标,无论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还是IT技术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与福特主义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产业结构看,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时期,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而劳动力市场最大的变化在于弹性劳动市场的建立,兼职就业率上升,女性参与率也上升;与此同时,劳动报酬份额有所下降,非自愿失业比率上升,恶化了劳资关系;此外,IT出口额大幅度上升,表明日本的IT技术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时期得以广泛地普及。

以上证明了日本福特主义终结后,社会经济环境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终将导致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而不是新福特主义演进。

运用其他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检验,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当然,后福特主义仅仅代表福特主义演进的方向,并不意味着一定能顺利转变,它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王美玲(Meiling Wong,2007)研究发现,“由于日本和台湾的企业拥有不同的标榜的价值体系,因此台湾在实施精细生产系统时,必须适应不同的文化”[5]。

二、福特主义演进的时序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其他国家深陷福特主义泥潭的时候,日本丰田公司率先对其生产方式进行变革,这种变革之后的生产方式被称为丰田主义。

丰田主义的产生揭开了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进的序幕。

欧洲一些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将丰田主义引入,并在其基础上改造为适应本国国情的具体模式。

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逐渐完成了后福特主义对福特主义的更替。

因此,毋庸置疑,日本作为后福特主义发源地,在后福特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肯尼和佛罗里达(Kenney and Florida,1989)就曾指出,尽管未来还不确定,但是毫无疑问,日本在到来的后福特主义时代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6]。

后福特主义诞生后,对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各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单斯等(Das,etc.,2014)以蓝星公司精益生产系统的应用案例研究发现,精细生产系统⑤显著提高了空调线圈制造业的生产率[7]。

因此,判断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作为整体是不是进入了后福特主义,可以将生产率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马克.艾兰姆(Mark Elam,1994)依据日本的工业实践,认为“只要生产率实现‘跨越式’,达到显著的类似于像丰田公司那样的水平,就可以推断出其反映了一个新的后福特主义时代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初始形成。

”[8]不幸的是,马克.艾兰姆为后福特主义建立的标准由于过于苛刻而引起质疑。

乌伊贡和斯特劳布(Uygun and Straub ,2011)不无道理地指出,尽管很多公司的精益生产的应用达到了可接受的成果,但是可持续的成功仍然低于预期,甚至第一个精益生产波20年后,公司仍无法达到丰田相同的效率[9]。

但是,以生产率为标准,对于判断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后福特主义确实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准。

福特主义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普遍较高,但是在福特主义末期,该指标持续下降,最终导致福特主义的终结。

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某个国家平均的劳动生产增长率开始出现恢复性、系统性增长,可以大致断定其已经进入后福特主义。

依据上述标准,我们推算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若干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确立的年份(见表2)。

表2资料显示,后福特主义产生之后,经历了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

扩散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局部探索阶段。

后福特主义在日本出现后,并没有扩散到亚洲或者美洲,而是首先扩散到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老牌的欧洲工业化国家。

后福特主义在日本出现后的第二年,英国和法国确立了自己的后福特主义。

(2)快速扩散阶段。

在这个阶段,欧洲一些工业化国家芬兰、德国和荷兰也相继进入后福特主义。

此外,最令人关注的是,和日本隔海相望的亚洲国家——韩国也开始步入后福特主义。

(3)放射状地扩散阶段。

在这个阶段,除了一些欧洲的老工业化国家爱尔兰、意大利、瑞典外,美洲的两个重要的国家美国和加拿大也终于迈进了后福特主义的大门。

表2 若干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福特主义确立的年份三、福特主义演进的渊源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进是个复杂的过程,国家的国情不同,决定了其演进的过程是有差异的。

马克﹒亨特(Mark Hunter,2000)研究了南非民主化后生产方式的改革,认为实现后福特主义有两条途径:一个是双赢的“高”路径,另一个则是非双赢的弹性“路径”,结果发现前者很不乐观[10]85。

南非后福特主义路径选择进一步证明,后福特主义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这些条件不具备,即便移植也未必成功。

同样地,后福特主义之所以率先在日本产生,很有可能是由其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联合决定的,而且这些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后福特主义的产生。

为了反映这种差异,这里构建了生产率增长率、进出口比例、第三产业比重、大学学历比例和兼职就业率等若干指标,采用包括日本在内的若干西方发达国家在1971—1980年的数据,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差异性检验(见表3)。

此外,基于这些差异提出相应的分假设命题,利用计量模型进行检验。

假设Ⅰ..的动机之............转变...........乃至向后福特主义.......是日本积极探索丰田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一。

..表3统计资料显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上所述指标上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指标看,比日本生产率增长率显著较高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瑞典和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