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当代经济研究)032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
王杰 1 胡乐明 2 *
(1. 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威海 264209;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081)
摘要: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是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在其和凯恩斯
理论的共同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黄金年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宣告了“黄金年代”和福特主义的终结。这预示着,福特主义终将被一个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福特主义演进的方向研究表明,其最终被后福特主义而不是新福特主义所取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福特主义演变时序研究发现,日本率先产生并确立了后福特主义的主体地位;福特主义演进的渊源研究则表明,日本之所以率先完成,关键在于其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危机
感。最后给出了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关键词:生产组织方式;福特主义;丰田主义;后福特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5.1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根据麦迪逊的统计资料,期间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积累、出口额等相对1820年成倍增加①。因此,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作西方发达国家的“黄金年代”②。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宣告了“黄金年代”的终结。
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变革,力图确立新的增长模式。在众多变革中,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对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确立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二战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国家“黄金年代”的结束,福特主义逐渐走向终结。这预示着,福特主义终将被一个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更替,生产力将获得一定程度的释放,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由此看来,研究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对于新的增长模式的确立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与福特主义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厘清这个问题,将有助于确定福特主义的演进方向;其二,众所周知,福特主义起源于美国,并在其基础上演变出各种具体模式,新的生产组织方
*作者简介:王杰(1974—)男,河北石家庄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学研究;胡乐明(1965—),山东烟台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式产生的渊源又是什么?本文将立足于这些问题,用理论和实证方法展开研究。
一、福特主义演进的方向
福特主义终结后,其演进方向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普遍认同的两种观点是福特主义向新福特主义抑或后福特主义演进。卡尔·威廉姆斯等(Williams,etc.,1987)认为[1],新福特主义通过降低劳动力报酬和抨击劳动力保护法,建立高度弹性劳动市场以提高边际利润的战略,但仍然保留泰勒主义科学管理原理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后福特主义通常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可见,新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继承了福特主义的大部分特征,可看成是其某种程度上的延续;而后者基本上背离了福特主义,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与福特主义的决裂。尽管新福特主义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后福特主义似乎在争论中有胜出的趋势。阿明(Amin,1994)认为既便是法国调节学派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从这个(新福特主义)立场偏离,它已经开始想象后福特主义不同于福特主义,而不是福特主义的延伸[2]。法利斯(Fairris,1994)认为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变动是必然趋势[3]。汪达尔(Vidal,2011)也呼吁“停止新福特主义概念,转而支持不可知论的后福特主义概念。”[4]
表1 各指标两个时间段的平均值的差异性统计检验
数据来源:IT出口额和资本—劳动比分别根据世界银行、日本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到,其他均根据OECD官方数据计算得到
注:a表示1%显著水平上显著;b表示5%显著水平上显著;c代表10%显著水平上显著。
为了判断福特主义的演进方向,以日本为例,进行实证检验。为此,列出了与生产组织方式特征密切相关的十个社会经济指标。之后,根据相应的标准④,判断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何时得以建立。根据该标准,运用其统计数据,可以大致断定日本整体实现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时间在1980年。最后以1980年为界,1980年之前定为时期Ⅰ(福特主义阶段),之后定为时期Ⅱ(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阶段),并基于相应的统计方法,检验这些指标在两个时间
段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见表1)。若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向后福特主义演进,否则向新福特主义演进。
检验结果显示,这十个指标在两个时间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1980年之后的生产率增长率要比1980年之前平均下降了2.60%,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征生产组织方式的最核心的指标——资本-劳动比结果显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对福特主义时期,该变量上升了1.783。这说明,由于资本对劳动的不断替代,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他指标,无论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还是IT技术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与福特主义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产业结构看,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时期,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而劳动力市场最大的变化在于弹性劳动市场的建立,兼职就业率上升,女性参与率也上升;与此同时,劳动报酬份额有所下降,非自愿失业比率上升,恶化了劳资关系;此外,IT出口额大幅度上升,表明日本的IT技术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时期得以广泛地普及。
以上证明了日本福特主义终结后,社会经济环境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终将导致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而不是新福特主义演进。运用其他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检验,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当然,后福特主义仅仅代表福特主义演进的方向,并不意味着一定能顺利转变,它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王美玲(Meiling Wong,2007)研究发现,“由于日本和台湾的企业拥有不同的标榜的价值体系,因此台湾在实施精细生产系统时,必须适应不同的文化”[5]。
二、福特主义演进的时序
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其他国家深陷福特主义泥潭的时候,日本丰田公司率先对其生产方式进行变革,这种变革之后的生产方式被称为丰田主义。丰田主义的产生揭开了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进的序幕。欧洲一些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将丰田主义引入,并在其基础上改造为适应本国国情的具体模式。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逐渐完成了后福特主义对福特主义的更替。因此,毋庸置疑,日本作为后福特主义发源地,在后福特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肯尼和佛罗里达(Kenney and Florida,1989)就曾指出,尽管未来还不确定,但是毫无疑问,日本在到来的后福特主义时代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6]。
后福特主义诞生后,对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各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单斯等(Das,etc.,2014)以蓝星公司精益生产系统的应用案例研究发现,精细生产系统⑤显著提高了空调线圈制造业的生产率[7]。因此,判断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作为整体是不是进入了后福特主义,可以将生产率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马克.艾兰姆(Mark Elam,1994)依据日本的工业实践,认为“只要生产率实现‘跨越式’,达到显著的类似于像丰田公司那样的水平,就可以推断出其反映了一个新的后福特主义时代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初始形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