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的民风民俗
安康历史典故
安康历史典故一、安康的历史背景1.1 安康的地理位置安康位于中国陕西省的南部,地处秦巴山脉与汉水之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1.2 安康的历史沿革安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是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
在古代,这里是蜀汉、东晋、南北朝、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都城。
安康曾是陕西省的首府,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安康的历史典故2.1 “盘石飞船”传说相传在古代,安康一带有一块巨大的盘石,形状像一艘飞船。
据说,这块盘石是太古时期一位神仙所留下的,可以带领人们飞翔。
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了很长时间,成为安康的一个历史典故。
2.2 “秦楼楚馆”故事古代安康地区曾经是蜀地和秦地的交界处,因此形成了秦楚文化的独特风采。
据传,在秦汉时期,安康地区曾经有一座宏伟的楼阁,名为“秦楼楚馆”,吸引了许多才子佳人前来。
这个故事表达了安康作为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2.3 “赤水奇观”传奇赤水是安康境内的一条河流,因其水色如血而得名。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杜仙庄的人,他每天都会到赤水边洗涤身体,结果奇迹出现了,他的顽疾得到了治愈。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成为安康的一则传奇。
2.4 “荆轲刺秦王”事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而不知道的是,荆轲的故乡就在安康附近的一个小山村。
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感染了当地的人们,成为了安康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安康的历史文化3.1 安康的传统节日安康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
3.2 安康的特色美食安康有许多独特的美食,如安康板面、水盒子、酿皮等。
这些美食代表了当地的独特饮食文化。
3.3 安康的传统手工艺安康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染织、陶瓷、竹编等。
这些手工艺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4 安康的历史遗迹安康有许多历史遗迹,如秦楚古城、楼观台、武侯祠等。
这些遗迹是安康丰富的历史文化的见证。
3.5 安康的传统民俗安康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舞狮、龙舟比赛等。
陕西安康的风俗作文
陕西安康的风俗作文安康,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的风俗就像安康的山水一样多姿多彩,让人着迷。
先说说安康的饮食风俗吧。
安康蒸面可是一绝,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蒸面店。
那蒸面啊,薄得像纸一样,却又特别有韧性。
老板把蒸面切得宽窄正好,往碗里一放,再浇上各种调料。
红红的辣椒油在面上一铺,就像给蒸面穿上了一件火红的小外套。
还有那香醋的酸,豆芽的脆,面筋的软,混在一起在嘴里一嚼,那味道简直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
每次我去吃蒸面,都感觉像是参加一场舌尖上的小派对,味蕾们都欢快地跳起舞来。
再讲讲安康的节日风俗。
就说春节吧,那可热闹得不得了。
一进腊月,家家就开始忙活着准备过年了。
杀猪宰羊,做腊肉香肠。
那腊肉挂在房梁下,被烟火熏得黑红黑红的,看着就特别有年味儿。
到了除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
吃完饭,长辈们就开始给小孩子们发压岁钱啦。
小孩子们一个个眼睛放光,接过钱就像小财迷似的赶紧揣兜里,还不忘说上几句吉祥话。
大年初一呢,大家都穿上新衣,走亲访友。
这时候,你要是在路上走,到处都能听到欢声笑语,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安康的婚俗也很有趣。
新郎去接新娘的时候,那可是要过好几关的。
新娘的姐妹们会想出各种点子来“为难”新郎。
比如说让新郎唱歌表白,那新郎就得扯着嗓子大声唱,有时候还五音不全的,可把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还有让新郎找新娘的鞋子,新郎在屋里翻箱倒柜的,像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转,那场面既紧张又欢乐。
等新郎好不容易接到新娘,回到家又有各种传统的仪式。
拜天地啊,给长辈敬茶啊,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浓浓的祝福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安康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龙舟竞渡。
到了端午节的时候,汉江边上那可是人山人海。
一艘艘龙舟像箭一样在江面上飞驰。
船上的汉子们个个肌肉紧绷,喊着整齐的号子,那声音震天动地。
岸边的观众也没闲着,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
大家都在为自己支持的龙舟队加油,那气氛热烈得就像一锅煮开了的粥,不断地翻滚着激情。
安康的民风民俗
秦巴明珠汉水安康制作:柳体宸江宜峰李聿晰一、陕西安康的民俗风情:1.文化: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
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
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
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
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
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
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2.民俗:安康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复杂多元。
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安康秦风楚韵,民风淳朴,注重礼仪,民俗独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诸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端午节门上悬艾蒿、吃粽子;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这些习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进入21世纪后,也有人除了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节令习俗外,开始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
陕西安康家乡的风俗作文
陕西安康家乡的风俗作文
安康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与川南盆地的结合部,素有"秦巴第一关隘"之称。
这里的风土人情融合了秦晋、川陕两大文化,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年节习俗
安康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人们会提前一周开始准备年货,制作年糕、豆腐、腊肉等年味美食,置办爆竹烟花,写春联悬挂窗户,祭祀祖先,过大年初一、初二,家家户户开始拜年、迎春接财神。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热闹非凡。
清明节扫墓祭奠先人、端午节包粽子划赛龙舟、中秋节品尝月饼赏月、农历八月十五的吃四鲜羹等也都是安康人生活中重要的节庆。
民间习俗
结婚是人生大事,安康地区保留了许多有趣的婚俗。
男方向女方递亲事时,需带上一柚一枚,称为"算亲柚"。
新娘出嫁要先行"走回头"的习俗,即离开娘家时先往返走几步,祈求幸福美满。
逢年过节,叔侄也有"醵金"的习俗,即侄儿给叔伯压岁钱以示孝敬。
在安康,人们对大自然也有许多独特的祭祀礼俗,如风雨祭、山神会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安康人淳朴善良、勤劳朴实,每到节日,街头巷尾就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和民俗风情。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民俗习惯也在不断的变迁和创新,但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仍在延续和发扬光大。
安康传统民间工艺
竹条编织
竹编(bamboo weaving)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 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 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 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 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一些范例
•
Hale Waihona Puke 八仙图*。
工艺要求
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 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 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手势 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 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 洁,无墨迹等污渍。
经典民间艺术饰品刺绣
称。就是用针 纱线以一定 刺,以缝迹 是用针和
安康民间剪纸
安康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 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 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 。
不同剪纸作品
采用散点透视的剪纸作品
锯齿式剪纸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欣赏
刺 绣
刺
绣
•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 蚕,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 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刺绣工 艺也逐渐兴起,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 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宋代时期崇尚刺 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 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 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 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
目录
剪纸 刺绣 编织 石 雕 木雕 泥塑 等
陕西家乡安康的风俗作文500字
陕西家乡安康的风俗作文500字家乡安康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这里的风俗习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家乡安康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首先,安康人对老人非常尊重。
在安康,老人是家庭的精神支柱,也是家庭中最受尊重的成员。
每当春节或是重要节日,家中长辈都会坐在主位上,年轻人则依次向他们行拜年之礼,并向他们祝福。
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使得安康成为了一个尊老爱幼的社会。
其次,安康人喜欢饮食独特的米面食。
在安康,人们最常吃的是面食,如油茶、冰糖馍馍、酸辣粉等,这些食物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化,已经成为了安康的代表性美食。
每逢节庆或是家宴,人们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款待客人,以示热情招待。
除此之外,安康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如"祭五谷"、"关山月"、"送龙船"等。
每逢这些传统节日,安康人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狮、闹龙、耍旱船等,这些传统活动既富有地方特色,又能够增进人们的感情,使得这些传统节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安康人的婚嫁习俗也是独具特色。
在安康,结婚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从订婚开始,就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如彩礼、过大拜天地、参加酒席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闹洞房"了,新娘在新郎家中展开的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以调节气氛,增加婚礼的喜庆氛围。
总的来说,家乡安康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些风俗习惯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家乡更加热情、友好。
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家乡安康。
安康民俗
安康民俗安康民俗地处秦头楚尾,背倚汉水的安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历史上曾长期受到三秦文化、巫楚文化、巴蜀文化及羌氐文化的影响,经过数千年的溶和、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汉水文化。
作为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康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既充满神秘色彩,又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呈现出由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古朴豪放、厚重典雅、别具一格的凝聚体,并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演变、发展,显示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这里对安康地区至今仍盛行的一些民俗作简要介绍。
年俗在安康一代,春节又俗称“过年”。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办年货、杀年猪、扫尘等,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才正式开始。
腊月初五“煮五豆”。
一大早,就把苞谷、小麦、大米、小豆、黄豆等粮食和豆类掺在一起煮着吃,凑够五种以上材料就可以,而且要多煮一些,从初五起每天掺一点进去吃,一直吃到腊月初八。
“煮五豆”,寓意五谷丰登,连年能有好收成,“吃五豆”也是享受一年来辛勤的劳动果实。
杀年猪。
一进入“数九”,秦巴腹地的山民们家家户户便开始杀年猪了。
杀年猪通常要看个好日子(不懂咋看)。
一家杀猪,通常村里的其他壮汉都会前去帮忙,轮流进行。
杀完年猪后,主人家大摆筵席,款待帮忙的人,邻里之间也会相互请客,年的气氛就在这时浓郁起来。
选择这个季节杀猪,一是到“数九”天后,也没有什么新鲜饲料可以喂了,二是这个时候杀的肉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质,更主要地是为过年做好充分准备。
腊月初八“吃腊八”。
到初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吃腊八”,所谓的“吃腊八”,就是吃腊八粥,主要是包“扁食”,将“扁食”和红白萝卜、白菜、肥瘦肉丁、豆腐丁和大米一起煮,还有的顺便擀几个面片,搓几个“麻食”,凑够八样一起来煮。
“包扁食”大有讲究,“扁食”又叫“背抄手”、“疙瘩”,各地的说法不同,但做工却是一样,都是擀面后,切成方片,中间包馅,对折后(下边的皮稍微高一点),把上方两个边子向背稍弯,再把两头弯回在一起,捏紧就可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叫“背抄手”的原因,做工十分类似包饺子,只是“擀皮”和“包”的工艺不同而已。
家乡的风俗陕西安康作文
家乡的风俗陕西安康作文
安康,这座坐落在秦岭深处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些习俗承载着先民的哲理,融汇了安康人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
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时节,安康人有品糖人的民俗。
炼制糖人不仅寓意甜蜜如糖、团团圆圆,更象征希望新一年万事如意、甜甜蜜蜜。
每逢佳节,家家户户都会让孩子们制作糖人,将对未来的祝福寄托其中。
夏日里,杂技艺人们身姿矫健地在街头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这种独特的"地瓜杂耍"被列为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身手不凡,惊心动魄的表演折射出陕北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金风送爽时,安康人有插秧歌的习俗。
身着盛装的村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朴实的歌词,淳朴的舞步,活泼热情、质朴温馨,洋溢着对大地的赞美之情。
冬日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臭干子。
炒过的菜干切成细长条,在烟熏的作用下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味。
每到过年,亲友聚会时,臭干子作为招牌美味自然不能少。
那股馥郁的香味已成为身在他乡的安康人温暖的乡愁。
这些风俗习惯或许看似简单朴实,但正是它们映射出安康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
身为安康儿女,我将永远铭记家乡的习俗,把它们化作内心永恒的力量。
(完整word)安康民俗
安康民俗安康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地域的关联;既有民族渊源,也有宗教的影响和侵蚀;既有神秘色彩,又有实用价值。
这种呈现出由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厚道豪放、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的凝聚体,随着人口的流动,集聚而相互碰撞,相互兼容,相互异化,甚至重新组合,显示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年俗。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
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
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
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
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
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
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端阳节和赛龙舟。
端阳节民间俗称端午节,是一年中的三大节日之一,传说是为祭祀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而相沿至今的一种民俗。
大概与屈原《楚辞》所描述的湘楚习俗有关,也因湖广移民安康的传播和影响有关,端阳节的南国风情在安康民间特别浓郁,下面就略加介绍给大家。
在节日前几天,安康城乡的大街小巷便相继有各种各样的香包、花裹肚及雄黄、香面和变蛋出售,包粽子用的笋阔叶、蓼叶、苇叶、马兰草、棕树叶(用于捆绑粽子)、糯米、大枣、红豆也陆续上市,满街一片浓香。
陕西安康当地婚嫁风俗
陕西安康当地婚嫁风俗
1、择正日
在陕西安康结婚当天的好日子被叫做“正日子”,正日子一般都是由新郎家选择,而非正日子也叫“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定,一般待客日要比正日子早三至四天。
待客日当天准新郎官要在新娘家呆上一整天,招待女方家的亲朋好友。
女方家长要在当天婚宴酒店大摆宴席,招待所有来宾。
新郎新娘穿上礼服,主持人司仪嘉宾代表上台发表讲话,也算是先行嫁了一把,新人还需要给每位来宾敬酒并收女方亲朋好友的礼钱。
散席后新郎就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等到结婚那天才可以见新娘。
2、吹唢呐
结婚当天千年的唢呐还在吹,现代的音响也隆隆地播放,不放秧歌调,放婚礼进行曲,放的次数多了,已经听不出洋味了。
3、换踩堂鞋
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4、双方家长婚宴上讲话
有的家长这一辈子可能是头一回站在麦克风后面,面对着这么多人讲话,紧张,却又兴奋,生怕讲得不透彻,便要多说一些。
大部分都是一些美好的幸福吉祥的祝福话,祝福小两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安康特色年俗——流光溢彩烧火龙烧火狮子
陕南安康地处秦头楚尾,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居中。
受汉水文化的影响,春节期间,除了玩社火、划旱船、小场子、唱花鼓、八岔和演皮影戏、演汉剧等之外,民间素有“烧火龙”“烧火狮”之年俗。
特别是汉滨区南山的县河迎风坝,北山五里李家坝、大同鲁家村等地的“烧火龙”“烧火狮”是当地元宵节活动最热闹的活动之一,被陕西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南安康的“烧火龙”“烧火狮”传统民俗,一说始于东汉,盛于宋朝,一说起于明、清。
安康火龙最早见清史料的是清康熙三十四(公元1696年)知州王希舜《重续兴安州志?卷二?风俗志》载:“……仗采悉备,乐妓扮毛女,儿童扮社虎(火),老幼聚观。
元宵皆剪纸为灯,插竹为架,鼓乐喧阗”。
由此得知安康烧火龙约有300年以上历史,乃汉滨先民薪火相传的文化样式。
无论源于何时,都是当地百姓为祈求新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日子红红火火,在春节期间晚上举行的祈福活动。
表演场面之壮观,惊险奇特,使观众赞口不绝。
元宵节前夕,夜幕降临,街道院坝男女老少人头攒动,十几名青壮汉子头戴红头巾,甚至赤背上阵,各举一节用彩绘、麻布、皮纸、竹篾做成的龙身。
两个壮汉披上用竹篾、苎麻、枸树皮和龙须草等编织成的狮子。
伴随着激越的锣鼓镓锶铿锵声不断上下飞动,蜿蜒翻腾,闪展腾挪耍玩。
当地群众用硝磺、火药、木炭、铁屑等原料制成的火筒,里三层外三层随心所欲地对着火龙、火狮子进行喷放,四溅的火花,五颜六色,绚烂多姿,令人眼花缭乱。
活动开始后,舞龙、舞狮人与燃放火筒的人相互叫阵。
烟花烧的越快,烫的舞龙、舞狮人的双脚不停地乱蹦乱跳,越想逃脱火海,越是烧的激烈,舞得就越起劲。
火龙、火狮子在人群中蜿蜒舞动、腾挪躲闪、上下翻滚的越快。
前一波烧完,后一波赶快接着燃放。
在男女老少们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中响彻云霄,整个场面十分惊险、壮观。
伴着烧火龙结束,地上的炮屑见证着一场狂欢。
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回,嬉笑声绕着这座休闲静逸的宜居惬意的小城和山村,诉说着安康人民对这一特有年俗活动的钟爱。
安康婚嫁习俗礼仪
安康婚嫁习俗礼仪婚嫁习俗旧时的婚嫁,在程序上遵循“六礼”之规,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表现形式在安康地区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基本内涵没有大的改变。
安康婚俗基本上沿袭此制。
订亲又称订婚、订媳妇,是婚姻程序的第一步。
订亲分为请媒人、拿八字、过门三道程序。
请媒人是男方有意某家女子时,便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备礼前去求婚。
旧时,安康各地的早婚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边远山区和农村,一般当男孩长到十三四岁时,父亲便开始操心其婚事。
现在大多是20岁左右。
当地称媒人为“红爷”或“红娘”、“媒婆”。
拿八字是旧时“六礼”中的“问名”。
求婚后男方托媒人前往女方询问姑娘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
这一程序在安康叫“放八字”,也称“放口”。
女方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庚贴,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转交对方。
男方拿到“庚贴”后,连同儿子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卜算,看男女生辰和属相是相生还是相克,叫“合八字”,也称“合相”或“合婚”。
若相克,则不能“合婚”。
过门是提亲后,八字又相合,由媒人引导,父母、兄妹和亲族叔伯等陪同姑娘前往男方“看家”,当地叫“过门”、“踩门户”。
实际是女方对男方家庭状况,如住房、家具、家境、贫富程度等的实地考察。
“过门”之后,女方走时,男方要送一些礼物。
如果女方接受,表明女方对男方家庭较为满意;如女方推辞不受礼,则表明女方对男家不中意,婚事也就不便再提了。
“过门”这一程序在有些地方是男方到女方家去,由媒人引导,带上“合婚礼”到女家去,女家以礼招待之后,姑娘与男方相见。
见后,若男女双方满意,便让姑娘给男方来的客人,一一敬茶,谓之“端茶”。
之后,由男方母亲亲自给姑娘带上耳环,临走再送给姑娘红包和礼物。
如男方看不中,便不给女方什么礼物。
旧时,不少地方保持古老的“纳吉”习俗,男女双方不直接见面,姑娘只能躲在屋内从门缝看女婿的长相;男子只能根据女方兄弟姐妹来推测姑娘的容貌。
安康文化传统
安康文化传统
安康,古称“白水”,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安康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这些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支柱。
安康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融合了汉、藏、羌、苗等多种民族的文化元素。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表演艺术,每逢节日和重大活动,都会有各种民俗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地方风情。
安康还有着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安康文化砚台、安康葫芦雕刻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千年的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安康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
此外,安康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康的美食以米面为主,有着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如米面制品、羊肉泡馍、臊子面等,这些美食传承了古老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的风味,成为了安康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康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民俗、手工艺和饮食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安康人勤劳朴实,敬老爱幼,讲究礼仪,注重家庭和睦,这些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了安康人的精神支柱。
安康的文化传统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安康的文化传统将继续传承下去,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以家乡的民俗为话题的作文陕西安康
以家乡的民俗为话题的作文陕西安康
《安康的民俗真有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的家乡安康吗?这里有好多好玩的民俗呢!
每年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啦!大人们会早早地准备好红红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我会在一旁帮忙递胶水,看着那红红的春联,就觉得新年充满了喜气。
还有舞龙舞狮表演。
那些叔叔们穿着彩色的衣服,举着长长的龙和威武的狮子,在街上欢快地舞动。
我总是挤在人群里,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
端午节的时候,奶奶会包好多粽子。
有红枣粽、豆沙粽,可香啦!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特别温馨。
安康还有一种特别的民俗叫“安康小场子”。
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唱着好听的歌,跳着欢快的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爱我的家乡安康,爱这里有趣的民俗!
《家乡的民俗风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安康的民俗。
安康有个很热闹的节日叫元宵节。
这一天,街上到处都是花灯,有兔子灯、荷花灯,五颜六色,好看极了!我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去看花灯。
还有安康的民间戏曲,演员们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声音可好听啦。
我虽然不太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是看着他们的表演就觉得很有意思。
到了中秋节,我们一家人会坐在院子里,一边吃着甜甜的月饼,一边赏月。
月亮又大又圆,好像一个大大的玉盘挂在天上。
这些就是我的家乡安康的民俗,是不是很有趣呀?。
介绍安康的文化遗产两百字
介绍安康的文化遗产两百字
案例一:
紫阳蒸盆子,最早发源于紫阳县汉王镇,先是汉江艄工歇脚欢聚时的荟菜,后来发展为除夕团圆饭上的压轴菜。
紫阳蒸盆子是陕西安康第一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紫阳蒸盆子制作颇为讲究,原料须有全鸡(土鸡)、猪蹄、莲菜、红白萝卜、黄花、木耳、香菇、鸡蛋饺子、水发墨鱼及其它干菜。
这道菜原汁原味,汤醇肉香,色香味俱佳。
紫阳蒸盆子,用料之糜费,时间之冗长,程序之繁琐,做工之讲究,稍有差迟则口味大逮,非一般地域所能为,它当之不愧地成为最具特色的紫阳传统大菜。
案例二:
在安康本地常见的面塑有四种:第一种是生日满月面塑,塑造成象征吉祥的植物、动物及人物形象,如双鱼、项圈等寓意为健康、平安、一帆风顺等。
第二种是祝寿面塑,多为寿糕、寿桃造型。
以祝健康长寿之意。
第三种是丧葬祭祀面塑,用椌、塑、串各种手法蒸制成动、植物造型,如:龙、凤、花鸟鱼虫等。
施以红黄绿重彩点染,称为“供献”,专用于亡灵的祭祀。
第四种就是日常食用面塑,如油旋、麻花、点心、面角等。
陕西安康婚礼习俗
陕西安康婚礼习俗
陕西安康的婚礼习俗包括:
1. 安康人的婚礼一般以民间歌曲为伴奏,并由一位传统的司仪主持。
2. 在安康的婚礼上,新郎通常会把新娘当做自己的尊贵的客人,并在婚礼会场上表达对她的尊敬之情。
3. 在安康的婚礼上,宾客通常会带上礼物来送给新郎新娘,礼物一般是金银纪念品或者金银饰品。
4. 婚宴中通常有多种传统菜式,包括安康特色的香椿团子、蒜苗炒肉、鲜豆芽炒肉等,还有桃胶糕、芝麻糕、现摘百合茶等各种小吃。
5. 婚礼结束后,新郎和新娘需要去新郎家送礼,以示尊重,并向父母道谢。
安康的民风民俗
安康的民风民俗安康,位于陕西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在这里,民风淳朴,民俗传统悠久,反映了当地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
下面将介绍安康的一些典型民风民俗,让我们一起领略这片土地独特的风情。
一、丰收节庆安康人热爱丰收节庆,每到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丰收庆典,欢庆收获的喜悦。
最具代表性的是各地举行的丰收文化节活动,如灌阳县的葛根文化节、旬阳县的葡萄节等。
在这些节庆中,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共庆农民劳动所得的硕果。
丰收节庆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二、传统民俗游戏安康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游戏,如踢毽子、搓麻将、打小皮球等。
这些游戏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安康人儿时的欢乐时光。
尤其在传统节日和婚庆喜事中,这些游戏更是欢乐不断,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乐趣。
这些传统民俗游戏在当地民众中仍然很受欢迎,也是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
三、节气习俗安康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节气习俗,如立春、清明、夏至、中秋等。
在这些节气中,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人丰家盛。
比如在冬至节,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清明节,人们会祭祖扫墓,缅怀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节气习俗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展现了安康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民间传统艺术安康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如秦腔、阳春白雪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是安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情感。
秦腔是安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其富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韵味,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阳春白雪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舞蹈,动作简洁大方,富有生活气息,是安康人民心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之,安康的民风民俗源远流长,给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里,人们尊重传统,珍爱民俗,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以家乡的民俗为话题的作文陕西安康
以家乡的民俗为话题的作文陕西安康
《安康的民俗》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的家乡安康有好多有趣的民俗吗?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讲。
每年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啦!大人们会贴红红的春联,挂起漂亮的红灯笼。
到了晚上,还会放烟花,那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就像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
还有端午节,我们会包粽子。
我最爱吃奶奶包的红枣粽子,甜甜的红枣配上软软的糯米,好吃极了!而且这一天,大家还会一起去看赛龙舟。
好多人在河边加油助威,那场面可壮观啦!
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
月饼有各种各样的口味,有豆沙的、蛋黄的。
我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爷爷讲关于月亮的故事。
我爱我的家乡安康,爱这些有趣的民俗!
《我家乡的民俗》
小朋友们,我要给你们介绍我的家乡安康的民俗。
安康有一种特别的民俗叫“小场子”。
就是两个人在一块儿跳舞,一个拿扇子,一个拿手帕,跳得可好看啦!我每次看都特别高兴。
还有呀,我们这儿结婚的时候也很有意思。
新娘子会穿着漂亮的红衣服,头上戴着好多漂亮的花。
迎亲的队伍一路上敲锣打鼓,可热闹了。
过年的时候,除了放烟花,我们还会走亲戚。
我会跟着爸爸妈妈去好多亲戚家,能收到好多红包,还能吃到好多好吃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安康的民俗,是不是很有趣呀?。
介绍安康的一种风俗,说明文作文
介绍安康的一种风俗,说明文作文英文回答:Ankang is a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It is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custom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ustoms in Ankang is the "Flower Drum Opera" (花鼓戏).The Flower Drum Opera is a type of Chinese folk opera that originated in Ankang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lively music, colorful costumes, and humorous dialogue. The opera tells stories about everyday life, love, and war.The Flower Drum Opera is performed by a group of actors and actresses who sing, dance, and play musical instruments. The stage is usually decorated with colorful flowers and drums. The audience sits on benches or chairs in front of the stage.The Flower Drum Opera is a popular form of entertainment in Ankang. It is often performed at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The opera has also been performed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中文回答:安康,位于陕西省的一个城市,以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习俗而闻名。
安康特色家居私房菜
安康特色家居私房菜家,是我们一生中最温馨的地方。
而家居,不仅仅是对房屋的装饰与布置,更是我们对家的情感和独特理解的呈现。
在安康这座古城,有着许多特色家居私房菜,它们是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所在。
本文将为您介绍安康的特色家居私房菜,让您领略到安康的独特魅力。
一、秦腔阳平调的韵味安康的特色家居私房菜独具秦腔阳平调的韵味。
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瑰宝,而阳平调是秦腔的一种传统唱腔。
安康人以其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将这种韵味融入到家居私房菜中。
在特色家居私房菜中,糟粑肉是一道不可错过的经典菜品。
它将糟粑与猪肉搭配,以酱油、鸡精、尖椒等调料腌制,再用慢炖的方式烹制而成。
糟粑肉肥而不腻,香而不膻,口感鲜嫩,充分展现了安康人深厚的烹饪功底和对美味的不懈追求。
二、红油肉和豆皮的组合安康的特色家居私房菜善于将不同的食材进行组合,以突出独特的口感和味道。
红油肉和豆皮的组合,是一道体现这种组合技巧的经典菜品。
红油肉是安康特色菜品中的代表之一,它选用优质猪肉搭配秘制调料,经过几道复杂的工序烹制而成。
它色泽鲜亮,口感醇厚,香辣可口。
与红油肉搭配的豆皮口感软糯,搭配在一起更加美味。
三、酸辣土豆丝的独特风味安康特色家居私房菜里的酸辣土豆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道菜品凭借其独特的风味,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
酸辣土豆丝选用新鲜土豆,搭配酸辣的调料,做出菜品酸辣可口的味道。
土豆丝本身的韧性加上酸辣的调料,让人一尝便爱上。
这道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安康特色,还给人以美食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
四、桂花面和寿桃的美味搭配安康的特色家居私房菜中,还有一道以桂花面和寿桃为主要食材的美味搭配。
桂花面选用优质小麦粉制作而成,煮熟后韧性十足。
搭配寿桃,更加突出了菜品的美味。
寿桃甜而不腻,与桂花面搭配在一起,口感绝佳,让人欲罢不能。
五、凉粉与苦菜的协奏曲安康特色家居私房菜中,凉粉与苦菜的协奏曲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菜品。
凉粉选用优质薯粉制作而成,口感滑嫩爽口。
与苦菜搭配,苦中带甜,酸辣开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巴明珠汉水安康制作:柳体宸江宜峰李聿晰一、陕西安康的民俗风情:1.文化: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
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
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
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
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
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
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2.民俗:安康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复杂多元。
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安康秦风楚韵,民风淳朴,注重礼仪,民俗独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诸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端午节门上悬艾蒿、吃粽子;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这些习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进入21世纪后,也有人除了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节令习俗外,开始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
以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充分表现出安康人的质朴、淳厚、粗犷和豪爽。
安康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中。
从书法绘画、剪纸、雕塑、戏剧和地方小戏到工艺品的编织和制造;从龙狮共舞的社火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风采,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
3.婚嫁习俗:安康结婚习俗一、接亲安康人接亲分大接、小接两种。
大接仪礼隆重,接亲备两乘轿,新郎坐一新娘坐的花轿,轿顶上铺有红布,上面有用红绸扎的四朵喜花,两侧轿窗上贴有红纸剪的双喜字,前有一对大宫灯引路,后有彩旗四面,并有鼓乐队和放炮手。
此种形式多为富户人家所采用。
小接仪礼简单,备有小轿一乘,上有交叉的红纹两道,中间扎红绣球花一朵,有鼓乐手,但无宫灯彩旗,新郎一般不迎亲。
此种形式多为平民所采用。
在洛南山区,还有一种坐房梳头的婚礼,即迎亲不坐轿、不骑马,新娘坐一大圈椅,新郎骑一条长板毙,象征骑马坐轿的仪式,照样由女傧牵引拜堂、入洞房、欢宴宾客,此为普通家所采用。
安康结婚习俗二、婚礼酒席男方的婚礼酒席一般为三天,婚前一天叫“支客”。
席上明确各类帮忙人的职责,一边吃席,一边由执客司用押韵的四言八句把每个帮忙人的工作交代清楚,譬如执客司明确洗菜人应尽职责和注意事项时念道:“今夜五更早早起,三人洗菜要齐心。
粗菜细菜分开洗,香料调货准备齐。
宾客都是龙凤体,干干净净吃酒席。
”这天的酒席主要是招待众多帮忙的人。
第二天是娶亲的正日子,主要是招待娘家的客人,每桌只安排两个上亲,为的是让娘家人都坐上席,同时还要根据上亲的身份地位安排相应的陪客。
宾客入席后,新郎向客人敬酒,行鞠躬礼,执客司代表主家向来宾致礼,也要根据席面场景、酒菜说个四言八句,名为“表席”。
婚后第三天的酒席叫“圆饭”,主要招待送礼的亲友和酬谢帮忙的乡邻。
新娘家的婚宴一般也是三天,婚礼前的一天招待前来“暖婚”“添箱”的三亲六戚。
正日子招待婆家迎亲客人,谓之“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
第三天招待回门女婿。
这三天,新娘就要中断普通饮食,每天只吃四个鸡蛋,滴水不喝,为的是控制大小便。
婚礼前一天,新娘沐浴、“择脸”。
“择脸”文叫“开脸”,就是用嘴和手将一条坚韧的线折中成交叉的三端,在新娘脸上捻搓滚动,以拔去脸上和颈部的汗毛,然后梳成长辫或盘髻头。
择脸要请父母双全、夫妻团圆、有儿有女的“全命人”担任,以图吉利。
安康结婚习俗三、迎亲迎亲的这天,抬新娘的花轿不能空着,轿子里坐个小男孩“压轿”。
迎亲队伍由“押礼先生”一人、迎亲女傧二至三人组成,另有放炮手一人,提灯笼的小男孩二人和抬食盒的数人。
新郎身穿蓝缎长袍,头戴红顶瓜皮帽或礼帽,上插两只金花,从肩至腰斜挂一道红绞,在媒人的陪同下,乘轿前往女家。
一路哨呐长鸣,锣鼓喧天。
所带的迎亲礼品是七斤重的大肉一方,八斤重的猪肘一个(俗称“七方八肘”),猪头一个,名为“碰门猪”,离娘布两匹,酒数瓶,以及给新娘送的衣物等。
另备十二个红礼封(红纸包着钱钞),名为“梳头礼,,“催妆礼,,“背轿礼”“谢厨礼”“铺毡礼”“把轿礼”“参神礼”“鼓乐礼”“打杂礼”等。
所有礼物都用食盒抬或装入彩筐里,上面盖着红纸剪的双喜字。
快到女方家门口时,炮手装上火药,鸣炮三声(现在由鞭炮代替),称“迎亲礼炮”,乐队敲起紧三慢四的锣鼓,告知女方家迎亲的到了。
女方亲属出门迎接,行至大门口,岳父递给新郎一杯酒,名为“饮下马酒”。
新郎进人正厅,先参拜女方祖神,再参拜岳父母,然后岳父给女婿身上加红(斜披一道红绞),帽上插花(亦有不行此礼者)。
吃罢酒席,迎亲女傧给新娘换装,换装时要给新娘红礼封,名为“换装礼”。
此日新娘不穿娘家一件衣服,内外新衣及新鞋、新袜全由婆家带来。
新娘的装束是头戴花冠,身穿红衣红裤,裤外还要罩上绣花长裙,脚穿红绣花鞋,头顶红绸绣花盖头。
有的女方拖延很久不发亲,吹鼓手就对着闺房吹几遍哨呐或长号,名为“畏门”。
新娘装束停当,堂屋红毡铺地,新娘跪拜,辞别祖宗,叩别父母,接着便放声大哭,在哭嫁声中,新娘的哥哥将新娘背人轿中。
轿内有新娘的小弟弟压轿,起轿前,娘家要给轿夫红礼封,意思是让轿夫把轿抬得平稳些,不要在路上摇晃颠簸姑娘。
花轿抬起,转三转,在鞭炮声和哨呐声中上路。
前有两名提红灯的男孩开路接着便是新郎、鼓乐队和迎亲队伍,中间是新娘的花轿,轿两侧有新娘的兄弟扶轿,轿后是送亲的队伍和抬嫁妆的。
送亲队伍除新娘的父母和未嫁的妹妹,其他亲属都可参加(但安康却有舅母和姐夫不能送亲的风俗)。
花轿在中途不能停留,要一直抬到新郎家。
路上经过村镇,都要吹奏哨呐、鸣锣击鼓,吸引人们夹道观看。
婚娶是人生最大的喜事,旧时称“小誉一料”,途中遇到再大的官,也得为迎亲的队伍让路。
两家结婚的队伍在途中相遇时,两位新娘要互相交换手帕或礼花,然后让道而行。
经过寺庙门口,要用红毡挡住庙门,待花轿过去再取掉。
途中遇到出殡的,并不回避,反认为是吉兆,谓之“白头到老”。
安康结婚习俗四、拜堂“开喜门,迎新娘啰。
”赞祝词一落音,伴嫁娘和迎亲女俱才簇拥着新娘进入堂屋,接着便举行拜堂典礼。
神盒上点燃香烛,摆着供品,新郎新娘男左女右,并排站在神盒前铺的红毡上,此时鼓乐、鞭炮齐鸣,门里门外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司仪又高声唱道:“对对红烛,对对金花;龙凤呈祥,飞黄腾达;先拜天地,永放光华;再拜爹妈,和睦全家;新人交拜,偕老白发。
拜!……”新人随着司仪的喊声,拜天地,拜祖宗,拜高堂,夫妻对拜。
拜堂这天,四眼人、单边人(孕妇和寡妇)以及属相与新娘有冲犯的人都要回避。
如果这天新娘正在月经期,则认为于家不利,为了破解,要用七星灯(灯盏点七根灯草)放在筛子里,置于门外,或在门槛上置一马鞍,让新娘从上面跨过去,谓之“进门平安”,认为这样做便可逢凶化吉。
安康结婚习俗五、入洞房娘进人洞房,男左女右坐在床沿上,谓之“压床”。
揭盖头是新郎的专利,任何人不得越俎代庖。
揭完盖头后,递过红封表示感谢。
接着新娘洗脸,由男方请的“全命”妇女替新娘把头发梳三遍,盘在脑后,结成“纂头”。
“纂头”,谓之“上头”,标志着少女生活从此结束。
上头完毕就要举行“撒帐礼”,撒帐就是铺床、挂账子和在床上撒糖果。
由男方挑选的两位“全命”妇女担任。
此项活动只许妇女和小孩参加。
在丹凤县一带,婚后次日早晨,新娘要洗手进厨房切面,先由别人把面揪薄折好,新娘只切两三刀,但讲究刀刀要切断,而婆家妹子或嫂子要耍笑新娘,故意在里面加些麻丝或在折好的面里夹根薄竹片,新娘切不断,急得脸通红,围观者又是嬉笑,又是鼓掌叫好,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闹新房又称“耍新娘”,是安康婚礼中少不了的节目。
从新娘进门开始,一直闹到深更半夜。
有的地方要一连闹三夜,前两夜由男人们闹房,最后一夜由女人们闹。
俗话说“三天以内没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
虽说除了父母、孕妇、寡妇和未婚女子,谁都可以闹房,但主要还是平辈和晚辈,尤以男青年为多。
闹房有个规矩,凡众口同声提出的节目,新郎新娘必须照行,题目难度再大,新人都不得恼怒。
但闹房者不能打坏新房中的杯、盘、碗、碟等物件,否则视为不吉利,要遭到众人的指责。
洞房早就摆好了招待客人的酒菜、烟、茶、糖果、瓜子,闹房者却故意围着新娘要糖要烟,说些俏皮话,不时逗得人们哄堂大笑。
有的地方不仅戏耍新郎新娘,也要戏耍公公婆婆。
新婚之日,村里人把新郎的父母抹成大花脸,让他们穿上红裙子,头上插着鸡翎或鸟翎等饰物,倒骑一头毛驴或耕牛,由众多的乡邻簇拥拥着“游街”,围观者尽情欢呼呐喊,这叫“打喜”。
4.丧葬习俗:一、过世在安康农村,亡人为大,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经过严格和隆重的丧葬仪式才能入土为安,否则被认为是对亡人的大不敬,会遭受到报应的。
老人在去世前,嫡系儿孙必须守在床前聆听遗言和教诲,称作“送老”。
在确认老人升天后,燃放鞭炮,将早就准备好的三斤四俩草纸在屋内进行燃烧,称作“倒头纸”。
所有儿孙子侄都应大放悲声,以送老人上路。
老人升天后,不宜在床上久放,应立即将老人抬下床,停放在正屋大厅的冰棺里。
紧接着是布置灵堂,灵堂一般是设在大厅里。
然后,将老人床上的被子黄草等用品拿到一个近水的池塘边全部烧掉,称之为“烧枯草”。
老人去世后,其子女应披麻带孝,被称作“孝子”,必须在灵前守孝,不宜随便串门走动。
二、把讯通过将近半个钟头的悲泣之后,孝子儿孙们的情绪逐渐回归平静,到了料理丧事的时候了。
在农村红白喜事中,资历丰富的年老长者享有最大的话语权。
他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遇到这种事情,他们能沉稳冷静,妥善处理好一切事情。
亡人尸休停放好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确定“封殓”、“出殡”和“落葬”的日期和时辰,称作“打破水”。
在农村有专职的“道士”来从事这一行业。
这些日期和时辰在农村人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日子没有看好的话,是没有人愿意来帮忙将死者抬出去安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