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

合集下载

儿童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死14例

儿童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死14例
【 图分 类 号 1 R6 1 1 ; 7 3 3 【 献 标 识 码】 B 中 5 . 5 R 4 . 3 文 【 章 编 号1 1 7 — 1 0 2 0 ) 20 8 — 2 文 6 35 1 ( 0 8 0 — 0 20
儿 童颅 脑损 伤是 临床 常 见 病 , 儿 童 外 伤后 单 纯 但
12 临床 表 现 . 伤 后有短 暂意识 障 碍史 1 3例 , 头 有
根据本 组资 料并 结 合 文 献 分析 , 童 外 伤后 腔 隙 儿
性脑梗 死具 有如 下 临床 特 点 : 1 2 ( ) ~7岁学 龄 前 儿 童
痛 、 吐及哭 闹等症 状 6例 , 呕 伤后 以部 分性 癫痫发 作 为 首发症 状 l例 , 后 1 伤 ~3d内 出现一侧 肢 体运 动 障 碍
经 科 杂 志 ,9 6 2 ( 6 :7 . 19 ,6 I ) 3 9
n f mo o o tc Lj Tea er a R, cne l P, s iA , t a1 M appi g o t r c r ial v s Cii li Ba s e .
行康 复 治疗 的必要 性 和 治疗 重点 , 以期 取 得更 好 的治 疗效 果 , 且不增 加 患者 的经济负 担 。 并 患者进 行康 复治 疗 时 , 遵 循 以下 原 则 : 1 康 复 应 () 治疗 始于早 期 临床 治疗 中 , 临床 、 康复 e[] Srk 1 9 ,8 I :1 一I . era i i fe rk J. to e,9 7 2 () I0I 7 ao s
( 稿 20 —O2) 收 0 71 一 1
客观评 估康 复治疗 的价 值 与效果 。( ) 调 个 体 化康 3强
复治疗 , 治疗效果 更 显著 。 使

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导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反应比较慢或者神智不清楚的人呢?我们身边可能有很多,有一些人甚至变傻了,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不能正常从事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反应比较慢或者神智不清楚的人呢?我们身边可能有很多,有一些人甚至变傻了,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不能正常从事工作学习,其实这是可能出现了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治疗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不然对我们的身体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治疗这种疾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急性期药物治疗原则。

(1)超早期治疗首先使公众提高脑梗塞的急症和急救意识了解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病后立即就诊,若无禁忌证,力争在3~4.5小时治疗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并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挽救缺血半暗带;
(2)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年龄、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3)防治并发症如感染、脑心综合征、下丘脑损伤、脑梗塞后焦虑或抑郁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等;
(4)整体化治疗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本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减少复发率和降低病残率。

2.外科治疗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日常康复护理大全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日常康复护理大全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日常康复护理大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

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

ACI发病后常出现偏瘫,治疗方法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应趁早进行康复护理,以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尽快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减轻残障程度。

◆ACI发生偏瘫的原因和临床症状脑梗塞导致偏瘫,是由于脑梗塞引起的一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常见于基底节区梗塞或大脑半球梗塞,主要是由于这些部位的梗塞,容易导致患者皮质脊髓束受损,致使其支配肌肉的神经受到损害,诱发脑功能障碍,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的功能障碍,使患者出现偏身感觉障碍、麻木、疼痛等症状,如果损伤患者的语言中枢,还可能会引起构音障碍或失语等。

严重的患者可有意识障碍,可以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可引起脑疝,导致患者死亡;基底节区脑梗塞的患者可以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ACI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措施▲早期肢体康复训练(1)良姿位的摆放:早期患者体位是上肢保持肩关节向前,肘伸直,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

患者下肢处于中立位,膝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

发病急性期防止肢体受压应采用健侧卧位;为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需要经常交换体位,采用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的方法,每两小时翻一次身。

(2)患侧肢体功能锻炼:包括下床主动锻炼和床上被动锻炼两种方式。

被动锻炼注意加强患侧功能锻炼,当出现水肿或萎缩时,进行全身擦浴,按摩并抬高患肢,改善微循环,以减轻水肿;在患者病情平稳时,应尽早训练主动活动能力,从指导简单动作开始,锻炼时间每天3次,一般在输液前、后、睡前进行,活动量逐日增加,从3人协助活动到1人协助,最后独立行走。

(3)日常生活训练: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约占70%)。

脑卒中发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特点:高发病及高死亡率。

一、病例介绍1 现病史患者徐某,男,73 岁,以「突发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2 小时28 分」入院。

2 既往史20 余年前曾患「脑梗塞」;平素未规律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

3 过敏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4 家族史家族中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遗传性疾病及类似病史。

5 查体T:36.6 ℃,P:85 次/分,R:19 次/分,BP:148/81 mmHg,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尚居中,无舌肌震颤,咽反射存在。

右侧肢体肌力5 级,左上肢肌力 5 级,左下肢肌力 4 级,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退,病理反射未引出,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尚稳准。

左下肢针刺觉稍减退,颈无抵抗,布氏征、克氏征阴性,NIHSS 评分 4 分,mRS 评分二级。

6. 影像学报告颅脑CT+CTA:1. 脑动脉硬化,右侧大脑中动脉M1 段重度狭窄,远端分支显影浅淡。

2. 右侧颈内动脉较左侧显影浅淡,双侧颈内动脉岩段、海绵窦段、眼段及交通段管管腔局限性轻-中度狭窄。

3. 左侧大脑中动脉M1 段、右侧大脑后动脉P1 段轻度狭窄及右侧椎动脉颅内段管腔局限性轻度狭窄。

4. 右侧枕叶脑梗塞5. 左侧基底节区软化灶;脑内多发腔梗灶。

颅脑MRI+DWI+SWI:1. 右侧颞叶、放射冠散在新鲜梗塞灶。

2. 脑内多发腔隙性梗塞灶,两侧放射冠及左侧基底节区软化灶形成……颅内超声造影:1. 高阻型脑血流改变;2. 双侧大脑中动脉M1 段狭窄……脑颈部血管彩超:多处狭窄、动脉斑块。

1. 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增厚伴斑块(多发);2. 双侧颈总动脉远段狭窄7. 实验室异常化验结果:心肌酶三项+血脂四项+甲功三项+同行半胱氨酸H C Y +甲状腺抗体二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70 mmol/L。

基底节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基底节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基底节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基底节脑梗死健康教育
基底节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基底节区域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

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需要积极进行健康教育以防止其发生和发展。

1. 提高意识:了解基底节脑梗死的病因、症状及危险因素是预防的第一步。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大家对基底节脑梗死的认识度和关注度。

2. 健康饮食:合理膳食对基底节脑梗死的预防至关重要。

建议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戒烟限酒,远离嗜好食品,均衡饮食,保持适当体重,有利于降低基底节脑梗死的风险。

3. 均衡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代谢,有助于预防基底节脑梗死的发生。

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运动,避免激烈的运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4.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基底节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药物治疗对于控制这些生理指标非常重要。

定期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按医嘱使用降压、降脂、降糖药物,有助于降低基底节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5. 提高心理健康:压力和抑郁等心理因素也与基底节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预防脑梗死非常重要。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学习放松技巧,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减少基底节脑梗死的危险。

以上是基底节脑梗死健康教育的内容,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增加公众的健康意识,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基底节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CT图像与空腹血糖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临床研究

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CT图像与空腹血糖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临床研究

2 5 0 0 2海 阳 市 人 民 医 院 , 东 烟 台 6 10 ;. 山
250 6 10
【 要 1 的 探 讨 急 性 基 底 节 区脑 梗 死 患 者 C 摘 目 T图 像 的 特 点 , 注 C 关 T显 示 梗 死 范 围 与 患 者 空 腹 血 糖 含 量 及 血 清 中 超 敏 C反
应 蛋 白(sC P含 量 的关 系 。 方 法 收 集 9 急 性 基 底 节 区 脑 梗 死 的 患 者 作 为 观 察 组 , 头 颅 C h— R ) 8例 行 T扫 描 , 于 患 者 确 诊 的 并
次 日清 晨 抽 取 空 腹 静 脉 血 , 测 患 者空 腹 血 糖 及 血 清 中 h— R 检 sC P的 含 量 。 同时 选 取 体 检 为 正 常 的 成 人 血 清 标 本 5 0例 作 为 对
糖 及 h— R sC P的 含 量 升 高 , 与 头颅 C 且 T显 示 的 范 围呈 正 相 关 。对 急 性 期 基 底 节 区脑 梗 死 患 者行 C 、 腹 血 糖 及 h— R T空 sC P的
联 合 检 测 对判 断病 情 及 指 导治 疗 有 一 定 价值 。
【 键词】 关 基底 节 区 ; 性 脑 梗 死 ; 急 CT; 空腹 血糖 ; 敏 c 反 应 蛋 白 ; 断 ; 后 超 诊 预 【 图分 类 号 】R 5 .5 中 6 11 [ 献 标 识 码】A 文 【 章 编 号 】1 7 — 7 2 2 1 0 ( )0 0 — 2 文 6 4 0 4 (0 2)5 b 一 0 6 0
b a n a ci n we e o s r e s o s r ain g o p C c n f si g b o d gu o e a d h - RP we e d t ce n te p t n s 5 r lif r t r b e v d a b e t r u . T s a , a t l o l c s n s C r e e td i h a i t . 0 o v o n e

脑梗死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脑梗死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脑梗死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病例患者资料患者,女性,78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长期未规律服药。

临床表现患者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出现言语不清,表情淡漠,右侧面部下垂,右侧肢体持续性运动障碍。

入院后急诊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梗死。

护理过程患者入院后,予以神经系统护理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具体措施包括:1. 床位护理:患者处于卧床状态,要定期翻身,防止肢体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低垂肢体,保持四肢功能关节的活动。

另外,还要向患者家属宣传做好体位改变,以免出现坠床等不良事件。

2. 饮食护理:考虑到患者吞咽困难,需要给予流质饮食,保障水分和营养摄入。

必要时,建议咨询专业的语言治疗师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

3. 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对脑电生理的监测,及时发现脑电潜在异常。

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逐渐加重的神经系统症状,迅速处理。

4. 合理用药:对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行积极控制,遵守常规治疗方案。

同时给予抗凝抑栓治疗,以降低脑梗死再发风险。

5. 康复训练: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采取积极的物理治疗措施,保持肌肉力量和肌肉关节的功能。

这些护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得到顺利执行,患者病情逐渐稳定。

疑难问题1:抗栓治疗的时间窗脑梗死的抗栓治疗对于患者的抢救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梗死后的抗栓治疗的时间窗存在争议。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推荐,对于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该在发病后早期实施抗凝抑栓治疗。

但是,患者入院时已经超过了抗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否还应该进行此项治疗存在疑问。

针对这一疑难问题,我们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国内外的临床指南,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多学科专家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了在患者入院后仍然进行抗栓治疗的决定。

鉴于患者的发病时间较短,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没有明显的禁忌证,因此认为患者仍然适合进行抗栓治疗。

疑难问题2:吞咽困难的处理患者因脑梗死出现吞咽困难,对其饮食护理提出了挑战。

新疆阿克苏地区低收入维吾尔群众急性脑梗死158例临床分析

新疆阿克苏地区低收入维吾尔群众急性脑梗死158例临床分析

新疆阿克苏地区低收入维吾尔群众急性脑梗死158例临床分析当今社会脑血栓形成已成为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疾病,发病急,致残率高。

是目前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5年来收治低收入维吾尔族脑血栓形成患者158例,全部是低收入群体(一般年内纯入3000元左右),现归类说明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58例,男88例,女70例;平均年龄63岁,18~39岁12例(7.59%),40~49岁49例(31.0%),50~69岁85例(53.8%),>70岁12例,以50~69岁为多。

既往病史中有高血压病史11例,卒中史24例,冠心病史9例,风心病史3例,糖尿病史4例,高血脂病史6例。

发病情况:99例在劳动时突然发病,59例起病稍慢。

昏迷11例(6.9%)。

发病时伴头痛、呕吐、抽搐或意识障碍41例。

辅助检查:头颅CT扫描证实的发病部位:基底节区89例(56.3%),脑干区2例(0.77%),脑叶18例(11.3%),小脑3例(1.8%),多发性脑梗死46例。

心电图检查147例:心律失常2例(0.77%),心肌缺血12例(7.5%);高血脂6例(3.7%)。

结果参照1993年全国脑血管病协作组的第2次会议疗效标准:痊愈11例(6.96%),好转102例(64.5%),无效43例(27.2%),死亡2例(0.77%)。

多死于脑疝、心律失常及心衰。

讨论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中老年人中有所增加,且有年轻化倾向。

佡剑非等报道133例青年人脑卒中临床病因分析中[1],脑梗死70例,脑出血63例。

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血管栓塞性疾病,再次为颅内血管发育异常等。

因此,临床上应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等危险疾病。

但对于本组患者上述危险因素的检出率极低,因此以中老年作为脑血管病预防重点的同时,对低收入群体患者的病因学也应予以高度重视,从而减少低收入群体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现阶段,要对基层医院脑血管病作出准确、及时判断,正确处理,就必须依靠实践经验、临床表现及体征做出准确判断。

急性进展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扩容治疗机制探讨

急性进展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扩容治疗机制探讨

综上 所述 ,妊娠 糖尿病 孕妇 的骨质疏松 的发生率 较高,
对 照组 38例产 妇 中,骨 量 正常 32例 (84.21%),骨 量减 少 4 通过超 声骨密度测定可以确诊 。临床中对 于妊娠 糖尿病患者
例 (10.53 ,骨质疏松 2例 (5.26 。两组 产妇 的骨量相 比较, 尽早补钙治疗对预防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 脑梗死 ; 基底节 ; 扩容 doi:10.39696.issn.1674—4985.2012.17.100
脑 梗死 为目前我 国老年患 者常见病 之· ,发 病率逐年升 高,病情易进展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致 残率高,给家庭 、 社会 造成 严 重负担 。 目前脑 梗 死急性 期溶 栓概 率 极低 ,对 于发 病时间大于 4.5 h进展 性基底节脑梗 死 已无法溶栓治疗,
2 结 果
2.2 两组 患者 骨 密度、血 钙 、血 磷 的 比较 两 组 产 妇 的
2.1 观察组产妇 的腰背痛例数和新生儿 出生体重与对照组产 SOS、BUA、STI相比较 ,观察组产妇均 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
妇比较差 异有统计 学意义 )<0.05),但两组产妇 出现 疼痛 的 (P<0.05),而两组 产12f41:195.
是骨高峰值 时期,而母体为了满足胎儿 的生长发育、 自身需要 [2】王晓红,庄依亮 ,张玉华 .妊娠期骨密度的超声测定 『J1.中国超声
进行生理 胜地 适应及调节,以维持血清钙质 的浓度在正常范围。
医学杂志 ,1998,14(5):25—27.
主要 代偿 调节是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降钙素分泌减少,破骨 [3]黄 飞,王显 勋,石 晓兵,等 .妊娠期 糖尿病对孕期 骨代谢影 响的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的治疗方法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的治疗方法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的治疗方法没有哪个人希望自己得脑部疾病,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脑部疾病发展到最后都是会性命产生威胁的,这当然不是大家想看到的了。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脑部疾病,那么得了这种疾病如何治疗呢?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下面让权威专家给大家做详细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脑ct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的治疗一概念脑梗塞(脑梗、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

与其相关性较大的几个疾病是: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

二治疗本病的治疗,基本上同脑血栓形成,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1.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

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①链激酶。

②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

①肝素。

②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7)其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

2.恢复期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

看完上面文章对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治疗方法的介绍后,希望已经确诊为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的患者能够选择上面的一种方法进行治疗。

如果您不知道该选择哪种方法治疗的话,建议您可以去医院咨询一下医生,他们会根据您的病情为您选择治疗方法的。

溶栓病例报告1

溶栓病例报告1

5.既往:高血压、脑梗死病史

诊断

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2.高血压 3级 很高危 3.视网膜脱落术后
治疗

急诊:
发病1.5 h 就诊 发病2.5 h 相关化验(血常规、凝血常规、生 化全项、心电图)、检查(头CT),NIHSS评分6 分,均符合溶栓指征,并且家属同意溶栓,给予 阿替普酶 5 mg 缓慢静推 阿替普酶 45 mg 泵点1 h溶栓治疗。
病例讨论
辅助检查

头颅CT(2012-7-20,省二院):左侧基底节 区脑梗死(溶栓前,结合病史考虑陈旧病灶)

头颅CT(2012-7-20,省二院):左侧基底节 区脑梗死(溶栓后)
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全项 (2012-7-20,省二院):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特点
1.中年女性,52岁,急性起病 2.以右侧肢体无力为主症 3.查体:右侧肢体肌力Ⅲ级 4.头颅CT: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
病史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达 190/100 mmHg,口服“卡托普利”降压,平 时维持在150/90 mmHg左右。脑梗死病史3年, 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视网膜脱落病史10余 年,留有右眼失明。 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


一般查体:T 36.8℃ P 60次/分 R 19次/分 BP 168/97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 性罗音,心率60次/分,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 触及 NSPE:神清,语利,左眼瞳孔直径约2.0 mm,对 光反射灵敏,右眼瞳孔直径约4.0 mm,对光反射 消失,左眼球向各方向活动自如,面纹对称,伸 舌居中,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 双侧腱反射++,右巴氏征可疑,感觉系统及左侧 共济运动查体未见异常,颈软。

脑梗塞病历范文

脑梗塞病历范文

脑梗塞病历范文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李某性别:男年龄:60岁职业:退休干部主诉:患者自述,近期出现头晕、头痛、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伴有恶心、呕吐。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突发头晕、头痛,当时未予重视。

次日晨起时,突感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家属发现后立即送至我院急诊科就诊。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语言不清,右侧上肢肌力Ⅲ级,下肢肌力Ⅱ级,右侧病理征阳性。

急诊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

既往史: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10年,未规律服药,否认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否认输血史、药物过敏史。

家族史:父母无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

个人史:戒烟史20年,戒酒史10年,否认药物成瘾史,否认有射频消融治疗史、介入治疗史。

体格检查:T36.8℃,P80次/分,R18次/分,BP150/90mmHg。

神志清楚,言语不清,右侧面部表情淡漠,右侧上肢屈曲位,右侧下肢外展略受限,右侧肢体肌力减弱,右侧病理征阳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亢进。

心、肺、腹部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头颅MRI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

脑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气分析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血清生化检查示:血脂略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8mmol/L,甘油三酯(TG)1.9mmol/L。

颈动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1.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2.高血压病;3.高血脂症。

处理措施:1.对症支持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脑代谢;2.降颅压治疗,保持脑灌注;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防止再次脑梗塞;4.改善脑血流,促进神经再生;5.药物治疗,降压、降脂、抗凝治疗;6.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康复。

预后: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以上为李某患者的病历记录,希望医生们能够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促进其康复。

DTT在基底节区急性期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DTT在基底节区急性期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DTT在基底节区急性期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基底节区急性期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32例发生于基底节区的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和DTT 检查,首次检查后第3~4周进行DTT复查,并于工作站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所有病例分别于入院时和发病后1年行徒手肌力测试,比较首次检查与复查时CST分级与肌力恢复等级间的关系。

结果:首次检查皮质脊髓束等级与肌力恢复等级呈负相关(P<0.05);复查皮质脊髓束等级与肌力恢复等级呈显著负相关(P<0.001);皮质脊髓束变化趋势(减少或无变化)与肌力恢复等级呈正相关(P<0.05)。

结论: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基底节区急性期脑梗死肌力恢复水平具有相关性。

脑梗死一般好发于基底节区,该区域有包含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在内的众多神经纤维束走行。

因此,发生于这一区域的脑梗死极易侵犯皮质脊髓束,引起皮质脊髓束的损伤,进而导致对应肢体肌力下降、功能障碍,甚至瘫痪[1-3]。

本研究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显示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结构并观察其完整性,以期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2例急性期(发病时间24~72 h)脑梗死住院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38~76岁,中位年龄52岁。

经常规CT或MRI检查及DTT检查确定病变位于单侧基底节区且脑内无其他病变,病灶范围大致相同。

首次检查后第3~4周再次进行DTT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临床路径治疗,并于发病后1年接受徒手肌力测评(Manual muscle test,MMT)。

1.2 方法(1)采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3.0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颅脑相控阵8通道线圈。

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

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

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许多老年人多少都因为存在动脉硬化而存在腔隙性脑梗塞。

严重与否,要看看有无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

如果没有症状的话,就不严重,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人群和症状有那些呢?下面一起看看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概念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与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一样,都是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基底节区。

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

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二病因1、高血压:高血压是本病最主要的直接病因,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21.3/12.7kPa(160/95mmHg)时,文献报道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发生率为45%~90%,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高血压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有2种可能机制:①持续性的高血压作用于脑的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壁,使血管渗透性增高,凝血功能亢进而抗凝功能减弱,导致微血管壁节段性脂肪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及微动脉瘤等改变,致使小动脉阻塞微栓塞形成。

②持续性高血压使脑的基底动脉拉长,深穿通动脉移位血管扭曲,侧行血流进一步减少,而发生缺血性微梗死。

2、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

Fisher 用连续切片方法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

其他学者也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增厚,并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三注意事项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Hg;3、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4、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粘稠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定期心脏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6、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