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贡献者。

在扶贫工作的背后,有大量的研究文献支撑和指导,这些文献对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文件研究扶贫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文件来指导和支持。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扶贫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和执行扶贫政策。

一些学者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进行了解析和评价,为政府的扶贫政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二、扶贫方法研究扶贫工作的方法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者们对扶贫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方法,为实现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些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合,提出了多种帮扶方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扶贫成效评估研究扶贫工作需要不断地评估和反馈,以便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国内学者对扶贫成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通过对扶贫工作的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分析,帮助政府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些学者对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扶贫经验总结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减贫成就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国内学者对扶贫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研究。

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内外扶贫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扶贫经验和做法,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借鉴。

一些学者还通过对个别贫困地区的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扶贫经验,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的贫困问题不断地凸现出来,因此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都对农村贫困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中国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并且取得很多的成果。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在1993年提出贫困的概念,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以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贫困的含义不断深化。

从单纯生存需要所定义的收入贫困发展到综合了经济、政治、心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贫困。

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人类有史以来的首次社会发展峰会”通过了一项《宣言和行动纲领》,召唤消除贫困,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整合。

峰会强调,单凭市场不可能消除贫困,也不可能获得公平和公正。

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是否成功,并不单纯看国家财富、投资或生产率的统计数字,而且要看居住在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在《缓解中国贫困的一体化战略》中指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大降低了收入增长对促进减贫的潜在效果。

”森(2003,中译本)在其《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报告中指出:“改革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消除贫困方面比现在要更为明显……然而,中国经济增长在消除贫困方面,尽管还是很明显,但已经相对减弱了”。

经济增长不可否认的对解决贫困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加剧贫困现象,因此个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反贫困政策以企图实施更全面的措施。

目前关于农村反贫困问题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地域、公共政策、经济增长、社会性别、可行能力、人口学以及社会学等视角进行研究。

王萍萍(1999)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按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类地区,分析每类地区各自的贫困特征,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贫困特征采取不同的反贫困政策;朱玲、汪三贵、李小云、胡敏华等人研究认为因为中国的制度设计不合理、创新性不够造成了中国农村的贫困的问题,要通过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对农民赋权才能解决贫困问题;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贫困问题的关注点慢慢转移到性别不平等的问题研究上,林志斌、王越李芝兰韩建民等人开始从性别的角度来审视贫困问题,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越发深入,涌现出了大量的学术文献。

本文将就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研究方面政策研究一直是扶贫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在国内近年来的文献中,关于扶贫政策的研究成果丰硕。

一方面,有学者对中国扶贫政策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问题所在。

也有学者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在政策实施效果方面,有学者对于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考察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和效果。

还有研究者对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具体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为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也有学者关注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和问题,指出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在政策制定和调整方面,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他们从宏观层面审视扶贫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改善政策的途径和措施。

也有学者对于当前扶贫政策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调整,为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产业扶贫方面产业扶贫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扶贫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文献中涌现了大量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产业扶贫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经验。

产业扶贫研究主要涉及到农业扶贫、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

有学者对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考察了产业扶贫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也有研究者对于扶贫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

三、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对于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扶贫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文献中关于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涉及到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多个领域。

(原创-初稿)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原创-初稿)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目录一、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二、教育扶贫 (1)2.1 教育扶贫的含义 (1)2.2 教育扶贫的意义 (2)2.3 教育扶贫的主要问题 (2)2.3.1 理论研究不足 (2)2.3.2 多元合作机制具有局限性 (2)2.3.3 扶贫方法缺少适用性 (3)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3)四、精准教育扶贫的思考与建议 (6)4.1 精准教育扶贫的含义 (6)4.2 实施精准教育扶贫的意义 (7)4.3 实施精准教育扶贫的方法 (8)五、总结 (11)参考文献 (12)一、引言1.1 研究背景贫困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它在各种社会形态中都有所出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贫困问题在中国仍然存在,而能否处理好贫困问题将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教育扶贫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有着长远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具有社会的综合效益。

因此,在教育扶贫策略上应当具有超前的意识,克服急躁的心理,以使得教育扶贫具有持久性和可操作性。

对贫困的人口予以政策上倾斜,防止教育贫困所带来的危害性,而这就需要国家乃至社会的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待写)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待写)二、教育扶贫2.1 教育扶贫的含义教育扶贫指的是国家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经费,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通过投入教育经费使贫困地区的人口得到高等的科学知识,掌握技能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并且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

要解决教育扶贫问题,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吸收了中国和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自我激励,使教育扶贫成为社会主义共同心理的思想基础。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近年来,扶贫工作已在全国范围的的新的决策指导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出台了多种政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扶贫政策体系,它保证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从而实现“民
生大目标”的目的,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

因此,在国内外关于“扶贫”这一热门话题上
有许多研究研究成果和文献。

首先,近年来,我国特别关注脱贫攻坚工作,因此不断采用多种扶贫举措。

例如,我
国落实了最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详细规定各类扶贫资金、政策等到位,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此外,国家也积极开展全面的农村贫困排查,制定
专项扶贫政策和改变营养不良的生活状态的政策,补助低保和高校免试等,予以支持和帮
助贫困家庭。

其次,许多学者对我国的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理论上总结出有效的脱贫攻
坚经验。

例如,刘建东等分析了我国脱贫攻坚的经济政策,提出了脱贫攻坚应突出财政
投入和税收政策。

丁定安、李毅等分析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基于公共资
源的扶贫支持政策。

张清强等调研了贫困户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政府力度减贫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扶贫政策,学者也对其中有关理论和方法进
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为国家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

综观我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显示我国科学家们和政府部门正在努力创新扶贫政策,继续优化已有的扶贫政策和方案,以更有效的手段和更艰苦的努力来减少贫困的规模
和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扶贫研究是国内近年来热点关注的话题之一,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对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扶贫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国内扶贫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近年来,国内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扶贫政策和措施的评估、扶贫经验和模式的总结、扶贫效果的评估和扶贫移民的问题等。

扶贫政策和措施的评估是近年来国内扶贫研究的重要方向。

许多学者通过对具体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分析和评估,提出了一些扶贫政策的改进和优化建议。

一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行扶贫政策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资金的浪费、执行效率的低下等,因此提出了一些优化政策的建议,以更好地提高扶贫效果。

扶贫经验和模式的总结也是近年来国内扶贫研究的重要内容。

许多地方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模式,这些经验和模式对于其他地方的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这些成功经验和模式的总结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到其他地方。

一些学者通过对某地扶贫工作的案例研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扶贫模式,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为其他地方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扶贫移民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扶贫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许多贫困人口通过城市化政策进行扶贫移民。

扶贫移民涉及许多问题,如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就业问题等。

许多学者对扶贫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寻求解决方案,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扶贫意义重大,是一个长期而且系统的工程,也是国内外各大机构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为了推进全民参与、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中国,研究学者们也在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扶贫工作。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贫困地区特点及发展模式、扶贫营销、教育扶贫等方面对国内近年来的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政策制定2015年以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国内研究学者也开始探讨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结果。

徐江等(2016)分析了以识别贫困户为基础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提出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协助贫困户脱贫而非仅仅是搬出贫穷地区。

而黄文勇等(2018)则是在比较山区和平原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之后提出,政府需要针对性地出台不同的扶贫政策。

二、贫困地区特点及发展模式由于贫困地区特殊的经济环境,研究者也开始对贫困地区的特点和扶贫模式做出了各种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探讨。

如崔琳等(2019)探讨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原因和特点,同时提出贫困地区可以通过旅游业、教育产业和产业升级来发展。

在经济学方面,王昆(2017)研究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基于产业链和分级分区发展的模式。

在管理学领域,黄德江等(2020)通过大数据调查发现,扶贫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最大化效益。

三、扶贫营销营销手段对扶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得到了不同层面的研究。

2016年,陈咏梅从营销的角度对农产品扶贫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采用“5S”营销策略可以获得优异的销售业绩。

在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扶贫营销方面,卢佳慧等(2020)提出了“平民化”“亲民化”“体验式”“故事化”“一体化”等手段,以强化扶贫产品的互联网营销能力。

四、教育扶贫近年来,国内学者也提高了对教育扶贫的研究。

陈昱芃等(2017)指出,由于地理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贫困地区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困难。

研究者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实施强制义务教育制度,长度化教育等措施。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篇一: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退出机制——文献综述】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退出机制的文献综述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

为提高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的精度和效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扶贫对策,切实实现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本文在对中国知网上有关精准扶贫的文献、会议以及期刊等形式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和提炼,并根据自己研究的着力点“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和推出机制”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实施的地域差异进行了总结,并对精准扶贫的前景与对策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精准扶贫内生动力退出机制引言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

此后,我国的扶贫实践工作也由普惠式的扶贫到更加集约式的精准扶贫的模式发展。

而在学术研究上,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扶贫的问题研究已经开始,到了八十年代,学术上有关扶贫的问题研究转向了扶贫瞄准,即:对扶贫的主体、对象、方法以及绩效进行了瞄准,这标志着对于提高扶贫的效率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当前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方面的研究理论主要有:多维贫困理论、空间贫困理论以及贫困治理理论。

而国内对于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也是最近两三年才大量出现的。

在精准扶贫方面,当前我国的权威专家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汪三贵,华中农业大学的叶初升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小云等,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中所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国精准扶贫所采用的方法与对策以及针对地方特色所提出的退出机制。

所谓精准扶贫,是指重点运用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运行社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动员全社会资源,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确识别针对扶持动态管理精确考评,切实有效地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文献综述貧困现象一直以来是社会发展问题的焦点所在,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尤为凸出。

贫困已然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性因素,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全球性探讨的热点。

反贫困是世界各国所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探讨的重要领域。

Daimon(2003)基于印度、津巴布韦、越南等国家的贫困类型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偏远、农业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及政治上处于不利的区域越容易陷入空间贫困陷阱。

董辅扔(1996)认为:“贫困大体上,首先是指生理方面的需要不能满足的状况,其次是精神方面的需要不能满足的状况。

再次,除了二者外,又产生了社会方面的需要不能满足的状况”。

唐均(1998)认为,贫困存在于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贫困作为一种社会客观存在的生活状况,是与“落后”或“困难”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贫困作为一种社会上普遍公认的社会评价,是低于“最低”或“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

第三,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环境造成的社会后果,与“缺乏”有关,其实质是缺乏“手段”、“能力”以及“机会”。

(二)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反贫困的定义。

王俊文(2007)认为,反贫困的内涵最少包含三层:第一层即要对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进行保障,使他们能够生存下去;第二层即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转型时期贫困人口遭受的剥夺;第三层是要提升贫困人口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确保其实实在在享有就业、居住、教育以及医疗等权利。

李瑞华(2014)将反贫困界定为通过为贫困群体和贫困地区创造发展机会,培养和提高贫困群体的自身发展能力,实现减轻、缓和贫困目的的行为过程。

反贫困的措施。

彭春凝(2016)认为反贫困应从以下方面着手:①产业扶贫。

对于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式扶贫、产业扶贫和绿色低碳扶贫的方式来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能力提升。

②担保贷款扶贫。

针对有担保贷款需求的10%的贫困农户,实行“我担保、你贷款,我贴息、你还贷”的扶贫方式。

探析我国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下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

探析我国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下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

探析我国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下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我国高校教育在精准扶贫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我国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下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展开探讨。

一、研究现状问题1.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不够深入当前,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存在着研究深度不够的问题。

虽然很多高校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但在研究模式的可行性、实施效果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够,导致了一些教育扶贫工作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的高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无法和发达地区相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3.教育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但在一些地区却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落实。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之间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情况,影响了教育扶贫工作的推进。

二、应对措施1.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面对目前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现状问题,首先应该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高校应该加大对教育扶贫模式研究的投入,多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挖掘扶贫工作的有效经验和做法,推广成功的案例,为更多贫困地区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案。

2.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为了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

比如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办学,共享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条件,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3.完善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机制在教育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上,需要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和考核,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政策能够落到实处,真正惠及贫困地区的学生。

4.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项目在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方面,不仅要关注基础教育的扶持,还要关注贫困地区高校学生的帮扶。

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的资助,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和生活帮扶,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教育资源的支持和鼓励。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扶贫问题,相关的文献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从扶贫政策、扶贫模式和扶贫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

一、扶贫政策1.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研究。

《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研究》一书对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加强精准扶贫、深化产业扶贫等。

2.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该研究通过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探究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

结果显示,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收入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演变与分析。

该文研究了我国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优化扶贫政策的建议。

二、扶贫模式1.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贫困地区扶贫模式研究。

该研究应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空间相互依存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社会资本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

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探究了社会资本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贫困县扶贫模式探讨。

该文分析了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区域特色化、产业化、社会化等多种扶贫模式,为贫困县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扶贫效果1.对贫困地区扶贫投入效果的研究。

研究通过对贫困地区扶贫投入的分析,发现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同时提出一系列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2.扶贫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该文分析了扶贫产业发展对贫困户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扶贫产业发展对提高贫困户收入和改善民生具有显著的作用。

3.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农村扶贫政策对农房产权改革的影响研究。

该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了扶贫政策对农村房产权改革的影响。

结果表明,扶贫政策对农房产权改革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扶贫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扶贫政策、扶贫模式和扶贫效果等方面。

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

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

近年来,xx始终把教育作为重点民生工程、重点督办事项、重点考核内容来推进,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真正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为实现教育扶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下面就教育扶贫工作,谈谈我浅显的认识。

一、教育扶贫现状近年来,xx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八个一批”教育脱贫具体要求,出台了《xx县教育精准脱贫实施意见》《xx县教育扶贫工作方案》《xx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整合工作意见》,组建了教育脱贫专项工作队伍,建立贫困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缺口台账、贫困生资料数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采取“一对一”方式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实现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贫困学生不仅在物质方面得到帮扶,在精神、学业和生活方面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帮助。

(一)学生资助全面落实。

多渠道筹措贫困生资助资金,整合7个部门力量,围绕国家普惠性资助政策和国家济困助学政策,全覆盖落实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补助,高中阶段困难学生资助和贫困大学生资助等工作,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4832人万元,仅2015年秋至20xx年春两年,发放各类助学资金达万元,资助贫困学生xx825人次。

营养改善大力推进。

县财政拿出481万元对47所学校食堂进行升级改造,心得体会定期对负责营养改善计划的财务人员、食堂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制定了食堂供餐实施方案,明确了供餐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时间节点逐月督查,确保农村在校学生吃的安全、吃的放心,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全县76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惠及在校学生11148人,全县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率达100%,学生供餐率达96%。

职教扶贫逐步实施。

按照“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则,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教育培训,20xx 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7期1861人次、雨露工程培训4期213人次、就业创业培训2期125人次、其他培训1期43人次,提高了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了脱贫家庭致富造血功能。

教育扶贫的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的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教育扶贫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综述。

在探讨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定义以及相关文献综述。

在详细分析了教育扶贫的政策与措施、现状与挑战、实证研究、影响评估以及路径与展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教育扶贫的成效、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教育扶贫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育扶贫、政策、措施、现状、挑战、实证研究、影响评估、路径、展望、成效、不足、建议。

1. 引言1.1 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教育扶贫是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教育扶贫可以打破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贫困现象。

通过教育,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改变贫困家庭的命运。

这种积极的影响不仅在个体层面上显著,也在社会层面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育扶贫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教育扶贫是推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只有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扶贫和社会进步。

1.2 教育扶贫的定义教育扶贫的定义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

它是利用教育资源和政策来解决贫困问题,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从而改善其生活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教育扶贫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公平和贫困群众的全面发展,旨在消除教育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目标。

教育扶贫不仅仅是提供教育资源和机会,更是要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育扶贫包括了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措施。

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就业率、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扶贫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研究综述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No.4,2021 Sum No.5202021年第4期总第520期摘要消除绝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目前我国扶贫政策的主要目标。

该文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扶贫研究文献的回顾,整理学者们在教育扶贫理论、政策措施与扶贫效果等方面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教育扶贫;理论;政策Research Overview 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KANG HaiyuanAbstract Eliminating absolute poverty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solve relative poverty are the main ob-jectiv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in China.Through review-ing and sorting out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bout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e writer finds that scholars have made fruitful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theory,policy mea-sures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theory;policy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贫困与反贫困文献综述范文

贫困与反贫困文献综述范文

贫困生受助论文3500字贫困生问题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复杂性,我们发现高校受助贫困生存在不同程序的伦理问题,如责任伦理、消费伦理、感恩伦理和诚信伦理等。

这些伦理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感恩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核,亦是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最有活力、最有时代价值的部分。

它的思想内涵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和尊重、对父母的孝敬、对兄弟姐妹的爱悌、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对祖国和君主的忠诚和爱戴、对师友的敬重和信义等。

这种感恩伦理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人民的礼仪风俗得到传承,今天有必要继续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传承,弘扬感恩意识,将传统感恩伦理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模式,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撑。

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研究既有经济价值的考量,又有其内在的伦理意蕴和价值尺度。

它蕴含着以人为本、公正平等、促进发展的理念,坚持道义与功利并行、公平与效率统一、他助与自助结合的伦理原则,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受助贫困生尚存在的诚信坚守不足、感恩意识淡薄、励志观念缺失和消费观念不合理等伦理问题。

本论文通过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现状及原因分析,寻求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救助的对策,以达到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的双重要求。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分析家庭、人际、社会和自然方面提出存在的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问题,并从社会环境、制度供给、感恩文化、道德教育、家庭观念和自身修养方面深入地分析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感恩伦理的他助和贫困生感恩自救进行阐述,最后将高校受助贫困生资助置于和谐发展的愿景中。

有关学困生的文献综述范文有哪些格式与写法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领域,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和角度。

以下是一份包含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探讨了不同领域和视角的相关研究。

一、农村贫困状况研究农村贫困状况研究旨在了解贫困的根源、影响因素和特征。

研究范围涉及农村贫困的测量指标、贫困线确定、贫困类型和区域差异等方面。

1. 部菲克特(Bourguignon)、蓬泽莫斯(Pongze),《农村贫困的变动与转移》(Changing Patterns of Rural Poverty and Employment)。

该研究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农村贫困的变动和转移,分析不同层面和维度的贫困率,还研究了农村贫困与就业机会之间的关系。

2. 纳雷维奇(Narayana)、珀兰纳(Parthasarathy)、里贝罗(Ribero),《使用模糊统计技术研究农村贫困:印度案例》(Fuzzy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pplied to Poverty Studies: A Case Study of Rural India)。

该研究使用模糊统计技术分析了印度农村贫困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以及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揭示了贫困现象的模糊性,并提出了反贫困政策的建议。

二、农村贫困原因研究1. 科恩(Cohen),《农村贫困的社会和经济因素》(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f Rural Poverty)。

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研究结果指出,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不充分的就业机会、低收入水平、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塞纳尔迪(Senaldi)、弗雷(Fréguin-Gresh)、菲利普(Philippe),《生态环境因素对农村贫困的影响》(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Factors on Rural Poverty)。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扶贫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中国扶贫工作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扶贫政策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以往的扶贫政策主要以政府的补贴和资金投入为主,但在近年来,中国的扶贫政策逐渐向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相关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更精准地定位扶贫对象,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为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广泛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更好地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提高扶贫效果和可持续性。

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精准扶贫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政府不断优化配套机制和政策措施,以提高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扶贫问题的研究除了政策层面的研究,学术界也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有关研究发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解决扶贫问题的根本之策。

需要关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

四、社会参与与扶贫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也对社会参与与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有效的社会参与能够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希望。

需要开展更多的社会参与型扶贫项目和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共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五、未来展望综合上述,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从政策、实施效果、经济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对中国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和研究,深入探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参与扶贫的机制与路径,为中国扶贫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扶贫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扶贫研究不仅是国家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络绎不绝,内容涵盖了扶贫政策、扶贫模式、扶贫案例等多个方面,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扶贫研究文献综述不仅可以系统梳理当前研究状况,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扶贫工作的发展现状,把握扶贫政策的演变和影响,探讨扶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深入探讨扶贫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并对扶贫成效进行评估与展望。

本文旨在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当前扶贫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并提出对未来扶贫研究的建议,为进一步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扶贫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扶贫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国内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扶贫工作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扶贫工作的实施需要深入研究贫困问题的根源和机制,探索有效的扶贫策略和措施。

扶贫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扶贫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国内外对贫困问题的长期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贫困问题在中国也逐渐得到关注。

贫困地区的存在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扶贫工作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扶贫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和机制,在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时更加科学有效。

通过扶贫研究,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扶贫研究也可以促进学术界与政府、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关于国内扶贫研究的文献综述表明,中国政府在扶贫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扶贫研究的文献涵盖了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多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将综述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的文献现状,并对研究成果和展望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政策研究在扶贫政策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从宏观政策制定的角度,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演变、机制建设和政策效果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扶贫政策也经历了从“温饱型扶贫”到“精准扶贫”的转变。

大量的文献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一方面政策制定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另一方面政策实施对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还有不少文献探讨了政府与市场、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为扶贫政策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实施研究在扶贫政策实施方面,研究文献主要聚焦于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

一些研究发现,以“调查评估”为导向的实施方式,有助于提高扶贫项目的针对性和持续性。

还有文献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各地区和各行业的扶贫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估,为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一些学者还从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监督考核等方面对扶贫项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三、问题研究尽管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一些研究发现,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需要在扶贫政策中得到更多关注。

一些学者还指出,要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提出了“多维度扶贫”的观点。

还有一些文献探讨了扶贫政策的社会影响、文化认同、地区协调等问题,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四、展望国内扶贫研究目前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地深化,由最初绝对贫困视角下的收入贫困,逐渐发展到相对贫困视角下的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

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教育扶贫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定义出发,浅析目前国的教育扶贫模式。

关键词: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教育扶贫,经济因素1 浅析“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1.1 绝对贫困的定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与财富被分离,劳动者包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的一切物的财富被剥夺了,就是绝对贫困。

而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被剥夺的原因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1]。

绝对贫困指工人只是持有自己的劳动能力,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的情况。

马克思认为[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表现了基本阶级的对抗关系。

“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困本身[3, 4]。

1.2 相对贫困的定义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持有的资料,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可是不足以使其到达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一般只能维持比平均生活水平低很多的状态。

此外,相对贫困还包括以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为对比所能感觉到的相对剥夺的社会心态[5]。

所以,相对贫困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中心。

1.3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通常来说,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是,实际生活状况(有没有到达生活需要的最低水平)来确定绝对贫困;而相对贫困是根据统计标准来确定;和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比较,人们满足生存的需不是处在匮乏的状态。

而相对匮乏的程度到哪里,具体的标准是怎么样,这个说法都不完全一样[6, 7]。

2 教育对消除贫困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8],贫困就是剥夺个人基本生活能力,而不止是收入低下;更好的基础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不止保证了个人生活处于高质量的状态,而且通过提高个人能力避免其陷入贫困。

不同的扶贫方式中,教育脱贫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脱贫方式。

从财政学角度,教育扶贫应当是贫困家庭脱贫和政府扶贫最有效的方法[9-11]。

2.1 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从经济学方面看,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10]。

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有一个论断:从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来看,土地的差异是不重要的,资本投入的多少是重要的,素质的差异是最重要的。

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12][13]。

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凭借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而是一定要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成份,用来替代原有的生产要素。

综上所述,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特别是提高绝对贫困农民的文化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摆脱绝对贫困,还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14]。

2.2 教育是提高贫困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加强贫困农民的素质有很多方法,如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优生优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等。

其中,最为基本的方法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即“治穷先治愚,富民先育民”。

教育是一种开拓人的智力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对于加强农民的素质、促进经济主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用处[15]。

3 国的教育扶贫模式现状贫困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生相伴的现象。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研究容上,相关学者深入研究贫困人群再生产能力和手段的匮乏、文化水平的低下、权利与地位的短缺等方面,并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涵义进行了深化与拓展;在研究对象上,学者通过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群体的区分,使研究对象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在研究方法上,相关理论、模型的提出、分析与建立,让研究更具理论性与可操作性[16]。

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17]是中国政府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关于治理贫困的指导性思想,以“共同富裕”根本原则为理论基础产生,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容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18]。

罗玉华等在《分层分级“精准扶贫”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以邮电大学为例》[19]中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扶贫”而进行的分层分级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职业规划为主导,把资助服务与教育培养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验相统一,形成经济困难学生“三四五”分层分级分类教育模式,多方面协调解决贫困学生的物质、精神与能力问题,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宋清华等在《“9 +2”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中提出让贫困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再到职业学校接受两年免费的“订单式”职业教育。

解决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学难工作难的问题,帮助他们从贫困中解脱,推行“9 + 2 ”教育扶贫模式是实际可行的。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建立“9 + 2 ”教育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既有助于经济困难家庭的后代摆脱贫困,又能减少新的贫困人口产生。

根据不完全统计,“9 +2”教育扶贫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工作一年来,年收入一般在 2 万元左右,远远高于本地的收入水平,不止完全改变了自己人生,而且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

何家理等在《“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教育扶贫模式探析———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21]中介绍市政府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探索出“四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教育扶贫模式,已经展露出教育移民效应。

此外,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取得实质性突破,留在当地的农民开始探索走合作社道路。

阎桂芝,何建宇等人在《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22]中介绍了华大学依托百年教育资源的积累,以“教育服务社会”为宗旨,针对经济困难地区,展开教育扶贫工作,用10年的时间摸索出了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提供贴近需求的培训模式:“请进来”与“送出去”。

经过艰辛卓越的努力,2011 年3 月学校百年校庆到临之际,清华大学在539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起了远程教学站,实现了基本覆盖国家级贫困县的目标,摸索建立了成熟、有效的远程教育扶贫模式。

纪严在《教育扶贫模式探究——以省基础教育为例》[23]中建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加强义务教育。

对片区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按拍。

审核确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特别是要加处高原或寒冷区域的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实现中国特色的教育扶贫。

甘永涛在《教育扶贫看“思源”——对“教育移民”扶贫新模式的探索》[24]中提出民建中央决定首先在在武陵山片区、、、四省实施“思源.教育移民”项目,通过资助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小学毕业生到县中学寄宿就读,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适应城市生活,提高就业能力,并以此带动贫困山区群众到条件更好的地区生活,最终实现农村人口的移民就业和脱贫致富。

姝在《西部民族地区绝对贫困扶贫模式及政策建议》[25]中认为民族地区扶贫脱困应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要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中心调整扶贫政策,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扶贫,逐步建立、完善一个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摸索林牧兴川、林牧脱贫、林牧富民的新路子。

颜涛在《湘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26]中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其重点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也是各高职院校长期稳定发展下去的重要参考依据。

4 存在的问题4.1 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明显不足,政府虽然正在加大教育支出,但遇到财政不好的年份无法兼顾[27]。

4.2 师资力量不足尽管政府提高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但因为部分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现代化程度不高以及现有的师资力量没办法满足学校不停增加的招生数量的需要,因此出现诸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教职工政策性基金应由学校承担缴纳部分有筹措渠道等问题[28, 29]。

相对发达区域,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很大,教职工的待遇不稳定致使很多优秀教师的流失,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4.3 基础教育硬件条件薄弱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山区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很难达到基础教学层次的标准,人、财物的缺失致使其教学容的落后,教学管理很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28]。

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水平不高,政府在资金的投人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不少学校的办学设施不配套,教学设备旧,有些学校甚至把实验室、图书室都用作了教室[30]。

5 结语贫困区域的人口长期贫困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比物质更贫困。

传统的扶贫政策与扶贫模式实施几十年依然无法脱贫,关键在于扶贫政策上的平均主义,扶贫模式上的一刀切,只是授人以鱼,而未授人以渔。

把教育扶贫与开发放进精准扶贫战略中,既有模式创新更有理论创新,也才能完成根本性的扶贫。

参考文献[1]上林贞治郎. 关于绝对贫困化容的理论考察[J]. 1956.[2]聂文文.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J]. 2016.[3]胡莹.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绝对贫困”吗[J].[4]许巧珍. 经济增长对城市绝对贫困人数的影响[J]. 2014.[5]青. 相对贫困标准及相对贫困人口比率[J]. 2012.[6]黄忠晶.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辨析[J]. 2004.[7]谭礼剑.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J]. 2008.[8]全功, 程蹊. 长期贫困为什么难以消除?——来自扶贫重点县教育发展的证据[J]. 西北人口,2006(03):39-42.[9]肖春莉. 银校合作:掀起教育扶贫事业的第三次浪潮[J]. 2012.[10]杜淑婷. 用金融教育扶贫[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6(07):28-29.[11]王增文. 贫困恶性循环、福利依赖与再就业收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1):132-136.[12]安丽. 华夏银行:扶贫责无旁贷坚持教育先行[J]. WTO经济导刊, 2010(09):87.[13]宗胜, 扬扬, 周云波.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J].管理世界, 2013(01):67-75.[14]方化. 试论教育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J]. 2006.[15]同春芬, 浩. 关于相对贫困的研究综述[J]. 学院学报, 2015,35(8):14-19.[16]傅佑全. 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J]. 江师学院学报, 2016(05):80-83.[17]钱学明. 精准扶贫基本路径选择:医疗下沉教育上浮[J]. 中国科技产业, 2016(03):37.[18]罗玉华. 分层分级“精准扶贫”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以邮电大学为例[J]. 2016.[19]宋清华. “9+2”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2008.[20]何家理, 孝满, 翔. 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教育扶贫模式探析——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J].2013.[21]阎桂芝, 何建宇. 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J]. 2013.[22]纪严. 教育扶贫模式探究——以省基础教育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 2014(10):77-78.[23]甘永涛. 教育扶贫看“思源”——对“教育移民”扶贫新模式的探索[J]. 民族论坛,2013(11):43-47.[24]姝. 西部民族地区绝对贫困扶贫模式及政策建议[J]. 人大研究, 2011(03):44-45.[25]颜涛. 湘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 教育现代化, 2016(31):220-221.[26]向延平.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教育扶贫相关性分析——以湘西州为例[J]. 商学院学报, 2016(04):49-52.[27]朱德全.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J]. 教育研究, 2004(02):80-84.[28]蔡宝来. 西部贫困地区的成因及教育发展对策[J]. 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19-23.[29]丁克贤. 免费政策实施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D]. 西北师大学, 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