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Means算法的文本聚类(python实现)

合集下载

利用Python如何实现K-means聚类算法

利用Python如何实现K-means聚类算法

利⽤Python如何实现K-means聚类算法⽬录前⾔算法原理⽬标函数算法流程Python实现总结前⾔K-Means 是⼀种⾮常简单的聚类算法(聚类算法都属于⽆监督学习)。

给定固定数量的聚类和输⼊数据集,该算法试图将数据划分为聚类,使得聚类内部具有较⾼的相似性,聚类与聚类之间具有较低的相似性。

算法原理1. 初始化聚类中⼼,或者在输⼊数据范围内随机选择,或者使⽤⼀些现有的训练样本(推荐)2. 直到收敛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

点与聚类中⼼之间的距离是通过欧⼏⾥德距离测量得到的。

通过将聚类中⼼的当前估计值设置为属于该聚类的所有实例的平均值,来更新它们的当前估计值。

⽬标函数聚类算法的⽬标函数试图找到聚类中⼼,以便数据将划分到相应的聚类中,并使得数据与其最接近的聚类中⼼之间的距离尽可能⼩。

给定⼀组数据X1,...,Xn和⼀个正数k,找到k个聚类中⼼C1,...,Ck并最⼩化⽬标函数:其中是质⼼,计算表达式为上图a表达了初始的数据集,假设k=2。

在图b中,我们随机选择了两个k类所对应的类别质⼼,即图中的红⾊质⼼和蓝⾊质⼼,然后分别求样本中所有点到这两个质⼼的距离,并标记每个样本的类别为和该样本距离最⼩的质⼼的类别,如图c所⽰,经过计算样本和红⾊质⼼和蓝⾊质⼼的距离,我们得到了所有样本点的第⼀轮迭代后的类别。

此时我们对我们当前标记为红⾊和蓝⾊的点分别求其新的质⼼,如图4所⽰,新的红⾊质⼼和蓝⾊质⼼的位置已经发⽣了变动。

图e和图f重复了我们在图c和图d的过程,即将所有点的类别标记为距离最近的质⼼的类别并求新的质⼼。

最终我们得到的两个类别如图f。

当然在实际K-Mean算法中,我们⼀般会多次运⾏图c和图d,才能达到最终的⽐较优的类别。

算法流程注意点:1. 对于K-Means算法,⾸先要注意的是k值的选择,⼀般来说,我们会根据对数据的先验经验选择⼀个合适的k值,如果没有什么先验知识,则可以通过交叉验证选择⼀个合适的k值2. 在确定了k的个数后,我们需要选择k个初始化的质⼼,就像上图b中的随机质⼼。

K-means聚类算法及python代码实现

K-means聚类算法及python代码实现

K-means聚类算法及python代码实现K-means聚类算法(事先数据并没有类别之分!所有的数据都是⼀样的)1、概述K-means算法是集简单和经典于⼀⾝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采⽤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认为两个对象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

该算法认为类簇是由距离靠近的对象组成的,因此把得到紧凑且独⽴的簇作为最终⽬标。

2、核⼼思想通过迭代寻找k个类簇的⼀种划分⽅案,使得⽤这k个类簇的均值来代表相应各类样本时所得的总体误差最⼩。

k个聚类具有以下特点:各聚类本⾝尽可能的紧凑,⽽各聚类之间尽可能的分开。

k-means算法的基础是最⼩误差平⽅和准则,其代价函数是:式中,µc(i)表⽰第i个聚类的均值。

各类簇内的样本越相似,其与该类均值间的误差平⽅越⼩,对所有类所得到的误差平⽅求和,即可验证分为k类时,各聚类是否是最优的。

上式的代价函数⽆法⽤解析的⽅法最⼩化,只能有迭代的⽅法。

3、算法步骤图解下图展⽰了对n个样本点进⾏K-means聚类的效果,这⾥k取2。

4、算法实现步骤k-means算法是将样本聚类成 k个簇(cluster),其中k是⽤户给定的,其求解过程⾮常直观简单,具体算法描述如下:1) 随机选取 k个聚类质⼼点2) 重复下⾯过程直到收敛 {对于每⼀个样例 i,计算其应该属于的类:对于每⼀个类 j,重新计算该类的质⼼:}其伪代码如下:******************************************************************************创建k个点作为初始的质⼼点(随机选择)当任意⼀个点的簇分配结果发⽣改变时对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对每⼀个质⼼计算质⼼与数据点的距离将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簇对每⼀个簇,计算簇中所有点的均值,并将均值作为质⼼********************************************************5、K-means聚类算法python实战需求: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聚类本案例采⽤⼆维数据集,共80个样本,有4个类。

kmeans文本聚类案例

kmeans文本聚类案例

kmeans文本聚类案例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个kmeans文本聚类案例。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它可以将数据集中相似的数据点分组在一起。

在文本聚类中,我们将文本数据集中的相似文本聚集在一起。

kmeans 是一种聚类算法,它将数据点分为 k 个不同的簇。

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 kmeans 算法对一个文本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并展示聚类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文本数据集。

这里我们将使用一个包含1000 篇新闻文章的数据集。

我们可以使用 Python 中的 pandas 库读取和处理数据集。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文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停用词、标记化、词干提取等。

然后,我们需要将文本数据转换为数值向量,以便于计算相似度。

这里我们将使用词袋模型,其中每个单词被视为一个特征,并计算每个文本中每个单词的出现次数。

然后,我们使用 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算法对每个单词进行加权,以便更好地区分重要单词和常见单词。

接下来,我们使用 kmeans 算法对文本数据进行聚类。

kmeans 算法的主要步骤是初始化 k 个聚类中心,然后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中心。

接着,重新计算每个聚类中心的位置,并重复以上步骤,直到聚类中心的位置不再改变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可视化工具对聚类结果进行展示,并对每个簇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聚类,我们可以发现相似主题或类别的文本,并对文本数据集进行分类和组织。

总之,使用 kmeans 算法进行文本聚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数据集中的结构和关系。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本数据中的隐藏模式和趋势,并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kmeans聚类---(代码为:博客数据聚类)(python)

kmeans聚类---(代码为:博客数据聚类)(python)

kmeans聚类---(代码为:博客数据聚类)(python)kmeans聚类迭代时间远⽐层次聚类的要少,处理⼤数据,kmeans优势极为突出.。

对博客数据进⾏聚类,实验测试了: 层次聚类的列聚类(单词聚类)⼏乎要上1⼩时,⽽kmeans对列聚类只需要迭代4次!!快速极多。

如图:包含两个聚类的kmean聚类过程:总思路:将所有要聚类的博客,全部⽤word表⽰成⼀个向量,即每篇博客都是由单词组成的,然后形成了⼀个单词-博客的矩阵,矩阵⾥的权重值就是单词在当前博客出现的总次数。

这样kmeans就是要将这些词频矩阵进⾏聚类。

其实kmeans这⾥⽤到的距离相似度是⽤pearson。

聚类之前,先读取数据⽂件blogdata.txt.⽂本如下:源⽂件第⼀列是博客名。

第⼀⾏从第⼆列起,是这些博客的单词列表的所有单词。

所以这⾥便有个wordlist。

这⾥的博客内容全部⽤单词表⽰,从第⼆⾏开始,每⼀⾏都是表⽰⼀篇博客。

def readfile(filename):#取得⽂件的所有内容,⽤数组存⽂件的每⾏数据lines = [line for line in file(filename)]#获取矩阵的第⼀⾏数据,⽤数组列表columnames存储所有列名columnnames = []columnnames = lines[0].strip().split('\t')[1:] #从数组下标为1的开始取,不要下标为0的,因为下标为0,是“Blog”,删去,返回的是数组列表rownames = []data = []splitwords = []datatemp = []for line in lines[1:]: #从下标为1的line数组⾥取各⾏,即从矩阵第⼆⾏开始去splitwords = line.strip().split('\t')#每⾏的第⼀列是⾏名,rownames存的是所有⾏名rownames.append(splitwords[0])#剩下部分是该⾏对应的数据# data.append(splitwords[1:]) #这⾥数据虽然是数字,但添加的是string类型,但是应该改成添加float类型datatemp = [float(x) for x in splitwords[1:]] #即,datatemp存的是所有x的数组:[x]。

Python实现Kmeans聚类算法

Python实现Kmeans聚类算法

Python实现Kmeans聚类算法本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根据上学期所上的模式识别课程的作业整理⽽来,第⼀道题⽬是Kmeans聚类算法,数据集是Iris(鸢尾花的数据集),分类数k是3,数据维数是4。

关于聚类聚类算法是这样的⼀种算法:给定样本数据Sample,要求将样本Sample中相似的数据聚到⼀类。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就应该了解了聚类算法要⼲什么了吧。

说⽩了,就是归类。

⾸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衡量数据之间的相似程度?⽐如说,有⼀群说不同语⾔的⼈,我们⼀般是根据他们的⽅⾔来聚类的(当然,你也可以指定以⾝⾼来聚类)。

这⾥,语⾔的相似性(或者⾝⾼)就成了我们衡量相似的量度了。

在考虑存在海量数据,如微博上各种⽤户的关系⽹,如何根据⽤户的关注和被关注来聚类,给⽤户推荐他们感兴趣的⽤户?这就是聚类算法研究的内容之⼀了。

Kmeans就是这样的聚类算法中⽐较简单的算法,给定数据样本集Sample和应该划分的类数K,对样本数据Sample进⾏聚类,最终形成K个cluster,其相似的度量是某条数据i与中⼼点的”距离”(这⾥所说的距离,不⽌于⼆维)。

基本思想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初始随机给定K个簇中⼼,按照最邻近原则把待分类样本点分到各个簇。

然后按平均法重新计算各个簇的质⼼,从⽽确定新的簇⼼。

⼀直迭代,直到簇⼼的移动距离⼩于某个给定的值。

基本步骤K-Means聚类算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初始化k个聚类中⼼。

2,计算出每个对象跟这k个中⼼的距离(相似度计算,这个下⾯会提到),假如x这个对象跟y这个中⼼的距离最⼩(相似度最⼤),那么x属于y这个中⼼。

这⼀步就可以得到初步的k个聚类。

3,在第⼆步得到的每个聚类分别计算出新的聚类中⼼,和旧的中⼼⽐对,假如不相同,则继续第2步,直到新旧两个中⼼相同,说明聚类不可变,已经成功。

复杂度分析时间复杂度:O(tKmn),其中,t为迭代次数,K为簇的数⽬,m为记录数,n为维数空间复杂度:O((m+K)n),其中,K为簇的数⽬,m为记录数,n为维数初始质⼼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初始质⼼是基本kmeans算法的关键步骤。

kmeans聚类算法python案例

kmeans聚类算法python案例

标题:探究K均值聚类算法在Python中的实际应用1. 介绍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见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等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K均值聚类算法在Python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其在数据聚类中的效果和价值。

2. K均值聚类算法简介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计算距离的聚类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并使每个数据点都属于距离最近的簇中心。

通过迭代更新簇中心的位置,最终实现簇内数据点的相似性最大化,簇间数据点的相似性最小化。

K均值聚类算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易实现,但也存在对初始聚类中心敏感、对异常值敏感的缺点。

3. K均值聚类算法Python实现在Python中,我们可以使用scikit-learn库中的KMeans类来实现K均值聚类算法。

我们需要导入所需的库和模块,然后准备数据集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KMeans类来拟合数据并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到每个数据点所属的簇标签。

4. K均值聚类算法实例分析我们以一个实际案例来演示K均值聚类算法的应用。

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多个维度的数据集,并希望将其划分为三个簇。

我们可以通过Python代码来实现K均值聚类算法,并可视化展示聚类结果。

通过分析实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K均值聚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性。

5. 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深入探究K均值聚类算法在Python中的实际应用,对该算法的原理、实现和实例进行了全面评估。

通过此次学习,我们理解了K均值聚类算法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但也需要注意到K均值聚类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敏感性,并且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的效率问题。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改进的K均值聚类算法及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6. 个人观点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对K均值聚类算法的个人观点是,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聚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在处理大规模高维数据时,需要结合其他聚类算法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kmeans聚类算法代码

kmeans聚类算法代码

kmeans聚类算法代码K-means是一种经典的聚类算法,通过将数据划分为k个簇来实现聚类。

下面是一个Python实现的K-means算法代码示例:```pythonimport numpy as npdef kmeans(X, k, max_iters=100):#随机选择k个中心点centers = X[np.random.choice(range(len(X)), k,replace=False)]for _ in range(max_iters):#分配数据点到最近的中心点labels = np.argmin(np.linalg.norm(X[:, np.newaxis] - centers, axis=-1), axis=-1)#更新中心点位置new_centers = np.array([X[labels==i].mean(axis=0) for i in range(k)])#判断中心点是否变化很小if np.linalg.norm(new_centers - centers) < 1e-5:breakcenters = new_centersreturn labels, centers#测试代码X = np.array([[1, 2], [1, 4], [1, 0], [4, 2], [4, 4], [4, 0]])k=2labels, centers = kmeans(X, k)print("Cluster labels:", labels)print("Cluster centers:", centers)```上述代码实现了K-means算法的一个简单版本。

输入数据`X`是一个二维数组,大小为(n_samples, n_features),代表n_samples个样本的特征向量。

参数`k`表示要划分的簇的个数。

`max_iters`是最大迭代次数,默认为100次。

k-means聚类算法与Python实现代码

k-means聚类算法与Python实现代码

k-means聚类算法与Python实现代码k-means 聚类算法思想先随机选择k个聚类中⼼,把集合⾥的元素与最近的聚类中⼼聚为⼀类,得到⼀次聚类,再把每⼀个类的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重新聚类,迭代n次得到最终结果分步解析⼀、初始化聚类中⼼⾸先随机选择集合⾥的⼀个元素作为第⼀个聚类中⼼放⼊容器,选择距离第⼀个聚类中⼼最远的⼀个元素作为第⼆个聚类中⼼放⼊容器,第三、四、、、N个同理,为了优化可以选择距离开⽅做为评判标准⼆、迭代聚类依次把集合⾥的元素与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分为⼀类,放到对应该聚类中⼼的新的容器,⼀次聚类完成后求出新容器⾥个类的均值,对该类对应的聚类中⼼进⾏更新,再次进⾏聚类操作,迭代n次得到理想的结果三、可视化展⽰利⽤ python 第三⽅库中的可视化⼯具 matplotlib.pyplot 对聚类后的元素显⽰(散点图),⽅便查看结果python代码实现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两点距离def distance(e1, e2):return np.sqrt((e1[0]-e2[0])**2+(e1[1]-e2[1])**2)# 集合中⼼def means(arr):return np.array([np.mean([e[0] for e in arr]), np.mean([e[1] for e in arr])])# arr中距离a最远的元素,⽤于初始化聚类中⼼def farthest(k_arr, arr):f = [0, 0]max_d = 0for e in arr:d = 0for i in range(k_arr.__len__()):d = d + np.sqrt(distance(k_arr[i], e))if d > max_d:max_d = df = ereturn f# arr中距离a最近的元素,⽤于聚类def closest(a, arr):c = arr[1]min_d = distance(a, arr[1])arr = arr[1:]for e in arr:d = distance(a, e)if d < min_d:min_d = dc = ereturn cif __name__=="__main__":## ⽣成⼆维随机坐标(如果有数据集就更好)arr = np.random.randint(100, size=(100, 1, 2))[:, 0, :]## 初始化聚类中⼼和聚类容器m = 5r = np.random.randint(arr.__len__() - 1)k_arr = np.array([arr[r]])cla_arr = [[]]for i in range(m-1):k = farthest(k_arr, arr)k_arr = np.concatenate([k_arr, np.array([k])])cla_arr.append([])## 迭代聚类n = 20cla_temp = cla_arrfor i in range(n): # 迭代n次for e in arr: # 把集合⾥每⼀个元素聚到最近的类ki = 0 # 假定距离第⼀个中⼼最近min_d = distance(e, k_arr[ki])for j in range(1, k_arr.__len__()):if distance(e, k_arr[j]) < min_d: # 找到更近的聚类中⼼min_d = distance(e, k_arr[j])ki = jcla_temp[ki].append(e)# 迭代更新聚类中⼼for k in range(k_arr.__len__()):if n - 1 == i:breakk_arr[k] = means(cla_temp[k])cla_temp[k] = []## 可视化展⽰col = ['HotPink', 'Aqua', 'Chartreuse', 'yellow', 'LightSalmon']for i in range(m):plt.scatter(k_arr[i][0], k_arr[i][1], linewidth=10, color=col[i])plt.scatter([e[0] for e in cla_temp[i]], [e[1] for e in cla_temp[i]], color=col[i])plt.show()结果展⽰总结到此这篇关于k-means 聚类算法与Python实现代码的⽂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k-means 聚类算法python内容请搜索以前的⽂章或继续浏览下⾯的相关⽂章希望⼤家以后多多⽀持!。

python利用K-Means算法实现对数据的聚类案例详解

python利用K-Means算法实现对数据的聚类案例详解

python利⽤K-Means算法实现对数据的聚类案例详解⽬的是为了检测出采集数据中的异常值。

所以很明确,这种情况下的簇为2:正常数据和异常数据两⼤类1、安装相应的库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于可视化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 ⽤于聚类import pandas as pd # ⽤于读取⽂件2、实现聚类2.1 读取数据并可视化# 读取本地数据⽂件df = pd.read_excel("../data/output3.xls", header=0)本次实验选择温度和CO2作为⼆维数据,其中温度含有异常数据。

plt.scatter(df["光照"], df["CO2"], linewidths=1, alpha=0.8)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 ⽤来正常显⽰中⽂标签vplt.xlabel("光照")plt.ylabel("CO2")plt.grid(color="#95a5a6", linestyle="--", linewidth=1, alpha=0.4)plt.show()2.2 K-means聚类设置规定要聚的类别个数为2data = df[["光照","CO2"]] # 从原始数据中选择该两项estimator = KMeans(n_clusters=2) # 构造聚类器estimator.fit(data) # 将数据带⼊聚类模型获取聚类中⼼的值和聚类标签label_pred = bels_ # 获取聚类标签centers_ = estimator.cluster_centers_ # 获取聚类中⼼将聚类后的 label0 和 label1 的数据进⾏输出x0 = data[label_pred == 0]x1 = data[label_pred == 1]plt.scatter(x0["光照"], x0["CO2"],c="red", linewidths=1, alpha=0.8,marker='o', label='label0') plt.scatter(x1["光照"], x1["CO2"],c="green", linewidths=1, alpha=0.8,marker='+', label='label1') plt.grid(c="#95a5a6", linestyle="--", linewidth=1, alpha=0.4)plt.legend()plt.show()附上全部代码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import pandas as pddf = pd.read_excel("../data/output3.xls", header=0)plt.scatter(df["光照"], df["CO2"], linewidths=1, alpha=0.8)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 ⽤来正常显⽰中⽂标签vplt.xlabel("光照")plt.ylabel("CO2")plt.grid(color="#95a5a6", linestyle="--", linewidth=1, alpha=0.4)plt.show()data = df[["光照","CO2"]]estimator = KMeans(n_clusters=2) # 构造聚类器estimator.fit(data) # 聚类label_pred = bels_ # 获取聚类标签centers_ = estimator.cluster_centers_ # 获取聚类结果# print("聚类标签",label_pred)# print("聚类结果",centers_)# predict = estimator.predict([[787.75862069, 1505]]) # 测试新数据聚类结果# print(predict)x0 = data[label_pred == 0]x1 = data[label_pred == 1]plt.scatter(x0["光照"], x0["CO2"],c="red", linewidths=1, alpha=0.8,marker='o', label='label0')plt.scatter(x1["光照"], x1["CO2"],c="green", linewidths=1, alpha=0.8,marker='+', label='label1')plt.grid(c="#95a5a6", linestyle="--", linewidth=1, alpha=0.4)plt.legend()plt.show()到此这篇关于python利⽤K-Means算法实现对数据的聚类的⽂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python K-Means算法数据的聚类内容请搜索以前的⽂章或继续浏览下⾯的相关⽂章希望⼤家以后多多⽀持!。

python kmeans文本分类实例训练测试集

python kmeans文本分类实例训练测试集

Python KMeans 文本分类实例训练测试集1. 介绍文本分类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文本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标签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 Python 中的KMeans 算法进行文本分类,对文本进行聚类以及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估。

2. 数据准备在进行文本分类之前,我们需要准备训练集和测试集。

我们可以使用已经标记好类别的文本数据作为训练集,然后使用未标记的文本数据作为测试集。

3. 数据预处理在将文本数据输入到 KMeans 算法之前,我们需要对文本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文本分词、去除停用词、词干提取等步骤。

4. 特征提取在进行文本分类时,我们需要将文本数据转换成向量形式。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词袋模型、TF-IDF 等。

这些方法会将文本数据转换成稀疏矩阵,以便进行聚类操作。

5. 模型训练使用 Python 中的 KMeans 算法对文本数据进行聚类。

KMeans 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它将文本数据划分为 K 个类别,使得每个文本样本与所属类别的中心点的距离最小化。

6. 模型评估完成模型训练后,我们需要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估。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轮廓系数、Calinski-Harabasz 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模型的聚类效果,选择最优的 K 值。

7. 模型测试使用已经训练好的 KMeans 模型对测试集进行分类预测。

将测试集中的文本数据输入到模型中,得到文本所属的类别。

8. 结果分析分析分类结果,可以使用混淆矩阵、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模型的分类效果,找出分类错误的样本,优化模型性能。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如何使用 Python 中的 KMeans 算法进行文本分类的实例训练和测试。

通过合理的数据准备、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模型训练、评估、测试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高质量的文本分类模型,为文本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Python机器学习之K-Means聚类实现详解

Python机器学习之K-Means聚类实现详解

Python机器学习之K-Means聚类实现详解本⽂为⼤家分享了Python机器学习之K-Means聚类的实现代码,供⼤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K-Means聚类原理K-means算法是很典型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采⽤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认为两个对象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

其基本思想是:以空间中k个点为中⼼进⾏聚类,对最靠近他们的对象归类。

通过迭代的⽅法,逐次更新各聚类中⼼的值,直⾄得到最好的聚类结果。

各聚类本⾝尽可能的紧凑,⽽各聚类之间尽可能的分开。

算法⼤致流程为:(1)随机选取k个点作为种⼦点(这k个点不⼀定属于数据集);(2)分别计算每个数据点到k个种⼦点的距离,离哪个种⼦点最近,就属于哪类;(3)重新计算k个种⼦点的坐标(简单常⽤的⽅法是求坐标值的平均值作为新的坐标值;(4)重复2、3步,直到种⼦点坐标不变或者循环次数完成。

2.数据及其寻找初步的聚类中⼼数据为Matlab加载格式(mat),包含X变量,数据来源为(⼤家可以去这),X为300*2维变量,由于是2维,所以基本上就是在平⾯坐标轴上的⼀些点中进⾏聚类。

我们⾸先构建初步寻找聚类中⼼(centroids,质⼼)函数,再随机设置初始质⼼,通过欧⽒距离初步判断X的每⼀个变量属于哪个质⼼。

代码为: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pandas as pd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import seaborn as sbfrom scipy.io import loadmatdef find_closest_centroids(X, centroids):m = X.shape[0]k = centroids.shape[0] #要聚类的类别个数idx = np.zeros(m)for i in range(m):min_dist = 1000000 #迭代终⽌条件for j in range(k):dist = np.sum((X[i,:] - centroids[j,:]) ** 2)if dist < min_dist:# 记录当前最短距离和其中⼼的索引值min_dist = distidx[i] = jreturn idxdata = loadmat('D:\python\Python ml\ex7data2.mat')X = data['X']initial_centroids = np.array([[3, 3], [6, 2], [8, 5]])idx = find_closest_centroids(X, initial_centroids)idx[0:3]在这⾥先⽣成m(这⾥为300)个0向量,即idx,也就是假设X的每个变量均属于0类,然后再根据与初始质⼼的距离计算dist = np.sum((X[i,:] - centroids[j,:]) ** 2),初步判断每个变量归属哪个类,最终替代idx中的0.3.不断迭代寻找质⼼的位置并实现kmeans算法上述idx得到的300维向量是判断X中每个变量的归属类别,在此基础上,再对初始质⼼集群位置不断调整,寻找最优质⼼。

聚类算法python代码

聚类算法python代码

聚类算法python代码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算法。

它将数据集中的数据根据某个相似度指标进行分类,使得同类别的数据距离更近,不同类别的数据距离更远。

本文将介绍用Python实现聚类算法(KMeans和DBSCAN)的步骤和代码。

聚类算法的步骤:1. 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点作为质心,即每个质心代表一个聚类。

2. 分配: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点,根据距离最近的质心来分配所在的聚类。

3. 更新:重新计算每个聚类的质心。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聚类不再发生改变。

KMeans算法的Python实现代码:```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randomdef kmeans(data, k):# 随机初始化k个质心centroids = random.sample(list(data), k)n = len(data)# 初始化聚类标签和误差labels = [0] * nerrors = [np.inf] * nflag = Truewhile flag:flag = False# 分配:计算每个点距离每个质心的距离,选择距离最近的质心所在的类别for i in range(n):for j in range(k):distance = np.linalg.norm(data[i] - centroids[j])if distance < errors[i]:errors[i] = distancelabels[i] = j# 更新:重新计算每个类别的质心,并判断聚类是否发生改变for j in range(k):cluster = [data[i] for i in range(n) if labels[i] == j]if cluster:new_centroid = np.mean(cluster, axis=0)if not np.array_equal(centroids[j], new_centroid):centroids[j] = new_centroidflag = Truereturn labels, centroids```以上就是Python实现聚类算法(KMeans和DBSCAN)的步骤和代码。

K-means算法中文文献聚类的Python实现

K-means算法中文文献聚类的Python实现
1 K-means 算法原理
K-means 算法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基于距离的聚 类算法,采用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该算 法认为两个对象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大。最常
作者简介: 赵谦益(1995),男,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图书情报,数据分析。
第 40 卷 第 8 期
软件
用的样本间距离度量方法欧式距离,其计算公式为:
0 引言
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的知识发现算法。利用 其对中文文献进行聚类,目的是发现其中的隐形知识。 所谓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 熟悉掌故的人。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 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 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文 献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数据 分析,是文本数据挖掘重要的目标。文献聚类是按 照内容相似性把一组文献分成几个类的过程。当前 使用的文献聚类技术可分为两大类:层次聚类技术
2019 年 第 40 卷 第 8 期


COMPUTER ENGINEERING & SOFTWARE
2019, Vol. 40, No. 8 国际 IT 传媒品牌
K-means 算法中文文献聚类的 Python 实现
赵谦益
(贵州财经大学 信息学院,贵阳市 550025)
摘 要: 聚类是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组织、摘要和导航的重要手段。K-means 算法是非常典型的基于距离的聚 类算法,将其用于中文文献聚类,按照内容相似性把一组文献分成几个类并发现其中的隐形知识。本文通过实例, 总结了基于 Python 语言的 K-means 算法用于中文文献聚类过程,通过 CH 指标、轮廓系数指标和 SSE 指标这三个 评价指标选取 K-means 算法的初始聚类簇数,即最优 k 值的取值范围,然后分别按照基于关键词和基于摘要对文献 进行聚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基于摘要对中文文献进行聚类可以得到更好结果的结论,同一类 别中的文献可以进行关键词聚类,从而进一步挖掘其中的隐形知识。

Python实现的KMeans聚类算法实例分析

Python实现的KMeans聚类算法实例分析

Python实现的KMeans聚类算法实例分析本⽂实例讲述了Python实现的KMeans聚类算法。

分享给⼤家供⼤家参考,具体如下:菜鸟⼀枚,编程初学者,最近想使⽤Python3实现⼏个简单的机器学习分析⽅法,记录⼀下⾃⼰的学习过程。

关于KMeans算法本⾝就不做介绍了,下⾯记录⼀下⾃⼰遇到的问题。

⼀、关于初始聚类中⼼的选取初始聚类中⼼的选择⼀般有:(1)随机选取(2)随机选取样本中⼀个点作为中⼼点,在通过这个点选取距离其较⼤的点作为第⼆个中⼼点,以此类推。

(3)使⽤层次聚类等算法更新出初始聚类中⼼我⼀开始是使⽤numpy随机产⽣k个聚类中⼼Center = np.random.randn(k,n)但是发现聚类的时候迭代⼏次以后聚类中⼼会出现nan,有点搞不清楚怎么回事所以我分别尝试了:(1)选择数据集的前K个样本做初始中⼼点(2)选择随机K个样本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发现两者都可以完成聚类,我是⽤的是iris.csv数据集,在选择前K个样本点做数据集时,迭代次数是固定的,选择随机K个点时,迭代次数和随机种⼦的选取有关,⽽且聚类效果也不同,有的随机种⼦聚类快且好,有的慢且差。

def InitCenter(k,m,x_train):#Center = np.random.randn(k,n)#Center = np.array(x_train.iloc[0:k,:]) #取数据集中前k个点作为初始中⼼Center = np.zeros([k,n]) #从样本中随机取k个点做初始聚类中⼼np.random.seed(5) #设置随机数种⼦for i in range(k):x = np.random.randint(m)Center[i] = np.array(x_train.iloc[x])return Center⼆、关于类间距离的选取为了简单,我直接采⽤了欧⽒距离,⽬前还没有尝试其他的距离算法。

def GetDistense(x_train, k, m, Center):Distence=[]for j in range(k):for i in range(m):x = np.array(x_train.iloc[i, :])a = x.T - Center[j]Dist = np.sqrt(np.sum(np.square(a))) # dist = np.linalg.norm(x.T - Center)Distence.append(Dist)Dis_array = np.array(Distence).reshape(k,m)return Dis_array三、关于终⽌聚类条件的选取关于聚类的终⽌条件有很多选择⽅法:(1)迭代⼀定次数(2)聚类中⼼的更新⼩于某个给定的阈值(3)类中的样本不再变化我⽤的是前两种⽅法,第⼀种很简单,但是聚类效果不好控制,针对不同数据集,稳健性也不够。

kmeans聚类算法python案例

kmeans聚类算法python案例

kmeans聚类算法python案例以下是一个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的Python案例:```python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生成随机数据(2个簇)np.random.seed(0)n_samples = 1000X = np.random.randn(n_samples, 2)# 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n_clusters = 2kmeans = KMeans(n_clusters=n_clusters)kmeans.fit(X)y_pred = kmeans.predict(X)centroid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可视化聚类结果plt.scatter(X[:, 0], X[:, 1], c=y_pred)plt.scatter(centroids[:, 0], centroids[:, 1], marker='x', s=200, linewidths=3, color='r')plt.title("K-means Clustering")plt.show()```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使用`numpy`库生成了一个包含1000个样本的数据集,每个样本有两个特征。

然后,我们使用`scikit-learn`库的`KMeans`模型对数据进行聚类。

聚类的簇数设定为2。

最后,我们使用`matplotlib`库将聚类结果可视化展示出来,并将聚类中心用红色的"x"标记出来。

运行上述代码,你将会得到一个散点图,其中的散点被分成了两个簇,并且每个簇的中心点用红色的"x"标记出来。

kmeans python聚类实例

kmeans python聚类实例

kmeans python聚类实例K-Means Python聚类实例:从数据预处理到聚类结果解读引言: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方法。

其中,K-Means聚类算法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聚类算法之一。

它的主要思想是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分成K个不同的簇或者组。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中的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并解读聚类结果。

步骤一:数据预处理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为了将原始数据转换成适合进行聚类分析的格式。

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步骤包括数据清洗、特征选择和数据标准化等。

1.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缺失值处理或异常值处理。

在Python中,我们可以使用pandas库来进行数据清洗操作。

例如,可以使用dropna()函数删除缺失值,使用fillna()函数填充缺失值,使用isnull()函数判断是否存在缺失值等。

2. 特征选择:特征选择是指从原始数据中选择对聚类分析有意义的特征。

通过选择合适的特征,可以提高聚类结果的质量和解释性。

在Python中,我们可以使用sklearn库中的特征选择函数来进行特征选择。

例如,可以使用VarianceThreshold类删除方差低于阈值的特征,使用SelectKBest类根据某个评价指标选择K个最佳特征等。

3. 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是指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将其转换为具有统一尺度和分布的数据。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某些特征对聚类结果的影响程度过大。

在Python中,我们可以使用sklearn库中的StandardScaler类来进行数据标准化操作。

步骤二:K-Means聚类算法在完成数据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K-Means聚类分析了。

K-Means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分成K个不同的簇。

算法的步骤如下:1. 随机选择K个簇中心点。

利用python实现聚类分析K-means算法的详细过程

利用python实现聚类分析K-means算法的详细过程

利⽤python实现聚类分析K-means算法的详细过程K-means算法介绍K-means算法是很典型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采⽤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认为两个对象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

该算法认为簇是由距离靠近的对象组成的,因此把得到紧凑且独⽴的簇作为最终⽬标。

算法过程如下:1)从N个⽂档随机选取K个⽂档作为中⼼点;2)对剩余的每个⽂档测量其到每个中⼼点的距离,并把它归到最近的质⼼的类;3)重新计算已经得到的各个类的中⼼点;4)迭代2~3步直⾄新的质⼼与原质⼼相等或⼩于指定阈值,算法结束。

算法优缺点:优点:原理简单速度快对⼤数据集有⽐较好的伸缩性缺点:需要指定聚类数量K对异常值敏感对初始值敏感代码实现:⾸先我们随机⽣成200个点,就取(0,2000)之间的,并确定质⼼个数,这⾥就取个3个质⼼,也是随机⽣成(可以根据需求改变)如下:import random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random_x = [random.randint(0,2000) for _ in range(200)]random_y = [random.randint(0,2000) for _ in range(200)]random_poinsts = [(x, y) for x, y in zip(random_x, random_y)]def generate_random_point(min_,max_):return random.randint(min_,max_),random.randint(min_,max_)k1,k2,k3 = generate_random_point(-100,100),generate_random_point(-100,100),generate_random_point(-100,100)plt.scatter(k1[0],k1[1],color = 'red',s=100)plt.scatter(k2[0],k2[1],color = 'blue',s=100)plt.scatter(k3[0],k3[1],color = 'green',s=100)plt.scatter(random_x,random_y)结果如下:接着导⼊numpy,来计算各个点与质⼼的距离,并根据每个点与质⼼的距离分类,与第⼀个点近则分配在列表的第⼀个位置,离第⼆个近则分配到第⼆个位置,以此类推,如下import numpy as npdef dis(p1,p2): #这⾥的p1,p2是⼀个列表[number1,number2] 距离计算return np.sqrt((p1[0] - p2[0])**2 + (p1[1]-p2[1])**2)random_poinsts = [(x, y) for x, y in zip(random_x, random_y)] #将100个随机点塞进列表groups = [[],[],[]] #100个点分成三类for p in random_poinsts: #k1,k2,k3是随机⽣成的三个点distances = [dis(p,k) for k in [k1,k2,k3]]min_index = np.argmin(distances)#取距离最近质⼼的下标groups[min_index].append(p)groups结果如下:[[(1000, 867),(1308, 840),(1999, 1598),(1606, 1289),(1324, 1044),(780, 923),(1915, 788),(443, 980),(687, 908),(1763, 1039),(1687, 1372),(1932, 1759),(1274, 739),(939, 1302),(790, 1169),(1776, 1572),(1637, 1042),....可以看到,这200个点根据与三个质⼼的距离远近不同,已经被分成了三类,此时groups⾥⾯有三个列表,这三个列表⾥分别是分配给三个质⼼的点的位置,接着我们将其可视化,并且加⼊循环来迭代以此找到相对最优的质点,代码如下:previous_kernels = [k1,k2,k3]circle_number = 10for n in range(circle_number):plt.close() #将之前的⽣成的图⽚关闭kernel_colors = ['red','yellow','green']new_kernels =[]plt.scatter(previous_kernels[0][0],previous_kernels[0][1],color = kernel_colors[0],s=200)plt.scatter(previous_kernels[1][0],previous_kernels[1][1],color = kernel_colors[1],s=200)plt.scatter(previous_kernels[2][0],previous_kernels[2][1],color = kernel_colors[2],s=200)groups = [[],[],[]] #100个点分成三类for p in random_poinsts: #k1,k2,k3是随机⽣成的三个点distances = [dis(p,k) for k in previous_kernels]min_index = np.argmin(distances)#取距离最近质⼼的下标groups[min_index].append(p)print('第{}次'.format(n+1))for i,g in enumerate(groups):g_x = [_x for _x,_y in g]g_y = [_y for _x,_y in g]n_k_x,n_k_y = np.mean(g_x),np.mean(g_y)new_kernels.append([n_k_x,n_k_y])print('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format(dis(previous_kernels[i],[n_k_x,n_k_y])))plt.scatter(g_x,g_y,color = kernel_colors[i])plt.scatter(n_k_x,n_k_y,color = kernel_colors[i],alpha= 0.5,s=200)previous_kernels = new_kernels结果如下:第1次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344.046783724601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178.67567512699137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85.51258602308063第2次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223.75162213961798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41.23571511332308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132.0752155320645第3次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87.82012730359548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22.289121504444285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33.55374236991017第4次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50.94506045880864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25.754704854433683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23.145028187286528第5次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66.35519842692533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31.90944410706013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36.247409926389686第6次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46.17069651194525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15.076857795406966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42.59620276776667第7次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36.7751709217284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15.873333735074496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23.469882661161705第8次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0.0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0.0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0.0第9次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0.0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0.0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0.0第10次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0.0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0.0三个点之前的质⼼和现在的质⼼距离:0.0这⾥设置了总共迭代10次,可以看到在迭代到第⼋次的时候就找到了最优的质点,如图所⽰:那么,以上就是对于k-means算法的⼀个简单实现,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留⾔。

KMeans文档聚类python实现

KMeans文档聚类python实现

KMeans文档聚类python实现
KMeans是聚类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原理简单,速度快,缺点是必须确定聚类的数目k。

在文本聚类中,一般将每个词算作一个单独的特征,所以特征数目是很大的。

如果将文档名作为行,词作为列,通常这个文档-词矩阵是很稀疏的。

在K-Means计算中,需要把一个文档的所有词表示成向量,其元素是词的权重(tf-idf 等),元素的index是词的索引。

在python里,这个向量最好用dict来表示,这样可以避免因矩阵稀疏而存储太多的0。

在&lt;&lt;集体智慧编程&gt;&gt;第三章里有KMeans的python实现,但这个实现有几个缺点:
a. 词向量是用list存的,文档数目一大很容易内存不足(存储太多无用的0)
b. 每个文档词向量的模(cosine的分母)没有提前计算,而是在循环中重复计算下边是改后的程序,我的输入是一个文件夹,里边每个文件为一个文档,文件名是文档编号.txt(如
1.txt), 内容是(词:tfidf值),如:。

Kmeans文档聚类算法实现之python

Kmeans文档聚类算法实现之python

Kmeans⽂档聚类算法实现之python实现⽂档聚类的总体思想:1. 将每个⽂档的关键词提取,形成⼀个关键词集合N;2. 将每个⽂档向量化,可以参看计算余弦相似度那⼀章;3. 给定K个聚类中⼼,使⽤Kmeans算法处理向量;4. 分析每个聚类中⼼的相关⽂档,可以得出最⼤的类或者最⼩的类等;将已经分好词的⽂档提取关键词,统计词频:# 计算每个⽂档的关键词和词频# 关键词统计和词频统计,以列表形式返回def Count(resfile):t = {}infile = open(resfile, 'r', encoding='utf-8')i = 0f = infile.readlines()count = len(f)# print(count)infile.close()s = open(resfile, 'r', encoding='utf-8')while i < count:line = s.readline()line = line.rstrip('\n')# print(line)words = line.split("")# print(words)for word in words:if word != ""and t.__contains__(word):num = t[word]t[word] = num + 1elif word != "":t[word] = 1i = i + 1# 按键值降序dic = sorted(t.items(), key=lambda t: t[1], reverse=True)s.close()# 返回的是⼀篇⽂档的词项统计表,形式为[(word:出现次数)]return dic 上⾯的count函数统计的⼀篇⽂档的词频,如果每篇⽂档都需要统计则需要调⽤这个count函数,每调⽤⼀次就返回⼀个dict,给⼀个⽂档集统计词频的参考代码如下(假设有500篇⽂档):def readfile():f = open("res.txt", "w", encoding="utf-8")# mergeword ⽤来记录所有⽂档的词项集合,不重复,其长度是⽤来作为⽂档向量维度mergeword = []everyDocumentDict = []for i in range(500):filedir = "D:/PythonCodingLover/PythonPro/DailyStudy/互联⽹项⽬⼆/CNS/"+ "CNS" +str(i)+"_C.txt"# 将每个⽂档的字典写⼊res.txt中dict = Count(filedir)# everyDocumentDict记录的是每篇⽂档的词项统计everyDocumentDict.append(dict)# print(type(dict))for j in range(len(dict)):if dict[j][0] not in mergeword:mergeword.append(dict[j][0])f.close()# 返回⽂档集的词项集return mergeword,everyDocumentDict 上⾯两部分可以实现将⽂档集⾥的关键词,担⼼是否正确可以使⽤简单的测试代码,如下:# 测试⽂档集关键词是否正确mergeword ,eveKeywordOfCount= readfile()print(type(eveKeywordOfCount))print(len(eveKeywordOfCount))print(len(mergeword))将每篇⽂档向量化,便于后⾯的⽂档聚类: 下⾯这个函数将所有的⽂档向量⼀起返回,⽽不是⼀篇⽂档向量;# 现在有了500个⽂档的总关键词和每篇⽂档的词项统计,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将每篇⽂档向量化,维度是len(mergeword)# 注意EveDocCount的结构是[[(),()],[(),()]],⾥⾯记录的列表是每个⽂档的词项统计,⽽括号⾥⾯的是keyword:词频print("-------------------⽂档向量化开始操作-----------------")def VectorEveryDoc(EveDocCount,mergeword):# vecOfDoc列表记录的是每篇⽂档向量化后的向量列表,共有500个元素vecOfDoc = []# vecDoc列表记录的是⼀篇⽂档的向量模型,向量化后添加到vecOfDocvectorLenth = len(mergeword)# 下⾯开始将500⽂档向量化i = 0while i < 500:# EveDocCount[i]记录的是第⼏篇⽂档的词项统计vecDoc = [0] * vectorLenth# 测试是正确的# print(EveDocCount[i])for ch in range(len(EveDocCount[i])):# termFrequence 是词项对应的频数termFrequence = EveDocCount[i][ch][1]# keyword是词项keyword = EveDocCount[i][ch][0]# 下⾯开始具体的向量化j = 0while j < vectorLenth:if keyword == mergeword[j]:# 这⾥是J ⽽不是 I ,写错了就很容易出错了vecDoc[j] = termFrequencebreakelse:j = j + 1vecOfDoc.append(vecDoc)i = i+ 1# 返回500个⽂档的⽂档向量return vecOfDocprint("-------------------⽂档向量化操作结束-----------------")向量化结束之后,便需要计算余弦距离(也可以使⽤其他距离,例如欧⼏⾥得距离): 说明:⼀个⽂档集的关键词可能有很多,为了⽅便后⾯的计算,引⼊科学计算包numpy,⽰例代码如下:# 导⼊科学计算包import numpy as np ⽽后将500个⽂档向量传给numpy的数组,构造矩阵,⽰例代码如下:resultVec = VectorEveryDoc(eveKeywordOfCount,mergeword)vecDate = np.array(resultVec) 之后便计算余弦相似度,这⾥和前⾯写的余弦距离相似度计算类似,不同的是使⽤了nmupy数组,注意其中的矩阵乘法,⽰例代码如下:# 计算余弦距离def CalConDis(v1,v2):lengthVector = len(v1)# 计算出两个向量的乘积# 将v2变换,转置矩阵v2v2s =v2.TB = np.dot(v1,v2s)# 计算两个向量的模的乘积v1s = v1.TA1 = np.dot(v1,v1s)A2 = np.dot(v2,v2s)A = math.sqrt(A1) * math.sqrt(A2)# print('相似度 = ' + str(float(B) / A))resdis = format(float(B) / A,".3f")return float(resdis)Kmeans聚类算法实现⽂档聚类:随机产⽣K个聚类中⼼点:# 随机选取中⼼点,dateSet是m * n矩阵,K是要指定的聚类的个数def createRandomCent(dateSet,k):# 返回整个矩阵的列的列数n = np.shape(dateSet)[1]# 创建⼀个k * n 的零矩阵centroids = np.mat(np.zeros((k, n)))# 随机产⽣k个中⼼点for j in range(n):minJ = min(dateSet[:, j])rangeJ = float(max(dateSet[:, j]) - minJ)centroids[:, j] = np.mat(minJ + rangeJ * np.random.rand(k, 1))# 返回随机产⽣的k个中⼼点return centroidsKmeans算法按照随机产⽣的聚类中⼼开始聚类,返回的⼀个矩阵:countclu = 1# 具体的Kmeans算法实现# dateset是指500个⽂档的向量集合(500 * length),dis⽤的是余弦距离,k是给定的k个聚类中⼼,createCent是随机⽣成的K个初始中⼼def dfdocKmeansCluster(dateset,k,discos = CalConDis,createCent = createRandomCent):# docCount 记录的总共有多少个样本,既矩阵的⾏数docCount = np.shape(dateset)[0]# 在构建⼀个500 * 2的0矩阵,⽤来存放聚类信息docCluster = np.mat(np.zeros((docCount,2)))# 初始化K个聚类中⼼centerOfCluster = createCent(dateset,k)# clusterFlag⽤来判定聚类是否结束clusterFlag = Truewhile clusterFlag:clusterFlag = Falsefor each in range(docCount):# 将最⼤余弦距离初始化成⼀个负数maxCosDis = -100# ⽂档索引minIndex = -1# 找到每篇⽂档距离最近的中⼼for i in range(k):# 计算每个⽂档到中⼼点的余弦相似度,global countclucountclu = countclu+ 1print("已经聚类第" + str(countclu) + "次")distcosOfDocToDoccenter = discos(centerOfCluster[i, :], dateset[each, :])# 选择余弦距离最⼤的⼀个中⼼if distcosOfDocToDoccenter > maxCosDis:maxCosDis = distcosOfDocToDoccenterminIndex = iif docCluster[each, 0] != minIndex:# 如果没到最优⽅案则继续聚类clusterFlag = True# 第1列为所属中⼼,第2列为余弦距离docCluster[each, :] = minIndex, maxCosDis# 打印随机产⽣的中⼼点print(centerOfCluster)# 更改聚类中⼼点for cent in range(k):ptsInClust = dateset[np.nonzero(docCluster[:, 0].A == cent)[0]]centerOfCluster[cent, :] = np.mean(ptsInClust, axis=0)# 返回K个中⼼点,return centerOfCluster,docCluster 这⾥返回的⼀个500*2的矩阵,第⼀列是聚类中⼼,第⼆列是和中⼼的余弦距离,索引就是⽂档编号; 如果需要得出具体的类有⼏篇⽂档等问题,则需要对返回的矩阵进⾏分析(注意是numpy矩阵); 程序到了这⾥。

K-MeansK均值聚类python代码实现

K-MeansK均值聚类python代码实现

K-MeansK均值聚类python代码实现本代码参考⾃:1. 初始化类中⼼,从样本中随机选取K个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点def kMeansInitCentroids(X,K):m = X.shape[0]m_arr = np.arange(0,m) # ⽣成0-m-1centroids = np.zeros((K,X.shape[1]))np.random.shuffle(m_arr) # 打乱m_arr顺序rand_indices = m_arr[:K] # 取前K个centroids = X[rand_indices,:]return centroids2. 找出每个样本离哪⼀个类中⼼的距离最近,并返回def findClosestCentroids(x,inital_centroids):m = x.shape[0] #样本的个数k = inital_centroids.shape[0] #类别的数⽬dis = np.zeros((m,k)) # 存储每个点到k个类的距离idx = np.zeros((m,1)) # 要返回的每条数据属于哪个类别"""计算每个点到每个类的中⼼的距离"""for i in range(m):for j in range(k):dis[i,j] = np.dot((x[i,:] - inital_centroids[j,:]).reshape(1,-1),(x[i,:] - inital_centroids[j,:]).reshape(-1,1))'''返回dis每⼀⾏的最⼩值对应的列号,即为对应的类别- np.min(dis, axis=1) 返回每⼀⾏的最⼩值- np.where(dis == np.min(dis, axis=1).reshape(-1,1)) 返回对应最⼩值的坐标- 注意:可能最⼩值对应的坐标有多个,where都会找出来,所以返回时返回前m个需要的即可(因为对于多个最⼩值,属于哪个类别都可以)'''dummy,idx = np.where(dis == np.min(dis,axis=1).reshape(-1,1))return idx[0:dis.shape[0]]3. 更新类中⼼def computerCentroids(x,idx,k):n = x.shape[1] #每个样本的维度centroids = np.zeros((k,n)) #定义每个中⼼点的形状,其中维度和每个样本的维度⼀样for i in range(k):# 索引要是⼀维的, axis=0为每⼀列,idx==i⼀次找出属于哪⼀类的,然后计算均值centroids[i,:] = np.mean(x[np.ravel(idx==i),:],axis=0).reshape(1,-1)return centroids4. K-Means算法实现def runKMeans(x,initial_centroids,max_iters,plot_process):m,n = x.shape #样本的个数和维度k = initial_centroids.shape[0] #聚类的类数centroids = initial_centroids #记录当前类别的中⼼previous_centroids = centroids #记录上⼀次类别的中⼼idx = np.zeros((m,1)) #每条数据属于哪个类for i in range(max_iters):print("迭代计算次数:%d"%(i+1))idx = findClosestCentroids(x,centroids)if plot_process: # 如果绘制图像plt = plotProcessKMeans(X,centroids,previous_centroids,idx) # 画聚类中⼼的移动过程previous_centroids = centroids # 重置plt.show()centroids = computerCentroids(x,idx,k) #重新计算类中⼼return centroids,idx #返回聚类中⼼和数据属于哪个类别5. 绘制聚类中⼼的移动过程def plotProcessKMeans(X,centroids,previous_centroids,idx):for i in range(len(idx)):if idx[i] == 0:plt.scatter(X[i,0], X[i,1],c="r") # 原数据的散点图⼆维形式elif idx[i] == 1:plt.scatter(X[i,0],X[i,1],c="b")else:plt.scatter(X[i,0],X[i,1],c="g")plt.plot(previous_centroids[:,0],previous_centroids[:,1],'rx',markersize=10,linewidth=5.0) # 上⼀次聚类中⼼plt.plot(centroids[:,0],centroids[:,1],'rx',markersize=10,linewidth=5.0) # 当前聚类中⼼for j in range(centroids.shape[0]): # 遍历每个类,画类中⼼的移动直线p1 = centroids[j,:]p2 = previous_centroids[j,:]plt.plot([p1[0],p2[0]],[p1[1],p2[1]],"->",linewidth=2.0) return plt6. 主程序实现if __name__ == "__main__":print("聚类过程展⽰....\n")data = spio.loadmat("./data/data.mat")X = data['X']K = 3initial_centroids = kMeansInitCentroids(X,K)max_iters = 10runKMeans(X,initial_centroids,max_iters,True)7. 结果聚类过程展⽰....迭代计算次数:1迭代计算次数:2迭代计算次数:3迭代计算次数:4迭代计算次数:5迭代计算次数:6迭代计算次数:7迭代计算次数:8迭代计算次数:9迭代计算次数: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类衡量指 标:SSE
改进算法: 二分K-means
2015年6月11日
• SSE:误差平方和。值越小表示数据越接近 簇的质心,聚类效果越好。因为误差取 平方和,因此更加注重远离质心的点。
• 思路:首先所有的点作为一个簇,然后不断调 用K-means(k=2),下一次迭代时选择有最大误差 的簇进行划分,直到划分为K个簇。
2015年6月11日
East China Norma景
图解算法
详细设计
数据可视
小结
2
博客聚类
[ Review1]
我们根据博客中单词出现的 频度对博客进行聚类,或许可以 帮助我们分析出哪些博客用户经 常撰写相似的主题,或者写作风 格十分相似。 本文我们将主要运用到以下预 备知识: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谢谢聆听
2015年6月11日
@汪政 计算中心
STEP2:可视化 方法:多维标度 法降维,以便在 二维平面上展示。 (multidimensiona l scali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文本聚类
选题背景
图解算法
详细设计
数据可视
小结
方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多维标度法)
step1 step2 step2
• 计算每一对点间距离(pearson) • N个点在二维平面上随机投影
• 计算误差,根据误差按比例移动点
2015年6月11日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文本聚类
选题背景
图解算法
详细设计
具体实现
小结
7
小结
• 优点:容易实现
K-means聚类
• 缺点:可能收敛到局部最小值,在大规模数据集 上收敛较慢 • 适用数据类型:数值型数据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基于K-means聚类的文本聚类 (Python实现)
Professional English Presentation
@汪政 导师:余青松
2015年6月11日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ONTENTS
目录
1 3 5
• 数据预处理:构建数据集(非结构化 文化数据数值型结构化数据)
[Review2 ] • 相似性度量:皮尔逊相关度系数 • 距离度量:欧几里得公式 [Review3 ] • 多维标度法:把高维度数据进 行降维,以进行数据可视化。
2015年6月11日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随着科技进步和
2015年6月11日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文本聚类
选题背景
图解算法
详细设计
数据可视
小结
1
文本聚类
影评
美文
游记
文本聚类主要是依据著名的聚类假设: 同类的文档相似度较大,而不同类的文档 相似度较小。作为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 方法,聚类由于不需要训练过程,以及不 需要预先对文档手工标注类别,因此具有 一定的灵活性和较高的自动化处理能力, 已经成为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摘 要和导航的重要手段,也是自然语言处理 应用的预处理的重要步骤。 应用:对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进行聚 类、文档自动归类浏览、信息过滤,主动 推荐同类信息等。
文本聚类
选题背景
图解算法
初始化K=2
详细设计
数据可视
Dis=pearson
小结 Iter1 E A B C E D
K-means
A B C E D
A B C
D
Dis=pearson A B C E
Iter2
A B C E
D
D
2015年6月11日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文本分类 图解K-means 数据可视化
2 4 6
选题背景 详细设计 小结
2015年6月11日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摘要
关键词:
K-means、文本向量、SSE
存储成本的降低,人们倾向用电子 媒介存储文本信息和文件。读者需 要耗时从非结构化的文档集合中检 索相关的信息。当信息按组或类别 分类时,读查找从一大堆的文档中 查找更方便省时。怎么查找最好的 类的问题依然还在那里。本文我们 实现了基于K-means算法对非结构 化文本文档的聚类。基于分析的结 果聚类文件样本集,还提出了一种 技术来进一步提高聚类结果。
文本聚类
选题背景
图解算法
详细设计
数据可视
小结
4
文本聚类的详细设计
STEP1:预处理 (1)利用 爬虫获 取博客标题、内容 (2)利用正则表 达式取出HTML标 记、拆分单词、全 部转化为小写 (3)统计单词频 数,构建文本矩阵 (向量)(10%50%)
2015年6月11日
STEP2:聚类 (1)初始化k,随 机创建k个中心点 (2)利用皮尔逊 相关度系数计算 点间距离 (3)寻找最近的 中心点,并重新 移动中心点到平 均位置(迭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