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张之洞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生于1843年,死于1909年,是清朝末期致力于国家事业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
张之洞是典型的新式官僚,注重实践、力主改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政治成就张之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其重要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先后任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的巡抚和总督,是清朝朝廷招贤纳才,提拔年轻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注重“以身作则”,勤政务实,以百姓的利益为先,开通渠道,办好公益事,行政能力和领导才能卓越。
张之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领导当时无穷无尽的工程项目,包括开挖西洞庭湖来通东江、修筑襄汉铁路、开凿望城坳、成都昭觉铁路等大型、高风险的工程项目。
他在四川、广西等地筹备开办银行,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体系,稳定了当地的货币和经济情况。
张之洞还创办许多学校、图书馆、班堂,使人们教育得到全方面和均衡的发展。
二、文化方面的成就张之洞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他在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都建立了学校,为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创办了很多的图书馆,使当地的人民有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还建立了班堂制度,并为贫苦农民提供了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
同时,张之洞还注重文化交流,他时常接见外国人士,同他们交流文化、思想和科技。
他鼓励人民学习西方的新科技,并在机器制造、火药等领域做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
此外,张之洞还热衷于收藏文物、书籍,积极保护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军事方面的成就张之洞不仅在政治、文化方面作为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军事方面也有杰出的表现。
他在任四川巡抚期间,成功地组织镇压了西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在广西任总督期间,建立了广西陆军总纲和新式武备,提高了当地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述评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述评摘要:张之洞是清末政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不仅支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统治,也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中日甲午战后,李鸿章失去其影响力,张之洞成为清末政局的中流砥柱。
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力向西方学习, 兴办洋务, 创建近代工业, 建立自强军和新式陆军, 促成废止科举, 兴学育才, 重视教育。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外交三个层面来论述张之洞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正文一.在经济方面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经济的工业化就是近代化的基础,没有近代工业,国家的近代化就无从谈起,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军人物,对于经济的工业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其中包括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重工业, 以及以纺织、金融、电讯等为代表的轻工业, 从洋务运动后期到清末新政时期, 近二十年的时间, 张之洞始终在为经济工业化而努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过, 有四位实业家我们应当牢记, 他们对于本行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其中就包括张之洞对于重工业的贡献。
张之洞曾被誉为“近代重工业之父”, 可见他对于重工业的巨大贡献。
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他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
张之洞于1890年开始创设的汉阳铁厂, 1894年正式投产, 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开始。
钢铁是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钢铁的质量和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极为重要的标志,以我国现在的钢铁水平为例,正是因为我们国家钢铁产量第一,钢铁质量上乘,我们才能够在很多方面做相应的工业产品,我们国家才是一个完整的近代工业化从此可以看出张之洞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工业化发展方向的高瞻远瞩,并且汉阳铁厂在当时的环境下,钢铁的冶炼水平和产量也是相当高的,铁厂于1893年基本建成, 1894年6月正式投产, 共计有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等10个厂, 是当时东方最大的钢铁厂, 比1901年才开始投产的日本八幡制铁所早了7年。
张之洞晚清时期的改革家与现代化奠基人
张之洞晚清时期的改革家与现代化奠基人张之洞,晚清时期的改革家与现代化奠基人晚清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巨大挑战。
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现代化奠基人崭露头角,他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张之洞的个人背景、改革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化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个人背景张之洞于1820年出生在山东省,他出身于一个被誉为“教育世家”的家庭。
他父亲张彝海是清朝的一位大臣,对张之洞的思想和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年少时的张之洞聪明好学,他从小就显示出出众的才华和改革的意愿。
二、改革思想与实践张之洞是一位早期改革家,他对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方案。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变法以治国,提倡注重人才选拔、机构改革、法制建设等。
他力主增设新官职,引入西方行政管理理念,致力于推动政府机构的现代化。
在经济方面,张之洞提出了“育人强国”、“富国强军”的主张。
他主张改革财政制度,提高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并对中国的农业、商业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
他积极引进西方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在教育方面,张之洞力图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倡以新学为主导,加强对西方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学习。
他积极推动中西合璧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三、对现代化的贡献张之洞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方案,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的改革思想将中国引入了现代化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政治方面,张之洞的改革方案促进了政府机构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张之洞的改革方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
他通过引进西方的工业和商业技术,促进了中国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作者:湛长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显赫的人物,是晚清一代重臣,也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对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方面的近代化的贡献,以及他间接地为近代化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张之洞;近代化;政治;经济;军事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16-03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
张之洞自幼聪慧过人,又得名师指点,先后师从何养源、黄升之、童云逵、韩超、胡林翼等儒学大师,又勤奋好学,故其少年得志,不到而立之年便已高中进士,入翰林院。
张之洞一生几乎与晚清社会相始终,其一生经历丰富渉事甚广,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影响了晚清社会。
近代化,又称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教育上的科学化等方面。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本文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四个方面就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及他间接促成近代化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做一些简要的梳理。
一、政治方面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双核之一,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近代化的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经数千年的君主集权制国家,政治民主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活跃于清末政坛的张之洞在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方面具有重大贡献,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促成晚清政治改革方面。
甲午战争中,清王朝陆海军队一败涂地,陆军毫无抵抗之力,海军惨遭全军覆灭,这让张之洞深感国势衰微,必须急图挽救之法,因此他呕心沥血写了《吁请修备储才折》,希望清政府可以一变旧法,采纳他的编练陆军、速治海军、修造铁路、广开学堂等九条建议,并能“广求忠直之言,博采救时之策”[1]。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说,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师范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不仅为当时他所兴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而且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形成源于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
他曾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
从张之洞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强国”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
于是,他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其次,张之洞教育观的形成是基于对师范教育地位正确认识的结果。
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
在办学实践中,他深感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合格的教师非经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不可。
在兴学之初,张之洞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但随着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日益了解,最终他提出“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正确主张。
这是他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
张之洞创办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并为师范学堂的创建和发展制定了许多详细的规定,其中主要体现在“癸卯学制”之中。
他将师范学堂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大类型。
在正规的师范学堂之外,又开办了师范传习所。
其次,他又对各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从师范学堂的建立来看,一方面它们都不在闹市之区,另一方面多临水而设。
这都是相当符合学校的要求的。
这是张之洞参与制订的中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它不仅是张之洞师范教育观表现于外在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重要窗口,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特色尽现其中。
张之洞与中国经济近代化
张之洞是清政府 的名 儒重 臣 , 务 派的著 名代 表人 物 , 洋 他 对 近 代 中 国 的 社 会 经 济 、 化 教 育 、 制 改 革 和 政 治 革 新 文 军 等 都 做 出 了 积极 贡献 。长 期 以 来 , 数 学 者 大 都 研 究 他 的 教 多
摘 要 : 张之 洞 对促 进 中 国 经 济 近 代 化 做 出 了突 出贡 献 , 种 贡 献 无 论 在 思 想 上 , 是 在 实 践 上 ; 论 在 工 业 、 这 还 无
交 通运 输 业 、 业 、 融 业 , 是 商 业 方 面 , 是 有 目共 睹 的 。 尽 管 他 所 做 所 为 的 主 要 目的 不 能 脱 离 维 护 清 政 府 的 农 金 还 都 封 建 统 治 , 御 外 国列 强 的侵 略 , 是 客 观 上 在 中 国近 代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 国 经 济 的近 代 化 以及 推 翻 以清 政 府 为 抵 但 中 代 表 的封 建 统 治 等 方 面都 起 了重 要 的推 动 作 用 。
20 0 9年 第 5期 总第 2 2期 1
齐 鲁 学 刊
QIU J R A L OU N L
N o. 5
Ge r lNo. 2 ne a 21
张 之 洞 与 中 国经 济 近代 化
董 贵 胜
( 坊 教 育 学 院 经 济 管 理 系 , 东 青 州 2 20 ) 潍 山 6 5 0
而 全 面研 究 他 在 推 动 中 国 经 济 近 代 化 方 面 所 做 出 的 贡 献 得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术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术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的文化影响力在现代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很大,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张之洞是湖南衡阳人,出生于1837年。
他出身名门,父亲曾任过襄阳府知府。
张之洞家庭条件优越,父亲重视教育,给他雇了一位私人家庭教师,教授英语、数学等学科。
这使得张之洞具有了相当扎实的英语水平和数学基础,也为他接下来的漫长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少年时代,张之洞已经对国学和西方文化都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从中吸取了巨大的营养。
早年从读书中放智不偏,他在巨舌词频表圈有着高之姿。
1846年,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深重的耻辱感到痛心疾首,他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知识来拯救国家。
于是,他开始每天早起贪黑巧妙地学习各种语言、文化和技能。
后来,他顺利考取了秀才、举人和进士,成为一名清朝官员。
但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仍然不停地不断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
张之洞的学术兴趣广泛,既涉及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
他曾在各种场合中表达他的观点和探讨问题的态度,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他在科技、教育、文化、文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科技方面。
在他的推动下,电报、钢铁、矿业、交通运输等现代产业得到了推进和改造。
对于教育,他创建了湖南师范学校,并亲自致力于学校的规范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文学方面,他还在《湘报》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章,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则表现在他的地质调查和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同时张之洞也一直强调科学要与实践相结合,为民众服务,反对光说不做。
他说过:“人心向好,知行合一,方有所成。
”张之洞还曾担任过中国主要的近代学术组织——“同文馆”馆长。
通过这一职位,他推动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复兴,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同文馆在他的领导下,实行“以养为本”的经营策略,侧重于文化教育,并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科学、教育、文化的交流平台。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1、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之洞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的贡献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对传统书院和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和改造,不断适应变化中的时代潮流。经张之洞督率调整后的传统书院教学 内容已经变异,西学课程内容不断增加,不断冲破旧式书 院传统呆板闭塞的 教学内容,迈出了教学内容近代化的步伐。 1903年,清政府命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会订了《奏定学堂章程》,称为“ 癸卯学制”。它是第一个颁行全国并付诸实施了的近代教育制度。“癸卯学 制”是中国参酌日本和欧美学制而制订的第一个完整系统的近代学制。它的 颁布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转折。作为当时“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 之洞,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 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张之洞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 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 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张之 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创办新式学校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规定其办学 宗旨是“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 上备国家任使”。 张之洞办学形成的新教学宗旨重点是学习近代科学知识, 掌握西方先进的各种技能,西学得到了突出的提倡,旧教 育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新的教学宗旨转折性的步入了近代 化的轨道。
形成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力图调整中西文化, “中体西用”思想完全成型。
•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 张之洞的教育实践活动 • 张之洞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浅析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叶桦 畅
(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 2 5 0 3 5 )
作 者简 介 :叶桦 畅 ( 1 9 9 3 .0 8 一) ,女 ,汉族 ,浙江 乐清 人 ,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中国近 现代 史 。 摘 要 :张之 洞是 中 国近代 历 史上 一位 既重要 又复 杂的人 物 ,他在 晚清政 治舞 台上 活跃 了将 近 四十余 年 并 与近代 教 育 结下 不解 之 缘。他 注 重培养 专 门化人 才 ,主张广 设实 业学 堂。他 积极 投 身 于近 代 实 业教 育 实 践 中,改造 旧式 学 堂 、创 办 新 式学 堂 。他借 鉴西 方 实 业教 育 制
一
学 堂所培 养 出来 的人 才又 使 洋 务 运 动 充 满 活力 ,促 使 中 国 民间 工 商业 和 文化产 业 不 断兴 起 ,刺 激 了 收 回利 权 运 动 的蓬 勃 发 展 ,从 而 使西方 科学 技术 知识 在我 国得 以广泛 流传 。 张 之洞在 开展 实 业 的过 程 中,在 实业 学 堂 课程 设 景 上 注 重 引 进 有关西 学 的知识 ,使 中 国青年 知识 分 子 对 西 学有 了更 深 入 的 了 解 ,从 而培养 了一 批 又 一批 旨在 推 翻 旧制 度 的 新 型知 识 分 子 。辛 亥 革命 首先 爆 发 于 武 昌 ,是 因 为 当 时 武 昌 经济 发 达 、民风 开 化 、 思 想进 步 ,被 称为 “ 东方 芝加 哥” ,这 和张 之洞 在湖 南 和湖北 地 区 的实业教 育实 践 活动有 密切 关 系。辛 亥 革 命 的 实 际领 导 者 和 宣传 者 大部分 来 自湖南 和湖北 地 区。例 如 辛 亥 革 命 重要 领 导 人 物 之 一 黄 兴 ,1 8 9 8年进 入两 湖书 院学 习 ,并 于 1 9 0 2年被 张 之洞 送往 E l 本 留学 。他 在东 京很 快 便 走 上 了革 命 道 路 ,还有 像 宋 教 仁 、李 书 城 和 吴禄 贞他们 都 是 张 之 洞 创 办 学 堂 的 学 生 和 向 外 派 出 的 留 学 生 , 他们 都是 辛亥 革命 的领导 者 和 组 织 者 。然 而 作 为封 建 专 制 的 卫 道 士 ,张之 洞倡 办 的实业教 育造 就 出封建 王朝 的掘墓 人 的客 观 效应 ,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张之洞(1867-1959)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张之洞的背景介绍张之洞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
后来,他考入湖南洋务派的船政学堂,接受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也为他日后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变革运动。
张之洞自幼饱读诗书,对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渴求。
他通过留学和接触外国使他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对中国自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作为洋务派的成员之一,在改革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致力于推行新式教育,并广泛宣传洋务思想,改进中国教育体制,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
三、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张之洞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上,更表现在他积极改革家国政治、经济和社会。
他坚信,“自强不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他推崇实干精神,并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张之洞在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倡工商业发展,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兴办铁路和邮电事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改善人民生活。
他也非常注重教育的发展,积极兴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张之洞的思想影响和意义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自强不息”、“实干兴邦”等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他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使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张之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成就,更在于他的思想启示和教育观念。
他倡导的科学思维、实践精神和改革创新观念都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工业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工业高媛(厦门大学医学院临床八年学号)摘要:张之洞是晚晴重臣,是清末洋务运动的殿军人物,以政绩闻名于世。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上,全面展开洋务事业,修建芦汉铁路、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等等,可谓大气魄、大手笔。
张之洞办实业虽不成功,但应视其为是一个探索者的失败,因为他毕竟起到了铺路石子的作用。
关键词:张之洞洋务运动近代中国工业0.引言张之洞是晚晴重臣,是清末洋务运动的殿军人物。
他一生致力于兴学堂、办实业、练新军、御外侮。
张之洞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毛泽东对张之洞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1.张之洞简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今河北南皮县),同治进士。
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倡导经史实学。
后擢升为封疆大吏,外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再任湖广总督,其次两次署两江总督,生平业绩以督鄂期间最为显要,1907年后,晋升为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
仕途上一路春风,卒谥文襄,后世以张文襄公尊之。
2.张之洞兴办洋务企业的缘由张之洞下定决心大办洋务企业,是在1884年7月署理两广总督以后的事。
当时有两个条件促成了他的转化。
第一是,中法战争的直接刺激。
当时他负责抗法前线将士的响械,枪支弹药的粗劣不一和严重不足,给予张之洞很深的感触。
战后他冷静地总结这一教训时说:“自法人启衅以来,历考各处战事,非将帅不力,兵勇之不多,实因水师之无人,枪炮之不具。
……兹虽款局已定,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图,更将何待?”【1】第二,李鸿章胁迫他撤兵求和的间接刺激。
他在中法战争中竭力主战,为战争运筹操劳,深受朝野的赞誉。
但在前方获得初步胜利的时候,李鸿章却一意主和,责令张之洞:“如期停战撤兵。
倘有违误,致生他变,唯都督是问。
”【1】这使张之洞一方面对李鸿章感到很恼火;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的洋务实力,远不如李鸿章,因而无力左右朝局,非大办洋务迎头赶上不可,甚至发出了“洋务为今日要政”【2】的呼声。
(完整版)张之洞对近代的贡献
学术论文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发展的贡献系别:物流与信息管理系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完成日期 2011年 1月 29日摘要:张之洞是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
其间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功臣。
关键词:张之洞、贡献、武汉、实业、学堂正文:一、在战事中的贡献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与投降派和一般的主战派不同,正确的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巨大野心,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正确主张,并历史性的提出了持久战的正确观点:“战即不能胜,岂可尽扫诸军?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在辛丑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指出:“自古乱民无以御敌,流言焉能兴邦”;“以中国之力与八国启衅,不败不已;八国乃联入华,不胜不休”。
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主张二、大办实业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即卢沟桥——汉口,后来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武汉三镇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军事工业基地。
他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1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摘要:晚清年代,在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下,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挽救国家于安危,许多开明的中国人走不同的道路来挽救国家,作为其中重要的一股力量,洋务派为中国的前进起了一定作用,而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他对近代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洋务运动近代中国19世纪末期,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创伤和帝国主义列强入侵,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数次战乱,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在清朝的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官僚中,即以朝廷内的奕訢、文祥等,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以及之后的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所谓“洋务派”,为了救国自强以及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在“自强新政”的口号下,发动了“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作为“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洋务派的重要代表的张之洞,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洋务方面对近代中国有深远影响。
一.投生清流,青云直上。
在外地任了多年的学官之后,张之洞在接近不惑之年(1876年)回任京官,恰在这时,京师请流派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国子监司业宝廷,詹事府左庶士黄体芳等掀起上书言事的高潮,他们尖锐地评议朝政,抨击时弊,引人注目。
张之洞对他们的主张深感同调,于是参加了清流派的政治活动。
他既同张佩纶订交“究心时政,不复措意考据之学”①,以喜言国是,弹劾大僚为贵。
又与黄体芳,陈宝琛,宝廷等数十数人“常于松筠庵为会,讨论朝政,一时殿陛风生”。
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针砭时弊、不遗余力。
张之洞这时期的清议活动,主要包括:抨击吏治腐败,弹劾贪官污吏;关心百姓疾苦,敦请朝廷救患兴利,采取措施解除民困;反抗侵略,保卫疆土等。
这一时期,虽然他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斗争的工具。
但他不避权奸,直言敢谏,为民请命,一方面使他崭露头角,扶摇直上。
一方面对清朝统治者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势。
二.大搞洋务、创办近代企业。
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的开路人
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的开路人摘要:清末“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政府制定、颁布并得到实施的新学制,是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开端,自此,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的状态,逐渐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
作为“癸卯学制”的主创人之一,张之洞对推进中国学制近代化功不可没。
本文重点阐述张之洞探索和制定新学制的历程以及他对推动中国学制近代化的贡献。
关键词:张之洞;《劝学篇》;湖北学制;癸卯学制;中国学制近代化近代教育的创办,不仅仅是将书院改为学堂,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即建立一个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事业能够持续有序地发展,这便涉及到学制建设的问题。
清末学制混乱,新旧杂陈,大多数书院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严重阻碍了教育和国家的发展。
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
早期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等不断在改革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建立新学制的最初呼声开始出现。
甲午战争后,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建立新学制已成必然趋势。
张之洞作为清末朝廷重臣和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领袖,他一直把兴学育才作为立国强国的重要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癸卯学制”的出台是其不断实践与探索的结果。
一、新学制的初步构想:《劝学篇》之学制1894年张之洞以“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为宗旨作《劝学篇》,其外篇中专列了“设学”“学制”两篇,根据“外洋各国学校之制”,初步提出了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校体系的学制思想。
这是他最早的一个学制构想。
在学校设置方面,张之洞主张“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
”①在教学内容方面,张之洞指出,“小学堂之书较浅,事较少,如天文、地质、绘图、算学、格致、方言、体操之类,具体而微。
中学堂书较深,事较多,如小学堂地图则极略,仅具疆域山水大势,又进则有府县详细山水,又进则有铁路、电线、矿山、教堂、馀书仿此。
从张之洞看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年少经历从张之洞看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以文教为例0912411 王蔷薇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别号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因在清末军功卓著,有“香帅”之称,也称“南皮香帅”。
其祖辈是官宦之家,他们留给张之洞的不只是一份厚重的家世历史,还有忠义清廉的为官传统。
这或许也是他后来入京,成为清流一名重要骨干的原因之一。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他出色的才华也在此时就展现出来,四岁读书,五岁就已读完了四书五经,好学深思,才思敏捷,被亲友誉为神童。
15岁就获得解元【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的称号,名噪京师。
像这样一位少年天才,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以他自身的能力,为近代中国历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因为他的事迹较多,此次我想仅从文化教育方面介绍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类,传统书院四川尊经书院始创于同治十三年( 1874)。
是张之洞任四川学政第二年创建的,主要是针对当时锦江书院“造就不广”的弊病,培养一批造就通经致用的人才,从而推进教化,弘扬蜀学。
虽然它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走的仍然是传统教育的故道因此严格地说尊经书院还未完全摆脱旧式书院的范畴,与同时代的奕诉、曾国藩、左宗裳,李鸿章等人创办的洋务教育,没有必然联系,也不同于张之洞后来设立的一系列新式学堂。
但是从张之洞为尊经书院所开的2000余种书目中,可见,与传统书院相比,他为西学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期间,为了指导该书院的学生和全省士人读书,还写成《輶轩语》【后来,我找了一下它名字的由来,只发现了一句话,“杨子云书輶轩语者绝代语释之意”,没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和《书目答问》两书。
不仅反映了张之洞对于学术的支持,还体现了他学问的深厚。
尊经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如杨锐,彭毓篙,张祥龄,毛瀚丰等。
现在的国立四川大学就是在尊经书院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
介绍一下《书目答问》,书目答问共五卷共收书二千二百余种,大部分为经史典籍。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面具有重大贡献 ,其作用集 中体现在促 成晚清政治改革方
面。
务运动后期 到清末新政时期 , 近二 t年 的时间 , 张之洞始终 在为经济工业化而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 ,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 曾说过 ,
甲午 战争 中, 清王朝陆海军 队一败涂地 , 陆军毫无抵抗 之力 , 海 军惨遭全 军覆灭 , 这让张之洞深感 国势衰微 , 必须
时之策” l 】 I 。L 大 J 而, 维新运动 刚刚兴起 , 他就主动捐资开办了 强学会 , 支持汪康年 、 梁启超 等人 筹办《 时务报》 , 委托 陈宝
二、 经 济方 面
政治 民主化是近代化 的双核之一 ,没有 实现政治 民主 化, 无论 如何也称不上是近代化 的国家 ,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
历 经 数 千 年 的君 主集 权 制 国家 ,政 治 民 主 化 无 疑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活 跃 于 清 末 政 坛 的 张 之 洞 在 推进 我 国 政 治 民主 化 方
先士卒 , 极力推 动。即便他在维新运动后期为 了撇清与维新 派的关系写了《 劝学篇》 , 宣扬尊君卫道的思想 , 具有 限制人 们思想解放的守旧的一面 , 但 同时也有求变求新 , 希望维新 的开 明一面 ,当时的外国人都把他 当做 维新运 动的领袖就 是佐证 。在清末新政中张之洞 曾说过 , 西方国家最好 的制度 就是上下议 院并存 、 互相牵制 , 但中 国的老百姓智 力还未达 到标准 , 对外 国的 、 中国的甚 至是本省 的的政事 茫然无知 , 下议 院这个 时候不能实行 ,上议院则可 以仿照西方 国家实 行。这说 明张之洞 当时对下议院的开设还有颐虑 , 但对 I 议 院的的仿行是赞成 的 ,正是 出于这种考虑 , 1 9 0 1 年 7月 , 张 之洞便 联合刘坤一共奏 了《 汀楚会奏变法 = - 折》 , 提 出了 2 7 条具体 的改革措施 , 大多为清政府在新政中所实行 。 从 戊戌 维新 到清末新政 ,张之洞一直在 为政 治民主化 而努力 , 不 断谋求政治体制 的变革 , 希望政治制度 可以更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张之洞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摘要] 张之洞的一生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在任封疆大吏掌管一方实权后, 极力向西方学习, 兴办洋务, 创建近代工业, 建立自强军和新式陆军, 促成废止科举, 兴学育才, 重视教育。
张之洞是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他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近代化与张之洞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 张之洞;近代化;近代军事;近代工业;近代教育张之洞( 1837~1909) , 直隶南皮人, 字孝达, 号香涛, 晚号抱冰, 是继李鸿章之后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
最初张之洞进入清朝统治集团初期, 并不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洋务派官僚,而是一个清流健将。
清流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大多是言官, 职责是监察百官, 评说时政, 有很大的影响,张之洞是其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这个时期的张之洞以维持名教为己任, 对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因事建言, 对不法官吏揭露弹劾,一时声誉鹊起。
这时他对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还知之甚少,在山西巡抚任上他结识了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开始对西学有所了解。
1884 年, 他被调任两广总督, 亲自参与了中法战争, 对西方的富强有了切身的感受, 终于认识到: 要保朝廷先要保中国, 要保中国先要图富强, 要富强就要向西方学习,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武器、军队训练方法等。
从此, 他“宗旨为之一变”, 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之中。
他在两湖地区的洋务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两湖地区乃至全国的近代化进程。
一、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并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参与中法战争的实践, 使张之洞深切地感受到了采用先进军事武器装备军队和采用西法编练军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法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 他就开始在广州筹建枪弹厂、制造船舰和编练新式军队。
调任湖广总督后, 他首先于1890 年在汉阳建成了湖北枪炮厂, 这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建立的主要军工企业之一。
张之洞建立湖北枪炮厂的原则, 一是求大求全, 二是求精求新。
因此, 湖北枪炮厂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兵工厂, 除制造枪炮外, 还生产枪弹、炮弹、炮架和无烟火药, 还能自行炼钢, 在中国军事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更新武器装备的同时, 张之洞还致力于编练不同于八旗和绿营、也不同于湘军和淮军的新式军队。
1885 年,张之洞组建了一支2500 人的广胜军。
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代理两江总督,编练新军,号为“自强军”。
1896 年,张之洞回湖广总督任,继续在湖北编练新军。
到1902年,张之洞已练成一支包括步、炮、骑、工程各兵种,有7 000 多人的新式军队,这就是湖北新军。
1906 年,湖北新军已扩充至16 000 多人。
中法战争结束之后,张之洞在黄埔设局,试制浅水兵轮。
当时,清政府正在汇聚力量建设北洋海军,广东水师的建设无暇顾及。
张之洞在人员、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为广东海军制造了8 艘兵船。
1889 年张之洞离粤时,广东水师已拥有大小兵船30 余艘。
二、创建近代工业,积极兴办实业。
张之洞督鄂期间 (1889-1907 年) 在两湖地区兴办了汉阳铁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而成为洋务运动的巨擘。
这些企业最初多为官办,经济效益差,屡屡亏蚀,被迫一再改变经营方式,由官办而官商合办、官督商办,最后改为商办,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1889年,为筹办芦汉铁路张之洞奉调任湖广总督。
上任伊始,他就开始大规模地举办洋务,建立军工、民用企业,全面推行城市、交通建设。
他兴办的洋务企业总投资白银达一千七百余万两,职工总数最多时达一万六千多人。
其中他兴办的民用企业有早期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芦汉铁路,以及制呢、制革、造纸、水泥、自来水等十多个中小型近代工业。
毛泽东在上世纪50 年代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 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其中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这是因为张之洞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 钢铁的冶炼水平和产量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制炮造船是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内容,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军工企业所需要的钢材、钢弹、钢丸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不但花费巨大, 而且易受外国控制,张之洞对此均深感忧虑。
鉴于钢铁制造的重要性, 张之洞于1890年创设了汉阳铁厂,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开始。
铁厂于1893 年基本建成, 1894 年6 月正式投产, 共计有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等10 个厂, 是当时东方最大的钢铁厂。
除重工业的钢铁工业及附属之煤炭工业之外, 张之洞也十分重视轻工业的纺织工业。
为了“分洋商之利”, 抵制外国纺织品的大量输入, 19 世纪70 年代初就有人建议建立织布局, 其中尤以李鸿章最为积极, 并于1880 年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对此也深有同感, 在两广总督任上曾奏称:“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 自有洋布、洋纱, 反为外洋独擅其利, 耕织交病, 民生日蹙, 再过十年, 何堪设想! 今既不能禁其不来, 惟有购备机器, 纺花织布, 自扩其工商之利, 以保利权。
”从1894 年起, 张之洞又陆续建立了纺纱、缫丝、制麻三局, 在湖北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但是, 由于均采用官办的经营方式, 资金有限, 经营状况较差, 效益很低。
后将企业转给广东商人经营, 始有起色。
张之洞除大刀阔斧地创建近代工业企业外, 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他的总体设想, 这就是把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批评当时不少人所持的“外洋以商务立国”的观点, 赞成薛福成等“工体商用”的意见, 1895 年在《吁请修备储才折》中指出:“世人皆言, 外洋以商务立国, 此皮毛之论也。
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 实在于工。
讲格致, 通化学, 用机器, 精制造, 化粗为精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 有倍蓰之利。
”1898 年在《劝学篇》中更明确指出:“工者, 农商之枢纽也。
内修农利, 外增商业, 皆非工不为功。
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 工有成器, 然后商有贩运,是工为体, 商为用也。
”把振兴工业看作经济发展的根本。
三、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除大力兴办军工企业外, 张之洞一生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他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首先, 张之洞致力于建立和改革书院, 曾先后创办过湖北经新书院、四川尊经书院、广州广雅书院等。
他创办的书院与旧式书院不同, 他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以通经读史为主要学习内容,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书院的教学内容有所损益。
例如, 1894年他对两湖书院的课程进行了改革, 设立了经学、史学、舆地地理和时务四门课程, 以后又增设了天文、兵法等课程, 使之成为一个新式学堂。
其次, 张之洞创办了很多新式学堂。
如在两广总督任内建立了与雷学堂和广东水陆师学堂, 任湖广总督后又创办了自强学堂和湖北武备学堂, 署理两江总督期间还创办了储才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
其中大多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堂。
如江南陆师学堂是一所培养陆军军官的学堂, 分课堂教学和操场操练两部分, 其中军械学、营垒学等课程的内容汇集在《江南陆师学堂武备课程》中,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参照西方教学方法编写的军事教科书之一。
再次,张之洞又新办了农务、工艺学堂,以期学习西方的工农业知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另外,还创办了师资培养的师范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方言学堂等。
这些新式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掌握西方先进的技艺。
这种举动,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框架。
张之洞的教学思想开始走上近代化的轨道,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最后,张之洞作为一个从科举考试中走出来的官僚儒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其改革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从崇尚科举参加科举考试并从科举走上仕途转变到主张改革科举内容,到最后坚持完全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体现了他思想的与时俱进。
科举制的废除在清末新政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乃至对我国的近代化进程都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张之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贡献颇多,为中国后来一系列走向近代化的努力奠定了基础,是中国从事近代化建设的起点,特别是在教育近代化方面。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再到清末新政,张之洞的思想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进步。
他与时俱进的思想都体现在他的著作和言行之中。
但是他的思想又都局限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始终没有突破时代的局限,使他事实上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张之洞大力倡办近代化活动之时,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活动也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张之洞的近代化活动恰好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清革命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张之洞编练的新军成为革命党人传播反清革命思想的阵地, 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就是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难怪追随他多年的辜鸿铭感慨地说:“民国成立, 系孙中山与张香涛的合作。
”甚至孙中山也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参考文献:[ 1 ]张之洞. 劝学篇[M ].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 ]苑书义. 张之洞全集[M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3 ]朱寿朋. 光绪朝东华录[M ].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4 ]中国史学会.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5 ]张謇研究中心. 张謇全集[M ].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 6 ]张之洞全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85.[ 7 ]张之洞全集(第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