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图数据融合技术要求
PGIS平台与天地图对接技术说明
PGIS平台与“天地图”对接相关技术说明一、背景概述目前,在公安部统一组织下,全国公安机关已完成部、省、市三级260余个“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简称“PGIS 平台”)建设,平台之间实现了互连互通,形成了全国“一张图”的应用效果,并在80%以上公安业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但随着应用的深入,各地普遍都面临基础地图数据更新困难的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好基础地图数据的更新,直接影响到各地PGIS应用成效和可持续发展。
“天地图”是近年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它以提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向企事业单位、公众提供地理信息数据与服务为主要目的。
自2011年1月18日“天地图”(公众版)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余个城市已经初步建设完成“天地图”,已具备向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为充分共享测绘部门“天地图”公共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确保全国PGIS可持续发展,推动PGIS平台与“天地图”对接是必然发展方向。
经部PGIS项目办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相关部门前阶段多次深入技术交流与探讨,现已明确平台之间对接思路和需解决的相关问题,具备开展平台间技术对接的条件。
二、对接目的与意义推动PGIS平台与“天地图”对接,实现两者栅格地图配图、切图标准一致,充分共享“天地图”公共基础地理信息资源,避免重复数据加工处理,有效解决PGIS平台基础地图数据更新问题,降低各级公安机关在基础地图数据更新方面的投入,确保PGIS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接工作总体技术思路和技术路线(一)技术思路1、修改PGIS平台地图配图技术规范,使其与“天地图”在投影参数、栅格地图分级、各级别地图配图方案以及切图比例尺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2、完善PGIS平台软件,在不影响PGIS平台现有功能应用的前提下,使其栅格地图生成工具、栅格地图服务、数据访问更新服务等实现对新技术标准的支持。
天地图数据融合技术要求
天地图数据融合技术要求(试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4年2月目录1 说明 (1)2 技术依据 (1)3 术语 (1)4 成果数据规格 (2)5 数据处理总则 (2)5.1 数据源 (2)5.2 基本原则 (2)6 技术流程与分类处理要求 (3)6.1 技术流程 (3)6.2 分类处理要求 (4)6.2.1道路数据处理要求 (4)6.2.2铁路数据处理要求 (5)6.2.3水系数据处理要求 (6)6.2.4居民地数据处理要求 (6)6.2.5境界与政区数据处理要求 (6)6.2.6绿地数据处理要求 (6)6.2.7地名地址与兴趣点数据处理要求 (7)7 数据质量要求 (7)附录A 数据分层与命名 (8)附录B 属性结构 (9)附录C 属性参考值域 (16)1说明天地图是由国家、省、市三级节点构成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随着天地图应用的日益广泛与深入,采用“超链接”和“服务聚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跨省(市)域、跨层级(国家、省、市)的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查询、专题信息挂接、综合统计分析等应用需求。
为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3年启动国家、省、市节点同构试点,旨在通过节点间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软件同构与数据融合,实现更深层次的分布式信息资源集成与协同服务,并为未来基于云架构的分布式服务资源动态调度奠定基础。
数据融合是节点同构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整合国家、省、市各级节点的数据资源,提高天地图各级节点数据的现势性,丰富数据内容。
数据融合的主要对象包括水系、交通、居民地、境界、地名、地址、兴趣点与遥感影像等。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天地图国家、省、市级节点数据融合的总体原则、成果规格、技术流程及处理与质量要求。
各级节点在进行数据融合时,应遵循本技术要求的规定,并按照实际情况,针对本地数据特点,编制数据处理的相关细则。
2技术依据●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1.7●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CH/Z9010-2011●导航地理数据模型与交换格式,GB/T 19711-2005●车载导航地理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规程,GB/T 20268-200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GB/T 917-2009●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T 7408-20053术语●数据融合:从不同数据源、不同数据精度和不同数据模型的地理空间数据中抽取所需要的信息,构建新的地理空间数据集。
天地图公众版一体化建设方案
附件“天地图”公众版一体化建设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2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域名管理的通知》(国办函﹝2018﹞55号)的要求,为推动“天地图”集约化建设,增强各级节点的服务合力,自2019年起,自然资源部将大力推进“天地图”公众版一体化建设,特提出如下建设方案:一、总体要求(一)工作目标2019年底前,“天地图”国家级节点功能进一步强化,一半以上的省级节点实现统一标准基础服务、统一应用程序接口、统一域名、统一界面样式,持续深化众包在线更新,推进数据动态更新,有条件的省级节点实现统一用户管理、采用服务(瓦片)数据推送方式进行更新。
2020年,以“天地图”国家级节点为总枢纽的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更加完善,全国范围内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基本实现统一标准基础服务、统一应用程序接口、统一域名、统一界面样式、统一用户管理,众包在线更新、数据动态更新成为常态,采用服务(瓦片)数据推送方式进行更新的节点不断增加,“一站式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二)基本原则坚持全国统筹。
立足已有基础,加强资源整合。
在各地区已建省级、市(县)级节点的基础上,协同联动,不断提升建设集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便利化水平。
坚持开放共享。
以数据融合为手段,以信息共享为核心,不断提升跨地区、跨层级的协同服务能力,并推动面向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地理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坚持政府网站建设要求。
“天地图”公众版作为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政府网站,必须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的通知》(国办发〔2017〕47号)要求,加强建设和管理。
(三)命名规则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由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节点组成。
国家级节点命名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枢纽。
省级节点按照“省级行政区域全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则命名,简称为“天地图·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如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简称为“天地图·内蒙古”)。
省市级天地图数据融合关键技术探讨
省市级天地图数据融合关键技术探讨摘要:天地图作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随着其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化,实现了“超链接”和“服务聚合”的方式无法实现的跨越省和市的地理实体,进行对地理相关信息的查询,以及综合统计分析等应用。
对于以省市级为级别,来推进基础没施与服务软件同数据的融合,实现信息资源更加深层次的集成与协同,为调动分布式资源调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省市级;天地图;数据融合关键技术引言:数据融合作为信息数据融合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整合省,市各级别的数据资源,提高了天地图在各级别区域的数据汇集以及传递的能力。
数据融合的主要对象包括水系、交通、居民地、境界、地名、地址、兴趣点等。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天地图省市级节点数据融合的技术原则、技术流程及质量要求。
在进行对各级节点数据融合时,应遵循本技术的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地理数据特点分析,并制度相关的数据处理的原则。
1天地图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的数据源天地图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的的数据源主要包括各级节点的地理公共的框架数据,该数据源包括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实体收集、地理的地理名称数据、电子地图数据等,主要涉及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也包含各个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制成了专题数据等等,可见其的数据来源十分广泛。
2实现天地图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的原则在进行数据融合时,分析对比不同精度的地理数据,并要合并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满足准确的表达,精度水品高,再合并后的对结果进行关系与逻辑一致性地分析,使得融合后的地理信息能在实时性,准确度等达到最优。
对此对于实现技术融合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地理位置的精度。
为了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高度融合,要对来源的数据进行高精度的融合,当融合度不高时,原则上要以精度高的数据为标准。
(2)数据信息的几何表达的精准度。
当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时,以及对于不一致的数据几何表达时,还是要以高精细度的数据为准。
(3)数据的实时性:当对于来源不同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时,对于不一致的数据时,要以高实时的数据为准。
“天地图·辽宁”2019年数据融合技术方法探讨
天地图以分布式资源节点为数信息综合服务。
“天地图·辽宁”分利用这些信息对道路进行增补。
据支撑,以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为既是辽宁省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增补的道路与导航路网融合时,要表现形式,通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据库的主要载体和共享平台,也是正确处理路网几何拓扑。
保持导航实现了离线、离散海量基础地理信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平台。
路网不变,保持导航路网原有连通息的在线与集成服务,建立了我国拓扑,新增道路不与其在几何上进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国家、省、市行拓扑关联,以避免破坏导航路网天地图数据是对参与融合的主(县)一体化协同服务新格局,有模型。
节点、省级节点、市级节点的不同效推动了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促进道路顶层线用来标识立交区域精度、不同模型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了地理信息资源开放。
最顶部道路,其道路几何信息与属比对,从中选取表达准确、 现势性性信息要与所表达的道路一致,长好、精度高、内容全的要素进行合度应满足渲染后覆盖下方道路。
高近几年,在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并,并对合并后的结果进行几何拓速、国道、省道和城市区域道路系统共同努力下,天地图通过数据扑、空间关系与逻辑一致性处理,(高架、立交桥等)立交处制作道融合与更新实现了节点间数据的优使融合后的地理信息数据在现势路顶层线,顶层道路采集或修改时势互补,推进了系统内数据资源的性、 准确性、丰富性等方面达到最要与表达的顶部道路完全套合,同共享集成与一体化服务,形成了天优。
时与底部道路保持相交(图1)。
地图核心能力。
1.道路融合方法2.水系融合方法“天地图·辽宁”是国家地理道路以中心线或车道中心线表水系以线或面表达,有名称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省级节点,是达,并构成符合实际连通情况的道水系制作水系注记线。
主要河流采原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路网络。
道路处理时以主节点导航集面状水系骨架线,与线状河流构的网络化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门户路网为本底,保持导航路网模型,成河网。
天地图省市数据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天地图省市数据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袁竞来源:《卷宗》2019年第04期摘要: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设了由国家、省、市三级节点构成的天地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改进了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的服务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工作和生活应用。
本文以“天地图·河池”省市数据融合为例浅析天地图数据融合的生产流程并对天地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天地图;融合;更新1 项目内容及数据分析结果1.1 项目内容“天地图·河池”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1)利用“天地图·广西”省级节点数据、1:500CAD格式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数据融合。
2)融合后在1:1万比例尺下按影像对重要道路、水系、居民区等矢量数据进行增补。
3)融合成果质检与提交。
1.2 资料情况分析1.2.1 天地图·广西河池区域的数据情况天地图·广西河池区域数据的现势性为2016年,包括道路、道路层级、水系线、水系注记线、水系面、居民地、POI数据、铁路、绿地、境界与政区。
天地图·广西河池区域数据主要用于与河池市级节点数据的融合。
1.2.2 河池市级节点数据情况河池市级数据均为CAD格式,包含了东兰、罗城、南丹、金城江等4个地区,坐标系为xian1980_3_Degree_GK_CM_108E;1.2.3 影像资料情况此次项目所使用的影像是2017年高分1号、高分2号、资源3号、北京2号等4个卫星影像拼接而成的河池市范围影像,分辨率为0.8至2米。
1.2.4 资料分析结果1)CAD数据接边的问题:CAD数据是由很多幅500图拼接而成,其拼接的时候没有处理好图幅之间的接边问题,留存有许多接边线造成数据分块严重;2)CAD数据共边的问题:CAD数据出于出图的需要,在采集沟渠、河流时使用了街区、田埂等要素来代替边线,导致沟渠、河流数据不完整;3)CAD数据中道路为双线的,按天地图融合的要求需采集为中心线并连通形成路网,水系面数据也采集中心线放水系线层连通成水网;4)CAD数据中的棚房与简易房屋缺少注记,需在CAD软件中按相关条件挑出或人工补全注记后才能进行拓扑面处理;5)“天地图·广西”河池区域数据的现势性是2016年,包括道路、道路层级、水系线、水系注记线、水系面、居民地、POI数据、铁路、绿地、境界与政区。
天地图省市数据融合要求
天地图省市数据融合要求一、总则经与局成果处陶燕处长沟通,由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承建的数字城市涉及到2014年考核的有永康市、新昌县、玉环县和嵊泗县,其中永康市、新昌县和玉环县纳入国家局的技术评估(开展矢量数据融合得7分,影像数据融合得8分);嵊泗县是纳入省局考核舟山市的目标,这个不要求在10月31前完成,但必须在省局考核舟山市之前完成。
二、融合技术要求2014年天地图省市数据融合主要包括电子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影像数据融合三类。
数据融合范围是接入国家天地图的范围。
1 影像数据融合根据规定,天地图影像数据的地面分辨率不能优于0.5米,因此影像数据的融合数据源主要包括市县现有的0.5米(由0.2米重采样为0.5米)的航空影像,以及省局现有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两者数据根据覆盖范围、时相、影像质量等指标进行匀色、镶嵌融合。
2 地名地址数据融合采用以市、县级节点外业采集的兴趣点为主,省级节点数据为辅的原则:当市、县节点数据和省级节点数据存在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以现势性强的数据为准,删除相应现势性差的数据;并确保融合后的兴趣点数据不能落水或位于道路中间(收费站、互通除外)。
所有兴趣点要素都必须赋开始显示级别字段(FSCALE),其值不能为空:当兴趣点在16级开始显示,其值为16;在17级开始显示,其值为17,依次类推;如果兴趣点不在地图上显示,其值为21。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兴趣点在前面级别开始显示,后续级别都必须显示。
3 电子地图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以省级节点1:10000电子地图数据为基础,将市、县级节点的1:500、1:1000和1:2000电子地图数据融合到1:10000数据中去。
1) 融合后电子地图数据的分类代码字段继续采用DB33/T 517-201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图形表达代码》规定的图形表达代码值;2) 融合后的数据须赋开始显示级别字段(FSCALE,为必填属性项),其值不能为空;3) 所有属性值中,除汉字外全部用半角输入;4) 当1:10000数据新增时,"updatetime"字段设为当前日期,"destroytime"字段为空,"updatestatus"字段设为A;5) 同一要素在同区域线不能既有线,又有面的情况,如一条河流在1:10000中以单线表示,在1:2000中采用面表示,融合后的数据只能线或面表示;6) 所有成果要保证接边处能正确接边。
“天地图·江西”数据融合技术
2016年第3期江西测绘“天地图·江西”数据融合技术陈娟1万冉冉2(江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西南昌330209)摘要:因天地图各级节点间数据现势性不统一,无法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难以支撑复杂的空间分析和深度应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数据融合技术,通过整合各级节点间数据资源的优势,使融合后的天地图数据在现势性、准确性、丰富性等方面达到最优,推进各级节点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天地图建设与应用。
本文介绍江西省矢量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影像数据融合的做法及目前融合工作的进展。
关键词:天地图;数据融合由于天地图各级节点间存在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数据现势性不一致,无法支撑复杂空间分析和深度应用等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数据融合方法,通过整合天地图国家主节点与省市级节点数据资源,使融合后的天地图数据在现势性、准确性、丰富性等方面达到最优化,实现各级节点数据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提高天地图数据现势性,丰富天地图数据内容,推进各级节点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提升天地图的整体数据质量与深度应用支撑能力,进而更好的促进天地图建设与应用服务。
1“天地图·江西”数据融合情况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积极开展天地图数据融合工作,2014年全国首个实现“天地图·江西”省级节点和赣州、景德镇两市级节点与国家主节点进行矢量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及影像数据的融合,2015年继续开展全省范围的更新融合,实现“天地图·江西”省级节点和萍乡、吉安两市级节点与国家主节点进行矢量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及影像数据的融合,目前,正在制定2016年数据融合方案,2016年将开展全省范围的更新融合,实现“天地图·江西”省级节点和上饶、鹰潭、抚州三个市级节点与国家主节点进行矢量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及影像数据的融合。
2融合技术2.1国家主节点数据情况国家主节点数据包括道路网、铁路、水系、建筑物、绿地、导航道路交叉点和道路顶层线等,主要来自导航公司最新的导航数据,乡道以上等级道路、城市道路较详细、现势性较好;水系、绿地等底图要素分类较粗,且空间精度略差;乡村级及以下等级道路较缺乏,制作的电子地图数据内容不丰富,且不利于对主城区以外的区域进行路径搜索、规划、导航等应用。
“天地图·泰州”数据融合处理研究
第30期2019年10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o.30October, 2019“天地图•泰州”数据融合处理研究张彭打杨文君打李真2,倪冰洁2(1.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苏泰州225300; 2.江苏省测绘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摘要:因天地图各级节点间数据现势性不统一,无法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难以支撑复杂的空间分析 和深度应用,通过整合国家、省、市各级节点的数据资源,提高天地图数据的现势性,丰富数据内容,促进 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文章主要介绍了江苏省泰州市海陵 区和高港区的矢量数据及地名地址数据融合处理过程,为其他电子地图项目的编制和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地图;数据融合;矢量;P0I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0引言天地图是由国家、省、市三级节点构成的国家地 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随着天地图应用的日益广泛 与深入,采用“超链接”和“服务聚合”的方式已无法满 足跨省(市)域、跨层级(国家、省、市)的地理实体与地 名地址查询、专题信息挂接、综合统计分析等应用需 求。
为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3年启动国家、 省、市节点同构试点,大力推进天地图数据融合工作, 旨在通过节点间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软件同构与 数据融合,实现更深层次的分布式信息资源集成与协 同服务,并为未来基于云架构的分布式服务资源动态 调度奠定基础⑴。
“天地图•泰州”省市数据融合完成了泰州市海陵 区和高港区数据更新及省市数据融合工作,将矢量数 据和兴趣点数据进行融合,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库,并对更新融合后的数据进行电子地图及电子地图 瓦片制作,部署上线,最终完成泰州天地图市级节点 数据融合更新工作⑵。
1技术流程“天地图•泰州”省市数据融合的技术流程如图1 所示。
2生产过程2.1数据更新2.1.1天地图矢量数据更新由于泰州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海陵区及高港区 基础地理数据库并非天地图标准数据库,因此需要 对其进行数据整理,将境界与政区、道路、水系、居民 地、绿地等矢量数据的结构转换到天地图标准数据 结构叫2|2 其他矢量要素更新除矣地图数据库中所要求的矢量数据外,为后续电子地图配图需要,对以下矢量数据进行提取及更新:(1)高速、国道、省道等路线数据。
浅谈地理空间数据融合的解决思路0804
数据优势 互补
数据融 合
现势性一 致
底图一致
天地图数据融合
国家主节 点数据
省级节点 数据
发现变化
增量更新要素 数据更新
发现变化
增量更新要素
影像数据
镶嵌数据集
省节点地名 地址数据
市节点数据、主节点 更新数据
数据融合更新
2014年融合质检报告
市级节 数据
数据整合
数据融合更新
空间关系处理
处理
更新
质检
元数据编制
源数据 信息提取 数据格式转换 数据结构规范化 编码转换 图形处理 属性处理 入库格式转化 空间定位基准标准化
数据字典编制
整合成果
要素编目编制
影像镶嵌
源数据 数据准备 格式转换 高程校正处理 投影转换
影像融合
数据编辑
影像分幅
数据字典编制
元数据编制
质量控制
是否符合要求 是
整合改造成果
统 计 、 人 口 、 公 安
水 利 、 环 保 、 海 洋
工 商 、 税 、 务 、 卫 生
农 、 业 、 林 业 、 气 象
文 博 、 教 育 、 等
电 出子位 行地置 导图服 航网务
站
银 行 、 保 险
民 航 、 电 力 、 电 信
有 线 电 视 、 自 来 水
石 油物 、联 天网 然等 气
政府宏观管理
数字 正射 影像
DOM
三维 模型
行业 专题
数字 线划
图
DLG
1:5万 1:1万 1:5000 1:2000 1:1000
1:500
省级
汇聚
市级 协同 更新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做好2014年天地图建设与应用工作的通知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做好2014年天地图建设与应用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4.02.17•【文号】国测信发[2014]3号•【施行日期】2014.02.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测绘正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做好2014年天地图建设与应用工作的通知(国测信发〔201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局所属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局长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天地图建设与应用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天地图是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公益性。
各地要将天地图建设经费纳入基础测绘范畴,切实保障天地图的稳定运行和有效服务。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要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主节点的服务效率与架构灵活性,实现各数据中心的全局负载均衡;要完善用户体验,部署用户管理系统,提供商业标注、多时相等服务功能,快速进行数据更新,在此基础上发布天地图2014版;要进一步优化手机版地图,增强实用性和可靠性。
各地要推动本地区省市级节点的优化升级,增加并更新数据、完善并拓展功能,同时加强运维管理与监控,确保服务质量。
二、着重推进数据融合。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决定大力推进天地图数据融合工作,实现各级节点数据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天地图的整体数据质量与深度应用支撑能力。
各地要根据《天地图数据融合工作方案》(附件1),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数据融合协议,按照《天地图数据融合流程》(附件2)和《天地图数据融合技术要求(试行)》开展数据融合工作,使融合后的天地图数据在现势性、准确性、丰富性等方面达到最优。
(《天地图数据融合协议书(样式)》和《天地图数据融合技术要求(试行)》不再另行印发,请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站(http://)下载。
)三、大力推动资源整合。
各地要把数字(智慧)城市建设、地理国情监测等成果整合到天地图上来,并通过天地图涉密版、政务版、公众版面向不同对象发布数据和提供服务,着力将其打造成为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对内对外服务的终极出口。
“天地图·湖州”市县级节点数据融合探讨
2018年10月第5期城㊀市㊀勘㊀测Urban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SurveyingOct.2018No.5文章编号:1672-8262(2018)05-29-03中图分类号:P208 1文献标识码:A天地图 湖州 市县级节点数据融合探讨吴建晔∗ꎬ琚锋ꎬ尤加俊∗㊀收稿日期:2018 02 14作者简介:吴建晔(1963 )ꎬ男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ꎬ注册测绘师ꎬ主要从事测绘生产管理工作ꎮ(湖州市测绘院ꎬ浙江湖州㊀313000)摘㊀要:考虑到天地图市县级节点地图数据融合建设的必要性ꎬ以 天地图 湖州 节点数据融合更新为例ꎬ对湖州市县节点数据情况详细分析ꎬ介绍了市县节点数据融合更新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流程ꎬ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ꎬ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思路ꎬ可为其他市县级天地图节点建设㊁数据融合和省市县联动更新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ꎮ关键词:天地图ꎻ数据融合ꎻ联动更新ꎻ市县节点1㊀引㊀言天地图是由国家㊁省㊁市县三级节点构成的国家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ꎮ新版«测绘法»中(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及时采集获取㊁加工处理和更新工作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ꎬ并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ꎬ通过在线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地理信息服务ꎬ从而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开放与共享ꎮ该规定对天地图市县级节点数据的现势性㊁权威性和丰富性以及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随着天地图平台在各行业日益广泛与深入的应用ꎬ以 超级链接 和 多服务聚合 为代表的原有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如今跨域㊁跨层级的地理实体㊁地名地址和兴趣点(POI)的查询㊁专题信息服务㊁综合统计分析等不断扩展的应用需求[1]ꎮ为此ꎬ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3年开始启动天地图三级节点多源㊁多尺度㊁异构数据的同构试点工作ꎬ对国家㊁省㊁市各级节点进行数据整合ꎻ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则于2014年开展数据融合工作ꎮ 天地图 湖州 作为湖州市 数字湖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的成果之一ꎬ于2012年通过验收ꎬ并正式上线运行ꎻ其后按照国家和省局要求逐步更新数据ꎬ完善功能ꎬ成为浙江省首个全面完成市㊁县级全覆盖的地级市节点ꎮ本文以 天地图 湖州 市县节点数据融合为例ꎬ对天地图数据融合的更新方案进行深入分析ꎬ并对几年来的数据融合实践进行总结ꎬ为进一步提升市县节点天地图平台的服务水平提供参考ꎮ2㊀数据融合更新方案2 1㊀市县级节点数据分析与我国基础测绘的分级管理制度保持一致ꎬ天地图按照统一的标准ꎬ由国家主节点㊁省级节点和市县级节点三个层级分级建设ꎮ不同节点数据满足公众多样的应用需求ꎬ其中国家及省级节点数据主要为宏观㊁广域和导航位置服务ꎻ市县级节点数据则可以满足定制化㊁精细化的地理信息应用[2]ꎮ天地图 湖州 数据融合的矢量数据采用已融合国家节点导航数据的 天地图 浙江 母库数据㊁湖州市三县两区(5818km2)范围内的1ʒ2000和1ʒ500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㊁电子地图数据㊁地理实体数据㊁地名地址和POI数据㊁不同时相㊁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㊁地理国情和市情普查成果等数据ꎮ市县级节点大比例尺数据中1ʒ500DLG主要覆盖市县的建成区范围ꎬ1ʒ2000DLG市县区域基本全覆盖ꎬ影像数据则主要为全域覆盖的0.2m分辨率影像和覆盖部分区域的优于0.2m无人机影像ꎮ对于市县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在数据融合时应进行抽稀处理ꎬ以保证影像融合成果不能优于0.5mꎮ2 2㊀数据融合总体原则数据融合的思路是对同名地物综合比对分析ꎬ从多源多尺度数据中抽取内容全面㊁现势性较好㊁要素表达准确㊁采集精度高的要素进行融合更新ꎮ数据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获取在现势性㊁准确性㊁丰富性等各方面综合达到最优ꎬ各比例尺充分融合的电子地图数据[3ꎬ4]ꎮ融合总体原则如下:(1)以现势性好㊁几何表达正确的数据为准ꎬ其次考虑选择精度高的要素ꎮ(2)属性填写要求正确ꎬ当不同数据源中的同名地物属性项取值不一致时ꎬ依据现势性㊁准确性等进行判别并做相应修改ꎮ(3)空间拓扑关系与逻辑一致性要求:融合后的城㊀市㊀勘㊀测2018年10月成果数据须经过拓扑关系检查处理ꎬ确保各要素空间拓扑关系正确ꎻ且各类信息逻辑须一致ꎬ居民地㊁道路交通㊁水系㊁绿地等不存在不合理压盖ꎮ(4)内容丰富性原则:融合处理时要素的增补应综合利用多源信息ꎬ且尽可能完整保留增补数据中的原有信息ꎮ2 3㊀数据融合更新技术流程数据融合更新主要涉及多源和多尺度数据综合处理ꎬ融合处理过程遵循电子地图要素集的生产模式ꎮ融合更新的主要流程包括:首先从省㊁市㊁县数据源中抽取融合所需的目标图层ꎻ然后对提取的图层要素进行要素编码一致性处理ꎬ 天地图 湖州 要素代码遵从浙江省地方标准ꎬ即«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图形表达代码»ꎻ再基于上述数据融合的总体原则对图层进行分类融合更新ꎬ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融合成果ꎬ具体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ꎮ融合成果经 两级检查㊁一级验收 ꎬ并进行变形脱密技术处理后ꎬ方可按照模板配图可视化㊁切片㊁发布服务和正式上线运行ꎮ图1㊀数据融合更新流程图3㊀融合成果检查及服务更新发布3 1㊀成果检查在数据融合过程中ꎬ作业人员需不断在地图不同显示级别间切换调整ꎬ使融合后的要素分级显示美观ꎬ平滑自然过渡ꎬ内容逐级增加ꎮ按照 两级检查㊁一级验收 规定ꎬ对融合成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ꎬ灵活运用程序自动检查㊁人工检查㊁数据比对检查等多种检查方法对矢量和影像数据进行检查[5]ꎮ数据融合更新成果检查常见问题总结如下:(1)要素属性错误数据融合成果将采用统一配图模板ꎬ完成省市县不同级别的数据配图㊁切片和在线服务发布ꎮ基于配图模板的地图可视化需读取要素的属性内容ꎬ因此各图层的属性结构和各要素的属性值填写都必须正确ꎮ严禁直接使用市县节点数据替换省级节点数据ꎮ(2)注记重复及压盖地名地址和POI数据融合时ꎬ首先要与省级节点地名地址与POI数据进行去重处理ꎬ再依据市县节点数据进行增补[6]ꎮ原则上以省级节点数据为本底ꎬ充分结合市县地名地址㊁POI数据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地理国情㊁市情数据进行增补与更新ꎬ尤其是乡镇政府驻地㊁行政村名㊁社区居委会等行政地名以及地名注记中的生僻字处理ꎮ此外ꎬ还要处理好地名地址和POI同居民地㊁水系㊁道路等相关要素间的空间关系ꎮ通常在省级节点显示正常的POI在市县级节点大比例尺地图上常常会出现位置偏移ꎬ特别是与房屋面㊁道路数据的不合理压盖ꎬ因此需作业人员仔细判读修改ꎬ以保证POI与道路等数据相对关系的准确ꎬ杜绝POI落水㊁注记的疏密随地图级别变化显示突兀㊁注记符号相互压盖等不合理情况ꎮ(3)道路显示错误市县级道路数据融合时ꎬ应以省级节点导航路网数据为基础ꎬ依据数据现势性㊁精度㊁空间关系合理性等ꎬ融合处理市县最新变化的高速公路㊁国道㊁省道㊁县道㊁乡道㊁机耕路㊁乡村路等路网数据ꎮ道路融合时尤其需要注意保持省级节点导航路网模型ꎬ基于高分影像对路网的几何形状与空间位置进行编辑时不应破坏路网连通性[7ꎬ8]ꎮ新融合的道路边线㊁道路中线空间位置与属性信息表达要与道路实体一致ꎬ道路变化时ꎬ其空间和属性信息要做相应的修改ꎮ应确保融合后的路网数据空间拓扑关系正确ꎮ为优化不同级别道路网络配图后的显示效果ꎬ保证同一级别道路与高级别道路的连通性和闭合性ꎬ应根据周边路网显示情况调整道路显示类别ꎬ在不影响周边道路连通性时ꎬ适当升降显示级别ꎬ保证视图内整个路网的连通ꎬ避免出现孤立道路ꎮ03第5期吴建晔等 天地图 湖州 市县级节点数据融合探讨此外ꎬ融合方案约定匝道的显示类别应和与其相连的低等级道路保持一致ꎬ如当匝道连接省道与城市主干道路时ꎬ匝道的道路显示类别应该与主干道保持一致ꎮ3 2㊀服务更新发布数据融和成果经检查无误并作脱密㊁变形处理后ꎬ即可切片ꎬ发布服务ꎮ 天地图 湖州 数据融合更新后的数据要素内容更加丰富㊁现势性更好㊁精度更高ꎮ数据融合前与更新后的对比效果如图2所示ꎮ图2㊀数据融合前后对比图(18级)4㊀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天地图 湖州 自完成市㊁县级全覆盖以来ꎬ地图质量和对外服务能力大幅提高ꎬ已成为湖州市权威性的地理信息公众服务平台ꎮ但在日常平台运维及应用推广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ꎬ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4 1㊀实时更新困难天地图 湖州 数据融合更新除按年度大面积更新外ꎬ迫切需要准实时㊁小范围的局部按需更新及服务发布ꎬ否则会给有关部门的应用带来影响ꎬ也会给天地图的推广带来困难ꎮ但是目前融合成果在正式更新上线前ꎬ需要经过省级部门质检㊁数据脱密㊁变形等相关技术处理ꎬ更新周期太长ꎬ实时更新很难保证ꎬ而且很难做到与国家级和省级节点的联动更新ꎮ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㊁高效的省市县一体化的数据联动更新机制ꎬ真正实现天地图数据的实时更新ꎮ4 2㊀县级节点服务保障能力欠缺目前 天地图 湖州 县级节点按照建设要求均设有各自的服务器ꎬ但县级节点存在运维技术人员缺乏㊁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ꎬ以至于县级节点服务的稳定性㊁数据融合质量㊁部门应用推广㊁技术支撑等均无法得到保障ꎮ因此ꎬ县级节点网站及服务全部托管到市级节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ꎬ同时县级节点节约的建设经费可以支撑市级节点做大做强ꎬ更好地为政府部门㊁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提供商业地图网站无法满足的地理信息服务ꎮ5㊀结㊀语天地图 湖州 数据融合更新工作解决了湖州市域范围内省市县数据源不同㊁现势性和可视化表达不一致等诸多问题ꎮ通过融合更新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数据内容ꎬ提高了数据现势性ꎬ实现省市县数据资源优势互补ꎬ极大提高 天地图 湖州 的服务水平ꎮ本文详细阐述了天地图市县级数据融合更新的方案和技术流程ꎬ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ꎬ可为其他市县天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参考ꎮ参考文献[1]㊀龚志鹏.天地图 镇江数据融合方案研究[J].现代测绘ꎬ2017ꎬ40(9):40~42.[2]㊀季芳ꎬ徐云霞.天地图省㊁市㊁县分级节点电子地图数据融合的分析与实现 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ꎬ2017ꎬ40(1):176~178.[3]㊀翟梦.天地图 福建数据融合技术与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ꎬ2015ꎬ38(10):184~186.[4]㊀付治河ꎬ李小勇ꎬ刘敏等.省市级天地图数据融合关键技术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ꎬ2015(1):45~47.[5]㊀陆明华. 天地图 上海 与主节点数据融合方案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ꎬ2016ꎬ39(7):160~163.[6]㊀刘月.天地图 辽宁数据融合技术方法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ꎬ2016ꎬ39(7):176~178.[7]㊀杨燕.基于天地图 新疆自治区节点矢量数据与国家主节点矢量数据融合技术方法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ꎬ2017ꎬ40(8):126~128.[8]㊀朱靖ꎬ栾学晨.面向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的多源地理空间数据融合技术[J].地理空间信息ꎬ2014ꎬ12(8):147~149.DiscussiononCitiesandCountiesNodesDataFusionSolutionofWorldMapHuzhouWuJianyeꎬJuFengꎬYouJiajun(HuzhouMunicipalInstituteofSurveyingandMappingꎬHuzhou313000ꎬChina)Abstract:InviewofthenecessityofthedatafusionforWorldMapnodesꎬtheexampleofthedatafusionforHuzhouisprovided.Thispaperanalyzesthedatainformationaboutmulti-sourcedataofcitiesandcountiesꎬintroducesthetech ̄nicalsolutionandflowofdatafusionꎬandsummarizesthecommonproblemsinpractice.ThecaseofHuzhoucouldpro ̄videareferenceforothercitiesandcountiesnodesconstructionanddatafusionorlinkageupdate.Keywords:mapworldꎻdatafusionꎻlinkageupdateꎻcitiesandcountiesnodes13。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矢量数据融合方法探讨——以“天地图·广西”为例
天地图是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网络化地理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集成了国家基础测绘成果、商业测绘成果和各级测绘单位的测绘成果。
该平台通过网络向各类用户提供权威、标准、统一的在线地理信息综合服务。
天地图以数据融合为手段,以信息共享为核心,实现了节点间数据资源的优势互补,推进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集成[1]。
“天地图·广西”依据国家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进行数据融合生产,目的是通过数据融合提高天地图各级节点数据的现势性,丰富数据内容。
1 基础数据和融合数据的对比分析国家下发的数据源有天地图主节点数据、导航电子地图数据,自治区级收集数据源有天地图自治区级节点数据、广西地理国情监测数据2019版、5个市级天地图数据。
国家下发的数据源范围为广西全区,国家主节点数据内容完整,导航数据的道路数据较自治区级节点丰富;自治区级节点的矢量数据现势性高,数据内容全面;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属性精度高;市级天地图数据为大比例尺数据,主城区的道路数据内容较丰富。
经过对各数据源的现势性、内容丰富程度、平面位置精度、几何表达精细度、属性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显示,自治区级节点矢量数据是在2018年提交的成果数据基础上进行滚动更新后的结果,其内容丰富、精度高、现势性优;主节点矢量数据精度与自治区级节点一致,但数据量少、现势性略差;导航数据精度低,但道路数据较自治区级节点丰富。
基于以上情况,“天地图·广西”矢量数据融合主要以自治区级节点数据为本底数据,将导航数据、地理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矢量数据融合方法探讨——以“天地图·广西”为例● 王思平(广西地图院,广西 南宁 530023)[摘 要]为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国家提出了天地图分布式资源节点建设模式。
文章以2019年“天地图·广西”为例,介绍公共服务平台矢量数据融合的技术流程及方法,为天地图后续的融合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地图;数据融合;矢量[作者简介]王思平(1989-),女,2012年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主要从事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分析与地图制图工作,工程师。
“天地图·福建”数据属性融合处理及程序实现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第43卷第7期2020年7月Vol.43, No.7Jul., 2020“天地图・福建”数据属性融合处理及程序实现余远剑(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摘要:属性融合是天地图数据融合工作提交质检前的重要一步。
本文介绍了天地图数据属性融合处理中图元标识码生成、属性全角半角转换和空值标准化处理设计思路,并基于FME+Python 开发程序实现。
程序应用在 “天地图•福建"属性融合处理中,高效、准确地实现了属性融合批量自动化处理。
关键词:天地图;属性融合;批量处理;FME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67( 2020) 07-0126-03Data Attribute Fusion Processing and ProgramImplementation of Map World FujianYU Yuanjian(Fujian Provincial Geomatics Center ,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 :Attribute fus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before the data submission of Map Word is submitted to the quality inspection. The pa 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primitive identification code generation, attribute full-width half-width conversion and null-valued stand ardization processing in Map World data attribute fusion processing, and is based on FME and Python development program. The program applied in the attribute fusion processing of Map World Fujian,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implements attribute fusion batch auto-mation processing.Key words :Map World ; attribute fusion ; batch processing ; FME0 引 言天地图是由国家、省、市三级节点构成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而其中的数据融合已在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统一部署下成为一项每年常态化的基础性工 作,形成了一套数据融合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
如何进行地面测量数据的配准与融合
如何进行地面测量数据的配准与融合地面测量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土地测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
然而,不同测量设备采集的数据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精度问题。
因此,进行地面测量数据的配准与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地面测量数据的配准与融合。
一、数据预处理首先,在进行地面测量数据的配准和融合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数据的预处理工作,以保证测量数据的质量。
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理、数据校正和数据去噪等步骤。
数据清理是指清除掉异常值或错误的数据,例如测量设备误差或操作失误引起的数据。
数据校正是指将测量数据与已知基准进行比较,并进行调整,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去噪是指去除测量数据中的噪声或干扰,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这些预处理步骤可以有效提高地面测量数据的质量,为后续的配准和融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数据配准数据配准是指将不同测量设备获得的数据进行对准,使它们在同一坐标系下表示。
常见的数据配准方法包括基于特征点的配准、基于惯性导航系统的配准和基于图像识别的配准。
基于特征点的配准方法主要利用测量数据中的特征点进行匹配,通过计算特征点之间的几何关系,来确定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测量数据,但需要事先人工选取特征点,耗费时间且对操作者要求较高。
基于惯性导航系统的配准方法是利用惯性导航系统记录的姿态和位移数据,来进行数据配准。
该方法不需要特征点,适用于不同测量设备之间的配准,但需要较高的惯性测量精度。
基于图像识别的配准方法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通过比对不同测量设备采集的图像,找到共同的特征点并进行对准。
这种方法适用于图像数据的配准,但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图像变形和失真。
三、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指将不同测量设备获得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常见的数据融合方法有加权融合、模型融合和特征融合等。
加权融合是根据测量数据的质量权重,对不同测量数据进行加权平均,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天地图数据融合协议书
天地图数据融合协议书(样式)甲方:乙方:甲乙双方本着友好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协商一致,就天地图数据融合达成如下协议:一、数据融合目的整合甲乙双方数据资源,提高天地图数据现势性,丰富数据内容,促进天地图建设与应用。
二、数据融合内容与进度要求1.甲方根据乙方提交的数据融合申请,与乙方协商确定需要融合的数据类型、内容与覆盖范围(详见附表)。
2.本协议签订后日内,甲方向乙方提供附表范围的甲方数据,乙方于年月日前依据《天地图数据融合技术要求》完成数据融合,向甲方提供数据融合成果并经甲方质检确认合格。
3.必要时,乙方可选派技术人员到甲方提供的场地与甲方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数据融合。
三、双方责任1.甲乙双方应保护各方数据版权,融合后的相关数据仅限在天地图中使用。
未经允许,不得他用。
2.若需在天地图以外使用融合后的数据成果及相应节点的原始数据,应当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后另行约定。
3.[与主节点开展数据融合特别条款]融合后道路网及地名地址(含POI)数据成果(不含水系、居民地、境界、影像等数据),乙方授权甲方提供给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于道路网及交通关系更新。
更新后的数据成果,甲方将在后续数据融合时提供给乙方。
四、合作费用甲方无偿向乙方提供天地图相应区域的原始数据,乙方承担数据融合技术处理相应费用,并无偿将融合后的数据提供给甲方。
五、保密条款甲乙双方应遵循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双方承诺不向任何第三方泄露对方技术机密。
六、违约责任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规定或未履行本协议有关条款并给任何一方造成损失的,应由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损失方有权要求赔偿。
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阻止、限制、延迟或干扰双方履行本协议,则应免除双方因不可抗力所延迟或阻止的部分协议的履行责任。
七、协议纠纷解决方式1.甲乙双方保持沟通,及时就数据融合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需求进行协商。
2.甲乙双方在履行协议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争议,均应通过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天地图省市数据融合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天地图·浙江”为例
0 引 言
1 数 据 融 合 概 述
天地 图 是 Fh闰家测 绘 地理 信 息局 主导 建 没 的 家地 理 信息公 共服 务平 台 ,¨1闰家 、省 、市 (县 )= 级 节点 构 成 天地 图建 设的 目的在 于促 进地 理 信 息 资源 共 和高 效 利 用 ,提 高 测绘 地 理信 息 公共 服 务能 力 和水 平 ,改 进测 绘 地 理 信息 成果 的 服 务 方式 ,更 好 地 满 足 同 家 信息 化 建 没 的 需 要 ,为社 会 公 众 的 1_作 和生 活 提 供 方 便 。 天地 建 没 之 初采 用“分建 共 享 、服 务聚 合 ”的 模式 实现 冈家 、省 、市 (县 )数据 的在 线共亭 以及 互 联互 通 。随 着天 地 冈 建 设的 深 入 以及应用 的广 泛 ,“服 务聚 合 ”的模 式 已经 尤 法 满 足 需求 。周家 测 绘 地 理 信 息 局 于 2013年 启 动 了 “数据 融 合 ”试 点工 作 ,旨在 通过 整 合国家 、省 、市 (县 )各 级 节点 数 据 资源 ,实 现 优 势 互 补 ,将 在 线 共 享 转 化 为 线 下 共 亭 “天地 罔 ·浙江 ”2014年 开 展 了数 据 融 合 T 作 ,包 括 省 融 合 和省市 融合 本 义以 “天地 图 ·浙江 ”为例 ,重点 削 述 省市 融合过 程 中的若 十关 键技 术研究 及 应用 。
邱新 忠 ,朱 俊
(浙 江 省第 一测 绘 院 。浙 j f『c州 310012)
摘 要 :以“天地 图 ·浙 江 ”省 市数 据 融 合 为例 ,重 点 阐述 了数 据 融 合 中 的 增 量 要 素 提 取 、矢 量 要 素 变化 检 测 、道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印发《“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的通知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印发《“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7.06•【文号】国测信发[2011]1号•【施行日期】2011.07.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测绘正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印发《“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的通知(国测信发〔20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李克强副总理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座谈会上指出,“天地图”既是政府服务的公益性平台、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又是方便群众的服务平台、国家安全的保障平台,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方面,甚至是突破口。
要加快推进“天地图”建设,进一步丰富数据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应用范围,打造我国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知名品牌。
为深入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举全系统之力,聚全行业之能,做大做强“天地图”,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我局制定了《“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天地图”省、市级节点是指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的省级节点(分节点)和市级节点(信息基地),是“天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省、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
各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天地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
要肩负责任、敢于担当,付出辛苦、加快节奏。
要大胆创新,打破常规,超常运作,实现新的突破。
要按照《“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的要求,积极推进“天地图”省、市级节点的建设,提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挖掘潜力,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实现“天地图”各节点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一个平台”局面。
请各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于2011年7月30日前,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交本地区“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实施方案。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二〇一一年七月六日“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天地图”,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
1.“天地图”建设技术标准与规范
1.“天地图”建设技术标准与规范附件1:“天地图”建设技术标准与规范一、服务接口标准1.ISO 19119:2005《地理信息服务》2.OGC Web 地图服务接口规范(OpenGIS Web Map Service,WMS)3.OGC Coverage 服务规范(OpenGIS Web Coverage Service,WCS)4.OGC 要素服务规范(OpenGIS Web Feature Service,WFS)5.OGC 基于Web 的目录服务规范(OpenGIS Catalogue Service,CSW)6.OGC Web 空间处理分析服务规范(OpenGIS Web Processing Service,WPS)7.OGC WMTS 网络地图分块服务实现标准(OpenGIS Web Map Tile Service Implementation Standard,WMTS)8.OGC WFS-G 网络名录服务(OpenGIS Gazetteer Service Profile of the Web Feature Service Implementation Specification,WFS-G) 9.测绘行业标准《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元数据内容规范》(征求意见稿)10.测绘行业标准《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元数据服务接口规范》(征求意见稿)11.测绘行业标准《基于服务器缓存的地图服务规范-REST实现》(征求意见稿)12.《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规范》(讨论稿)二、数据规范1.测绘行业标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2.测绘行业标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三、项目技术规程1.《1:400万- 1:5万地理实体数据整合技术要求》2.《“天地图”数据处理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地图数据融合技术要求(试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4年2月目录1 说明 (1)2 技术依据 (1)3 术语 (1)4 成果数据规格 (2)5 数据处理总则 (2)5.1 数据源 (2)5.2 基本原则 (2)6 技术流程与分类处理要求 (3)6.1 技术流程 (3)6.2 分类处理要求 (4)6.2.1道路数据处理要求 (4)6.2.2铁路数据处理要求 (5)6.2.3水系数据处理要求 (6)6.2.4居民地数据处理要求 (6)6.2.5境界与政区数据处理要求 (6)6.2.6绿地数据处理要求 (6)6.2.7地名地址与兴趣点数据处理要求 (7)7 数据质量要求 (7)附录A 数据分层与命名 (8)附录B 属性结构 (9)附录C 属性参考值域 (16)1说明天地图是由国家、省、市三级节点构成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随着天地图应用的日益广泛与深入,采用“超链接”和“服务聚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跨省(市)域、跨层级(国家、省、市)的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查询、专题信息挂接、综合统计分析等应用需求。
为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3年启动国家、省、市节点同构试点,旨在通过节点间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软件同构与数据融合,实现更深层次的分布式信息资源集成与协同服务,并为未来基于云架构的分布式服务资源动态调度奠定基础。
数据融合是节点同构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整合国家、省、市各级节点的数据资源,提高天地图各级节点数据的现势性,丰富数据内容。
数据融合的主要对象包括水系、交通、居民地、境界、地名、地址、兴趣点与遥感影像等。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天地图国家、省、市级节点数据融合的总体原则、成果规格、技术流程及处理与质量要求。
各级节点在进行数据融合时,应遵循本技术要求的规定,并按照实际情况,针对本地数据特点,编制数据处理的相关细则。
2技术依据●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1.7●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CH/Z9010-2011●导航地理数据模型与交换格式,GB/T 19711-2005●车载导航地理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规程,GB/T 20268-200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GB/T 917-2009●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T 7408-20053术语●数据融合:从不同数据源、不同数据精度和不同数据模型的地理空间数据中抽取所需要的信息,构建新的地理空间数据集。
●平面位置精度:地物要素在地理空间数据中的平面位置坐标值与其真实坐标值的吻合程度。
●几何表达精细度:地物要素在地理空间数据中表达的详细程度。
●同名地物:指在不同来源的地理空间数据中表达的同一个相同地物。
4成果数据规格数据融合后的成果数据须满足以下要求:●坐标系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单位为度;●数据格式:Shapefile、GeoTIFF、JPG、PNG;●数据分层:应包含但不限于附录A中要求的数据层;●属性内容:应包含但不限于附录B要求的属性内容;●附件信息:相关数据说明、本地数据处理细则等。
5数据处理总则5.1 数据源数据融合的数据源主要包括各级节点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电子地图数据等)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不同比例尺DLG数据、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等),也可以含有来自企业及其他专业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或专题数据等。
5.2 基本原则数据融合时,通过对参与融合不同精度、不同模型地理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从中选取表达准确、现势性好、精度高、内容全的要素进行合并,并对合并后的结果进行几何拓扑、空间关系与逻辑一致性处理,使融合后的地理信息数据在现势性、准确性、丰富性等方面达到最优。
遥感影像数据依据空间覆盖范围、影像时相、空间分辨率和影像质量等因素,从数据源中择优选用。
数据融合处理的总体原则是:(1)平面位置精度要求:需要融合的不同来源的数据平面位置精度不一致时,原则上以精度高的数据为准。
(2)数据几何表达精细度要求:需要融合的不同来源的数据几何表达精细度不一致时,以精细度高的数据为准。
(3)数据现势性要求:需要融合的不同来源的数据现势性不一致时,以现势性高的数据为准。
(4)属性取值要求:不同数据源中同名地物要素的相同属性项取值不一致时,依据现势性、准确性等进行一致性处理。
(5)空间关系与逻辑一致性要求:融合后的成果数据要素空间关系正确,各类信息逻辑一致。
(6)数据内容要求:融合处理时应利用不同数据源的信息进行要素增补,融合后的成果数据应尽可能完整保留数据源中的相关信息。
6技术流程与分类处理要求6.1 技术流程数据融合的参考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融合技术流程(1)坐标系转换:如果数据源的坐标系统不一致,应首先进行坐标系统转换,使得数据源可以在统一的空间基准下准确套合。
经过坐标系统转换的数据源在平面位置上仍存在较大误差时,有必要依据精度较高的数据源对精度较低数据源进行几何纠正。
(2)要素分层提取:通过对不同数据源中的同类要素进行分析比对,依据现势性好、几何表达精确度高、平面位置准、信息内容丰富等原则进行。
要素分层提取时要特别注意对同名地物的处理,同名地物的选择一般从现势性、几何表达精细度、平面位置等方面考虑。
(3)要素分层合并:对提取出的要素,进行分层合并。
(4)属性结构规整:进行属性结构的规整。
(5)图形几何处理:依据现势性、要素空间关系等,进行图形几何处理。
(6)空间关系处理:处理要素间的空间关系,保证同类要素或不同要素间空间关系的合理性与逻辑一致性。
(7)数据接边处理:如融合处理分区域或图幅进行,还应进行不同分区或图幅间的属性与几何接边处理。
(8)质量检查:对融合后成果数据的质量进行检查。
6.2 分类处理要求在遵循5.2节所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按照以下处理要求,分别对道路、铁路、水系、居民地、境界与政区及地名地址与兴趣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
6.2.1道路数据处理要求(1)道路数据应以道路中心线或车道中心线表达,并构成符合实际连通情况的道路网络。
(2)道路数据处理时以主节点路网数据为本底,保持导航路网模型,依据现势性、数据精确度、空间关系合理性等进行融合处理,融合后的路网数据应保持拓扑关系正确。
(3)不同数据源中的同名道路要素处理时,优先选用主节点的导航路网数据,若导航路网数据有误、现势性较差或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房屋、河流等要素产生严重冲突时,按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其几何形状与位置进行编辑。
编辑时应注意勿破坏路网连通拓扑。
图2为道路要素处理示例,红色实线代表导航路网数据,黑色实线和灰色方框分别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道路和房屋。
可以看出,两类数据叠加后,导航路网数据中的A 路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房屋产生了严重冲突。
这种情况下,通过编辑移动导航路网进行融合处理。
图 2 道路要素处理示例(4)一般情况下,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道路要素内容较为丰富,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道路数据进行增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增补的道路与导航路网融合时,要严格按GB/T 19711-2005正确处理路网几何拓扑。
内业无法准确判断道路网络连通关系的,应进行外业调绘。
确无条件的,应保持导航路网原有连通拓扑,新增道路不与其在几何上进行拓扑关联,以避免破坏导航路网模型。
利用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增补辅路或匝道时,应严格按GB/T 20268-2006采集要求进行处理。
如图2所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道路数据内容较为丰富,融合处理时要增补信息内容(即B 路),同时要处理B 路与A 路间的道路连通拓扑关系。
实在无条件处理的,B 路与A 路相交处不打断,保持原有拓扑信息。
(5)按照附录B 的要求对道路数据的属性结构进行规整,若数据源中包含附录B 未涵盖的属性项,应予以保留。
属性规整时,主要对字段名称和类型进行规范化处理,数据源的属性值完整保留即可。
如果对道路网络的连通拓扑进行了处理,还应补充上下行等交通流信息,有关属性值按附录C 进行填写。
6.2.2 铁路数据处理要求(1)铁路数据以铁路中心线表达,并尽可能构成铁路路网。
(2) 铁路数据处理时,如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含有站线等详细信息,应予以保留,并在成果数据中表达。
(3)按照附录B 的要求对铁路数据的属性结构进行规整,若数据源中包含融合前 融合后A附录B未涵盖的属性项,应予以保留。
属性规整时,主要对字段名称和类型进行规范化处理,数据源的属性值完整保留即可。
6.2.3水系数据处理要求(1)水系数据主要以线或面表达,有条件采集面状水系骨架线的,应采集骨架线、赋骨架线分类代码,并与线状河流构成河网。
(2)水系数据处理时,以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本底,充分结合各类数据源,保持水系数据的信息完整,不应出现河流在桥梁处断开、线状河与面状河不相接等情况。
(3)按照附录B的要求对水系数据的属性结构进行规整,若数据源中包含附录B未涵盖的属性项,应予以保留。
属性规整时,主要对字段名称和类型进行规范化处理,数据源的属性值完整保留即可。
6.2.4居民地数据处理要求(1)居民地数据以面表达,主要表达房屋、构建筑物或街区等信息。
(2)居民地数据处理时,以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本底,充分结合各类数据源,尽可能详细地表示出单幢房屋或独立构建筑物等信息。
城市大比例尺数据中的门、廊、楼梯等与房屋或构建筑物关系密切的,应予以保留,并合理表达。
(3)按照附录B的要求对居民地数据的属性结构进行规整,若数据源中包含附录B未涵盖的属性项,应予以保留。
属性规整时,主要对字段名称和类型进行规范化处理,数据源的属性值完整保留即可。
6.2.5境界与政区数据处理要求(1)境界数据以线表达,政区数据以面表达。
(2)境界与政区数据处理时,省、地、县、乡级界或村界以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准进行融合。
融合时要处理好各等级界线的拓扑关系,沿海省应完整表达海上界线信息。
(3)融合后的境界数据与政区数据应保持境界的完全一致。
(4)按照附录B的要求对境界与政区数据的属性结构进行规整,若数据源中包含附录B未涵盖的属性项,应予以保留。
属性规整时,主要对字段名称和类型进行规范化处理,数据源的属性值完整保留即可。
6.2.6绿地数据处理要求(1)绿地数据主要以面表达,如大比例尺数据中有行道树的,也可以点表达。
绿地数据主要表示城市绿地、公园、道路或立交桥绿化等信息。
(2)绿地数据处理时,综合使用数据源中的各类信息。
如果大比例尺数据中以绿地形式表达了车道隔离带等信息,应与路网数据进行空间关系判断,保证逻辑合理。
采用大比例尺数据中的行道树等信息时,也应按此原则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