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

合集下载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好小伙布朗》的形象建构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好小伙布朗》的形象建构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好小伙布朗》的形象建构霍桑的创作十分注重读者的参与,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出发对《好小伙布朗》进行分析后发现,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布朗时有意通过意义未定与空白使读者对布朗的形象进行解读和体验,其中所体现的引导性与隐蔽性更促使读者主动进行思考与想象,进而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一、前言一直以来,文学批评家们都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只与主动创作的作者有关,而与被动阅读的读者没有关系。

然而,随着接受理论的出现,读者逐渐被放在了与作者和文本同样的高度,即文学研究开始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

本文以美国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为例,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好小伙布朗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欣赏该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新的路径。

二、文献综述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形成之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心理以及宗教观念等方面对《好小伙布朗》进行了深入分析。

徐海香在分析霍桑本人的思想及创作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好小伙布朗这一角色的塑造旨在探讨人性的善恶。

而钟毅通过解读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反复出现的色彩以及森林等意象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即霍桑运用象征手法的目的在于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杨少华则借助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理论指出,主人公布朗的悲惨命运是其过分热衷和沉迷于人格面具的结果。

李世强则从文本着手,认为小说呈现的是霍桑本人矛盾的宗教观。

除此之外,国外学者的分析也丰富了学界对这部小说的研究。

Hubert从原型神话批判的角度入手,认为浮士德就是布朗的原型并分析了二者的紧密联系。

而Joan则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深入解读了文中出现的多重符号。

虽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好小伙布朗》这部短篇小说进行了分析,但它们的重点仍是作者和文本,很少或者没有考虑读者在文学作品存在中发挥的作用。

简言之,就这部小说而言,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读的文献仍然很少。

三、读者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关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这一点,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文学作品并非恒定不变的客体,在面向未来时它拥有无限开放的意义呈现过程,即文学作品是一种历史性存在,而决定这种历史性存在的关键在于读者的理解。

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

Hபைடு நூலகம்storical Development
RRC emerges as a form of literary analysis in the 1970s, and remains a powerful force in the academy. However, critics have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texts.
1.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reader as Passive Agent. Looks at the effect of the literary work on the reader or audience.
Rhetorical Criticism-- One of the earliest forms of language stud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e study of how language (written and spoken) shapes or affects readers/audience. Looks at techniques for moving or persuading an audience or reader.
读 者 反 应 批 评 (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 / 接 受 理 论 (Reception Theory) 或 接 受 美 学 ( Reception Aesthetics)
2013-10
M·H·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在《镜与灯》 (The Mirror and Lamp, 1953)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 批评四大要素的理论。 世界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忽视作者意图
这两种理论过于关注读者的反应和接受过程,有时可能忽视作者的创作 意图和作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导致解读的片面性和偏离原意。
03
文化与历史背景影响
读者的反应和接受受到其所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和历史
背景下的读者可能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增加了理论的复杂
性。
实践中困难与争议
读者反应的测量与评估
如何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评估读者的反应是一个具有挑战 性的问题,不同读者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和程度,难以 进行量化分析。
批评标准的主观性 由于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的主观性和个体性, 导致批评标准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使得作品评价缺乏客观 性和一致性。
教育应用的困难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 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读者角色与地位
读者角色
在接受理论中,读者被视为阅读的主体,是文本意义生成的积极参与者。读者的 个人经验、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
读者地位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读者不 仅是文本的接受者,更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和完成者。读者的反馈和参与是文本 意义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总结与展望:接受理论和读 者反应批评发展趋势预测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进一步挖掘接受理论和读者反 应批评的理论内涵,完善理论
体系。
拓展研究领域
将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应 用于更多文学类型和文化现象 的研究中。
跨学科研究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开拓新 的研究视角。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1. 哲学背景: 1)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所谓“回到 事物本身”,并不是指回到我们经验中的客观事物本身, 相反,胡塞尔恰恰认为,经验事实是不可靠的。 回到事物自身,首先必须排除对客体的自然态度,将超 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放进“括号”里,以便使外部世 界变成我们自身意识的内容,在纯意识中把握“纯粹现 象”,把握“意向性客体”。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尧斯与伊塞尔: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 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 代在联邦德国展开对文学割裂社会历史的批评, 形成了这一理论。60年代的文学挑战了已有的 文学形式,提高了读者的介入力度。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在伽达默尔看来,传统并不是人们应该加 以克服的消极的东西,而是理解和阐释不可缺 少的前提。不管愿意与否,传统都存在于我们 的意识之中,成为理解的先决条件和先行结构。 即使是宣称彻底反传统的人也无法抛弃传统, 而只能在接受传统的前提下审视传统。
2、理解的创造性 理解又不是对传统的复制,除了继承 以外,理解还有对传统进行批判、改造和 发展的性质。因此,理解又不是一种被动 的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活动, 它本身便包含了创造的因素。理解在本质 上是创造意义的活动。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的具体运用

(一)发现空白 (二)研究接受史
(一)发现空白
发现空白的阅读要求把文本中的空白上 升为阅读的主要关注对象,读者应有意识地 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充分体味文本中那些 沉默的因素,分析空白在文本结构和技巧中 的作用,用想象和理智去参与文本的创作。
1、省略中的空白
‚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 ……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 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 《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
伊瑟尔的“空白”理论
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 有交流的必要;
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
暗含读者
”在这一概念中,存在着两个基 本的、相互关联的方面:作为文本结 构的读者角色,与作为结构化行为的 读者角色。”


(一)姚斯的文学史观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 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的 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 史的又一种力量。文学作 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其接受 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 的。” ——姚斯
姚斯的文学史观
文学作品的存在史就是作品与接 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美学和历史的沟通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概要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概要

文学文本 和 文学作品
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 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 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 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 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 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 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 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 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 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 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沃尔夫冈·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 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 英文系教授。
2
代 表 人 物
其主要文论著作有: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1972) 《阅读行为》(The Act of Reading, 1976) 《阅r-response Theory and Criticism
Li Zhujun
Content
· 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 接受理论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的意义和局限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接受理论、 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 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产生于联邦德国南 部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
康斯坦茨学派: 1960年代, 5位德国学者聚集在德国南部新建的 康斯坦茨大学提出了接受美学。 代表人物: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运用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运用

翻译与教学 、小说、戏 剧、诗歌等 方面
翻译与教学 、小说、戏 剧领域
1.姚斯的“ 期待视野” 、“审美经 验”
2.伊瑟尔的 “召唤结构 ”中的“空 白”、“意 义未定性” 、费什的“
1.阅读 2.交谈 3.讨论 4.自由辩 论
5.创造性 写作 6.角色扮 演等等。
读者反应批评在戏剧教学中的运用
对《华伦夫人的职业》的教学
对象
解读 方式
《华 伦夫 人的 职业 》
讨论 、角 色扮 演
理论
1.伊瑟尔:读者在 意义创造的过程中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审美客体的建 构只有通过读者一 方的认识才能完成 ;隐含读者。
2.霍兰德:注重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的心 理研究,从自我心 理学角度探究读者 的反应。
3.费希:“感受文
效果
1.提高了学生对文本 理解的能力还激发学 生探究文本主题的兴 趣 2.很好地鼓励学生表 达他们对作品主题的 理解及自己的思想,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 且帮助挖掘他们的潜 能
对象
《麦琪的礼 物》
故事梗概
解读方式 理论
效果
阅读
姚斯:期 待视野
这种作品的情 节和读者的期 视野间的冲突 与平衡体现了 作品的艺术价 值,完成了作 品的艺术构建 。
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故事讲述了一 对年轻夫妇为了赠送给对方圣诞礼物 而不惜放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妻子 德拉卖掉了一头秀发,丈夫吉姆卖掉 了家传的金表,虽然他们互赠的礼物 都已派不上用场,但收获却是彼此的 真爱。
麦琪的礼物
期待对象
德拉的秀发
吉姆见到礼物时兴 奋的情景
二人的幸福
者的期待
,是什么样的礼物 才能被称之为送给 耶稣般的圣贤的礼
随着作者对 德拉一头秀 发的描写, 读者对她下

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通过分析受众的反应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媒 介内容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以及媒介在特定 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
05
读者反应批评的挑战与未 来发展
理论争议与批评
理论争议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一直存在争议,其强调读者主观感受和文本 意义的不确定性,对传统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文本中心主义提出了挑战。
02
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基础
文本与语境
文本是语境的产物
文本的意义和效果受到其所处语境的影响,包 括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
语境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性
理解文本需要了解其产生的语境,否则可能产 生误解或误读。
语境对文本意义的塑造
语境不仅影响文本的意义,还与其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文本的完整意义。
文本与读者
读者的主观性
文本结构分析
研究文本的组织结构和叙事方式,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布局谋篇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读者反应
读者情感反应
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包 括对角色的同情、对情节的紧张或兴奋 等。
VS
读者认知反应
分析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过程,探究 文本如何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解读。
批评实践
跨文化批评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解读,探究文化因素对读者反应的影响。
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目录
• 读者反应批评简介 • 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基础 • 读者反应批评的方法与实践 • 读者反应批评的应用与影响 • 读者反应批评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读者反应批评案例分析
01
读者反应批评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强调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反应,关注文 本如何与读者互动并产生意义。
通过分析读者的反应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以及作品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 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第五章-读者反应批评

第五章-读者反应批评

(3)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新作品 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从矛盾(审 美脱离)到统一(通过期待视野的 改变达到新的统一)这样一个效果 历史的过程。
比如对金庸文学的评价、对朦 胧诗的评价都是这样的。
司汤达:“我的作品也许一百年以 后才会被人理解。”
如何理解文艺欣赏中 的“曲高和寡”和 “万人空巷”现象?
第三节 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特征
一、反对作者和文本中心,强调读者的中 心地位。
费什:“感受文体学”(强调读者的阅读 感受)、“意义即事件”(文学的意义是 一个发生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事件和行为)
姚斯:批判“实证论”和“形式主义”的 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历史就是读者 阅读的效果史。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李杜”评价为例。
电影中的“空白”:如表现男女亲热镜头, 镜头摇至床上,但紧接着画面又切换成别 的内容,这时观众虽没见到两人在做什么, 但可以想见他们在床上做了什么。
写意画中的“空白”:“留白”、“飞 白”。如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
三、召唤结构
1、西方理论家论“召唤结构”
英伽登:文学作品是一个“图式化”的结 构,这种充满“空白”的“图式化”结构 会对读者形成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就像 一个主体一样“邀请”读者的阅读和再创 造,使它的潜在的意义得以具体的实现。
(美)罗森布拉特:读者的阅读是一 种“二度创造”,文学文本意义的实 现有赖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
2、兴起期(50年代)
(美)沃克·吉布森:区分“现实的读者”和 “冒牌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具体阅读行为中的真正读者。
“冒牌的读者”:指作者假想的但不一定会成为 现实的读者。比如一个作家创作一个作品,他假 想他的作品的读者是农民,但最后真正的读者却 是知识分子。那么“农民”就是作者假想的“冒 牌读者”。但这里不是否定“冒牌读者”的意义, 因为假如作家在创作时没有这样一个假想的读者, 他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对象和依据了。至于他的假 想的读者是否能成为“真正的读者”,那有赖于 很多具体的现实因素。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ppt课件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ppt课件

1.接受美学:
1)伊塞尔(Wolfgang Iser,1926-2007)
伊塞尔(German literary scholar)认为,文学研 究应该充分重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文 本只提供程式化了的各方面,后者促使作品的审美 对象得以形成”。
“作品”产生于读者与文本的相遇和交流过程中, 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产物。
2)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
公认的海德格尔最出色的后继者。 《真理与方法》(1960) 他认为,对于所有历史流传物的阐释都是现在与过去的
“对话”。 两个“视界”:一个是阐释者自身的“成见”(海德格
尔的“先结构”)出发形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判断, 也称“个人视界”;另一个则是作品本身置于其中的 “历史视界”,它是文本在和历史的“对话”中构成的 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文本做出的一 系列阐释。
(批评不是去探究作者的意图,而是去感悟,去 意识作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情感,使作品得到理解和 阐释。这种阐释带有批评者主观的意识。使批评者 的主观意识与作者的相互融合,进行沟通。)
伽达默尔认为,一个文本的意义永远是相对的, 它不可能为作者的意图所穷尽,而总是由阐释 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的历史所决定。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尧斯:从文学史的角度研究文本接受问题, 强调对文学文本理解的历史性。文本的读者 阅读经验中具体化的实现过程。
伊塞尔:从具体的阅读活动入手,强调文本 与读者在阅读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斯坦利·费什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

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赫伯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沃尔夫冈·伊塞尔:接受美学。 60年代后期,在德国康斯坦泽学派,从事接受 美学和效果美学的研究。
尧斯:《文学史作为想文学理论的挑战》 (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解构》(1970)
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
二、主旨
不相信作者,不相信文本,不相信客观的确定性 (No belief in the author, no belief in the text, no belief in the objective certainty);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是一种现代唯心主义哲学, 在方法上是理想主义的。一方面,它要维护 一个可知的世界,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恒定 本质;另一方面又否定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强调主体在认识过 程中的中心地位,把人变成了先验主体。
2)狄尔泰(德国历史主义学者家,1833-1911)
建立在人类自身历史中按历史过程的偶然性和可变性来 理解人的哲学;
读者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三、与接受理论相关的观点
1)艾柯(Umberto Eco,Italian novelist and semiotician, literary critic, 1932):
《读者的作用》The Role of the Reader (1979) “开敞的文本”:Some texts are open,
在科学研究中,“事实”依赖于参照系,观察者 将参照系带入客观的理解之中。 (the explanation of Gestalt psychology)
在观察认识的过程中,观察者是主动的而不是被 动的。(The perceiver is active not passive in the act of perception.)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运用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运用

谢谢大家!
解读 对象 方式
理论
1.伊瑟尔:读者在 意义创造的过程中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审美客体的建 构只有通过读者一 方的认识才能完成 ;隐含读者。 2.霍兰德:注重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的心 理研究,从自我心 理学角度探究读者 的反应。 3.费希:“感受文
效果
《华 伦夫 人的 职业 》召唤结 构 (不确 定性、 空白)
效果
这些空白向读者发 出召唤吸引读者去想象 和思考,从而填充空白 或阅读过程,实现作品 文学意义的实现,也正 是这种缺失的环节为读 者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使文本意义丰富 成为可能。
《没有完的 故事》
阅读
故事梗概
在百货公司上班的姑娘达尔西紧靠微薄 的收入生活,在有机会接触到大阔佬而必 须放弃自己人格的时候,主人公的内心展 开了复杂的斗争。
故事梗概
《华伦夫人的职业》讲述了华伦夫人过去因为经济 困难而成为妓女。她的女儿,韦微•华伦从小在各个 国外的学校受教育而长大,在剑桥大学获得学位后回 国,对母亲靠这一职业赚钱培养她这一情况一无所知 。韦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比母亲要高,这便引发了 母女间的裂缝。故事的结局有些悲凉,母女俩俩分离 。故事中充满机智诙谐的对话,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 物,尽管该故事以十九世纪为背景,故事所表现的正 派的生活方式与为达目的而选择堕落的斗争这一主题 到今天仍能引起共鸣。
二人的幸福
随着作者对 德拉一头秀 发的描写, 读者对她下 一步的行动 产生了新的 期待。
当二人因为这 两件暂时已用 不上的礼物而 感到幸福时, 读者的期待视 野也和作品形 成了最终的融 合,这时读者 的情感得到满 足。
结论
在体会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底层小 人物心酸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真 挚的情感,而整个故事的发展也在读者 期待视野里确定!改变!再确定的过程中 形成了。

读者批评理论原始版

读者批评理论原始版
37
2、接受美学研究对象 文学接受理论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 受活动中的作用,将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 中心地位。它试图在对读者接受过程的研 究中,把握艺术经验在社会历史意义上的 规定性,探求文学艺术价值实现的途径, 由此沟通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38
3、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及奠基之作: (1)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45
③期待视野类型 1)个人期待视野: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 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2)社会(公共)期待视野:是指由众多读者 的个人期待视野重合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 同性的期待视野。
46
④ 动态的“期待视野”: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 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 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 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 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 往的审美经验。
第五章 读者批评理论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 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 见宫闱秘事。”
2
3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
4
5
第五章
读者批评理论
Reader-oriented Criticism
6
读者批评理论 Reader-oriented Criticism
23
阐释学批评
伽达默尔(1900-2002) 当代阐释学的集大成者, 德国哲学。
2影响
(1)德国哲学家朗贝尔特(1728—1777)在《新工
具》一书叫做《现象学或关于假象的学说》。 “现象学”的目的在于“系统化假象的种类,借以 避免错误,认识真理。”认为假象还不是错误,假象 中混杂着真理和错误,因此假象也不纯全是主观的。 朗贝尔特虽首先提出“现象学”这个名词,但他的现 象学只是“假象学”,还不是显现真理、显现本质的 现象学。

文学课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探究——以《生死场》为例

文学课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探究——以《生死场》为例

一、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主要特征以及文学课中的重要作用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主要特征是:开拓出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即:读者、阅读过程、反应、接受、交流等;研究的重点是实际的读者在确定文学的意义方面所起的作用,阅读习惯和文本阐释之间的关系等;文学作品自身的地位问题,阅读文学作品不是被动和孤立的,而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缺乏阅读,文学作品就处于未完成状态。

面对一部作品,读者和作者的地位是等同的,可以说是共同的创作者,文学作品是通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来实现的。

伽达默尔说:“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从未被其作者的意图所穷尽;当作品从某一文化和历史环境转移到另一文化历史环境时,人们可能会从作品中抽出新的意义来,这些意义也许从未被其作者或同时代读者遇见到。

”中文系的学生学习文学时,不能将作品的意义孤立在文学作品内部,应该全方位的、科学的把握研究对象。

所以对于文学课来说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二、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文学课上的实际应用接下来以萧红《生死场》为例展示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文学课上的实际应用。

(一)文学史更应该是一部接受史姚斯认为“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与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证实。

”基于上述的观点,需要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找相关的文学史书籍,以及参考文献,供课堂使用。

以萧红的《生死场》为例,备课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把能找到的文学史书籍全部找到,以年代分类,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前提下文学界对于萧红作家本人,以及她的作品《生死场》的看法均不相同。

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别说知网上查看学者(即学者作为读者身份来研究萧红和其作品)在不同时期对于萧红以及《生死场》的研究评价。

例如,在五十年代的研究中,学者在研究鲁迅的时候提及到了萧红和生死场,没有针对萧红做过多的研究。

七十年代中,同样也是研究鲁迅的文章居多,提及到鲁迅与萧红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因而有待读者 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伊瑟尔在 描述这种文本特点时引进了“隐在的读者” 的概念。揭示出读者内在与文本的特征。
隐在的读者
• 所谓“隐在读者”包括作为文本结构的读者和作为 构造活动的读者两个角色。前者从文本给定的视野 观察文本世界,进行陌生文本的具体化;后者在阅 读过程中形成一个心理意象系列,与文本的视野相 遇并被吸引到文本的世界中。这两个读者角色共同 构成一个由文本引起、 读者响应的结构组成的网 络,这也表明文学是文本预设、读者能动完成的交 流活动。 • 它既指“文本的结构”( textural structure ), 也指“结构的活动”(structured act) • “文本的隐在读者”是完全按照“文本的召唤结构” 的召唤去阅读的读者。因此, 这是一种“超验读 者”、“理想读者”或“现象学读者”,他意味着 文本之中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然而实际读者 的阅读只是相当于隐在读者的“实现”。
沃尔夫冈·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 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 英文系教授。
2
代 表 人 物
其主要文论著作有: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1972) 《阅读行为》(The Act of Reading, 1976) 《阅读活动的现象学研究》(1977)
必须把“叙述对象”与现实的读者区分开; 必须把“假想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区分开。 现实的读者:指那些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环境中的实实在在的 人,他们以多种方式阅读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 两个特征:其一,他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在每一历史时刻他们也绝不是同样的。
4
代 表 人 物
斯坦利·费什 (Stanley Fish) 美国著名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和法律学者, 当代读者反应批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以读者为中心,“回归读者”。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反 应,注重对于读者阅读活动的考察,倡导以分析读者阅读 过程的感受和反应为主的批评方法。 从本质上讲,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属于批判领域的范畴。是 建立在美学、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相关领域或学基础 之上的,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新的诠释,同时也是文本意义 诠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从多种理论出发来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由于它强调 阅读过程的能动反应,所以它打破了对作品社会效果的传 统看法,不再承认作品的社会效果是作品本身的作用。 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成员很多,并无严密的组织,观点也不 尽一致,其中观点比较系统、影响也较大的是美国批评家 费什和卡勒。 读者反应批评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 Why do we read and what are the deepest sources of our engagement of literature? What does reading have to do with the life of psyche, or the imagination, or our discursive practice? What happens -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cognitively or psychologically – during the reading process?”(Freund, 5-6.)
“虚拟的读者”:指的是作者心目中的读者。写作时,作 者会想象什么样的人读他的作品,并根据这种想象来展开 叙述、调整语言。 “理想的读者”:指有洞察力的读者。这与卡特的“有能 力的读者”具有一致性,卡勒提出读者具备一定文学性。 这类读者可以理解作者的每一个意图,每一个含义或者说 达到对作品全面彻底的理解。
接受美学的两大方向: “接受研究”与“反应研究”
“接受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 “反应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沃尔夫冈·伊瑟尔。 姚斯和伊瑟尔虽然都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两人的 研究领域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代表了接受美学内部 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姚斯关注的是“接受研究”,即对 文学接受现象的历史演变的考察;而伊瑟尔则把文学文本 视为一种“召唤结构”、“启示结构”,这种结构诱发了 读者反应的潜能。调动读者与文本进行交流,做出具有个 性的阐释。接受研究强调的是社会学-历史学的方法,而 反应研究采用的是现象学的文本分析方法。
注: ①罗曼·英伽登 Roman Ingarden波兰哲学家、文艺美学家《文学的艺术作品》 ②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 德国哲学家《真理与方法》
① ②
接受理论研究的三个领域:
处于潜势的文本 阅读中的文本(即文本与读者的交流过程) 文本的传达结构(即文本与读者发生相互作用的条件)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统一于作品与读者双向作用的考 察,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康斯坦茨学派: 1960年代, 5位德国学者聚集在德国南部新建的 康斯坦茨大学提出了接受美学。 代表人物: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是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接受美学与阐释学不 同的是,它不再只是关注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 ------ 马新国 ※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联邦德国 的一个美学学派,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 姚斯在1967年提出。 ※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强调读者或者阅读行为在阐释文本问题上的作用, 认为在文学阐释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文本,而是 读者。 ※ 这种批评理论寻求阅读文学活动的理论化,探 讨其动力机制,界定阅读文学活动的因素,分析针 对具体文本的阅读活动的机理。
——周宁,金元浦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出于美国文学批评, 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它 包括60年代以来的现象学意识批评、阐释学批评 、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解构 主义和接受理论。
读者反应批评也被用来专指受德国接受理论影响 的英美读者反应批评。但与德国及欧洲范围内的 文学接受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比,更加强调读者作用,注重对 与读者阅读活动的考察,倡导以分析读者阅读过 程的感受和反应为主的批评方法,被认为是文学 接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读书的人就是读者。 叙述的对象 假想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
谁是读者?
“叙述者”和“叙述对象”; 叙述者可以根据各种情况来规定叙述对象; 实际的读者与叙述对象不可能完全一致。
由于研究重心和方法不同,文论学家提出的读者定义也不 尽相同。包括: 伊瑟尔的“隐在的读者”、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卡 特的“有能力的读者”等。 教材中涉及“虚拟的读者”、“理想的读者”,作者或者 出版商假定的可以读到文本的社会群体,即假想的读者。
文学文本 和 文学作品
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 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 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 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 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 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 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 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 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 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 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读者反应理论和批评
Reader-response Theory and Criticism
Li Zhujun
Content
· 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 接受理论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的意义和局限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接受理论、 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 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产生于联邦德国南 部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
伊瑟尔对文本以及读者阅读行为的研究始终体现着现象学的 基本方法和精神, 他关注的是超验的、内在于文本之中的阅 读条件,他的阅读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现象学的文本理论。 他和姚斯在各自接受美学的独特维度上做出了各自重要的学 术贡献。
伊瑟尔极力避免的就是外在于作品的任何一个固定的视点,这 样只会造成对作品的歪曲。阅读视点是内在的、从作品的内部 产生的。任何阅读都离不开时间,离不开历史与未来之间的调 节,离不开视野的改变和对文学事件的重新解释。阅读经验是 一种形象创造活动,不同读者的阅读,同一读者不同时间的阅 读,创造出的形象也是不同的,无所谓准确或误差。
主要内容
1. 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 ,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2. 研究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 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 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对读者发生影响。 3. 接受美学研究者认为,文学阅读是人类各种活动中的一种,象其 他活动一样,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由它的对象,即文 学作品决定的,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赋予阅读活动以特殊性。 4. 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个人接受活动的各种因素。社会接受是作品 到达读者手中的必经途径。个人的处境也影响读者阅读的过程和 结果。总之,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在意识和下意识中 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的接受活动。
主要论著: 《罪恶令人震惊:“失乐园里的读者”》 (Surprised by Sin:The Reader in "Parardise Lost",1967) 《这门课里有没有文本?介绍团体的权威》 (Is There a Text iin This 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1980) 《顺其自然:变化、修辞以及文学和法学 研究中的理论实践》 (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Change,Rhetoric,and the Practice of Theory in Literary and Legal Studies,1989) 《原则的麻烦》 (The Trouble with Principle,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