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公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编辑:张季鸾( 年回国后, 总编辑:张季鸾(1911年回国后,曾先后在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 年回国后 曾先后在同盟会(国民党) 上海《民立报》 北京《民立报》 上海《民信日报》任编辑、总编辑, 上海《民立报》、北京《民立报》、上海《民信日报》任编辑、总编辑, 但多变的政治风云使这些与资产阶级党派利益紧紧相关的报纸连连关闭, 但多变的政治风云使这些与资产阶级党派利益紧紧相关的报纸连连关闭, 张季鸾此期间在报界虽已崭露头角,但终无回天之力。 年以后, 张季鸾此期间在报界虽已崭露头角,但终无回天之力。1916年以后,他 年以后 又先后出任政学会机关报北京《中华新报》 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 又先后出任政学会机关报北京《中华新报》、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 此时,张季鸾在报界已颇有些名望,然或是政治上受迫害, 此时,张季鸾在报界已颇有些名望,然或是政治上受迫害,或是政党政 学会自身在政治上的失势,其机关报也终究被查封,或自行停刊。 学会自身在政治上的失势,其机关报也终究被查封,或自行停刊。
• (二)警告国民党“莫失尽人心”
• (三)警告共产党“勿以兵争”
• (四)警告苏联:“撤出东北”
关于“自由言论”的社评
• 在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的皇权政治、儒家的“讳”的道德 律、残酷的思想专制,三重枷锁自然使得新闻言论自由无 从产生,中国的古代报纸只是一种宣达皇权的官文书,而 不是揭载舆论的新闻纸。中国之有近代报纸,始自清末, 然在满清帝制下,固然也无自由言论。入民国后,政治未 上轨道,连年内乱,也未曾有过新闻言论自由。“在这种 情况下,所以中国报纸实是一种畸形的存在,所以较重要 的报纸大都设在外国保护的租界内,因此也就形成了中国 报纸的畸形自由,在租借内的报纸,只要不侵犯外国人, 就可以随意批评以至谩骂政府、官吏及个人,而非国家法 律所能干涉。”社评认为:“那看起来很自由,而实际上 是一种非常变态的现象。”现在政府取消新闻检查了,很 希望从此以后,中国新闻界获得真正的新闻自由。
第十六章: 呼吁、警告、声嘶力竭 迷惘、烦闷、苦寻出路
• 一、抗战胜利后的新闻言论
• 在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前近一年的时间内,主要矛盾集中表现在:胜 利果实是一家独占,还是两家分享?是要真正和平,还是搞假和平真 内战?在此形势下,《大公报》这张对蒋介石政府“小批评大帮忙” 的报纸,其新闻与言论如何呢? • (一)主张和平息战,反对武力解决(瞩望“重庆谈判”:蒋介石邀 请毛泽东前来谈判,其意图是很明显的:既可抓住“和平”这面大旗, 在政治上争取主动,又可以利用谈判赢得时间,抢夺抗战果实,并做 好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 • 而《大公报》却不知道蒋的真实想法。原因:1,邀请毛泽东来渝谈 判是《大公报》的一贯主张。2,对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前来谈判一 事,在重庆新闻界知道最早,在社评中论及此事也最早。3,《大公 报》最关注这场谈判的成败。

•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薄弱,中国近现代报刊 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救亡图存的政治斗争的产 物。
• 一般来说,论政必参政,或者先“论政”,后参政,或者” 论政“、”参政“同步进行,因而,中国近代报刊的主体 既可以说是”文人办报”,又可以说是党人办报。康有为、 梁启超、严复、唐才常、谭嗣同、康广仁、孙中山、章太 炎、宋教仁、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廖仲恺、于右任、 詹大悲等人,他们既是文人,又是政治家,他们办报即使 论政,又是参政,他们即使某个报刊的创办人、主持人, 又是某个政治团体(政党)的领导人,某个地区政治运动 的策划者、指挥者。他们利用手中的报刊,宣传政治主张、 组织政治队伍、指挥政治运动。一旦政治目的达到,他们 便立即从报界进入政界,他们手中的报纸或者消亡,或者 随着他们一道成为统治阶级的喉舌。这是中国绝大多数近 现代政论报刊的情况。而自始至终保持民间独立地位,自 始至终只是个文化机关,自始至终只论政不参政的报纸, 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恐怕别无二家。 • 所以说,《大公报》是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报纸。
新记《大公报》的特殊历史地位
• • 《大公报》从1902年英敛之创办至1949年,除极短的一段时间外,几乎完全保持着 “文人办报”的形象。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有着议政的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即使是平头布衣, 三五相聚,话题多为朝政国事。一些开明的统治者,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出发,往 往也听听群众的议论。正如郑观应在《日报》中所说:“古之时,谤有木,谏有鼓, 善有旌。太史风采,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中国人爱议政,中国文人更爱议政。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文人历来有一种深沉 的历史责任感,中国文坛历来洋溢着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弘大气象。 强烈的政治意识是中国式的文人传统。中国文人的政治意识在于为国家、为民族、为 人民。他们希望国家富强、政治清明、人民幸福,而又把这一切寄托在最高统治者身 上。中国文人的这种正统观念又决定了他们实现政治抱负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 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帮助皇帝管理好他的“家”,即 使为人民治理好自己的国;二是“文人论政”,以“言论报国”,一些在野的文人, 通过写诗作文,讽喻朝政,继而有书院议政(宋朝),结社议政(明朝)。不同时代, 文人论政有不同的形式,在近现代,文人论政最有效、最成功的形式就是报刊论政
创办者
出资人:吴鼎昌(吴鼎昌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沉浮于财、政两界, 出资人:吴鼎昌(吴鼎昌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沉浮于财、政两界,多年的 政治风云是他既懂得了掌握一份报纸对于赢得政治资本的重要性, 政治风云是他既懂得了掌握一份报纸对于赢得政治资本的重要性,又懂 得办好一份有影响有地位的报纸需要具备的一些必要条件: 得办好一份有影响有地位的报纸需要具备的一些必要条件:以为须有独 立资本,集中人才,全力为之,方可成功。 立资本,集中人才,全力为之,方可成功。) 经理人:胡政之( 年进入共和党机关报《 经理人:胡政之(1913年进入共和党机关报《大共和日报》,1916年任安 年进入共和党机关报 大共和日报》 年任安 福系机关报《大公报》经理兼主笔, 年又出任以安福系为主体的奉、 福系机关报《大公报》经理兼主笔,1921年又出任以安福系为主体的奉、 年又出任以安福系为主体的奉 孙临时联盟的宣传机关“国闻通讯社”总编辑。虽然他是新闻多面手, 孙临时联盟的宣传机关“国闻通讯社”总编辑。虽然他是新闻多面手, 编辑、经营都很精通,但终究不能挽救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没落命运。) 编辑、经营都很精通,但终究不能挽救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没落命运。)
读书摘要与随想
刘从容的大学
新记《大公报》史稿
• 作者:吴廷俊
• • • • 新记《大公报》的特殊历史地位 四不办报方针 创办者 1941年《大公报》荣获美国米苏里新闻奖
四不办报方针
不党: 不党: 不卖: 不卖:
易。 党非可鄙之辞。各国皆有党,亦皆有党报。不党云者, 党非可鄙之辞。各国皆有党,亦皆有党报。不党云者, 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 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
为报界成熟之标志
• 报纸主张 • (一)对于政治。假若报纸不谈政事,尽是豆棚闲话,尚 复成何舆论?报纸对于政治,宜具有一种鉴别之眼光。本 报今天一空成见,对于政治之评判,一以行政之善不善为 标准。 • (二)对于社会。本报今后,当尽力于社会教育、福利事 业的发展。 • (三)对于外交。本报对于外交之记载,尤当鉴定平衡, 各无偏徇。 • (四)对于同业。本报以后对于同业,惟注意于群策群力, 互资进步,绝不留丝毫旧嫌,以作文化之障碍。 • “四不”方针的形成不仅是《大公报》发展的里程碑,而 且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报界走向成熟的标志。
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 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
不私: 不私: 不盲: 不盲:
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 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
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 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
• •
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板报方针, 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为党派私利争吵不休 的堕落的资产阶级政党报纸,否定了以金 钱为目的奴才报纸,同时也以其具体的积 极的内涵区别于商业性质报纸的“经济独 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板报方针。所 以“四不”方针的提出不仅在实践中促进 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且是中国资产 阶级新闻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中国报 界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四章: 第四章:续刊二年信誉著 成功之本在“四不” 成功之本在“四不”
• 办报,资金重要、组织重要、文章重要、 工作态度和事业心也很重要,但报纸的办 报方针更重要Fra Baidu bibliotek • 新记《大公报》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提 出了一个“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 办报方针。 • 明确地提出“四不”板报方针,认真的贯 彻“四不”办报方针,是新记《大公报》 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