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
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此书流传颇久,到宋代吴棫、朱熹等对它有过怀疑,明代梅竟直斥其伪书。
●7.今文三家诗
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秦焚书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
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8.“春秋笔法”
孔子修订《春秋》时的表达方法,又叫“微言大义”。指从儒家思想出发,以定名分等级为标准,尊王攘夷,维护周王朝的大一统,往往以曲笔表明自己的爱憎,通过遣词造句,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是孔子删修《春秋》所运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意在“寓褒贬,别善恶”;并且做到“微而显”,“志如晦”,“婉而成章”,因而,字字寓褒贬,后世学者应从它的字里行间去搜寻微言大义。
●9.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隋唐以后,《左传》独盛,另外两书日渐衰落。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现代人读《春秋》,必读此三传。《春秋》语言晦涩难懂,如不读此三传,难以明其要义。但谨记不可独信一家之言,需三者综合考虑方可。
●10.“史记三家注”
注解史记的著作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
记音义》的基础上,南朝宋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11.史志目录
史志目录是指正史、国史中的艺文志及各种补史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也是第一部正史目录。在正史中,还有五部史书有《艺文志》或《经篇志》,即:《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这五部正史目录,以《隋书·经籍志》影响最大。史志目录除上述几种以外,《清史稿·艺文志》亦属史志目录。考竟源流,故历代学者,颇为重视,详加研究,并为缺少《艺文志》或《经籍志》的正史,补作《艺文志》49种,使许多书籍,得以考见。
12.正史典志体(典志)史书
典志体史书是历史编撰学研究的十分重要的史书体裁,是中国古典文献中专门分类汇辑与论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典章制度的书籍,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杜佑的《通典》创立典志体,后有南宋郑樵的《通志》。
13.史通
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史通》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专著。《史通》包括内篇39篇、外篇13篇,全书今存49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该书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
12.目录和目录学
“目录”的本意是指一种书籍的“篇目”和“叙录”。“篇目”就是这一书籍的各篇题目,“叙录”就是它的内容提要。
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就是目录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关于目录学的作用,史上诸多学者给予了简洁的概括:目录之学,学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