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4a7c5a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d.png)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导语: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生平经历】家世背景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
自杜审言至其父杜闲,再到杜甫,杜氏在巩县已是四代八十五年。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杜甫的简介资料简单
![杜甫的简介资料简单](https://img.taocdn.com/s3/m/8fefb32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f.png)
杜甫的简介资料简单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扣人心弦,深刻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关于杜甫的简介资料,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位杰出的文学巨匠。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出生在一户书香门第。
他的祖上是北朝时期的匈奴人,随后移居到了汉地。
他从小喜爱文学,十分聪明,年轻时曾经做过官员。
但是他不太喜欢官场上的权利斗争,因此没有谋求高官厚禄的机会,反而深入民间,端观社会百态,从中汲取艺术灵感。
他曾经历过病厄与贫苦,甚至一度逃亡到蜀地。
晚年的杜甫也曾经经历过唐玄宗长夜宫变的恐怖,被迫离开洛阳。
公元770年,杜甫在蜀州病逝,终年59岁。
二、杜甫的诗歌杜甫一生写下了1500余首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了大量的经典名篇。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士人风度、帝国兴衰、民生悲欢、自然美景等方方面面。
杜甫的诗篇写实而深刻,富于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通过诗歌展现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朝代更迭、战乱风云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感慨。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杜甫的风格特点杜甫的诗歌以写实、生动、感人、感悟、哀怨、深刻等特点著称。
他的诗歌流露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思想深度,而且字里行间卓见凛然的声望。
他笔下的社会群体是广泛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这些都为诗歌的力度提供了广范而丰厚的背景。
杜甫的诗不仅描述了生活的苦难,还透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在文字中既有感情的宣泄,又有思想的启示。
四、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歌风格别具一格,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他对于唐诗北方派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唐诗的发展和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杜甫笔下的灵魂状况和激情映射了当时的深层次政治社会现状,而这种诗歌风格也成为唐诗之后程式化的文艺模板。
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深刻,内容丰富,表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才华。
他的诗歌论证了历史决定论和慨叹人生的无常性,传扬出深厚人道主义情怀。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13090f1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3.png)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中,不可多得的人物”。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生平事迹杜甫生于唐代贞元二年(712年),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他的父亲杜审言也是一位文人。
杜甫自幼聪慧多才,善于诗词歌赋,十五岁时便已经娴熟于文。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
他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迁都成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生活经历十分丰富。
他曾经历贫困、疾病和被贬谪等遭遇,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成为了诗歌世界中的大家。
杜甫的文学成就在他的晚年显得尤为突出,他曾任梓州司功参军、检校太傅左庶子、成都郡丞等职,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他在唐代晚期因赋诗寄托怀抱而受到资政殿翰林孔融的赞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学巨匠。
唐代末年,杜甫病逝于成都市,享年61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激情,他的诗歌创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文学遗产。
二、诗歌作品杜甫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接地气,描绘手法独特,饱含情感和思想深刻。
诗歌作品数量达到了1500余首,代表作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等。
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杜甫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态度。
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概括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抓住自己的时机,勇敢面对现实。
三、思想体系杜甫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社会和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是他的创作核心。
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认为只有社会公正才能保证人的尊严得以实现。
他的思想主张中也反映了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视,他批评了一些士人对待文化传统的不负责任态度,并对国家文化繁荣的期许渗透在了他的作品内。
杜甫高楼意象
![杜甫高楼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375c141ade80d4d8d15a4f20.png)
(三)、高楼意象的塑造手法--虚实结合 2、虚写楼阁:以楼阁为中心组成意象群 构成这些意象群的物象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地理类:城、峡、山、崖、峰、石、江、 湖、水、浪等; 二、天文类:天、日、月、星、风、云、雨、 雾、露、烟、雪等; 三、植物类:树、柳、花、枝、松、落木、 山木、扶桑等; 四、动物类:鸟、燕、雁、鸥、鹤、猿、豹 等
(一)心物感应的现象
3、高楼引发心物感应的主观原因——杜甫的 个性特质
杜甫《奉赠韦右丞丈二十二韻》: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 忧。 杜甫《白帝城最高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 鼋鼍游。 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 空回白头 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社稷堪流涕,安危 在运筹。
(二)、高楼意象的三种类型
1、超脱飞扬 杜甫《登兖州城楼》:浮云连海岱,平野如清徐。 孤幛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2、孤高偏寒 杜甫《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城暗更筹急, 楼高雨雪微。 杜甫《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暮倚高楼对雪 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3、高逸清新 杜甫《江陵节度使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 赋七字句同作》:楼上炎天冰雪生,高飞燕雀贺新 成。
一、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 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 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 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 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 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 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 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 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 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作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作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257bdb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b.png)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作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 杜甫的生平1.1 出生与家庭背景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大诗人,出生于公元712年。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祖父杜审言任过宰相,父亲杜秋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1.2 教育和早年经历杜甫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时曾就读于洛阳开元寺学。
后来,他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但通过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培养了卓越的文学才华。
1.3 家庭不幸与流离失所奈何时遇到各种不幸,在军乱和政治动荡中家破人亡,使他领略了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残酷。
1.4 晚年及逝世晚年的杜甫身心俱疲,居无定处。
公元770年,在河南郾城(今湖北省枣阳市)因贫病去世。
2. 杜甫的作品2.1 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激情慷慨、写实深刻的特点,他揭示了社会不平等和政治腐败现象,并体现了对庶民苦难和农业发展的关怀。
2.2 杜甫的代表作品•《登高》:表达了杜甫对时代困局的担忧和对社会状况的批判。
•《月夜忆舍弟》:以寄托思乡之情,表达深厚的亲情之恋。
•《秋兴》: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对故国和命运困境的思考。
3. 杜甫对社会的影响3.1 社会意义杜甫通过他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的诗作,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战乱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的思考。
他直接记录了唐代社会百姓生活以及历史事件,成为后世了解当时社会状况与人民心声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3.2 文学影响力杜甫以其高尚的艺术追求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史之滥觞”。
3.3 杜甫对后代诗人的影响杜甫以其坚韧不拔、正直坚定的品质成为后世文人推崇和学习的楷模。
许多后来的诗人都受到杜甫作品中充满正义感和关怀社会等主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唐代诗人杜甫以其悲壮豪放的作风和对社会问题真挚反思的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与反映人民疾苦,展现了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对后世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3517b5f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2.png)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杜甫,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被人们尊称为“诗史之祖”,代表作品包括《将进酒》、《丽人行》、《赤壁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常以社会现实为主题,表达人民的苦难和不公。
在古代文学史上,杜甫的位置不言而喻。
一、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的生卒年份为712年至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成都(今属四川),是唐朝文学的巨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官职,曾祖父则是唐太宗的宰相,因此杜甫生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杜甫早年曾随父亲云游天下,拜访诸多名士,使他对于历史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认知。
不过,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连续多次赋闲,债台高筑,日子过得极为贫苦。
他在成都时曾经为了生计,做过军官、税官、民间医生等各种职业,总算保住了小康生活。
770年杜甫离世,享年59岁,葬于岳阳楼下。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他的作品包括诗、赋、文、序、碑等,尤以诗歌为最。
他的诗歌作品大约有1500多首,包含了社会民生、风景山水、政治历史、哲学思考等各个领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1、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多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表现了很多市井百姓的苦苦哀愁,多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同时,他的诗中也充满了对宏大的事物的人文主义思考。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中,杜甫赞美了自己的才华和豪迈,表现了“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
虽然这首诗有些自夸之嫌,但是却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
2、杜甫的风景诗杜甫的风景诗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他在诗歌中细致地描绘着风景的细节,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写作风格,赋予风景更丰富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登高》这首诗,集中了他所想所感,用艳丽的笔墨描绘出自然之美,表现了杜甫的感慨和惆怅。
三、杜甫被誉为“诗史之祖”的原因杜甫因其卓越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被公认为“诗史之祖”。
首先,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是对时代精神的卓越展现。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b1d0d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e.png)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AD712 - 770),又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之冠”、“诗圣”。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国家政治、社会风气、人民疾苦以及个人命运的种种问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杜甫的简介资料。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于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酸枣乡,他的祖先是早年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平定天下的将军杜祁。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曾经学过文、史、子、集尽书,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素养。
他二十岁的年龄时,便考中了进士科。
之后,他历任太常博士、校书郎等官职,但都未能使他满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曾经担任过太原杂事参军,后来又因贬谪之事出走江南。
他的一生辗转于朝野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悲天悯人,深爱国家和人民,反对腐败和压迫,终日苦思救国救民之道,因此被后人尊为“公侯百姓之尧舜,诗史文章之圣人”。
二、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有1,428篇。
其诗歌题材广泛,有山水田园之景,有历史传说之事,有政治军事之事,有个人生活之感。
其中,他的抒情诗和政治诗是其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社会阻碍和矛盾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篇通俗易懂,融表现和思考为一体,能够准确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三、杜甫的政治思想杜甫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责任和理想。
他深信“不为己者,天诛地灭”,将责任感视为一个社会精神的核心,主张国家应该尊重人民,解决人民基本问题,推行善良治国,并通过诗歌来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和怀念。
他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
四、杜甫诗歌的价值杜甫的诗歌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思考和关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性,对后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ca1989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c.png)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谏,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唐代“诗两杜”。
他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社会意义”,与时俱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矛盾和人民疾苦,使唐代诗歌的社会旨趣和思想观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杜甫的生平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家境贫寒,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加艰苦。
青少年时,曾游学于洛阳、长安,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2.创作生涯杜甫开始创作诗歌是在20岁时,当时,他在长安做了一个御史的馆阁职员。
他的第一首诗是《辞别》。
他的诗歌自始至终始终忠于时代,受着玄宗、明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朝代的冲击和反复。
3.晚年生活770年(唐代大历十四年)冬,杜甫病逝于劳动创作中,享年59岁。
罹难前,他曾成立“昌谷草堂”,从官场弃捐,崇尚生命和自由,用诗歌表现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反对官场腐败的呼吁。
二、杜甫的作品特点1.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为首要目标,反映了人民生活状况、历史演变和政治环境等。
他的作品叙述中采用了较多的客观、平实的语言,深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批判社会现实他饱含激愤地控诉了腐败的官员、贪污的商人、饥荒、战争等社会弊病。
他反映的社会现实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处境和希望。
3.审美观点他的作品有着高尚的意识形态,强调道德精神和人道主义,对美的追求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意义的。
杜甫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为诗歌创作的楷模和表率,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珍贵遗产之一。
三、杜甫的代表作品1.《三吏》《三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三个不同岗位的吏员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官场的腐败和世俗的堕落。
故事最后有一个无法收拾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丽人行》《丽人行》是杜甫的另一部代表作。
它是一首寓情于景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和一个亲密的恋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反映了杜甫自己的恋爱经历和社会现实,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作品。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7b42d5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c.png)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概括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a94c952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d.png)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概括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精美绝伦,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杜甫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的诗人身份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
接下来,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以及生平经历进行概括。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12年),卒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70年)。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史之巨星”,其作品从风景名胜、政治军事到道德理念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关注和反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杜甫盛年时期,以“杜工部”自称,后被追赠为太师。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的家庭生活非常贫困,他的父亲是居民官,年少时,由于家庭的贫穷和生活的不顺,他曾经离家外出过,游历云南和广西等地。
后来到了成都,受到荀清泰和王叔文等文学家的培养,加入了“蜀派”,成为了该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始唐乱后,杜甫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写诗,但是在中唐时期树立起诗人的名望。
他的许多诗歌篇目都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安史之乱。
他曾历任承事郎、温州刺史、杭州刺史,后辞官南下成都,避难于安史之乱后的山区。
在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经常流离失所。
他与朱天子、李白等人为好友,渡过了许多难关。
杜甫的诗歌作品除了表现自己的生存之外,还表现了对国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他的代表作《登高》寥寥数语,却表达出对当时混乱的社会情感的哀怨和惋惜。
另外,他的《城南逢谢康》、《三吏》、《阿房宫赋》等作品,也对国家的政治风险和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描写,使人们深刻地反思历史,思考当代社会的发展。
总体来说,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系中华民族美学的巅峰之作。
杜甫的成就是卓越的,不仅仅体现在其才华和作品的重要性上,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创作原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思想是固执,在其整个创作过程中,杜甫的思想、写作习惯,并没有受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ccf95e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f.png)
杜甫的资料简介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有哪些诗词
![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有哪些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ff25347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a.png)
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有哪些诗词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上的伟人”,其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的崇敬和反思。
本文将介绍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有哪些诗词。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一个封建家庭,他的祖父是隋朝的宰相。
由于杜氏家族衰落,杜甫的童年非常贫苦。
他曾经游历过许多地方,见识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和险恶,培养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之情。
他曾经担任过官员和学官等职务,但是由于独立思考和忠于原则而多次受到废黜或贬谪的打压和困扰。
杜甫于公元770年去世,享年59岁。
二、杜甫的代表作杜甫的诗词作品总数达到了1500多首,其中不少是高度有名的经典之作,下面仅列举一些代表作: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70年左右,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它描绘了杜甫在登高远望的时候所见的壮丽景象,同时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景象和人生的感慨。
2.《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5年左右,是杜甫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困境破灭后的未来,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担忧。
3.《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灯火阑珊处,拭泪双双望。
念我沦于险阻泥,关河千里,望长安于日下。
客心何在,回首向来萧瑟处。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5年左右,是杜甫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铿锵有力的语言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同时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同情和爱护。
4.《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渚田阡陌,交疏织干戈。
旌旆夷陵,城隅斗鸡鹜。
严风骤雨,大旱不雪。
望长安于日下。
目断西飞鸿雁,思照南归虹霓。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5年左右,是杜甫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雄浑壮丽的语言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爱护,同时表现了他对历史和传统的崇敬和反思。
杜甫的简介生平代表作有哪些
![杜甫的简介生平代表作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4d6f2e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8.png)
杜甫的简介生平代表作有哪些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充满哲理性、思想性和人文主义精神,又因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被誉为“诗圣”。
杜甫,原名杜审言,字子美,别号杜陵。
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70年)。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以清官出名的世家,祖籍为汉中,后迁居西安。
杜甫年轻时曾经做过进士,但由于对官场上的腐败和不公起了强烈的批判,因此多次被贬谪,直到去世都没能回到中央政府任职。
在贬居长沙期间,杜甫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被誉为“长沙派”的代表。
杜甫的诗歌作品几乎涉及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多个方面。
杜甫不仅对乡村社会予以关注,对于上层建筑中君臣、士、商人等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也给予了真挚的情感描绘。
他的诗歌风格古朴自然,字里行间流露着深刻的社会思考。
杜甫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中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的壮志豪情,通过对登高时所见所想的描写,表现出了诗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价值追求。
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品是《春望》,这首诗是杜甫成名之作,表现了对年节渐近、物产丰收和天地清明的美好祝愿,刻画出了春天的活泼和妩媚。
同时,诗中也记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政治腐败和人民疾苦,反映出了杜甫深切的社会现实意识。
此外,《兵车行》、《登岳阳楼》、《赤壁》等杜甫的作品都在中国古诗歌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成为经典的代表之一。
这些诗歌都慷慨激昂、凝聚力极强,充满了杜甫独特的文化胸怀和时代感。
总的来说,杜甫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代表人物,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和表现、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述,都极为深刻、精彩和独特。
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代表了唐代的文化繁荣,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深刻的意义。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b195e8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c.png)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一、生平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曾经历了辽东、太原等地的流亡生活。
他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深感忧虑,以独特的视角刻画了当时社会现实。
二、早期经历杜甫少年时在家庭遭受了不幸丧失财产并且被掳为奴隶,这段经历使他对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后来他放逐到长安,在寒窗苦读中广泛接触各种文学作品,培养了自己的才华。
三、友谊与影响杜甫与另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有一段深厚的友谊。
他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并通过写诗来表达情感、思考人生。
这种交流与启发成为了双方创作风格上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作品特点1.热爱国家和人民:杜甫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百姓和社会的真实之情,描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困境和历史变迁所带来的苦难。
2.反映时代矛盾:他以饱满的激情创造出深沉而感人的诗作,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评,使他的诗具有时代性。
3.抒发个人情感:杜甫创作了大量表达自己内心体验和情感状态的诗歌,例如怀古咏史、游吟颂辞等。
4.表现自然景物:他善于运用典型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使其作品更具艺术性。
五、代表作品介绍•《登高》: 揭示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月夜忆舍弟》: 表达对逝去亲人之思念;•《前出塞九首》: 追溯历史,反映战乱时期烽火连天。
六、影响与评价杜甫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他以其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开创了壮丽而悲凉的诗歌传统,被誉为“诗圣”。
以上是关于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的简要介绍。
通过深入研究杜甫及其作品,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贡献的重要性。
唐朝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
![唐朝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8dca33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78.png)
唐朝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诗词风格多样,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变,反应了社会矛盾与百姓疾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杜甫的诗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很大,现有大约1500首的诗歌留世。
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的京兆杜氏,从魏晋一直到唐朝都是显赫的杜氏家族。
杜甫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所以过着少爷的生活,自小喜欢学习,七岁就能作诗,少年时期的杜甫一直在游历多地。
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相约同游,在天宝四年,杜甫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每日谈诗论文,切磋琢磨。
告别李白后,杜甫回到长安,开始应试但是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在长安10年,都没有考中。
755年,杜甫的《大礼赋》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让他待在集贤院。
11月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
杜甫投奔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但杜甫后来救房琯,使得唐肃宗不再重用他,被贬到华州。
758年,杜甫对当朝时政失望透顶,最后决心离开官场,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期间,杜甫的大量诗篇写成,770年杜甫一直在江中小舟上度过,想要回到家乡的杜甫遭遇江水暴涨,被困江边,得到耒阳县令的救助,一心想北上的杜甫后来在江中小舟上去世,年终59岁。
杜甫的三别杜甫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三吏三别,是杜甫对当时环境的体会和感受,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描述了战争前后人民的生活疾苦,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写出了人民感情的痛苦,战乱引发人们生活的改变。
三吏三别的创作年代是杜甫在759年3月唐朝60万大军战败,为了恢复兵力,国家开始无限制的招兵,新婚妻子送别丈夫,年迈老母送别儿子,有些老妇升职为此献出自己的性命。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42154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b.png)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之中的大开山者”,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以批判时弊、抒发人生苦闷为主要创作内容,他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创作思想以及诗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一、生平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当时的成都府,自幼聪颖好学,17岁时举家迁居长安,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
后来,他先后在成都、洛阳、长安等地谋生,期间遭遇家庭不幸、流亡、逃荒等种种不幸,并多次遭受官府的迫害。
在艰苦的生活中,杜甫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他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痛苦,力图通过自己的诗歌为民献策,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创作思想杜甫秉承了唐代诗歌中讴歌时代的良好传统,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状态是他创作的核心。
他的诗歌着重反映人民的疾苦,凸显社会问题,关注民生,批判腐败现象。
杜甫所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巨著,更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其创作思想深刻,富有启发性,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诗歌特点1.真实性强杜甫的诗歌真实感极强,他的作品不急于追逐外在的美丽,而是通过直接、真实的表达,去揭露生活中的痛苦和希望。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接抒发了他的奔波辛酸和莫名忧愁,该诗说:“兴来爱不住,长风万里挥清秋”。
实际上,这种诗的用意,就是要揭示人生苦短,人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机缘,不断努力追求幸福。
2.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以人性为本,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照顾、关爱,要用自己的诗歌呼唤全社会要爱惜人民生命、尊重人民权利,使社会变得和谐。
如《登高》诗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其作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渗透出浓郁的人道主义气息。
3.深刻的批判精神杜甫的作品中还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他善于深入揭示社会的弊病和丑恶。
杜甫的简介生平代表作有哪些诗
![杜甫的简介生平代表作有哪些诗](https://img.taocdn.com/s3/m/6c571af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5.png)
杜甫的简介生平代表作有哪些诗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之一,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文学价值,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本文将从杜甫的简介、生平以及代表作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本籍河南巩县金水(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出生于687 年,去世于779年,享年92岁。
这位诗人的人生经历非常曲折而且多灾多难,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表现出了对于社会政治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和担忧。
杜甫的字是子美,号也叫做杜陵,因为他的先祖是从今天的陕西省杜陵迁徙而来的。
杜甫是唐代文坛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称为“诗中有史,史中有诗”,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个巅峰和高峰。
二、杜甫的生平在杜甫的人生经历中,他经历了许多不幸,这也使得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悲壮和悲凉的色彩。
他在出生后的17岁时就离开了家乡,避难到了江淮之间,随后又辗转于西南各地,当时的他对于政治和社会时局相当关注和担忧。
公元742年(开元30年),杜甫26 岁时,朝廷大赦,他回到了长安,进入了翰林院做了一名书写员。
然而,由于官场上的腐败和污染,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晋升,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他时常遭到境况的苦难,如战乱、贵族和官员的压迫等问题都给了他很多的痛苦和困扰。
但是,在这个底层的生活中,杜甫却成功地创作出了许多深刻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三、杜甫的代表作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以其优美的构思、流畅的词汇和丰富的意境,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登山的壮阔景象,将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父母妻儿曾游此,泪眼问前程。
”《兵车行》是杜甫创作的另一件代表作品,这首诗歌描绘了人们在战争和压迫中的痛苦和哀叹,表达了对于战争的反思和警醒。
杜甫个人简介
![杜甫个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af5643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0.png)
5
生平经历
747年 困居长安时期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 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 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 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 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杜甫
壹贰叄
1.个人介绍 2.生平经历
1.思想情感 2.代表作品
1.附杜甫诗句 2.作文素材
2
壹
个人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
为“诗史”。唐肃宗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尤其是安史之乱开始后,便流离颠沛, 之后定居成都,最后因贫病而死。
13
作文素材
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能够超越自身的利益和得失,走出自己的狭 隘立场,关注全体人类的命运和幸福。唐代诗人杜甫,将深切的目光投 掷到在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身上,始终以深挚的同情和怜悯,关 怀着每一个在封建时代被饥荒、徭役和战火折磨的悲惨灵魂,写下"三 吏""三别"的现实主义诗作,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底天下寒士俱 欢颜!"掷地有声,发聋振聩。我们之所以将杜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正是因为他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他有着一颗仁爱悲悯之心, 正是因为他足够"无我",早已将他人的悲欢熔铸成了自己生命当中的一 部分。如此高尚和广博的情操◇令杜甫的灵魂显得高大而伟岸,成为中 国历史和文化的不朽丰碑和精神高地。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ba15f3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9.png)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浪漫主义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
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出生于大唐盛世的开元年间,原籍河南巩县(现河南省巩义市)。
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官员,但因为“维护正义不获咨之任”,毅然辞官归隐。
杜甫的父亲当过县令,后来移居襄阳(今湖北襄阳市)。
杜甫幼时聪明好学,但因贫困家境而无法继续学业,于是他便开始自学诗歌和文章。
杜甫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始于他读到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登幽州台歌》。
他深受其启发,开始写诗,并且在26岁时独自赴长安,寻找名师学习诗歌。
然而他的学习之路并不顺利,先后拜访了李世民和王之涣的儿子王维,但都未能得到指点。
他又拜访了当时著名的诗人陈陶,终于得到了一些指点和帮助。
后来,杜甫曾多次赴京城担任官员,但每次都因为正直和执着的性格不得志,最后放弃了官场,与好友陈陶一起隐居成都。
在成都生活的最后几年,他写下了一些深刻的作品,留下了不朽的诗歌遗产。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杜甫的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表现了他对社会、人民、自然的百感交集的感情。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有郁郁寡欢的田园诗,有激情澎湃的边塞诗,有真情实感的散文诗,更有豪放洒脱、富有震撼力的大格式长诗。
不仅突破了传统诗歌模式,更在修辞、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
杜甫的诗歌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广泛借鉴和赞誉,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杜甫在巨鹿行中写下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更是牢牢地印在了人们脑海里。
此句形象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豪迈和进取精神,传达了对险峻峰峦的敬畏和人生的抱负。
除此之外,杜甫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品,比如:《春望》此时此景应忘我,才下龙门夜气寒。
金戈铁马气吞山,将军角弓不得控。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 杜诗,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如《北征》中,对回家后见到贫困生活 中子女的情状的描写;《垂老别》中, 对老夫老妻无限伤心的心理状态的描写。 杜诗的工笔描绘,塑造了众多的平民形 象,这在前此的诗歌中是少见的。
9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
14
五、作品选讲: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15 被驱不异犬与鸡。
6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二)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 憎分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
7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 抒发感情爱憎分明。
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 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 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 明的爱憎。如《兵车行》、“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别”等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忧国忧民的炽烈感情, 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
4、第四时期(48-59)漂泊西南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内
容更加丰富,感情更加深沉,诗律更加细密,形式更
加多样。
2
(二)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一生是接近人民、同情人民,揭 露黑暗、批判暴政的一生。杜甫的思想 是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其思想核 心是忧国忧民,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 民思想是统一的。这种思想,由于时代 的动乱和生活的坎坷穷困而逐步加深, 也由于诗人逐步接近人民而又不断加强。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 歌体式。
杜甫诗众体兼长,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并且由 于他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努力,使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 中部有所发展,如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展 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如《兵车行》、《悲陈 陶》)。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 巨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 五、七律是杜甫运用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体无论写景、 抒情,感时、怀古都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稳,音调 和谐,意境沉雄,使律诗得到长足的发展。绝句在杜 诗中数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戏为六绝句》 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
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期的著名诗人。“奉儒守 官”的家风和诗艺的薰陶,对杜甫的思想和创 作都有一定影响。促使他逐步走向人民的主要 影响,是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生平遭遇。
1
(一)杜甫的生活经历(四 个时期):
1、第一时期(35岁前):读书和漫游时期。作于这一时
10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
彩的语言。
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慨括性强,精炼准确, 丰富多彩,通俗自然。如《登高》首联“急”、 “高”、“清”、“白”四个形容字用得何等 精炼。颔联的“下”、“来”两个动词,慨括 得何等准确。颈联更是历来誉为用字精炼的范 例,十四个字包含有他乡作客,万里作客,经 年作客,潦倒作客;深秋登高,独自登高,多 病登高,暮年登高等多层可悲之意。其它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字、 “涌”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的 “出”字、“斜”字都是精炼准确的例子。杜 诗语言的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千姿百 态的自然与生活景物的描绘上。杜诗语言的通 俗自然,主要指杜甫善11 用俗语。此外,诗人也
3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 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 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溢着诗人 饱满的始终如一的爱国爱民的激情。从
晚唐以来,杜诗即被誉为“诗史”。
4
杜诗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以 下几方面: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 切同情。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
叙事之中。
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 的描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如《石 壕吏》,这是一首揭露官吏横暴,反映人民苦 难的诗篇。开头四句写“有吏夜捉人”的场景; 中间十六句,写县吏怒吼、老妇苦啼的情景; 最后四句,写老妇被抓走、儿媳低泣及与老翁 告别的结局。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 苦”两句,稍露诗人爱憎感情外,其余都是客 观的白描,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 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12
四、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一)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 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 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 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广度, 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 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13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 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期的《望岳》《画鹰》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青春 朝气。
2、第二时期(35-44岁):十载长安困守时期。这一时期 的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各种社会矛盾,展
示了危机四伏、盛世将逝的国家政治形势。奠定了杜 诗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第三时期(45-48)陷贼与为官时期。“三吏”、“三
1、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 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聂夷中、杜苟鹤、 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 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
2、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 的爱国诗人(如文天样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 起广泛的共鸣。
3、杜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诸方面为后世 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 烈的憎恨感情。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பைடு நூலகம்亲友之间的 深情厚谊。
5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 成就(一)
“沉郁顿挫”风格: “沉郁”主要是指情感的忧虑、悲愤、
浓厚、浓郁;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
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表 达的沉着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