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文学

合集下载

第一篇 水文学与水资源(第一章 地球上水)

第一篇 水文学与水资源(第一章 地球上水)
1.3.3 水体更新速度
地球总水量13.86×108km3,其中每年平均仅57.7×104km3的水参与水循环,按此速度全部水量 循环一次,或者说全部水量更新一次,需要2400年。
• 1.4 地球水圈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 1.4.1 水是生命的介质
水的许多宝贵特性,像异常高的溶解能力,在溶解物质作用下其 化学性质不变等,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百分数(%)
占总淡水量
30.1 0.05 68.7
0.86 0.26 0.03 0.006 0.04 0.003 100
• 第1章 地球上的水
• 1.2 水——不寻常的寻常物质
• 特别高的冰点和沸点 • 特别大的融化和蒸发潜热 • 特别大的比热容 • 反常的热膨胀和密度变化 • 万能的溶剂
• 第1章 地球上的水
• 1.4.4 水是所有生物机体的主要组成
地球上所有生活或多或少都含有水,平均含80%。也就是说,有机体几乎4/5 的重量是水。据水文学家估计,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和人含有近11200亿t水,相 当于同时灌满世界上所有河床的水量的一半。
1.4.5 水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
1.4.6 水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答:事实上,地球可以从宇宙空间获取水分,也可以向宇宙空间散失水分,还可以从地球内部 析出化合水。水从宇宙空间进入地球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随降落的陨石带来,据估计这一项每 年平均约0.5km3;另一是在大气圈上层由太阳来的质子形成的水分子,这一项数量难以估计。在 大气圈上层,由于太阳紫外线的作用,水蒸气分子可以离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使水在宇宙中 消散。大体上可以认为,地球从宇宙获得的水量等于消失在宇宙中水量,进出基本平衡。
海洋净蒸发 4.48×104km3

河流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河流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河流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摘要: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从流域尺度上研究水文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实现流域生态平衡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

通过对生态学与水文学相关关系的分析,提出了河流生态水文学的概念与内涵,综述了河流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水文与生态的相互关系、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河流生态需水量,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指出了河流生态水文学的研究重点,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态水文学河流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生态修复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研究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水文机制的边缘科学,于1992年在都柏林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目的是寻求对水文因子与生态系统间结构与功能的理解,是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方法[1]。

生态水文学源于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的研究,1996年Wassen[2]等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水文学的定义,他们认为:生态水文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湿地生态系统自然发育以及评价湿地系统价值、保护和恢复的一门应用科学。

2000年Zalewski[3]提出的定义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他认为:生态水文学是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文学与生物区功能上的相互作用,是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一种新方法。

目前,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已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重视,成为热点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理论生态学应用于河流管理以便保护沿河生物群栖息场所的研究,营养物在河道、洪泛平原和河岸区内的迁移规律的研究,以及河流廊道对生物种群结构和空间生态结构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由于人为干扰日益严重,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已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河流生态水文学研究被寄予厚望,成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1 河流生态水文学概念与内涵河流生态系统指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属流水生态系统的一种,是陆地与海洋联系的纽带,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主要作用,具有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以及源汇功能。

生态水文模型与展望

生态水文模型与展望
一、统计模型法。统计模型法是以LAI为因变量,以光谱 数据或植被指数作为自变量建立的估算模型,即LAI=f(x)。 其中,x为光谱反射率或植被指数。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关注 植被指数与LAI的相关关系,从而推算叶面积指数。统计 模型形式灵活,但属于经验性,对于不同的数据需要重新 拟合参数,模型需要不断地调整,因此许多的学者致力于 研究出具有普适性的LAI定量模型。
2.3 遥感应用于生态水文模型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由于遥感数据具有分布式特点,可以提供面状信息而非点 状信息,直接或间接测量常规手段无法测量到的生态水文 变量和参数(如区域土壤湿度),因此在生态水文模型的应 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遥感数据的自身存在不 确定性,遥感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与生态水文过程尺度不匹 配等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遥感的应用。
④ 数据不仅是可见光的信息,也可以是多光谱的 信息,有利于利用与水文地质有关的谱段信息;
⑤ 可获得遥远的、无人可及的偏僻区域的信息。
2.2遥感在生态水文模型中的主要应用 目前遥感在生态水文模型中的应用,在生态水文模型中
的应用,体现在遥感可以为生态水文模型提供输入数据 和关键参数。遥感在生态水文模型中的应用,大致可以 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应用,为模型准备输入数据,如 应用遥感来反演降水量等。二是应用卫星遥感资料来推 算生态水文过程相关的参数和变量,如推算植物地生物 物理参数等。
模型采用SCS径流曲线数法模拟地表径流,可以模拟壤 中流和地下径流;对泥沙模拟采用MUSLE方程,主要 模拟的污染物为磷、氮,考虑了地表径流流失、入渗流 失、化肥输入等物理过程,有机氮矿化、反硝化等化学 过程以及作物吸收等生物过程,氮除了具有溶解和非溶 解两种物理状态外,还分为有机氮、作物氮和硝酸盐氮 三种化学状态,氮的生物固定、有机氮向无机氮的转化 以及溶解性氮随壤中流的迁移等过程,有机氮又被划分 为活泼有机氮和惰性有机氮两种状态,以及氨态氮挥发 过程的模拟。

《水文学原理》课件

《水文学原理》课件

水文学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规划
水文学为水利工程提供基础数据 ,如流域的径流量、水位、流速 等,帮助规划者评估工程对流域
水文环境的影响。
洪水预测与管理
水文学通过分析历史洪水数据, 预测未来洪水趋势,为洪水预警
和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评价与开发
水文学研究流域的水资源量、分 布和变化规律,为水资源评价、 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意义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球上水的重要运动和循环过 程,对地球表面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水循环的环节与过程
环节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
过程
水从海洋蒸发后形成水汽,通过气流 输送到陆地,在陆地形成降水,再通 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等方式回到海洋 ,完成一个循环。
水文学观测的现代技术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 遥感设备,对大面积水 体进行快速、准确的观
测。
自动监测技术
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 器等设备,对水体各项
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GIS技术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水文学数据进行空间分
析和管理。
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模拟水文 学过程,预测水文学变
化趋势。
水文学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类型与特征
河流
地下水
河流是流动的水体,由雨水、融雪等 补给,具有水位、流量、流速等特征 ,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地下水是储存在地下的水体,主要由 降水、地表水渗透形成,具有水位、 水质、储量等特征,是重要的水资源 之一。
湖泊
湖泊是静止的水体,主要由河流、地 下水等补给,具有水深、水质、湖岸 线长度等特征,对周边生态环境有重 要影响。

生态水文学概论

生态水文学概论

生态水文学概论生态水文学是研究水环境与生物生态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水文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水文过程的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水文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水文学的基本概念生态水文学是水文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它综合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水文学的核心思想是将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究水文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水文变量的调控作用。

二、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水文过程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如水资源利用、水循环与生物生态相互作用等。

2. 生态系统对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研究生态系统对水文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如植被蒸腾、土壤水分循环等。

3. 水文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水文变量(如降雨、径流等)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如洪水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4. 生态水文模型与预测: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和方法,发展生态水文模型,预测未来水文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生态水文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生态水文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水资源管理:通过研究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优化水资源利用方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通过研究生态系统对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工程。

3. 水灾风险评估与减灾:通过研究水文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预测洪涝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减灾措施。

4. 生态水文模型与决策支持:通过发展生态水文模型,模拟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为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涵盖了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水文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水文模型与预测等方面。

生态水文学—读书报告

生态水文学—读书报告

• 就我国而言,生态水文恢复研究在未来也 应该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对待。我国地域面 积较大,并且水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因此 生态水文学研究必需实行区际间的配合与 协作,同时要与国际研究相同步,谋求更 大范围内的合作。
4.生态水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 • • • • • 21世纪之后开始的 以流域为单元并且研究其过程 植被动态与生态水文关系的研究 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森林生态水文关系 集中于北方地区 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森林和疏林生态系统 极少
5.问题与发展趋势
• 5.1 问题 • 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生态 学和水文学在水资源研究中的分歧 ,实现 “无缝整合”。 • 解决多尺度生态水文过程中尺度转换是未 来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 3.2 概念的提出与学科初期探索阶段 • 时间:20世纪90年代 • 主要特征: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和生态过 程进行研究
• 研究特点:进入研究的实际执行过程,开始对本 学科的研究框架和关键参数展开了实质性的探讨 和计算,并采用模型的方法来对研究所涉及的生 态过程和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并且开始考虑气候 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浅述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及 发展趋势
沈志强
文章目录
• • • • • • 1.引言 2.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 3.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 4.生态水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5.生态水文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6.结语
1.文章的引言
• 水资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资源 问题之一 • 生态水文学 Ingram于1987年首次提出 • 1992年在Dublin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正式 提出了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概念
5.2 发展趋势
• • • •

水文学11

水文学11

水文学水文学是对水资源的研究,包括水文过程、水文水文补充、土壤水分、水生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文学的概述、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水文学的概述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过程的一门学科。

水文过程是指自然界中水从降水到地面、地下和大气层中的运动、蓄积、分布和利用的一系列过程。

水文学以水循环为主线,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水文过程及其规律。

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它不仅是人体组织的基本成分,还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国家工业等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水文学的研究方法水文学研究中的数据通常来自实地观测和测量,包括降雨、蒸发、径流量、水位、温度、湿度等参数的观测。

采用的实验手段有野外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等。

野外观测直接观测水文变量和地表特征,是获取水文学数据的最基本方法。

实验室模拟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不同环境条件,模拟现实中的自然条件进行实验。

数值模拟法是利用计算机对水文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进行模型推演和实验,从而进行预测和决策。

三、水文学的应用领域水文学在自然资源、农业、城市防洪、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和气象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研究水文过程及其规律是保障水资源安全和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

农业方面,研究作物的需水量、灌溉制度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防洪方面,水文学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和政府官员预测洪水,制定相应的防洪措施。

水利工程方面,如堤坝、水电站和水库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都需要进行水文学方面的研究。

环境科学方面,研究水文过程可以帮助减少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气象学方面,水文学可以帮助气象学家预测雨水的分布和量,对农业、人类生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深远的意义。

四、水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谈到水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不得不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因为气候变化不仅对自然系统有影响,同时也对社会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水文与水资源之间的联系

水文与水资源之间的联系

水文与水资源之间的联系(南昌工程学院12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班周翔)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用水危机已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重要问题。

在当今社会要充分认清水资源和经济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做一名合格的水利人。

充分认识水文与水资源的关系也是扩展视野、增强学习专业的勇气和信心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水文学、水文科学、水资源学、地下水、生态学、气候1、水文学研究内容和学科特点水文学(hydrology)是地球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研究存在于大气层中、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各种形态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及人类活动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

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水文涉及到的范围特别广,包括:降水、蒸发、入渗、地下水径流、河川径流以及溶解物或悬浮物在水中的输送,即谁在地球上的整个循环过程。

水文学从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其本身的发展由单一学科变身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体系,即现在的水文科学。

在水文科学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尽管把全球水循环和全球水平衡作为水文学的基础对象,但是水文专家却在研究这个循环过程中偏重了地表的过程,其他部分则交予他人研究,在人们开始用工程措施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水文学加强了为水工程服务而出现了工程水文学,但是并没有人说“把水文延伸到为水工服务”,并迅速发展成为水文学的主要内容,而认为水文学是否变成了水利工程学。

实际情况是:水文学继续在描绘着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规律,,继续为水工程的规划、规划和运行服务,而且又加强了环境影响和生态安全的研究,是由工程应用水文学前进了一大步。

第一部分是水文循环和径流形成,宏观的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然后分为河流和流域的研究,对数据的分析统计,研究降水的形成和蒸发,所以要求水文工作者有良好的自然地理修养,对一些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又能有良好的数理基础。

生态气候学与生态水文学研究历程

生态气候学与生态水文学研究历程

生态气候学与生态水文学研究历程1 历史的回顾生态气候组沿革要追溯到1953年。

早在中国科学院哈尔滨林业研究所筹备处期间,著名森林气象学家王正非教授带领森林气象组5名青年科研人员就开始了我国早期的森林气象学研究工作。

1954年林业土壤研究所成立,森林气象组隶属于林业研究室。

根据竺可桢副院长的指示,在朱济凡所长和著名林学家王战教授热心关怀下,随着国民经济和学科发展的需要,1959年初森林气象组从林业研究室分出,成立了森林气象研究室,王正非教授膺选室主任。

60年代中期森林气象室达到鼎盛时期,有研究人员29人。

1965年在森林气象室从事森林防火研究的12名科研人员调到林业部嫩江森林防火研究所后,森林气象室改为森林气象组重新归属林业研究室。

1977年森林气象组又继续一度中断了的研究工作。

1983年恢复了森林气象室,崔启武研究员任第二任室主任。

1986年朱廷曜研究员任第三任室主任。

1987年林业土壤研究所改名为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气象室更名为生态气候室。

生态气候室下设生态气候、生态水文、防护林气象、水量平衡和数学生态5个课题组。

有研究人员15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高级实验师2人,工程师1人;助理研究员5人,其中1名在职博士生,1名硕士,1名在加拿大攻博。

1994年裴铁璠研究员任第四任室主任,除上述5个课题组外,又增加一个甘旗卡站,2000年根据所创新需要,研究室这层组织撤销,成立两个中心,一个实验室,即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和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原生态气候室改为生态气候组,隶属于林业中心,以生态气候学和生态水文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组长为关德新研究员,先后承担了国家科委重大项目、国家科委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研究项目(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面上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林业部及辽宁省科委研究项目几十项。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一、试题你认为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水文学的基础理论问题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水文学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规律,水资源学主要研究水资源的形成、演化、运动规律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即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水文学是水资源学的重要科学基础,水资源学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

水文学是水资源学的基础。

从水文学和水资源学的发展过程看,水文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水资源学是在水文学的基础上,为了研究和解决日益窋的水资源问题而逐步形成的一个知识体系。

因此,可近似的认为,水资源学是在水文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从研究内容上看,水文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动规律以及相关问题的学科体系;水资源学主要研究水资源评价、配置、综合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按照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是指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世界上大量的水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划归为水资源的范畴,水资源学对水资源的研究是建立在水文学对地球上各种水体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水资源学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

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水资源,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等工作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内容。

水文学中的水循环理论支撑水资源可再生性研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依据。

在对水资源进行量化进程中,根据水文规律和水文学基本理论,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模拟模型,是水资源承载能力量化研究、优化配置量化研究的基础。

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水循环过程成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的集合,在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等模型中,要充分体现这种集合,需要把水文模拟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嵌入到水资源模型中。

对水文学若干基础研究领域的展望1、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时空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到大气、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过程。

“生态水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生态水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22年11月第48期Nov. 2022No.48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生态水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王 宇a,b,卞建民a,b,孙晓庆a,b(吉林大学 a.新能源与环境学院;b.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21)[摘 要] “生态水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的热点学科,也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和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够、课程内容复杂、教学难度大、教学模式传统等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别从学生认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着重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5G+智慧课堂”的教学环境于一体的教学改进措施和建议,从而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水文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2021年度吉林大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基于新工科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水力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2021XZC069)[作者简介] 王 宇(1988—),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理论及教学研究;卞建民(1968—),女,吉林延吉人,博士,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教学、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理论及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48-0145-04 [收稿日期] 2021-09-27“生态水文学”为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和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

生态水文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生态学与水文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态系统内的水文循环规律、植物与水文过程间的互馈关系,解决生态建设、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中与水有关的问题。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生态水文学是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主要涉及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尺度上水文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

本文将回顾生态水文学的发展历程,介绍近年来研究进展以及探讨重要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核心主题生态水文学以水为核心,研究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及为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

该领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福祉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历史回顾生态水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水文学家开始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随着学科的发展,生态水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

研究者们开始系统地探讨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水文学在环境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等。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水文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了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在实验研究方面,通过野外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对不同尺度上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随着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发展,数据分析也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这些研究进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四、重要问题探讨生态水文学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和建议:1、水资源管理:生态水文学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水文学完整版

水文学完整版

水文学一、名词解释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

2、水文现象:在水循环过程中,水存在与运动的各种形态。

3、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动态淡水资源。

4、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5、水量平衡: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间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的差额必将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的变化量。

6、可能最大降水量:现代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

7、下渗:水从地表入渗土壤及地下的运动过程。

8、径流:流域的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9、蒸发: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逸入大气的过程10、河岸容蓄:当河道内水位上升速度大于两岸地下水位上升速度时,河水与地下水产生水力联系,使得一部分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加两岸地下蓄水量。

11、河网容蓄:涨洪阶段,出口断面以上坡地汇入河网的总水量必将大于出口断面的水量,因为河网具有一定的滞蓄作用。

12、河网调蓄作用:河网在径流形成过程中,起到降低洪峰流量,缓解洪水过程的作用。

13、流域:把地面水与地下水汇入河流并补给河流的区域,即地面集水区与地下集水区的统称。

14、中泓线:河道中各断面最大流速点的连线。

15、深泓线:河道中各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16、水位: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的高程。

17、流速:水体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18、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水体断面的水量。

19、年径流量:一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水量。

20、湖泊:是陆地上低洼积水地区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21、潮汐: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海水形成周期性垂直运动。

22、潮流: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海水形成周期性水平运动。

23、洋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海水,由一个海区水平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巨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水工学应运而生,旨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本文将介绍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其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并探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例如,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水工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和研究。

二、概念定义生态水工学是水文学、水生态和水工程等学科的交叉领域。

其中,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循环和变化规律,水生态则水生生物及其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水工程则侧重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理论框架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基本原则生态水工学遵循自然优先、保护和恢复并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原则。

这意味着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确保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2.基本概念生态水工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生态需水、水生态补偿等。

其中,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内的水资源能够支撑的最大开发利用强度;生态需水是指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所必需的水资源量;水生态补偿则是指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对受到影响的生态进行补偿和修复。

3.基本方法生态水工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水利工程措施、生态补偿机制、水资源管理等。

例如,通过建立湿地公园、河道自然化等水利工程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引入生态补偿机制,使得水资源的管理更加科学和有效。

四、应用展望生态水工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城市水资源管理中,可以通过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村地区,则可以通过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态水工学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水文学的研究与应用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水文学的研究与应用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水文学的研究与应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剧,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持续缩小,森林面积减少、质量降低、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加突出。

在这些问题中,水资源问题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

实践证明,森林的水文学知识是破解森林水资源利用问题的关键。

1.森林水文学的研究森林水文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森林水文的学问。

森林水文学包括森林的水循环、水量、水质、土壤水分、以及水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森林水文学对于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森林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水循环森林是地球上主要的蓄水库之一,它具有调节水循环、保持水源、提高地下水位、防止径流污染等诸多作用。

森林水文学主要研究森林内的水汽、水分、降雨、蒸发、蒸腾、径流等要素,分析森林水循环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机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森林对全球水文循环的影响。

(2)水量水量是森林水文学中一个关键的指标。

森林水量的分配和运移,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尤其是在缺水地区,森林表现出极其重要的水源保护、调节、储备和供给的功能。

森林水量的研究包括森林水收支和森林水库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

(3)水质森林是地球上最为纯净的自然区域之一,传统的森林水质研究主要关注森林生态系统内水体自身的动态性质、环境拓扑学和营养元素的循环利用等内容。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的森林水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森林土壤受人类肆意破坏、化工厂的排放污染、乱砍滥伐等。

因此,研究森林水质的保护方法和治理技术,对于保护森林水环境、促进森林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土地利用、植被生长、土壤保护、灌溉水源和水库蓄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森林土壤水分的研究主要包括森林水库的形成、水分条件对植物生长和水分蒸散的影响等方面。

2.森林水文学的应用森林水文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经为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相当多的解决方案。

生态水文学新概念“蓝水”“绿水”

生态水文学新概念“蓝水”“绿水”

生态水文学新概念“蓝水”与“绿水”资源一、概念解读“绿水”,主要是指植物根部的土壤存储的雨水,即源于降水、存储于土壤并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到大气中的水汽。

“绿水”概念是相对于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中的“蓝水”而言的。

“蓝水”分为看得见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液态水;是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中的水,相对于“绿水”而言。

在某一流域中,“绿水”(气态水)的循环供给陆生生态系统,“蓝水”(液态水)的循环供给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用水需求。

“绿水”的循环反映了自然界“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的用水消耗。

“蓝水”在地表和地下流动,从山顶到山脚,从陆地到海洋。

简单地说:“绿水”是指不可见的水,“蓝水”是指看得见的水。

二、“绿水”的重要作用绿水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它不仅为所有陆地植物提供生长的必备条件,而且调节着全球的气温。

蒸发蒸腾到大气中的绿水起着温室效应,与干燥的大气相比,它使地表气温提高了30℃,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又使地表气温提高了3℃,如果没有这两者的温室效应,地表平均气温将是-18℃,而且不是现在的15℃。

正是绿水使地表平均气温既没有冷到冰点之下,也没有热到沸点之上,从而才使地球上的水能以液态形式存在,使生命能在地球上诞生和进化。

绿水还对陆地的降水模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全球尺度上,海洋蒸发的水汽进入陆地形成陆地40%的降水,另外60%的降水则来自陆地的蒸发和蒸腾,因而绿水构成了陆地一个具有支配作用的水汽反馈圈。

如果海洋水汽途经陆地的距离大于500—1000公里,则陆地绿水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比海洋水汽更大。

三、“绿水”与“蓝水”据水文观测和监测所得的数据显示,全球降雨量蓝水约占1/3,绿水约占2/3。

陆地绿水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比海洋水汽更大,如撒哈拉地区90%的降水来自绿水,美国中部地区60%的降水来自绿水。

植物的生物生产量、绿水量、降水量三者成正比例线性关系,并构成一个循环模式。

生物生产量越大,蒸腾量即生产性绿水量也越大,降水也越多。

生态水文学ppt

生态水文学ppt
山柳菊 鸡冠草 凤仙花 羊狐茅
老鹳草 沙伯早熟禾 总状花 直立委陵菜
9
植物水分关系
• 多数植物体内的水流是由水压差驱动的。 根据汁液上升的内聚力-张力理论,水分 移动是由叶的蒸腾表面张力驱动的。表面 张力降低了蒸腾生境的水压,导致水分从 根里向上流动。 • 在溶质被渗透障碍物所阻的时候,水分移 动比溶质移动容易,水流通过膜进出细胞 的运动是由细胞内外之间的水势差所驱动 的。 • 植物体内水势差主要是由压力差和溶质势 差所决定的。通过根的水流通常是由土壤 水分和植物基部压力差所驱动的。 10
32
湿地的水化学成分
• 关于湿地的水化学问题已经做过大 量研究工作,研究的重点在于:了 解水化学条件;确定供水化学过程 及其量化问题;探讨化学与湿地植 被的关系。 • 与植物种分布和湿地植被有直接关 水文条件对水化学有很大影 系的水化学问题包括: 响;植物种的生长和分布更
水力传导率
11
凋萎和渍水
• 凋萎是指植物在干旱时的软柔、松弛和下垂 状态。 • 凋萎在叶上表现的最明显。叶靠细胞膨压维 持其形状,当膨压降到零时,叶就出现凋萎 现象。 • 植物接近凋萎点时,气孔传导度逐渐丧失, 蒸腾量和光合作用随之降低。 • 渍水指土壤水分饱和或积水的一种环境条件 ,可能持续几小时或数月之久。 • 渍水往往影响根的形态和生理活动。当根的 水分通量受阻日趋严重时,可引起对水淹敏 感的植物凋萎和落叶,耐水淹植物由于根的 12 适应性反应不容易受渍水影响。
25
斑块状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
26
干旱区生态水文模型
• 描述生态水文模型动态的数值模型,从大气 环流模型的回格到个体植物这一系列尺度上 应用;就时间尺度而言,以几小时用以模拟 过程和事件,以几百年用于模拟气候变化。 • 针对干旱区开发的模型很多,包括水文模型 、生态模型和生态水文耦合模型。 • 模型需要采用可变时段进行模拟:用高分辨 率时段模拟短暂和突发性事件,用低分辨率 时段模拟上述活动以外时间的通量; • 应采用适用于干旱区稀疏作物的蒸散方程; • 需要采用足够小的空间尺度描述干旱区土壤 、地面和植被性质的空间变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态水文学理论探寻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学术界对于生态水 文学的研究进展情况以UNESCO/IHP-V(1995-2001) 执行的生态水文过程专项研究最具代表性,该专项研究在 26个国家和地区展开,共计执行了36个相关研究项目。除 UNESCO-V专项研究之外,其他的一些独立研究团队也 在生态水文学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Baird和 Willy的工作促成了生态水文学专著的出版;一些独立的研 究者也围绕水文化学和生态水文特征、小流域分布参数的 生态水文模型、垂直土柱中溶质运移的Park分析方案等专 项研究开展了有效的工作。总的来说是偏重于水文过程水 文格局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
• • 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召开了一系列生态水文学研 讨会。IHP第六阶段(2002-2007)主要研究水的交互作 用—处于风险和社会挑战中的体系,重点研究地表水与地 下水、大气与陆地、淡水与咸水、全球变化与流域系统、 质与量、水体与生态系统、科学与政治、水与文化等八个 方面新的挑战问题。IHP第七阶段(2008-2013)利用现 有科学知识发展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对环境变化、生 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做出响应。
四、我国生态水文研究
• 我国学者开始采用生态水文学概念,开展生态水文学 相关的独立研究活动已经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情了。目 前可查的国内大陆学者关于生态水文学介绍方面的第一篇 中文文献是王根绪等在《地球科学进展》16卷第3期发表 的《生态水文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与国际上对于生 态水文学的讨论一样,对于该新的学科的定义和争论一直 持续到现在。在争论进行的同时,采用生态水文学的方法 和理论开展针对东北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西北 干旱半干旱和寒冷地区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正在积极开展,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从研究的内容方面而言,不仅开展 了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水文学研究,而且对于生态水文过程 的分析也进行的更加深入,不仅开展了植被动态与生态水 文关系的研究而且对于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森林生态水 文关系的研究也在进行。
• • •
国际水文计划是一个以水科学研究和教育为重点的计 划,它进行一系列的国际性、全球性的水科学研究,并进 行水科学的国际培训和知识传播,以期提高各国政府决策 人、科技人员和一般群众对水科学的认识,重点放在应用 水文学于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管理保护以及人 类活动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解 决重大的水资源问题和与水有关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 国际水文计划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36个短期培训班,其中 包括设在河海大学的国际水文培训班。 • 国际水文十年--国际水文计划执行以来总的情况是好 的,在科研方面出版了一批水科学出版物,在教育方面培 训了许多水文工作者,对各国的水资源评价、水平衡计算、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为出发点,围绕天然河流系统的中的淡水资源、生物 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内在联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 旨在实现区域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但是这并 非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建立在对区域水文学、生物机 制和区域经济机制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此复杂 关系的正确理解需要开展大尺度、长期的水文过程和生物 动力过程的综合研究。
1、生态水文学的学科孕育阶段

以气候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 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使人类陷入了自己导演的生态困 境之中,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修复退 化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的生态过程、水文过程以及协调两 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 了不断的探索。 •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态学、水文学各自独立发展, 形成各自相对完善、可靠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开始有融 合两个学科特点的概念提出,并得到初步发展,这些概念 为后来生态水文学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河源能量平 衡计算基本理论
五、参考文献
• 从国际水文计划看水文研究变化趋势 (尉颖琪 华东师范 大学 上海 200241) • 生态水文学产生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光明网) • 中国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综述(王爱娟 张平仓 丁文峰 刘 纪根) • 生态水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生态需水问题(水利工程网)

5、Rodriguez-Iturbe (2000)(Water Resources 36)则 定义生态水文学为研究不同生态形式及过程中的水文机制 的科学。Rodriguez-Iturbe 认为它是在气候-土壤-植被 动态过程中研究水文机制,以便预测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 应 (Rodriguez-Iturbe,2000)。 • 6、1997年俄罗斯彼德堡国立水文气象学院出版教材 《水资源(陆地水)利用和保护的生态观》中提出“生态水 文学(水利生态学)”、“水利生态系统”等概念,提出新 的学科方向要研究具体“水对象”(河、湖、水库等)群体 态势的定性定量的评价,研究不同层次和尺度的水体生态 系统。
三、国际水文计划
• 国际水文计划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ramme,简称“IHP”)是当代世界在水文领域最重 要的国际合作活动。1975年开始执行。中国是成员国。国 际水文计划的目的是组织成员国执行一系列计划项目,其 中有水文循环研究,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水资源 的合理估算和有效利用等;组织出版刊物、情报交流、学 术会议和地区合作等以促进国际水文合作;水文科学的教 育和培训。这项计划的领导机构是政府间理事会,由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理事国组成 。每2年举行一次会议 ,休会期 间由国际水文计划秘书处行使职能。成员国在其国内设立 国际水文计划国家委员会,其任务是制订参加国际水文计 划的本国计划 ,并促其实施。
生态水文学
作者:曾秀娟
一、 生态水文学定义

生态水文学概念的产生首先是从水陆缓冲带的研究过 程中产生。Ingram在研究苏格兰泥炭地的过程中首次提出 了Ecohydrology的概念,并具体描述了该泥炭地的生态水 文过程。急剧膨胀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水资源的生态空间, 使水资源问题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资源问题之一。 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类必须谋求水资 源的持续利用,1992年在Dublin召开的国际水与环境大会 上正式提出生态水文学概念,有学者认为生态水文学是实 现淡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理论和有效工具,通过生态水 文学的研究,人类有望走出水资源问题的困境。生态水文 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强 大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过,就开展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空间区域和生态系统 类型而言,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和疏林生态系 统中开展生态水文学研究的还未见报道。 • 我国于1974年参加国际水文计划,并于1979 年成立了常设的中国国家委员会。它代表我国政府参加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教育和科研等活动的 组织工作,在组织系统上受水利部的领导和中国教科文组 织全国委员会的指导,在业务上是我国各部、省、自治区 和直辖市的水文水资源单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间的联 络机构。
2、生态水文学概念的提出和初期的探索阶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生态水文学一经产生,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 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学者们开始进入到 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开始对于学科的研究 框架和关键参数展开实质性的探讨和计算,并考虑采用模 型的方法来对于生态水文学所涉及的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 进行模拟研究。围绕生态水文学的界面过程之一:土壤- 大气界面过程相互作用、地表径流形成机制和地面径流路 径以及所伴随的生态水文化学过程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关 键进展表现在对于生态水文学难点:尺度问题的重视,并 且开始考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 •
从1965-1974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实施国际水文十年 (IHD)计划后,IHP已经执行了七个阶段,其中:第一 阶段(IHP-I,1976-1980)着重人类活动影响,水资源与 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二阶段(IHP-II,19811985)着重于把研究领域扩大到各个特定的地理、气候区 域,并向着综合利用水资源的水问题方向发展;第三阶段 (IHP-III,1986-1990)定名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合理 管理水资源的水文学和科学基础”,除继续把水文科学作 为重点外,把计划内容扩大到合理管理水资源;第四阶段 (IHP-IV,1991-1995)研究计划重点是“大气-土壤-植 被”之间的水循环关系,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水文过程的 影响。IHP第五阶段(IHP-V,1996-2001)方向是“脆弱 环境中的水文水资源开发”,由三个模块、八个主题和31 个计划项目组成。模块1的资源过程与管理研究中主题2是 “地表生态过程”。生态水文学是IHP计划的核心内容。 之后,生态水文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96年到2002年, 联合国
二、生态水文学的发展
• •

结合生态学、水文学的发展过程,并参考人类社会在 克服淡水资源危机所寻求最佳解决途径过程的认识历程, 把生态水文学发展初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生态水文学的学科孕育阶段(20世纪中叶至90年代)


生态水文学概念的提出和初期的探索阶段(产生到20世 纪90年代中期)
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态水文学理论探寻阶段(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
• •
综合各位学者对于生态水文学的理解和理论阐述,相 对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该学科是揭示生态系统中生态格局 和生态过程水文学机制的科学,探讨生态系统中植物对于 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水文过程对于植物生长和分布作用, 以植物与水分关系为学科研究基础,以土壤水分及植被蒸 散为核心研究内容,以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耦合机制的尺 度效应为学科关键点,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持生态系 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学科研究目标。研究对 象包括湿地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