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治理措施

合集下载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病虫害是农业生产、林业发展以及园艺栽培等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它们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为了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通过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可以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和传播的环境条件,增强作物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1、合理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年限和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不同的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和敏感性不同,通过轮作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存周期,减少病虫害的积累。

例如,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蔬菜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2、选用抗病虫品种选用抗病虫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选育品种时,应注重选择具有良好抗性基因的品种,并结合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要注意品种的适应性和丰产性,确保在抗病虫的同时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3、合理密植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导致植株之间相互遮蔽,通风不良,湿度增加,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应根据作物的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4、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株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和越夏场所。

病株和残株上往往携带有大量的病原菌和虫卵,杂草则是病虫害的寄主和传播媒介。

定期清理田园,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的基数。

5、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作物的长势和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应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状况,科学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的免疫力。

二、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来控制病虫害,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1、人工捕杀对于一些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弱的害虫,如金龟子、地老虎等,可以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进行防治。

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措施

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措施

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措施作物病虫草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作物病虫草害,保障农作物的安全和稳定生产,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农业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农业防治措施的角度,探讨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

科学栽培是预防作物病虫草害的关键。

科学栽培包括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等措施。

选择抗病虫、适应性强的品种,可以减少作物受病虫害影响的风险。

合理密植可以减少作物间的空隙,不利于病虫草害的传播和生长。

合理施肥和灌溉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降低发病率。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是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捕食性或拮抗性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控制和防治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比如利用昆虫、鸟类、蜻蜓等天敌控制病虫害,利用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控制害菌,利用线虫、线虫病毒等控制害虫。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无公害的特点,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的有力手段。

化学农药是目前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病虫害,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但是农民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化学农药也容易导致害虫对农药的抗性,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轮换使用不同的农药。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也是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的重要措施。

农业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防治方法来避免和控制作物的病虫草害。

科学研究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支持,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也是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为农民提供科学的防治建议和措施,帮助他们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作物的损失。

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包括科学栽培、生物防治、化学农药、农业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等。

农田病虫害防治措施

农田病虫害防治措施

农田病虫害防治措施
农田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合理轮作、深耕灭茬、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灌溉等栽培措施,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

2.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来消灭病虫害,如通过黄板诱杀蚜虫、银灰膜避蚜、杀虫灯诱杀害虫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人工捕杀、挖除病株等方法来减少病虫数量。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以及昆虫激素等生物制剂来防治病虫害。

例如,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利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以及利用昆虫激素,如性信息素等诱杀害虫。

4.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

但是要注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同时,要注意轮换用药,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总之,农田病虫害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效果。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及方法精简版范文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及方法精简版范文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及方法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及方法
作物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策略: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菌、细菌等自然界的生物来控制病虫害。

例如,引入益虫来捕食害虫,或使用有益的微生物来防害。

2. 物理防治: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

利用隔离网、陷阱、捕虫板等来阻止虫害入侵。

对于病害,可以使用高温、低温、紫外线等物理方法来杀死病菌。

3.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来杀死病虫害。

这是常用的防治方法,但需注意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

4. 栽培管理: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的间作、轮作、适时的施肥和灌溉等,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5. 合理使用农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遵循使用说明,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时间来使用,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6. 监测和预警:定期巡查作物,观察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

通过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严重损害。

7. 培育抗病虫害品种:通过选育和引进抗病虫害的耐受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防治的压力。

综合利用上述方法和策略,可以实现对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治理和控制,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综合选择和调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病虫害的防治也需要与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病虫害种类等因素相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措施

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措施

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措施作物病虫草害是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们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农民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业防治措施:1.良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耐病虫害的良种,通过改良品种的抗病虫性来提高作物的抵抗力。

2.合理轮作:通过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顺序和间隔时间,减少病虫草害发生的机会。

轮作作物可以破坏病虫草害的生长环境,同时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养分和提高土壤质量。

3.采用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调节病虫害的数量和传播,例如引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蜂等,控制病虫害的生长繁殖。

在农作物上种植一些花卉或草本植物,吸引天敌和寄生虫,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4.化学防治:利用农药喷洒或灌溉进行防治,农药可以有效杀灭病虫草害,但是使用农药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5.培育健康土壤:保持土壤的酸碱度和理想的湿度,有助于提高作物的抵抗力。

施加合适的有机肥料,保持土壤质量,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

6.合理施肥:根据作物的需要,合理施加化肥和有机肥料,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避免过量施肥,防止病虫草害生长繁殖。

7.清除病虫害源:及时清理田间的枯萎和受虫害的叶片,以避免病虫害的传播,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8.合理灌溉: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的状态,合理进行灌溉,避免积水,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9.机械防治:利用机械设备进行防治,如割草机和拖拉机等,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有病虫的植株,减少病虫草害的孳生。

10.科学管理:管理人员应定期巡视农田,及时发现病虫草害,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不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

农业防治病虫草害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从源头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等手段,控制病虫草害的数量和传播,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方法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方法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方法一、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性微生物和病原体等生物因素对害虫和病原体进行防治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的治理方式,它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又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进天敌、培育生物制剂和采用无公害农药等。

1.引进天敌:通过引入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以及捕食性螨等天敌,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这些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危害。

2.培育生物制剂:利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和有益真菌制剂等来控制病原体。

这些生物制剂可以直接或间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从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3.无公害农药:采用无公害农药也是一个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在选择农药时,需要选择对目标害虫有特效的产品,并遵守使用方法,以减少对人、畜和环境的伤害。

二、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它不依赖于化学农药或生物制剂。

物理防治方法有针对性、环境友好且无毒害,适合在特定情况下应用。

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陷阱诱捕、熏蒸和高温疗法等。

1.陷阱诱捕:采用具有吸引性的物质诱捕害虫,将害虫引入陷阱中,然后进行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的数量,降低害虫对作物的危害。

2.熏蒸:熏蒸是利用高温、低温和化学物质等手段来控制病虫害。

熏蒸可以直接杀死害虫或者抑制病原体的生长,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3.高温疗法:高温疗法是利用高温对作物和病虫害进行处理。

高温可以杀死或削弱害虫和病原体,减少它们对作物的损害。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对高温敏感的害虫和病原体。

三、耕作措施耕作措施是通过调整田间管理措施,改进作物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种方法是可持续的,可以提高作物的健康和抗病虫能力。

常用的耕作措施包括轮种、间断耕作和病虫害预防等。

1.轮种:轮种是指将不同作物轮流种植在田地中。

通过轮种可以打断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周期,减少害虫和病原体的数量。

2.间断耕作:间断耕作是指在作物生长的间歇期不耕作或耕作时间缩短。

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治理措施

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治理措施

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治理措施摘要:分析了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病虫草害;抗药性;原因;治理1、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产生的原因1.1 害虫自身选择性进化害虫在生理或行为上随着农药使用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不良环境,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首要因素。

一般认为害虫抗性产生的机理有以下几方面:1.1.1 行为抗性。

包括敏感害虫的迁飞习性以避免和杀虫剂接触,以及对农药的拒食等行为。

1.1.2 表皮穿透的减少。

某些农药改变了昆虫表皮的生理透性,使药剂越来越不容易透过表皮,降低了对农药的吸收。

1.1.3 昆虫的免疫作用。

属生理抗性,是体内产生某种蛋白质将农药毒性成分包裹起来,使农药不能起到有效杀伤作用。

1.1.4 降解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加。

和昆虫体内存在一种强有力的多功能氧化酶系活性变化有关。

当药剂到达害虫的作用部位前,这种解毒酶能促进多种有毒化合物迅速降解解毒,代谢为无毒化合物。

1.1.5 基因的改变。

抗药性病、虫的产生是病、虫的一种进化现象。

在自然界同一病、虫的种群中,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和形态上的差异,对药剂的耐受能力也不完全一样,耐受能力小(即敏感性大)的害虫和病菌,接触到一定剂量药剂后就会被毒死或受到抑制。

而对少数耐药力大(敏感性差)的、没有被毒死的害虫或病菌存活下来,经过反复多次的选择,逐渐产生了抵抗药剂的能力,并能遗传到后代,这样一代一代经受药剂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的选择,农药起了选择的作用。

1.2 害虫的生理生育特性年发生代数多,繁殖快的害虫,如蚜虫、红蜘蛛、蝇类等,一年可繁殖几代甚至几十代,容易产生抗药性。

根肿蝇每年发生3~4代,经5年接触同一药剂即可产生抗药性。

甘蔗金针虫2年才完成一个世代,需要20年才能产生抗药性。

此外有些害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各种生态环境都容易满足生长发育,特别是在施药时期,周边可找到作为食源的作物或杂草的安全场所,有利于抗药性产生。

解决害虫及病菌抗药性的绝招.doc

解决害虫及病菌抗药性的绝招.doc

解决害虫及病菌抗药性的绝招
解决害虫及病菌抗药性的绝招如下:
1、综合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克服单纯依靠药剂的倾向,综合运用园艺栽培、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方法。

2、轮换施用农药:对某种防治对象,不要长时间地使用单一品种的药剂。

应经常轮换药剂品种,而且所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地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

3、混合用药:经试验找出作用机制不同,混用后不降低药效,甚至还能增效的药剂,否则也有可能引起抗药性。

4、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当病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如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该种农药,此抗药性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

5、农药中添加增效剂:农药增效剂能抑制病、虫体内解毒酶的活性,从而增加药效,同时防止或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按照农药的说明书和使用指南来 使用农药,不要随意增加用药量
和改变用药方式。
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使用农药,尽 量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和用量。
对于已经产生抗药性的病虫,需 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
防治、物理防治等。
培养抗病性强的品种
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培养具有抗病性强的品种,减少对农药的依 赖。
在培养抗病性强的品种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抗病性、产量 、品质等。
抗药性。
基因组学方法
01
定义
基因组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来检测抗药性的方
法。
02
原理
基因组学方法基于基因序列的变异和表达水平的改变,通过对比不同物
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基因组序列,可以检测出抗药性的存在。
03
应用
基因组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和环境等领域,用于检测细菌、病
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抗药性。同时,基因组学方法还可以用于研究生
环境污染
大量使用农药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03 防止抗药性产生的措施
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
01
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而是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 理的农药,这样能够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
02
了解不同农药的作用机理和使用的对象,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轮换使用。
采取应对措施。
开发新型农药
创新药剂剂型
开发新型的农药剂型,如纳米农药、生物农药等,以增加对病虫 害的防治效果,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探索联合用药
针对不同病虫害的抗药性,尝试将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联合使用, 以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农药代谢与残留研究
深入研究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和残留规律,为制定合理的施药方案 提供依据。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农作物是人类的重要粮食来源,但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无法收获。

因此,研究和实施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防治措施,以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 合理轮作轮作是一种常用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的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在轮作中,例如将一季度种植的作物与下一季度种植的作物不同,病虫害就难以在不同作物之间传播。

轮作还有助于调节土壤养分,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侵害。

2.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

通过培育和选育抗病虫害的品种,可以降低作物受害的风险。

抗病虫害品种具有抗性基因,可以对抗病原体和害虫的侵袭,并减少作物的损失。

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农民应该优先考虑抗病虫害品种。

3. 坚持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强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建立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和促进有益生物的生长,可以形成一种自然的病虫害控制机制。

例如,通过引进天敌和天敌的繁殖,可以控制一些害虫的数量。

此外,生态农业还注重合理的农田管理,避免使用过量的农药和化学肥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是一种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然而,过度和滥用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剂量要求进行,避免农药残留和污染。

此外,应该选择环境友好型和低毒性的化学农药,尽量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

5. 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有效防治病虫害至关重要。

农民应该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此外,定期翻耕、清理野草和农残,清洗工具和农机设备,保持农田整洁和卫生,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综上所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措施涵盖了种植措施、品种选择、生态农业、化学农药使用和农业管理等方面。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害虫抗药性

害虫抗药性

作物害虫抗药性的预防应对方法害虫抗药性是指在防治作物害虫的过程中,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及滥用、不合理使用农药,因适应性的增强而促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其防治效果下降。

其表现是害虫越治越多,危害越来越重,用药浓度越来越大,防治成本越来越高。

为了控制作物害虫抗药性的发展,防止害虫新的抗药性产生,克服害虫抗药性的应对策略是交替轮换或混合使用农药,采用多种防治措施的协调运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轮换用药不要长期单一使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这样就可以切断害虫抗药性种群的形成过程。

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

如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制剂类农药等,杀虫原理各不相同,可交替使用。

同一类的农药品种轮换使用应慎重,因害虫易获得交互抗性,即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对和该种农药同类的其他品种也会产生抗性。

二、使用混合农药合理混合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有效成分、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可以提高药效,兼治多种害虫,减少用药量,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速度,克服害虫抗药性。

即使抗药性已经形成,混合用药也能对抗药性起抑制作用。

但混用的药剂组合必须科学合理,混配的农药品种间应无抗性,不破坏药剂的性状。

不增加毒性且有增效作用;最好是在抗性尚未完全形成时使用,以免诱发害虫的多抗性和复合抗性。

混合用药较成功的方案有:敌百虫、敌敌畏与马拉硫磷混用;菊酯类杀虫剂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混用;敌百虫与辛硫磷混合使用;机油乳剂与有机磷杀虫剂混用等。

三、制定农药轮换使用计划,间断使用、停用或限制使用农药对一种害虫反复、连续使用有效成分相同的药剂进行防治,容易引发害虫产生抗药性。

要停止使用这些药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害虫抗药性会逐渐减退或基本消失,这样药剂的作用仍可恢复。

针对害虫易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产生抗性的问题,采用限制用药次数或间断使用的方法,如每年或隔年施药1次,也可回避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增加现有农药品种的使用年限,以稳定地保持对害虫的防控作用。

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纪60年代末,高效选择性强内吸杀菌剂的应用, 导致植物病原出现高水平抗性。
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植物病原物抗性普遍受到重视, 成为了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化学保护研究的新领域。
目前为止,已发现 150多种病原菌产生抗性(如黄瓜 霜霉病对甲霜灵,瓜类、小麦的白粉病对三唑酮等产 生了抗药性)。
(二)抗药群体形成的因素
思考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会遇到这种问题:家 里的农田发生病虫害了,施用同一种农药防治 同样的病虫害时,以前的防治效果还不错,可 现在发现病虫害根本防不住,于是不得不加大 农药用量,增加使用次数,可改善的效果却不 尽如人意。出现这种病虫越防越难、农药越打 越多的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思考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会带来 哪些危害?
思考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四)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1.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遗传变异 害虫自身选择性进化,指害虫在生理或行
为上随着农药使用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不良 环境,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害虫产生抗 药性的首要因素。
2.杀虫剂剂量和频率造成
大剂量农药的连续、高频或高浓度使用,加 上农药处理的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是害虫产生 抗药性的外部因素。经常使用同一种农药、 药剂喷施不均、未加选择用药、随意加大用 药量、用药时间不当等不合理施药技术所导 致的药剂选择压,促使抗性种群过快成立。
杂草交互抗性:指一个杂草生物型由于存 在单个抗性机理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 剂产生抗性。
多抗性:指抗性杂草生物型具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不同的抗性机理。
(二)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现状
1968年,发现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欧洲 千里光(首例抗性杂草生物型) 1970—1977年平均每年发现一种抗性杂 草生物型 1978年—1983年发现33种抗三氮苯类除 草剂的杂草生物型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农作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粮食来源,然而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却时常给农民朋友们带来诸多困扰。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提高产量,必须采取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助力农民朋友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农田。

一、生物防治措施1. 引入天敌:通过引进天敌来控制农作物害虫的数量,例如引入蜘蛛来捕食螨虫,引入寄生蜂来控制粘虫的繁殖。

2. 利用微生物:利用一些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或害虫的繁殖,比如利用链霉菌来防治水稻纹枯病,利用拮抗细菌来防治土壤传播的病害。

3. 选择抗性品种:培育出具有抗病虫性的农作物品种,使其在受到病虫害侵袭时能够通过自身免疫力来抵御。

二、物理防治措施1. 建立隔离网或隔离带:在田间搭建隔离网或设置隔离带,阻止病菌和害虫的传播,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安装光陷阱或粘虫板:利用光源或特殊的粘虫板引诱和捕捉害虫,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

3. 土壤消毒:通过热水灌溉、熏蒸等方法,杀死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减少病菌引起的病害。

4. 温室无土栽培: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在温室中种植农作物,减少害虫和病菌对作物的侵害。

三、化学防治措施1. 农药喷洒:根据农作物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在害虫数量较多或病害较严重时,进行及时喷洒。

2. 化学调控:通过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干扰害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进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四、合理田间管理1. 轮作休闲: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定期休耕田地,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2. 清除杂草:杂草是病虫害的重要宿主和繁殖基地,及时清除杂草,减少害虫和病菌的滋生。

3. 调整密度:适当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密度,避免过于密集造成病菌和害虫的快速传播。

五、合作防治1. 农民合作社:组建农民合作社,共同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实施集中统一防治。

2. 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支持和经济补贴。

提高作物抗虫性的方法与措施

提高作物抗虫性的方法与措施

提高作物抗虫性的方法与措施作物抗虫性是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合理的方法和措施能有效保护作物免受虫害的侵害。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作物抗虫性的方法与措施,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更好地保护作物。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法,通过引导自然界已存在的天敌控制害虫数量。

其中,昆虫天敌如蜈蚣、蚂蚁和捕食性昆虫等能够控制害虫种群的生物。

农民可以通过设置昆虫天敌的栖息地或者采用有关昆虫天敌的技术措施,例如安装昆虫诱集器、种植花草来吸引昆虫天敌等。

2. 种植抗虫性作物品种选择抗虫性较强的作物品种是另一个有效的方法。

传统育种和转基因技术是两种选择抗虫性作物的常见方法。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特定基因能够增强作物的抗虫平衡,然后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

典型例子包括转基因玉米和棉花,具有特定抗虫基因的这些转基因作物可以有效防止害虫的侵害。

3. 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采用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害虫的侵害。

例如,及时清除作物残渣和杂草,可以减少害虫数量的滋生基地。

合理施肥和浇水,保持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植物自身的抗虫能力。

另外,轮作和间作也是一种有益的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害虫的集中发生。

4. 使用环保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选择低毒、环保的农药,并且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合理的农药使用可以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另外,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类别的农药,可以避免害虫对单一农药的抗药性产生。

5. 引入降低害虫风险的农业技术一些现代化农业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的风险。

例如,利用显微镜检测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病虫害,提前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害虫传播。

使用精确的灌溉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可以减少农业病虫害的传播。

总之,提高作物抗虫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措施。

生物防治、选择抗虫性作物品种、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环保农药的使用以及引入降低害虫风险的农业技术都是有效的方式。

农业从业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保护作物免受害虫的侵害。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抗药性与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抗药性与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抗药性与防治策略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农民的生产和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害虫抗药性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害虫抗药性的原因以及可行的防治策略。

一、害虫抗药性的原因害虫抗药性指的是害虫对农药产生的抗性,即在长期使用同一种或相似作用机制的农药后,害虫对该农药产生抵抗能力。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1. 过度使用农药长期、频繁地使用同一种农药将迫使害虫逐渐产生抗性。

这是因为抗药性基因在害虫个体中的比例会不断积累并传递给后代,从而对农药产生抵抗。

2. 农药选择压力不同于过度使用同一种农药,选择不恰当的农药或频繁更换农药也会对害虫产生选择压力。

害虫个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抗药性基因,而过度更换农药则使得抗药性基因在害虫群体中快速传播。

3. 抗药性基因的遗传抗药性基因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遗传给后代害虫。

这意味着即使只有少数害虫个体有抗性,通过繁殖,后代害虫中也会出现越来越多携带抗药性基因的个体。

二、害虫抗药性的防治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农民和研究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合理施用,不要过度使用或滥用同一种农药。

可以采取轮作、间作和混作等方式来减少害虫对特定农药的抗性。

2. 选择合适的农药选择农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并且根据害虫对农药的抗性现状进行筛选。

这样可以减少害虫对某一种农药产生抵抗的可能性。

3. 优化防治措施仅仅依靠农药防治是不够的,农民还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例如,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农田生态平衡,提高作物的自然抗性,增强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降低害虫对农药的抗性。

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蜂等天然的控制因子,来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5. 加强监测研究及时了解害虫对农药的抗性情况非常重要。

通过病虫害监测网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农民和研究者可以及时了解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应对方法(之二)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应对方法(之二)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应对方法(之二)1、环境管理1.1 调整植被的结构和数量害虫的数量与植被的结构和数量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调整植被的结构和数量来减少害虫的数量,从而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具体措施包括:•采用合理植株密度和种植间距来控制害虫扩散•定期修剪、清理植株,减少害虫藏身之所•使用生物多样性方法来增加天敌数量1.2 土壤改良和消毒土壤是害虫的繁殖基地,因此通过改良和消毒土壤可有效地减少害虫的数量。

具体措施包括:•采用混合式种植方式,减少土壤中一种作物的数量•使用生物学方法(如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等)来减少害虫的数量•应用消毒剂,有选择地杀灭害虫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减少害虫对药剂的耐药性2、生物学方法2.1 引进外来天敌害虫的数量过多,主要是由于当地天敌数量不够,可以引进一些外来天敌控制害虫。

具体措施包括:•选用天敌品种进行引进,加强生态平衡•适时控制外来天敌数量,防止外来天敌成为新的害虫2.2 利用杀虫菌剂杀虫菌剂是一种生物制剂,使用杀虫菌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害虫的数量,并提高害虫的死亡率。

具体措施包括:•选择适合的杀虫菌剂进行施用,并注意施用的时间和量•合理用药,防止杀虫菌剂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薰蒸和雾化害虫的数量过多,可以采取一些薰蒸和雾化措施来清除害虫。

具体措施包括:•使用化学药剂或特殊剂型进行薰蒸和雾化•注意使用的剂量,及时清晰雾化器4、物理学方法4.1 切断杂草和枝干害虫一般都栖息在植物的杂草和枝干上,因此切断杂草和枝干可以减少害虫的数量。

具体措施包括:•定期修剪植株,减少害虫藏身之所•尽量避免留下竹筒、败木等可作为害虫栖息地的物品4.2 利用紫外线灭虫利用紫外线可以有效地灭虫,并且能够避免环境的污染。

具体措施包括:•安装紫外线灯,定期对害虫进行灭杀•控制紫外线灯的使用时间和强度,避免灭虫不彻底和破坏环境5、化学方法5.1 选择不同的药剂选择不同的药剂可以有效地防止害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

2024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案

2024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案

2024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案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我们提出以下方案:
一、加强田间管理
1.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

2. 积极清除田间生长杂草,减少病虫害隐患。

3. 使用符合标准的农药和肥料,避免过量使用。

二、科学施肥
1. 根据土壤种类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2. 配合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度适宜。

三、采取生物防治措施
1. 推广生物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 合理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

四、加强宣传和培训
1. 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防治病虫害的意识和技能。

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病虫害信息的发布和宣传工作。

五、落实政策支持
1. 政府加大对防治病虫害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民防治意识。

2. 加强农业科研力量,不断推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

通过以上措施的切实落实,相信可以更好地保护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 1 页共 1 页。

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治理措施

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治理措施

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治理措施张启生(安徽省霍邱县众兴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霍邱237441)摘要分析了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病虫草害;抗药性;原因;治理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11-02作者简介张启生(1970-),男,安徽霍邱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6-131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产生的原因1.1害虫自身选择性进化害虫在生理或行为上随着农药使用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不良环境,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首要因素。

一般认为害虫抗性产生的机理有以下几方面:1.1.1行为抗性。

包括敏感害虫的迁飞习性以避免和杀虫剂接触,以及对农药的拒食等行为。

1.1.2表皮穿透的减少。

某些农药改变了昆虫表皮的生理透性,使药剂越来越不容易透过表皮,降低了对农药的吸收。

1.1.3昆虫的免疫作用。

属生理抗性,是体内产生某种蛋白质将农药毒性成分包裹起来,使农药不能起到有效杀伤作用。

1.1.4降解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加。

和昆虫体内存在一种强有力的多功能氧化酶系活性变化有关。

当药剂到达害虫的作用部位前,这种解毒酶能促进多种有毒化合物迅速降解解毒,代谢为无毒化合物。

1.1.5基因的改变。

抗药性病、虫的产生是病、虫的一种进化现象。

在自然界同一病、虫的种群中,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和形态上的差异,对药剂的耐受能力也不完全一样,耐受能力小(即敏感性大)的害虫和病菌,接触到一定剂量药剂后就会被毒死或受到抑制。

而对少数耐药力大(敏感性差)的、没有被毒死的害虫或病菌存活下来,经过反复多次的选择,逐渐产生了抵抗药剂的能力,并能遗传到后代,这样一代一代经受药剂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的选择,农药起了选择的作用。

1.2害虫的生理生育特性年发生代数多,繁殖快的害虫,如蚜虫、红蜘蛛、蝇类等,一年可繁殖几代甚至几十代,容易产生抗药性。

根肿蝇每年发生3 4代,经5年接触同一药剂即可产生抗药性。

植物抗药性解决方案(3篇)

植物抗药性解决方案(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农业的发展,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和长期滥用导致植物抗药性逐渐增强,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植物抗药性已成为当前农业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植物抗药性的成因、现状、危害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植物抗药性的成因1. 农药的选择性不强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可能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由于农药的选择性不强,一些植物在长期接触农药后,会逐渐产生抗药性。

2.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包括过量使用、不当使用、长期连续使用等。

这些不合理的使用方式导致植物长期暴露在高浓度农药环境中,从而产生抗药性。

3. 植物自身的抗药性基因植物自身具有一定的抗药性基因,这些基因在长期受到农药选择压力的作用下,会逐渐发生突变,产生新的抗药性基因。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也会影响植物抗药性的产生。

例如,高温、高湿、强光照等环境条件会加速农药的降解,导致植物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农药环境中,从而产生抗药性。

二、植物抗药性的现状1. 抗药性植物种类增多近年来,我国已发现多种抗药性植物,如抗草甘膦的杂草、抗阿维菌素的害虫等。

这些抗药性植物的存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挑战。

2. 抗药性程度加深随着抗药性植物种类的增多,抗药性程度也在逐渐加深。

一些农药原本对植物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但在抗药性植物面前,其效果明显减弱。

3. 抗药性植物扩散迅速抗药性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这使得抗药性问题在局部地区迅速蔓延,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三、植物抗药性的危害1.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植物抗药性的产生,使得农药的使用效果降低,农民需要不断增加农药用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成本。

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药的过度使用和抗药性植物的扩散,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农药残留、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治理措施
摘要:分析了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病虫草害;抗药性;原因;治理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11-02
1、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1.1 害虫自身选择性进化害虫在生理或行为上随着农药使用
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不良环境,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首要因素。

一般认为害虫抗性产生的机理有以下几方面:
1.1.1 行为抗性。

包括敏感害虫的迁飞习性以避免和杀虫剂接触,以及对农药的拒食等行为。

1.1.2 表皮穿透的减少。

某些农药改变了昆虫表皮的生理透性,使药剂越来越不容易透过表皮,降低了对农药的吸收。

1.1.3 昆虫的免疫作用。

属生理抗性,是体内产生某种蛋白质将农药毒性成分包裹起来,使农药不能起到有效杀伤作用。

1.1.4 降解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加。

和昆虫体内存在一种强有力的多功能氧化酶系活性变化有关。

当药剂到达害虫的作用部位前,这种解毒酶能促进多种有毒化合物迅速降解解毒,代谢为无毒化合物。

1.1.5 基因的改变。

抗药性病、虫的产生是病、虫的一种进化
现象。

在自然界同一病、虫的种群中,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和形态上的差异,对药剂的耐受能力也不完全一样,耐受能力小(即敏感性大)的害虫和病菌,接触到一定剂量药剂后就会被毒死或受到抑制。

而对少数耐药力大(敏感性差)的、没有被毒死的害虫或病菌存活下来,经过反复多次的选择,逐渐产生了抵抗药剂的能力,并能遗传到后代,这样一代一代经受药剂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的选择,农药起了选择的作用。

1.2 害虫的生理生育特性年发生代数多,繁殖快的害虫,如蚜虫、红蜘蛛、蝇类等,一年可繁殖几代甚至几十代,容易产生抗药性。

根肿蝇每年发生3~4代,经5年接触同一药剂即可产生抗药性。

甘蔗金针虫2年才完成一个世代,需要20年才能产生抗药性。

此外有些害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各种生态环境都容易满足生长发育,特别是在施药时期,周边可找到作为食源的作物或杂草的安全场所,有利于抗药性产生。

1.3 农药施用的不合理
1.3.1 某一种农药连续、多次或高浓度施用,使用面积大,则害虫抗性形成快。

1.3.2 药剂喷施不均匀、随意加大用药量、用药时间不当等不合理施药技术,促使有些耐药力较明显的个体,容易逃脱而存活下来,逐渐繁衍出抗药性高的昆虫。

1.4 作物栽培制度同一作物(或同为主要害虫食源的作物)连茬、连年种植,由于食源单一,害虫优势品种明显,防治压力大,
有利于抗药性发展。

如黑尾叶蝉在双季稻区比单季稻区的抗性水平要高很多。

1.5 自然环境因素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得不到有效保护,其中有施用大剂量的农药同时杀伤了有益生物,使害虫的自然天敌种类或数量减少或跟不上害虫的上升速度,失去了生物链的自然控制作用。

当有利害虫繁殖的气象条件出现时,防治压力增大,使抗性上升加快。

1.6 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与药剂的作用机制有关杀菌剂的作
用机制分为两大类,一是非特异作用的杀菌剂,有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二甲酰亚胺类、醌类及含铜、汞等金属离子和硫磺的杀菌剂,它们对病菌生命活动的抑制属于多位点作用,例如波尔多液等保护性杀菌剂,至今未有病菌产生抗药性,因为病菌不能在全部位点上引起突变,这是保护性杀菌剂不易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二是特异性作用的杀菌剂,它们都是内吸性杀菌剂,对病菌作用点是单一的,只针对病菌的单一代谢环节,如多菌灵只作用于细胞染色体上的微管蛋白,三唑酮只作用细胞核甾醇的生物合成。

如果这些部位发生突变,药剂不能与其发生作用,导致抗药性产生。

2、农作物抗药性综合治理
2.1 综合防治单一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不但会使其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且也能把大量天敌毒死,使害虫更猖獗起来。

因此,应因地制宜选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等方法,使
之彼此密切配合,有机地协调,更有效地控制病、虫、草的为害。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外来有害危险性物种入侵。

由于外来有害危险物种在本地缺乏天敌,防治上经验不足,一旦爆发,会造成化学农药的盲目、大量的使用。

许多的检疫性害虫都容易产生抗药性的,如美洲斑潜蝇。

2.2 物理性防治害虫。

物理性防治的方法有利用昆虫的趋光、趋热等特性,安装黑光灯诱杀成虫;糖醋液引诱害虫;遮阳网防虫,扎草诱杀早期成虫;利用昆虫的性信息特征,人工合成昆虫的性激素并利用昆虫的微波传播信息诱杀异性和同类等。

2.3 农业措施。

①结合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选择种植抗虫性高的作物品种,以及不利于害虫爆发的农艺措施,如作物合理布局,调整播种期,完善耕作制度,套种或间种能使害虫对药剂敏感性增强的寄主植物等。

2.1.4 生物防治。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天敌的驯养、释放与利用。

加强昆虫农药、动物农药和植物农药的应用。

植物农药如除虫菊、烟草、鱼藤根等均能用于杀虫。

2.2 轮换用药化学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就是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包括药剂的种类、使用时间、次数等,要避免长期连续单一使用同一个药剂,以切断生物种群中抗性种群的形成过程。

2.3 混合用药经试验找出作用机制不同,混用后不降效,甚至还能增效的药剂混合使用,可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如把内吸性和非内吸性、有负交互抗性或有增效作用的药剂进行混合,可阻
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发生。

因为混合药剂对害虫的作用是多位点的,由于各成分的相互增效,也相对降低了田间的选择压力,此外混合药剂对害虫的抗药性选择也是多方向的。

但混合药剂也不能长期单使用,必须轮换用药,否则也有可能引起抗药性。

2.4 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由于某些害虫的抗性成因与害虫世代短、用药重叠、过频有关,限制用药次数即可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

当病、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如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该种农药,此抗药性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

2.5 负交互抗性杀虫剂的应用交互抗性是指害虫或病原菌对某一杀虫剂或杀菌剂产生抗药性之后,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如抗溴氰菊酯的棉蚜,对氯氰菊酯、百树菊酯及功夫等几乎所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都产生了交互抗性。

病原菌对内吸杀菌剂也存在交互抗药性等。

负交互抗性是指害虫或病原菌对某种杀虫剂或杀菌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例如对n-甲基氨基甲酸酯产生抗性的黑尾叶蝉,对n-丙基氨基甲酸酯变得更敏感。

害虫、害螨和病原菌对化学结构相似、性质相近的药剂,大多都存在较严重的交互抗性,但在同类药剂中由于结构及性质有较大差异,其交互抗性程度也不一样。

如乐果和氧乐果都是有机磷杀虫剂,且结构也相似,由于乐果和氧乐果交互抗性程度很低,抗乐果的害虫可以用氧乐果防治。

了解各类药剂间的交互抗性和负交互抗性的情况,对于筛选新药、混剂的配伍和克服害虫、病原菌的抗药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利用负交互抗性杀虫剂的反选择压力,可以使害虫田间抗性的产生有效延迟。

2.6 科学恰当的施药技术要严格控制用药数量、浓度和次数,掌握最佳用药适期。

讲究施药技术,尽可能获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力。

合适的施药方法如拌种、滴心、涂茎、毒土、诱杀等隐蔽施药方法以及低容量喷雾或超低量喷雾等,可提高防效、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

2.7 农药中添加增效剂抗药性的产生不外乎抗性个体解毒代
谢增强,靶标敏感性降低或表皮穿透性能降低所致。

在没有可供换用的新药剂时,利用解毒代谢酶的抑制剂、靶标增效剂和渗透剂(统称为增效剂)与已产生抗性药剂按一定比例混用,能抑制病、虫体内解毒酶的活性,从而增加药效大大提高杀虫作用,同时防止或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2.8 加强抗药性监测力度,制定药剂使用计划加强抗性监测,有利于合理选用药剂,更有效地实施抗性治理。

对害虫抗性水平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对策。

①未产生抗性地区。

重时轮换用药等预防措施,使害虫始终处于敏感状态,保持药剂高效;②已经发生抗性但抗性水平不高的地区。

监测抗性的发生发展,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③已经发生高抗药性的地区。

检测各类农药的抗性或敏感性水平,停用一些高抗药剂,保护尚属敏感的药剂,
开发新的高效敏感药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