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1.2人口迁移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15世纪至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何特点?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15世纪 至19 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等地的人口迁移路线;(3)近代中国人到东南亚、美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
2.教材第11页图122,该图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由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拉丁美洲迁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路线,以及非洲迁往欧洲、西亚及非洲内部不同国家的迁移路线;(2)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主要在非洲;(3)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4)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主要在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
1.2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各阶段的特点、原因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与方法。
4.联系实际分析某个地区某个时期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
【使用说明】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4、学案用完后,上交检查【自主学习】一、人口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和。
2、人口迁移概念:3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国内人口迁移是指。
4.国际人口迁移【读课本填表】图5.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读课本P8和图1.8填表】(1)二战后,欧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主要是由于 ;(2)拉丁美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 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6、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 、 、 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2)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 、 、 、 、 、 ,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合作探究】1、如何判断是否是人口迁移?【读图思考】下图中A 、B 、C 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请说出各箭头的含义。
2、现代我国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有何影响?(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入手分析)对迁出地:对迁入地:3.读案例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2)图中人口迁移属哪一种人口迁移?(3)美国四次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4)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口迁移的的推力是什么?(5)20世纪70年代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的拉力是什么?4.读案例3分析: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原因?比较分析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巩固提高】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或国家)的是A.西欧B.拉丁美洲C.澳大利亚D.西亚2.下列人口空间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游牧民的迁移B.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流动C.日本人去美国定居D.中国人去欧洲旅游读“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1.2.1 人口迁移 学生学案
高2020届“自主高效课堂”学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 教师寄语: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5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学生自主学案(一)时间: 第 周 班 组 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2.学会用地图比较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重点: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难点:用地图比较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 之外,改变其 的行为。
2.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
(1)按迁移时间长短: 迁移、 迁移;(2)按有无组织: 迁移、 迁移;(3)按迁移规模: 迁移、 迁移;(4)按迁移意愿: 迁移、 迁移;(5)按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 迁移、 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1)在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 ,新大陆发现后,出现大规模的人口 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 输出(外籍工人)增多; ② 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③发展中国家 移民; ④人口迁移 发生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1)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 ”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 ”迁往新疆、甘肃等地;(2)新中国成立后:支援 、 工农业建设;(3)改革开放前:人口 迁移较少;(4)改革开放后:从 地区向 地区迁移,迁移规模 。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和人口移动是同一个概念吗?怎样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探究点二:结合教材P11图1-2-1和表格1-2-1,回答下面各小题:1.人口迁出的地区有哪些,迁入的地区又有哪些?19世纪,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
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为什么当年大批的山东人要闯关东呢?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一)环保名言: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6 2.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导致的人口迁移的流向有哪些变化?3. 哪类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当时人口这样迁移的原因何在?探究点三:列表比较法——中国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结合地图册):时 间 迁移方向 特点 迁移原因历史上20世纪50~80年代改革开放后目前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五一劳动节到美国旅游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C.广州人去北京定居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B.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C.北美洲和大洋洲均为人口的迁入区D.北美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3.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迁移路线正确的是 ( )A.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B.由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迁移C.人口主要是由东向西迁移D.人口主要是由南向北迁移4.目前国内人口迁移中,城乡人口迁移的现象更为普遍,主要分布在 ( )A.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D.工业发达国家人口迁移类型的判断方法:抓住分类标准方面的最突出特征。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对应课标要求“(学生)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行为动词是“描述”,属于了解水平;主题内容是“人口迁移”,后置限定是“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体现“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文字、图片、数据资料,重点让学生根据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1)学生起点水平: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与人口相关的知识,并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也掌握了一些图表阅读分析的能力。
同时,上节课对“人口分布”的学习为本节课“人口迁移”提供了知识基础,“人口分布”从某种程度上是“静”,而“人口迁移”则是“动”,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以动态的眼光观察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特征,有利于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2)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上唤醒学生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比如城市的学生可以观察自己周围的进城务工人员,思考他们进城务工的原因;农村的学生可以联想到自己的家人在外务工,自己的定居地是否有人已在外定居。
学生的身边有很多“人口迁移”的例子,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地理进行引导,体现生活中的地理。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地理1新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位于教材的起始单元,也是人文地理知识的开始,“人口”部分是为后面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环境与发展打下基础,属于基础章节。
本节内容由“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组成。
“人口迁移”的第一个课时,教师需要完成两个教学因子的教学,“什么是人口迁移”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一个教学因子涉及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身边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教学因子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可以先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理解推拉理论,再通过材料提示让学生思考影响人口迁移的其他因素,最后通过教材中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2.2国际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节国际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教材基础知识概述国际人口迁移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流向及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了解美国人口组成,理解移民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认识到当今移民社会的文化融合与认同问题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国际性难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及其特点;2.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美国街头随拍图片。
【问题情境】美国的土著人是什么人种?美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什么人种?美国的土著是印第安人,是黄种人,但是人数最多的是白种人,此外黑种人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设计意图】用图片激趣,以美国为例,引出人口迁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能够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探索新知。
转承过渡【设疑】那么这些白种人黑种人是怎么来到美国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课内容:国际人口迁移。
新课讲解【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图,分析不同阶段的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及特点:阶段一:新航路开辟后——一战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发现了“新大陆”,这个时期的欧洲殖民者主动迁移到新大陆开始殖民活动;而非洲的黑人被当作奴隶被迫迁移到新大陆充当廉价劳动力。
这个时期的人口迁移是从旧大陆(亚欧非)迁往新大陆(美洲、大洋洲);从已开发迁往未开发地区。
阶段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战争,人口从战乱国迁往非战乱国。
阶段三:二战后——现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二战后,大量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人口,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工资水平,向北美、欧洲、大洋洲这些发达地区迁移。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难易适中,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知识,所以在这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1.2人口迁移
A.越大B.越小C.不变D.不确定3.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因素B.婚姻家庭因素C.经济因素D.政治因素4.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5.工业社会人口迁移的目的是追求( )A.食物B.人地关系的协调C.土地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及市场的优化配置6.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劳动力不足③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④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7.东营、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气候条件优越B.重大政治改革C.经济发展变化D.矿产资源的开发8.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C.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
9.读山西、内蒙古、河北三省区局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按人口迁移方向划分,图中A、B、C、D四箭头表示的人口迁移类型分别是:A ;B ;C ;D 。
(2)按人口迁移地理范围划分图中箭头表示的人口迁移是。
(3)图中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环境有很大差别。
(4)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的,并对合理利用剩余、提高、保护等产生积极作用。
■课堂小结教师个人研修总结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1.2人口迁移(1)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导学案学校年级课题人口迁移概念及影响人口迁移因素课型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学习目标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主学习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__________的__________,称为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的自然增长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区域人口___________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_______;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_____________。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2.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__________的地区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________。
②环境问题、_________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________作用。
受其影响,人们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_______机会多的地区。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课堂探究探究一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应为长期或永久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
图示如下:探究二区域人口数量变化认识人口区域人口的数量变化,一是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它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考虑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探究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可以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方面考虑。
探究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迁出地(推力因素)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一些困难,如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父母在,不远游)、路途遥远等迁入地(拉力因素)就业机会少就业机会多自然灾害风险多,收入不高收入稳定、收入高医疗、教育条件差医疗、教育条件好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生活条件与社会福利好公共设施差公共设施好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差居住、交通、通信条件好环境质量差环境质量好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气候恶劣环境优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2.自然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使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土壤及土地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同时土壤肥力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大庆油田的开发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中国汶川新城镇的建设3.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经济发展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1.2人口迁移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必修二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掌握国际和我国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重点关注】①人口迁移的属性和类型。
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③国际人口迁移。
④中国当代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流动行为。
(2)重要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或长期性变化。
注意:因人口的日常通勤活动、短期旅行等而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界线为依据。
注意: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类型:①划分依据:人口迁移范围的不同。
②类型:国际迁移: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 ,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国内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到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 (或排斥力)与 (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的变化: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二、国际人口迁移:1.20 世纪以前:(1)迁移方向:由“”流向“”、由已开发地区流向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2)移民原因: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
(3)移民类型:①15 世纪到 19 世纪:来自欧洲的“新大陆”的殖民者;来自的奴隶。
②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欧洲涌向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国际人口的迁移急剧增加。
(2)国际人口迁移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必修二 地理 学案1.2人口的迁移 上
1.2人口的迁移(上)编写人:金雪莲审核人:金雪莲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熟悉二战后世界人口的迁移3. 中国国内人口迁移。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别。
2.学习难点: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填出各个省份的名称。
我国西北五省是陕甘宁青新,省会分别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我国西南五省是云贵川渝藏,省会分别是: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东北三省是黑吉辽,省会分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黄河中下游有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省会分别是: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长江中下游有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省会分别是: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有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省会分别是: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属于直辖市的有:()、()、()、()、属于特别行政区的有:()、()位于沿海地区的省份和直辖市有:辽宁、河北、天津、()、()、上海、()、()、()、()、海南、台湾★★二、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类型:永久性迁移、迁移;自发迁移、迁移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迁移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⑴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
⑵新大陆发现后,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活动。
⑶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②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
(新教材)2021春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学案: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结合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3.结合实例,描述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新大陆被发现后。
(1)总特点: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方向: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方向: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①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1)原因: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
(2)方向:大批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被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人口向城镇迁移。
(2)人口向东部迁移。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战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我国历史上曾采取过移民戍边措施,将内地的人口迁移至边境地区。
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等社会文化因素会造成人口迁移。
外出求学对人口迁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生态环境因素。
(1)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也会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迁移。
此外,迁移者的年龄等因素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影响。
1.2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1、2课时【教材分析】《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的内容。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引起人口空间分布差异,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矛盾引起人口空间流动。
人口的空间流动对自然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 结合案例,探究中国和世界人口迁移方向。
2.综合思维:能够用各种事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 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掌握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
4.人地协调观:掌握世界人口迁移方向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人口迁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结合案例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学会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城乡为例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方法及准备】学生通过结合学案自主预习,教学教案,PPT课件【教学过程】【预习清单】1.(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分类:①国际迁移②国内迁移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3)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4)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化。
【新课导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马老师家的迁移故事》,通过一则人口迁移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人口迁移相关知识的兴趣。
【新知学习与探究】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一般规律,以及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
(4)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务工、。经商
3.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要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
自然因素
“走西口”“下江南”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海外
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
政治因素
居民沦为环境难民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社会文化因素
4、1979年深圳人口约2万,到1999年深圳常 住人口达到167万,深圳能够吸引全国各地大 量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设立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发展
A
B.矿产资源的开发,工矿业迅速发展
(2)给城市造成巨大压 力,带来就业困难、交 通拥挤、居住困难等问 题
练习
1.有关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 B
A.自然环境因素一直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C.矿产资源开发不会引起相应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D.家庭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也属于自然环境因素 的影响
③其他分类方法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 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 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 移的主要类型!
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口迁 移是哪一种形式?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材料1:2008年春节热播的
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宏观展 现山东人闯关东历史的民族史 诗。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 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 收 方入向材超出料过现姓求以的2黑反历生山一:龙转尽存东次改江,艰 。 人 移革, 从辛 在 最 民开由 而, 这 多 浪放此 出闯 股 , 潮以导 现荡 移 是 ,来致 了到 民 我 被,了 “东 大 国 称山两 雁北 潮 近 为东地 南代大 中 “省人飞最地,闯农口”大谋尤关民迁现人移象均的。纯
1.2人口的迁移学案2021-2022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人口迁移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主编:涂明洋副主编:王敬宣审核:地理组【学习目标】1.能识记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能识记人口迁移因素的推拉力理论。
3.能背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利弊分析。
【学习重点】1.人口迁移因素的推拉力理论。
2.影响人口迁移的具体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利弊分析。
【学习难点】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易错易混点】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利弊分析。
【知识归纳】知识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引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变动的原因(1)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
(2)人口机械增长:取决于某地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差值。
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1)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也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1年以上)改变的人口迁移现象。
②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概念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范围跨越国界跨越行政区边界方式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招工、招生、分配等特点特点: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人口主要从欧洲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局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①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人口流动概念: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3.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概念人口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区别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的外出活动主要原因自然环境变迁、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政策、政治、经济差别等短期的工作与学习、商务活动、旅游、探亲等举例“闯关东”“下南洋”,北宋末年人口南迁,定居海外获取“绿卡”外出探亲、出国考察、长假出游、“民工潮”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人口迁移现象,认识到人口迁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现象作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此外,我还挑选了一些关于人口பைடு நூலகம்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人口迁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共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地域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类型及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综合思维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运用综合思维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描述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人口移动有时数量少,有时却是成批的大规模移动。
我们把涉及人口________发生________或_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人口迁移和________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________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________增长。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____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____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动力机制: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________(排斥力)与迁入地的________(吸引力)共同构成。
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________,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________,促使人们迁入。
2.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________优美、气候宜人和________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
3.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着________作用。
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的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________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________的地区。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问题:
-请分析这两个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你认为这些人口迁移现象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6.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整理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3.调查当地的人口迁移状况,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一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理解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掌握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特点及影响,提高对历史与地理学科交叉内容的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的时空分布特征,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口迁移,培养公平、公正、包容的人口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人口迁移的本质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其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及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口迁移现象。
-历史人口迁移事件:介绍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小敏利用暑假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上海世博会。
⑥蒙古共和国的牧民经常举家迁徙,逐水草而居。
【方法点拨】
①空间位移②时间限度③居住地变更
2.分类
按地理范围分:
按迁移方向分:
3.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人类社会早期:
(2)15世纪末至19世纪:
A.越大B.越小C.不变D.不确定
3.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B.婚姻家庭因素
C.经济因素D.政治因素
4.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
5.工业社会人口迁移的目的是追求( )
A.食物B.人地关系的协调C.土地
(1)按人口迁移方向划分,图中A、B、C、D四箭头表示的人口迁移类型分别是:
A;
B;
C;
D。
(2)按人口迁移地理范围划分图中箭头表示的人口迁移是。
(3)图中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环境有很大差别。
(4)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的,并对合理利用剩余、提高、保护等产生积极作用。
课题:人口移动(第1课时)
授课人: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
3.掌握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通过有关人口迁移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
二.人口流动
1.概念:通常指或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因素:、发展水平。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19世纪以来,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是美洲“新大陆”等尚未开发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和流动一反历史上向落后地区移动的现象,而变成大多移向富裕的国家。
【问题】:
你能说出由哪些因素在支配着人口迁移和流动吗?
■诱思讨论(合作学习)
一、人口迁移
1.概念
『探究活动一』
(1)结合概念想一想:下面的人口移动现象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①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小明一家从湖北的一个山区搬到了江苏东台定居。
②小刚的爸爸在“农忙”结束后和邻居一起到上海打工。
③小会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成功考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要赴美留学。
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及市场的优化配置
6.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劳动力不足
③我国农村人口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④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7.东营、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气候条件优越B.重大政治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异同。
【学习难点】:人口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流程】
【课前预习】
一.人口迁移
1.概念:通常指人口在之间的迁入与迁出,发生的居住地性或性的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分类:
(1)按地理范围分:、
(3)二战后:特点:
原因:
【规律总结】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探究活动二』
(1)阅读教材第十页知识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点拨(方法学习)
二、人口流动
1.概念
『探究活动三』
(1)结合教材图1-2-4“我国人口流动人口统计”和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内容
流动规模
方向
总特点
C.经济发展变化D.矿产资源的开发
8.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
C.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
9.读山西、内蒙古、河北三省区局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课堂小结
学习笔记
学习感悟
(2)按迁移方向分:、、、
3.人类社会早期的人口迁移: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的吸引或逃避是迁移的主要原因。
5.二战前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流向“”由向迁移。
6.二战后的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人口流动多从向流动,永久性的移民数量,迁移方式更加。
原因:、、
主要迁出地
主要迁入地
类型
主要方式
主要目的
主要原因
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探究活动四』
(1)开展小组协作讨论完成,完成教材第12页“活动”问题?
■及时训练(巩固学习)
1.我国“五一黄金周”,大批山东游客前往青岛旅游,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
2.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就( )